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你如何评价晋惠帝司马衷

时间: 2022-12-18 02:59:1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你如何评价晋惠帝司马衷

在我国历史中,晋惠帝司马衷真的是白痴吗?

在我国历史中记载判断的话,说晋惠帝司马衷是白痴还是比较牵强的。他虽然在当时处理朝政问题和生活问题的时候,不是很聪明。但是用现在的医学上来讲,用白痴来比喻的话还是太过夸张。

司马衷是司马炎的第二个孩子,从小的时候就不是很聪明,有点缺根筋的感觉,但是却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而他却娶了一个很是聪明的老婆贾南风。由于他的大哥去世的比较早,因此司马炎只能立他为皇位的继承人。但是司马炎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不是很聪慧,就想要对他进行一番考核。他的妻子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给司马衷献计策,让他过了司马炎的考核。后来司马炎过世之后就把自己的皇位交给了他。他上位之后由于他的处理朝政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因此还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有一次民间开始闹饥荒的时候,朝中的大臣向他汇报了这个问题。他听完之后认为这个百姓没有米吃,那可以吃肉之类、,这样子就不会饿肚子了。当时真的是笑坏了众人,都说闹饥荒米都没得吃了何况是肉。可见他是比较单纯的,而且处理朝政的能力是非常的弱。

在他在位的期间,或许是因为他性格的原因,导致权势都没有在他的手中,最后还被皇后贾南风掌握了大权。而后其他的八位亲王开始造反,他也开始过上了被人监禁傀儡般的生活。最后的话在洛阳的时候,被弟司马越给杀害了,他离世的时候才48岁而已。而随着他的离开,他的弟弟司马炽坐上了皇位。

晋惠帝司马衷非但不是白痴,还是一个深谙明哲保身,重情重义的机敏之人
晋惠帝司马衷应该是个有些反应迟钝、不够聪明的人,但说他是个白痴还是有些过头了,主要是后人写书的时候过于抹黑了他。
是的,因为在史书记载里他的智商并不高,而且他经常的在外惹是生非使得人们对他很是失望。
肯定不是白痴啊,如果是的话怎么可能会当上皇帝呢?只能说明他能屈能伸。

晋惠帝司马衷真的值得嘲笑吗

司马衷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嘲笑,只是有些事情不是他能左右的!
司马衷能在太子之位上稳座二十多年;这是帝国权力者搏奕的结果,绝非司马衷能左右的。

司马衷高高在上,但帝国实际运作从来都是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这也绝非司马衷能左右的。

司马衷是一个完全被动的人,总而言之,他只是一个让各种权力者搬来搬去的政治道具。他本人没有任何值得非议之处。

我们在思考晋帝国的灭亡之时,竟然常常对一个缺乏行为能力的人抱以种种嘲笑、苛责,好象他才是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泪痕以为实在是找错对象了。

司马炎设计的权力格局,实际上是众多贵族、官员联合执政的模式。因为皇帝缺乏行为能力,而任何一个贵族、官员实际上都缺乏掌控时局的能力、实力。所以当时的帝国,只能是以某个、某几个贵族为中心的大家联合执政的格局。

因为任何一个人试图去抛开联合执政的方式,都是无力控制帝国的。因为任何一个人试图让帝国围绕自己旋转之时,通常都是家破人亡为代价的。

从这层意义上,晋武帝设计的政治格局,应该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政治格局。因为这种政治格局,一方面可以保证皇权高高在上,另一方面也使帝国处于一种众多实权人物联合执政的格局之中。
司马衷11次改元分别是 290 永熙(1) 291 永平(1) 291 元康(9) 300 永康(2) 301 永宁(2) 302 太安(2) 304 永安(1) 304 建武(1) 304 永安(1) 304 永兴(3) 306 光熙(1)

平庸善良之君,愚钝之人,这就是历史上的司马衷?

说起西晋灭亡的原因,很多人都把首要责任归咎于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仿佛就是这个家伙立了一个白痴继承人,才导致后世出现了“八王之乱”这种乱象。

今天,我们聊聊司马炎所立的“白痴继承人”——晋惠帝司马衷,看看他到底是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白痴。

许多人认为司马衷是白痴,只因为司马衷说过一句千古名句:“何不食肉糜?”可实际上,如果仅根据这句话,断定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实在是有失偏颇。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内容是说贾宝玉的丫鬟晴雯病倒了,为贾宝玉管账的袭人不在,所以贾宝玉安排另一个丫鬟麝月去拿一两银子,为晴雯请大夫。

接到这个任务的麝月很为难,她居然问贾宝玉:“多大块的银子算一两?”贾宝玉的回答也很绝:“你选一锭大点的银子就是了,我们又不是买卖人,管它多大块呢?”

麝月便拿了一块银,提起戥子来问宝玉:“那是一两的星儿?”宝玉笑道:“你问的我有趣儿,你倒成了是才来的了。”麝月也笑了,又要去问人。宝玉道:“拣那大的给他一块就是了。又不做买卖,算这些做什么。”

单看麝月和贾宝玉的这段对话,比起司马衷所说的“何不食肉糜”能强多少呢?为什么大家不说麝月和贾宝玉是白痴,反而要说司马衷是白痴呢?

或许有人会说,麝月和贾宝玉这段对话虽然不着调,但从这两人平时的一举一动来看,肯定不是白痴。

可如果我们通过史书的评价来对比,也很难说司马衷是白痴。真正的白痴皇帝应该怎么记载呢?我们来看看东晋安帝司马德宗:

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

安帝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饥饱亦不能辨,饮食寝兴皆非己出。

以上两段内容分别出自《晋书》和《资治通鉴》,且不说司马德宗的真实形象是不是如此,但至少说明一点:如果史书说某人是白痴皇帝,一定要把他白痴的现象说出来。

比如说司马德宗,史书说他不会说话、不辩寒暑、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有了这些具体事例,所以才说司马德宗是白痴皇帝。

可我们翻遍关于司马衷的记载,哪有类似的说法呢?

对于司马衷的评价,大多数是说他“淳朴”、“不学”和“不能亲政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能说司马衷不太聪明,但总体来看还是一个正常人。

如果我们从司马衷平日的一举一动来看,似乎也很难说他是白痴。

在司马衷成为皇帝之后,只有一次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爱,那就是当乱军要杀嵇绍之时,司马衷说:“嵇绍是忠臣,你们不可以杀他。”但嵇绍最终还是被杀了,鲜血溅了司马衷一身。事后,当人们要清洗司马衷衣服之时,司马衷说:“上面有嵇侍中的血,你们不可以洗。”

帝曰:“忠臣也,勿杀!”对曰:“奉太弟令,惟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杀绍。血溅帝衣......右欲浣帝衣。帝曰:“嵇侍中血,勿浣也!”

单从司马衷这一次的表现来看,他哪一点像智力有问题的人呢?

在司马衷成为皇帝之后,只有一次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恨,那就是在赵王司马伦作乱之后,司马衷当众说:“阿皮撇我的手指,从我手中抢走玉玺,我不能饶了他。”

阿皮是义阳王司马威的小名,当司马衷说出这番话之后,司马威立刻被杀了。

伦败,晋惠帝反正,曰:“阿皮捩吾指,夺吾玺绶,不可不杀。”阿皮,威小字也。于是诛威。

从司马衷称呼司马威小名来看,两人的关系本该是极其亲密的,但司马威在关键时刻背叛了司马衷,所以司马衷深恨于他,亲自宣判了他的死刑。

再从司马衷的谥号“晋惠帝”来分析,当时的人应该也只认为他平庸善良,而不认为他是白痴。同样被谥为“惠帝”的汉惠帝刘盈,也没人说他是白痴。

司马衷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虽然不是白痴,但为人较为愚钝,同时又比较软弱而惧内。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晋武帝司马炎对他进行训练的结果。

即使是婴幼儿,也总想让世界围绕自己旋转。如果外界不由着他的性子来,他就大哭大闹。从本能而言,外界不能让人满意,人就会表达出强烈的不满,并试图改变这一切,这是本能。

人后来学会听话、懂得沉默,甚至变得懦弱,都是后天强化的结果。当他想大哭大闹的时候,经验就会告诉他:这个世界绝不会围着他旋转,如果不沉默,很可能会失去更多。

司马衷很小就成为了西晋帝国的继承人,他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如何做一个好皇帝,但他为人愚钝,恐怕很难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中理清头绪。

在这种背景下,司马炎就不停地训练他:当你看不懂局势发展的时候,记住“沉默是金”就行,让帝国的权力机器自己运作。

最重要的是:人心难测。什么人是好人?什么人是坏人?什么人为你打算?什么人借你谋利?别说司马衷这样愚钝的人,就算是我等智商正常的人,又有谁敢说自己看人从不看走眼呢?

所有人站在司马衷面前的时候,那肯定都是一脸的忠贞和温顺,开口闭口都是国家和天下,但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别说司马衷这样愚钝的人,就算是我等智商正常的人,又有谁敢说自己能洞悉一切呢?

在这种背景下,司马衷学会了沉默。只有在嵇绍被杀和司马威背叛的时候,他才忍不住站出来说话。因为这个时候,他认为自己完全能做出准确判断了。

除此之外,外戚杨骏在失败之时,他的外甥对司马衷发表了一番杨骏最忠心的演讲,但司马衷理也不想理他。

段广跪言于帝曰:“杨骏孤公无子,岂有反理,愿陛下审之!”帝不答。

皇后贾南风在失败之时,也是对司马衷高呼冤枉,但司马衷理也不想理她。

后至上阁,遥呼帝曰:“陛下有妇,使人废之,亦行自废矣。”

当司马衷无法判断真伪忠奸的时候,他始终保持沉默,任由各方进行利益博弈,这才是西晋朝堂逐渐崩坏的主要原因。

或许有人会说:“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衷的确应该为西晋灭亡负责,而司马炎选择司马衷为接班人,岂不更要担责吗?”

从逻辑上讲,这个说法没错。可从现实角度来看,这个说法同样有问题。

关于皇位继承权的各种理论,都是用来扯淡的,因为批判的武器永远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你说得再有道理,但是你背后的枪杆子不给力,那你说什么都等于白说;如果你背后的枪杆子给力,那你再不会说都没关系,理论这东西永远是一抓一大把。

应该用什么方式选择继承人呢?立嫡可以,立功、立贤、立长、立德也可以;再不行,禅让也可以;再不行,商汤周武的革命也可以。

大家可以想想:无论古今中外,有没有哪个团队在拥有足以定鼎天下的实力之后,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从而放弃定鼎天下的呢?

我并没有通读地球上的所有史书,但我敢肯定:这种例子不会有。拥有力量却找不到借口,这怎么可能呢?

司马炎有二十六个儿子,司马衷的确也不是一位合适的接班人,但司马炎为什么不换他呢?

在我写愍怀太子司马遹的时候说过,这里有司马遹的原因,但这只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司马衷这个太子深得人心,不是司马炎想换就能换的。

在司马衷十九岁时,重臣卫瓘就曾含糊其词地说司马衷能力太差,如果让他继位,肯定会出大事。

瓘每欲陈启而未敢发;会侍宴陵云台,阳醉,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邪?”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

听了卫瓘的说辞之后,司马炎就想了一个办法来测试司马衷的能力:他把一些难题写在纸上,送到司马衷府邸令他作答,司马衷府上的高人很快就给出了一份答案,然后让司马衷照抄一遍交给司马炎。

司马炎拿到答案之后,立刻交给卫瓘看:“你说太子能力差,看这答案,能力差吗?”卫瓘立刻紧张得手足无措。

帝悉召东宫官属,为设宴会,而密封尚书疑事,令太子决之。.......泓即具草,令太子自写,帝省之甚悦。先以示瓘,瓘大躇,众人乃知尝有言也。

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都能看出来,司马炎这种做法实在是有点无厘头:你真要测试司马衷的能力,何不把他叫到殿上,让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亲自作答呢?你把问题送到太子府,不是摆明了给司马衷作弊的机会吗?

其实,司马炎的用意就在于此。知子莫若父,司马衷是个什么水平,司马炎能不清楚吗?

司马炎的做法,并不是在测试司马衷的能力,而是在测试司马衷的人望。

通过这样一番测试,谁都知道太子愚钝,但是谁敢说呢?卫瓘为什么紧张得手足无措,因为通过这件事,他也看出了司马炎的人望有多高。在这种情况下,卫瓘哪还敢再说什么呢?

在那个年代,谁能当太子,绝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就能算的。

汉高祖刘邦一心要废太子刘盈,吕后哭泣他不听,张良劝说也不听,叔孙通劝说他也不听,大臣们纷纷劝说他还是不听。

但当刘邦准备真正动手废掉太子的时候,却发现太子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政府的高级官员都支持太子,世人景仰的世外高人也都支持太子。

面对如此庞大的一股势力,即使刘邦贵为开国帝王,却也不敢随心所欲地决定太子人选。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张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注]: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刘邦是白手起家打天下,司马炎的天下却是从他爷爷司马懿时代就开始积蓄力量了。刘邦都做不到的事,司马炎又凭什么能做到呢?

从历史上看,围绕太子而产生的权力争斗,从来都是非常激烈的。帝国常常因此而形成几大集团,一派支持太子,一派支持亲王,最后引得几大集团火并,并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的事实在太多了。

不用说太远的事,就拿西晋之前的三国来说:曹丕兄弟争得差点煮豆燃了豆萁,孙权两个儿子争得更是死伤狼藉。

曹丕聪明能干,孙和也聪明能干,但是他们的兄弟却一直与他们争夺皇位继承权,最后兄弟之间争得一塌糊涂。

与之相比,智力存在问题的司马衷却能一直稳坐太子之位,更顺利地登上皇位。虽然他的兄弟很多,却没有一个人试图与他争夺皇位继承权。

这本身就证明,帝国内部支持司马衷当太子的力量,一直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晋的灭亡,以及后世长达三百年的大乱,恐怕不能仅由司马氏来背锅。支持司马衷的豪门士族,谁也脱不了干系。

个人认为这句对司马衷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他确实是一个比较善良的人,但是却没有当君主的一些资质
是的,司马衷是个平庸之辈,没有什么才能,但是又不缺乏善良,还有就是没什么常识。
他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很平庸,但是确实对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晋惠帝司马衷真的是一个“白痴皇帝”么?

西晋是结束三国乱世的一个短暂统一王朝,只历经四帝。除了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开创了“太康之治”,剩余的三帝,晋惠帝司马衷被称“白痴皇帝”,晋怀帝司马炽和晋愍帝司马邺都是傀儡皇帝,三个皇帝最后都是被杀而死。西晋之亡,表面上亡于晋愍帝,实则亡于晋惠帝。正是因为司马衷的无能,导致了“八王之乱”,使一个好端端的“太康盛世”眨眼变成人间地狱。于是乎司马衷在历史上常被称为“白痴皇帝”。

晋惠帝司马衷

但司马衷真的是个“白痴”吗?也不能这么讲。笔者认为,司马衷是个无能的皇帝不假,智商不高,但他并不是病理上的“白痴”,而是政治上的“白痴”。

司马衷被称为“白痴”的论据不充分

司马衷被称为“白痴”无非来自于他经历的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何不食肉糜”的故事,另一个故事是说是有一年闹灾,老百姓吃不上喝不上的,乃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司马衷对老百姓吃不上喝不上不理解,问大臣们,老百姓没有粮食吃,怎么不吃肉糜呢?肉糜就是肉粥。这个故事并不能说明司马衷有病理上的“白痴”症状,而只能说明司马衷太官僚主义了,从没有出过皇宫的宫门,不了解民间疾苦。他的食物每天都有肉粥,不管天下闹多大的闹荒,司马衷的肉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他凭感觉认为天下的肉粥是吃不完的,他可以吃,老百姓自然也可以吃。所以有此一问。

晋惠帝司马衷如果司马衷不是一个亡国的皇帝,是乾隆大帝那样的皇帝,是不是也可以看做皇帝考验大臣的机智呢?

贾南风

医学上的“白痴”是一种病,患者精神发育重度不全,动作迟钝,语言功能不健全,严重的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司马衷显然没有动作迟钝,语言说的也很流利,生活更能自理。司马炎和杨艳都是人中龙凤,没有理由生出一个病理上的白痴。只不过司马衷提的问题在旁人看来有些幼稚,故说他“白痴”。司马衷只是智商有问题,不具备一个帝王的智商和治理天下的能力而已。他是一个无能的皇帝,西晋因他而亡国。

何以白痴:晋惠帝司马衷真的是一个“白痴皇帝”吗?

晋惠帝司马衷,字正度,是西晋的第二任皇帝。中国历代王朝的开国之君通常庙号作“太祖”,第二位皇帝则是“太宗”。堂堂西晋王朝第二位皇帝,本应在历史上留下伟光正的形象,可是司马衷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 “白痴皇帝”的名声。难道他真的是一个智力有问题的白痴吗?

胡适曾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人物又何尝不是任人打扮呢?而晋惠帝司马衷正是这样一个被装点打扮的人物。

首先,能留下“白痴皇帝”的名声让后人戏谑,不得不说他的自身素质确实不够过硬,如果像秦始汉武那么生猛,无论后人再怎样抹黑,也不会惨到被黑成“白痴”。《晋书.惠帝纪》记载了两则惠帝的“白痴往事”,一个是司马衷做太子时,在华林园听到虾蟆声,问左右说:“这些虾蟆是为公家鸣叫,还是为私人叫”,左右回答道:“在公家的地盘上就是为官,在私人的地盘上就是为私”;第二个是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司马衷却疑惑:“何不食肉糜”。后人多据此认定惠帝是个“白痴”,这难免武断。毕竟“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司马衷能说出“何不食肉糜”,并不是多么令人奇怪的事情。

司马衷确实是一个天生驽钝、多少无能的皇帝,但要说他白痴就十分夸张了。《晋书》有一则记载:在动乱中,侍中嵇绍为了保护惠帝,被乱箭射死,鲜血沾染了惠帝的衣服,事后左右要清洁衣物,惠帝说“此嵇侍中血,勿去”,可见惠帝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白痴”。那么他“白痴皇帝”的形象究竟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呢?

其实“白痴”的帽子在晋武帝时就已经扣到了司马衷的头上。事情还要从当时的齐王司马攸说起,司马攸又是何许人也呢?要想认识这位齐王,还非得认真梳理一下司马家的世系不可。司马懿有两个重要的儿子,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在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继承了司马家族的事业,但不幸的是,司马师在平定淮南叛乱的作战中抱病身亡。之后司马昭便理所应当地接过了哥哥司马师的“接力棒”,为了不让兄长绝后,司马昭还将自己次子司马攸过继到司马师的名下。司马昭之后,其长子司马炎完成了魏晋禅代,开创晋国。

作为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衷继承皇位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因天资驽钝让他的太子之路走得并不顺利。由于司马师有大功于晋室,齐王攸作为他的嗣子,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母弟,在西晋具有很高的人望与政治合法性。同时齐王攸本人也通过各种措施手段来塑造自己宗室贤王的形象,比愚钝的太子司马衷更得朝臣拥戴。在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更是高涨。

本来君臣名分已定,继承皇位与齐王攸没有半点关系,但太子司马衷的天资驽钝让齐王攸有了机会,政治便出现这样的逻辑:太子(司马衷)越是白痴不慧,便越不堪皇帝重任,齐王攸继承皇位的机会越大。如此一来,齐王攸和支持他的势力自然竭力制造舆论,夸大司马衷的驽钝,给他扣上“不慧”的帽子,古人所谓的不慧,正是今天白痴之意。虽然齐王攸最终死在了晋武帝之前,不会再拿司马衷的驽钝说事,但这种舆论已经营造出来,多多少少给惠帝扣上了“白痴皇帝”的帽子。

西晋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了空前混乱的大动荡局面,后世的士大夫反思西晋灭亡这段历史更为疾痛惨淡。而这位天生驽钝,内不能齐家、管制皇后贾南风和外戚,外不能治国、安抚藩王,导致西晋亡国的皇帝,便要为这段历史负责,成了人们首要指斥和戏谑的对象,“白痴不慧”的帽子更难摘下了。

司马衷 “白痴皇帝”的形象主要源自《晋书》,这是一部初唐官修史书。《晋书》给我们刻画了身怀大才的齐王攸和“不慧(白痴)”的晋惠帝,晋书之所以如此记述历史,其实里面夹带了不少唐太宗李世民的“私货”。众所周知,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其手段既不光明磊落,也不符合伦常道义,因此“篡改历史”来为自己辩护就成了唐太宗要做的事。除了我们熟知的,李世民修改自己的《起居注》,在国史中塑造父亲李渊平庸、兄长李建成昏乱的形象,西晋历史也成了他下手的目标。

《晋书》要给世人呈现的正是这样一套逻辑:晋武帝司马炎正是西晋的“李渊”、齐王攸是西晋的“李世民”,而晋惠帝司马衷则是西晋的“李建成”。由于晋武帝在选择继承人上的失策,以及压制贤明齐王攸,由此导致了西晋的灭亡。颂扬齐王攸,贬低晋惠帝“不慧(白痴)”就成了《晋书》描绘司马衷的一大逻辑。“白痴皇帝”这顶帽子可谓越扣越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皇帝并不白痴,只是驽钝而已,是历史制造了“白痴皇帝”。

参考书目:

1、(唐)房玄龄等 :《晋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1996年

2、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文章标题: 你如何评价晋惠帝司马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9500.html

[你如何评价晋惠帝司马衷]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