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24 09:01: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其实古代也和现在一样,政府里都会有“翻译”这个职位,他们就是专门在外国使节或者番邦使臣来的时候负责给皇帝翻译使节们说的话的,《后汉书》里就有对翻译的记载。但是那时候翻译的水平和现在比差远了,每句话都要来回来去翻译好几遍,很麻烦。到了秦始皇把天下统一之后,他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开始在自己的疆域范围内统一语言,所以这之后,中国的语言基本上就一致了,不存在沟通问题了。
再往后到了汉朝,匈奴是边疆最大的问题。而为了抗击匈奴,也为了交流文化,汉武帝派了张骞去了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那时候就有很多翻译出现了,他们精通各国语言,一路上给张骞等人解释对方说了什么。而唐朝的时候,很多中国人都开始去西洋开展贸易了,他们在那里生活时间长了,自然也就会了那里的语言。再加上唐朝的时候,很多欧洲的传教士都到了中国,他们也为国外语言在中国的推广做出很大贡献。
虽然后来丝绸之路越来越没落,但是到了宋朝的时候,海洋上的交流发展了起来,我们跟很多国家都有海洋上的生意往来。而元明两朝,政府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叫会同馆的部门负责接待外宾,大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外交部。会同馆里的人外语都很了解,给当时国家的海商发展做了很多贡献。会同馆还会定期招收一些学生,培训他们外语,让他们以后从事翻译工作。而后来的郑和去西洋的时候去的也是和中国关系好、交往多的国家,他们的语言我们都很熟悉了,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因为语言的问题导致我们没法交流。
虽然到了清朝我们国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清政府也没有完全切断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清朝政府还专门派过一些留学生到西洋学习,詹天佑就是当时清政府公派的留学生,学成归来之后对我国铁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再看当时的国内。那时候清政府的统治者都是满族人,老百姓却大多是汉族、蒙古族和藏族人,所以朝廷为了更好的通知这些老百姓,找了一大批精通这四种语言的人,他们在政府里的工作就是负责翻译。而清末成立的同文馆和元明的会同馆一样,都是政府的外交翻译机构,里面有很多对外语、少数民族语言很了解的人。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翻译这个工作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必要的呢?真的是这样的,这些翻译人员也是政府里很重要的一个岗位,他们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是决定性的作用。而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没有翻译,我们是无法和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流的,所以我们都应该尊重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还有一点小编感触很深,虽说外语只是一种工具,但是这种工具在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要了,学好一种外语真的很有用,也真的很必要。所以大家还是加油吧!
1、盟友关系
科尔沁草原代指的是位于科尔沁草原上的部落们。明天启四年(1624),科尔沁部首领与努尔哈赤于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
1626年,努乐哈赤封奥巴为土谢图汗。1636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定国号为大清。
清对蒙古部族实行盟旗制,其时嫩科尔沁又分为科尔沁、郭尔罗斯、扎赉特、杜尔伯特等部。
嫩科尔沁按满洲旗制编为10旗:科尔沁一部6旗,分左右翼各前中后3旗;郭尔罗斯一部2旗,分前后各1旗;扎赉特一部1旗;杜尔伯特一部1旗。这也就是人们所主的“嫩十旗”。旗上置哲里木盟。
而为了保持良好的盟友关系,就有了满蒙联姻这一政策。
满蒙联姻,是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与边区的蒙古族,保持了三个世纪的通婚,建立了世代姻亲关系。也正是这种姻亲关系,对中国北方这两大民族的长期和好、对清廷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满蒙联姻是清朝,”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分封以制其力","崇释以制其生"三大国策之一。
2、原因是当时的指婚蒙古带有强制性,且为不稳定的政治联姻,所以造成了不满。
但这只是小说影视上的一种说法,虽然可能存在不满,但历史上,孝庄皇太后、孝端皇太后、福临的皇后都是来自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
总计入关前后的整个清朝,满蒙联姻达586次,入关前联姻的32年间,为84次,入关後的268年间,为502次。
这总计586次的通婚,满族皇家出嫁给蒙古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宗女格格)多达430名,其中入关前27名,入关後403名。
满族皇帝及宗室王公子弟娶蒙古王公之女156名,入关前57名,入关後99名。
出嫁公主、格格的人数以乾隆朝最多,遣嫁也最频繁,乾隆60年间,嫁与蒙古的皇家女儿多达179人,平均每年出嫁3人,最多的年份为乾隆四十四年(1777年),出嫁8人,这与当时乾隆皇帝严格地执行指婚蒙古的制度有一定关系。
扩展资料:
科尔沁草原与大清王朝的纽带——满蒙联姻
联姻是清帝笼络蒙古的重要措施,长期的满蒙联姻,使蒙古很多部的领主贵族世代与清皇家保持姻亲关系。
皇家格格、公主与她们的蒙古额驸,又繁衍大量的子孙後裔王公台吉,他们都与清帝有甥舅或外孙外祖父等关系,不少人又被清帝指婚,招为额驸,每年,他们还要轮班到北京或承德觐见皇帝,接受宴、赏,进一步增进了与皇家的情感。
这些皇家姻亲领主贵族,是蒙古稳固隶属清中央的重要向心势力。
乾隆中期以前,漠西额鲁特准噶尔部蒙古,被清帝视为影响边疆统治的不安定因素,曾多次出兵征伐,在历次战役中,漠南、漠北及西套蒙古都有领主王公带领本部旗骑兵配合作战,不少皇家额驸立下了功劳。
清代的蒙古姻亲集团成为清廷维持北疆、西北疆乃至内地安定的倚重力量。
清廷采取结亲的政策,筑成一座人为的“长城” ,但它比土石筑成的长城更加坚不可摧。乾隆帝在巡幸科尔沁时,对满蒙联姻大加赞扬: “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
出嫁蒙古的300余名公主、宗女,全部聘与王公及其子弟,这些王公额驸与皇室之女繁衍了庞大的贵族阶层。
其中不少人又身任札萨克、盟长、副盟长或协理札萨克旗务。他们与清帝族血肉相连,诚心拥戴清帝,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向心势力,这不能不说是清朝能够维系对蒙古稳固统治的可靠保障。
文化方面,出嫁的格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和蒙古王公和后代有一定文化熏陶,还有一部分蒙古王公子弟在京师常驻,招为额驸,留京任职,成为有一定造诣的文人 。而陪嫁之仆人也将内地生产工具和技术等传入蒙古地区,有的也融入蒙古族之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尔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满蒙联姻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