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2-22 08:01: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金庸笔下的作品中总会有各种历史背景设定,比如《天龙八部》北宋时期,《射雕英雄传》南宋时期,《倚天屠龙记》元末明初,所以他也常常会在其中加入一些历史人物,如以下五位。
第五名:周伯通
登场于《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之中的“老顽童”周伯通是历史人物?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对此不太了解,毕竟他不像朱元璋那样是当皇帝的人,也不像张三丰那般是武学宗师,更没有成吉思汗那种横扫大半个亚洲大陆的战绩,所以你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周伯通也实属正常,因为真实的他就是个普通到再普通不过的人,那么为何金庸要将他塑造成顶尖高手呢?答案在另一个人身上。
(周伯通剧照)
那人即是金庸笔下的他的师兄王重阳,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周伯通可不是王重阳的师弟,而是类似“恩人”的角色,因为他曾经接济过王重阳,还建了一座金莲堂供王重阳及其弟子居住,此外便没有太多存在感,所以说金庸笔下的周伯通完全是被塑造成了另外一个角色,不仅成了王重阳的师弟,还练就一身绝世武功,算是金庸对其善举的一种肯定吧。
第四位:长平公主
长平公主原名朱媺娖,是大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的次女,古代的女子基本上是不可能习武的,这位公主自然也不例外,在大明灭亡之后,她被顺治帝许配给了周显,之后于顺治三年郁郁而终。
(袁承志、阿九剧照)
然而在金庸笔下这长平公主却是多了两段传奇人生,第一段是她还是公主之时与袁承志有过一段暧昧的感情,此时她依旧是个普通女子,然而到了《鹿鼎记》的故事中她已经成阿九变成了九难,并且在《鹿鼎记》的故事中她的武艺算得上是顶尖,历史上的她可没有如此传奇的经历。
第三名、第二名:鸠摩罗什、金刚智
也许从看到文章标题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十分纳闷了,为何五位历史人物却只编成了四个武林高手?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其中两位被糅合成了一个角色,此二人一个名为鸠摩罗什,一个名为金刚智,都是古代高僧,至于有没有高强的武功便不得而知,多半只是得到高僧罢了,而从名字也能看出,此二人的结合体即是《天龙八部》中的那位吐蕃国师鸠摩智了。
(鸠摩智剧照)
鸠摩智这个由鸠摩罗什和金刚智结合得出的人物成了一位顶尖高手,甚至被读者们称为“天龙四绝”之一,事实上他也并没有辱没两位高僧之名,因为在《天龙八部》故事的结局之时他已经放下了对武学的执念,潜心修佛,终成一代高僧。
第一名:段思平
历史上的大理国其实是个没有太多存在感的边陲小国,是事实上大理最强势也不是大理段氏,而是高升泰家族,大理国大部分时间都在高家人的掌控之下,当然,大理国由段思平所创这一点还是没错的。
金庸笔下的大理段氏可就强势多了,这得益于金庸让他们的祖先段思平创出了三门神功,即枯荣禅功、一阳指和六脉神剑,也正因为这三门功夫,大理段氏的高手在中原高手面前丝毫不落下风,也让段思平这位历史上毫无存在感的皇帝成为了传说中的高手。
这五位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普通人(并非指身份,而是论武功),在金庸笔下却成了顶尖高手,被赋予了全新的“人生”。
1.断案如神——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号德英,唐代并州太原府阳曲县(今山西太原阳曲县)人。为唐朝武周时的著名宰相,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死后葬于神都---国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中,立有一碑,上书“狄公仁杰之墓”。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内史。
【断案经历】
因为狄仁杰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恳,特别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积累了将近20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年),也被调到中央,当上了大理丞。这个官职品级不高,只是从六品,但地位重要,负责京师案件拘审判断罪,同时也复核全国各地的判案。
狄仁杰刚到大理寺上任的时候,积压的案件已经非常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就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在今天看来也堪称神奇。他明察善断,循律准确,拆诉冤狱,颇得时人称赞,一时名声鹊起。狄仁杰的这段传奇经历,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经后世文人的艺术创作,成就了狄公的“神探”之名。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当上了“侍御史”。侍御史是御史台官员,属于监察系统。狄仁杰非常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侍御史,也是负责审讯案件的,只不过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百官。可以说,御史就是官员中的“宪兵”,御史的别称就叫“宪衔”。在任职期间,狄仁杰很不客气地弹劾了高宗的两个宠臣、权臣。一是司农卿韦弘机,此人为高宗修了很多宫殿,都特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因此被免职。另外左司郎中王本立因为受宠,恃恩用事,也被狄仁杰毫不留情地揭露弹劾,而且狄仁杰对皇帝的说情也一点不买账,最终将他拉下了马,“一时朝廷肃然”。从六品的狄仁杰,硬是为朝廷整了一回风。当然,这也仰赖高宗对他的支持和宽容。
这时期的狄仁杰,给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强,判案如神又铁面无私,很像后来人们心目中的包公形象。这大概就是狄仁杰会被认为是“神探”的重要原因。
2.专职法官——徐有功
徐有功(640—702年),名宏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师(今偃师)人,徐有功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对他有“虽十岁未见其比”之赞誉。卒年62岁。时人论日:今有功断狱,天下无冤枉人。新旧唐书有传。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显登位后加赠他为越州都督(一品)头衔,并特下制书表彰:“节操贞敬,器怀亮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之贤良”和“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
武则天当政时,徐有功历任蒲州司法参军(地方司法官员)、左肃政台侍御史、司刑少卿(大理寺司法官员)等官职。
在蒲州任司法参军期间,其政绩已十分突出。史书上称赞他“为政宽仁,不行杖罚”。当地百姓和官吏都称他为“徐无杖”。那么“徐无杖”又是什么意思呢 ?徐有功审判一切案犯时,都“力求宽仁,从不轻易动用刑讯,也不轻易判人笞杖刑”,而用传统的仁义道德去教育启迪案犯悔悟自新。在他的感化下蒲州各地民风大改。徐有功3年任满,竟没有一次在审判案犯使用了杖罚的。因而“徐无杖”之名也就越传越响,传到了京城长安。永昌元年 (689 年) 徐有功就被宣诏进京,担任起了司刑寺丞的重要职务,负责复核司刑寺的判决,并能参与大案的审理。
永昌元年唐高宗去世,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临朝执政,继而她又“革唐命” 自称“圣神皇帝”。徐有功就是在这一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上任至司刑寺的。当时,酷吏恣横,构陷无辜,严刑峻法,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徐有功犯颜护法,三次被罢官,但矢志不渝,由此蒙他护救的百姓有数十多家,许多死刑重罪,常获免死,天下称颂他为仁人。又曾经力争李行褒案,罪不应诛及亲族,酷吏周兴奏有功故意救出反叛众囚,应当处斩,武后只免其官,不久因念有功用法公平仁恕,擢升为殿中侍御史,朝野远近闻知,莫不相贺。
他在司法任上约15年,审案卓然守法,虽死不移。其就有三次被控告死罪( 其中一次改为流放) ,而他却泰然不忧;三次被赦也不阿谀逢迎,仍然矢志不渝,二次罢官,复出后仍又一心执法守法,“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连武则天也被他的忠贞和勇气所折服,待她坐稳了帝位后,又将在流放的徐有功召回起用任司刑寺少卿)。他任法官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人数以万计。他既不为己谋利,也不为君主之私欲所动摇,他守的是公天下之法,无私念之法,正因为他是一位守正不阿清官,才能在种种诬陷冤告中傲然挺立,使频频弹劾、推审他的酷吏,在他身上也找不到他与案犯有什么特殊关系。公正、忠诚、无私、才干和勇气,是徐有功成为古代最优秀法官的主要原因,因此受到了历代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时人赞颂徐有功“听讼惟明,持法惟平”。
3.刚毅清正——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寇准以甲科进士入仕,先授大理寺评事、知县事,后多次擢升,直至参知政事、同平章事。为官清廉,不拘节微而善谋大事,在地方以民为本,政绩卓著;寇准辅佐宋太宗、宋真宗两朝,以刚毅清正之风垂范后世,以拯时救世之才报效国家,是一位洞察密机、善断大事的良相,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彪炳青史的名相。
太平兴国五年(980),寇准19岁,考中甲科进士,殿试得中,诏授大理寺评事,先后任巴东(今湖北省巴东县)知县、成安(今河北省成安县)知县。
寇准因德才兼备,政绩突出,受到宋太宗赏识,22岁便升任成安知县。当时漳河不断泛滥成灾,宋辽战争频繁,丁役、赋税日益繁重,蝗灾时有发生,地主豪绅对百姓敲诈勒索,民不聊生。他到任后,诉状如雪片飞来。寇准目睹现状,决定对多年积案尽快处理。
任知县期间,对属下衙役要求严格,不准他们横行乡里,搜刮民财,鱼肉百姓,严格按照朝廷的明文规定征收赋税和徭役。为了防止属下不法之徒巧立名目,额外增收,以饱私囊,他令人把县中应当纳税、服役者的姓名、住址等项,写在纸上,张贴在城门中,公布于众。老百姓见寇准执法公正,为政清廉,体察民情,爱民如子,都深受感动。凡是应该缴纳赋税者,无不如数按时送交,从不拖延时日。
看到唇枪舌剑这个词并且要说充分展现这个成语的历史故事,首先就会想到诸葛亮舌战群儒和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两个故事都十分有名的言辞犀利的辩论场面,一直流传到如今为人们所惊叹和学习。
首先说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个故事是出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历史场面我也说不好,但是这个故事确实是一个精彩的故事,看了这个故事就能充分感受到唇枪舌剑是怎样的一个场面。
舌战群儒的故事背景是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许多军阀都被他消灭,只有刘备和孙权有比较大的发展壮大的可能,想一下子吞并这两家很困难,所以曹操就派人去联合孙权一起消灭刘备。然而孙权的谋士认为他们应该联合刘备一起抗曹,所以便请了诸葛亮来当说客。诸葛亮一人与孙权麾下众文臣的激烈辩论就被称为了舌战群儒。
而完璧归赵是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发生于公元前283年,相比之下更能说是一个历史场面。这个故事讲的是蔺相如带着宝玉和氏璧去秦国换取城池,去了之后发现有诈,于是他凭借过人的口才和机智的应变最终将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带回了赵国。
除了这两个故事,还有一些其他比较没那么知名的历史辩论场面也可以用唇枪舌剑来形容。对这两个故事中诸葛亮和蔺相如到底是如何用言语来回应别人的比较好奇的话可以再仔细去品读一下这两个故事中的具体对话,相信会有更深的体会和更大的收获。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