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清朝是怎么与番邦维系良好的合作关系的

时间: 2022-11-24 09:01: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清朝是怎么与番邦维系良好的合作关系的

古时候番邦国家派使节进贡,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听的懂外国语言的呢?

其实古代也和现在一样,政府里都会有“翻译”这个职位,他们就是专门在外国使节或者番邦使臣来的时候负责给皇帝翻译使节们说的话的,《后汉书》里就有对翻译的记载。但是那时候翻译的水平和现在比差远了,每句话都要来回来去翻译好几遍,很麻烦。到了秦始皇把天下统一之后,他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开始在自己的疆域范围内统一语言,所以这之后,中国的语言基本上就一致了,不存在沟通问题了。

再往后到了汉朝,匈奴是边疆最大的问题。而为了抗击匈奴,也为了交流文化,汉武帝派了张骞去了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那时候就有很多翻译出现了,他们精通各国语言,一路上给张骞等人解释对方说了什么。而唐朝的时候,很多中国人都开始去西洋开展贸易了,他们在那里生活时间长了,自然也就会了那里的语言。再加上唐朝的时候,很多欧洲的传教士都到了中国,他们也为国外语言在中国的推广做出很大贡献。

虽然后来丝绸之路越来越没落,但是到了宋朝的时候,海洋上的交流发展了起来,我们跟很多国家都有海洋上的生意往来。而元明两朝,政府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叫会同馆的部门负责接待外宾,大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外交部。会同馆里的人外语都很了解,给当时国家的海商发展做了很多贡献。会同馆还会定期招收一些学生,培训他们外语,让他们以后从事翻译工作。而后来的郑和去西洋的时候去的也是和中国关系好、交往多的国家,他们的语言我们都很熟悉了,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因为语言的问题导致我们没法交流。

虽然到了清朝我们国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清政府也没有完全切断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清朝政府还专门派过一些留学生到西洋学习,詹天佑就是当时清政府公派的留学生,学成归来之后对我国铁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再看当时的国内。那时候清政府的统治者都是满族人,老百姓却大多是汉族、蒙古族和藏族人,所以朝廷为了更好的通知这些老百姓,找了一大批精通这四种语言的人,他们在政府里的工作就是负责翻译。而清末成立的同文馆和元明的会同馆一样,都是政府的外交翻译机构,里面有很多对外语、少数民族语言很了解的人。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翻译这个工作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必要的呢?真的是这样的,这些翻译人员也是政府里很重要的一个岗位,他们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是决定性的作用。而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没有翻译,我们是无法和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流的,所以我们都应该尊重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还有一点小编感触很深,虽说外语只是一种工具,但是这种工具在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要了,学好一种外语真的很有用,也真的很必要。所以大家还是加油吧!

和现在一样,翻译。
1语言就地域上说是渐变的。不太可能突变,也就是两个地区的语言中间地带肯定会有通晓两种语言的人。2古代区域之间并不是互相封闭,肯定和现在一样会有人口流动与经商交往。这些人就可能通晓很多语言。3使节肯定会选派通晓对方语言的人作翻译。
政府里都会有“翻译”这个职位,他们就是专门在外国使节或者番邦使臣来的时候负责给皇帝翻译使节们说的话的
古代跟现在一样,对于外来使节,会有专人翻译。
有翻译啊,由翻译充当双方的交流信使,使沟通顺利。

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是什么一回事

朝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是以“夷夏”传统关系为基础来建立的。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天下既然是方的,那就必然有中央和地方之别。可以说我们的老祖宗在这一点上是毫不谦逊的:他们认为自己是“天朝上邦”,居于天下的中央,住在其他地方的是蛮夷戎狄是“四夷”。西周的制度就是典型的代表。周代通过分封,形成了天子为宗主,诸侯、番邦为藩属的格局。《尚书禹贡》就有“九服”之说: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天子居住的王畿为中心,各服依次像一个同心圆似的向外辐射、扩展,按亲疏远近的关系把世界划分层次。而宗主与藩属之间的关系通过“宾礼”来维系,其原始内容就是朝聘之仪,即中原天子接受诸侯、番邦的朝觐和遣使聘问的仪式。
朝贡制度真正萌发是在汉朝,而成熟于唐,鼎盛于明,至清朝时,朝贡体系被一个又一个条约削弱,直至最终衰落。
例贡
属国的设置始于战国,如秦兵器铭文中已有属邦一词。汉避汉高祖刘邦讳而改称属国。据《汉书》卷6《武帝本纪》记载,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汉书》卷6《武帝本纪》颜师古注曰:“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后汉书》卷118《职官志・百官五》又云:“属国,分郡离远县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可见“属国”是中央王朝为安置归附的边疆民族而依缘边诸郡设置的一种行政建制,“主蛮夷降者”,与郡同级。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到汉末为止,北、西、东三边诸郡:定安、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北地、犍为、广汉、蜀郡、张掖、居延、辽东都有属国的设置,大者领有五六城,小者一二城。大郡割边远县置属国,如割广汉北部都尉所治为广汉属国,割蜀郡西部都尉所治为蜀郡属国,割犍为南部都尉所治为犍为属国,割辽东西部都尉所治为辽东属国。小郡则属国置于本郡之内,不另标名称,如龟兹属国只作为上郡的一个县而存在。
属国设有都尉、丞、侯、千人等官,下有九译令,又有属国长史、属国且渠、属国当户等官。各官由汉人或内属胡、羌的首领充任。属国都尉秩比二千石,与西域都护同一级,直属中央,其治民领兵权如郡太守。
属国官掌属国兵,称属国骑或属国胡骑,又称属国玄军(玄军即铁军)。张掖属国有精兵万骑。
明朝,西藏地方的朝贡制度主要针对受封者制定,大体可分为三大类:①例贡。即西藏地方各行都武卫官员、地方政教首领以及其他僧俗势力按照明朝规定,定期向朝廷进贡方物,以效职方之贡。这种朝贡实际上是西藏地方对中央政府承担的一种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表明其政治上对明朝的隶属关系。例贡通常三年一次,但在永乐和宣德年间,也出现了一年一贡或二年一贡,甚至一年两贡的情况,因此又称岁贡。

科尔沁草原和大清王朝是什么关系?

就是老看见电视剧和小说里讲的,大清王朝的皇帝都不愿意娶来自科尔沁草原的女人,为什么?

1、盟友关系

科尔沁草原代指的是位于科尔沁草原上的部落们。明天启四年(1624),科尔沁部首领与努尔哈赤于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

1626年,努乐哈赤封奥巴为土谢图汗。1636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定国号为大清。

清对蒙古部族实行盟旗制,其时嫩科尔沁又分为科尔沁、郭尔罗斯、扎赉特、杜尔伯特等部。

嫩科尔沁按满洲旗制编为10旗:科尔沁一部6旗,分左右翼各前中后3旗;郭尔罗斯一部2旗,分前后各1旗;扎赉特一部1旗;杜尔伯特一部1旗。这也就是人们所主的“嫩十旗”。旗上置哲里木盟。

而为了保持良好的盟友关系,就有了满蒙联姻这一政策。

满蒙联姻,是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与边区的蒙古族,保持了三个世纪的通婚,建立了世代姻亲关系。也正是这种姻亲关系,对中国北方这两大民族的长期和好、对清廷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满蒙联姻是清朝,”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分封以制其力","崇释以制其生"三大国策之一。

2、原因是当时的指婚蒙古带有强制性,且为不稳定的政治联姻,所以造成了不满。

但这只是小说影视上的一种说法,虽然可能存在不满,但历史上,孝庄皇太后、孝端皇太后、福临的皇后都是来自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

总计入关前后的整个清朝,满蒙联姻达586次,入关前联姻的32年间,为84次,入关後的268年间,为502次。

这总计586次的通婚,满族皇家出嫁给蒙古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宗女格格)多达430名,其中入关前27名,入关後403名。

满族皇帝及宗室王公子弟娶蒙古王公之女156名,入关前57名,入关後99名。

出嫁公主、格格的人数以乾隆朝最多,遣嫁也最频繁,乾隆60年间,嫁与蒙古的皇家女儿多达179人,平均每年出嫁3人,最多的年份为乾隆四十四年(1777年),出嫁8人,这与当时乾隆皇帝严格地执行指婚蒙古的制度有一定关系。

扩展资料:

科尔沁草原与大清王朝的纽带——满蒙联姻

联姻是清帝笼络蒙古的重要措施,长期的满蒙联姻,使蒙古很多部的领主贵族世代与清皇家保持姻亲关系。

皇家格格、公主与她们的蒙古额驸,又繁衍大量的子孙後裔王公台吉,他们都与清帝有甥舅或外孙外祖父等关系,不少人又被清帝指婚,招为额驸,每年,他们还要轮班到北京或承德觐见皇帝,接受宴、赏,进一步增进了与皇家的情感。

这些皇家姻亲领主贵族,是蒙古稳固隶属清中央的重要向心势力。

乾隆中期以前,漠西额鲁特准噶尔部蒙古,被清帝视为影响边疆统治的不安定因素,曾多次出兵征伐,在历次战役中,漠南、漠北及西套蒙古都有领主王公带领本部旗骑兵配合作战,不少皇家额驸立下了功劳。

清代的蒙古姻亲集团成为清廷维持北疆、西北疆乃至内地安定的倚重力量。

清廷采取结亲的政策,筑成一座人为的“长城” ,但它比土石筑成的长城更加坚不可摧。乾隆帝在巡幸科尔沁时,对满蒙联姻大加赞扬: “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 

出嫁蒙古的300余名公主、宗女,全部聘与王公及其子弟,这些王公额驸与皇室之女繁衍了庞大的贵族阶层。

其中不少人又身任札萨克、盟长、副盟长或协理札萨克旗务。他们与清帝族血肉相连,诚心拥戴清帝,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向心势力,这不能不说是清朝能够维系对蒙古稳固统治的可靠保障。

文化方面,出嫁的格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和蒙古王公和后代有一定文化熏陶,还有一部分蒙古王公子弟在京师常驻,招为额驸,留京任职,成为有一定造诣的文人 。而陪嫁之仆人也将内地生产工具和技术等传入蒙古地区,有的也融入蒙古族之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尔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满蒙联姻

大清王朝中的1个蒙古草原吧
科尔沁是第一个和清朝结盟的蒙古部落,当时清朝还叫后金,是努尔哈赤统治时期,还被明朝压着打呢。
努尔哈赤为了感谢科尔沁的帮助,让他的儿子孙子全娶了科尔沁的女人,以稳定盟友。结果清朝的后宫里科尔沁部的女人就特别多,比如孝庄太后。
问题是努尔哈赤愿意娶,他的儿子孙子不一定愿意,当时蒙古人是很崇拜湖泊河流的,造成的后果就是女人基本上一生都不洗澡。你想想,谁愿意娶了一个从出生后就没洗过澡的女人啊,衣服一脱满屋子都是羊膻味。
清代的科尔沁部经过明末清初的多次征战和融合,最终形成了科尔沁十旗。
科尔沁部为同察哈尔部争雄,又担心女真建州首领努尔哈赤的强大的威胁,就与势力较强的叶赫、乌拉部结盟,后金天命年间科尔沁部的台吉们奉林丹汗的命令,曾几次同后金交战,保卫了自己的境域。最后被努尔哈赤打的大败而回。努尔哈赤并未趁胜进逼,反而主动修好,科尔沁部深感清太祖的大度,同时又不愿出现内受制于林丹汗,外树敌于满洲的局面,所以开始靠近满洲以抗衡察哈尔蒙古。
明天启四年(1624),科尔沁部首领与努尔哈赤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这也是蒙古大汗第一次失去哈撒儿后裔的支持。随后按盟旗制度划分固定的牧场,设置哲里木盟十旗。科尔沁一部6旗;郭尔罗斯一部2旗;扎赉特一部1旗;杜尔伯特一部1旗。其领主各封亲王、郡王等爵位,诏世袭罔替。
科尔沁部在清朝入关和征服各部落的战争中,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位列二十四部之首,爵高位尊,俸银俸缎均高于其他蒙古各部,是清廷统治蒙古地区的重要依靠力量,与满州贵族的关系也最为紧密。(顺治皇帝福临的母亲博尔济吉特氏即是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女儿;顺治帝可怜的第一个皇后也出自科尔沁部,是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咸丰年间勇冠蒙旗的僧格林沁即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等等)

清朝为了巩固统治,维系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清朝为了巩固统治,维系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相互隔离,满洲地区将军体制,保留盛京为留都,重视建设,蒙古地区主要是进行分化,联姻,不使出现大的势力,派遣一些机构,满蒙联合,共同压制汉族,对汉地,采取军事高压思想高压,在京师保持一定机动兵力,在一些重要城市八旗驻防,辅之以汉人组成的兵为世袭的绿营,保持本土,作为提供镇压力量和退路之用,用杀人和灭族进行言论控制,将表面或一定程度尊重汉文化作为统治手段,采取一些手段缓和些矛盾,对汉人各种防备,歧视压迫,禁止通婚,法律地位不平等,重要行政军事职位由满洲人担任,对外最大的敌人始终是中国人,害怕奸民,对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册封一些部落首领,西藏地区,设置驻藏大臣代表清国中央协同西藏地方政府管理事务,加强控制,西南一些民族进行改土归流。
实施民族交融
和亲
文章标题: 清朝是怎么与番邦维系良好的合作关系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6858.html

[清朝是怎么与番邦维系良好的合作关系的]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