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夏季还要养阳

时间: 2022-12-17 23:01:4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为什么夏季还要养阳

中医为什么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日月交替,寒暑更迭,四时之气顺应其道,周而复始轮回。世间万物,从阴阳之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阳气旺盛,万物生发调达;秋冬阴气充实,万物内敛而藏。正如《黄帝内经》中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古人皆以此方法为养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现代人如何以此方法养生保健,祛病延年,本文就其原理和具体应用方法,做一说明。
1. 何为春夏养阳

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万物复苏,生发。然春季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万物茁壮生长。然夏时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春夏阳气旺盛,顺应阳气的生发,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养阳。首先不要过度饮冷食,尤其是老年人、幼儿须少吃瓜果、冷饮等生冷之物,以免伤及脾胃阳气。在饮食上,可食用一些温性的食物,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雄鸡煲,牛肉汤等。其次,生命在于运动,春夏之季更宜通过各种有益运动以活动筋骨,畅达气血养护阳气。一般来说,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选择适当运动,让形体虽劳而不倦,肌肤微出汗为宜;再者,自然界春夏两季阳气活动旺盛,阳虚之人可用一些温补之品,诸如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之类的中成药。

2.何为秋冬养阴

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秋冬随着阴气的递增,我们也应注意从各个方面养阴。首先,饮食上以滋阴润燥的食物及水果为主。诸如食用秋梨膏滋阴润肺,鸭子肉粥养阴生津等;其次,户外活动应适时调整,以免活动量大,伤津耗气,损伤阴液;再者,阴虚体质的人,也可用一些滋阴之药,麦冬、玄参、生地,太子参之类。也可用一些成药,如六味地黄丸、当归补血丸、大补阴丸等。

“秋冬养阴.主要是指在秋冬季芍阴长阳消,由于自然万物逐渐敛藏,因此, 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学会收藏体内的阴气,并使精气内聚,从而来 滋养五脏六腑,才能抗病延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春夏阳气旺盛,顺应阳气的生发,而冬季刚好相反。

为什么“夏养阳,冬养阴”?

其实,“夏养阳,冬养阴”很好理解,夏天天气炎热,人也跟着躁动,但是这个时候人体阳气充斥于体表,体内阳气缺乏,所以我们感觉到湿热难耐,特别容易烦躁,这个时候就要补充体内的阳气对抗湿;

而在冬天的时候,人体阳气潜伏于体内,我们感到干冷,这个时候就要补充自己的阴气,让自己滋润起来。

《黄帝内经》有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也就是“夏养阳,冬养阴”的由来
其实,这个思想由根本上来讲是顺应自然。春夏秋冬,各有所养,才能充分的吸收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夏天的阳气补充足了了,才能长得旺盛。而冬天的阴气补好了,才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滋滋润润,前边的养是为后边的养做铺垫,后边的养又推进了前边的养,相辅相成,层层递进。

在现代化的今天,每逢夏天,我们大家都开空调,吃雪糕,其实这都是非常损阳的行为人们得到了一时的凉快舒爽,却在秋日来临的时候容易让干冷侵入体内,而我们体内又没有足够的阳气支撑,这个时候就非常容易生病。
同样的道理,冬天的时候,各种地暖,空调,虽然也得到了舒爽,但是体内没有阴气,春天来临的时候,温暖湿润侵入体内,而我们没有足够的阴来对抗。所以感冒多发于春秋,因为此时人的抵抗力会因为没有调养好而下降。中医有个理论叫天人相应,人生于自然,自然要顺于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应该补的地方。比如夏阳气升发,此时若顺应自然界阳气升发的规律,培养人体阳气,那就事半功倍;同样的道理,冬阴气渐盛,天气转冷,此时培养人体阴气往往效果甚佳。
古人薪火相传下来的,肯定是有道理的,在我们逐渐依赖西药的今天,可能适当的回归本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1点,夏天这样的季节是非常温暖的,这个时候很适合养阳气,会让你的身体变得很强壮,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注意保养,第2点,冬天这样的季节天气很寒冷,这个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内在保养好,这样不会受寒气的入侵,身体也能很健康。
夏天的阳气补充足了,才能长得旺盛。冬天的阴气补好了,才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滋滋润润。
“夏养阳,冬养阴”是因为夏天天气炎热,人也跟着躁动,这个时候人体阳气充斥于体表,体内缺乏阳气,所以需要补阳对抗湿气,而冬天人体阳气潜伏于体内,我们感到干冷,这个时候就要补充自己的阴气,让自己滋润起来。

医生开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常识:夏天阳气最盛 为什么还需要养阳

“春夏养阳,秋冬养”这是《黄帝内经》里提出的养生方法,这个养生方法主要是教我们要顺应四时来养生,但是很多人不明白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为什么还要养阳呢?夏季该如何养阳?
为什么夏天还要养阳
一般来说,夏天应该是阳气比较旺的时候,中医有一句话叫“阳逢阳旺,阴逢阴盛”,很多人会问,那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养阳,不会“火上浇油”吗?
事实上,到了夏天人体容易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离不开阴和阳,人之所以能出汗就是因为阳在后面,推动着阴从身体里出来,叫汗。所以,如果汗出的多,伤的不仅仅是阴,一开始是“气阴两伤”,时间长了就是“阴阳两伤”了。有时候大汗以后,人会感觉非常疲乏劳累,其实就是伤了阳气的表现。
此外,天热时人的本能反应是寻求降温,但如果降温过了头也会伤阳。比如空调温度太低,时间长了就容易伤阳气,容易造成一些“空调病”。再比如,吃的或喝的太凉,喝冰镇啤酒不过瘾,还要再加冰块,也会伤到阳气。
《黄帝内经》中很多观点乍一看有点自相矛盾,但是仔细琢磨,它实际上是一个辩证法。我们今天说的这个“养阳”就是一个辨证的概念。比如有的人说,开春后就不能吃羊肉了,因为它太热,但这和“春夏养阳”的概念并不矛盾。假如你阳气从来不虚,也没有受寒的机会,就不存在补阳的问题,但一些长年怕冷的人,到了夏天就该重视养阳了。
女人、老人最易阳虚
很多人即使到了炎热的夏天,手脚依旧很凉,这就是阳虚的一种表现。我曾经看过一个特别严重的病人,40多岁的女性,大热天从河北来北京看病,还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一边拿着毛巾擦汗,一边说怕冷,这位病人就属于阳虚。《伤寒论》中说“阴阳气不相顺接”,阴和阳接不上了,手脚就凉。当然,它也可能有很多种原因,最常见的就是阳虚。
阳虚最常见的表现,首先是怕冷;从舌头上看,一般是舌体胖大,颜色淡,或者白白的,或者是水汪汪的;另外还有一个规律性的表现就是眼泪、鼻涕、口水动不动就流出来了,女性也可能表现为月经量大,尿失禁。大笑或打个喷嚏后,尿就出来了,这是因为阳虚以后容易固涩无力。
从脏腑来讲,阳虚分为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那么,如何鉴别自己属于哪种阳虚呢?比如说心阳虚,张仲景有一句话叫“其人插手自冒心”,有点胸闷、心慌、憋气、怕冷,这些都是心阳虚的表现;脾阳虚,主要是消化吸收有毛病,表现为大便比较稀、肚子胀等;肾阳虚,大家都知道,最常见的就是腰膝酸软等问题;还有我们上面说到的手脚怕冷,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脾肾阳虚。此外,还有一个肝,但我们不说“肝阳虚”,我们称为“寒邪入肝”、“寒滞肝脉”等,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小腹发凉,男的甚至会牵扯到阴囊部位。
说到容易阳虚的人群,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多,从年龄段来区分,则是老人居多。其表现不只有手脚冰冷,还可能背部发冷,女性小肚子怕冷的也比较多,或者腰以下腿脚冰凉等,有的女性月经不规律,有淤血,颜色发黑,怕冷。虽然表现的部位不同,但都有一个寒的问题在里面。
夏补阳,效果好
中医的外治法在冬病夏治中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实际上这里面还蕴含了一种中医的预防思想。意思是不要等到冬天天冷了,阳虚加重时才想起来补,平时就要多加注意,甚至到了炎热的夏天也要注意预防,提前温阳补阳。
中医的治疗方法叫“因势利导”,在夏天温阳补阳其实是借助天时,正好这个时候阳气壮,比冬天补的效果好,贴三伏贴、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曾有人质疑过中医的三伏贴,对其持怀疑的态度。但我想说的是,养生本身就是一个修正体质的过程,效果肯定会慢。中医的很多养生保健方法你不要指望它太神,坚持才是硬道理。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有一项课题,是观察三伏贴到底有没有效的。第一年时,几乎看不出来有什么效果,第二年还没有什么差异,坚持到第三年就开始明显见效了。
所谓“三伏贴”更适合阳虚的人使用,不能随意滥用。例如,属于大火热体质的人,贴三伏贴肯定效果不好。还有一点就是要看贴在哪里,有一些穴位是大家都适合的,比如足三里,它是一个强壮穴,男女老少都可以贴,但是有一些穴位就不能随便贴了。因此,不管是三伏贴也好,补阳药也好,如果滥用可能会造成无效甚至是反作用,最后倒霉的不仅是中医理论,更是患者自己。
空调房呆久了,泡杯干姜红茶
老百姓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是热性的,不管什么姜都是热性的,生姜也好,干姜也好,泡姜也好,只是热的程度不一样。姜是非常好的“夏季补药”,夏天吃姜除了补阳、温阳,还能通阳。不管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中医讲究不能呆补,一定要在补的同时“通”,否则就会把一个人补出毛病来。推荐一个食疗方——干姜红茶,就是先煮干姜,用煮干姜的水来泡红茶喝。

姜除了内服,还可以用于外治。外治法“针灸”的“灸”字,上面是一个“久”,下面是一个“火”,凡是中医带“火”的字都是热性的。因此灸法对于阳虚怕冷的人最合适。姜本身就是热性的,用其来做隔姜灸更能增加外治的效果。所谓隔姜灸就是取新鲜老姜一块,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0.2~0.3厘米厚,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背部、肚脐周围等穴区,再将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6~9壮,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疱为度。
此外,一些做饭的调料也可以用来养阳,比如桂皮、桂枝、十三香、小茴香等都是热性的,有助于补阳。我曾经就用桂枝、小茴香这些热性的东西再稍微加一点活血的东西治好过月经不调。
为什么夏季要养阳?上面的文章为大家做出了介绍,也为大家介绍了夏季阳虚的症状及夏季养阳的方法,夏季养阳大家可以试试三伏贴,当然贴一次两次看不到效果,要坚持几年。
到了夏天人体容易出汗,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如果汗出的多,伤的不仅仅是阴,一开始是“气阴两伤”,时间长了就是“阴阳两伤”了。有时候大汗以后,人会感觉非常疲乏劳累,其实就是伤了阳气的表现。
此外,天热时人的本能反应是寻求降温,但如果降温过了头也会伤阳。比如空调温度太低,时间长了就容易伤阳气,容易造成一些“空调病”。再如,吃的或喝的太凉,喝冰镇啤酒不过瘾,还要再加冰块,也会伤到阳气。

《黄帝内经》中很多观点实际上是辩证法。“养阳”就是辨证的概念。比如有的人说,开春后就不能吃羊肉了,因为它太热,但这和“春夏养阳”的概念并不矛盾。一些长年怕冷的人,到了夏天就该重视养阳了。
中医说法就是即使夏天阳气最盛也有最阴的时候
还是要养阳
对于大部分的老百姓来讲,夏天大部分都躲在屋内,空调直吹,更多的需要注意防寒。

天气炎热,毛孔开泄,如果体质阳虚的人,稍受风寒,更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夏天很多人吹了空调之后,反而会觉得畏寒怕冷、四肢关节酸痛、困倦乏力,甚至腹痛腹泻等寒湿直中脾胃的症状。

夏天温阳祛寒,对于大部分人,反而更有实际意义,而且天气炎热,适当的温阳对于阳虚体质的人来讲疗效更好,所以阳虚的人不妨尝试附子理中丸等方子,以更好的改善阳虚体质的状态。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更多中医科普,点头像关注郑医生,有疑问可以私信……

养生篇:怎样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应用了古汉语当中互辞的修辞方法,需“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前后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理解其含义时,要综合双方,不能偏执一面,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此句即言:擅长养生之人,应当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一片新生繁茂的景象。此时,也正是人体的阳气生长之时。因此,人们一方面应该适当地晚睡早起,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多进食大葱、生姜、豆芽、秧苗尖等舒展阳气的食品,心态上宜开朗外向,以使阳气能够顺应季节和天气的变化,从而升发调达。

另一方面,按照阴阳互根的原则,阳气若要生发,必须有阴液的补充才能够使机体的阳气、阴津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维持平衡。因此在酷暑炎热之时,人们应隐居避暑,保护阴津,避免因过汗而损伤津液,同时增加饮水量,多摄入具有滋阴生津功效的蔬菜瓜果,以促进阳气的生发,为阳气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此外,人们在夏季不应恣意贪凉饮冷,以避免体内的阳气消耗过大。

秋冬之季,天气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万物都趋于收藏的状态。因此,人们应补充阴精,使阴精积蓄,培补肾元,才能骨健髓充,使元神得养。此外,人们更应固护阳气,养成早睡早起(日出即起)的好习惯,并注意防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以保护消减的阳气,使阳气不至外泄。同时还应多摄入羊肉、韭菜、干姜、肉桂等具有温阳功效的食品,在心态上应保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使阳气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与阴液保持平衡。

扩展资料:

春季养阳,秋冬养阴的食物:

1.春夏养阳的推荐食物:韭菜、鸡蛋、核桃、西红柿、大蒜。

2.秋冬养阴的推荐食物:银耳莲子粥、银耳百合粥、枸杞菊花茶。

参考资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百度百科

该句意思为春夏保养人体生长之阳气,秋冬保养人体秋冬收藏之阴气。

自然界的阳气和阴气分别是指春夏的生长之气和秋冬的收藏之气,具体说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阳气上升,天地间孕育的是生发之气,因此当生的不要杀,当给的不要夺,当赏的不要罚,这样才能适应春生之气。春季养阳就是要使身体和精神充满生气,不要遏制它。

夏天阳气旺盛,阴气伏于地,天地之气相交,孕育的是“长气”。因此夏季养阳的要点是不要厌恶白天日长,要注重调养意志,不要轻易发怒或伤心,使自己神气充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伏于地下的阴气开始上升,秋风清凉有劲,孕育着收敛清肃的“收气”。所以秋季养阴也要顺应秋天的收敛之气,重在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凉肃杀之气的刑罚。

冬三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出闭藏的景象。因此冬季养阴之道是早睡晚起,精气内藏、避寒就温,以适应自然界的“闭藏”之气,总之:四时养生的要诀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

该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扩展资料:

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链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_百度百科

现代人,以《黄帝内经析义》为代表,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不要使阴气发泄。  上述各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意义,不管哪种看法都旨在说明一点,季节不同,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就不一样,人们只有在理论的高度上搞清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去“顺四时而适寒暑”。具体到春、夏、秋、冬四季,人们又怎样养阳、养阴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有较详细的阐述,现摘录于下: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是讲的春天的养生之道,亦即春天的养阳之道。意思是说,春季正、二、三月,阳气上升,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姿容。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当晚睡早起,阔步于庭院,披散头发,宽缓形体,以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对待事物,当生的不要杀害它,当给的不要剥夺它,当赏的不刑罚它,这就是适应春气,调养人体“生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害肝气。春季伤害了肝气,到了夏季,就会发生寒病,这是因为人在春季养“生气”不足,到夏季奉养“长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春天养阳主要体现在:“晚睡早起”:因为春天阳多而阴少;“广步于庭”:因为“动则生阳”;“以使志生”: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以适应天地间的生发之气;“夏为寒变”:夏季的寒病是由于春天没有养好阳气的结果。  上述原文从起居、运动、精神、疾病四个方面论述了保养阳气的具体方法,虽然不很全面,其精神实质充分体现。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症,奉收者少。”  这是讲的夏天的养生之道,亦即养阳之道。意思是说,夏季的四、五、六月,阳气已盛,万物繁茂,自然界呈现茂盛华秀的气象。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实;人们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厌恶日长而使阳气怠惰;不要轻易发怒,神气像草木华英一样充满;使阳气能宣泄,好像有所爱在外而不抑郁,这就是应夏季长养之气,调养人体“长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背了夏季长养之气,就要伤害心气,夏季伤害了心气,到了秋季,就会发生疟疾,这是因为人在夏季养“长气”不足,至秋奉迎“收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夏天养阳主要体现在:“夜卧早起”:晚些入睡,以顺应自然界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无厌于日”:不要厌恶日长而使阳气怠惰;“使华英成秀”:夏天,要调养自己的意志,使神气充实;“秋为疟症”:秋天所发疟疾,是由于违逆了夏长之气,夏季伤害了心气的结果。上述原文,又是从起居,精神,疾病等方面论述了保养夏天阳气的具体方法,虽然亦不全面,但却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这是讲的秋天的养生之道,亦即秋天的养阴之道。意思是说,秋季七、八、九月,阴气已升,万物果实已成,自然界一派容态平定的气象。秋风劲急,物色清明,肃杀将至。人们要早睡,并且要早起,鸡鸣时即起;使志意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的刑罚;应当收敛神气,以应秋气的收敛清肃;志意不要受外界干扰,以使肺气清静,这就是应秋季收敛之气、调养人体“收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飧泄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秋天养阴主要体现在:“早卧早起”:早卧是避秋夜露寒,以适应阴长;早起,比春夏的早起要晚,亦因阴长之意。“使志安宁”:即使精神内守,而“神者,血气也”,亦能养阴;“无外其志”:指不要让自己的意志外弛,以顺秋收之意;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che),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是讲的冬天的养生之道,亦即养阴之道。意思是说,冬季十、十一、十二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闭藏的气象。水冰地裂,万物的生机没有受到干扰,都潜藏起来;人们应当早睡晚起,早晨等太阳升起后起身;使自己的志意伏匿,保持安静,好像有私意在胸中,又像所求已得而不外露,使神气内藏;应该避寒就温,不要开泄皮肤出汗,致使阳气频数耗夺,这就是应冬季闭藏之气,调养人体“藏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冬季闭藏之气,就要伤害肾气。冬季伤害了肾气,到了春季,就要发生痿厥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冬季养“藏气”不足,至春奉养“生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冬天养阴主要体现在:“早卧晚起”:早些睡,晚些起,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机潜藏,以适应自然界之闭藏,亦即养阴之意;“使志若伏若匿”:是指神气内藏,亦是养阴之意;“无泄皮肤”:不要开泄皮肤出汗,是保护阳气、津液不耗伤。  总之,春天、夏天必须养阳;秋天、冬天一定要阴,这就是中医养生学所说的“顺时养生”,即四季养生的要诀。春夏养阳:春夏阳气上升,春夏养阳就要求在春夏两季好好养护阳气。折损阳气便与自然界阳气上升之势有所违逆,就会损害健康。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春夏养阳就好比是储存燃料。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天气寒冷,春夏储存的燃料就派上用场了:可以供我们抗寒所用。如果春夏不好好储藏燃料,秋冬天气变冷的时候拿什么来抗寒呢?而《黄帝内经》中就说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意思就是,冬受伤寒,其正气必虚,春季邪气侵袭,容易得温病。温病就是以传染病为代表的疾病。春夏养阳,饮食、起居等方面就要避免过度寒凉。(4)秋冬养阴:秋冬养阴也是为了顺应自然界阴升之势。养阴就像为花草浇水一样。晚上把水浇足了,第二天太阳一出来,花草通过光合作用带动根部的水分上行到叶脉中,而根部的水分又能够运载土壤中的养分。如果水分不足,自然运载的养分就不足,如此一来,花草怎么可能生机勃勃呢?在人体而言,秋冬不养阴,春夏就会显得燥热而容易上火。要养阴,饮食不要辛辣,可以多喝水,多吃鱼、藕、萝卜、胡萝卜、黑木耳、红薯、莴笋等,还可以用枸杞子、麦冬、玉竹等中药来调养。另外,应该避免过度出汗和熬夜:过度出汗耗伤气阴,熬夜容易引起阴虚。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我们能够遵循这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进行养生,那么我们就可以事半功倍。那么对于我们阳虚的人,阴虚的人,那么效果都会很好。所以,我们要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这个原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春夏养阳。
春夏为什么要养阳?
我们看这个图,从冬至开始到夏至是叫做阳长阴消,就是说从春天到夏天是阳长阴消的阶段,因为冬至是阴极,夏至是阳极,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那么从夏天开始,是又进入了阴长阳消的气侯。所以,在春夏的时候是阳长阴消的阶段,它主要是阳长,我们阳虚的人,就应该在春夏时候就要注重养阳。这样的话,就可以比在其它时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秋冬为什么养阴?
在秋冬的时候,大自然的阴阳气化,是阴长阳消,树叶也开始落了,是吧,天气也开始变冷了,那么阴开始长了,阳开始消。那么我们阴虚的人就应该利用大自然的这个规律。我们在秋冬的时候养阴,那么就比其它任何时候效果好得多,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这个就叫做法时养阳,也就是春夏为什么要养阳,秋冬为什么要养阴就是这个原因。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标题: 为什么夏季还要养阳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9481.html
文章标签:夏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