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这场饭局真正的胜利者究竟是谁,有什么说法?
时间:公元前206年 地点:鸿门 人物:项羽、刘邦等
首先说一点,鸿门并不是什么叫鸿的城门,那只是因为峭原被骊山流下来的山水所冲刷,北端出口处状如门道,形似鸿沟,因此得名而已。
据说那天天一亮,刘邦便打包好了礼物,由张良陪同,在一百多骑兵的护卫下,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鸿门。刘邦亲自上前:“军士,请通报上将军,刘邦求见。”
不一会有军士传沛公进营,刘邦和张良走入营门,只见两列甲士,张目嗔视,刀枪剑戟,在早晨的阳光下寒光夺目,营盘军旗,看上去连绵不绝,似有百万之众。原来,目前项羽帐下,除了楚军,还包括各国诸侯的部队,合起来的兵力达四十万之多。这样强盛的阵容,如果真的攻打刘邦,那么刘邦的十万人马,顷刻间土崩瓦解,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说起来,在注视刘邦一行人进入的楚军官兵中,就有韩信,时任郎中(说白了就是项羽的侍卫官)。
到了中军帐,刘邦和张良进去,樊哙等就只好呆在外头待命。刘邦进帐一看,以前的好兄弟项羽自然是高高在上,两边各立一人,左边一位他认识,是项伯,右一位他也熟,老头子范增呗!看看这几位的表情,项羽倒还好,范老夫子却是黑着脸,一副不待见的样子!沛公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拜了拜这便开始解释,大意就是说自己一不小心先进了函谷关,推翻了秦朝。现在有小人挑拨离间,所以将军有所误会。
项羽可真有点秀逗,回答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一句话就把曹无伤给卖了,可见叛徒不好做——事实上,经过项伯的开导疏通,项羽的态度已经有所缓和,他似乎已放弃歼灭刘邦的念头,还要留刘邦在营中吃个便饭——这顿饭,本来是项羽攻打刘邦的动员宴会,此刻却将变成斗智斗勇的千古第一奇宴,呵呵!
不一会酒菜备齐,宾主落座,项羽、项伯作为主人翁,面向东而坐;亚父面向南坐,刘邦作为主要客人,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这个座位安排得有点意思,刘邦对面就是气哼哼的范增,项羽对面则是机灵的张子房。
一开始的气氛有点沉闷,正所谓各怀鬼胎,同席异梦。期间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项羽假装没看见。范增又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了三回,“玦”与决心的决同音,这是让项羽下决心动手,但项羽却低头喝酒,默默无语,还是没有反应。亚父气坏了,起来说是更衣(如厕),其实是外面去找一个人,谁?项羽的堂弟项庄。“上将军心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敬酒,借机请求舞剑助兴,杀了刘邦。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将来可就都成了他的俘虏!”
项庄素来敬重亚父,况且亚父说的确实有道理,所以虽然没有项羽的将令,但还是依计行事。“事后向堂哥谢罪,他一定会原谅我的。”项庄想着,可就进了营帐。先向各位敬酒,敬酒完毕,对项羽说:“这样喝闷酒多没意思啊!”
刘邦一听,好啊,早该找几个美女歌舞助兴了,也来了兴致。结果项庄说:“请允许末将舞剑。”项羽当然同意——刘邦有点失望,但好歹有甚于无。
于是项庄就拔出剑舞将起来,一开始他在中间舞,可舞着舞着就往刘邦那里去了。张良一看这意思,心里明白,这是不怀好意啊!可是张良不是武将,不能上场护驾。正在无奈之时,被刘氏迷魂汤灌得连自己姓都不记得的项伯也拔剑起舞。“一个人舞剑多没意思啊,我来配合你一下!”
于是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张良一瞧,这样下去迟早要出事,也起来说是更衣,到了外头,可就找到了樊哙。话没说几句,樊哙便一手持剑、一手拿着盾牌往里头闯。这中军帐外,可有两个军士,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樊哙侧过身,拿盾牌一撞,把人撞翻在地,硬是闯了进去。
项羽正喝酒看舞剑呢,突然一个黑粗汉子揭开帷幕闯进来,面向西站立,直愣愣地瞪着项羽,头毛直竖起来,眼眶睁大,似乎都要裂开了。项羽手握住剑柄,身体跪直,这时预备起身的姿势:“什么人?”
张良介绍说:“这是沛公的卫士樊哙。”
这可是危险万分,如果项羽以擅闯大营的罪名将樊哙砍了,顺便怪罪刘邦,刘邦这边可真是前功尽弃。但是项羽这时偏偏起了怜香惜玉的念头,原来项羽本身就是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士,对勇猛型的壮士尤为欣赏(相反,对智谋型的人才就视如草芥,所以韩信始终不得志。)
于是项羽赞一声说:“壮士!赏他一卮酒喝。”
所谓卮,是一种圆形的盛酒器,相当于现在的酒壶酒瓶。项羽命人给樊哙一卮酒喝,等于现在叫人“把这瓶啤酒干了”,这是试他的酒量,也与樊哙的身份相符。项羽、刘邦、张良,用的是专用的饮酒器爵,相当于现代的高脚酒杯,前有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有身份的人喝酒,一般都用这个。
樊哙倒真没客气,一口气就把一瓶酒给喝了。项羽又让人给他只猪腿,左右气他不请自来,给他一只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旁若无人地切着大吃大嚼起来——项羽更加欣赏了,可樊哙把猪肉咽下去,这就说出一大摊话来,主要三层意思:我死都不怕,还会怕喝酒吗?(这是第一层,为下面的话铺垫)。从前秦朝暴虐,所以天下背叛(这是第二层,告诉项羽,别学秦朝),刘邦攻下咸阳,不敢自己享受,关闭宫室,等待项羽到来,至于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盗贼。项羽却不但不念刘邦的好,还要杀他。(这是第三层,为刘邦鸣不平)
别看樊哙屠夫出身,说话思路清晰,一丝不乱,不是一般人啊。(当然,也有可能是张良的事先交代。)结果项羽无言以对,便给樊哙赐座,就挨着张良坐下。
其实这些话,刘邦自己也可以说,但是从樊哙口中说出来,更容易让项羽接受。当然这未必是事先安排。刘邦的本来打算可能是待气氛比较友好的时候,自己或是张良说这些话,如果项羽接受,接把礼物献上,欢喜收场。
(刘邦和张良一号人在嘀咕那会,项羽和范增那帮人又在嘀咕些什么呢?只是闷坐着喝酒么?)
经樊哙这一闹,舞剑自然就停下了。大家坐着聊了一会儿,刘邦也起来说是更衣,樊哙也跟着一块出去。到了外头,刘邦就打算溜号了!
只是不辞而别,有点失礼。关键时刻还是樊哙说得有理:“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砧板上的鱼和肉,还告哪门子辞呢?”于是决定闪人,让张良留下(原来张良方才更衣,到现在还没进去,此刻营帐里是刘邦方面的人一个没有,光项家叔伯兄弟和一个生闷气的范增。)
那车马和一百骑兵也不要了,免得惊动楚军,刘邦和樊哙等四个人,从鸿门到霸上,走大路要四十里地,他们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徒步逃走。这条路,差不多二十里。《春秋·谷梁传》记载说:“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一市里约为五百米。所以粗略地算起来,刘邦差不多跑了个一万米。
估算着刘邦已经到达大本营,张良这才进去辞谢,说老刘不胜酒力,已经醉且跑了。这是他献给上将军的礼物,一对白玉璧。还有一对玉杯,敬献给亚父!听了这话,项羽居然若无其事,接受了礼物,把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而范增呢?心里窝火,正无处发泄,拿过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一顿乱砍。
项羽也不理他,撇下老头,自己拿着那一对白玉璧,进后营找虞姬去了。
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了倒霉的曹无伤。鸿门宴到此结束,一般认为,项羽在宴席上不杀刘邦,是千古大错。把鸿门宴当作是刘项斗争成败前途的重大预兆和转折,是一种主流认识。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聊聊,究竟谁是鸿门宴事件的胜利者。
首先,我们看看鸿门宴前后双方的主从关系。刘邦这支部队,远说起来,是项梁赞助拉起来的队伍,近说起来,是楚怀王委任的西路军。他和项羽的北伐军,同为楚国的军队,从这一点来说,双方是平等的兄弟部队。从爵位看,刘邦是沛公,项羽是鲁公,似乎也是平等的。但是刘邦这个沛公是自封的,楚怀王给他的爵位,实际上是武安侯,官职是砀郡长。而项羽的公爵,却是楚怀王所封,他的官职则是上将军,也是楚怀王追认的。所以,无论从亲疏、贵卑,项羽在楚国的地位高于刘邦,毫无疑问。
但是刘邦封闭函谷关的行为,却是对项羽地位的挑战。鸿门宴上,樊哙为刘邦的辩护,以及刘邦本人的行为,都是为了修复与项羽的关系,也就是说,恢复与项羽的主从关系。从这一点看,应该说,项羽还是胜利者。
再来说说鸿门宴前后双方的强弱关系。樊哙所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句话所形容的,不仅仅是宴会上的形势,也是这一时期刘项军事力量对比的恰当比喻。这种悬殊对比,在鸿门宴之后,毫无改变,项羽在鸿门宴上可以杀刘邦,在鸿门宴后直到刘邦到汉中做汉王之前这段时间里面,项羽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刘邦。
这一点,萧何有深刻的认识,当刘邦为被封汉中烦恼时,萧何说了句话:“虽然去汉中当王,总比死好吧。”于是刘邦乖乖地去了汉中。从这一点看,应该说,项羽也是胜利者。
韩信30w没打赢项羽10w,兵力对调一下是不是能赢啊
听说项羽不会带重兵,在鸿门宴带40w没有把刘邦杀掉韩信带兵带多少都打不赢项羽的,项羽擅长以少胜多,注意是擅长,兵多了也行;而韩信打仗注重人数(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楚汉争霸中韩信就是以兵力优势来拖住项羽的。一般韩信兵力不凑到比项羽多上几倍,基本不敢跟项羽打。在垓下之战韩信十面埋伏都不敢轻易露面,害怕项羽发现汉方指挥部直接就打指挥部了(项羽偏重擒贼先擒王,如彭城之战,他以3万骑兵千里奔袭直取刘邦指挥部击败汉军联军56万。)。而且,韩信认为虽是十面埋伏,但其实最多只用五重就把项羽歼灭了,结果项羽一路连克数重,直冲韩信而去,最后因为他与骑兵拉太远距离,骑兵与步兵又拉太远距离,致使汉军将楚军分割,战局陷入一片混乱而不得不暂时退回。后来又深夜突围,汉军直到天亮才发觉。
若说项羽不会带兵,你让后世将领颜面何存?三年亡秦,分封天下,称霸诸侯,霸有天下者更有何人?只西楚霸王一人而!
以下为鸿门宴观点:
公元前206年的某一天,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请客吃饭,宴请对象是刘邦。
而实际上请客是假,杀刘邦是真。
可项羽最终却没能杀掉刘邦,反叫刘邦躲过一劫,成为日后与其逐鹿天下的一个强劲对手。
鸿门宴这场不同寻常的饭局被认为是项羽最大的败笔。假若项羽不心存仁念,而是对刘邦痛下杀手,那么历史必将易辙。但历史能重来吗?显然不能。对于鸿门宴项羽的做法,多数认为表现出项羽性格中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刚愎自用、目光短浅和自负等弱点。也正是因为鸿门宴项羽放虎归山酿成了其最终自刎乌江的结局。可天下之势真的就在一场饭局之中而被决定?这未免太过荒谬了吧!纵然项羽最后失了天下,但他失天下的契机却也不会是鸿门宴。因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了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得渡过难关,仅此而已。从这点来看,项羽实际上是鸿门宴的赢家。
如果实在要找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失败,那估计就是他没能为自己除掉一个隐藏的祸患吧。于当时的情况来说,刘邦并没有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实力,所以项羽不杀刘邦算不上放虎归山,顶多算是放了一只狐狸,只不过那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一只在日后蜕变为虎的狐狸。所以说项羽失败在没有消除一个隐患,而不是目光短浅。“目光短浅”可以说是对项羽的一种抹黑。因为对前景,项羽早已有了对策。
我们之所以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做法是失败的,那是因为我们站在一个洞悉后面剧情的角度上。我们知道刘邦会成长起来,知道项羽会失天下,知道是刘邦打败了项羽。可问题是身在其中的项羽又如何知道结局?
所以鸿门宴最大的赢家是项羽,而刘邦是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发展的机会。
项羽也虽为元帅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将才,而韩信堪称帅才。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我下面给你一些韩信经典战役的说明以及意义,你就可以清楚比较了。当然我不是说项羽不厉害,因为项羽的局部战争能力确实跟韩信不分伯仲,但是在整个战场局势的操控上上,韩信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天才。
一、陈仓之战
汉高帝元年(前206)六月,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以“汉中策”帮助刘邦确定“东向争权天下”的方略。八月,韩信乘项羽进攻齐地(今山东大部)田荣之机,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多人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韩信“明修栈道”之策吸引了敌军注意力,当敌军的主力被引诱到了栈道一线时,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对敌人发动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陈仓城(项羽所封雍王章邯属地),打开了守卫关中平原的大门。章邯从废丘(雍都,今陕西兴平东南)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今陕西乾县东),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今陕西武功东南)、好峙两地再败雍军,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紧接着汉军主力挥师东进,占领了三秦,奠定了与项羽争雄天下的基础。
这就是韩信生平所指挥的第一个战役,韩信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成功地创造了我国战争史上由汉中进夺关中的战例。韩信出其不意奇袭陈仓,尔后分兵略地,连续作战,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地区。在这一过程中,韩信的指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显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华。
二、京索之战
汉高帝二年(前205)四月,刘邦彭城溃败后,留守关中的韩信迅速赶到荥阳前线,利用荥阳有利地形,组织多层次的战略防御体系,多次击破楚军于京(今河南荥阳南)、索(今河南荥阳)之间,歼灭了不断西进的楚军前锋,止住了战略溃败的颓势。
韩信不仅阻止了楚军的追击和进攻,还不时抓住战机,组织起必要而适当的反攻。他派曹参、灌婴、靳歙等将领分别出击,先后夺回了雍丘(今河南杞县)、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燕县(今河南长垣西北)、衍氏(今河南郑州市北)、武强(今河南郑州市东北)、菑南(今河南民权东)、昆阳(今河南叶县)、叶县(今河南叶县西南)等地,消灭了这些地区的楚军以及叛汉投楚的势力。
韩信把战线由荥阳向东推进,协助刘邦,重点部署了由荥阳至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巩县(今河南巩县西南)、洛阳的纵深防御。依托这一带的有利地形,组织起多层次的坚固防御体系,准备抵抗项羽新的进攻,阻止其连续突破。这样,北起荥阳南至南阳,西起洛阳东至外黄,构成一个纵横各数百里的正面战场,项羽西进的兵锋顿挫,战线最后在荥阳稳定了下来,楚汉斗争形势由汉的极度劣势进入到了相对峙的状态。
韩信在刘邦彭城惨败之余,阻止了楚军乘胜入关,稳定了战局,经营一个强大的正面战场,使刘邦转危为安,为夺取下一阶段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都是在汉高帝二年(前205)五月至七月之间完成的,充分显示了韩信扭转乾坤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安邑之战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击败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魏王豹于安邑的一次渡河进攻战。
汉高祖二年五月,楚汉两军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一线形成对峙后,魏王豹反汉。豹踞河东,南下可切断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与荥阳、成皋一线汉军的联络,与楚军形成对汉军的前后夹击之势;西向则可直取关中。为解除侧翼威胁,八月,刘邦先遣谋士郦食其游说魏王豹未成。即以韩信为左丞相,率骑将灌婴、步将曹参等攻魏。魏王豹陈兵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以阻止汉军渡河。韩信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战术,集结船只,佯作由临晋关渡河,主力却直奔临晋关上游百余里处的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乘魏军无备,用木柙缚罂缶(一种简易渡河器材)迅速渡过黄河,直捣魏军后方重镇安邑。魏王豹率军仓促迎战,并急调蒲坂之兵北上救援。九月,汉军在安邑西南击败救援的魏军,并俘获魏将王襄,袭占安邑。魏王豹率败军东奔曲阳(今河北曲阳西)。汉军乘胜追击,再破魏军,生擒魏王豹。
此战,韩信出其不意灭魏,使刘邦得魏降卒补充前线,加强了对楚正面防御,并为尔后韩信灭代、破赵、降燕、克齐,开辟北方战场创造了条件。
四、破代之战
安邑之战胜利后,鉴于黄河以北代、赵、燕三国和占有今山东大部的齐国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楚汉战争全局,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在坚持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给韩信增兵3万,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
汉高帝二年(前205)后九月(即闰九月),韩信率军开始进军攻代。他针对代、赵联军的部署,决心以突然袭击的手段,长驱直进,快速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代军,消除自己东下破赵时来自侧翼的威胁。
此战,韩信的作战目标是首先歼灭代军,然后夺取邬县。韩信率领汉军自平阳沿汾水河谷北上,秘密行进,直奔邬县之东,突然向夏说军发起攻击,当即将其击败。夏说率军东逃,企图越太行山向赵军靠拢。汉军置邬县城的代军于不顾,全力猛追,追至阏与(今山西和顺),终于全歼代军主力夏说部,擒斩夏说。接着,韩信、张耳麾军东进,去攻赵国;由曹参率兵回师,包围邬县。这时,由于夏说部被歼,邬县成为一座孤城,代将戚公不敢坚守,弃城而逃,被曹参迫斩。至此,代国的武装力量基本覆灭,代国灭亡。
这次作战的规模不大,代军的力量也比较弱小,但仍然体现了韩信用兵的一贯特点,即先消灭敌人的军队,而后再解决攻城问题,即使作战的对象兵力弱小,也要突然袭击,出奇制胜。因此,汉军进展十分顺利,既未顿兵于坚城,也未被阻于险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敌,致使代军既未能屏蔽赵军,也未能迟滞汉军,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五、井陉之战
韩信灭亡代国以后,由于西线正面战场受到楚军强大压力,刘邦收取韩信的精兵充实成、荥防线。韩信从长远打算考虑,坚持要开辟北面战场进取赵国(位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
汉高祖三年(前204)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韩信与张耳统兵数万越过太行山攻赵。当时,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省鹿泉市土门关),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赵国谋臣李左车建议陈余派精兵3万,绕路截断韩信军辎重粮草,正面赵军则高筑营垒,拒险坚守,使韩信进不能战,退不能还。陈余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兵少而疲,避而不击会贻笑诸侯,拒不采纳李左车建议。韩信率军在距井陉口30里处扎营。夜半,令2000轻骑每人手持一面红旗,沿小路隐蔽前进至赵军大营附近设伏。随后,韩信又根据敌强我弱,士卒多数未经训练,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战术,以万人在绵蔓水(今绵河)东岸列背水阵。翌日拂晓,韩信率军向井陉口进攻。经激战,韩信军丢旗弃鼓佯败至背水阵。陈余中计,误以为韩信不懂阵法,遂命壁垒内士卒倾全力追击。依山隐蔽的汉军轻骑,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更旗易帜。赵军攻汉军背水阵不胜,突见壁垒上汉军旗帜摆动,顿时一片混乱,士卒争相逃命。汉军乘势两面夹击,大败赵军。赵王歇及陈余率残部向南逃抵邯郸(今属河北)。汉军转入追击,在郎北(今河北高邑东南)再败赵军,斩杀陈余,生俘赵王歇。
此战,韩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阵,拔帜易帜,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最终以少胜多,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六、胁燕之战
平定赵国之后,北方诸国只剩下燕、齐两国。韩信下一步要须考虑继续东进的问题了,他的目的是要绕到项羽的彭城侧后去打项羽,而不是平定了赵国就算完事了。燕国虽然没有像太行山这样的险阻,但是它国大兵众,城池坚固,而这时的汉军由于远离后方,又连续征战,士卒疲惫。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战法去降服燕国,是韩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韩信采纳李左车“先声后实”的计谋,将军队屯住赵地休整,并摆出要大举攻燕的态势。与此同时,韩信遣使者入燕,致书燕王臧荼,说以利害,劝其归降。燕王臧荼见到韩信派来的汉使者,很是恭敬。臧荼闻知韩信取三秦、平魏、破代、灭赵,勇略过人,所向无敌,早已吓破了胆,不敢与韩信交锋。鉴于魏、代、赵等国败亡的教训,慑于汉军的强大和韩信的声威,燕王果然如李左车所言,韩信一纸书信,便纳款投降,背楚归汉。
韩信没有费一兵一卒,也没有动一枪一刀就迫降了燕国,这固然是李左车的计策高明,但同时我们也看出韩信不愧为名将,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能慧眼识英雄,更能尊重贤能之士,辨别出计策的好坏,果决地采纳别人的良谋妙策。
七、破齐之战
汉高祖四年(前203)十月,率军北攻代、赵、燕、齐开辟汉军北方战场的大将韩信,已先后灭代、破赵、降燕,兵锋直指齐地(今山东)。齐王田广派部将华无伤、田解率重兵屯守厉下,以备韩信军。是时,刘邦恐韩信不能迅速克齐,遣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齐王同意与汉媾和,撤历下守备。韩信未接到刘邦停止攻齐之令,采纳谋士蒯彻建议,乘田横、田广正和郦食其纵酒作乐,疏于戒备,迅速率军从平源津(今山东德州南)渡过黄河,袭占历下,由于齐军主力在历下被歼,齐国已无力防守都城临淄,其领导集团遂仓惶出逃,齐王田广逃往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相国田横逃往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守相田光逃往城阳(今山东菏泽东北);将军田既逃往胶东;将军田吸逃往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整个齐国陷入崩溃和混乱之中。韩信乘势攻占齐都临淄,并分兵追击,灌婴追田横至博阳,大败田横所率的骑兵;又追至嬴县(今山东莱芜西北),再次击败田横,田横脱身而逃。接着灌婴挥军北上,击斩田吸于千乘。曹参进军济北,连克各城。韩信率军东下,直逼高密,去追击田广。各路齐军一败再败,整个齐国很快就掌握在了韩信的手中。
八、背水之战
韩信袭破齐军,进占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田广败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向楚求救。项羽为保侧后安全,急遣将军龙且救援。楚军号称20万,与田广会合于高密(今高密西南)。时有人向龙且献策:坚壁勿战,联络齐地诸城困扰汉军,使其无处得食,不战而溃。龙且以为韩信不足畏,急于一战成功。
汉高帝四年 (前 203年)十一月,楚齐联军20余万与汉军数万对峙于潍水两岸。韩信鉴于敌众己寡,遂令所部乘夜在潍水上游以沙袋垒坝塞流。拂晓,亲率一部兵力渡河进攻,随又佯败退回西岸。龙且以为汉军怯弱,率军渡河追击。汉军乘其半渡,决坝放水,将楚军分割在潍水两岸。汉军回击西岸楚军,杀龙且。韩信率汉军渡过潍河,分兵略地,追击至城阳(今山东鄄城北老城镇东南),俘齐王田广。灌婴俘获故齐王广之相田光,进至博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曹参率军追击至胶东,斩杀齐将田既。齐相国田横闻齐王田广被擒杀,自立为齐王,攻灌婴军,兵败。灌婴击杀齐将田吸于干乘(今山东高青东南高苑城北)。至此,汉军尽定齐地(今山东),直接威胁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完成了对楚军战略包围。
此战韩信灵活用兵,以囊沙堵水,诱敌半渡而击,出奇制胜,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九、彭城之战
汉高帝四年(前203)八月,被迫与刘邦订立和约,以鸿沟(古运河名,位于今河南荥阳东)为界,东归楚、西属汉。九月,项羽按约东归。刘邦采纳张良、陈平建议,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并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
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刘邦追击项羽至固陵(今河南淮阳北)。楚军反击,汉军大败。韩信接到刘邦的驰援固陵的命令后,统揽全局,认真分析战场形势,没有挥师径驰固陵,而是作出了占领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的战略决策。当时,楚军主要兵力集中在固陵和寿春等战场,楚都彭城防守比较薄弱,韩信命曹参留守齐国,自己亲率大军南下,如一柄利刃从项羽的背后直插而来。
韩信率领数十万齐师南下,战局为之一新。韩信与灌婴在下邳击败项声、郯公,接着斩杀薛公,攻克下邳。再克薛(今山东滕县南)、留(今江苏沛县东南)、沛(今江苏沛县)等县,一举攻占彭城,俘虏了项羽的柱国(相当于宰相)项佗。韩信转锋西上,势如破竹,连克萧(今安徽萧县西北)、相(今安徽濉溪西北)、酂(今河南永城西)、谯(今安徽亳县)、苦(今河南鹿邑)等县,与刘邦会师于颐乡(今河南鹿邑东)。
固陵解围,韩信不径趋固陵而首攻楚都彭城,既解了固陵汉军之危,又打破了项羽的持久战略。彭城之战前,项羽围刘邦于固陵,虽兵少食尽,其力量尚存,仍可与刘邦相持。然而,彭城一失,楚军便失去了战略依托,根本已亡,人心涣散,项羽极为惊慌,立即解固陵围兵向垓下(今安徽灵壁南)撤退。汉军同项羽在垓下展开最后决战的时机终于成熟。
十、垓下之战
汉高帝五年(前202)十二月,雄姿英发的韩信与拔山盖世的项羽在垓下谱写了一篇壮丽凄绝的英雄史诗。韩信与项羽,两位卓越军事家的激情碰撞,是智慧的交集,也是命运的对决。
汉军兵力约有七、八十万人,项羽只也约十万人。韩信自率三十万大军为前阵,正面迎击对楚军;将军孔熙率军一部为左阵;将军陈贺率军一部为右阵;刘邦率其大军为中阵;将军周勃与柴武率军一部为后阵;英布和彭越的军队,部署到了楚军的侧后,主要用以牵制楚军的行动,机动应战。
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初战诈败而退,避开楚军锐气。韩信引兵后撤,他一后撤,项羽就向前追击,这时,事先安排好的接应部队立即从左右两边突然杀出,猛攻楚军侧面。韩信在项羽大军穷于应付两侧的进攻时又引兵杀回,将楚军三面包围,双方激战一日,楚军终于失败,大部被歼。韩信又用“四面楚歌”瓦解敌人的斗志。楚军在夜间听到四面皆楚歌,以为汉已尽得楚地,士气崩溃。项羽率八百人乘夜向南突围,汉军发觉后,派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项羽败退至乌江,被迫自刎。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如果不是偷袭,韩信即使比项羽多10W兵力也赢不了。韩信是一个比较狡猾的将帅,他每次出战之前都会摸清对方的底细,喜欢派卧底去对方阵地打探消息或者捣乱。而项羽虽然有点刚愎自用,但他行军作战的智慧和上阵杀敌的功夫都是古今第一人!以少胜多是项羽的拿手好戏!项羽不在乎对方有多少人,就怕自己准备不足。垓下之围(项羽平生唯一的一场败仗)就是因为项羽准备不足,没想到刘邦会中途撕毁和约,还用利益诱惑(封地封王)拉拢来了彭越(游击战之王)和英布二支军队。(英布原先是项羽的部下,被刘邦策反叛变项羽)。刘邦用齐国封地拉拢韩信。请求韩信、彭越、英布三支军队联合偷袭和围攻毫无准备的项羽(项羽当时刚和刘邦签完和议,带着少数兵马回去大本营彭城)。项羽的粮草被彭越的游击队截断,前面又有韩信提前设下的十面埋伏。英布又叛变投靠了刘邦。此时,项羽身边已经无人可用。但项羽不愧是项羽,他最后还可以带领28名骑兵杀出重围。本来可以逃掉的,结果在途中迷路,被一个骗子农夫骗到了一个沼泽之地,最终身陷绝境了,韩信的军队追到了。
如果项羽不是过于相信刘邦,也不至于如此。如果是面对面作战,韩信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他也是靠彭越和英布帮忙(而且还是靠偷袭)才侥幸战胜项羽的。项羽自己也说了,这场战役并非是自己打败,而是苍天打败了我。(谁叫项羽过于相信刘邦这种卑鄙小人呢?)。
楚汉传奇那个电视剧是小说剧本,不要信哦!80%可能是作者瞎编的,不符合历史真相。《史记》记载,韩信与项羽就只交过一次手,即垓下之围,项羽战败自杀!可那战根本就严重不对等,把项羽换成孙武估计都打不过,刘邦的诸侯联军有五六十万,后勤也很充足,又有韩信做总指挥,张良陈平做参谋,项羽呢,刚刚从荥阳撤下来的十万残兵,急需休整,补给线被刘邦切断,后勤供给非常不足,时值冬季雪花飞舞,楚军将士都穿着夏天的衣服,饿着肚子,按着伤口,远离故土亲人,深陷汉军重重包围。其实这也算了,最主要的是刘邦的总指挥是韩信,在当时唯一能和项羽齐名对等的只有韩信,换成谁项羽都能赢。
唉,项羽英雄也!霸王之名非他莫属。只可惜,用刘邦的话讲,其只善将兵而不善将将,不适合做帝王。
楼上说的我不敢说对错,但我知道项羽的军队比韩信的身经百战多了,孙子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韩信作为谋战派以巧成事的代表,自然以最有把握的方式去取胜,若论硬碰硬,项羽自然更有把握,但战争不是靠匹夫之勇的,所谓以正合,以奇胜,就是韩信从战略上战胜项羽的关键。韩信一生作战都是用新兵,如果韩信拿着刚募来的新兵跟虎狼之师去拼,那岂不是以卵击石?五倍才能与战力相等的士兵去打,何况这样的实力对比
鸿门宴就是一场豪赌,到底是谁赢了谁输了呢?
我最不懂的就是,作为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屠城杀降的项羽,为何在对待政敌刘邦的问题上,老是那么犹犹豫豫,打主意不定,这与他的一贯作风简直背道而驰。然而,历史却就是如此,一个争强好胜鲁莽冲动的人,其行为常常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目标不坚定,决策不果敢,朝令夕改,反复无常。其原因,我想是因为项羽性格中有着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服软不服硬。遇到强敌时,他可以暴怒到屠城,但听见句好话软语,他就连一只蚂蚁都舍不得踩死。项羽的这种性格,在鸿门宴中表露无遗。
.
鸿门宴其实就是一场刀光剑影的赌局,赌的不是兵器优劣和将士的多寡,赌的是胆识和气度。项羽头天还信誓旦旦要扫平刘邦,但经项伯一通劝说之后,转瞬就跟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既无战斗的安排,也无不战的通告,儿戏似的。
就在军中莫名其妙议论纷纷之际,刘邦却带着张良、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四将以及百余骑由灞上匆匆来鸿门,亲自向项羽“谢罪”来了。然而,与其说是“谢罪”,不如说是解释,消除项羽的猜疑和误会,甚至还有一探虚实的意思。不过,刘邦亲自上门,如同送肉上砧板,胆子也是够大的了。
刘邦进项羽营后,立即下拜向项羽“谢罪”道:“在下与将军合力攻秦,将军战河北,我战河南,未料我竟先行破秦入关,听说有小人从中挑拨离间,使将军对我误会很深。”
项羽心无城府,见刘邦只身前来,又态度诚恳,谦恭有礼,早先的气便立刻消散了一半,他对刘邦说:“这都是你那位左司马曹无伤派人来说的,否则,我也不致震怒如此。”项羽的确有孩子气的一面,才消了一点气,就连向他通风报信的“间谍”都出卖了。随后,刘邦又反复解释,两人之间的误会登时烟消云散,项羽心里记着的,就只有刘邦的战友情了。于是,二人友好如昨,项羽遂安排人摆上酒席,竟拉着刘邦畅饮起来,让身在帐中的范增也不禁莫名其妙。
.
当时,项羽坐主位,其叔项伯与他同坐东向,范增坐南向,刘邦坐北向,张良陪侍西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项羽既把刘邦当知己,那些曾经有过的愤怒和怨恨,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他拉着刘邦左一觥右一觥,向刘邦卖力地劝酒。刘邦此时并未放松警惕,没有被项羽的真情迷惑,或谦让,或少饮,或假饮,讲得多喝得少,意思意思。而范增对刘邦的态度是一贯而坚决的,他就是要项羽乘机除掉刘邦,以免后患。然而项羽非但无此心思,反而与刘邦喝起了兄弟酒,叙起了战友情,范增这个气呀。因此,他几次用目光暗示项羽,因玉玦常作信器表示断绝关系,他又一连三次举起所佩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倒是看到了,却无动于衷。
范增急了,借故出帐,叫来项羽从弟项庄。于是,就有了“项庄舞剑,意的沛公”。项庄提剑进帐,舞起剑来,名曰助兴,实则借机行刺。项伯看到项庄舞剑,时时趋近亲家刘邦,他也提剑加入舞剑行列,时时为刘邦打掩护,项庄无机可乘。而刘邦呢?想必如坐针毡吧,脸上的冷汗也估计不少。别说刘邦,张良也急,他赶紧出帐叫樊哙进来帮忙。樊哙听说刘邦危急,带剑持盾就往里走,守帐卫士试图阻拦,樊哙硬闯了进去,怒发上指,怒目欲裂,要吃人的样子。
项羽见凭空进来一个“冒失鬼”,又怒目而视,吓了一跳,按剑直身问:“来者何人?”张良抢先回答说他是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惜英雄,不禁惊叹起来,立即让人赐他酒一斗、生猪肘子一腿,樊哙接过酒,一饮而尽。又把猪肘置于盾上,用剑切一块吃一块。
.
项羽惊异,复问:“壮士还能喝酒否?”樊哙哈哈一笑说:“我死且不避,一斗小酒又哪值得我推辞啊。秦朝残暴,天下人皆反叛,怀王与众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入咸阳,封闭宫室府库,还军灞上,等待将军。他之所以派人守函谷关,是防盗贼而非将军,对待如此劳苦功高的人,将军不但没有封赏,反而听信小人之言行诛杀,这与亡秦毫无分别。”项羽没有正面回答樊哙,只是招呼他坐下。这时,项伯项庄早已停止舞剑,项羽招呼大家继续喝酒,自己猛灌,也早已醉眼朦胧了。刘邦又坐了一会儿,借故上厕所,叫上樊哙一起走出了营帐。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刘邦经樊哙劝说,留下张良善后,并向项羽转赠白璧一双,赠范增玉斗一双,然后带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人,一溜烟跑回了灞上,总算逃过了此劫。当范增收到刘邦让张良转赠的玉斗,得知刘邦已经逃之夭夭时,他气得浑身发抖。他把玉斗置于地上,一剑将其砍破,恨恨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将来夺项王天下的,必是沛公啊!”说完,拂袖而出。
刘邦回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斩曹无伤。鸿门宴对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都发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夺取天下的关键,所以,鸿门宴又是一场疯狂的豪赌,有的人因此而赢得盆满钵满,有的人因此而输得家光业尽。
当然是刘邦赢了,因为项羽没有杀死刘邦,这就是最大的失误。不过刘邦当时不去也不行,如果不去就给了项羽的借口,以当时刘邦的实力,肯定会被项羽灭掉。
鸿门宴如同一场刀光剑影的赌局,赌的不是兵器的优劣和将士的多寡,赌的是胆识和气度。先来说说鸿门宴瞬息万变的经过。
当时,项羽信誓旦旦要消灭刘邦,后来在项伯的劝说下,放弃了进攻刘邦的想法,但在内心,他却并未平复。第二天,刘邦携张良、樊哙诸将由灞上来鸿门,当面来向项羽“谢罪”。然而,刘邦亲自上门,胆子也是够大的了。
刘邦进营后,立即向项羽下拜,耐心解释说,我同将军合力攻秦,没想到我竟先行破秦,如今有小人离间,将军一定对我误会了。随后,刘邦又反复解释,项羽吃软不吃硬,刘邦这样低声下气,他心里的气早消了,因此,项羽让人摆上酒席,同刘邦喝了起来。
项羽把对刘邦的怨恨,抛到了九霄云外,拉着刘邦左一碗右一碗,大口喝了起来,让在一旁的范增不禁莫名其妙。

范增对刘邦的态度却非常坚决,所以数次用眼光暗示项羽,又数次举起玉佩,示意项羽下杀手。看到项羽无动于衷,范增叫来项庄,舞剑助兴,借机行刺。又是项伯相助,他提剑加入,为刘邦打掩护,随后樊哙硬闯了进来。
项羽见进来个“冒失鬼”,本来已经怒不可遏,当听说是刘邦的参乘后,反而惊叹起来,马上让人赐酒、赐肉。看到樊哙狂吃海喝的样子,赞叹攀咐为豪客。后来的结果都知道了,刘邦留下张良善后,带领樊哙等将,逃回了灞上,安然度过了这惊险的一天。
那么,为什么有人说鸿门宴表面上是刘邦赢了,实际上是项羽赢了呢?这是从欣赏项羽的角度而言的。试想,项羽对刘邦,先恨后爱,对战友可谓有情有义;攀哙硬闻军营,目中无人,但看到他有胆有识而又有万夫不挡之勇后,竟然敬为上宾,可谓爱才若渴,也算性情中人;而在轻易就能杀死自己的劲敌刘邦的情况下,他却敬之爱之,甚至放虎归山,证明了他内心有柔软的一面。
所以,说鸿门宴项羽赢了,是说项羽从人格魅力上赢了刘邦,因此尽管项羽杀人无数,有暴虐的一面,但欣赏他的仍大有人在,这也是他至今还有千万粉丝的原因所在。
是刘邦赢了项羽输了,因为鸿门宴是项羽除掉刘邦的最好机会,而项羽错失了这次机会,之后刘邦逃脱,后来刘邦做大做强,最终消灭了项羽。
鸿门宴是刘邦赢了,因为项羽摆下鸿门宴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掉刘邦,而刘邦却因为种种原因逃出生天,所以鸿门宴是项羽输了,刘邦胜了。
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为什么说项羽是对的,还成为最大的赢家吗?
两千多年以来,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被世人说是妇人之人,有这种想法的都是因为楚汉之争最后刘邦胜利,项羽乌江自刎,但是当我们认真去看的话,就会发现,当时项羽的对手不是刘邦,如果项羽杀了刘邦,史书就会记载,项羽卒于公元前206年。
秦末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军和六国残余势力复活,刘邦和项羽原本都是项梁的左膀右臂,两人经常在一起攻打秦军,项梁在时,楚国的势力基本是以项梁为首,但是项梁死后,楚怀王开始掌控楚国各路义军,将项羽、吕臣两支军队由自己统帅,让自己的亲信宋义掌握兵权,楚怀王一步步的消除项氏一族的权力。
楚国的势力除了项羽,还有刘邦、吕臣、英布等军队,王离、章邯率四十万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军队北上救赵,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另一路以刘邦为主帅,西路进攻关中,许诺谁先入关中为王,一路主帅是宋义,一路主帅是刘邦,封王是没项羽什么事了。
在北上救赵途中,项羽杀了宋义,夺了兵权,才成为北路楚军的统帅,这支楚军有五万人,巨鹿之战虽然项羽打赢了,但是损兵折将,二十万投降的秦军被坑杀了,项羽的兵源就没有得到补充,到达关中与刘邦相遇时,刘邦已经入关中有一段时间,而且有着十万军队,实力远远强于项羽。
项羽虽然是四十万各路诸侯名义上的统帅,但是各路诸侯跟着项羽,是来分地盘,真正的楚军实力没有多少,入函谷关时,刘邦派人挡住楚军,项羽派英布攻下函谷关,有利益,英布这些楚军才会听项羽,刘邦也是同属楚国阵营,项羽此时需要的是拉拢刘邦,来对抗楚怀王。
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其他楚军将领就会觉得,项羽要独吞天下,不会跟着项羽,其他各路诸侯也是,项羽在鸿门宴前要杀刘邦,是因为刘邦挡住函谷关,不让各路诸侯进关中,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为相,自己独吞关中的金银财宝。
其他诸侯才会跟着项羽要打刘邦,若是打起来,只会减少楚国阵营的实力,让其他诸侯得利,所以刘邦的态度很关键,项伯就连夜前往刘邦军中,探明了刘邦的态度,刘邦愿意听从项羽的号令,于是有了第二天的鸿门宴,刘邦上门请罪,让出关中,听从项羽的分配。
《鸿门宴》中最大的赢家是谁??项羽还是刘邦
历史项羽 鸿门宴是决定谁当关中王 无疑项羽是赢家 刘邦落魄
刘邦,保住了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当然是刘邦,项羽得到什么了
当然是项羽啦
文章标题: 为什么说鸿门宴这场饭局的最大赢家其实是项羽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5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