时间: 2023-01-04 23:01: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所使用的年号是洪武,洪武有四大案,分别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还有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其中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牵涉到很多功臣勋贵。
胡惟庸案导致三余万人被杀,而蓝玉案导致一万五千多人被杀,这两个大案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胡惟庸与蓝玉等人真的造反了,而一个是文官的代表,一个是武将的代表,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列侯是不可靠的,对于明朝皇族是有威胁性的。
胡惟庸谋反了吗?很多史学家都给了否认的结论,有一些学者认为,胡惟庸案的本质是朱元璋为了解决君权与相权的问题,丞相的权力过大,朱元璋直接釜底抽薪,通过胡惟庸案取消了丞相,这样加强了皇帝集权,这个也就是为什么明清两朝即使皇帝不怎么上朝,都不会出什么事的原因。
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人,与李善长是同乡,是在公元1355年投奔朱元璋的,先后担任过知县、太常卿等职位,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担任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成为右丞相,洪武十年的时候,又担任左丞相,这个时候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胡惟庸对于下面的奏报,一些利于自己不利的,就压下不报,有一些没有请示过朱元璋,就自己处理了。当李善长辞去相位的时候,朱元璋有问过刘伯温,胡惟庸能不能接任当丞相,刘伯温说,丞相就相当于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
从刘伯温的话,大概可以看出胡惟庸这人的性格,显然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人,也不是一个低调的人。徐达不喜欢胡惟庸,就跟朱元璋说了,胡惟庸却打算买通徐达的门人,用来陷害徐达,不过被门人所拒绝。
胡惟庸也视刘伯温为眼中钉,刘伯温生病的时候,在家养病,朱元璋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看刘伯温,胡惟庸却指使御医对刘伯温下毒,刘伯温不久之后就病逝。
他将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与李善长结成了儿女亲家。他老家的井里出现了石笋,有人就说这个是祥瑞,甚至还让胡惟庸家里祖坟上面有火光,能够照亮夜空,胡惟庸就更加的得意忘形了。
胡惟庸,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胡惟庸原本是一个能干地臣子,因为很能干,所以很受朱元璋的赏识,并且受到了火箭式的提拔,最终胡惟庸升至宰相。由此可见,只要胡惟庸勤勤恳恳的跟往常一样,那么很有可能是一代贤相。但是事实总与人们想得不太一样。
胡惟庸虽然靠着能干当上了宰相,并且在朱元璋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赏赐了很多的钱财。但是实际上,胡惟庸本人却越活越倒退,并且在当上了宰相之后,就犯了朱元璋的大忌讳。那么胡惟庸为何会犯错误?
胡惟庸是一个能干的人,这是他能够受到朱元璋喜欢的原因之一。之所以要探讨胡惟庸是受到重用,是因为胡惟庸是在受到重用之后才犯了重大错误。所以受到重用一方面让胡惟庸得以发挥才干,但是另一方面却是胡惟庸不畏担心犯下错误的原因之一。
胡惟庸在朱元璋攻打河州的时候就开始跟随了,此人一开始做的是奏差,例如像是递个话之类的杂事,虽然胡惟庸本人读书不多的,但是做事很讲究,很有效率,所以朱元璋很快就发现了胡惟庸的才能,之后将胡惟庸命为知县,后来又从知县升为太常寺卿。由此可见,胡惟庸一开始受到重用,他做事的才干是他受到重用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让他进入了朱元璋的眼中。
后来胡惟庸由于做事很得上心,又被提拔到了副丞相的位置,胡惟庸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个位置,除了能干之外,还有三个原因,一是他是朱元璋的老乡,从情感上来说,别其他人更容易取得上心。二是提拔胡惟庸的还有一个人,此人是李善长,两人也是老乡,李善长认为将一个能干的老乡提拔到中书省,可以替自己省去很多麻烦,所以就特地提拔了胡惟庸。三是胡惟庸此人做事虽然能干,但是也多时候都是挑让上司高兴的事,也就是说胡惟庸为了能够尽快升迁,所以做了很多投机事件。胡惟庸的做法很得朱元璋之心,在朱元璋眼里,对胡惟庸的评价很高。
胡惟庸的能干受到了很多人的欣赏,但是同时他的很多行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鞭挞批评。例如正派人物徐达对胡惟庸表示不满,徐达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很好的名声。在当时,徐达是一个很正派的人,就连朱元璋都很赏识他。但是胡惟庸却跟这样一个正派的人较上了劲,使用一些小人行径派人到处打听徐达的错事,想要抓徐达的把柄。但是徐达做事很稳重,所以最后胡惟庸都没有抓到徐达的把柄。
从胡惟庸对待徐达的态度上,可见胡惟庸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同时必定有很多行为是被正派人所不屑的。当时除了徐达之外,还有一个人对胡惟庸表示不满,此人就是刘基。有一次朱元璋想要挑选一位大臣当宰相,当说到候选人胡惟庸的时候,刘基当场拒绝了。
胡惟庸之所以受到这些人的反感,主要原因是胡惟庸此人做事太过圆滑,总想着帝王心理是怎么想的,胡惟庸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升迁,再加上此人心术不正,所以不受正派人的喜欢。
胡惟庸身上有两个标签,一个是“中国最后一个丞相”,一个是“胡惟庸案”。而这两个标签,又最终归结到朱元璋身上。胡惟庸不过是朱元璋的一颗棋子。
胡惟庸原本是个小跟班。1355年投奔到刚刚占了一块地盘的朱元璋身边,做了一个元帅府奏差。
奏差,就是随时用来差遣的。可不就是小跟班吗?
而且,还是主动投奔。而李善长、刘伯温(比胡惟庸加入队伍还晚两年),都是朱元璋礼贤下士请来的。这么一比较,这就是差着行市呢。
不过,有句话叫“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胡惟庸就是那头站在风口上的猪。而那个风口,正是朱元璋的队伍。在加入队伍的第十三年,胡惟庸的老板朱元璋在众多起义者中脱颖而出,建立了明朝。胡惟庸自然水涨船高。
他从一个小小的“奏差”起步,做到了太常寺卿——管祭祀的,属于正三品的职位,最后又受到李善长的提拔,进入核心班子——中书省。
中书省的第一届成员,李善长是左丞相,徐达是右丞相,常遇春、廖永忠等武将是平章政事。之下,还有中书左丞、中书右丞。最底层的职位叫做“参知政事”,有杨宪、汪广洋等人。
胡惟庸进入中书省,也是从参知政事起步的。朱元璋赏识胡惟庸,认为他谨慎。不过,当初把他招进中书省的李善长却含有另一层目的。
中书省最初的成员,大多数是武将。明朝初定,这批武将们也都领兵在外。所以,在中书省的就是李善长等文官。但李善长却一直搞不定杨宪。
杨宪本来是做情报工作的,被朱元璋提拔进了中书省,就一直找李善长的麻烦。李善长可能也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后援,才把胡惟庸拉进来。
可胡惟庸到了中书省的当年,杨宪就被朱元璋杀了,罪名模糊。而与其勾心斗角的李善长,也因为生病,请假回家修养去了——此后病好了也一直在外地。
还有一个汪广洋。查他的履历,他不是在被被朱元璋贬到了海南、岭南的路上,就是在中书省里打瞌睡磨洋工,唯唯诺诺。
这样一来,胡惟庸就成了中书省的大拿——中书省左丞相。原来的小跟班终于支棱起来了。
胡惟庸飘了
胡惟庸担任独相有三年时间,但结合中书省那些人,不是在外征战,就是被调来调去,真正在中书省工作的,只有胡惟庸一人。所以,按这个时间算,胡惟庸应该是独相十年。
原本,朱元璋也觉得胡惟庸是个谨慎的人。可没想到,胡惟庸的儿子公然在闹市飙车。那时候,不是汽车而是马车;不是自己开车,而是车夫驾车。
飙车的结果就是,胡惟庸之子被甩出了车厢,直接摔死了。胡惟庸暴怒,又打死了驾车的车夫。
朱元璋知道了,非要胡惟庸偿命。
胡惟庸说,我给车夫家赔钱。
朱元璋说,杀人偿命。
一来一回,就差点僵在这了。好一顿糊弄,才把这事给平息下来。但胡惟庸也因此开始惴惴不安——谁知道朱元璋哪天又想起了。
同一年,占城国(后来被越南吞并了,现在的越南南部属于占城国领土)来进贡。胡惟庸却没有把进贡这事,报告给朱元璋。
结果,朱元璋又知道了。
朱元璋说,你为什么不报告?
胡惟庸说,是礼部没报告。
朱元璋问礼部,你们为什么不报告?
礼部官员说,我们报告了,是丞相胡惟庸没报告。
朱元璋说,跟我这踢皮球是吧?都给我抓起来。
中书省和礼部,两大部门都被朱元璋送进了监狱。这么生猛的事,也就朱元璋能干出了。
但,抓起来不是目的,终究要有一个结果。最终,一向唯唯诺诺的汪广洋成了替罪羊——被处死。
但在处死汪广洋的过程中,又发现隐情了。
汪广洋的妾,是犯官之女,成为官奴。而官奴,只有军功武将才能收纳。汪广洋是个文官,没有资格这么做。
那就只能再查一下,汪广洋是怎么把犯官之女收为妾的。结果这么一查,又牵连出不少人。
朱元璋因为这件事,觉得大家都欺瞒他。胡惟庸从牢里出来,也威信扫地。为了将功补过,御史中丞涂节主动揭发——胡惟庸谋反。然后,又有人揭发——御史中丞涂节也参与了胡惟庸谋反。
于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出场了。
胡惟庸案与最后一个丞相
胡惟庸案,被后世认定为冤案。大致剧情是这样:
自从,胡惟庸的儿子飙车,胡惟庸打死车夫之后,朱元璋便不信任他了。而胡惟庸为了自保,便想要推翻朱元璋和大明。
于是,胡惟庸和御史大夫陈宁,在中书省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为起兵做准备;
让平凉侯费聚、吉安侯陆仲亨在国内招兵买马;
联络日本国王,派刺客杀明朝皇帝朱元璋。联络人:明州卫指挥使林贤;
联络北元太子,派蒙古军队南下攻打大明。联络人:北元被俘将领封绩。
胡惟庸妄图里应外合,一举夺取江山。参与其事的,以太师李善长为首,包括二十一位侯爵,共计三万多人。
当年,便把胡惟庸以“谋不轨”的罪名,诛了九族。他所在的中书省,也被废除。
而最初,胡惟庸被杀的罪名只是“擅权枉法”,并不包括谋反。所谓的胡惟庸案,也不过是在之后的十余年里,不断加戏的结果。
退一万步说,胡惟庸即使谋反,也根本没这个能力。本身就是一个没什么人脉的文官。当时开国的一大批武将还在世,他也根本翻不了天。至于联络蒙古、日本,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在当时,北元也已经摇摇欲坠。而日本正在经历南北朝时期,一个国家两个天皇,哪还顾得上东征明朝?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整出一场冤案呢?就是为了废除中书省。
当时的中书省,是大臣与皇帝之间的桥梁——有事先白中书省。本来是为了给皇帝分担的,却成了阻碍皇帝视听、妨碍皇帝工作的绊脚石。而杀掉胡惟庸之后,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能够直接管理六部,办事更通畅了,效率也更高。
当年,刘伯温临终时,朱元璋问他胡惟庸能否做丞相?刘伯温说,丞相类似拉车的马。而胡惟庸是一匹劣马。让他拉车,迟早就得翻车。
而胡惟庸多年独相,擅自行事,甚至妄图谋害徐达。这样的事迹,朱元璋一直看在眼里,却一直纵容。朱元璋图什么?
可能朱元璋当初早就想要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却找不到由头。培养胡惟庸,就是为了废掉他以及他背后的丞相职位和中书省这个部门。
此后,朱元璋提出,谁也不能提议重设中书省。提都不能提,谁提谁有罪。
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 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 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 洪武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胡惟庸聪明绝顶,但并非安分守己之辈。他利用宰相高位,独揽政务。臣下的奏章,他先行拆阅,对他不利的隐匿不报;官员的生杀升黜,他也常常不经奏报而独断专行。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图谋不轨罪名诛杀胡惟庸九族! 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告诉朱元璋,他家的旧宅喷出醴泉,这是大明的祥瑞!让朱元璋去欣赏。朱元璋听了后,欣然前往!结果在半道,一个太监发起狂来,用手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不对。立刻回宫,登上城墙的时候,发现胡家灰尘四起!伏兵隐墙!朱元璋震怒,当天处死了胡惟庸,并且事态愈演愈烈,变成了一场空前的大案,受株连者达3万多人,如开国功臣李善长等也牵连在内!
其实对于胡惟庸的死,后来史学家们都认为是一件冤案。但胡惟庸却有不臣之心,谋反之意,谋划造反也准备多年。在其任职丞相的7年里,大力扶植亲信,党同伐异,而且独断专行,有许多事不向朱元璋汇报,自己做了处理,之女勾结朝廷重臣,同当时的日本人勾结,被后世认为“明朝第一奸相”。(我觉得这个是必然的,毕竟是最后一任丞相,之前的丞相毕竟只是贪权、贪财而已)。
然而没有到开始谋反的时候就被朱元璋杀了,最终也是成为朱元璋的一枚棋子罢了。借其造反之事,铲除朝廷“淮西勋贵”党派,废除几千年的宰相制度,让皇帝独断专权,再也没有宰相分权。 而说到胡惟庸的死法也是古今罕见,竟然是“痒刑”,被活生生痒死的。
明朝的胡惟庸的名气虽然不比刘伯温,但是还是能和李善长相比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洪武四大案其中一案就是胡惟庸,还有明朝的丞相制度就是在胡惟庸手里结束的。胡惟庸在明史里面是个关键人物。
胡惟庸,生年不详,濠州定远人,与李善长同乡。最开始是宁国知县,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升至太常少卿。
洪武七年,担任右丞相,李善长是左丞相,左丞相比右丞相高。洪武十年,接替李善长接任左丞相。也就是明朝两个左丞相,一个是李善长,另外一个就是胡惟庸了,当然另外还有两个人担任过右丞相,那就是徐达与汪广洋。
胡惟庸还是很有才干的,所以朱元璋还是很宠信他的。胡惟庸坐丞相多年后,就比较不谨慎了,有很多事情不请示朱元璋就执行了,各部上来的奏章,他都要先看,对自己不利的,都扣下不送给朱元璋。
刘伯温生病的时候,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去医治,而刘伯温吃了御医的药之后,不见好转,反而病死了。胡惟庸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胡惟庸就更加的自负了。
他老家的井里,长出了石笋,高出水面数尺,很多人都说是吉兆,还有人说胡惟庸祖父的坟上还有火光,很亮,胡惟庸听了很高兴,就开始有了异心。
吉安侯陆仲亨与平凉侯费聚因事被朱元璋斥责,胡惟庸就暗中招揽了这两人,还让他们到外面去招兵买马。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就让他暗中去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开始是拒绝的,后来也就同意了。胡惟庸是淮西勋旧的重要成员之一。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论才能,胡惟庸远在李善长和刘伯温之下,但胡惟庸善于逢迎,加上同属淮西勋旧,因而深得朱元璋和李善长的赏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