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都江堰是谁修建的 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时间: 2022-12-13 01:00: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都江堰是谁修建的 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都江堰是哪个朝代修的

都江堰是哪个朝代修的

始建于秦国

通常认为,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华阳国志·蜀志》又载:“以李冰为蜀守……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

“壅江作堋”一般认为即是指修筑分水鱼嘴,“凿离堆”即为开凿宝瓶口,“穿二江”、“双过郡下”句即指李冰主持开凿了通向成都的两条干渠。1974年在外江出土的东汉石像上有铭文“李府君讳冰”,这被认为是李冰始建都江堰的实证。

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传统说法并非没有受到质疑。质疑者的观点基于对古代文献的疑析。他们认为,“沫水”是大渡河的古称,而不是指古代一般称为“江”的岷江。因此《史记》说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是否就是指开凿都江堰宝瓶口便成了疑问。

而《华阳国志》记载古代古蜀蜀国的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与《水经注》中“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相应证,似乎是比李冰更早的开明开凿了宝瓶口这一都江堰的关键工程。

不过,反对这一说法的观点也有强有力的反证。宝瓶口所处的山脉晚到唐朝时才开始使用“玉垒山”这一名称,因此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所指之开明治水的玉垒山当在别处。

扩展资料:

简介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

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周边的古迹甚多,主要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玉垒关、凤栖窝和斗犀台等。

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

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天下的“天府之国”。

1980年7月7日列为四川省重新确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4日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都江堰以其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与青城山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效用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

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都江堰初成时以航运为主、灌溉为辅。《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利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岷江和长江因之得以通航,岷江上游盛产的木材还可以漂运成都,使得成都从秦朝时起便成为蜀地交通的中心。

除了水运之利,都江堰于农业灌溉的效益随着灌溉渠系的发展愈加为世人所倚重。岷江左岸水源流出宝瓶口至玉垒山东侧之后,沿李冰开凿的两条干渠流向成都。西汉时,蜀郡太守文翁新开一条干渠将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东部。

东汉时,“望川原”上“凿石二十里”,使灌渠延伸过现在双流的牧马山高地。同时岷江右岸的引水渠系在李冰时代开辟的羊摩江基础上不断向成都平原西南部延伸发展。经过上百年开发,到汉朝时都江堰灌区已经从秦朝时的郫县到成都一线,发展到彭县、广汉、新都一带,灌溉面积达“万顷以上”(汉朝1顷约合今70亩)。

《汉书·地理志》提到成都平原时称“民食稻鱼,无凶年忧,俗不愁苦”。到唐朝时,益州大都督长史高俭广开支渠,此后灌区渠系经过多次整修愈加繁密,灌田面积继续扩大。都江堰的功效从此转为以农田灌溉为主。

宋朝时都江堰灌区又有显著发展,据王安石的《京东提点刑狱陆君墓志铭》可知,当时灌区至少已达1府、2军、2州共12个县,其中仅陆广负责的灌区就有1.7万顷(约合今137.7万亩)。清朝时,灌溉范围达到14个州县约300万亩。

到了民国时期,1937年(民国二十七年)统计的灌溉面积为263.71万亩;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出版的《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述受益于都江堰的田地“计有川西14县之广……约520余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的灌溉系统。

1960年代末,灌溉面积达到678万亩;到1980年代初,灌区扩展到龙泉山以东地区并建成水库近300座,灌溉面积扩大到858万亩;此后进一步的灌区改造将灌溉区域扩大到1000多万亩,总引水量达100亿立方米,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 。两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对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火攻玉垒化为离堆。鱼嘴堤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引水,将逢雨必涝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一千八百多年前,道教创始人张陵看中了青城山的碧绿清幽,决定在此修炼道法。青城山的香火愈来愈盛,但道家修建的观宇与亭阁始终深藏于密林之间,与四周的山林岩泉融为一体。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离堆锁峡、金堤夕照、雄关古道、玉垒仙都、寒潭伏龙、笮桥飞虹、玉女仙姿、岷山晓雪、宝瓶春晓等自然景观,与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城隍庙等古代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天人合一的千古奇观。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都江堰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流瀚“的作用。
都江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春秋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这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为24℃左右,平均最高气温仅28℃。冬无严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4.6℃,平均最低气温在1℃左右。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oQWyXghjqLprUDmBgcVGhXeCYGqs-EW830-CzT7X6PadQwRBn_2CrCD0fk19o8giTayQWvWu1ccDfqvqJUtZCYOWZ_Ys2x4pAq4eLBjRFO

都江堰是在什么时期谁负责修建的工程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朝的()带领人民群众修建的,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急需急需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距今有2265年的历史了。

都江堰是谁建造的

都江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鱼嘴即形似鱼嘴的分水堤,将岷江在出山口分为内外两江,根据四六分水原则,平时六成江水流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洪水来时则利用弯道动力学原理将六成以上的江水泄入外江。飞沙堰长300米、高2米,平时导岷江水入宝瓶口,洪水来时则在泄洪的同时将进入内江的大部分沙石排入外江。

宝瓶口位于玉垒山末端,劈凿自然山体而成,以恒定宽度牢牢控制入水量,既保证成都平原用水,又避免江水过量涌入。“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理念,得到最大程度的落实。也正因如此,都江堰水利工程虽经近2300年风雨,但渠首工程仅有小调整,从未被颠覆。

扩展资料:

发源于岷山南麓的岷江,一路奔流,至位于都江堰市区的玉垒山口出山,向东南便是成都平原。都江堰市距成都市区仅50公里,海拔落差却达273米。汛期江水顺势而下,水流湍急,易成灾害。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之前,成都平原逢涝一片汪洋,逢旱则赤地千里。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饱受涝旱双重之苦。

公元前256年,历史由此改变。秦国蜀郡郡守李冰花费数年,在前人治水基础上凿开玉垒山,设宝瓶口引水,灌溉广袤的成都平原。

王国平说,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名副其实的民生工程,既能泄洪,又能灌溉,成都平原自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进入都江堰景区,环顾四周,既不见大坝,也不见宽阔的水面。与印象中许多知名的水利工程相比,眼前的都江堰太过低调、朴实,不像传说中那般声名显赫。跟着王婷转一圈下来,唯有宝瓶口湍急的水流,让人稍有激昂之感。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被《人民日报》整版报道,都江堰凭什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

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年),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战国时代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标题: 都江堰是谁修建的 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8957.html

[都江堰是谁修建的 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