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2-15 23:01: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学术界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认为意义重大。
贾湖的契刻符号,是世界上可能与文字关联的符号中出现最早的,年代早到公元前第七千纪。如果我们放眼世界,如被一些学者认为与苏美尔文字的发明有关的粘土tokens,其简素的一种已上溯到公元前第八千纪。但与此相比,实际上贾湖符号与文字的相似性要更大得多。因此,贾湖契刻符号一经公布,就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如《科学》网站报道说,“在南方的伊拉克于5200年前出现文字之后2000年,中国出现了文字,但是一个由中国和美国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如今提出,文字在中国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缓慢而长期的发展过程,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令人惊讶的8000年前。他们研究认为,在河南省的新石器时代墓穴中发现的龟壳上契刻痕迹,是最终演变为汉字体系的已知最早的前身,并且它们很有可能用来完成一些萨满教的仪式。或许找到促使中国文字发展的理由比了解中国文字发展的过程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与比自身早4000年的贾湖遗址一样,很多商朝的文字也是在龟壳上发现的。这一证据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龟壳就已用来进行占卜活动了。”
香港中文大学的饶宗颐先生曾对贾湖刻符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中细致地对每一个符号进行了考证,并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有学者认为,贾湖契刻符号的发现“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这不但是到目前为止新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甲骨契刻符号,也是至今我国年代最早的文字前形式。”
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古文学学家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原始文字。
自张居中(贾湖遗址的发掘主持人)和李学勤教授等合作撰写的《The earliest writing Sign use in the seventh millennium BC at Jiahu,Henan Province ,China 》一文在英国Antiquity杂志发表之后,引起国内外一些媒体的关注,国外感兴趣的学者在《科学》网站还进行了讨论。
贾湖遗址发掘主持人张居中等认为是卦象文字 。
另外,彝族学者朱琚元专著《中华万年文明的曙光:古彝文破译贾湖刻符、彝器辨明文物》,有研究,刘尧汉专著《彝族文化放言》第二章中原出土彝文刻符 第二节河南贾湖刻符与中华彝族万年文明史,也介绍了朱琚元研究成果。朱琚元根据路南古彝文与这些符号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刻在一件柄形石器上的4个符号,用古彝文不但能够成功的释读,其意义也似乎与这件器物的用途极其相符。不仅如此,朱琚元还认为贾湖遗址出土的一些器物,与彝族地区的一些用品也有类似之处。 处于语段文字阶段的材料,在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很多,我国新石器时代各文化普遍有所发现,已知载体有陶、石、骨、甲等,已知自贾湖契刻符号到商代甲骨文与文字相关的材料相当丰富,至少到龙山时代已有成篇可读的文字出现,需对之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而使用更为方便又不易保存的载体如竹木、布帛、树皮等有字材料,更应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给予高度的重视。有的学者也同意 。
汉字由语段文字阶段发展到语词文字阶段。从现有资料来看,自贾湖契刻符号到商代甲骨文,至少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程,成熟的商代甲骨文之所以被认为是突然出现,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载体的变化,寻找这类过渡阶段的文字载体,是解决汉字起源之谜的主要途径,应是我们考古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之一。
“一片甲骨惊天下”,出自郭沫若的诗句“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
“一片甲骨惊世界”,是因为甲骨文经过考古研究,发现是记录商朝人占卜活动的文字,从而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前推了一千年,进入殷商时期。甲骨文同时也符合了世界文明必须有文字的标准,因而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性遗产。
甲骨又称龙骨,在没有被发现是承载文字之前是用来作药的,其功效是止血生肌,因此在普通人家也常有出现,作为外伤的特效药。当然大部分是没有文字,只是单纯的兽骨。
清朝时在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当地农民挖出了龙骨,并将其辗成粉敷在无钱医治的脓疮上,神奇地发现甲骨粉末吸干了脓水,疮口后来结疤脱落,一身脓疮不治而愈,因而把有止血功效的龙骨卖给了药铺,作为治疗外伤的龙骨也开始进入普通民众家。
清末光绪二十五年秋,时任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由于患了疟疾,命人从达仁堂买了一服中药,无意中发现了入药的龙骨上有一些特殊的符号。
王懿荣是清朝晚期优秀的学者,有名的金石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考古学家,出于考古的敏锐觉察力觉得龙骨不一般,因而对龙骨产生了兴趣并仔细观察起来。
这些特殊符号不象是刻痕,或者是岁月侵蚀出的自然形状,反而像古代文字,但又非大篆、小篆,考古意识让王懿荣一下子兴奋了,这可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于是从药铺把有刻痕的龙骨全买回了家,并开始从各地陆续收购龙骨,总计1500多片。
有了原料,王懿荣开始钻研和比对这些刻痕,一些简单的文字,如雨、日、山、水首先被确认;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文字的熟知度提高,商朝君王的名字开始频频出现,由此王懿荣作了论断:这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代文字!
于此甲骨文现世,其上文字记载开启了今人与殷商的隔空对话,王懿荣也被尊称为“甲骨文之父”,而郭沫若更是写下了“一片甲骨惊世界”,来肯定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贡献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甲骨文是记载殷商时期开始的比较成熟、系统的文字,为中华民族文字起源提供了翔实证据,从而使消逝了三千年的岁月变得鲜活起来,成汤伐桀、武丁拜相、商纣淫乱等传说不再是飘渺的,而是一段段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如果商朝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文字,那么文字起源便不该止步商朝,而该前溯,追寻到更为波澜壮阔的前朝。事实上,文字史在考古学下早已有所发现,因为存在争议而不能得到肯定。贾湖遗址刻符,是1962年河南舞阳发现贾湖遗址挖掘出来的类文字,距今约8000余年,比甲骨文还早4500余年。
这些刻符存在较大争议,是文字还是符号?文字代表着文化的传承史,是民族依存的根,将为民族发展史提供无可争议的证据。根据考古学者的对比研究得出一些论断。
贾湖遗址部分刻符刻在龟甲上,与甲骨文同出一脉。贾湖刻符书写风格与甲骨文一致,先横后竖,由上而下。贾湖刻符结构符合汉字形状的特征。
由于贾湖遗址出土的刻符太少,为考古学研究提供的证据相对薄弱,因此存在争议,而后来安徽的双墩遗址出土了630个刻符,有力地在印证贾湖遗址刻符的文字性概率。
双墩遗址距今7000余年,出土的630个刻符极为罕见,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具备了原始文字的特性,是汉文字的起源之一,这也得到了国内学者的普遍肯定。
1953年,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钵上,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该遗址距今有6000—6700多年。1973年,在南通青墩遗址中出土的许多麋鹿角化石上,发现了众多刻符,经过各学界的研究后认定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比殷墟甲骨文还早2000多年,是易学起源的初始符号。
这些刻符,由于认知不够,时间太过久远,存在较大争议,但5000年左右类似的发现,如骨刻文、山西陶寺朱文、夏代水书等,已经同成熟的甲骨文极为相似,因此普遍学者认为这是文字,是甲骨文的雏形,是文字的起源。
中国文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人说我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证明了商朝是有文字记载的信史。由于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距今有3600余年,比两河流域的钉头字晚了大约2000年。西方学者对文明的四项标准:城市、文字、青铜、神庙和祭坛。由于文字是判断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整部中华文明史也只有3600余年,而非传统认知的上下5000年。
难道中国文字只有西方学者说的3600余年的历史?其实,根据考古学家对史前“文字”的深挖掘,或许已经解开了真相——中国文字史远不止3600余年,只是西方学者出于某种目的,不愿意认可罢了!
由于商朝根据甲骨文考证是信史,确定商朝可以开始于3600年前。所以,在研究夏朝文字上,锁定在3600-4100这一段时期出土的文物,可能就是夏朝的文物。找到了夏朝文物,可以找到那里文字。
现在,我国考古学家挖掘,在河南二里头遗址(距今3800~3500年)有一些刻画的符号、山西陶寺遗址(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有扁壶朱书文字、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距今5000-3200多年)出头有陶器刻画符号文字、山东骨刻文和大汶口遗址(距今5000—4000年)陶器象形文字、山东潍坊-济南遗址有骨刻文字……
在夏朝之前是否出土有带文字的文物呢?虽然考古发掘是非常困难,却与世界其他文明一带稀少,但还是挖掘有的,如: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有很多玉石陶器文字、陕西半坡遗址(距今有6000-6700多年历史)有陶器刻画字符
江苏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有陶器刻画字符
河南仰韶文化遗址(距今7000~5000年前)有陶器刻画字符
湖南高庙遗址(距今7400—5300年)有陶器图画文字
浙江跨湖桥遗址(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有陶器红颜料象形字符
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8300年—4800年)有陶器彩绘字符
河南贾湖遗址(距今9000——7500年)有契刻字符……
还不止这些,安徽凌家滩遗址(距今5300年—5000年),居然还出土了一件玉八卦,不知道是不是传说中的伏羲画八卦……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这出土的众多刻符,很多已经和甲骨文极为相似了,可以算是文字,西方学者却不认可。但是,不管西方学者是否认可,不管这些刻符是不是文字。但是,这些考古学上的发现,至少都说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超出西方人的想象,也不可能是“中华文明由西方传来”,而是中华文明自有起源!
中国文字究竟何时出现?按照西方主流观点,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距今有3600余年,比两河流域的钉头字晚了约2000年。因为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中华文明史也只是3600余年,而非传统认知的上下5000年。
西方学者对文明的四项标准:城市、文字、青铜、神庙和祭坛
难道中国文字只有3600余年的历史?其实,考古不断挖出史前“文字”,或许已经解开了真相——中国文字史远不止3600余年,只是西方学者不愿认可罢了!
谈到中国文字史,就不能不提贾湖遗址的刻符(见下图)。1962年在河南舞阳发现贾湖遗址,考古挖出了至少17个刻符,早于甲骨文4500余年(距今大约8000余年)。问题的焦点在于,这些刻符是文字,还是没什么意义的刻符?
对于贾湖刻符,学者做了多方对比研究:部分刻符载体与甲骨文一样,都刻在龟甲上;贾湖刻符与甲骨文、现代汉字书写特点基本一致,如先横后竖,先上后下等;与汉字的形状与结构基本一致。
正因如此,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就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全国考古学会理事张居中也指出:
(部分贾湖刻符)具有多笔画组成的组合结构,其中应蕴含着契刻者的某种意图,记录了一件特定事情,因此应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
众所周知,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其发展历程也不一样,所以判断贾湖刻符是不是文字的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显然,以西方文字标准来判断贾湖刻符,自然认为这是“莫名其妙的鬼画符”。
当然,遗憾的是贾湖刻符数量太少,只有20来个,或许有争议属于正常现象。但位于安徽的双墩遗址,距今7000余年,却出土了630个刻符(见下图),丰富多样,极为罕见。在“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研讨会上,中国学者做出这样判断:
双墩刻符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生活形态,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
尽管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双墩刻符其实就是原始文字,而且是比较成系统,但西方学者依然不认同!
1953年,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钵,在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认为,半坡刻符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另外,该遗址距今有6000—6700多年!
1973年,在南通青墩遗址中,考古学家在许多麋鹿角化石上,发现了众多刻符。一经发布之后,立即引起易学界、数学界和语言文学家的高度重视,普遍认为: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比殷墟甲骨文还早2000多年,是易学起源的初始符号。
与江苏南通青墩遗址刻符同时期的是浙江庄桥坟遗址,出土的刻符更进一步,比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认为:这些原始文字不像其他单体刻画符号那样孤立地出现,而是可以成组连字成句。显然,都能“成组连字成句”了,难道还不是文字?
总而言之,在距今5500年以前的史前遗址中,考古专家挖出了很多类似的刻符,以上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发现。
至于在距今5000年左右,类似的发现就更多了,比如骨刻文(数量极多,很像甲骨文的前奏)、山西陶寺朱文、二里头遗址中的夏代水书等。中国学者普遍认为:这一段时间出土的众多刻符,很多已经和甲骨文极为相似了,可以算是文字。
然而,对于考古出土的这些中国文字,西方学者却一直不认可,甚至认为是“纯粹是一派胡言”,全国考古学会理事张居中一针见血的指出!
(汉字)它经历了与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西方学者用研究拼音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因此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推断......我们不了解这些学者是否认识汉字,但至少他关于汉字起源的议论也“纯粹是一派胡言”!
其实,不管西方认可不认可,不管这些刻符是不是文字,但这些考古发现,至少都说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超出西方人的想象,同时也不可能是“中华文明由西方传来”,而是中华文明自有起源!
让人遗憾的是,一些中国学者不管西方学者质疑的对不对,却死心塌地的认同西方学者观点,甚至将之奉为圭臬,认为这些纯粹只是“没什么文字意义的刻符”,进而推导中华文明史只有3600余年。
众所周知,西方学者一直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600余年历史,而中国人认为至少有5000年,甚至有8000年文明史。之所以出现这一争议,关键在于西方学术界对文明的定义。
西方学者对文明的四项标准:城市、文字、青铜、神庙和祭坛。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甲骨文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在此之前只有刻符。所以,即便之前中国上古遗址中出现了城市、青铜、神庙和祭坛之类,但中国文明史却是从甲骨文出现的商朝开始,仅仅只有3600余年,此前的中国没有“文明”可言。
毫无疑问,探究中国文字形成史,从史书上肯定找不到最直观答案,只能依靠地下不断出土的文物。通过多年的考古发现,中国文字真的恰如西方学者断言?不断出土的考古证据,或许已经揭开了真相!
目前,中国多个上古遗址中出现了刻符,甚至有一些已经破解。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其中发现了21个刻符,学者蔡运章、张居中已经破解了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距今7000多年前,发现630多刻划符号,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目前,中国很多学者认为:已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6000多年前,发现了二三十种刻符,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已逝)直言,“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浙江嘉兴庄桥坟遗址,距今5000多年前,与其他遗址不同的是,这一遗址的文字:非常明确的可以成组连字成句。
山东骨刻文,距今5000年左右,是在兽骨上刻画的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目前已被破解。学者研究指出,这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
其实,在甲骨文之前,还有山西襄汾陶寺朱文、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被普遍认为是夏墟)的水书等。问题在于,西方学者认为这些统统不是文字,只是“不着调”的刻符。
这些上古遗址中的刻符,到底有没有文字?中外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只是,很多中国学者确认是文字的结论,并不为西方学者所认可。有趣的是,一部分中国学者也认为只是刻符。
贾湖遗址中的刻符,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双墩遗址中有630种刻符,中国学者认为“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庄桥坟刻符中甚至出现了“连字成句”的刻符。至于骨刻文就更不用说了,几乎犹如甲骨文的文字,而且成系统的文字表达。
然而,对于中国学者的严谨结论(中国学者做出这一判断,并非屁股决定脑袋,是需要研严谨的讨论研究),西方学者却并不认可。原因很简单,如果真认可了,就代表中华文明史要大幅度改写,远不止3600余年。
当然,西方学者的这一偏见,也可能与他们对中国汉字不了解有关,以自我为中心判断。与欧美字母不同的是,中国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逐渐演变而成。所谓刻符,其实就是画画,很多遗址中的刻符,其实已经非常接近后来的汉字了,甚至就是后来的汉字。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