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08 22:01: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清史稿》是记叙了清太祖建国到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所有清朝的历史,乍一听这个名字就不像正正经经正史应该有的名字。其实,清史稿并不是清朝政府组织编撰的历史,而是根据修史的传统,是由清朝的下一个政权北洋政府组织编撰的,所以它又不算是清朝的正史。
清朝灭亡之后,北洋政府为它修史。北洋政府按照历代编史的规矩,于1914年专门设立了编撰清史的清史馆,由赵尔巽作主编。参与编写史书的人大多都是清朝的旧臣,他们都是饱读圣贤之书的人,思想比较保守,所以在书中的思想倾向性也很明显。他们热烈讴歌了清朝,把辛亥革命说成叛乱,对列强侵略也隐瞒不报,所以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修史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经过赵尔巽等人的努力,14年后,《清史稿》还是成书了。
《清史稿》成书仓促,时局特殊,但也是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清史稿》由多人编写完成,在编写的过程中,编写者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加上时局动荡,《清史稿》还是有着一些瑕疵,比如出现人名等错误。然而,这套书的历史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现在我国已经把它作为25史中,成为了解清朝历史的重要史书
“正史”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也就是说正史的渊源要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彪班固班昭、马续的《汉书》。此后的“正史”都是以司马迁的《史记》为蓝本的纪传体史书,而且除了《史记》之外,“正史”全部都说延续《汉书》的做法,均为一个王朝兴衰的断代史,并且,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官方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所编纂的史书。
官方主持编纂的纪传体断代史,如果以这条为“正史”的标准,《清史稿》无疑应当成为与“二十四正史”并驾齐驱的第二十五史。
但实际情况却是:《清史稿》根本没有资格与“二十四正史”并列,甚至一度被戏称为歌功颂德的官方报告,差点被踢出史书的行列。
《史记》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虚美,不隐恶”,尊重史实,按照历史事实直录直书,比较如实地反映了客观实际的复杂情况,不偏不倚的体现了历史的真实。
《汉书》创立了一个纪传体断代史的规模,它体例完整,记载系统完备,讹误少,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制度等各方面都有详尽的叙述。
自此之后,“正史”的标准就确定了:《史记》的尊重史实和《汉书》的完备详尽讹误少。
我们先从《清史稿》的历史背景来看。
1911年,革命党推翻清王朝,但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组建北洋政府后,为了表示北洋政府的正统性,于1914年正式成立清史馆,清朝遗老赵尔巽被袁世凯招聘为清史馆馆长,他上任后,大力邀请和自己一样的清朝遗老柯劭忞、缪荃荪等100余人,组成纂修班子,开始编纂清史。
1927年,历经14年,清史稿终于初步成形。
1928年,《清史稿》正式出版。
《清史稿》是由北洋政府主持编撰的官方史书,它的体例也严格遵循历朝历代的正史体例,记载了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称汗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由于北洋政府是清王朝培养而成,而南方的革命党实力比较微薄,所以当清王朝灭亡的时候,北洋政府决定优待清朝皇室,所以清王朝档案和文化典籍都保存得相当完整,这给《清史稿》的编纂提供了最为珍贵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比如《清实录》、《清国史》、《清诏书》、《清典志》、《东华录》等等。
要是只论历朝历代的原始资料的详实程度,作为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朝历史绝对是一枝独秀,这一点是“二十四正史”中的任何一部都无法媲美的。
虽然《清史稿》是官方主持编纂的纪传体断代史,而且拥有最为详尽的原始资料做支撑,但是,终究不配跻身“正史”之列。
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清史稿》并非属于真正的清史,而只是记述清朝历史的未定稿。
赵尔巽在《发刊缀言》说到:“清史稿只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并非视为成书。”《清史稿》之所以取名为《清史稿》,而不叫《清史》,就是认为《清史稿》是未定本。
《清史稿》之所以没有经过校对而仓仓促促的出版,是因为1927年当《清史稿》初步完成的时候,北伐军势如破竹,大有一统天下的气势,在即将攻入北京城的前几个月,赵尔巽本人已年至耄耋,为了防止情况有变,与同为清史馆的朋友同事们讨论,最终决定把《清史稿》出版。
由于未经过统一整修,又缺乏认真校勘,《清史稿》中的错误、遗漏非常多,其中包括人名、地名、年月日各式各样的讹误。比如,《清史稿》记载:“康熙五年以胡拜为直隶总督。”当年的直隶总督是朱昌祚,而非胡拜,这种笔误比比皆是。又比如,《清史稿》记载:“宣宗(也就是道光皇帝)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道光十年(1830年)十二月生,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薨,年三十八。”按照记载,寿恩固伦公主去世时仅仅三十岁而不是三十八岁。
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史稿》全本
二、《清史稿》远远达不到“正史”的水平,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限于史料的有限性和史官的局限性,“正史”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但却极其讲究一个“正”字,即公正不偏颇,这也是太史公司马迁能被誉为史官之祖的“不虚美,不隐恶”精神,也就是尊重史实精神。
但这一点《清史稿》却远远没有做到,甚至可以说天生就立场不正确,因为从馆长赵尔巽到总纂柯劭忞、缪荃荪,在《清史稿》的一百多位作者中,绝大多数都是清朝遗老,他们对已经灭亡的清朝有着极其严重的眷恋之情,甚至达到了狂热愚忠的地步。
所以,《清史稿》存在极其严重的立场不“正”问题。
《清史稿》编纂者一方面极力歌颂清朝的功德,一方面极力避讳清朝的丧权辱国,一方面贬低所有反抗清朝的活动,一方面又极其盛赞清朝镇压起义与革命的刽子手,身为民国官员,却把民国功臣一律斥之为乱党。
清王朝晚期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经常被迫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对此,《清史稿》往往做模糊化处理,很多时候都一笔带过。比如,《清史稿》对影响极其深远的《南京条约》的记载仅仅为:“八月戊寅,耆英奏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各海口,与英国定议通商。”寥寥27个字而已,而且其中只提到五口通商这个在不平等条约中属于不咸不淡的内容,而对于割让香港、协定关税、赔偿英军军费等等极具代表性的丧权辱国条款均闭口不谈,对鸦片大规模输入造成白银大规模外流和国人精神颓废的重要影响都不做说明。
《清史稿》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XBpQKBClCRz0dj7gdPZKw
中华书局(《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本于1977年出版,这是此书问世50 年来最好的版本。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至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历史。(在线阅读:http://guoxue.lishichunqiu.com/shibu/qingshigao/)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