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远古生物什么时候进化出照顾幼崽/后代的习惯的

时间: 2022-12-03 09:01:2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远古生物什么时候进化出照顾幼崽/后代的习惯的

以前猿是怎样进化为人的?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类的?

人类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二)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三)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
(四)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虽然经过达尔文等及其以后100多年来的努力挖掘和研究.至今仍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疑问.综合各家之说.试以本节作为全文的总结和结束.
1.人类是灵长类进化的最高阶段.于中新世末期.大约1000万-1400万年以前开始从猿类分化出来.向着人类系统方向进化.
2.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他的起源和发展.即进化的过程是:腊玛古猿--南方古猿--早期直立人(包括能人.也称能干南方古猿)--(晚期)直立人(包括爪哇猿人.北京猿人.元谋猿人等)--早期智人(也称古人.尼人.包括中国的马坝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也称新人.克人.包括中国的河套人.山顶洞人等)--现代人(包括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或棕种人).现代人在人类分类学上属于晚期智人.是智人的一个亚种.而因为现代人在全新世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所以单独分立出来.
3.人类进化在体质上与猿类的主要区别.在于人能够用两足直立行走.头颅变大.变圆.原始的犬齿变短.全部牙齿靠近在一起.于是有灵便的双手.敏锐的头脑和适宜咀嚼的牙齿.能够制造工具.杂食.语言交流.扩大活动范围等.这些功能又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发展.
4.人类与猿类更重要和本质的区别是人类出现了文化.群体社会不断发展.
5.人类进化与生存环境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及由它引起的植被和地形的变化.第三纪气候温暖.而于第三纪中新世开始变冷.至中新世末.南.北两极已有冰盖.低纬度地区也变冷.森林范围缩小.部分被毁灭.出现草原和荒漠.原住在森林中的古猿逃向赤道地区.住在森林边缘和平原上.于是用四肢攀缘.林栖.主要吃果实的动物.逐渐进化为能够两足直立行走.杂食.狩猎的动物.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就保存下来.继续进化发展.不能适应的就灭绝了.第四纪更新世冰期来临.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冷-暖和干-湿交替变化.植物覆盖.冰川.河流以及海.陆发生相应的变迁.大大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得以适应变化巨大的生存环境.这时期.现代人的体质进化已经基本完成.而人类的行为.智力.文化和社会有显著进化.到全新世.气候变暖.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进代.由
原始公社进化为阶级社会.同时完成了人类的大迁徙.广布世界.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格局.
6.现代的猴和猿类与人类是亲戚.有着共同的祖先.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但是自从他们在远古时期分化以后.各自沿着不同的分支系统演化.适应一定的生活条件.已经形成具有独特的身体结构类型和习性.所以.现代的猴子和猿类不能再变成人.
7.现代人可以分为黄种.白种.黑种.或者还有棕种几个主要人种类群.他们是在发展.扩大分布过程中的地理区域差异.是完全一样和平等的.因此.任何[优种说"和对不同人种的歧视都是不合理的.
8.根据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可以认为生存环境的变化.劳动生产.分工合作.语言交流和文化技术是促进人类及社会进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或动力.而现今世界发达地区.高科技已进入到电子和信息时代.又面临着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试想.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是头大身小的畸形物吗?这是科学幻想还是杞人忧天!!
想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还得去非洲.非洲有可能是和大猩猩.黑猩猩有着密切亲缘关系的类人猿生活过的地方--由于它们是目前最接近于人类祖先的动物.所以我们的远古祖先生活在非洲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各洲.
19世纪.在英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发现了一套轰动全世界的生物进化理论.他的名字叫达尔文.
1831年.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海军[贝格尔"号战舰的环球航行.在南美洲地区整整航行了5年.对热带与亚热带动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考察.1836年回国以后.达尔文主要从事科学实验与著述.他根据对生物界大量的观察与实验.认为物种的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选择.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归纳起来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达尔文的这套学说.奠定了进化生物学的基础.他还将进化论用于人类发展的思考.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依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经过一番激烈的学术和宗教的大动荡.大争论后.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在以后的岁月里.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人类起源说.他们认为.人类是古猿经过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在万物更迭交替变化中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理论.从其他学科.比如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现代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等学科中寻找到了证据.根据这些证据.人们推测地球生物进化的总模式是: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猿猴类动物--人类.马克思十分欣赏达尔文的进化论.同时认为.在由猿到人的进化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现代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中的一支进化而来的.古猿早在3000多万年以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体形较现代猿类小.考古学通常讲的[腊玛古猿".大约生活在1400万一1000万年前.身高仅1米多一点.体重在15-20公斤左右.所谓的[南方古猿".大约生活在距今500万-100万年以前.我们人类就是由南方古猿的一支演化而来的.大约200万-300万年前.南方古猿的一支脱离了古猿类.朝着人类的方向演化.根据化石发现.现在一般将人类脱离古猿后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猿人阶段.大约开始于距今200万-300万年以前.这时的猿人会制作一些粗糙的石器.脑量大约在630-700毫升.会狩猎.晚期猿人化石发现较多.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周口店).以及在坦桑尼亚发现的利基猿人.都是这个时期的化石代表.这时的猿人已经很接近现代人.打制的石器也比较多样化.有用于狩猎和劈裂兽骨的砍砸器.用来剖剥兽皮和切割兽肉的刮削器.最有进步意义的是.此时的猿人已经懂得了使用火.并知道如何长期保存火种.猿人阶段一般认为到大约30万年前结束.
第二阶段是占人阶段.或称早期智人阶段.我国已经发现的马坝人(广东).资阳人(湖北).丁村人(山西)也都是这一时期发掘的化石代表.古人的特征是脑量进一步增大.已经达到现代人的水平.脑结构比猿人复杂得多.其打制的石器也比猿人规整.有石球和各种尖状的石器.能人工生火.开始有埋葬的习俗.并且不知是为了遮羞还是为了保温.已经开始穿所谓的衣服.不再是赤身裸体.并且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古人的体质也开始了分化.出现明显差异.古人生活于大约20万一5万年前.
第三阶段为新人阶段.又称晚期智人阶段.大约开始于5万年以前.新人化石在体态上与现代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其打制的石器相当精致.器形多样.各种石器在使用上已有分工.并且出现了骨器和角器.新人甚至已会制造装饰品.进行绘画.雕刻等艺术活动.大约在皿万年以前.已经出现了磨制石器.新人又称克鲁马努人.这是因为1868年.在法国西南部克鲁马努地区的山洞里发现了5具骨架.这些骨架与现代人已经很难区分.但比现代人高大.据分析.其生存年代大约在3.1万-4万年以前.被认为是新人的化石代表.我国发现的柳江人(广西).山顶洞人(北京)化石也属于这个时期的代表.此后.人类便进入了现代人的发展阶段.
不可否认.这个进化体系的完善.许多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不但如此.在维护生物进化论的过程中.不少社会学家.尤其是一些哲学家也作出了许多贡献.由于这些杰出人物的努力.生物进化论成了当今世界不可动摇的理论之一.
但是.无论有多少人来维护它.它始终不过是一种假设而已.而且是世界众多假设中的一种.我们应该始终牢记一句话.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他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既然是假设.那么就应该允许别人有探讨的余地.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观点.一味地用一种假设去排斥其他假设.这是不科学的.本身是对马克思精神的嘲笑.
那么.以上这套由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共同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体系.它真的牢固吗?
达尔文创建的整个人类进化学说.其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当时气候的巨大变迁使森林大片消失.类人猿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迫从树上下到地面.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就从此开始了.如果这个条件不存在.那么整个人类进化体系就不能成立.
起源于东非大裂谷的南方古猿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露露"的化石就在此处发现.因此.东非大裂谷自然环境的变迁.成了支撑人类进化学说的关键.科学家称.500万-12万年之前.由于东非气候突然变冷.大片的热带雨林消失了.这就迫使人类的远祖--南方古猿从树上下到开阔的大草原.从四肢攀援到练习用两足行走.于是乎.古猿脱掉身上的兽毛.最后变成了人.
进化论的这个前提只是一个假设.当然许多人都希望这个假设可以成立.以便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起源问题.但是.最近一些科学家在东非地区的考察.却使达尔文的人类进化学说中环境变迁这个至关重要的前提一下子变得不存在起来.
美国耶鲁大学金斯顿考古队对东非的地理.气候做了十分细致的考察研究.他们对肯尼亚大裂谷南端的图根山丘的碳化士壤进行了同位素检测.结果发现.自从1550万年以来.大裂谷地区的雨林和草原的混合就跟今天完全相同.根本不存在上述传统所说的气候大变化.要知道.东非古人类的考古化石最上限也不过400万年.也就是说.非洲的古猿竟然可以在虚拟的自然条件之下完成从兽类向人的进化.这是不是太荒唐了?这支考古队在最后的报告中写到:[人类的进化是相当复杂的过程.这(指东非大裂谷地区气候的考察结果)可能迫使我们要寻找其他的因素来解释人类下地行走的原因:为了食物和为了占领更加优越的生态环境,受到其他物种的竞争.等等."如此说来.人们要想使自己的学说成立.非要迫使东非古猿下地行走不可.不论这些古猿是否愿意.非下来不行.即使不是真的自然环境变迁.我们也要虚拟出一个自然环境变迁的事实出来.看来.我们这套进化理论过分脆弱了.也过分霸道了.
不仅如此.考古学所发现的古化石.是支撑人猿同祖进化理论的主要证据.但正是在这方面.更显示出其脆弱的本性.
首先.现在我们考古中发现的人类化石量极少.越是往前.化石量就越少.考古学家往往根据几颗牙齿或一个.半个头盖骨化石为依据.进行洋洋洒洒地推论.明显证据不足.
1995年初.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介绍中国古人类考古50年来的主要成绩.读着这篇文章.明显感觉证据不足.比如.著名的元谋猿人.也就发现了两颗内侧门牙.一左一右,蓝田猿人只有一个下颔骨,丁村人.只有三颗牙齿.一小块头盖骨,马坝人.只有一个不完整的头盖骨,柳江人.只有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四个完整胸椎及五段肋骨,资阳人.只有一块头盖骨.一块完整的硬腭,山顶洞人略多一些.有三个完整的头盖骨.几十颗牙齿和一些脊椎骨.要知道.从元谋猿人到山顶洞人中间有150万年的时间.我们仅凭一点点资料竟然能勾画出人类150万年的发展史.真有些不可思议.你怎么能用一小块头骨就确定它是人还是猿.或者是其他什么东西?无论如何.读着古人类学家给我们的结论.总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
外国的古人类研究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化石>杂志1995年第一期曾报道.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会上.科学家展示了大约450万年前人类始祖的化石.命名为南方古猿.其证据:头城后部一小块.耳骨和牙齿的一些碎片.1856年.在德国迪赛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里.人们发现了一块不完整的头骨和几根腿骨化石.从此.尼安德特人竟然成了早期智人的代名词.虽然后来又有少量发现.但证据乃不充分.
事实上.关于人类进化体系中的化石不完整性.早在19世纪英国的郝胥黎就曾指出过.人类不能直接从猿进化而来.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化石空白区.至今的考古学也同样证实.所谓的新人之后有4万年的化石空白.这4万多年里.正在进化中的猿类跑到哪里去了呢?难道是跑到另外一颗星球去完成进化了吗?实际上.不但是人类.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没有进化中期的化石.为解决这种尴尬.科学家只有提出[突变学说".即生物的进化不是逐渐完成的.而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突然发生的.但这也是假设.而且更加没有证据.
其次.在考古测定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我们考古测定通常使用碳-14测定法.但碳-14很不稳定.年代越远.差距也就越大.在人类化石的测定方面.有的误差几万年或几十万年.比如.元谋猿人170万-100万年.相差了70万年.蓝田猿人115万-75万年.相差了40万年.
还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时间并不算长.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大约出现于4000多年以前.后来经过考古发现.把这个年代逐步高移1万年.2.5万.结果定为4万年.再往后.美国科学家提出了10万年说.现在又提出了450万年说.这种大动荡的本身也说明了一些问题.而且在这其中也伴随着相当大的学术争论.
因此.有不少人对这套进化模式持怀疑态度.尽管从猿到人的进化中有许多诸如考古等方面的证据.但仔细分析起来.其中仍不难发现许多问题.如猿人和古人之间的过渡类型是什么?古.人是如何向新人飞跃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变化的?为什么缺少中间类型的化石?
有人从进化的角度提出疑问:脊椎动物的四肢都着地.这样分散了脊椎骨的压力.这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是合理的.而人却是直立行走的.直立人的脊椎所承受的压力过分集中.反而不如四肢行走的脊椎动物合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进化呢?它是进化还是退化?
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由于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外形上)就是人能直立行走.而动物则是爬行.因此我们总是想尽办法去解释这种区别.由于人比动物要先进得多.因此在解释时.我们总是首先确定这种区别的合理性.总是将这种区别看成是首尾相接的进化证据.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误区呢?大家都在讨论直立行走的好处.那是因为我们人就是直立行走的.为什么不去分析一下四肢行走的好处呢?
按照一般观念认为.人类手脚的分工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将古猿赶出丛林.从而使前肢进化为手臂.而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考察已经证实.这个前提条件至少在东非是不存在的.那么促使猿人手脚分工的环境又在哪里呢?同时.我们发现.蓝田猿人和山顶洞人.他们生活的地区并不是大平原或草原.而是植物比较茂密的山区.世界其他地区的猿人生活环境也基本与此相类似.而在这种自然条件之下.用四肢行走难道不比只用后肢行走更为有利一些吗?怎么会发生手脚分化的进化呢?
再者.用血浆蛋白分子差异程度的定量测定发现.人与现在的大猿.黑猿最为接近.大约在4000万年以前.人与大猿.黑猿分手.可奇怪的是.经过4000万年漫长的岁月.大猿和黑猿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它们永远属于灵长类哺乳动物.照目前的进化程度看.它们再经过4000万年也不会进化成智人和现代人.如果进化论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那么这个规律应该适合所有生物的进化.既然已经有一支猿类进化为人.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正在进化的其他猿类呢?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现其他猿类进化成人的趋势?为什么地球上只有人类的进化获得了如此速度?
如果从整个地球生物界来考虑.动物的进化虽然在体形上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功能和特点上却是应该有同步进化的特点.看一看我们周围的动物吧!哺乳类动物中有许多特点和功能是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它们是沿着一条本质相同的轨迹在进化.而我们人类却是整个动物界的奇迹.我们进化的轨迹与它们根本不同.简直就是两回事.除了人以外.我们再也找不着直立行走的动物.如果说直立行走标志着动物的进化.那么这种进化就不应该单单反映在人类身上.而在其他动物之间也应该有类似的进化发生.这才符合整个地球动物进化的规律.然而在其他动物中.我们看不到一点点直立行走?

生物进化的演变过程

    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n,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1762年,瑞士学者邦尼特最先将此词应用于生物学中。

    进化思想的发展 古代人们在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关于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知识,注意到生物机体的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了朴素的生物进化思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他那个时代有关动物的知识的系统整理,把540种动物按性状的异同分为有血的和无血的两大群,每群之下又分为若干类。他进一步提出生物等级即生物阶梯的观念,认为自然界所有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即从植物一直到人逐渐变得完善起来的直线系列。中国战国时期汇集的《尔雅》一书记载了生物类型的变化;汉初的《淮南子》一书,不仅对动植物作了初步分类,而且提出各类生物是由其原始类型发展而来的。

    近代科学诞生以前,进化思想发展缓慢,当时广为流行的是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这种观点直到18世纪仍在生物学中占统治地位,其代表人物是瑞典植物学家C.von 林耐(1707~1778)。他所提出的分类系统虽然有助于揭示生物物种之间的历史联系,但他却把物种看作是上帝创造的不可改变的产物。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新的与物种不变相矛盾的事实。在大量事实的影响下,甚至像林耐这样坚定的神创论者,在晚年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杂交的结果能产生新种。和林耐的观点相反,法国学者G.L.L.布丰(1707~1788)相信物种是变化的,现代的动物是少数原始类型的后代。他把有机体与居住环境联系起来,认为气候、食物和人的驯养等因素可引起动物性状的变异。1809年,另一位法国学者J.-B.de拉马克(1744~1829)在其《动物学哲学》中,用环境作用的影响、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的遗传等原理解释生物进化过程,创立了第一个比较严整的进化理论。1859年C.R.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发展的历史规律。

    19世纪80年代以来,以A.魏斯曼(1834~1914)为代表的新达尔文主义,把种质论和自然选择学说相结合,丰富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T.杜布尚斯基(1906~1975)等人为代表的综合进化论综合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古生物学等学科的成就,进一步发展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理论。60年代末,日本学者木村资生等人提出中性学说,又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进化的某些特征,补充、丰富了进化论。

    进化的进步性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

    ①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②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

    ③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现象。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对某种环境条件的特异适应。这种进化方向有利于一个方面的发展却减少了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如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当环境条件变化时,高度特化的生物类型往往由于不能适应而灭绝,如爱尔兰鹿,由于过分发达的角对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终于灭绝。对寄生或固着生活方式的适应,也可使机体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趋向退化。如有一种深海寄生鱼,雄体寄生在雌体上,雄体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别膨大,以保证种族繁衍。

    有些研究者对进化的进步性表示怀疑,认为进步性不是进化的基本特征,也不是进化的本质。科学研究证明,进化不全都引起进步,进化过程中也有退化,但从有机界总的进化过程看,进步性发展是进化的主流和本质。

    进化的方式 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物种形成(小进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式形成,即由一个种逐渐演变为另一个或多个新种;另一种是爆发式形成,即多倍化种形成,这种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很少发生,但在植物的进化中却相当普遍,世界上约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种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多倍体。物类形成(大进化)常常表现为爆发式的进化过程,从而使旧的类型和类群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的类型和类群所替代。

    渐进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著的变异而导致新种的形成。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与达尔文的主张相反,早期遗传学家如荷兰的H.de弗里斯等相信,新种可由大的不连续变异即突变直接产生,并把这种方式看作是进化变化的主要源泉,认为自然选择对生物的进化不起积极作用。现代进化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物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记录中显示出的进化间隙,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代替传统的渐进观点。他们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新种。

    生物的进化既包含有缓慢的渐进,也包含有急剧的跃进;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整个进化过程表现为渐进与跃进、连续与间断的辩证统一。

    原始单细胞动物---1.(无脊椎)---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2.(有脊椎)---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原始哺乳类.

动物界有爷爷奶奶帮助养育后代的吗?

动物界有爷爷奶奶帮助养育后代的吗?

有。寿命比传代需要的时间长数倍的群居动物普遍可以照料第三代。类人猿、大象、鲸、海豚的雌性个体的寿命远远超过传代需要的时间,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为群体做出贡献,包括照顾正在抚养孙辈的儿女、直接照顾孙辈。

人以外的老年雌性类人猿往往可以辨认自己的孙辈,在孙辈的父母去世或残疾的情况下可以抚养孙辈。老年雌性恒河猴和叶猴会在人、野狗、其他猴子的攻击下保护家族,并给自己的孙辈特殊的待遇。

许多鲸和海豚的群体包括三代或更多代的血亲。雌性短鳍领航鲸和逆戟鲸会在老年期停止繁殖、不再与年轻雌性争夺交配机会。老年雌性逆戟鲸和抹香鲸可以率领家族数十年,前往记忆中最好的猎食场所,将经验教给孙辈。老年雌性宽吻海豚和长鳍领航鲸会照料、守卫其孙辈,甚至可以给孙辈喂奶。

动物界应该是没有爷爷奶奶帮助养育后代的,动物一般都是靠自己的父母养育,等到能够独立生存了,就会离开父母,自己独立生活在大自然中。而群居动物,则是成年的保护幼崽的。

在动物世界中是没有爷爷奶奶帮助养育后代的。

没有任何动物可以隔代抚养。
因为大多数东西的女性在绝经期后都是迅速死亡的,只有人类还有就是猴子。
猴子有其他的替代抚养行为,但是隔代的,估计很少。
但只有人类拥有那么长的老年期,这是所有生物里算是最特别的。

有。寿命比传代需要的时间长数倍的群居动物普遍可以照料第三代。类人猿、大象、鲸、海豚的雌性个体的寿命远远超过传代需要的时间,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为群体做出贡献,包括照顾正在抚养孙辈的儿女、直接照顾孙辈。
人以外的老年雌性类人猿往往可以辨认自己的孙辈,在孙辈的父母去世或残疾的情况下可以抚养孙辈。老年雌性恒河猴和叶猴会在人、野狗、其他猴子的攻击下保护家族,并给自己的孙辈特殊的待遇。
许多鲸和海豚的群体包括三代或更多代的血亲。雌性短鳍领航鲸和逆戟鲸会在老年期停止繁殖、不再与年轻雌性争夺交配机会。老年雌性逆戟鲸和抹香鲸可以率领家族数十年,前往记忆中最好的猎食场所,将经验教给孙辈。老年雌性宽吻海豚和长鳍领航鲸会照料、守卫其孙辈,甚至可以给孙辈喂奶。
大象通常生活在由老年雌性率领的大家庭中,它们与青年雌性合作抚养幼象。在《科学报告》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有老年雌性一起生活的年轻母象的幼象存活的概率是没有老年雌性时的 8 倍。有经验的老族长能比没有经验的母象更好地在危及幼象生命的情况下提供解决方案,能够带领整个家族到合适的地方觅食、饮水、与其他象群互动。根据对肯尼亚安博塞利国家公园 834 头大象进行的为期 40 年的研究,长寿母象的雌性后代的寿命更长、生育率更高。
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动物行为专家称,野猫可以建立雌性之间的多代合作:祖母、母亲、孙辈。公猫不参与抚养后代。
狼群的首领可以长期率领其第二代、第三代乃至更多代的后代。对人驯化的狗来说,在孙辈出生后的几个月里生活在一起的祖父母可以记住其孙辈,跟孙辈互动时的行为会和遇到随机的小狗不同。
你可以预期现已灭绝的古代非人灵长类、古菱齿象等也有照顾孙辈的行为。
大多数鸟在离开巢穴一年后就认不出原本的家庭成员了,但也有例外,鹤、乌鸦、松鸦等群居鸟类尤其明显。2007 年发表在《进化》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年长的雌性塞舌尔莺会帮助自己的后代抚养幼鸟。加拿大灰雁能长时间辨识自己的父母,在冬季和迁徙期间能够与父母和兄弟姐妹团聚。约有 200 种鸟有在血亲之间合作照顾幼鸟的行为,其中寿命较长的鸟可以在祖孙间互动。
快速繁殖的无脊椎动物也可以做到类似的事。2021 年,《Current B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形成虫瘿的蚜虫群落中,年长的雌性蚜虫在自己停止繁殖后会保护亲属,无论第几代。
动物界应该也是有爷爷奶奶帮助养育后代的,比如说像象群。就是爸爸妈妈有小象了之后,或者爸爸妈妈意外身亡了,那么当爷爷奶奶的大象都会辅助小象去成长的。

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什么?

急急急!rn不要太多!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

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

扩展资料:

生物进化差异性产生原因:

多细胞生物既有时间上的分化,又有空间上的分化。在个体的细胞数目大量增加的同时,分化程度越来越复杂,细胞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而且同一个体的细胞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而在细胞间出现功能分工,头与尾、背与腹、内与外等不同空间的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差别。

胚胎发育不仅需要将分裂产生的细胞分化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特异的细胞类型, 同时,要将一些细胞组成功能和形态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最后形成一个具有表型特征个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n,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

生物通常是以渐进形式缓慢进化的。进化的过程非常缓慢,通常以百万年为单位。相关化石证据显示,在环境发生突变时,生物偶尔也会跃进式发展。

生物的进化并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以种群为基本单元演化的。物种的基因库需要足够丰富,一个物种必须具备足够的数量规模,才能够生存繁衍下去。

地理隔离也是影响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在长期的封闭环境中,生物独立进化发展,产生了生殖隔离,于是新的物种便诞生了。新物种的产生,并不代表旧物种就会消亡,不然也就不会有生物多样性了。

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变异。变异分三种类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变异是随机的,并不带有目的性。

基因在遗传过程中还会发生漂变。遗传漂变是指种群中具有某些基因的个体的数量变动导致的相关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

伴随着随机变异和遗传漂变,当具有某些变异特征的个体的数量在种群中占据一定数量时,这些含有新变异特征的生物的基因才有可能在种群中广泛的传播,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于是整个种群才发生明显的进化。这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化,只不过大多数都发生在微观领域。生物在某些方面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好不好,对此作出判断的就是大自然。

大自然就像一个筛子,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最终能够留下来的才是“最好的”,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适应不了的,可能整个种群都将消亡。

自然选择是不带有任何主观性质的,进化不分好坏优劣,生物能够生存并繁衍下来,那就证明它们的进化是成功的。

扩展资料:

1930年代,达尔文自然选择与孟德尔遗传合而为一,形成了现代综合理论。连结了进化的“单位”(基因)与进化的“机制”(自然选择)。这种有力的解释以及具预测性的理论成为现代生物学的中心原则,使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得以作统一的解释。

自然选择能使有利于生存与繁殖的遗传性状变得更为普遍,并使有害的性状变得更稀有。这是因为带有较有利性状的个体,能将相同的性状转移到更多的后代。

经过了许多世代之后,性状产生了连续、微小且随机的变化,自然选择则挑出了最适合所处环境的变异,使适应得以发生。相对而言,遗传漂变会使性状在种群中的所占比例产生一些随机的变化,来自一些使个体能够成功繁殖的偶然因素。

此外,定向进化、进化主义、与生俱来的“进步”倾向中没有最大规模的进化趋势等关于进化原有的概念,已经变得过时。科学家们继续提出和测试假说,以研究进化生物学的不同范畴,建构数理生物学和生物学理论,使用观测得来的数据,并在生境和实验室进行实验。

在实际应用方面,对进化的理解已经应用到众多科学和工业领域,包括农业、人类、兽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

进化生物学的发现不只是影响生物学,而且对其他学科有不少影响,包括生物人类学、进化心理学。一个人工智能的分支,进化计算,是以达尔文的概念应用于计算机科学的结果。

目前已有压倒性的证据支持进化的真实性,学界普遍认为进化是事实,而不仅仅是理论或假说,对于进化论的真确性,存在有强烈的科学共识,进化以外任何关于物种起源或人类起源的学说,目前都不获支持。

绝大多数的科学社群和学术团体,都认为进化论是唯一能完全满足在生物学、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及其他各领域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的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进化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

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扩展资料:

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

1、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2、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

3、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进化

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

  ①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②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

  ③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原始单细胞动物---1.(无脊椎)---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2.(有脊椎)---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原始哺乳类.

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

远古生物进化

资料rn快!
生命的诞生

如果说海洋动物登上陆地历史不长,是由于生物大爆炸在5亿年前才发生,是可以理解的,但植物也很晚才来到陆地,这似乎就不好理解了。一种解释这仍然是因为氧气,氧气所形成的臭氧层能屏蔽可以穿透其它气体的紫外线,有了臭氧层,生命才能离开能防护紫外线的海水在陆地上直接面对太阳。地球大约在4亿年前形成了臭氧层,于是生命就在这个时候大规模地转移到陆地。
陆地和海洋的进化衔接,可以用今天仍然活着的古老的总鳍鱼来演示,一个纯粹的深海鱼类,却长着类似陆地动物的腿,显然,当时有很多鱼用腿走上了陆地,而这条鱼的祖先因为勇气不够又退回去了。我们就是那些勇往直前者的后代,我们身体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
不过,生命真正的登陆,不只是靠鱼长腿,还依赖于地球核心的动力,因为生命星球上的充满水分的气候,必然要侵蚀地貌,如果没有造山的机制,那么地球上有过的山脉早就被磨平了,平地就意味着没有河流。而没有河流的陆地,生命是不可能深入的。然而地球有一个造山的发动机,这就是转动的热核,核心的岩浆通过层层地幔向上传导热量,由它而引发的造山运动从来没有停止,这种造山运动几乎每隔一亿年就把地球的面貌彻底地修改一次。最近的一次最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离我们只有4千万年,它造就了地球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和辽阔的青藏高原,同时也影响了至少半个地球的生态和人类文明的布局。
地球上的山脉和河流都是年轻的,生命的气候对地球表面的磨损要求地球不停地去修复,保持地表上永远的高低不平,从而使生命在使用地球的陆地之后,还能享受到由河流所贯穿的通向陆地深处的生命链,我们的地球在40多亿岁的高龄,依旧蕴藏着沧海桑田的生机。
从地心传递的整个地球的活力对生命的存在、进化,都有着其它的和我们类似的星球不可比拟的优势,金星上也有高山,甚至比地球上的山脉还高,但它们是几十亿年前形成的,只是气候干燥没有被磨损掉,其它的岩石行星也都是这种苍老,不知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必然,总之一个没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它的表面物理动态也近乎于停滞。
地球的活力不只是制造山脉和河流,它甚至改变整个大陆的形状,当地心的热核一旦觉得热散得不舒服,就会把陆地拱开,就像一个婴儿踢被子一样,这个踢的过程,就是大陆漂移,在最近的两亿多年中,地球的大陆曾经从远古的3块,在一亿年前合成一块,接着又分开成今天这样。
这种漂移不管是分,是合,都给生命的进化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今天的大陆,据考察是自有生命登陆以来板块分割得最多的状态,而每块大陆显然都有不同的生物种类,实际上,由孤立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似乎比其它因素导致的多样性更加明显,而我们的祖先——灵长类,就是在大约6000万年前,相继在大陆板块相互漂移得最远的时候诞生的。

生命的登陆

地球充满活力,是因为地球的旋转,这种旋转保护生命自远古存在并一直推动生物进化到智能文明,但是,今天的智能文明,却并不需要地球旋转得太快,因为过快的旋转所引发的太多的地震、火山或者狂风都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我们运气很好,地球有一颗卫星——月亮。它的质量只有地球的80分之一,但它的引力足以成为一个给地球这个转轮安置的无形刹车,不断给地球的自转减速,在以往的40多亿年里,月球至少使地球自转速度减慢了一半,而月球也随着地球的转速减慢放松了对它的束缚,逐渐地离地球远去,远到当人类出现之后,从地球上看它的表面直径和太阳的表面直径正好吻合,这给人类观测太阳的活动规律,带来极大的方便。
由月球造成的海洋潮汐每时每刻都抚摸着陆地,正是这个把小小贝壳推动的力量,亿万年来,亿万次的摩擦,终于使地球的转速逐渐地从每天10个小时的昼夜交替,减慢成24个小时。
月亮留给我们足够做美梦的温馨长夜,它赠给人类的最珍贵的礼物是地球有史以来最稳定的地壳。
月球离地球只有38万公里,因此人类可以看到它的表面轮廓,但无论人们怎样想象月球上的神话,月球却是一颗死星球,月球和地球在同样的距离得到太阳的光辉,然而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它们的命运就完全不同。

类似月球的卫星

但宇宙是复杂的,像月球这样的小天体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的外在条件,它们的表面会发生难以想象的事情,在太阳系大行星的周围,有很多类似月球这样的卫星,它们虽然离太阳很远,但却由于它们靠近引力巨大的行星,于是它们出现了和我们的月亮完全不同的情况。
木星是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质量比地球大300多倍,拥有16颗卫星,其中有4颗和月亮差不多大,它们应该和月亮的表面状态相似,但情况完全不同。其中的木卫1离木星最近,于是,木星的巨大引力搅动了它内部的热能,这些热能源源不断地从核心喷出,形成火山,火山的岩浆早已多次覆盖了这颗星球的表面,从现在的情形看,火山依然在猛烈地喷发,不知道它已经喷了多少岁月和将要再喷多久,然而,一个天体上有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动态,对于我们研究生命起源是非常宝贵的。
而木卫2则是一个在零下170度的寒冷太空中,居然可能拥有液态水的天体,——外面是冰,里面是水,它的冰层有被木星潮汐力撕扯后重新冻结的痕迹,这也许会证明除了核聚变能以外,引力能也可以创造液态水,那么这也许意味着在远离恒星的地方也会有生命,因为液态水被认为是生命存在的最直接的条件。
木星的成份基本都是氢气,超新星制造的重元素在宇宙所占的比重毕竟很少,所以大部分还都是像氢气这样的古老物质。土星是最典型的氢气的产品,因为它的比重比水还轻,但它的美丽的光环却是重元素,土星的光环基本上是由岩石和冰块组成,巨大的土星和它的稀薄的光环的物质比例,大概就代表了太阳系里宇宙的原始物质和超新星制造的重元素的之间的比例关?/ca>
参考资料:http://www.pgedu.net.cn/ks/kyk/www/public/show.php?ArticleID=33667

达尔文主义
Darwinism

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即通常所指的进化论。达尔文运用大量地质学、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方面的材料,特别是他在环球航行期间以及研究家养动植物时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现存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逐渐演化而来的,揭示了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因,从而使进化论真正成为科学。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包括变异和遗传、生存竞争和选择等。变异是选择的原材料,在生存竞争中,有利的变异将较多地保存下来,有害的变异则被淘汰。有利变异在种内经过长期积累,导致性状分歧,最后形成新种。生物就是这样通过自然选择缓慢进化的。英国生物学家A.R.华莱士与达尔文同时提出了类似思想,并于1889年第一次把达尔文的学说称为“达尔文主义”。达尔文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还有T.H.赫胥黎和E.H.海克尔。
达尔文主义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它的产生不仅是生物学的伟大革命,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具有巨大的哲学意义。它用自然选择的进化学说合理地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从而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的特创论和目的论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长期宣扬的上帝有目的地创造生物的观点,这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伟大胜利。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把它引为自己学说的自然史基础。唯心主义者则试图利用达尔文主义宣扬他们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产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庸俗进化论等流派。围绕达尔文主义所展开的哲学斗争,一直延续至今。
在达尔文时代,细胞学说刚刚建立,遗传学尚未成为科学,因而达尔文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揭示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此外,达尔文还过分强调了生物的缓慢进化。19世纪末叶以来,出现了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学相结合的趋势,各门生物科学的新成就使达尔文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见新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论)。

新达尔文主义
neo-Darwinism
http://www.baicle.com:8080/cp/?article=284/%E6%96%B0%E8%BE%BE%E5%B0%94%E6%96%87%E4%B8%BB%E4%B9%8919125.html
C.R.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和A.魏斯曼的种质学说相结合的一种生物进化理论。新达尔文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创立者是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美国遗传学家T.H.摩尔根、英国遗传学家J.A.汤姆逊也是有影响的新达尔文主义者。1896年,G.J.罗马尼斯首次将这种理论称为“新达尔文主义”。
19世纪下半叶,细胞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陆续发现了细胞核、染色体以及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重要事实。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魏斯曼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认真探讨了遗传和进化问题。他做了著名的小鼠尾巴切割实验,发现连续切割22代,小鼠尾巴并未变短,他由此否定获得性状遗传(见拉马克主义)。魏斯曼提出,生物体由种质和体质所组成。种质即遗传物质,专司生殖和遗传;体质执行营养和生长等机能。种质是稳定的、连续的,不受体质的影响,它包含在性细胞核主要是染色体里。获得性状是体质的变化,因而不能遗传。魏斯曼认为,进化是种质的有利变异经自然选择的结果。1917年,摩尔根提出“基因论”,把魏斯曼的种质发展为染色体上直线排列的遗传因子、即基因。新达尔文主义是进化学说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魏斯曼把遗传学和自然选择学说结合起来,开创了进化论研究的新方向。他首次区分种质和体质,指明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连续性,在遗传机制上补充了达尔文的观点。这是新达尔文主义的重要贡献。然而,魏斯曼把种质和体质绝对对立起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达尔文主义·新达尔文主义·现代达尔文主义
http://www.chinawuli.com/view.asp?id=352
文/马铁山 郝改莲

1 达尔文主义
�亦即达尔文学说,它是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等著作中,从分类学、形态学、胚胎学、生物地理学、古生物学等方面,列举事实证明不同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之间有着共同的祖先;现代生物是远古少数原始类型按照自然选择的规律逐渐进化的产物。它是一个庞大的生物进化体系。在达尔文学说的科学体系中,最主要的是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随后,英国的赫胥黎、德国的海克尔等称赞并接受达尔文主义,同时也在不同方面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学说,成为达尔文主义学派。
�达尔文进化学说,回答了拉马克所不能解释的许多问题,是当时最完满的进化理论。该学说在思想方面、学术内容方面和科学方法方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是在许多方面也引起了争议。首先,达尔文关于生存斗争的论述包括多个方面,即生物跟无机自然条件的斗争;跟同一物种的斗争——种内斗争;跟不同物种的斗争——种间斗争。但他主要指的是繁殖过剩所引起的种内斗争。显然,达尔文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事实上,生命自然界各类生物之间,既包括冲突,也包含和谐;既包含对抗,也包含合作。达尔文则过分强调“斗争”这个侧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种种联系。其次,他把繁殖过剩所引起的生存斗争当作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是不恰当的。事实上,没有繁殖过剩,物种也会变异,旧种也会绝灭,新的更发达的种也会取代它们。第三,达尔文的某些主张仍然得不到现代科学的支持。达尔文同意生物在环境条件影响下获得的新性状可代代遗传。达尔文的这种获得性遗传(拉马克提出)假说作为科学上的一个普遍规律,仍然得不到充分的证明。
�2 新达尔文主义
�新达尔文主义是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提出的,魏斯曼、孟德尔、德弗里斯和摩尔根等都是有影响的新达尔文主义者。他们组成了新达尔文主义学派。魏斯曼(August NeoDarwinism Weismann,1834~1914)反对达尔文的获得性遗传的思想,但同时又接受了达尔文自然选择的一般概念,并把这种选择机制推广到种质,提出了“种质论”,即生物体是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的。种质是生殖细胞,体质是体细胞,因此,新物种的形成是由种质产生的,二者不能转化。环境条件只能引起体质的改变而不能引起种质的变化,因此获得性是不能遗传的。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奥地利遗传学家,他提出了“遗传因子说”,即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自成单位的因子存在着。他们可以隐藏不显,但不会消失。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成对因子互不干扰彼此分离;通过因子重组再表现出来。孟德尔的观点说明了支配遗传性状的是因子,而不是环境。这与达尔文获得性遗传的说法显然不同。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1848~1935),荷兰植物学家,他提出了“突变论”,他认为进化不一定像达尔文所讲的那样,通过微小变异(连续变异)而形成,他说变异可以是一种不连续的,由突变引起而直接产生新种。显然,在德弗里斯看来,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并不重要,只是对突变起过筛作用。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6),美国细胞遗传学家。他提出了“基因论”,他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从而确立了不同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也就可以根据基因的变化来判断性状的变化了。摩尔根认为,生物的基因重组是按一定的频率必然要发生的,它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没有必然的联系。并认为,这种变异一经发生就以新的状态稳定下来。因此获得性状是不遗传的。
�新达尔文主义学派尽管提出了“种质论”“基因论”“突变论”等,但也有许多地方引起了争论。首先,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这一学说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中的多数学者,漠视自然选择学说在进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们不可能正确地解释进化的过程。
�3 现代达尔文主义
�也称综合达尔文主义,是以乌克兰遗传学家杜布赞斯基《遗传学和物种起源》(1937年出版)一书的问世为标志的。杜布赞斯基在此书中提出的“综合理论”是现代达尔文主义的理论基础。综合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机制的研究属于群体遗传学的范围。(2)突变、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及生物进化中的3个基本环节。他认为,突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突变不仅能产生大量的等位基因,还可以产生大量的复等位基因,从而大大增加了生物变异的潜能。随机突变一旦发生后就受到选择的作用,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有害的突变消除,而保存有利的基因突变。其结果便造成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这才使新的生物基因类型得以形成。群体的基因组成发生改变以后,如果这个群体和其他群体之间能够杂交就不能形成稳定的物种,也就是说,物种的形成还必须通过隔离才能实现。这是他早期提出的综合理论,又称“老综合理论”。1970年,杜布赞斯基又发表了他的另一本书《进化过程的遗传学》。在这本书中,他又对以上综合理论进行修改,他认为在大多数生物中,自然选择都不是单纯的起过筛作用的。在杂合状态中,自然选择保留了许多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基因,其原因就在于自然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选择机制或模式。这一思想相对于“老综合理论”成为他的“新综合理论”。
�杜布赞斯基以上的综合理论,综合了自然选择学说与基因论两种观点,吸取了达尔文学说的精华,又提出了自然选择模式概念,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选择性,他又引入了群体遗传学的原理,弥补了新达尔文主义基因论的不足。他用分子生物学和群体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阐明了生物进化过程中内因(生物的遗传变异)和外因(环境的选择)、偶然性(遗传变异)和必然性(选择)的辩证关系。尽管如此,在进化理论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上,杜布赞斯基的综合理论还不能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如生物体新结构、新器官的形成等比较复杂的问题,单纯用突变、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的理论是不能完全解释的。如果离开了生活方式的改变,离开了习性与机制变异的连续作用,离开了与其他器官的相互影响,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此外,这一学说把实验方法理解为研究生物进化问题的惟一手段也是不恰当的。
.

化石(fossil) 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活动遗迹。化石一词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为挖掘。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中国古籍中早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如春秋时代的计然和三国时代的吴晋,都曾提到山西省产“龙骨”,“龙骨”即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化石;《山海经》也有“石鱼”(即鱼化石)的记述;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有对琥珀中古昆虫的记述;宋朝沈括对螺蚌化石和杜绾对鱼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确认识。迄今,发现最早的细菌化石为距今35亿年前的澳大利亚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
全世界有794多种野生动物由于缺少应有的环境保护而濒临灭绝
76科300余种植物濒临灭绝
以上资料只是人类目前所知,不知道还有多少不知名的物种正在消失。

你是否知道地球上动物种类正在急剧减少,一个接一个,一种接一种都消失了.地球上的生物原本自然形成食物链而互相依存.有人问如果这世界上只剩下人类,人类还能支撑多久?请看令人忧心的近年动物灭绝记载:渡渡鸟(印度,1781),蓝马羚(南非,1799),马里恩象龟(舌塞尔,1800),大海雀(大西洋,1844),欧洲野马(欧洲,1876),斑驴(亚洲,1883),白臀叶猴(中国,1893),旅鸽(北美,1914),佛罗里达猴(北美,1917),卡罗莱那鹦鹉(北美,1918),中国犀牛(中国,1922),高加索野牛(欧洲,1925),巴厘虎(印尼,1937),红鸭(印度,1942),普氏野马(中国,1947),袋狼(澳洲,1948),冠麻鸭(亚洲,1964),爪哇虎(印尼,1972)……也有材料谈到我国频临灭绝的动物如:糜鹿(全世界3*!000头),华南虎(50头),雪豹(1*!000~2*!000头),扬子鳄(1*!500只),白暨豚(100只),大熊猫(1*!000只),黑犀牛(3*!500头)指猴(9只),绒毛蛛猴(100只),滇金丝猴(1*!000只),野金丝猴(700只),白眉长臂猴(70只).
1 动物有益于人类
地球上人类起源与动物起源在茫茫历史长河中时间相隔不算太长.人类形成后依赖林果渔猎以生存和进化.后来发展了农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畜牧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生产上去了,有剩余价值可以剥削,于是原始社会进步到奴隶社会.
人类和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也非常复杂.人和动物在地球食物链中互争口粮又互相依存,接触频繁.一般按人类需要分其为6类:
1.1 食品动物(Food Animals) 供应人类丰富营养来源的肉、乳、禽、蛋、鱼等.
1.2 役用动物(Labor Animals) 马、驴、骡、骆驼等.骑、驮、拉,被誉为"不要能源”的动力,有战略意义.
1.3 经济动物(Economic Animals) 生产羊毛、裘皮、皮革等.如绵羊、长毛兔、海狸鼠、黄鼬、蓝狐等.
1.4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 以科学实验为目的、定向培育出的特种动物,有严格遗传学和生物学要求,目前以小鼠、大鼠、豚鼠、仓鼠为代表.
1.5 医用动物(Medical Animals) 生物制品原料如血清马、鸡胚等;检测工具如家兔;中药原料如鹿(茸)、熊(胆)、牛(黄)、马(宝)、虎(骨)等.
1.6 观赏动物(宠物,Pet) 猫、狗、鹦鹉、金丝雀、金鱼等.动物园、马戏团动物皆属之.
2 动物对人类也有有害一面
动物约有200种传染病、80种寄生虫病,其中半数可以感染给人.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这类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疾病定名为Zoonoses,原意是"动物源性病”,其后WHO/FAO联合专家委员会又把它界定为"在人类与脊椎动物之间可以自由传播的疾病”.

频临动物的 社会调查报告

全球近800种动物将绝种:多少生命可以重来
http://news.sohu.com/20051218/n241010902.shtml

全球动物保护组织公布794个物种濒临灭绝

由多个保护动物组织所组成的“零灭绝联盟”(AllianceforZeroEx鄄tinction)近日公布了一份“濒危物种”报告,指出位于全球595个地点的近800种动物即将绝种,当中包括中国的扬子鳄、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狐猴和美国象牙喙啄木鸟,而素有“生态晴雨表”之称的两栖动物占了其中的1/3.有专家指出,如果再不施以援手,我们将要与这些动物彻底“说再见”。

12月12日,两只鹤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寒冬里翱翔。这个世界的美好有很多就是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赋予我们的,因此保护濒危动物是我们对自然界应尽的责任。

“零灭绝联盟”的使命

虽然生物灭绝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目前人为造成的生物灭绝率是自然灭绝的100倍。近代灭绝的物种大部分都生活在孤岛上,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物种大量入侵,但是现在所发现的大部分濒危动物都生活在山区或地势低平的地带。

“零灭绝联盟”是由13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发起的,包括伦敦动物学会、保护国际、美国鸟类保护协会等。

目的是为了确认并且保护物种生存的地点,进而挽救濒危物种。这些地点都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濒危物种最后栖息地。由于并没有对地球上所有的物种进行仔细研究,因此这794个物种只包括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松柏目植物和一些爬行动物。

该组织将全球分为七大块,每一块都有不少的濒危动物“热点”地区。所谓“热点”的选择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这些地点一定要包含至少一个“濒临灭绝”或是“严重濒临灭绝”的物种。第二,这些地点在“濒临灭绝”或是“严重濒临灭绝”的动物生存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比如有一定数量的物种生活于此地,或者在这里度过哺乳期或是冬眠期。

最后,这些地带都是相对于周边地区具有独立性的地方,必须与周边的地带有可定义的界限。界限之内的各个生物种群生活环境相近,而与周边地带的物种不甚相同。

在列出的这595个地点中,只有1/3受到法律保护,其他地方都被人类居住地所环绕,而且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该研究的作者表示,保护这些地点是保护动物不灭绝的关键。

在这份濒危物种的名单上,墨西哥位列榜首,有63个濒危物种地点,其次是哥伦比亚、巴西和秘鲁。

在“零灭绝联盟”列出的名单中,拉美的濒危物种地点比其他地区高的原因,一个是该地区本身物种极具多样性,再有就是近年来动物生存的环境破坏严重。美国在该榜单中位列第八。

国际鸟类组织全球动物种类计划主任布查特指出:“我们必须保护这批频临绝种的动物,我们不能估计这些动物还能存活多久,但若不加紧行动,它们将于几十年间自动消失。”该报告的主要作者泰勒·里基茨也表示,虽然生物灭绝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目前人类造成的生物灭绝率是自然灭绝的100倍。在近代,虽然一些分布在北美、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或其他地区的所谓的“巨型动物”的消亡也有部分人类的原因,特别是捕猎和点火烧地,但是大部分灭绝的物种都生活在孤岛上,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物种的大量入侵,如田鼠等。但是现在所发现的大部分濒危地点和动物都是在山区和地势低平的地带。

泰勒·里基茨表示:“我们要知道事情的紧迫性在于,如果我们不尽快采取行动,这些物种就会变成明天的渡渡鸟。不过目前的好消息就是我们仍然有时间来拯救这些动物。”(注:渡渡鸟毛色美丽,曾经是毛里求斯的国鸟,但是欧洲殖民者来到毛里求斯后,开始对大片森林进行砍伐和对肉味细嫩鲜美的渡渡鸟进行大肆猎杀,终于导致渡渡鸟于1690年前后灭绝。)

“生态晴雨表”日渐衰微

也许有的人认为两栖动物模样丑陋,除了会抓一些昆虫以外没什么本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它们真的在地球上消失了,人类也不会好过。两栖动物是自然界最优秀的环境监测器,它们这种灾难性的剧减也就预示着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退化。

报告指出的“濒危动物”名单上水陆两栖动物占51%,有408种。

这些形状各异,爬来爬去的动物,包括青蛙、蟾蝓、火蜥蜴和蚓螈,处境异常危险。两栖动物被普遍认为是“矿井中的高频噪音”,它们具有浸透性的皮肤非常敏感,也就成了环境恶化的特别预警器。以美国为基地的保护国际(CI)的主席拉塞尔表示,两栖动物是自然界最优秀的环境监测器,它们这种灾难性的剧减也就预示着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退化。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两栖动物的数量开始锐减,到了1980年已有129个物种灭绝。2005年初,一份全球两栖动物调查报告“全球两栖动物评估”显示,目前所知的全球5743种两栖动物有32%都处于濒危境地。但是科学家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导致两栖动物如此剧烈的下降,目前主要的理论就是栖息地减少。

由于人类肆意砍伐森林、污染水源和破坏湿地,两栖动物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例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活着一种大型陆生蝾螈,因为身上有淡绿色条纹而得名“虎纹火蛇”。但据美国联邦官员估计,由于城市化和农业开发,这种蝾螈迄今已失去了75%的栖息地。再有就是人类为饱口福或用作药物而大量捕食。另外据报道说,两栖动物还遭到一种名为壶菌的真菌的威胁。这种致命的真菌攻击两栖动物皮肤,使两栖动物体内水分代谢紊乱,导致大量死亡。

两栖动物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当它们大量死去之时,科学家会考虑,接下来灭亡的会是什么,动物还是植物?根据“零灭绝组织”的调查,接下来的是鸟类(217种)和哺乳动物(131种)。

“零灭绝联盟”的秘书迈克·帕尔表示:“虽然保护这些地点和物种本身非常重要,但是还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帕尔说:“如果不切实保护的话,未来地球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就会遭到破坏,每年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生态旅游经济也无以为继,还有那些无法用金钱估量的洁净水源。我们有责任这么做。”

马达加斯加狐猴的厄运

阳光穿过弥漫在森林中轻纱一般的薄雾,太阳映衬着一片娇艳的蓝天,一群群狐猴快乐地在林间嬉闹着。在非洲马达加斯加生活的狐猴中,尤以大狐猴体形最大、嗓音最好。“流畅的音符、和谐的旋律,就像声音留下的优美划痕。”作家大卫·奎门这样描述大狐猴的叫声。然而,这样美好的声音我们也许很快就再也听不到了。

马达加斯加一直以其不同寻常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这里是灵长类动物狐猴的故乡;还有颜色漂亮的蜥蜴、壁虎或是变色龙;全身多刺的马岛猬;还有神秘的猫科动物缟狸,它们都是马达加斯加的原始主人。“马达加斯加确实是自然主义者们的一块天赐宝地。”自然主义者约瑟夫·非利伯特·柯默森在1771年写道,“造物主似乎有意将那里占为自己的私有领地,而且布置得应有尽有。”在人类踏足这个岛屿之前,也就是大约2000年前已经有大批的动植物在这个岛上繁衍生息了。马岛的狐猴总喜欢在岛上到处闲逛,而巨型的龟,体形庞大的象鸟(大概有3米高,重达500千克,它们下的蛋如果做成煎蛋,可以喂饱150个人,已经灭绝)也在岛上为所欲为,但是所有这些这一切在人类到来之后都改变了,很多物种都渐渐走向灭绝。

两千年前,自从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人到达了马达加斯加,共有15种狐猴遭到伤害,最终消失。科学家在灭绝的狐猴头上发现了“大量屠宰的证据”。马萨诸塞大学人类学家文图拉·皮雷兹表示,他所在的科研小组发现了用利器切削和斩剁的痕迹,如剥皮、脱落关节和切片等。

皮雷兹说:“我们认真的检查了这些切削的痕迹后,更加验证了这里曾经屠宰这种动物,这是毫无疑问的。”直到今天,对狐猴的捕杀仍然没有结束。虽然从1964年开始,捕杀狐猴和将其作为宠物就被认定为违法,但捕杀狐猴仍然屡禁不绝。而且由于马达加斯加没有毒蛇、鹿或羚羊,也罕见较大的食肉动物,所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狐猴的机敏性慢慢衰退,更加容易成为人类的目标。

目前,马达加斯加的狐猴总数估计大约在1000只至1万只,但是所有的科学研究结果都表明,狐猴的生存前景异常严峻。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以东140公里处,是阿纳拉马扎卓保护区所在地。阿纳拉马扎卓是狐猴栖息的一座孤立的小岛,也是狐猴的最后一处避难所。

但是相对于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来说,马达加斯加岛仍然是贫穷的,很多孤注一掷的村民一拨儿又一拨儿地劈荆斩棘,毁林开路。狐猴们的这片避难地正在受到侵犯。由于当地政府允许当地人使用部分保护区,因此人们更加肆无忌惮地伐木、种地。于是,往往在大白天就能看见,栖息在树上的狐猴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惊扰它们的不速之客。

对于狐猴而言,最后的生态机会也许就只能指望那些远道而来的旅游者能捐资或留下来帮助它们了。但是,这一切显然也不是万能的。如果这些树林有朝一日都被砍伐一空,不难想像狐猴也将最终离我们而去,永远消失。

“上帝之鸟”在人间“复活”

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显示,到2100年,至少有1200种鸟将消失,而这仅仅是一种保守的估计。尽管自1500年以来,仅1.3%的鸟类灭绝。但同时期,全球单个鸟的数目估计有20%到25%的减少。

象牙喙啄木鸟因为长着一只象牙般的大嘴而得名,是全世界体形最大的啄木鸟之一,体长有50厘米,录像带中的啄木鸟两翼伸开时长90厘米。它们身披黑白相间的亮丽羽毛,翼有白色斑点,雄性啄木鸟的冠部呈现鲜亮的红色。因为太漂亮了,几乎每个人在看到它们的时候都禁不住说一句“上帝啊,多美丽的鸟”,所以爱鸟者也把象牙喙啄木鸟称作“上帝鸟”。

象牙喙啄木鸟曾广泛分布在美国西南部的密林深处,是美国的专有物种。然而到了19世纪80年代,人类工业文明的铁蹄踏向了大自然,湿地、森林差不多全被农庄、城镇以及次生林所取代。在栖息地被夺走后,象牙喙啄木鸟的数量直线滑落。人类与象牙喙啄木鸟最后一次可以证实的相遇发生在1944年的路易斯安那州。在那之后,就只剩下人们“惊鸿一瞥”的传闻,后来渐渐地连这种传闻都消失了。

2004年2月11日,观鸟者吉恩·斯帕林乘坐独木舟旅行,在阿肯色州东部的怀特河沿岸看到了一种他从未见过的鸟类。斯帕林记录下了这种大鸟的外貌特征,回去一查对,发现竟然是已经销声匿迹60年的象牙喙啄木鸟。消息公布后,引起了生物学界的普遍震惊。

一星期后,康奈尔实验室的蒂姆·加拉格尔和奥克伍德大学的鲍比·哈里森找到了斯帕林。在斯帕林的带领下,两位鸟类学家开始了寻找象牙喙啄木鸟的旅程。接下来,有30多名鸟类学家分成几个研究小组,展开行动,希望再次发现象牙喙啄木鸟。30多名鸟类学家在历时7000小时的搜索中,已经15次发现了象牙喙啄木鸟的踪迹,并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录像。

经过各国多位专家的审定,确定象牙喙啄木鸟还活在地球上。于是,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向政府申请了保护资金,用于保护象牙喙啄木鸟的栖息地,并用于该鸟类的繁育研究。纽约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及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专家为了保护啄木鸟保护区的栖息地,将消息保密了一年多,不让外界知道。最近,保护区和观鸟区已经建成,繁育研究已经起步。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保护这种罕见的鸟类,也为了吸引更多的民间保护资金,专家们才决定向外部公开消息。

得到消息之后,美国内政部部长盖尔·诺顿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一项名为“希望走廊”的保护计划。诺顿说:“我们在这里宣布启动一个多部门参加、价值千万美元、耗时数年的保护计划,为这种珍稀鸟类的继续生存提供希望。

在我的记忆中,这还是第一次重新发现已经被认为灭绝的动物。这是自然界给我们的第二次机会。“鸟类的减少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后果。例如,1997年,世界上3.5万至5万个狂犬病死亡中,印度占了3万名,因为印度秃鹫数量减少后,野狗和老鼠的数量发生爆炸性增长。事实上,还有不少鸟类的消失造成的可怕后果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些专家评论说,象牙喙啄木鸟的重现和加强保护将成为生态保护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人类觅食造成生物灭绝?

所以,虽然从长远来说,气候变化会导致生物的灭绝,但是“零灭绝联盟”所列出的生物面临着更多的眼前威胁,包括人类对食物的渴望。我们还不清楚将来的技术是否能够减弱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但是除非我们马上行动,否则这些濒危生物将不会围绕在人类身边,而且为我们造福。

“零灭绝联盟”列出的上百种濒危动物,都遭遇着这样那样的生存厄运。扬子鳄、马达加斯加狐猴和象牙喙啄木鸟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这些濒危动物能够很好的存活下去吗?也许这个问题谁也无法明确回答,但是出于保护的目的,有一些错误观念一定要澄清。

对于野生动物灭绝的最终原因,很多人用“全球变暖”武装头脑,却完全忽视真正的危险:下一个50年人类的食物总量将增加一倍,光这一点就要毁掉大批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如果人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就应该将资金再多分一点给高产农业科研项目。

美国哈德森研究所全球食品问题中心的丹尼斯·艾弗里表示:“现代的气候变暖基本上是很自然的。冰核心告诉我们由于太阳的原因,地球有一个1500年一次的气候循环,很多生物都在过去百万年中的变暖循环中一直存活着。植物一般都受不了极冷的气候,而却很少有被热得不行的。气候变暖只会使森林更加呈现多样性,而不是减少。”他补充道,“到现在还没有发现一个野生物种屈服于现代的气候变暖,即使在过去150年内地球上升了0.8摄氏度。如果灭绝的理论是正确的,我们已经将数千的物种引向灭绝了。”生物学家惟一可以列出来的反驳的就是哥斯达黎加的金色蟾蝓的灭绝,但是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这种生物灭绝是因为过度砍伐森林,而不是由于气候变暖。

最关键的问题是人类还要为耕地和饲养家畜不停的攫取土地。据专家预测,全世界的人口数目在2040年将达到稳定状态,那时候将比现在多20亿-30亿人口。届时,大概会有70亿人足够富裕到要求食用高质量的食物,现在这样的人只有10亿左右。所以,人口和富足将会使农田的需要扩大两倍多。接下来的200年,我们将会看清楚,低生产率的农业是否会将野生动物全部驱逐。

有的时候,一些绿色环保组织希望停止使用任何氮料化肥,而用纯天然的原料。但是如果要取消商业氮肥的话,世界将需要从额外的700万头牛那里得到天然的肥料,如果那样的话,世界上所有的森林恐怕都要用来喂养它们了。回归原始的耕作,只能导致全世界人类的饥荒。这样当然可以解决环境问题,但是同样会使很多野生动物灭绝。很多生物会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同时它们生存的土地会越来越少,全都奉献给了耕地。

丹尼斯·艾弗里也表示:“如果真的在乎野生动物,不应该一味否定现代的机械化农业,如工业化肥,而是要支持生物工艺学,特别是致力于高产农业的研究。”所以,虽然从长远来说,气候变化会导致生物的灭绝,但是“零灭绝联盟”所列出的生物面临着更多的眼前威胁,包括人类对食物的渴望。我们还不清楚将来的技术是否能够减弱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但是除非我们马上行动,否则这些濒危生物将不会围绕在人类身边,而且为人类造福。

中国濒危动物保护现状

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还进口了不少动物,如湾鳄、暹罗鳄、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

这些外来的濒危动物,也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由于人口众多,活动范围广,使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被迫退缩残存在边远的山区、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地区,分布区极其狭窄。由于被分割成互不连接的独立群体,近亲繁殖,品种日益退化。

中国已建立了数百处濒危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使相当一部分濒危动物得到切实保护,野驴、野牛、亚洲象、白唇鹿、羚牛、马鹿、金丝猴、大鸨等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加。

近年来也遇到了虽然在数量上达到了要求,但是人工饲养的动物难于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矛盾,长此以往,必然导致生物的退化。

列入了“零灭绝组织”濒危动物的中国扬子鳄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
回答者:黄海花园 - 高级经理 六级 3-16 07:55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3Q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8 个人评价

50% (4) 不好
50% (4)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好好好
评论者: 了和批 - 童生 一级

中国已建立了数百处濒危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使相当一部分濒危动物得到切实保护,野驴、野牛、亚洲象、白唇鹿、羚牛、马鹿、金丝猴、大鸨等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加。 近年来也遇到了虽然在数量上达到了要求,但是人工饲养的动物难于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矛盾,长此以往,必然导致生物的退化
评论者: 寂寞无光 - 秀才 二级

我梦幻西游在浙江4区物华天宝105级,我的QQ是373443438.随时可以来找我PK或带人!我的名字叫帅狂,要钱的哦!不贵每小时5万!
如果说海洋动物登上陆地历史不长,是由于生物大爆炸在5亿年前才发生,是可以理解的,但植物也很晚才来到陆地,这似乎就不好理解了。一种解释这仍然是因为氧气,氧气所形成的臭氧层能屏蔽可以穿透其它气体的紫外线,有了臭氧层,生命才能离开能防护紫外线的海水在陆地上直接面对太阳。地球大约在4亿年前形成了臭氧层,于是生命就在这个时候大规模地转移到陆地。
陆地和海洋的进化衔接,可以用今天仍然活着的古老的总鳍鱼来演示,一个纯粹的深海鱼类,却长着类似陆地动物的腿,显然,当时有很多鱼用腿走上了陆地,而这条鱼的祖先因为勇气不够又退回去了。我们就是那些勇往直前者的后代,我们身体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
不过,生命真正的登陆,不只是靠鱼长腿,还依赖于地球核心的动力,因为生命星球上的充满水分的气候,必然要侵蚀地貌,如果没有造山的机制,那么地球上有过的山脉早就被磨平了,平地就意味着没有河流。而没有河流的陆地,生命是不可能深入的。然而地球有一个造山的发动机,这就是转动的热核,核心的岩浆通过层层地幔向上传导热量,由它而引发的造山运动从来没有停止,这种造山运动几乎每隔一亿年就把地球的面貌彻底地修改一次。最近的一次最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离我们只有4千万年,它造就了地球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和辽阔的青藏高原,同时也影响了至少半个地球的生态和人类文明的布局。
地球上的山脉和河流都是年轻的,生命的气候对地球表面的磨损要求地球不停地去修复,保持地表上永远的高低不平,从而使生命在使用地球的陆地之后,还能享受到由河流所贯穿的通向陆地深处的生命链,我们的地球在40多亿岁的高龄,依旧蕴藏着沧海桑田的生机。
从地心传递的整个地球的活力对生命的存在、进化,都有着其它的和我们类似的星球不可比拟的优势,金星上也有高山,甚至比地球上的山脉还高,但它们是几十亿年前形成的,只是气候干燥没有被磨损掉,其它的岩石行星也都是这种苍老,不知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必然,总之一个没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它的表面物理动态也近乎于停滞。
地球的活力不只是制造山脉和河流,它甚至改变整个大陆的形状,当地心的热核一旦觉得热散得不舒服,就会把陆地拱开,就像一个婴儿踢被子一样,这个踢的过程,就是大陆漂移,在最近的两亿多年中,地球的大陆曾经从远古的3块,在一亿年前合成一块,接着又分开成今天这样。
这种漂移不管是分,是合,都给生命的进化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今天的大陆,据考察是自有生命登陆以来板块分割得最多的状态,而每块大陆显然都有不同的生物种类,实际上,由孤立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似乎比其它因素导致的多样性更加明显,而我们的祖先——灵长类,就是在大约6000万年前,相继在大陆板块相互漂移得最远的时候诞生的。

生物书和一个网站出现过
朋友,有时间多陶陶网啊
大约40亿年 由低等到高等
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的生命 简单到复杂的生物
例:三叶虫: 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迭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事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壳纵分为三部分,因此名为三叶虫。
被子植物菠萝蜜
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各种各样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生物进化的原因:
19世纪各种理论(比较接受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随着遗传学和生态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文章标题: 远古生物什么时候进化出照顾幼崽/后代的习惯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7856.html

[远古生物什么时候进化出照顾幼崽/后代的习惯的]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