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空城计是真的吗?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诸葛亮的空城计?空城计的确有,但并非诸葛亮所为。曹操最早用空城计骗过吕布,赵云也用过此计。历史上没有诸葛亮弹琴退司马这件事的。
有空城计,但不是孔明的。楚国叔詹和西汉李广倒是真的用过。
司马懿是很聪明的人,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如果他真的率领十五万大军到了西城,看见诸葛亮在弹琴,他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派一个神箭手把诸葛亮射死,也可以派一小队人马先进城探探虚实,再不行也可以先把城围住慢慢想办法,何至于马上拍屁股就跑?又不是一个人,身后十五万大军呢,怕个鸟?所以从逻辑上分析空城计真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是就此一棍子打死也不行。因为司马懿放过诸葛亮也能讲通,他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但是那肯定不是因为诸葛亮摆了空城计的原因。何况司马懿当时并不在前线。
所以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假的。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假的,只是为了小说更精彩而已,不过历史上的确有人用过空城计
空城计有,但不是诸葛亮用的。36计中已有此计,三国时曹操用来对付吕布(详见百家讲坛易中天的演讲稿).
诸葛亮空城计到底存在不存在呢?
三国历史上是有“空城计”的,但史实中“空城计”的人物原型是赵云,而非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为诸葛亮西城退敌司马懿,城墙上安然抚琴的诸葛亮吓退司马懿千军万马,可谓是一段佳话,甚至在后来的戏曲艺术里也将此段大为传唱。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并未找到诸葛亮的这一段超神表演,反而在《赵云传》里找到了“空城计”的影子。
此事发生在汉中之战后期,夏侯渊兵败被斩之后,曹操欲夺回汉中,便开始调度粮草数千万囊入汉中北山附近,准备择日开战。此时黄忠觉得可以夺取曹操的这些粮草,便与赵云合谋取粮。黄忠带军士前往北山粮仓抢粮,赵云扎营做后援,见黄忠时久未归,心生疑虑,便领数十骑出营寨迎黄忠,正值此刻,曹操突然率军杀出,赵云与曹操先锋交战,因敌势众,且战且退,退至与黄忠部汇合,又掩护黄忠突围回营寨,此时部将张著尚未突围,赵云又领军去救张著,领回营寨。
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曹操一路追杀不停,追至营寨下,守营将军张翼欲闭营门死守拒敌,赵云思量敌众我寡,恐难久拒,于是令张翼敞开营门,偃旗息鼓。曹操兵至,见壮疑营内外有伏兵,引军撤退。正当曹操退军之时,赵云突然下令营内擂起战鼓,鼓声震天,并集结所有营内士兵举弓弩齐射曹军后军,曹军因此乱作一团,奔逃而去,此间相互踩踏落汉水者甚多。此战后,刘备视差赵云军营是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才是三国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计”,此战赵云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的特点,走了一步险棋,正如刘备评价的一样,赵云确实是胆大心细,不可多得的将才。
诸葛亮的空城计应该是存在的。因为既然有记载,那就代表着一定发生过,应该不是杜撰的。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真实存在的,因为诸葛亮想要通过这个计谋来退兵。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存在的,当时诸葛亮用空城计劝退了司马懿保住了蜀国的部队。
历史上诸葛亮是否真的有摆过空城计?
没有,街亭之役,魏方主帅是张郃,而非司马懿,孔明根本无法以“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空城计发生在阳平,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不可能出现在阳平战场。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
扩展资料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实者实之,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
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空城计
没有,就算是有也是曹操的谋事郭嘉干的,以诸葛亮的性格,谨慎著称,是干不出空城计这种事的. 另外,按三国演义之空城计发生时,司马懿是荆州某个郡的太守(具体哪个忘了),是不可能出现在诸葛亮这里的.再说,司马懿不敢进城,无非是怕城中有埋伏,那么,派个小分队进城侦察行不行?或者围而不打行不行?何故掉头就跑呢?还有,当时诸葛在城上弹琴,城下听的见琴声,说明距离不是很远,那么,派个狙击手把诸葛亮打下来行不行?从以上看,空城计是靠不住的.不过从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描写的太精彩了,人们也就都当真了..
诸葛亮是否“唱”过“空城计”,在历史上是个疑案。虽然它并非罗贯中的杜撰,这一情节本出于《三国志》诸葛亮本传中由裴松之“注”中所引的《郭冲三事》,但是裴松之在引文之后随即予以辨证,认为这是子虚乌有的事。因为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司马懿尚为荆州都督,驻宛城。在街亭大败马谡的虽是张__,但当时魏方的总指挥是曹真而不是司马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从开始连连告捷到后来失利退却,战役的全过程司马懿都未参与。那他怎么可能率15万大军来到西城与诸葛亮合“唱”“空城计”呢?再者,就事论事从小说所描述的情节看也经不住仔细的推敲:西城不过是弹丸之地,纵有埋伏又能埋伏多少人马,它能超过司马懿的15万大军吗?如果司马懿先派一个梯队比如一万人吧,先打进城去,再继之以二梯队,以大本营作为后援,那诸葛亮又怎么办呢?即使司马懿拿不准暂不突进城去,他将15万人马在城外形成包围之势以相持观望那诸葛亮又将怎么办?……无论是“郭冲三事”还是小说的细节,以它们所提供的军力对比和作战场地看都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诸葛亮的“空城计”或为虚构,可三国中文聘所“唱”的空城计情节倒更可信些。文聘原为刘表部将,未尽其才,归曹操后得到重用,任江夏太守,《三国志》称他“在江夏数十年,有威恩,名敌国,贼不敢侵”。据《魏略》所记:孙权曾亲自率领几万人突然袭击江夏的石阳,因为连日大雨,城墙和工事都淋坏了,丁壮散布在田野未及修补。文聘听到敌人到来,集结兵力,整修城栅已来不及了,仓促间他就演出了“空城计”。孙权见到,他觉得文聘是敌方名将,“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结果未敢进攻,乃撤兵而去。 三国之后,南北朝时北魏进攻刘宋,济南太守萧承之,也用空城计退过敌兵。直到现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也有效地使用过“空城计”。 另附:历史上的三个空城计。 第一个最有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发明者”是西晋一个叫郭冲的人。他说,诸葛亮驻守阳平关时,派魏延领大军东出攻魏,自己留万人守城。不料司马懿带着二十万大军要迎魏敌时,却同魏延兵马对不上阵,从旁边过去了,一直来到阳平关前,离城只有六十里,诸葛亮才发觉。这是候,要把魏延追回来已无可能,自己赶往魏延军中也来不及,于是诸葛亮就叫军中偃旗息鼓,大开城门,令军士数人出城洒扫。司马懿领兵来到,看见这情况,认为孔明平日谨慎持重,城内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间。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对部下说,司马懿怕我的伏兵,已经退走了。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军都走了。 这个故事有漏洞,司马懿若怀疑有伏兵,可以驻留附近,观察虚实,何至于马上就走?小说究竟不是史书。它大可以作为民间传说,为人欣赏。 第二个是《三国演义》里没有,而在《魏略》里真实记载的故事,也在三国时代,它的可信程度,似乎比诸葛亮的要多些。 曹丕的位的时候,大将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地区。有一回,孙权以五万兵马,亲自包围文聘于石阳。石阳由文聘据守已久,孙权突然来攻,刚好在连绵大雨之后,防御工事受到破坏,还未修补;壮丁也在田间劳动,未及返回。文聘认为,出城应战固不可能,闭城死守也难拒敌。他苦思之下,呼得奇计,就吩咐城里人都躲起来,让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官衙里,不在露面。孙权仔细度量一番,觉得非常可疑,就对部将说:“此人是曹操信赖的将领,自然非比等闲之辈。如今知我来攻,却毫不防备,必然其中大有狡诈,否则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还是撤退为好。”于是引兵走了。 这段传闻,真假亦不可知。不管怎样,同样是空城计,放在文聘身上,小说加是坚决不干的,意义不大,反而画蛇添足。 再说南北朝时代,也有一个空城计。那是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那时,占据北方的是北魏拓拔氏贵族,在南方的是刘裕建立的宋朝。在如今山东省北部,沿着黄河,便是北魏和宋的边界,黄河南岸的济南郡则是边境的要地。这一年,北魏出兵突然进攻济南,济南太守萧承之手下只有几百士兵,因为敌人来得意外,召请救兵已来不及。萧承之忽生一计,便叫打开城门,藏匿士兵,故意装出一片神秘的气氛。城中人说:“贼人势众,我军兵少,怎能如此轻敌?”萧承之说:“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将寡,势难抵敌。假如再向敌人示弱,后祸不堪设想;只有使敌人疑我埋伏,不敢进迫,才是上策。”果然唯兵大至,看见城外这般模样,十分疑惑,于是撤走了。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啊。 这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宋纪》。有人说,也许萧承之是看过郭冲写的空城计,也未可料。即使说萧承之从文聘的故事
文章标题: 诸葛亮空城计是真的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5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