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假如1950的斯大林得到了2022年的世界历史书会如何

时间: 2022-11-24 09:00: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假如1950的斯大林得到了2022年的世界历史书会如何

假如斯大林多活了二十年 那会发生啥事

中苏关系会咋样 欧洲的格局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生于1879年12月21日,死于1953年3月5日,终年74岁鉴于他在死前的身体状况,多活二十年也不可能比富兰克林.罗斯福当年的身体好,很可能以植物人的状态创世界领导人治国的奇迹
邓 多活20年一样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生于1879年12月21日,死于1953年3月5日,终年74岁鉴于他在死前的身体状况,多活二十年也不可能比富兰克林.罗斯福当年的身体好,很可能以植物人的状态创世界领导人治国的奇迹 查看原帖>>
他被毒死这种说法可信度有多大。真病死那算是活得最短的二战领导人了 查看原帖>>

如果没有戈尔吧乔夫的改革,苏联会解体吗?

大家快点,老师说要扩散思维
戈尔巴乔夫只是催化剂,有没有他都一样,只是个时间问题
当然会
没有戈尔巴乔夫的话苏联解体会晚一点,不过不久的将来还是会解体的,而且一定比1991那次血腥、恐怖。因为戈尔巴乔夫当政时苏联各少数民族对俄罗斯人的仇恨因为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等人的暴政已经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他们闹独立的想法由来已久,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松了他们的绑使解体能以一种相对柔和的方式进行。换言之,如果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不是想着改革而是处心积虑镇压本国人民,那么不仅不能消除解体的根源,还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之后的政治变革就会像山洪暴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一定会
关于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俄学界有一种论点认为,苏联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成就不大。苏联在战争中的物质损失估计达25000亿卢布,其中敌人造成的直接损失达6790亿卢布。这大约是苏联国家全部财富的30%。占苏联战前45%的国民生产总值和47%的农业可耕地的苏联人口最稠密、工业最发达的地区经济遭到破坏,苏联最发达的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被拖后了10~15年。但在斯大林领导下,恢复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苏联在最短的时间内,以难以置信的努力为代价,不仅恢复了过去的实力并保证经济的进一步增长。1948年工业生产达到了战前的总体水平。成功地恢复了在战争年代毁坏的电站、冶金、机械制造和采掘工厂。在俄罗斯联邦的西部地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工业重新投入生产。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了提高工业生产的总体计划。根据正式资料,1950年工业生产的水平超出战前水平的73%。1950年苏联国民经济总值(以1964年的10亿美元计算)达到1260亿美元,当时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美国是3810亿美元,英国710亿美元、法国500亿美元、德国490亿美元、日本320亿美元、意大利290亿美元。在国民经济总值方面苏联占据了世界第二位,这已经超出了战前水平。关于战后科技的发展。苏联战后很快恢复了众多科学研究机构,对科学的投入规模比战前扩大了2.5倍,科研部门的威信和科学家的劳动报酬都提高了。从1949/1950学年起,国家开始把教育转为实行七年义务教育,着手启用“劳动后备军”制度培养工人干部——开办了手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和厂办学校。企业开设了大学和中等技术学校的分校来培养本生产企业的专家。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到1960年大学生的人数比战前增加了3倍,达到240万人。1949年8月29日,在塞米巴拉金斯克附近的试验场上成功进行了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而1948年10月10日,苏联发射了第一枚弹道火箭P-1。1953年夏天,完全由苏联独创的研究成果氢弹又爆炸成功。1954年在奥布宁斯克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电站。苏联还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功率为10万千瓦的蒸汽涡轮机等。关于民族政策。过去谈及斯大林时期的民族政策侧重在对少数民族的“镇压”。这本教科书没有回避1949~1950年在新的共和国和各个州开展全盘集体化以后,许多农民出于对强制性的集体农庄化的抵抗而成为了民族主义者。莫斯科当局不得不“承认错误”、发出“纠正过火行为”的指示。同时,教科书也强调了苏联当局对民族主义者镇压的必要性。因为民族主义者采用了大规模残暴的恐怖手段,甚至对本民族人民也不例外。杀人与恐怖手段的受害者是普通党员、军人家属、教师,不少是集体农庄的农民。1944~1954年间,苏联西部地区有4万平民死在民族主义分子手上,其中2.5万人是在乌克兰西部地区。战后苏联军队和内务部队的军事损失可以同卫国战争的战略行动的损失相比。10年内单是在乌克兰西部,就损失3万军人。因此,苏维埃政权加强了对民族主义者地下活动的打击,并取得人民的支持。民族主义运动在失去了居民这个群众基础的支持以后,就不复存在了。共产党最终赢得了西部地区的国内战争的胜利。教科书认为:“斯大林民族政策的形成是符合当时情况的,既有作为国家组成主体民族的俄罗斯人的政治支持,也有来自民族共和国的物资支持,而在这两种支持之间保持平衡是斯大林民族政策的特征。”关于战后的清洗问题。战后确实存在又一次清洗高潮。在1940年代末的“列宁格勒案件”中,受害者中有联共(布)第二书记阿•亚•库兹涅佐夫和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尼•阿•沃兹涅先斯基、俄联邦部长会议主席米•伊•罗季奥诺夫,还有一些部长、一些大党组织的书记以及其他有影响的领导人。“列宁格勒案件”受害者人数约有2000人,他们中许多人被枪毙。和1930年代的大清洗一样,也存在一些人无辜受害和目无法制的情况。但斯大林为什么会发动又一次清洗?其目的是什么?教科书指出了其中一个以往被人们较为忽略的情况。书中写道:“由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报告开辟的先河,使后人把大恐怖的发生仅仅归结为斯大林残酷、专横、不容他人意见等等个人品质的原因。例如当时著名诗人达•萨莫伊洛夫说道:‘只有是一个完全的非决定论者,才能相信,1937年大清洗唯一的历史目标是巩固斯大林的政权,他贪图功名、追求虚荣和残酷性的力量就能够任意扭转俄罗斯历史的方向,他一个人就制造了1937年骇人听闻的现象。’”教科书进一步写道:“国内和国内历史学家的研究都确认了1930~1950年镇压的主要受害者正是党内统治阶层这一事实。正如历史学家罗伊•梅德韦杰夫所说:‘1940年代许多人害怕被提拔到国家高官的位置并不是什么秘密。这直接就意味着危险。大清洗主要针对共产党的性质甚至连大多数非党人士也一目了然。在那些年代,这些非党人士夜里睡得比共产党员要安稳得多。’”那么,为什么要针对党内官员?教科书分析道:“对管理阶层的人员实行强制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并保证管理机构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及在战后恢复经济时期运转更为有效”,指出当时的镇压不全是“滥杀无辜”,执政党的初衷是对自己内部“管理不善”者的清洗。教科书引用巴伊巴科夫的回忆录《在政府工作的四十年》中一个事例,说明当时是如何采用严厉的手段对待管理精英。1942年时任石油工业副人民委员的巴伊巴科夫接到斯大林命令,要他前往北高加索,在苏联军队撤退时炸毁采油场。斯大林是这样指示的:“必须竭尽全力做到不给德国人剩下一滴油……因此我警告您,如果您给德国人留下哪怕是一吨石油,我们将枪毙您。但是如果您毁掉了采油场,而德国人没有来,我们又没有燃料用,我们也枪毙您……”管理集团的中高层人员成为镇压的主要对象这一事实,说明当局渴望保证管理机构发挥最大的功效。关于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教科书充分肯定了斯大林的巨大功绩:“正是在他领导期间国家的领土扩大了,达到了从前俄罗斯帝国的边界(而且某些地方还超过);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大战争——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实现了经济的工业化和文化革命,这个结果使得不仅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急剧提高,而且还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苏联在科学发展领域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实际上消灭了失业现象。”俄罗斯高达47%的人对斯大林在苏联发展中所起作用给以肯定的评价。教科书中称“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可以说甚至斯大林生前也没有使用过这样高的评价。当然,对于斯大林时期苏联“领土扩大”的“功绩”,笔者也有不同看法,必须指出这里面有大俄罗斯扩张主义的因素。同时,教科书也指出了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的问题:第一,轻工业的恢复落后于重工业。书中写道:“国家领导人没有把人民日用消费品的生产看成如同发展国防力量和资源那样紧迫的任务。在一系列轻工业部门中(例如纺织业)不仅没有完成计划,甚至没有完成战后重建。”第二,农业的落后面貌没有大的改善。“农业在第四个五年计划结束时仅达到战前生产规模的99%。换句话说,五年计划在农业领域是失败的。战后农庄经济恢复得比莫斯科预计的要慢得多。农村劳动力不足。似乎被宣布为最重要任务的农业机械化,经常是按剩余原则进行的,即最后才轮到它。”第三,他的成就是通过极大压制民众取得的。斯大林时期国家经历了几次大镇压浪潮。斯大林本人就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倡导者和理论家。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经济学家(叶•斯•瓦尔加),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尔•德•兰道、普•尔•卡皮察等),生物学家—遗传学家都遭到了激烈的批判。导致某些学科领域(如遗传学、控制论、世界经济研究等)、学术流派遭到封闭或者研究受到实质性的限制。产生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时形成的高度集中体制。一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斯大林时期苏联外交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还未消散,冷战的阴云已经漫上欧洲的上空。苏联与英美等国结成的反法西斯同盟并不牢固,回忆一下大战开始前的状况,我们就可以看出,苏联和英美双方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把对方视作结盟对象,相反他们首先选择的恰恰是他们日后共同的敌人——希特勒德国,而他们之所以或者对德国人采取绥靖政策,或者与强盗共舞,要对付的恰恰又是日后的盟友。现在法西斯德国被打败了,苏联与西方国家建立起来的同盟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因此这种同盟关系只可能面临瓦解。但是大战刚过,各国都需要从战争的阴霾中得到恢复和休养,各国都无法承受再一次的战争。在这样的情况下, 惟有通过划分势力范围,保持各方的均势,才是最能满足各方利益的途径, 因此“铁幕”落下,冷战的格局就此形成,纵观整个冷战的历史,可以确定冷战是以美苏的对立为标志的,但是就冷战的起源来看,其始作俑者则是英国,正是丘吉尔著名的“铁幕”讲话, 将美国拉进了冷战的圈子,从而将冷战由英苏在欧洲的矛盾转化为美苏争夺世界的全球性对抗。因此我们要探求冷战格局形成的原因,我们就不能不分析英苏矛盾的渊源,我们也不能不分析英苏之间局限于欧洲内部的矛盾何以能够转化为美苏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

长期以来,对于冷战的形成一般都认为是意识形态的对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否认,在冷战格局形成的原因中,双方意识形态的对立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基本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并不是二战胜利后才产生的,而是由来已久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并不是不存在,但是这种对立并没有妨碍两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并肩作战(尽管其间龌龊不断),这充分说明,意识形态是会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但是并非是根本的,不可改变的影响。引起英苏矛盾的焦点与其说是意识形态的对立,还不如说是利益上的矛盾。通过对战后欧洲形势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英国的国力较之在二战中壮大的苏联国力已是不可同日而语,而欧洲其他国家经历了大战,根本没有能力与苏联分庭抗礼,如果没有美国的介入,欧洲势必形成苏联一国独大的局面,而英国的欧洲战略一向都是保持均势,除非由英国控制欧洲,否则保持均势对英国最为有利。这才是英国积极游说美国与苏联对抗的真正原因。

而表面上在英苏矛盾中起着调停作用的美国也并不是为了英国的利益而与苏联对抗的,美国人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由于在战争中受到的损伤最少,二战后的美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最强大的国家当然也要对世界事务拥有最大的发言权,而苏联则是妨碍它得到这种权利的最大障碍。因此出于称霸世界的战略考虑,美国别无选择地要走上与苏联对抗的道路,只有遏制苏联,美国才能在世界上为所欲为,因此联合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和大洋州国家形成反抗苏联集团的西方阵营是美国的必然选择。

苏联呢? 苏联如何成为冷战格局中的一极呢?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苏联赢得了极大的世界声誉,苏联红军的军旗插上柏林的国会大厦,使得苏联成为大半个欧洲的解放者和拯救者。但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苏联在战争中的消耗也是十分惊人的,光是人的消耗就达到1200多万。这使得此刻的苏联实在无力再次开动战争机器,夺取全欧洲的政权(这是苏联的真实愿望),好在大战中苏联解放的大部欧洲领土还在苏联的控制之下,更好在大战结束后不久苏联就掌握了原子弹技术,使得苏联有了与美英集团叫板的筹码。因此苏联的算盘首先是保住在欧洲战场上争取到的地盘, 使得苏联的实际势力范围不小于开战前与德国人合作所期望得到的势力范围。英美与苏联的这种各自的利益诉求才是导致冷战格局最终形成的根本原因。“在这里,意识形态表面上似乎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它是一种类似舆论的工具和手段,掩盖不了争夺国家利益的实质”[1]。所以,虽然冷战的双方格外突出双方意识形态的对立,实际上这是双方为掩盖利益争夺而释放的烟雾弹,在这个问题上,对立的双方所采取的是相同的策略。

二、政教关系调整的宗旨

如果我们认识到冷战格局的这样一种成因,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斯大林在战后继续保持对在意识形态上与国家政权截然对立的东正教会的宽容政策,我们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苏联政教关系调整的宗旨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1945年苏联和同盟国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苏联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但是对于为战争胜利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俄罗斯东正教会而言,则是喜忧参半。祖国领土能从被法西斯德国的占领下被解放出来,祖国的军队能够直捣侵略者的老巢,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对于具有深厚爱国主义传统,并亲身参与过卫国战争的东正教会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俄罗斯东正教会不可能不想到,教会在国家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与对德战争有着紧密的关系,教会的领袖们不能不回忆起在战争开始前教会的悲惨命运,他们也不可能不意识到,在战争年代教会所得到的优厚待遇并没有在法律上被给予充分的保证,这种优厚待遇会不会是一种战时安排呢,这无疑会让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东正教会充满忧郁。而事实上,在大战后期和胜利之初,苏联联共(布)中央就作出了《关于组织科学教育宣传》的决定,号召要对自然现象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并且出版了大量的无神论宣传品[2],这些行为无疑会被缺乏法律保护的教会认为是要展开新一轮的反宗教运动,回想到战争爆发前反宗教运动中教会的遭遇, 东正教会是有理由感到害怕和担忧的。

但是事情并没有向更遭的方向发展。在胜利曙光初现的1945年4月10日,斯大林和国家领导人莫洛托夫再次会见了东正教新任大牧首阿列克谢等教会领袖,对教会提出的各项要求都给予了比较满意的答复。在这样政策利好的推动下,教会的事业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在神职人员培养、教堂开放数量、教徒的数量和教会慈善事业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战争的创伤, 战后有很多苏联人开始重新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们中有不少人在宗教中找到了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安慰和寄托,这也为教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到五十年代中期,东正教会迎来了苏联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此时,在校神学生的数量达到2000人,此外还有大批的函授学生,这些人都是教会的新生力量,能够为教会的后续发展能够能量。

那么,国家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允许,甚至是支持教会如此迅速的发展呢,教会的发展究竟如何有利于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呢?

当然,从国内的情况看,如上所述,宗教在战后的发展能够为人民提供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抚慰,能够医治人民心灵上的战争创伤,能够更好地团结和凝聚人民,为国家带来安定祥和的政治局面。除此之外,听从于政府安排的东正教会还能够分化宗教纠纷,缓和地区冲突,稳定苏联的政局,1946年,苏联就利用东正教会对西乌克兰境内的属于罗马的东仪天主教进行分化和瓦解,使得这个教派的一部分最终不得不与苏联东正教合并,而不承认这种合并的另一部分只好转入地下。但是,在战后的苏联,宗教存在并具有一定的地位,其主要作用还是在外交方面:

(一)东正教会对于强化苏联在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地位,提高苏联在东欧势力范围内的影响力起着特殊的作用。苏联战后的世界战略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巩固和加强苏联在新占领土地上的完全主权,其次是在东欧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势力范围,极力扩大在这个范围内的影响和控制权,最后是推进世界革命,扩大社会主义国家的范围[3]。在1944年丘吉尔访问苏联的时候,社会主义的苏联和帝国主义的英国无视相关国家的主权,就划分势力范围的问题达成了“君子协定”。战争后期,苏联经过与英美的谈判,最终划定了双方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苏联承诺在划定的东欧区域内维持英国和其他国家的一定影响和利益,但是后来,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苏联建立完全由自己控制的政府,斯大林认为,只有在这些国家建立共产党政权,才能保证这些国家对苏联友好,这就是后来以苏联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阵营。而处于这个势力范围内的国家,历史上大都是以东正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这就为苏联强化在这些地区的统治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从政治上和军事上,苏联已经占有了这些地区,但是军事的占领并不一定带来人民的心悦臣服,而宗教,特别是世界宗教本来就有超越国界的属性,东正教作为基督宗教的一个重要支派,它本身就具有一个超越国家的体系, 俄罗斯东正教会早在沙俄时期除了本身具有独立教会的地位之外,还对许多国家的东正教会具有领导权,原属于莫斯科东正教会所辖的许多教会都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以内,那么利用东正教重新将这些国家的教会纳入到苏联教会的旗帜之下,岂不是更容易征服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吗?而苏联东正教会能够有机会效力于国家,又借国家之力,扩充了自己的势力,教会也是受益者,它何乐而不为呢? 俄罗斯东正教的领导人在战后频频出访,将很多在二三十年代脱离莫斯科牧首区而划归其他独立教会的教区又重新拉入莫斯科牧首区,或者鼓励归属于别的独立教会的东欧国家教会脱离原牧首区的管辖,独立出来,这也为莫斯科牧首区进一步控制这些教会带来了方便,例如,在战后,苏联东正教会成功地使得波罗地海三国、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的东正教会重新归于莫斯科牧首区的领导,使得芬兰、波兰的教会脱离君士坦丁牧首区的领导,通过苏联东正教会的努力,莫斯科牧首区成为世界上拥有教徒最多,实力最为强大的东正教教区,这无疑为苏联势力在东欧的渗透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东正教会成为苏联实现外交目标,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工具。

(二)东正教的发展有助于苏联提高自身的世界声誉, 扩大苏联的世界影响。

战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尽管因为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而在世界上提高了其声誉,但是,由于苏联自持军事上的优势,追求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成为掌握别国命运的国家,因此它奉行了一条扩张自己势力范围的道路,它更加坚定地认为,要推进世界革命,就必须要保证苏联的安全和利益。因此,在东欧,苏联违背了战后与英国达成的“君子协定”,进行帝国式的扩张;在亚洲,苏联除了利用对日作战在远东中国东北搞扩张外,还将手伸到了伊朗和土耳其,苏联提出对土耳其的领土要求,拒绝按照计划从伊朗撤军[3],最终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爆发利益冲突,使得美英联合共同对付苏联,从而形成了东西方的“铁幕”。在西方世界,美国的杜鲁门、英国的丘吉尔等资产阶级政治家纷纷指责苏联扩张主义的外交政策,并对它的极权主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都给予了强烈抨击。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认识到,要改变世界对苏联的看法,要对帝国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攻击予以回击,并且树立苏联先进国家的形象,就必须要在进行军事进攻、外交争夺、经济制约的同时,进行对外宣传和文化扩张方面的努力,这样一来,苏联东正教会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众所周知,东正教与西方天主教不同,具有多中心性,它没有一个明确的世界统一的中心,尽管世界上的所有东正教会都尊奉最古老的东方教会——君士坦丁堡教会为精神上的领袖,但是各独立的教会之间并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4]。传统上,君士坦丁堡教会也是东方教会中最有实力和影响的教会,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独立的教会都有权通过对外传教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地盘,谁有力量在某地建立管辖的教会,这个地方的教会就归属于谁, 因此最强大的教会并不一定就是最古老或者最受尊敬的教会。本来,俄罗斯东正教会并不是东正教最古老的教会, 公元十世纪,罗斯受洗后,俄罗斯东正教会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强大而逐渐扩张自己的实力,使得莫斯科及全俄牧首区成为享有独立地位的自主教会,并在俄罗斯帝国势力延伸到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教会组织,扩张教会的势力。在十月革命前,俄罗斯东正教会与俄罗斯帝国的对外侵略战略捆绑在一起,东正教莫斯科及全俄牧首区已经在沙皇俄国侵占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传教区,无论是从信徒数量还是从地域上,都超过了其他东正教会。诚如马克思所说:“东正教会变成了国家的普通工具,变成了对内进行压迫和对外进行掠夺的工具”[5]。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反宗教政策和对宗教的剿灭对俄罗斯东正教的世界影响和实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这种性质并没有改变,地位依然存在,它还具有与东正教其他教会争夺势力范围的资本,当然东正教会与西方天主教会和新教团体的在信仰上和利益上的矛盾也可以被苏联政府利用来加强自己在东西方对抗中的实力。

俄罗斯东正教会与君士坦丁堡教会争夺世界东正教领导权的斗争由来已久,但是二战后两个教区的斗争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性。美苏两国都希望保持和发展自己在土耳其的权益和势力,因此在土耳其的争夺十分激烈,苏联政府支持苏联东正教会与君士坦丁堡教会争夺世界东正教的领导权,希望莫斯科能够成为世界东正教会的中心,进而成为世界基督教的中心,这符合苏联要成为世界中心的外交目标。大牧首阿列克谢上任不久,就出访中东朝圣,希望就东正教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与君士坦丁堡方面进行交流和谈判,但是由于苏联和土耳其两国关系的恶化,大牧首的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之行并没有成功,但是“苏联东正教会的影响因这次的朝圣而得到扩大”[2]。

1948年,是东正教莫斯科牧首区成立500周年,俄罗斯东正教会在苏联政府的支持下举办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这个庆祝活动邀请到了东正教四大牧首区中的两个到莫斯科,显示了苏联东正教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表明苏联希望成为世界东正教中心的意愿和决心,为这次庆祝活动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反对天主教的意味很浓,这显然是出自于或者至少是迎合苏联政府与西方对抗的意志。这样的庆祝活动能够在因人权问题、宗教自由问题而饱受资本主义国家诟病的苏联召开,本身就为苏联赢得了不少的形象分数,而活动的基调又如此符合苏联的对外战略,这不能不说是苏联在外交政治上的一大胜利。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战后斯大林时期苏联宗教政策的相对宽松、苏联政府与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合作和配合,主要是因为苏联政府看到,东正教会在应付国家内政外交困局的过程中具有可以利用的价值,这并不意味着苏联对宗教的彻底改观,也不意味着苏联党和政府放弃了与宗教作斗争的立场,苏联党和政府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和复杂性,从而也没有完全理解和正确估计宗教在苏联历史文化和传统中地位和作用,整个宗教政策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功利性和暂时性,而整个苏联时期苏联党的宗教政策反复多变,没有长远的目标和方向,造成苏联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和谐,这不能不说是苏联共产党执政七十余年的一个深刻教训。
从1927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为止,斯大林提出要在短期内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于是按照每五年一计划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1928年-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随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规模发展重工业。在这段时间内,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为18%。其中钢产量达1770万吨,煤为1.28亿吨,电力为362亿度。期间在乌拉尔山以东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库兹涅茨克等地建立了诸多新兴工业区。1938年起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到1941年6月,苏联的坦克总数高达2.4万台,火炮约11万门,飞机1.8万架,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苏联国内日常消费品的生产却被忽视,城市居民并未分享到多少工业进步的成果。和1928年相比,1937年苏联的人均食品消费和人均工业消费品量下降了3%-8%。工人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工作量,而且不能达到生产要求的会被处分,以至进行劳改甚至被枪决。歌、音乐、绘画、电影等各种文化作品的焦点 斯大林主义是指苏联和受苏联影响的共产主义国家,在斯大林统治下及其之后的共产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了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外交主张,其中有一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阶级斗争等观点。但是,斯大林本人从来不承认自己创立了任何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列的所谓“斯大林主义”,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自己是列宁的学生。很多人认为斯大林主义的一个核心是中央集权体系。托洛茨基认为斯大林主义体制的本质是独裁政策,这个解释被反对斯大林主义的评论家们广泛运用。斯斯大林在30年代主导苏联外交。他先逐步改善与英法等国家的关系,1933年又同美国正式建交。1934年苏联被接纳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常任理事国,使苏联走出了建国初期孤立的处境。1936年底,斯大林在苏维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新宪法草案》的报告,大会随后通过了苏联宪法草案(这部宪法也被称为“斯大林宪法”,之后的苏联宪法虽几经修改,但都以此版本为基础),从法律上规定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把俄罗斯人视为其他少数族裔的老大哥,他不断提升俄罗斯民族英雄和俄语在苏联的地位。文学艺术方面,斯大林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指导纲领。大林主义还经常被他们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  1943年11月,斯大林参加了德黑兰会议,同美国、英国领导人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等人会谈,通过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之后苏联在对德战争中逐渐转入反攻。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三巨头齐聚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1945年2月4日,斯大林参加了雅尔塔会议,根据协议,苏联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成员,并将波兰等地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5月,苏联红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纳粹德国宣告无条件投降。同时苏军进入并控制了东南欧等地区。7月17日,斯大林出席了波茨坦会议。8月8日,苏联撕毁《苏日中立条约》向日本宣战,同时立即发起八月风暴行动入侵满洲。一周之内,苏蒙联军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和满洲国军,推翻了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满洲国和蒙疆自治政府。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而苏联也在战争中付出了重大牺牲(死亡人数达到2820万人)。同年,斯大林获苏联大元帅军衔。
1 敌视英 美 德 法……国……这些西方国家 ,自己搞“贡坦注意”输出 自成一体 企图使 “贡坦注意”能在更多国家实现
特别是到了斯大林工业化成功之时 物资夹着“贡坦注意” 更有效的输出……在大部分国家 有建立小小的组织
3到了二战 欧洲大陆的德国对法国闪电战成功 使欧亚大陆没有像样的抵抗德国的敌人 远隔重洋的美英只能通过和节节败退的苏联结同盟国 用巨大支持物资支持苏俄抵抗德国 不至于德国立刻控制欧亚大陆 当然斯大林也乐意接受这种支持!
3后来苏联胜利了 在战争中加大的生产力 和军事力量 使用苏联重新现实性“贡坦注意”输出 在自己的占领区建立大量“贡坦注意国家”
4丘吉尔著名“铁幕”让全世界选择A或者B 阵营…苏联自知经济实力不如美国 战争未期加大对欧洲 亚洲和其他边远地区 的实际干涉力…… 打比方 像菜捏 斯大林考虑到-蒋明显倾向富饶的西方阵营 同时已经在靠拢,所以命令300万苏军进入蒙古 东三省向这些地区准备投降的关东军 “宣战” …… 以 帮助菜涅“贡坦注意者”-矛煮喜(音)-打基础
后来 戏剧性的 东三省苏占区实现平分土地口号 在中国大江南北 发生连锁反应 ……让数千年没拥有过土地的农民菜涅彻底沸腾 一下子蒋就崩溃了(他的一切抵抗 已经是徒劳的 到了47年 蒋自己也明白 几亿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反对他)……造成了新中国! 这种政策就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 翻开历史书 大部分国家(除老牌工业国)成立的时间都在1945-1953 其中一部分就是强大的斯大林同志一手办理的……
5斯大林带领苏联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的时代!半个世界都差不多以莫斯科为中心 一切的重大纠纷都需要经过这里裁决(像我们国家 大部分前领头羊都会俄文的原因就是这样 50年代 会这种语言方便一点)
当然这个是个人的非正式私人评论 虽然比较贴近事实 但是不能在国内一切考试上应用!只供楼主参考一下 一些不同的看法! 保持娱乐性!
文章标题: 假如1950的斯大林得到了2022年的世界历史书会如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6857.html

[假如1950的斯大林得到了2022年的世界历史书会如何]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