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唐朝有没有巡抚这个官职 或者明清之前的历史上,有没有类似于巡抚职能的官职

时间: 2022-12-05 09:00:0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5次

唐朝有没有巡抚这个官职 或者明清之前的历史上,有没有类似于巡抚职能的官职

古代巡抚是什么官职?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永乐十九年,蹇义等26人分巡各省,产生巡抚制度。宣德五年(1430) ,于谦、周忱等6人分抚南北直隶等处 ,从此各省常设巡抚官渐成制度。巡抚初设,仅为督理税粮 ,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遂偏重军事。

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由中央的派出大员向地方的军政长官转化,由临时性的差遣向永久性的机构转化。

扩展资料:

宣德、正统时期,是明代巡抚设置的尝试期。其特点是,一般以某项特殊性差遣为过渡。先有专责,兼为巡抚的情况,在宣德、正统时有很大的普遍性。胡概、周忱曾相继巡抚南直。宣德八年,对巡抚的基本职责,也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景泰至正德,是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时期。英宗复辟后,镇、巡合一,并保留了镇守久驻一地及更代原则,使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前进了一大步。 巡抚编制的归属从景泰开始趋于划一。

至嘉靖,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已经完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巡抚

巡抚为中国14世纪-20世纪初的地方官制名称,统治区域从数千、数万平方公里甚至数十万平方公里,权力大于今日仅负责行政事务之省长,统筹地方行政、军事、司法权力。

巡抚官制出现在1371年的明朝。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纠结地方势力意图叛变为借口,除了废除中央的宰相制度外,太祖也积极改革地方制度,将本来一行省一人独享的的军事、行政、司法权力分拆成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部份。后来出现的“巡抚”正是统筹此三部分的首长,尊称为“抚台”、“抚军”。

1391年,太祖遣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巡抚”这个名称开始被使用。尔后,皇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巡行地方,抚镇军民,事毕复命,名义称巡抚。明宣宗时,各省常设巡抚渐成制度。巡抚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

明英宗在1457年夺门复辟后,一度废除巡抚制度,到次年才恢复。

巡抚的职责主要是税政、水利、内政,不过通常也有调动兵力的权力,不过并不一定,端看各省需要。在管辖区域来讲,14世纪的巡抚所辖区域大小存有很大的分别,大者统辖两省十数万平方公里,如浙江福建区等,有些则只有数座城府,甚至只得一、二府,如大同、宣德、顺天等。至15世纪后,发展成以省区为单位,配置一位巡抚。

1644年清兵入关,入主燕京的清朝承袭明朝的巡抚制度,并沿用旧名称。清朝在全国设立了16个巡抚,为常规官位,但并不等于今日之省长。今日之省长,只管辖一省行政事务,大致相当于清代的布政使。
从网上搜不到非常明白的说明,我用自己的话说说吧。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防止地方官员权力过大,威胁到皇权,在地方各省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即设立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布政使主管行政、钱粮、税收等。按察使类似省警察、监察厅,主管全省治安。都指挥使主管全省军队。但是,三者基本上平级,不能互相管制。
这样,很多时候,一省里面的很多大事,三个地方最高长官就互相扯皮,经常耽误事。
明朝另一个机构,就是中央设立的监察机构。监察机构分为“科、道”两个部门。都是言官,就是专门给各级官员甚至皇帝找毛病、挑刺的人。这帮人官职很低,多为四品以下,但权力很大。
于是,这批监察机构人员就经常代表皇帝到各地方上监察工作,虽然这帮人官职低,但因为代表皇帝,是钦差,所以,可以处理很多地方上扯皮的事,这就是戏曲里所谓的“八府巡按”。
遇到地方省级三司官员扯皮时,或者地方有人造反时,因为出兵打仗虽然是都指挥使的事,但后勤、治安等事无法协调,朝廷就会派中央监察机构的高级官员,一般是监察院侍郎(副部长)级别的人,代表皇帝去地方上处理,这就是所谓“巡抚”——也就是中央监察院特派员。巡抚代表皇帝协调地方,因为很多事,特别是打仗,需要很长时间来处理,而古代交通不发的,从北京到地方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很不方便,所以,时间长了,这些巡抚就在地方上长期驻扎了下来,或者从一个省处理完后,不回京,接着去另一个省处理。时间一长,他们就变成了地方省级的最高长官了,也就是省长了。
被中央派出去协调打仗的巡抚,因为要指挥省最高军事长官都指挥使及地方卫所军官,所以,中央就多给他们挂了个官衔——兵部侍郎,也就是国防部副部长。这样,这些巡抚就可以指挥军队。
但是,一直到明朝结束,巡抚都不是地方上的定制官员,他们的身份仍然隶属中央监察部门。直到清朝时候,巡抚才被定为地方各省的正式官员。而且在军事上重要的省份仍然挂兵部侍郎衔,可以调兵。

以上都是本人用自己解释的,另外,你还可以百度上查查“巡抚”这个词。
官名。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
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其官职等级相当於现今的省长或省委书记。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
现代由于分权原则,所有现在的省长没有古代巡抚的权利打,从统率军队一点就可以看出。像1850年,太平天国广西“团营”,广西巡抚郑祖琛,带领广西,广东,湖南,四川,贵州等省的军队“剿匪”,现在的省长则不能过问军政。

历史上的九门提督和八府巡抚到底是多大的官,谁的权力更胜一筹呢?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小说里看到有关九门提督和八府巡抚这两个官衔的介绍。单从名字上听,感觉肯定是不小的官。那么这两个官具体是多大的官,谁的权利更大呢。下面就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这两个官职。


我们先来看看九门提督这个官职,在介绍之前首先我要给大家声明的一点是,九门提督是清朝设立的官制。康熙能够降服鳌拜,九门提督功不可没。但是在一些电视剧电影中九门提督出现在了其他朝代,小编只能说导演你又任性了。


问题一,九门提督的由来。九门提督是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所设立留守京城的武官。九门提督的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确实拗口),九门提督是其简称,还有一个简称是“步军统领”。

问题二,九门提督的职责。所谓九门提督的九门就是指今天北京的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皋城门,德胜门,安定门,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这九门。九门提督的职责就是负责这九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有一些职责就是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等等,简而言之就是负责京城内外的安全责任,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


问题三,九门提督是多大的官。听到九门提督的名字就知道,一个小官肯定不会用这么响亮的名字,九门提督绝对是清朝的要官要职。因为涉及皇帝的安危,可以不夸张的说,皇帝把身家性命都交到了九门提督身上。由此可见九门提督的权利绝非等闲,在开始设立时为正二品,后升为一品官员,就相当于今天的卫戍区司令。九门提督统领有三万人左右,且部队都是最精干的勇士,担任该职的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八府巡抚,八府巡抚这个官职比较特别。在很多影视小说里我们都能看到皇帝封某位大臣为八府巡抚,去巡查各个省。那么八府巡抚到底是一个什么官呢。

问题一,巡抚的由来。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巡抚早在北周和唐初都有官员到各地巡抚之事,但是只是一个临时的差事,“巡抚”并没有成为官名。到了明清时期巡抚这一官职才逐渐成形,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太子懿巡抚陕西,但那时依然属于临时差事。到了明朝的宣德五年(1430),于谦等六人分抚南北直隶等处,从此各省常设巡抚渐成制度,到了清朝才逐渐完善了巡抚官制。


问题二,巡抚是干什么的,官职有多大。巡抚在明清之前主要是皇上临时派遣到地方检查或处理地方事务的钦差大臣。到了明清才逐渐开始常驻地方,到了清朝巡抚就成了一个地方的最高官员,主管地方的军政民政,其官是从二品。巡抚就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问题三,小说中的八府巡抚在历史上存在吗。八府巡抚常见于影视小说,在民间百姓的心目中是清廉有权势的大官。但是在历史上并没有“八府巡抚”官职。小说中所谓的八府巡抚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一个御史,而且还是级别最低的那种,只是一个七品大的芝麻官。只是影视作品在借鉴御史这一官职将其夸大改名为八府巡抚。

当然如果八府巡抚真的如同其名字一样存在,那就是八个省的省长,官职权利肯定是要高于九门提督的,但是八府巡抚只是个小御史,当然不能与九门提督比肩了。

唐朝有女巡抚吗?

没有。唐朝不光没有女巡抚,连男巡抚都没有。巡抚官名。
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从一品;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
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那时候的所谓的巡抚不叫巡抚,应该叫——巡按。
《谢瑶环》,历史剧。是1961年田汉根据碗碗腔《女巡按》改写的。
历史上是否有谢瑶环或者谢瑶环原形。我百度搜索了。没有明确肯定或否定。所以只能靠合理推论。我的结论是:有。武则天是女皇帝。用女官是武则天比较喜欢的执政方式。用女巡按并不稀奇。
乱说,这些人怎么老是把后代的事情强行安到前代去呀?
看来真是一点历史常识也没有,唐朝哪有什么破巡抚之类的名称?
巡按,也仅仅是因为沾了个巡字,它的职责是巡查地方的施政情况,属于明察暗访一类的。办完事很快就要回去的。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无人道、女性被迫害的最厉害的时代,不要想当然的认为那时也和今天一样,皇帝也要装装门面,弄个女巡抚之类的。那时你要跟他提女权,他弄死你你知道吗!慈禧不敢称帝名的原因就在此,清时根本没有唐朝的宽松的环境,女性的地位一直被打压。
有,武则天时期,放宽了对女子的限制,女子也可以入朝为官,如《大唐女巡按》肯定是有历史根据的。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女官谢瑶环因破获宫中奇案被武则天赏识,以巡按身份派去江南彻查两任钦差被杀一案。朝廷贪官腐败、草菅人命,女巡按谢瑶环凭借自己对案件的敏感和执著的性格,破获一桩柱冤案,南下一路,谢瑶环历经艰险,以女性独特的视角破获数桩奇案。

请问古时候的巡抚是个什么官职?管什么的?

官名。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指掌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明巡抚之名,始见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命懿文太子巡抚陕西,亦系临时差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 。永乐十九年(1421),蹇义等26人分巡各省,产生巡抚制度。宣德五年(1430) ,于谦 、周忱等6人分抚南北直隶等处 ,从此各省常设巡抚官渐成制度。巡抚初设,仅为督理税粮 ,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遂偏重军事。明代巡抚多进士出身。其初,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内地、边地,由九卿廷推。也有总督兼巡抚者,合称为督抚。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
明朝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清代,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
鸦片战争前,清共有8总督16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大概是现在的检查官吧
应该是现在的检查官吧,视察人民
检查官

明清的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盛京将军等这些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清代地方官制大致与明代相同,只存在着细微差距。


明代,为避免地方权力过于集中,继而威胁中央,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制,改行“三司分设”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掌全省行政事务;提刑按察使司掌全省司法监察事务;都指挥使司掌全省军事事务。三司最高长官分别是布政使(设左、右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


这就是布政使、按察使的由来。


布政使归中央六部统管,按察使归刑部、都察院统管,都指挥使归兵部、五军都督府统管,三者互不统属,谁也节制不了谁,谁也管不了谁,直接听命于中央。


如果本省发生重大事件,由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共同商议,若达不成共识,则上报中央处理,由内阁、六部共同商议,后交由皇帝做最终决定。


明中期后,由于官僚政治日益腐败,三司长官之间相互扯皮、相互掣肘,致使地方政令不通,日渐混乱。地方乱,则中央不稳,对于地方经济建设、赋税征收、灾民抚恤等等都需要地方长官的配合,地方长官不配合,中央对地方的政策,就很难实施下去。


地方若治理不好,则天下势必会大乱。


故而,明廷不得不经常性临时派出尚书、侍郎、都御史等京官去地方充任总督、巡抚等职,节制三司,或至地方安抚军民,或主管兵事,事情办完了,即回京交差。后来,由于明朝地方越来越混乱,南方盗起,北寇犯边,往地方派巡抚渐为常态,各省均设巡抚衙门,有权节制三司,总一省军政事务,成为地方政府实际首脑。


这就是总督、巡抚的由来。


清取代明后,清朝统治者将明代的地方机构和官制更加完善,使之更好地维护对地方的统治,故而明清地方上的机构和官职有了些许的变化,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明代的总督并非是地方正式军政长官,因事而设,事毕即撤,但是到清代却成为了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总管一省或二三省。除此,明代的总督出镇地方,所辖之事多是军务或粮饷,多不会涉及到民政,清代总督却是军政一把手抓,即可节制本省军事长官提督,也可节制本身民政长官巡抚,权力相对明代总督,却是要大上许多。


除此,布政使一职明清也有些许区别,在明代巡抚未成地方军政长官时,布政使权力极大,掌本省政务,直属于中央,地方无人可制衡,故而朱元璋在设布政使时,为防止布政使脱离中央的控制,便设左、右布政使,两位布政使同掌本省事,地位相等,相互制衡。此后,巡抚虽然出现,然左、右布政使却并未废除,两人依旧是承宣布政使司的共同主官。


到了清代,由于布政使已经成为巡抚的属官,且还有总督节制,故而自康熙后,除江苏设江宁、苏州两布政使外,其余各省皆只置一位布政使。


此外,在地方上,清朝还设置了一个明朝所没有的官职,那就是驻防将军。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其统治者能够入主中原,运气占据多数,要不是中原内乱、不团结,凭仅有十几万的满洲八旗,清朝想入主有百万大军的中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之后清朝虽入主中原,但其统治者却也是如履薄冰,胆战心惊的,为牢牢掌控住中原,清朝是想尽办法,其中一个办法就是派遣满洲八旗分驻各省要地,控制住全国重要地区、交通要道和险要地区。


当时,这些驻扎在京城之外的满洲八旗军,其最高军事长官就是驻防将军。清廷在全国共设驻防将军十四人,分别驻守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分别冠以所在地名如盛京将军、吉林将军等。


说完明清地方官制的区别,再具体说说他们是干嘛的。


清代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就是总督。有清一代,共设九位总督,分掌各省:东三省总督(辖奉天、吉林和黑龙江)、直隶总督(辖直隶)、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和江西)、四川总督(辖四川)、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和台湾)、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和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和伊犁)。


总督位在巡抚之上,为便于其管辖所属各省,清代总督多会加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而名正言顺执掌本省军政事务。可节制自巡抚之下所辖各省所有官员,包括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提督、道台、知府等,一切所辖各省事务,如军务、政务、税务、粮饷、刑狱、科举等等,总督皆有权管辖。


若要问总督是现在什么职务,类似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北区、西南区等六大行政区的第一书记。


总督之下就是巡抚。同总督一样,巡抚也会加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从而执掌本省军政事务,及节制本省所属官员。一切本省事务,诸如军务、政务、税务等等,巡抚皆有权管辖。


除此,总督虽位在巡抚之上,然而巡抚却不是总督的属官,他们并不是上下级关系,两人都直属于中央,总督可节制巡抚,巡抚亦可制衡总督,两人都有监察、弹劾之权。遇到本省有重大事件,需由督抚两人共同商议,达成共识后,方可实施,若达不成共识,则上报中央。


若要问巡抚是现在什么职务,类似于现在的省委书记。


巡抚之下就是布政使。布政使协助巡抚执掌本省赋税、徭役、科举等民政事务,同时“帅府、州、县官,廉其录职能否,上下其考,报督、抚上达吏部”,并负责考察本省官吏廉政与否,勤政与否,上报督抚。


若要问布政使是现在什么职务,类似于现在的省长。


按察使位在巡抚、布政使之下。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掌一省刑名按劾,负责本省司法监察邮驿诸事,同时“三年大比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 ,乡试充任监试官,三年大计(考核地方官政绩)充任考察官,秋审充任主稿官。


若要问按察使是现在什么职务,类似于现在的省法院院长、省司法厅厅长、省检察院院长兼省公安厅厅长。


盛京将军,是统辖奉天的最高军政长官,执掌奉天地区的所有军政事务,包括民政、军政、财政等事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前,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东三省并未设省,故而没有巡抚、总督一说,当时东三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就是驻防将军,其中奉天地区的就是由盛京将军执掌,是为最高军政长官。


若要问盛京将军是现在什么职务,类似于现在的省委书记。

按察使相当于现在的省级监察厅厅长,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总督相当于战区司令,盛京将军其实就是集团军将军。
按察使,相当于我国现在的神法院长,省司法厅厅长。布政使,相当于我国现代省长职位。盛京将军和巡抚相当于我国的省委书记。总督,相当于我国六个行政区的第一书记。
按察使相当于巡查,布政使相当于生活部,巡抚相当于市长,总督相当于省长,盛京将军相当于少将。
文章标题: 唐朝有没有巡抚这个官职 或者明清之前的历史上,有没有类似于巡抚职能的官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8062.html

[唐朝有没有巡抚这个官职 或者明清之前的历史上,有没有类似于巡抚职能的官职]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