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面对美英法联军又一次入侵一个主权国家,世界可以做什么应对措施来防范下一次的西方联军入侵某个主权国家

时间: 2022-12-20 15:02: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面对美英法联军又一次入侵一个主权国家,世界可以做什么应对措施来防范下一次的西方联军入侵某个主权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事

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起因
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国际关系体系。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由于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 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1922 年10月B.A.A.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掌握政权。1933年1月A.希特勒在德国执政。1936年3月日本军部实现对内阁的全面控制,开始确立法西斯专政。它们同英法美等国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不惜通过战争手段改变由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形成 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1934年秘密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武力侵占中国,进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岛、中亚细亚和小亚细亚以至欧洲的侵略扩张总纲领。从1931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并逐步扩大局部性侵略战争。1936年制订向太平洋地区及西伯利亚的扩张目标和对美、苏、中、英等国作战的具体方针。日本成为挑起世界战争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3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结成侵略集团。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该协定。
世界大战前奏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多次发动局部战争。日本首先在亚洲燃起战火,揭开世界战争的序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接着入侵中国上海、热河省、察哈尔省北部和河北省东部等地区。美、英、法等国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姑息纵容。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民党、共产党两党合作为核心,举国一致,英勇进行反法西斯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日战争在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以后,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见抗日战争)。
日本对苏联的战争挑衅 日本于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在邻近朝鲜的中苏边境挑起张鼓峰事件(哈桑湖事件)。1939年5~8月,日军在中国黑龙江省西部与蒙古接壤地区再次挑起诺蒙坎事件(哈勒欣河事件)。日本的两次战争挑衅均遭失败。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30万军队侵入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第二次抗意战争爆发。尽管国际联盟通过决议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表示要对它实行有限的经济制裁,意大利仍能从西方民主制国家,尤其是从美国获得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截至1939年4月,德国派往西班牙作战人员超过5万人,意大利约15万人。德、意向叛军提供的军火价值10亿美元。英、法、美等国则宣布“中立”,实行“不干涉”政策,禁止西班牙政府购买的武器过境。1939年2月27日,英、法与西班牙共和国断交,公开承认F.佛朗哥政府。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肢解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3月12日拂晓,德军入侵奥地利。14日,宣布将其划为德国的一个州,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德国就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自治”问题制造五月危机,陈兵德捷边境。9月12日,希特勒再次进行战争恫吓。在德国压力下,英、法两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方式换取“和平”,9月29日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10月1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10月6日,在德国操纵下,斯洛伐克“自治政府”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
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春、夏季,欧洲再次出现紧张局势,经过波兰危机和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终于爆发全面战争。
严重的战争危机 1939年3月15日,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1日又制造但泽危机,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次日出动海军占领立陶宛的默美尔。4月1日在德、意武装支援下,佛朗哥军队控制西班牙全境。4月7日,意大利军队入侵阿尔巴尼亚。5月22日,德、意正式签署军事同盟条约,即钢铁同盟。德军统帅部在4月3日即已下达代号为白色方案的对波兰作战计划。

德军士兵拆除波兰边界路障

面对德国的战争威胁,波兰向英、法求助。英国张伯伦政府认为德国如果占领波兰将危及英、法安全及其在欧洲的根本利益,鉴于绥靖政策遭到世界和国内舆论的谴责,被迫开始对政策作出某些调整。1939年3月22日,英、法互换照会,承担遭到侵略时相互援助的义务,把实际存在的同盟关系固定下来。3月31日,张伯伦代表英法两国政府宣布,一旦发生威胁波兰独立的行动,英、法立即给予波兰全力支持。4月6日,英、波缔结临时互助条约。4月13日,法国重申忠于法波同盟义务。5月19日,法、波正式签署军事协定。
三角谈判和斗争 1939年春、夏季,围绕欧洲的战争与和平形成英法苏三角谈判和斗争相互交错的局面。4月15日开始举行英法苏莫斯科谈判,就采取共同行动制止法西斯扩大侵略进行磋商。由于英、法两国缺乏诚意,先后举行的政治和军事谈判均未取得任何积极成果。与此同时,英德秘密谈判也在进行。
德国的战略方针首先以英、法为主要对手,集中力量与西方国家作战,需要缓和德苏关系,以避免在向西方进攻时腹背受敌。苏联同样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在亚洲,正与日本军队在诺蒙坎地区进行战斗;在欧洲,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英、法、苏3国谈判因英、法蓄意让德国侵苏,毫无诚意,致使谈判旷日持久,濒于破裂。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签订。
德波战争和英法对德宣战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57个师约150万人、2500辆坦克、2300架飞机,从北、西北、西南三个方向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同日、英、法先后发出照会,要求德国停止进攻,从波兰领土撤出一切军队。德国置之不理。9月3日,英、法两国政府对德宣战。德波战争期间,法军在法德边境消极观战。英国迟至10月间才派远征军到法国。波兰孤军作战,9月16日,波军防线全面崩溃,德军完成对波兰首都和波军主力的包围。9月17日,波兰政府成员逃往国外 。华沙军民战斗到弹尽粮绝,9月28日被迫停止抵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
这次大战经过法西斯轴心国战略进攻、交战双方攻守互易的战略转折和反法西斯同盟国战略反攻3个阶段。
轴心国全面进攻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德、意 、日法西斯国家从1939年9月到1942年下半年在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展开全面的战略进攻。
西线战场 德国占领波兰后接连在欧洲从西、北、东南三个战略方向发动大规模进攻。意大利参加了对法国的战争,它在非洲发动的攻势遭到失败。

地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北非战场

奇怪战争 德波战争结束后,德国一面作出和平姿态,一面扩充军备,将主力调往西线,伺机进攻西欧国家。英 、法两国实行消极防御战略,静守马奇诺防线。1940年2月,美国试图进行和平斡旋,为德国所拒绝。1939年9月~1940年4月,英、法与德国之间没有发生过真正的战事,史称奇怪战争。
德军进攻北欧 1940年春,希特勒担心英法联军进入挪威,从北面威胁德国,切断瑞典对德铁矿砂供应,遂先发制人于4月9日侵占丹麦,丹麦投降。同日,德军入侵挪威,空降部队占领奥斯陆。V.A.L.吉斯林被扶植为傀儡政府首脑。4月17日,英、法及波兰联军在挪威登陆。6月,联军退出挪威。7月挪威国王和政府成员流亡英国。德军的闪电战在北欧取胜。
德国进攻西欧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调集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坦克师和7个摩托化师,2580辆坦克,3824架飞机,向西欧国家发动进攻。当时西欧各国总兵力约147个师。德国空军猛烈轰炸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在荷、比军队后方实施空降,坦克摩托化部队出其不意在比、卢接壤的阿登山区分3路纵队快速挺进,致使马奇诺防线未起实际作用。德军进攻西欧宣告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英国张伯伦政府立即垮台,由W.L.S.丘吉尔出任首相,组成保守党、工党、自由党联合政府。
在德军闪电战面前,英、法等国联军不堪一击。5月14日,荷兰军队停止抵抗,女王流亡英国。5月26日德军夺取加莱,进抵英吉利海峡,将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同法国中部军队的联系拦腰切断。5月28日比利时国王宣布投降。5月27日~6月4日,英、法海军利用德军数日停止进攻时机,集中各类舰船850余艘,成功地将被困在敦刻尔克狭小三角地带的英、法联军33.8万余人运过英吉利海峡,进入英国。在敦刻尔克撤退中,英国远征军几乎丧失全部武器装备,243艘大小舰船沉没,但保存了英军的有生力量。
意大利参战与法国战败 1940年6月6日,德军在横贯法国北部的643千米战线上发动总攻。法军总司令M.魏刚集结100多万军队在索姆河和安纳河一线构筑的魏刚防线不到3天即告崩溃。德军进逼巴黎,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17日,法国H.P.贝当政府宣布“停止战斗”。22日晚7时,在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及其盟国签署投降书的贡比涅森林同一节车厢里 ,法国政府代表在纳粹德国提出的停战协定上签字。该协定规定,德国占领法国总面积3/5的北部和西部工业发达地区,非占领地区建立以维希为首都的贝当傀儡政府。

1940年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

在勃朗峰到地中海的200多千米战线上,意大利军队32个师进攻法国,被法军6个师挡住。6月24日,在罗马附近签署法意停战协定。意军占领法一小块地区。意大利还攫取东非吉布提港和使用法属索马里境内铁路的权利。
意军在非洲失败 1940年7月初,意军从埃塞俄比亚进犯东非英军,9月中旬占领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部分地区。9月16日占领埃及的西迪拜拉尼。12月11日英军发起反击收复该地,并于1941年2月6日占领利比亚的班加西等地。两个月内推进700千米,俘虏意军13万人。在东非,英国从印度、澳大利亚 、新西兰调集军队,并就地征集大批非洲人入伍 ,于1941 年1月19日举行反攻 ,4月1日占领厄立特里亚首府阿斯马拉,4月6日同埃军一起收复亚的斯亚贝巴。5月20日,意属东非总督投降,英国重新控制红海与非洲之角。
海狮计划和英伦空战 法国沦亡后,英国陷于孤军作战困境。希特勒声称,英国把殖民地归还给德国,承认德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即可避免英德战争,遭英国政府拒绝。7月16日,德军统帅部发布准备对英国实施登陆战役的训令,制定海狮作战计划。要求8月15日完成作战准备。希特勒力图取得英吉利海峡及伦敦上空制空权,摧毁英国空军、机场和港口,为其渡海作战创造先决条件。德国共集结2669架作战飞机,在7月10日到10月底的3个月内猛烈空袭英国。8月24日,英国飞机首次空袭柏林。德国空军始终未能取得预期战果,在英伦之战中损失飞行员600人,飞机915架。海狮计划一再推迟执行,以后实际上被取消。英国赢得空中自卫战的胜利。
德意扩大对巴尔干的侵略 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下令德国陆军总司令H.A.W. von布劳希奇着手准备对苏作战,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对苏作战计划,训令德军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入侵苏联的各项准备。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签署军事同盟条约(见三国同盟),正式结成轴心国侵略集团。德、意两国加紧扩大对巴尔干的侵略,作为争夺东地中海、北非、中东的跳板和进攻苏联的战略前进基地。罗马尼亚、匈牙利及保加利亚相继加入轴心国同盟。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侵入希腊,遭反击,被迫停止进攻。
1941年3月27日 ,南斯拉夫新政府拒绝加入轴心国同盟,并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4月6日黎明,德、意同时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德军于13日占领贝尔格莱德。4月9日占领希腊萨洛尼卡,21日希军投降。英国5.8万名远征军在希腊作战,伤亡1.2万,其余从海上撤退。4月27日,德军进入雅典。5月30日,德空降部队占领克里特岛。希腊国王流亡伦敦。
苏德战场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境内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
德国对苏联突然袭击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千米战线上分3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苏军在战争初期遭到重大损失,西部大片国土沦陷。苏军失利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德国拥有中西欧强大经济、军事资源,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军队现代化装备程度较高,以绝大部分兵力集中于东线发动突然袭击,使得德国在一段时间内力量对比上居于优势。苏联方面,I.V.斯大林不相信战争前夕来自多种渠道的表明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没有及时完成战争准备,导致战争初期措手不及。苏军战略思想和指挥艺术亦不能适应对德作战的要求,对德军主要突击方向判断失误,兵力部署不当。20世纪30年代以M.H.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为首的大批苏军高级将领和优秀军官被无辜清洗,严重削弱了部队战斗力。为此,在战争初期苏军付出惨重代价。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早在德波战争期间,苏联即着手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防备德国进攻的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通过扩大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略地位。1939年9月17日,苏军出兵波兰,占领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等地约20万平方千米的地区。11月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
1939年11月30日爆发苏芬战争。翌年3月12日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苏联国境线向北推移150千米,苏联获取4.1万平方千米领土,并租借汉科半岛及附近岛屿30年。
1940年6月15日,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进驻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面积17.4万余平方千米。8月初,波罗的海沿岸3国并入苏联。1940年6月28日,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用最快速度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进驻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面积5.1万平方千米。
至此,苏联已将其国界向西推移300~400千米。但是,德国在发动对苏战争后3个星期内分别在3个方向推进300~600千米,6月28日即占领明斯克。东方战线并未起到苏联预期的作用。
莫斯科战役 德军自9月30日向莫斯科发起进攻,最近点距莫斯科城只有20千米。10月20日起,苏联大部分政府机构和部分工人撤离莫斯科。12月6日苏军遏止德军攻势,转入反攻。1942年1月8日起,苏军经3个月鏖战,排除了德军占领莫斯科的危险,将德军击退150~400千米。冬季战役结束时,德军伤亡总数为83万多人。德军首次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的闪电战亦告破产。
德军1942年夏季攻势 1942年6月28日,德军在南线发动攻势,以求在顿河地区消灭苏军主力,夺取高加索油田。7月17日德军进抵顿河河湾,揭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序幕。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双方激战到苏军反攻前夕,德军始终没有全部占领斯大林格勒。
亚洲太平洋战场 日军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战火席卷东南亚,进逼大洋洲,将美国及美洲、大洋洲许多国家卷入战争。这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成为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

地图:太平洋战争

远东慕尼黑阴谋及美日谈判 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英美曾谋求与日本妥协,推行远东慕尼黑阴谋。1939年9月,英国承认日本侵华现状,同意不妨碍日本在华行动。美国为集中应付欧洲局势,力图缓和美日矛盾,自1940年11月起与日本进行正式或非正式谈判,但双方的对立未能调和。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0月,日本组成东条英机内阁,完成法西斯体制。12月7日凌晨,日本以航空母舰编队向位于夏威夷群岛中心瓦胡岛上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偷袭。日军以极小的代价,炸沉美国战列舰4艘,重创1艘,炸伤3艘,其他大型舰船10余艘,击毁飞机260余架,美国太平洋舰队除3艘未停泊在港内的航空母舰免遭攻击外,几乎全军覆没。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12月11日,德国、意大利对美宣战。
日军进攻东南亚 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起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发动全面进攻。10日占领关岛。22日占领威克岛。25日攻占香港。12月7、8日,日军在马来亚的哥打巴鲁和泰国的宋卡、北大年等地空降或登陆。10日,日本取得东南亚海域的海空控制权。1942年1月11日,日军占领吉隆坡,31日攻占马来亚全境。2月15日新加坡陷落。日军还从印支南部进攻泰国,1941年12月9日侵占曼谷,21日日本将同盟条约强加给泰国政府。1942年1月2日进入马尼拉。4月9日,驻守美军与菲军约7万人投降。5月7日美军司令下令余部投降。
1942年2月14日,日军出动320架飞机在苏门答腊的油田区巴邻旁空降。3月1日,日军在爪哇登陆,5日占领巴达维亚(雅加达)。3月12日 ,荷兰总督投降。3月15日,日军占领整个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
1942年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应英国当局请求,中国派出赴缅远征军10万余人,配合英缅军队作战。5月初,日军攻入中国云南省。中国军队凭借怒江天险挡住日军攻势。
1942年4月5日,日本航空母舰机动队进入印度洋,轰炸锡兰(斯里兰卡)科伦坡和亭可马里港。英东方舰队撤往东非海岸。日本海军一度掌握印度洋制海权,达到日本向西扩张的顶点。
珊瑚海日美海空战 南进日军于1942年2月攻占澳大利亚军队防守的新不列颠岛及拉包尔港。5月初,日军对所罗门群岛中的图拉吉岛和新几内亚东南重镇莫尔兹比港发起进攻。5月7日,美国飞机击沉日本航空母舰1艘。8日上午日、美舰队正面对阵,另1艘日本航空母舰受重创,美国1艘航空母舰被炸沉,另1艘受创。这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来首次受挫,标志着日军在大洋洲南进势头被遏止。
中国战场局势 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日本羽翼下的伪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持久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和分裂的方针,稳定了抗日阵线。1939年,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军侵华总兵力的62%,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主要战场。正面战场1939~1941年秋主要在武汉外围地区作战,以后进行了南昌、鄂北豫南和长沙会战以及南宁和中条山会战。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随着战火的蔓延,经过反法西斯国家一系列双边和多边会谈,以美、英、苏、中诸国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国家加强了彼此间的援助和合作。
美国租借法案和英美同盟 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美国根据1937年中立法(见美国中立法)宣布中立。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实行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原则,向交战国出售武器,有利于拥有海军优势的英、法。法国败降和英国退守英伦三岛,美国公众舆论要求给英国以援助,孤立主义势力削弱。1940年9月2日,美、英达成美国以50艘旧驱逐舰换取在英属百慕大群岛等8个岛屿建立军事基地的协议。由于英国无力以现款购买军火,1940年底丘吉尔紧急致函美国总统F.D.罗斯福求援。罗斯福提出以“租借”方式援英。1941年3月11日 ,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授权总统向与美国安全有重大意义的国家用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拨款70亿美元用于实施《租借法案》。这意味着美国完全放弃“中立”政策,实际上介入欧洲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英、美开始结成反对德国法西斯同盟。与此同时,美英于1941年1~3月就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达成协议,并据此制定ABC-1计划。1941年12月,美英首脑以代号为阿卡迪亚的华盛顿会议确认先欧后亚的方针。美国在会上提议并起草同法西斯轴心国相对抗的《联合国家宣言》草案。
苏英协定和美国援苏 德苏战争爆发当晚,丘吉尔宣布英国将支援苏联和一切反希特勒的国家。7月12日,苏英签订在对德战争中一致行动的协定,相互承担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彼此支援和战斗到底的义务 。8月16日 ,苏、英签订贸易、贷款和支付协定,英国给予苏联1000万英镑贷款。
1941年6月24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包括苏联在内,都将得到美国的援助。8月中旬,美国派往苏联的船队首次启航。
反法西斯国际联合的扩大 1941年7月,苏捷、苏波签订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致行动协定。1942年1月29日苏、英和伊朗三国缔结同盟协定。
法国战败前夕,C.-A.-M.-J.戴高乐将军于1940 年6月17日飞抵伦敦,次日宣布建立自由法国,6 月23日宣布成立法国民族委员会。28日,英国正式承认自由法国,并与之结成同盟关系。9月,苏联也予以承认。
1941年8月14日,美、英两国政府首脑公布《大西洋宪章》。这是美英战时政治联盟的标志,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对于动员和鼓舞全世界人民,加强反法西斯联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苏美英莫斯科会议 1941年9月29日苏美英三国会议在莫斯科召开。10月1日,三国签订议定书,规定美、英两国从1941年10月~1942年6月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及其他武器装备;苏向英、美提供原料。10月30日,罗斯福宣布向苏提供10亿美元贷款。11月7日,美国把《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
联合国家宣言 经过磋商,1942年1月,在华盛顿签署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的《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并为建立联合国组织奠定初步基础。
反法西斯联盟由防御到反攻的战略转折
美军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胜利,英军1942年11月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以及作为主要标志的苏军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表明反法西斯盟国开始从防御转向进攻的战略转折。
苏德战场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胜利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它同时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历史性转折。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11月19日,苏军3个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反攻。在粉碎德军顿河集团军群的解围行动后,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围歼战。2月2日,被围德军全部投降或被歼。在持续200天的战役期间,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150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3500辆、飞机3000架,遭到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库尔斯克会战 1943年1月苏军收复罗斯托夫等地,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 。同年夏,德军在库尔斯克南北集结,力图在此区域粉碎苏军主力 ,夺回战略主动权。7月12日苏军反攻 ,8月23日收复哈尔科夫。在激战的50天中,双方动用的总兵力达400余万人,共出动坦克和自行火炮1.3万多辆、作战飞机近1.2万架,是二次大战中最大的坦克兵团会战。德军共损失50万人、坦克1500辆、飞机3500余架。苏军完成了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从战略防御全面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非洲地中海战场 英军赢得阿莱曼战役的胜利,扭转了非洲战局。在西线作战的盟军获得战略主动权。英美盟军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登陆成功,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并肃清北非德、意侵略军,随后盟军展开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战役。
阿莱曼战役 北非意军在1940年12月~1941年1月遭到英军歼灭性打击。2月德国非洲军团由E.J.E.隆美尔指挥进入北非。1942年6月21日托布鲁克英军3.5万人向德军投降。30日德、意军队进抵距埃及亚历山大港约96千米的阿莱曼。丘吉尔亲赴开罗改组英国中东司令部,B.L.蒙哥马利出任英第八集团军司令,于9月初击退隆美尔对阿莱曼防线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10月23日~11月4日,英军进行阿莱曼战役,共击毙击伤和俘获德意军5.9万人。1943 年1月23日英军进入的黎波里。至此,共向西追击2200多千米。

英军在阿莱曼战役中俘获德军坦克及驾驶员

盟军登陆西北非 1942年11月8日,由D.D.艾森豪威尔 任总司令的盟 军10余万人分3路在卡萨布兰卡、奥兰、阿尔及尔登陆。12日,部分盟军进入突尼斯。这次代号为火炬的作战行动是英、美作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替代行动。
11月10日,德意军队占领维希政府统治下的法国南部及科西嘉,并出兵突尼斯。11月27日,德军企图夺取
“巴巴罗萨”计划

1940年7月,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会上希特勒宣布了一个预谋已久的作战计划:突然袭击前苏联,一举将这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摧毁,尽管当时两国政府已经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为实施希特勒的作战意图,德军总参谋部立即着手拟订对前苏联作战的具体行动方案。该方案于12月底完成,并被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主要内容有:一、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前苏联;二、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前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援,分三路向前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希特勒不无得意地说:“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将大吃一惊,并感到难以置信!”

为了进攻前苏联,德国又开始在外交上、经济上和军事上进行一系列准备,同时采取一些伪装和欺骗手段。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后,曾经制订过一个针对英国的“海狮计划”,但后来被放弃了,目的是为了全力进攻前苏联。但为了掩盖“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又开始大造舆论,试图想让世人相信,它要实施“海狮计划”。德国采取了许多手段来迷惑人们的视线。他们先是制造假象,大量地印发英国地图,给部队配备大量英语翻译,并在英吉利海峡和加莱海峡沿岸集结大量的渡海及登陆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许多假火箭,派部队频繁地进行登陆作战演习,造成部队要大规模进攻英国的假象。然后,德军大规模东调,但他们却放风说,他们是为了在进攻英国之前,到东部地区去休整。

等到这一切都布置完毕后,德国开始从外交上入手,进一步迷惑前苏联人。他们首先在外交上停止了往常那种对前苏联的攻击,而把矛头转向英国。德国驻前苏联外交官,主动会晤前苏联高级官员,向他们解释说,德军调往东部,只是为进攻英国而稍作休整,至于德国向波兰大举增兵,实际上是派年轻的士兵去替换将要退役的老兵。

德军向芬兰大量增兵后,德国驻苏大使便去拜会前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予以解释,并且通知说,德国将取道芬兰向挪威北部派遣增援部队,又解释说,德军进入罗马尼亚是派军事代表去帮助罗马尼亚训练部队。

由于“海狮计划”的存在成功地掩盖了希特勒的作战意图,至1941年6月中旬止,德国已经在其东部同前苏联的边境上集结了190个师、共约500余万人,3800多辆坦克,5万门大炮和5100多架飞机。但是前苏联人却对希特勒的种种承诺和解释信以为真,因而对德军的军事部署并未加以注意。在德国发动进攻前,前苏联西部边境各军区军以上的司令部均驻在城市里,部队也照常进行野营训练,前沿各师的阵地上只有个别连队值班。各军区的通信部队还在参加国防施工,野战炮兵和高射炮兵照常在射击场打靶或在军区集训。前苏联空军的飞机多集中于少数几个机场上。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不宣而战,以190个师,5100架飞机,大举进攻前苏联。德军就象在进行军事演习一样,十分顺利地实施着“巴巴罗萨计划”,而前苏联方面毫无防备。德军航空兵对前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陆海空军基地及部队营房施以毁灭性轰炸,致使前苏联几乎完全瘫痪。德军又空袭了前苏联西部地区的66个飞机场,使苏军损失了1200架作战飞机。苏军面对敌人狂风暴风般的猛烈突袭,差不多完全丧失抵抗能力,只好向内地撤退。

“百日新政”

1929年,美国爆发了极其严重的长达4年的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刚刚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广泛的有力措施,历史上称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罗斯福上台后,以近乎魔幻的力量控制了金融危机,为缓和整个经济危机奠定了基础。在短短的两个星期内,他使充满恐惧的美国发生了转变,为萧条所困的美国人阴沉忧郁的脸上,开始出现了兴奋和乐观的表情。罗斯福紧紧抓住这个良好势头,实施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百日新政”。

混乱的经济秩序迫使罗斯福必须快刀斩乱麻,立刻采取对策,实施“新政”。确切地说,罗斯福从3月上旬到6月中旬的“百日新政”,就是“百日立法”。他向国会连续提交了15篇咨文,15项重要法案得到了通过。在这100个日日夜夜里,罗斯福的新政设计师们都在紧急地工作,他们点灯熬夜,起草各种法案、条例和备忘录,处处都提到救济、复苏和改革。尽管罗斯福并没有一整套理论作指南,其所采取的措施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从整体上看是杂乱无章的,但当时同样混乱的局势帮助罗斯福获得成功。美国经济已经到了谷底,没有别处可去,只能往上攀登。美国人对新政都寄以厚望,不仅民主党内全力支持,罗斯福的对手共和党人也希望新政能给国家带来希望。罗斯福向国会提交的法案,都一一获得通过,这些法律的制定,对于医治漫涎到全世界的危机起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稳住失业大军。罗斯福最喜爱的一次规划:成立一支民间护林工作队,将50万失业人员安排到国有林区工作,得到了国会的批准,还批准拨付5亿美元的失业救济金。罗斯福一生中对森林和保护自然有很大的兴趣,现在通过法律如愿以偿,同时,也为解决失业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去处。

罗斯福上台的头几个星期,几乎没有考虑如何才能促进工业的回升,他认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考虑这样一项广泛的计划。但国会几次催促总统采取行动,罗斯福召集有关的团体在白官开会,会上争得一塌糊涂,毫无进展。盛怒之下,罗斯福指定一个起草委员会,命令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关起门来工作,不拿出一项满意的法案,不准出来。就是在这种混乱不堪的局面下产生了《工业复兴法》。这项法律起草委员会的主席休·S·约翰逊将军被任命为执行这项法律的全国复兴管理局局长。

“百日新政”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切都不受传统所制约。这倒符合罗斯福的性格,因为他从来就不愿意循规蹈矩,是个乐天派,就是天塌下来也不担心。西方世界这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持续了四年之久,各种灵丹妙药都不见效,人们对传统的东西已经厌倦、失望。与其在旧框框中苦心寻觅,不如尝试一下似乎“离经叛道”的新方法。《工业复兴法》实行行业计划,政府干预经济,真有点“计划经济”的味道;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不再含黄金,把全世界保守的银行家吓得目瞪口呆。美国预算局的局长惊呼“西方文明完蛋了!”然而,上帝却愿意帮助这个新总统,这些“离经叛道”的新法发生了神奇的作用,衰退了整整四年的美国经济开始了复苏,工业的轮子转起来了。《纽约时报》每周商业指数在罗斯福就职时为52.3,6月中旬达到87.1,这是两年多来的最高水平。工厂的烟囱又冒烟了,农场主的产品又运到市场出售,而不再是把它烧掉。人民对前途满怀希望,萧条虽然并没有结束,但对萧条的担心已经解除。

“百日新政”为罗斯福执政定下了基调,在这以后他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的。对于新政的长期效果如何评价,罗斯福把它交给选民去表决。在新政出台一年之后,1934年6月28日,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向公民提问“你们的日子比去年好过吗?你们的债务负担减小了吗?你们的银行存款安全了吗?你们的工作条件好些了没有?你们对自己的前途的信念有了更牢固的基础吗?”多数选民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在夏天乘船旅行,所到之处受到盛大的欢迎。这一年的中期选举,民主党人大获全胜,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对新政和罗斯福政策的支持,他的助手威廉·艾伦·怀特宣称:“人民几乎把他立为国王。”“百日新政”,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美国又重新走上了繁荣发展的轨道。

“伯特伦”计划

1942年秋天,在蒙哥马利元帅的指挥下,英军准备从阿拉曼沿线开始对德军全面反攻,夺取北非战役的最后胜利。

有着“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构筑的阿拉曼战线长达40英里,英军指挥部经过反复研究,认为只有从北段地区作正面攻击,才是可行的。为了减少伤亡,确保反攻的成功,英军指挥部制订了“伯特伦”计划,即采取一些手段,使德军相信英军要从南段地区开始进攻。当时蒙哥马利的部队共有15万人,1万辆军车,1000辆坦克,1000门大炮,81个步兵营。这支庞大的队伍经过巧妙的伪装,顺利地通过了寸草不生的旷野向北段进发。隆美尔竟然一点也没有觉察。

英军还故意在南段地区不加掩饰地进行一些进攻前的准备工作,以此吸引德军的注意力,使之不会发觉英军主力在北段地区的集结。英军工程兵开始在南段铺设一条长达20公里的假水管道,并将铺设速度控制在同铺设真管道一样。而且根据管道铺设的进度看来,在英军拟定的总攻时间前的48小时,这项工程根本无法完成,以便不让德军觉察英军进攻时间。

为使这一切更逼真,英军又同时建造了几个模拟泵房,几个假高架油箱和油桶加油站,以及一个浅蓄水池。还在假管道的南端开辟了一个9平方英里的地段,作为军需品集散地,造成了英军已将大量军需品运抵那里的假象。隆美尔起先猜想,英军极可能在阿拉曼战线北段发起总攻,可英军在南端的种种行动却又使他确信,英军的主攻方向一定在南段地区。于是,他将原先在北段待命的装甲部队分散开来,从中抽调一半坦克前去增援南段防线,这只“沙漠之狐”上了一个致命的当。

1942年10月23日夜,英军突然对阿拉曼战线发动了猛攻,而且北、南两段的火力都十分猛烈,但看上去主攻点好像是在南段,德军一时间也摸不准。等到早已隐蔽在北段地区前沿的英军装甲部队和大炮突然同时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击时,隆美尔这才弄明白了英军的真实作战意图。他急忙调整兵力部署,无奈为时已晚。隆美尔精心营造的阿拉曼防线终于被攻破。北非战役也以英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早在希特勒法西斯集团妄图建立一个欧洲“新秩序”之前,日本法西斯分子已经有了一个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

还在19世纪末,佐藤信渊等人就有了从所谓“皇道主义”出发,主张日本向东南亚发展,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势力范围的设想。1916年,后藤新平向当时的寺内正毅内阁献策:日本必须以“世界经济财政的和平战胜者”姿态,建立一个足以和“中欧经济同盟”、“协约国经济同盟”以及美国经济相抗衡的“东亚经济同盟”。1917年,西原龟三又提出“东洋自给圈”,主张废除日华之间的“经济国界”,设立“日华经济区”,并以此为中心,把北起西伯利亚,南至印度、澳大利亚的广大地区都包括进来,其旗号是“王道亲善”。

1935年夏,参谋部作战科长石原莞尔炮制了“由军事上看皇国之国策及国防计划纲要”,声称,“皇国与盎格鲁-萨克逊人之决战,乃为统一世界文明所进行的人类最后之战争”,“当前急务则应首先实现东亚联盟之核心——日满华三国之协同”,“我国防方针在于以迅速巧妙之手段使中国本部归我支配,以日满华三国为基本范围实行经济自给。”

1936年8月,广田弘毅内阁通过《国策基准》,明确提出日本的国策是“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决定采取南北并进的战略方针,以实现其在大东亚地区的霸权。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从此走上了全面征服中国的战争之路。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具有宣战性质的声明,宣称,日本“采取断然措施”是为了“膺惩中国”,“帝国之希望在于日华提携……并取得日满华三国融合提携之实效”。

同年10月1日,首相、外相、陆相、海相抛出《中国事变处理纲要》,确认日本在华北的目标是所谓“实际日满华三国共存共荣”。

1938年1月11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处理中国事变根本方针》,把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目的美化为“在于与满洲国及中国之合作,形成东亚和平之枢轴,并以此为核心,对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11月3日,近卫内阁发表“东亚新秩序”声明,向中国国民政府发出诱降信号。该声明宣称,日本的“终极目的”“在于日满华三国合作建设东亚新秩序”,“建设东亚新秩序是帝国坚定不移之方针”。11月30日,御前会议决定《调整日华新关系方针》,其重点是,“要结成日满华三国睦邻合作关系,以此作为安定东亚的枢纽,并建立共同防御北方的态势。”

12月22日,近卫内阁第三次发表声明,称“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并提出建设“东亚新秩序”的三项原则:(1)善邻友好。中国放弃抗日,承认“满洲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2)共同防共。中日缔结防共协定,在协定有效期间,日本要求在指定地区驻兵,内蒙作为特殊的防共区域。(3)经济合作。中日经济提携,中国应承认日本公民在中国居住营业之自由,特别给予日本在华北与内蒙以开发资源之便利。此次近卫声明是日本政府随着中日战争的全面扩大,为谋求建立东亚霸权而提出的军事政治总方针。

至此,“东亚新秩序”的殖民大帝国的政治蓝图基本成形。

1940年,日本在侵华战争、物资供应和对美英关系等方面陷入新的困境,急于寻求出路。首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已进入第4个年头,然而距离其最终解决仍遥遥无期,多达85万的日军被拖在中国战场,陷入一场长期的消耗战。

就在日本的侵华战争陷入僵局时,德国在欧洲却“战果辉煌”,使欧洲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日本统治集团认为,这是打破战争僵局的最好时机,希望借扩大战争一举解决中国问题,以便联合德意重新瓜分世界。

1940年7月18日,第二届近卫内阁成立。一周后近卫内阁抛出的《基本国策纲要》提出,日本的基本国策在于“建立以日本皇国为中心,以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主干的大东亚新秩序”。次日,大本营与政府联席会议通过《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等决议案,规定“把法属印度支那变为军事基地及从那里获取资源;获取荷属东印度的重要资源;占领原德属南太平洋岛屿……及法属岛屿等等”。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胃口迅速膨胀,其殖民大帝国的政治蓝图已不再满足于“日满华”三国合作,而是在强化“日满华”三国合作的基础上,把侵略触角伸向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妄图打破英美等西方国家在该地区的旧殖民统治,而代之以日本军国主义的新殖民统治,并美其名曰“新秩序”。

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会见记者时宣称,日本的外交方针在于“建立以日满华为其一环的大东亚共荣圈”,更加明确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意图。至此,“大东亚共荣圈”作为日本对外侵略的政略战略目标正式提出,其目的是要在包括整个中国、东南亚、印度乃至大洋洲在内的广大地域范围内建立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订。条约规定:日本和德意相互承认各自在欧洲和“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得到德意两国的认可。

“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是“东亚新秩序”的延伸和发展,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恶性膨胀的标志和结果。

“大东亚省”虚设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舰队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同时日本陆军南方军在马来半岛登陆,进攻菲律宾群岛,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日本法西斯在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12月10日,日军大本营和日本政府联席会议决定:此次对英美之战争及今后随着形势演变发生的战争,包括中国事变在内统称“大东亚战争”。12日,日本内阁会议正式决定使用这一名称,并由内阁情报局对外公布:“此次对美英战争,包括中国事变在内,称为大东亚战争。这是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目的的战争,但并不意味着战争地域仅限于大东亚。”

换句话说,日本法西斯军政当局把1937年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和1941年12月对美英等西方国家发动的战争,看成是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而进行的同一场战争,有着相同的战争目的和战略企图。

1941年11月,日军参谋部和军令部就南进的作战计划达成最后协议,确定要攻占的范围大致是,“缅甸、马来、苏门答腊、爪哇、苏拉威西岛、婆罗洲、菲律宾、关岛、威克岛、香港等地区”。

在此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日本基本完成对“大东亚”的征服,迅速控制了西起缅甸、马来亚,东到中太平洋的吉尔伯特群岛,北达阿留申群岛,南抵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的亚洲太平洋广大地区。日本法西斯关于“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正在变为现实。

对于日本法西斯来说,其殖民征服的过程也就是“大东亚共荣圈”逐步建立的过程。针对各占领区的不同特点,日本军政当局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控制,使其分别成为“大东亚共荣圈”的一员。

首先是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随后于1940年在中国沦陷区扶植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同年,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控制德古政权,把印度支那变成日军在东南亚的一个重要据点和军事基地;1941年12月,日本政府又实现对泰国的“和平”进驻,迫使銮披汶政权签订同盟条约,答应给予日本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全面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南方各占领区实行军事管制和军政一体化,以便对战略资源进行掠夺,加速战争机器的运转。

1942年6月,大本营在南方军中设立军管总监部,以统辖和指导各军管区。为巩固占领区,缓解被占领区人民的反抗,日本军政当局基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不同需要,对各占领区实行不同的政策。

在印度尼西亚,日本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将原荷属东印度分为三个不相统辖的行政单位(爪哇、苏门答腊和由日本海军管辖的部分地区)。

在马来亚,日本取消了英国时代的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在统治体制上的区别,将马来亚分为8个省,均由日本人任行政长官。

对菲律宾和缅甸,日本占领者在确保其控制权的前提下,给予一定的自治权。1942年1月成立菲律宾政务委员会,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由日本顾问控制其大权。

1942年8月在缅甸成立以巴莫为首的缅甸“行政委员会”,但大权同样操纵在日本顾问和日本军事当局手中。

1942年6月,日本在中途岛海战失利后,从此便与盟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激烈争夺。为加强日本和被占领地区的特殊关系,完成“大东亚战争”,东条内阁决定建立一个特殊机构。早在1942年2月,日军刚一占领新加坡,陆军省兴亚院和企划院就研究了“关于规划和实施对大东亚各国及各地区的各项政策的综合责任官厅”的设置方案。经过半年多的准备,9月1日内阁会议通过《大东亚省设置案》,规定新省的宗旨为:“集中发挥大东亚全区的总体力量以增强战斗力。”11月1日,根据天皇敕令,正式成立了大东亚省,下设总务局、满洲事务局、中国事务局和南方事务局等7个局。同时,原拓务省、兴亚院、对满事务局和外务省的东亚局、南洋局并入该省,大大限制了外务省的权限,东乡外相曾辞职以示反对。大东亚省的设置意味着被占领区实际上成为日本的行政区,日本与被占领国不再具有普通的外交关系,“大东亚地区之外交官和领事……乃是披着外交、领事外衣的一般行政官员”。因此,大东亚省的设置是日本法西斯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而采取的殖民政治的重要步骤。

1943年2月,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败并被迫撤退,此后开始在太平洋战场上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守势,战争态势进一步恶化。为应付盟军的猛烈进攻,日军大本营和政府在5月31日的御前会议上通过了《大东亚政略指导大纲》。

《大纲》第一条规定:“帝国为完成大东亚战争,集结以帝国为核心的大东亚诸国家诸民族,进一步强化和整备战略态势,坚持战争的主动性,以适应世界形势。”

《大纲》第二条规定:“整备政略态势应以强化诸国诸民族对于帝国的战争合作,尤以中国问题的解决为基本着眼点。”

基于这种目的,日本于10月30日同中国汪伪政权签订了《日华同盟条约》,并承认缅甸和菲律宾作为“以大日本帝国为盟主的大东亚共荣圈的一环”的“独立”,其外交权和军队的编制与指挥权均由日本控制。

这种政略上的调整是日本为完成“大东亚战争”所做的极为有限的让步,意在拉拢各傀儡政权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而卖力。

1943年11月5~6日,日本在东京议会大厅召开所谓“大东亚会议”,参加会议的各“独立国”代表有:“中华民国”行政院长汪兆铭、泰国内阁总理銮披汶的代表汪瓦塔雅昆、“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菲律宾共和国总统何赛·P.拉乌雷尔、缅甸国内阁总理大臣巴莫。此外,流亡新加破的“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主席苏巴斯·昌德拉·鲍斯,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

从表面上看“大东亚会议”冠冕堂皇,但实际上所有会务活动都由大东亚省在幕后精心安排。东条英机在开幕词中竭力宣传正在建设中的“大东亚新秩序”,谴责英美两国以关心和平和正义的幌子,企图使自己对亚洲的殖民统治永久化。会议最后通过《大东亚共同宣言》,除继续为其发动“大东亚战争”进行辩解外,提出了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五条纲领。这些纲领只是罗列了“共存共荣”、“大东亚亲和”、“发扬大东亚文化”和“大东亚繁荣”等抽象空洞的口号而已,并无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大东亚会议”企图把各被占领国家和地区紧紧捆绑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战车上,但因日本的失败已见端倪,“大东亚共荣圈”内部矛盾重重,各成员国同日本主子之间也开始明争暗斗。以泰国为例,原定参加会议的泰国总理銮披汶,最后“拼着总理不干”也不参加会议,以致日本曾决定“以实力解决”泰国问题。这充分表明“大东亚共荣圈”内部的分裂。

同时,由于中国和亚洲其它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蓬勃开展,盟军开始发起反攻,因此可以说,“大东亚共荣圈”建立之日也正是它走向崩溃之时。

“共荣圈”成了“共亡圈”

日本在依靠暴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同时,也不得不依靠暴力才能对其进行统治。为了强化殖民统治机构,日本成立了各种法西斯组织,凭借武力大肆镇压各国抗日群众,滥杀无辜人士,对占领区人民实行法西斯的恐怖专政和殖民统治,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灾难。

1937年,日本在朝鲜设立“朝鲜中央情报委员会”,加强对朝鲜人民的监督和控制,同时还残暴地镇压金日成领导的“祖国光复会”和游击队。1940年10月,日本成立“朝鲜国民总体力量同盟”,由日本驻朝鲜总督兼任总裁,在各地建立与各级行政机关平行的基层组织,“同盟”的最小单位是由几户家庭组成的“爱国班”,每个家庭都有“爱国班员代表”,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爱国班员”。通过这一法西斯组织,日本进一步加强对朝鲜人民的控制。

日本一直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其扩大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保甲连坐法”,加强户口调查的报告制度,发放居住证、身份证,把东北人民置于法西斯的专制恐怖统治之下。为“扫荡”和镇压抗日武装,日军建立了各级“清乡委员会”。疯狂“讨伐”东北抗日联军。他们把群众赶出村庄,集中编成“集团部落”,以切断抗日武装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到1938年为止,日本强行在东北建立的“集团部落”有12565个。在建立这些“集团部落”时,日伪当局大批破坏烧毁民房,迫害以至屠杀群众。

1937年至1938年2月,日伪当局在伪三江省的桦川县南部地区烧毁村屯120多个,烧毁或拆掉民房2.4万余间,杀害与冻、饿死群众1.3万余人,荒芜土地2100多垧。

1941年4月,日本又对东北的法西斯组织“满洲帝国协和会”进行改组,把它同各级行政机构合为一体,加强对东北人民的血腥恐怖统治。日本还在中国东北建立代号为“731”部队的细菌研究所,用中国军民以及朝鲜、美国和荷兰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作细菌实验,为此共杀害1万余人。

在华北,日本从1938年底开始推行所谓“治安肃正运动”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推行“清乡运动”,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实施疯狂“扫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惨绝人寰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为加强对华北地区的法西斯统治,日本还在华北建立法西斯组织“新民学会”,它的各级组织均由伪官吏把持。1939年,“新民学会”成立了1840个分会,拥有245599名会员,到1941年9月底增至3548个分会,674057名会员。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的侵略和残暴统治,给中国人民造成3500万人的重大人员伤亡。

而在东南亚,日本则把自己打扮成“亚洲人的解放者”的角色,标榜战争的目的是“赶走西方殖民者”,追求大东亚的“共存共荣”。实际上日本在这里同样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在缅甸,1942年8月1日,巴莫在日本扶持下建立傀儡政权——“行政委员会”,一切群众性的民主组织均被取缔,民众稍有不满即受严刑拷打,甚至处死。“缅甸独立军”被解散,代之以“国民军”,实则是日军控制下的傀儡军。日本在缅甸共设警署334个,警察15968人,警察机构得到加强。除此之外,日本还建立了间谍和告密系统。1943年8月1日,缅甸宣布“独立”,但实际上还是日本顾问操纵一切,成为缅甸的“太上皇”。他们驾驭于政府各部门之上,没有他们的同意和参与,任何微小的政策和措施都通不过。

在马来亚,日本基本依靠当地封建势力与统治机构的合作去镇
http://baike.baidu.com/view/5338.htm 很详细的

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1年5月 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56年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2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37年9月 凇沪会战

1937年 平型关大捷

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抗日战争结束

1946年6月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年9月 辽沈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 平津战役开始

1950年 解放战争结束

相关介绍:

(1)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3)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5)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拓展资料:

反对外来军事占领,武装挑衅,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的战争.目的在于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安全和维护民族的利益.反侵略战争是正义战争,本国人民拥护,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支持,如果战争指导正确,能够取得胜利.它相对于侵略战争而存在,是由侵略者的入侵引起被侵略被奴役国家和民族的反抗战争。

在阶级社会中,侵略者对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在政治上的压迫奴役、经济上的掠夺剥削,必然激起被侵略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反抗侵略者的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等国人民反抗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战争,都是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民族尊严,反对侵略者的掠夺和奴役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援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而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既是支援友好邻邦,维护和平,又是保卫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战争。反侵略战争关系着被侵略国家的生存,关系着民族的存亡,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动员全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能得到世界正义力量的支持,有利于战争的最后胜利。

反侵略战争多为弱国对强国或小国对大国的反抗战争。要求进行反侵略战争的国家政治上进步,有动员全民族抗战的政治号召力和组织力;军事上有一支训练有素,且具抗战热忱的军队,有一个能制定和正确运用战略战术的统帅部;经济上有足以维持战争的实力;国内团结一致,争取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经过持久作战,最后打败侵略者,赢得胜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反侵略战争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语:First Opium War;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英国向满清走私鸦片从而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56月10月23日,英军以“亚罗号事件”挑起事端开始行动,三天之内,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

3.英法联军侵华

英法联军入侵我国始于1857年(咸丰七年)。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借口广东官吏到英国商船上捉拿罪犯和一个法国传教士在广西被杀的事,联合派兵侵犯广东。1858年(咸丰八年)又派军舰侵犯天津。1860年(咸丰十年)又侵入北京。

4.火烧圆明园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 义和团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有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称为“义和拳”,其中掺杂有大量教授信众“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 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频繁发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号称“义和团”的农民动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慈禧太后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而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火烧圆明园(英文:Burning Old Summer Palace,法文:Burning vieux palais d'été),历史上圆明园遭到劫掠的事曾发生过两次,第一次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第二次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入侵北京,为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而再次火烧圆明园。

5.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却因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䜣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甲申易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导致费里政权垮台。 以此为契机,两国重启和谈,结果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受此战的影响,清廷于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巡抚大力推展现代化防务及新政,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

6.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7.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 义和团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有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称为“义和拳”,其中掺杂有大量教授信众“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 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频繁发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号称“义和团”的农民动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慈禧太后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而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8.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其中“天”字两横上长下短;“囯”字内为“王”字),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1864年8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26年),以当时的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

侵华的联合国军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继英法联军之后再遭劫掠,终成废墟。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在后来也承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10.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战争中除了中法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国均以失败告终。

拓展资料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70多年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存亡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百度百科中国近现代史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复习意义和主要内容概括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反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史。战争是这些斗争中最激烈最主要的形式。因此学习近代的反侵略战争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最基本内容之一。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六次。
• 鸦片战争(1840—1842)
•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 中法战争(1883—1885)
•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 抗日战争(1937—1945)
今天我们复习除中法战争以外的五次反侵略战争。今天需要同学重点理解的内容是两个:19世纪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反思
•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我们先看鸦片战争。
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经过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迫切需要广阔的殖民市场。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重点。性质是侵略战争。直接原因是中国禁烟运动。
我们看鸦片战争形势图。1840年从英军封锁珠江口,而后沿海北上,逼近天津为第一阶段。1841年英国扩大战争,从广东再次北上,攻占沿海许多城市,于1842年抵达南京,清政府屈服。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的市场开始被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根本原因:扩大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
时间:1840年6月封锁珠江口——1842-8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英国侵占香港岛和中国军民的抗英斗争
清朝爱国官兵和广州附近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12年后,英国企图扩大在华权益,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遭到拒绝。英国因此借口“亚罗号”事件,联合法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原因:1854年企图“修约”扩大市场权益;借口发动战争
1856年秋,英军袭击广州城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实行殖民统治近四年
1858年侵略军北上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联军再占天津,焚毁圆明园,占领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结果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让清政府领教了欧洲列强的武力。但清政府不会料到,很快中国竟然受到得中华文明千年滋润的邻邦日本的侵略威胁。这就是甲午战争。
四、中日甲午战争的经过
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开始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日本把扩张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执行所谓“大陆政策”。甲午战争的直接起因是清政府应邀派军队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挑衅,发动战争。
这是甲午战争形势图
爆发经过
1. 1894年,日本在丰岛袭击中国运兵船。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2. 1894年秋,日军分路围攻平壤(左宝贵牺牲)清军败退到中国境内。
3. 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殉国)双方各有损失,北洋主力尚存。
4. 威海之战1895年初,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我们来总结一下甲午战争的主要知识点。
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对中国的掠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贪欲。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外民族矛盾尖锐,通过兴起于民间的义和团运动表现出来。列强以清政府镇压不利,组成八国联军直接镇压义和团。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
• 目的:镇压义和团,打击清政府
• 八国:英国 俄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日本
意大利 奥匈帝国
• 11国签约:8+3西\比\荷
• 参加侵华的国家是8个,加上参加签订《辛丑条约》共11国。
• 同学可能会问,象这样的历史知识如何记忆。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供同学们参考。我们把这些列强想象成一个要饭的叫花子。
• 因(英)饿(俄)的(德)没有办法(法),每(美)日(日)都要(意奥)饭,给稀(西)的都比(比)着喝(荷)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都能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经过: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组成
义和团廊坊阻击战,迫使侵略退回天津
6月21日,义和团在北京协助清军围攻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
7月联军进攻天津,义和团与清军保卫天津,聂士成阵亡。
8月14日北京陷落,联军分区占领殖民统治
结果:义和团被绞杀,签订近代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人民在苦难中走入20世纪。
下面我们对19世纪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反侵略战争做一小结。
六、19世纪反侵略战争的总结
(一) 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背景
以上几次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尽管各不相同,但却有着相通的深层历史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崛起。从19世纪中期商品输出全球扩张,到19世纪末资本输出瓜分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愈加迫切和凶残。中国广阔的市场成为列强扩张和争夺的对象。而清政府的腐败没落也成为列强恃武侵略的条件。
(二) 列强侵华的危害影响
频繁的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1. 战争破坏日益严重
2. 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独立主权丧失,殖民地化加深
社会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自然经济解体,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输出市场。中国财富不断外流,中国社会日益积贫积弱。
3. 民族自尊心的伤害,客观上刺激救国的探索
每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都是对中国人民民族自尊心的伤害,客观上刺激了中国人思考战败的原由,探索强国之路。从林则徐到孙中山,都是这种探索的代表。
(三) 中国战败的原因
那么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以甲午战争为例,从以下四方面来总结。
1.经济落后
自19世纪起工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志。甲午战争前中国尽管已经拥有一批近代工业,但是与明治维新后大力开展工业革命的日本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
2.军事落后
工业化的差距直接导致军事装备技术的差距,清政府财政上的捉襟见肘,使中国海军实力与日本海军有明显的差距。
3.政治腐败
相比经济军事落后,更严重的是清政府的封建政治腐败。最近热播的历史剧《走向共和》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同学们深思:日本以中国的北洋舰队为赶超目标,为购买军舰,天皇压缩宫廷开支,甚至每天只吃两餐。而清政府还要把少得可怜的白银用来供西太后60大寿庆典使用,并把为太后祝寿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来作。这个细节虽然不完全是历史真实,但是却符合那个时代中日两国的政治形势。可以说甲午战争的结局早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决定了。而在战争中,清政府又拘泥于实力差距,执行了一条“避战自保” 的政策,结果造成了被动挨打,无法自保的悲惨结局。
4.侵略势力强大
与清政府的落后腐败相比,日本是积极扩张,蓄谋已久,充分准备。在世界各国中,研究中国最透彻的就是日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经验教训。
19世纪的反侵略战争失利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都可从以上方面进行分析。
(四)反侵略的启示
• 需要先进组织领导、理论指导
• 正确的反侵略战争方针策略
• 广泛发动群众
• 改善反侵略战争的物质条件
下来我们复习20世纪的抗日战争。
七、抗日战争
进入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侵略使中国面临一场亡国灭种的考验,中国人民被迫应战,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反侵略战争。我们来看侵略背景(播放视频文件)
这个短片让我们看到日本侵华是既定国策,其实30年代日本侵华还于当时普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关。
(一)抗日战争的前奏(1931——1937)
1. 日本侵略活动
“九·一八”事变:
背景:日本为了摆脱本国经济危机的困扰
结果:1931-9-18柳条湖事件,攻占沈阳——东北3省全部落入日本之手——建立伪满洲国。开始14年殖民统治。
“一·二八”事变:1932-1-28日本突袭上海,结果国民政府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本军队‘可暂驻扎’
华北事变:1935日军企图使华北五省从中国分离出去,在华北挑起一系列事端,就是华北事变。国民政府与日军签订何梅协定:中央军队撤出河北,取缔一切抗日活动。华北事变意味着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2. 中国反侵略斗争
l 东北抗日活动
东北抗日联军:1936东北人民革命军吸收其他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领导人: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
l 国民政府局部抗日
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斗争:
北方: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共产党员吉鸿昌合作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3收复多伦
南方:1932年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日,1933-11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在福建成立一个抗日的政权:“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还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
l 中共统一战线政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5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l “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共产党领导下,1935-12-9北平学生举行游行
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华北自治”
作用:救亡新高潮,民族新觉醒
l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经过:1936-12蒋介石到西安逼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
1936-12-12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西安事变
在国民党亲英美派和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显示了各个阶级要求实现团结抗日的愿望何等强烈
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表明了团结抗日的诚意
揭开了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转折时局的关键
(二)抗日战争(1937——1945)
1. 日本的全面侵略的暴行(图片演示)
(1)侵占领土: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八一三进攻上海。占领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大片领土(动画演示)
(2)南京大屠杀:1937-12-13,30万同胞遇害
(3)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扶植汉奸政权、经济掠夺、奴化教育)
照片上这个丑态百出的人就是汪精卫,他在抗战的危机关头,公开响应日本的诱降。在1938-12投敌叛国,成立南京伪国民政府。成为日本以华治华的工具。
为支持大规模的侵略,日本对沦陷区实行疯狂经济掠夺,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除了在肉体残害、物质上掠夺,日本还在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这所学校是日本20年代在台湾建立的殖民化学校,台湾前领导李登辉就在这里接受了日本殖民化教育。下图中的这个在祈祷,因为日军强迫他们在每顿饭前都要感谢皇军的恩赐。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摧毁中国人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4)对敌后根据地的扫荡蚕食,实行三光政策。
那么中国人民如何反抗这残暴的侵略呢?
2. 中国坚持抗战胜利:抗日战争三阶段(1937—1945)
防御阶段(1937.7—1938.10)
(1)全面抗战开始:七七事变:1937-7-7全国的抗日战争开始。八一三事变:1937-8-13日本大举进攻上海。
(2)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937-7-8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
1937-8-14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
1937年9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1937-9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3)正面战场的抵抗
淞沪会战:1937结束,粉碎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
太原会战;林彪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国民党军队在忻口阻击日军
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李宗仁1938,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4)开辟敌后战场
洛川会议:确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图中红色区域就是抗日根据地。遍及华北大地。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第一块:聂荣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相持阶段(1938.10—1945.8)
进入相持阶段:1938日军占领广州和武汉
背景:日本:物力,财力,兵力不足,战线过长,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后方。
中国: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枣宜会战:1940,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
百团大战: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在华北对日军展开一场达3个多月打击。
目的: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形势好转
作用:大大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根据地反扫荡的游击战:多种武装,多种战术。(图略)
豫湘桂战役:背景:南洋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需要打通中国的大陆交通线
1944豫湘桂战役,抗日战争后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正面战场溃败。
•反攻阶段(1945.8—1945.9)
1945年8月,美国把当时的新式武器——原子弹都送给了日本,苏联红军对日军的致命一击,中国战场随即开始了对日军的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的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抗战胜利的原因(与19世纪的反侵略战争比较)
与19世纪中国相比,20世纪前期中国依然属于经济、军事落后的弱国,为什么会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谜面:抗战胜利,日本投降。(打中国古代历史人物)
• 谜底: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庞统
1. 先进的组织领导和理论指导(中共的领导策略)有效的抗战政策和策略(两个战场的战略合作)图示抗战领袖
领导抗战已经不是腐朽的清政府。蒋介石、毛泽东是两个政权的领导。国民政府和共产党两个政权都制定了相应抗战策略。对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图是毛泽东在撰写《论持久战》时留下的。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为全国人民指明方向。尤其在国民政府出现消极抗日,根据地面临严峻困难的形势下,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战线,坚持抗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越来越多的人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担负起民族解放的历史责任。
2. 抗日武装的英勇斗争。图示抗日名将。
图中所示依次为指挥八路军115师的取得平型关大捷的林彪、指挥国民党军取得台儿庄大捷的李宗仁,在枣宜会战中战死的张自忠,指挥“百团大战”的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他们是全国抗日军人的代表。当时无论是国民党领导的,还是共产党领导的,无论是正规军,还是地方武装,他们组成了抗战的铜墙铁壁,与日寇浴血斗争。他们是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关键。
3. 全民族的努力(统一战线的旗帜,民族觉醒和发动群众)图示华侨支援
抗日战争是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族广泛参与的反侵略战争。全民族广泛参与是抗日战争与以往反侵略战争相比的一大特点。不仅国内各党派、阶层纷纷支援,海外华侨的支持也是近代罕见。正是全民族抗战的巨浪,才淹没了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这种民族觉醒与团结是中国进步的宝贵财富。
图中所示依次为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在为抗日讲演,南洋华侨捐献的部分汽车,回国参战的马来西亚华侨,其中还有一个女扮男装的战士;美洲华侨开办航空学校,进行航空救国。
4. 国际援助(反法西斯盟国)图示:美、苏的援助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中国抗日也得到反法西斯盟国的支援。图中所示是美国、苏联对中国抗日的援助,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可见抗战胜利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首先中国人民用智慧和鲜血换来的。那么大家认为哪个历史人物作为谜底是最恰当的呢?相信同学能作出恰当的判断。最后我们来看
(四)抗战胜利的意义
1.(与近代以往反侵略战争相比的角度)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从中国革命的角度)抗日战争的使人民民主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从世界反法西斯的角度)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
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抗日战争不就是?

如果你是一国之君,英法联军毁坏圆明园,你会怎么做?

如果我是皇帝的话。第一反应肯定很肉痛,那可是我大清百年的心血结晶啊。抢我家我财宝。痛完过后呢就得想象出路了,我大清怎么就打不过这些几万里跑来的强盗呢?没有大炮?没有军舰?这些确实是没有,就算有也没有强盗的厉害。现在打也打不过,该怎么办呢?不能这样就算了,至少得向世人表明我大清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来人传旨:1下令全国范围内发起反夷行动,在各国使馆前示威。得让全世界知道这两个国家抢了我们的财宝。对外界宣布不再保护这两个国家在我国的利益。
2传令给广州和上海各个通商口岸,凡是英法的船只一律采取不准登岸,但是不得用武力并采取不合作态度。
3发起外交照会,邀请其它,等一切外国驻华大使强烈的谴责英法的强盗行为。
这也就是我能最到的一切了!好点的结果是争取各国干预迫使英法退出京城。
找爱国的大臣和将军招兵,拼命。还有就是忍着引进别人的技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人过世现在二话不说一颗原子弹
靠,咱现在就来个火烧伦敦,呵呵,开玩笑的。当然是组织军民去反抗哦
一脚踢飞他们,可惜不是那么容易!
从现代穿越到古代.杀了英法联军

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分别采取了哪些行动来救亡?

请详细回答400字以上
中国近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鸦片.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弈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弈欣为首。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
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5月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6月初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这个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李达等代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全国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长城抗战(1933年1月-1933年5月)
热河抗战(1933年2月-1933年2月)
淞沪抗战(1932年1月-1932年3月)
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太原会战(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南口战役(1937年9月)
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
忻口战役(1937年10月)
娘子关战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太原保卫战(1937年11月)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南京战役(1937年12月)
徐州会战(1938年2月-1938年5月)
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1938年4月)
武汉会战(1938年8月-1938年10月)
广州战役(1938年10月)
南昌会战(1939年3月-1939年4月)
随枣会战(1939年5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939年10月)
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2月)
昆仑关战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940年6月)
百团大战(1940年8月-1940年12月)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941年4月)
晋南战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941年10月)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
滇湎路战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1944年1月)
豫湘桂会战(1944年4月-1944年12月)
豫中会战(1944年4月)
长沙会战(1944年5月)
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1944年8月)
桂柳会战(1944年8月)
缅北滇西战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
密支那战役(1944年5月-1944年8月)
强渡怒江战役(1944年6月-1944年7月)
湘西会战(1945年4月-1945年6月)
桂柳反攻战役(1945年4月-1945年8月)
初二的同学,虽然我不是你的社会老师,但是,我同样有义务指责你,生为一名初中同学,这么逃避作业有什么意思?请你自己作答,另外这道题在初二社会书上67至74上有。
文章标题: 面对美英法联军又一次入侵一个主权国家,世界可以做什么应对措施来防范下一次的西方联军入侵某个主权国家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9757.html

[面对美英法联军又一次入侵一个主权国家,世界可以做什么应对措施来防范下一次的西方联军入侵某个主权国家]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