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29 20:00:5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白天种田或者经商,晚上休息外加畅想生活。
虽然明朝的开国元勋一辈子兢兢业业存下无数纹银和气势恢宏的家园给他的子女们,但是老朱头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为了生活曾经出过家,要过饭,俗话说忆苦思甜,无论何时勤俭节约的精神都不能被忘怀,所以他把这种精神尽数都用在了老百姓的身上。
作为明朝届的大好青年却要一直生活在平淡无奇,仿佛一阵风吹过都能刮倒的茅草屋里,大冬天的只能忍受茅草屋带来的严寒也就算了,家里全部的屋子加起来也不能超过三个,否则就算奢侈,瞅着街对面的贵族区真的是无比羡慕啊。
身为土生土长的中原人士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种田,所以每天还没有听到鸡叫声就要起床做准备了,毕竟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骡子,由于受到它们腿长和性格的限制所以前进的步伐并不快,偶尔还会发点小脾气,唯有主人早起才可以解忧,生活在海边的小伙伴们就比较幸运了,因为他们可以自己划船,命运掌握在自己和大海的手里。
父辈们餐桌上最常见到的菜肴便是酱拌豆腐,小葱豆腐,因为大BOSS都以身作则了,老百姓也因此为荣,但是到了年轻一辈可以选择的就比较多了,有条件的还能吃羊肉,但主食还是以好消化的粗粮为主,不过劳动了一上午之后能够吃上自己亲手种的饭菜也挺有满足感的。
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之后便可以哼着民歌扛着锄头回家了,脱下布满灰尘的圆领青袍和脚下的老朱头同款草鞋,解下头巾披散长发也除去了一天的疲惫感。躺在床上便可以策划自己的未来,靠着种田积累一定的原始资本就可以去经商了,毕竟这个时候做买卖还挺热门,赚的也比卖菜多多了,攒够了钱不仅可以孝顺父母,还可以娶个门当户对的老婆。
一日三餐成为了我国的传统,这个习俗是从宋朝就有的,其实在以前都是一日两餐,所以到了明朝时期,大多是一日三餐的,尤其是在夏季,而且明朝的食物丰富程度在我国古代空前繁荣,因为明朝时期食物原料变得越来越丰富,再加上各种烹饪的技术越来越多,让明朝的食物比以前更加的美味和丰富,做菜的手法也越来越多,因此,明朝的生活水平要比以前高的多,百姓对食物也越来越挑剔。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初期的皇宫用度是十分节俭的,甚至朱元璋在皇宫里的饮食都清减得多。
可能朱元璋知道民间疾苦,所以朱元璋对百姓十分宽容,农民在这个时代过的十分舒服,所以基本的温饱问题很容易解决,但是容易活下去了,百姓们的要求就会增高,但是在朱元璋刚刚建立的时候,对吃的东西比较节俭,他一开始定的就是一天两餐,然后在日常用餐的时候,禁止奢华,除了朱元璋自己的饭食,他的后妃,亲王的饮食都很简洁,甚至吃了肉以后都没有牛奶喝,朱元璋和皇后带头做表率,谁敢不跟随,所以一开始都是以节俭为主的用餐,皇帝的饮食都是这样,更何况是百姓的日常饮食呢?
到了成化年间,宫廷里的饮食越来越奢华,百姓们生活不受朝廷赋税的威胁,对生活的要求更高,那么最直接的欲望就表现在食物上,饮食自然也向皇宫看齐,不仅精致而且原料奢华,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因为这边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再加上当时的文人墨客尤其喜欢用吃宴会来进行文学探讨,所以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细致,而这种宴会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民间,在官员中也有很严重的体现,在明朝的宴会上,菜品细致不说,就是饭后的果品也十分考究,无论是在食物原料上,还是烹饪技巧上都十分丰富多彩,并且十分奢华。
在明朝,我国现在的菜系有几种都是在当时形成的,当时还有很多食物从海外源源不断的传进来,虽然这些食物稀奇古怪,但是古代人民充满了创造力,用各种技巧将这些外来食物和本土食物结合,成功端上了百姓的餐桌,而且因为朝廷的宽容,整个民间的物价十分低,而且还十分平稳,从来不会出现乱要价的情况,所以明朝的食物究竟如何一目了然,可能没有现在丰富,但是比现在的性价比要高的多。
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期来到中原大地传教的同时,还写下过一本记载明朝风土人情的书籍:《利玛窦中国札记》,里面记载着南方土壤肥沃,农业相对来说比较发达。
当地的百姓注重饮食,即使家境不太富裕的人家,也能买得起水产品与肉类,偶尔还能买几个水果回家,其中大米的种植与产量,更是远超欧洲。
不知道明朝百姓的日常饮食是否有这么丰盛,外国人笔下的寻常人家到底吃得怎么样?平时一般都吃些什么?是否跟我们现在一样,一天也要吃三顿饭呢?
图片:百姓买家禽剧照
一、达官显贵的饭菜
在朝为官的人家,在北京基本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火炕温室,不仅是为了抵御冬天的寒冷,还能在寻常人挨冻受饿的时候,自己在温室悠闲的栽种蔬菜,种得好的话,还可以吃上一口鲜嫩的黄瓜,这时候穷人与富人的区别,看谁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就知道了。
平时吃的肉食有烧肉、咸肉、熏鸡这类比较常见的,还有鸽子和斑鸠,膳房的伙计做出来的美食让人看着直流口水,大米、小麦、水果、鱼肉、水产品就更不用说了,顿顿都能吃上,就看主人乐意吃什么。
万历年间的物价非常平易近人,一斗米只要二十钱,一斤鱼不过一二钱,而一斤肉也不贵,只要六七钱就能吃上,这样物美价廉的时代,对达官显贵来说简直像不要钱一样。
图片:在朝为官家庭的饭菜剧照
二、“一线城市”百姓的饭菜
生活在经济中心的城市,这里的百姓相对来说要吃得丰盛很多,据记载,“一线城市”百姓的菜品有泡白菜、酸笋、风鸡、草鱼、腊肉等,冬天来临的时候,地里白茫茫的一片,迎来了一年中最缺菜的时节,这时北京的百姓就吃早前在地窖储存好的大白菜,还有提前就腌制好的咸菜。
看到吃咸菜,大家可不要以为这伙食跟不上了,其实生活在明朝的老百姓跟之前的朝代相比,饮食方面已经丰富了不少,不同区域栽种的蔬菜水果,会运送到外地售卖。
孔宪易的著作《如梦录》就记载有很多出售罕见的蔬菜店,店铺里不仅有来自南方的干菜,还有平时少见的新鲜蔬菜、水果,主要是价格也不高,都是一般老百姓能接受的价位。
图片:集市上的蔬菜店剧照
明朝谢肇淛的随笔札记《五杂俎》,进一步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百姓的饮食消费情况,他二十岁初到北京想买点肉吃,只能买到牛羊鸡鸭,想买条鱼红烧,基本是无法实现的愿望。
但过了二十年,当他四十岁再来到北京的街道时,不仅能买到二十年前吃不到的鱼,还有罕见的螃蟹甲鱼之类的南方特产,而且价格比江南要便宜不少,当地一般的家庭,都能有钱买回家尝尝鲜。
在奢靡风气席卷民间的明朝,遇上家里有事要设宴招待客人时,席上的菜常常要堆到一丈高,不仅摆放有瓜果蔬菜肉类,还有平日见都没见过的糖果,有的人家甚至还会拿出斑鸠马奶等珍奇物。
一场宴席摆下来,往往要花去一家子几个月的伙食费,家家户户不断攀比,让从事餐饮伙食的人变得十分富有,杀猪的、卖酱料的这类不起眼的小商人,家里都有千万的资产,比朝廷的内阁大学士还有钱。
图片:宴席上的菜品剧照
三、普通老百姓的饭菜
根据明朝第九位皇帝朱佑樘统治期间的地方志《温州府志》记载,当地的寻常劳动人家,从每年的春分起开始下地干活播种,一直到冬天来临把晚稻收割完后,一年中才稍微有点空闲的时间休息。
但每家的妇人显然根本停不下来,即使已经将近古稀,也要抢着替有钱人家织布多换两个钱,年复一年的这样辛苦劳作,却也不能每顿饭都吃饱,早饭与晚饭只能喝粥,米饭要省着点吃,只有午饭能吃上干饭。
因为是沿海地区,下饭菜大多都是水产品,基本看不见猪肉、牛肉。
与这同时期的《嘉兴府志》,里面记载的劳动人家生活也基本没差别,唯一能吃上丰盛饭菜的时候,是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邻里街坊凑在一起举办赛乐会,大家一起掏钱乐呵乐呵,也奢侈一回。
不过,这样平静的生活要建立在老天爷高兴的情况下,只有一年到头风调雨顺,广大农民的生活才能稳定,同时也能看出,即使一年没有什么灾难,寻常人家的日子依然过得有些捉襟见肘。
图片:一碗粥剧照
四、
陕北受灾百姓的饭菜
我们看下危机四伏的崇祯统治时期,就知道碰上灾荒年代的老百姓有多苦了,在崇祯二年四月,马懋才呈给皇帝的奏疏《备陈灾变疏》里,就详细记载了延安附近的残酷景象。
最近一年的时间里都没下过一滴雨,路边的草木早已枯焦,田间劳作的百姓因为颗粒无收,又迟迟等不来朝廷的救灾粮,饿得走投无路了,只能到山上碰碰运气。
八、九月的时候,山上还有像米粒一样的糠皮蓬草可以吃,虽然吃起来有些苦涩,但好歹能饱肚,还没毒。十月以后蓬草被吃完了,人们只能抢着剥树皮吃,又能勉强延长一点生命。
等到树皮也被剥完的时候,灾民就只能吃一种叫青叶的石块,味腥而腻,这个倒是吃一点就饱,但过不了几天就会感觉腹胀而且往下坠,熬不了几个时辰就会死去。
图片:吃树皮剧照
奏疏中记录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这简直就是人间炼狱,看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以“精致生活”的明朝晚期,转眼间就深陷西北大乱无法抽身,直到明朝崩塌,单单看百姓吃什么,就能看出一个朝代的兴衰。
古代有这么一副著名的对联,上联是: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从古至今,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吃饭,永远是头等大事,只有填饱了肚子,也才有机会去思考别的事。那么生活在明代的百姓,他们吃什么呢?吃的又怎么样呢?
明代大概是诸多中国封建王朝中比较奇葩的一个了。受限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明朝出现了十分奇特的民富国穷的情况。其他王朝一般都是中前期达到鼎盛,国强民也富,一般被称之为盛世。
明朝疆域
而到后期,随着人口的增多,土地兼并的严重和官僚的贪污腐败,天灾人祸共同作用下,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往往急剧下降,甚至民不聊生,起义遍地。而明朝直到万历年间,百姓依然生活十分富裕。
有了足够的物产和财富,再加上中国自古就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说法,老百姓自然想尽办法去吃得更好,饮食业也因此空前繁荣。八大菜系中著名的川菜、鲁菜、粤菜等菜系,都是在明清时形成的规模。
明朝百姓
而当今国人最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谈事情的习惯,实际并非现代人的独创。早在明代时,明朝的文人就喜欢以吃联联谊,增强士大夫们之间的凝聚力。
而明朝百姓吃饭,且不说王公贵族们,仅普通富户的吃饭,就极为奢侈。例如在《金瓶梅》中,曾描写过西门庆的早餐:有四个咸食,十样小菜,一碗蹄子,一碟鸽子雏,一碗春不老乳饼,一碗混沌鸡儿,再加上一碗添了数十种干果的白糖粥。
金瓶梅
午餐更是丰富到爆:不但鸡鸭鱼肉、生猛海鲜样样齐全,做法也极为精致。比之当今的大饭店中大厨做的丝毫不差,且更为纯天然。
而不仅是富户吃的奢侈,普通的中产之家和平民也开始在饮食上追求丰富多彩。尤其是明代时,很多海外来的食材开始大量出现,大大丰富了原本的菜系,如西红柿,辣椒,南瓜,地瓜,玉米,大蒜等,都开始登上老百姓的餐桌。
明朝百姓生活
当然,虽然明朝的赋税并不高,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也使得市场空前繁荣,因此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比之前的王朝要好很多。但是,这些一般都指的是江南、沿海、中原等地富裕的地区。
其他贫瘠的地方,例如西北、西南等地的贫苦百姓,依然无法做到温饱,一旦遇到天灾人祸,这些地方卖儿鬻女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整个明朝期间,这些地方的起义造反也从未停止。
《西游记》虽然写的是唐朝太宗时期,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是对于原著中对于生活细节的描写,基本都源于作者所在的明朝中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一点在学术上已有定论,微言不过多的论述。看过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应该都有印象,一个糖葫芦一文钱,郭芙蓉(服务员)和白展堂(跑堂的)一个月的工资大概在二钱银子。那么我们就透过西游记,来看看明朝人的衣食住行的真实生活,到底需要多少钱,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钱?
首先先普及一个常识,古代的钱币计量单位,是“文”、“贯”、“钱”、“两”,每个朝代计量都不太一样,先说个大约数。一文钱就是一个铜板,1000个铜板就是一贯,一贯铜板约等于一两白银,我国是银本位国家,一般出现的两,都是指白银,如果特指黄金,一般会明确说出来是“一两黄金”。一两黄金大约等于十两白银,一两等于十钱。
简单总结一下: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钱≈100钱白银≈10000文铜板。1两白银是10钱,1钱白银≈100个铜板。
一、明朝不同阶层人的工资水平如何?①砍柴的樵子
悟空去寻找师父的时候,遇上了砍柴的樵子,樵子一天能“斫两束柴薪”,到市场上,能卖“几文钱”,一个月30天,能赚上个200-300文,也就是二三钱,跟武林外传的伙计赚的差不多,这是工薪阶层的收入。
②撑渔船的老翁
在鹰愁涧送唐僧过河,唐僧给了几文钱,可见这摆渡人的工资水平跟砍柴人差不多。
③黑社会的小弟
悟空变成了总钻风,大小是一个小头目,遇到了小钻风们,当场每人就要五两银子,小钻风竟然不讲价,还要拉着小弟们一块孝敬。可见无论在哪个朝代,这些干着非法勾当的人,从来不缺钱。他们的收入水平应该是普通工薪阶层的几十倍。
④法师的收入
这里说的法师,专门指替人捉妖的法师,高老庄悟空降伏了八戒,解决了老高头的大麻烦,老高头一高兴,要送给老唐“二百两散碎金银”,后文在蟒蛇精出没的村庄,村民愿意集资五百两,请法师捉妖。可见在古代捉妖是一个相当赚钱的职业,但是风险也大,一不小心就会送命。
⑤生意人的收入
士农工商,在皇权时代,商人是最不让人看不起的群体,主要因为他们投机倒把的行为,在儒家看来特别不堪。但实际上,商人是比较有钱的群体,没地位那是对上层社会,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商人绝对是过的不错的群体。西游记中,对于“物以稀为贵”的阐释,就从缺少男人的女儿国可以看出来。
做买卖的商人把女儿国没有的东西,贩卖到那,价格直接翻了百倍。把女儿国的东西拿回来,价格又翻了一百倍,这利润,让那些胆大的商人,不顾生死的往女儿国跑。你还别觉得去女儿国是一件香艳幸福的事,随时都有可能被做成“香囊”。
当然,女儿国的生意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平时的小商小贩也就做个生意糊口。
⑦大户的收入
大户相当于中小地主,悟空他们走到了金平府,遇到了爱偷油的犀牛,这金平府一个有240家大户,府县的税赋不重,但就是这上供的灯油比较贵,每个大户需要拿出200多两银子,上供给犀牛,确保来年风调雨顺。这200多两上供银,对于大户来说“甚是吃累”,可见中小地主的收入,一年大概在300-500两银子。
⑥大地主的收入
西行路上最后一难,是大善人寇地主,有上千亩田地,从取了媳妇开始转运收租,到64岁的时候,攒下了十万家私,假设从20岁开始算,一千亩地一年收租能达到2000多两银子,真可谓一个大地主了,他的收入是工薪阶层的好几万倍,可见贫富差距多大。
⑧皇家的收入
西游记原文中,没有详细描写皇家的收入,但是对于皇家住所和生活的描写,极其奢华,我们就从赏赐情况,来看看皇家人的奢靡。一般的套路就是悟空帮助国王解决了难题,国王表达感谢送金银,取经队伍一概不收。这个金银基本都是“一大盘”“金银二百锭”等。国王赏赐一下,就可以当买地当地主了。
大唐国更是有钱,对于五千两的袈裟和两千两的锡杖,太宗皇帝眉头都不皱一下,抬手就买。当然观音同志也不好意思要。对于地府里借给他钱的好人相良,送他了一库金银,相良不敢收,转手就买了五十亩,建了相国寺表示感谢。可见天朝上国不是白叫的,就是有钱。
看完了明朝各个阶层人的收入情况,我们来看看明朝人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花销几何。如果跟我们现在的生活相比,他们那时候的物价对比工资收入水平,到底贵不贵,平头小老百姓的日子到底过的怎么样?
①明朝的衣服怎么卖?
西游记关于衣服的价钱,一共出现了两处:分别是:“这条虎皮裙子,能值几个铜钱”、“落他二三两银子,买件绵衣过寒”。
虎皮裙就是悟空身上穿的那个条,悟空打死老虎,老唐亲自缝制。按照悟空的话,这二手虎皮裙,只能值几个铜板。微言觉得远远不止,野生动物的皮毛,在古代也是十分吃香的,因为古代缺少类似羽绒服的御寒衣物,所以毛皮的御寒作用就显得格外珍贵,只有达官贵人才买得起。悟空的虎皮裙,可能便宜在它是二手的,古代的有钱人可能比较忌讳二手皮毛。
在明朝,想要买件棉衣,还是很贵的,需要二两银子。也就是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我们现在买一件品牌的羽绒服,也差不多得半个月工资,但是保暖性能上肯定比那时候的棉服要强不少。
②在明朝,米怎么卖?
明朝的米多少钱一斤呢?悟空遇到唱神仙歌的樵子,问他为什么不去跟菩提祖师修行,樵子说,还得养家,砍两束柴薪,可以挣几文钱,买几升米。这里说的还是不太明确,后文写到玉华府的时候说米的价格是:“白米四钱一石”。也就是400文一石米,一石是100升,也就是大概4文钱一升米。明代的一升米如果换算成现在的斤(500g)大约是1.6斤。也就是4文钱在现代能买1.6斤米,我们现在老百姓吃的大米一般是2.5-3块钱一斤。也就是一文钱,相当于现在的1元钱左右。(姑且先按照1元算吧,考究党放过我)
火焰山的时候,猴子用毫毛变成一个铜板,骗买了一个“糕粉”,应该是个点心。1块钱买个点心,价格比较合理。普通粮食和点心的价格,一直很稳定啊,但是,千万不要来灾荒。
西游记里最倒霉的地方,就是凤仙郡,取经队伍到达的时候,已经大旱三年,达到了“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的悲惨地步,跟历史上多次出现过“易子相食”的惨剧没什么两样。在大荒之年,一斗米粟,价值白金,一束柴薪多达五两。十岁的小女孩,只能换来三升米,五岁的小男孩,只要别人能养活,随便领走。
③如果去明朝的饭店消费,多少钱能急头白脸的吃一顿?
师徒四人到了灭法国(就是那个要杀满1万个和尚的国家)的一家饭店,饭店的老板娘向师徒四人介绍了饭店的消费阶层。
第一阶层——下等:没人服侍,锅里有饭,在草垛里打个地铺睡觉,每位只需要几文饭钱,什么都有了。微言想说老板娘还是太年轻,就八戒的食量,要是吃饱了,饭店还不给你吃黄了啊。
第二阶层——中等:有个普通的桌子,有点水果,还有热酒,可以玩行酒令,加上房钱,每位一共需要二钱。
第三阶层——上等:五种水果五种菜肴,桌子是尊贵的“狮仙斗糖桌”,只坐两人的雅座,还有“小娘”来陪酒。加上房钱,每位一共需要五钱银子。
可见想要“小娘”陪歇的上等餐会,怎么地小聚一下也得有五六个好友吧,也得需要30钱(3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工薪阶层近一年的收入。跟咱现在动不动就被媒体爆出来的十万元餐,几十万元餐差不多。
④明朝的牲畜怎么卖?
西游记中,有位最善良的妖怪,虽然偷了悟空和八戒的武器,但是丝毫没有欺负弱势群里,他们不仅不干吃人的勾当,反而开个宴会,竟然要求小妖去集市上买猪羊。这位妖精就是九头狮子手下的金毛狮子。化成小妖的悟空买了八头猪,一共16两;七只羊,一共9两。
也就是在明朝一头猪的价格是2两,一只羊的价格是1.28两。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猪和羊的价格还是挺贵的,不吃不喝得干上大半年才能买上一头猪。这也是因为古代的畜牧业不够发达,无法大规模养殖。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