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吴越纳土归宋评价颇高,蜀汉投降就有人骂刘禅无能呢

时间: 2022-11-06 16:00: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为什么吴越纳土归宋评价颇高,蜀汉投降就有人骂刘禅无能呢

为何有人说刘禅就是一穷人版的汉武帝,一点都不无能呢?

其实,在历史上的刘禅倒不是这么无能,相反刘禅也有一定的才智。不过,因为三国时期文臣武将出名的太多,所以刘禅根本就没有脱颖而出。刘禅之所以会被取小名为阿斗,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闻,刘禅的生母在诞下他的前一天梦到把北斗星给吞噬了。因为古代的时候都比较迷信,所以刘备以为刘禅是北斗星转世,于是就取了个小名叫阿斗。

后来,当刘禅逐渐长大的时候,才被取了大名叫做刘禅。而且刘禅少年时期也有着聪明才智,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就曾经记录过这样的事情,而且还明确的写道诸葛亮曾经向自己的主公刘备说过刘禅是一个很聪慧的人。要知道,自诸葛亮出山之后,就一直被刘备信任。而且也一直都掌握着刘备的军中大权。说起来诸葛亮也算是第二号人物了。完全不用去讨好刘备来夸赞刘禅。所以说,少年时期的刘禅绝对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而与这两个皇帝相比,刘禅出了表现的很平庸之外,貌似并没有什么缺点。因此,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百姓是过的最幸福的。这一点从蜀国被攻破,刘禅投降之后可以看出来。当蜀国被攻破之后,当时全部的百姓都伤心的大哭了起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刘禅对待百姓是真的够好。而且,蜀国之所以会投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禅害怕魏国攻破之后进行屠城。因此,为了不让百姓遭殃,所以刘禅投降了。好在魏国还算不错,把刘禅封为了安乐公。

而且,刘禅的智慧其实在乐不思蜀这个故事里也可以看出来。当时的魏国大权基本上是在司马家的手里。当时的司马昭在接待这些蜀国降将们的时候,特意的在刘禅的面前展现了蜀地的舞蹈音乐。想要以此来试探一下这些人心中的想法。与其他人的思念之情安全不同,当时的刘禅却没有表现出任何伤心的感情。而对于刘禅的表现,司马昭就有些意外了。于是赶紧问了他怎么没有去怀念故乡。

当时在场的很多人都有些吃惊,然后一位刘禅的属下就对他说:主公,这司马昭明明是要放您回家,下次若是在问的话,一定要答应他。对于属下的话,刘禅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说什么话出来。后来,当司马昭再一次问他愿不愿意回家的时候,刘禅当即就露出思乡之情。这样的做法让司马昭有些疑惑。于是就问他刚才为什么不想回家,现在怎么又要回家了。只见刘禅在司马昭的问题下表现得很老实,对司马昭说刚才有人让他这么说的。

因为刘禅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而且自己很有主见。所以有人才会这样说。
刘禅支持臣子们进行北伐,汉武帝也同样是攻打匈奴的支持者,他们都是拥有一颗进取心的皇帝,只不过汉武帝国力雄厚,刘禅国力羸弱而已,蜀汉确实不是因为刘禅无能而灭亡的。
因为刘禅这个人也是非常聪明的,知道韬光养晦。

为什么吴越纳土归宋评价颇高,蜀汉投降就有人骂刘禅无能呢?

纳土归宋的吴越国,相对于后来的宋王朝来说,的确没有存在的必要。毕竟宋王朝异常发达,一票皇帝都还不错。可是献城投降的蜀汉帝国,相比较后来的西晋王朝来说,其实只是半斤八两的意味。晋王朝的确一统天下了,可是只有短短50年时间,就被自己人给搞垮了。这么一来,很多人就会觉得蜀汉帝国的刘禅投降司马昭实在是太亏了,要是再坚持一些日子,西晋内部自然也会把自己击垮的。
 


吴越国一直都是俯首称臣的姿态。自从钱缪建立吴越国开始,其实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独立过,因为他们始终都向中原王朝称臣,从钱缪建国到钱弘俶献出吴越国,一直都没有称帝,只是称王。中原王朝,经历了五代,而吴越国总是向北方的五代称臣,所以只能算是一个割据势力,算不上是独立的国家。

等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以后,吴越国立刻又向宋朝俯首称臣。总之就是铁打的吴越,流水的王朝。纳土归宋说好听点,是支持国家统一,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天下。说不好听点,那就是没有骨气。
 


当年钱弘俶在赵匡胤活着的时候,俯首称臣,日子过得还算过得去。可是赵光义上台以后,立刻把钱弘俶召到汴京。老大叫你去,你去不去?你去的话,老命可能不保,你不去的话,吴越国可能就要被攻打。为此钱弘俶只好屁颠屁颠地跑过去了。雍熙元年,改封汉南国王。

四年春,出为武胜军节度,改封南阳国王。俶久被病,诏免入辞。将发,赐玉束带、金唾壶、碗盎等。俶四上表让国王,改封许王。端拱元年春,徙封邓王。会朝廷遣使赐生辰器币,与使者宴饮至幕,有大流星堕正寝前,光烛一庭,是夕暴卒,年六十。

《宋史》结果赵光义还是扣留了钱弘俶,钱弘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了将吴越国的土地献给赵光义,所以这是无奈之举。后世之人之所以称颂这种行为,其实主要是站在了宋朝的角度上,从钱弘俶的角度来看,真的是丧权辱国。钱弘俶本人在汴京城过60大寿的时候,喝了一杯酒就暴毙了,呆子都能猜得出来是谁干的,应该跟赵匡胤的死有异曲同工之妙。
 


蜀汉跟曹魏是打了几十年仗的,而且是汉王朝的延续。从当时世人的角度来看,蜀汉的确是汉王朝的延续。虽然刘备不是汉献帝刘协的后人,可是他好歹是老刘家的人,怎么说都是汉太祖刘邦的后代,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性质非常相似。

第一,蜀汉帝国在汉献帝禅让以后,基本上就成为了大家心目中汉王朝的延续。既然是正统王朝的延续,那么跟吴越国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第二,再说了蜀汉帝国可不是一直都向中原王朝称臣的,相反的是,蜀汉帝国总是跟曹魏闹别扭,两家之间打了数十年的仗,基本上是谁也不服谁。

第三,蜀汉帝国出的英雄人物实在是太多了,文臣有诸葛亮、庞统、法正这些人代表,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五虎将,哪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所以说蜀汉帝国开城投降,会给人一种十分可惜的感觉。如果刘禅能够坚持下去,说不定不会沦落到这种地步。
 


当年刘备建立蜀汉的时候,其实就非常艰苦了,奋斗了大半辈子,这才有了这么一点积蓄,还被东吴偷袭夺取了荆州,刘备心里那叫一个恨啊。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三国志,出师表》但是没办法,上天从来没有眷恋过刘备,一切都是刘备靠自己的实力争取来的。打天下如此不容易,但是感觉刘禅丢天下,却显得十分容易。
 


恨铁不成钢,或许说的就是这种感觉。现在也有人认为,蜀汉不归顺曹魏,那是在逆天而行,是阻碍统一,不利于百姓生存,刘备刘禅是千古罪人。提到这种观点,我就觉得有点好笑。为什么不是曹魏投降蜀汉?偏偏是蜀汉要投降曹魏呢?难道就因为曹魏实力强大?要这么说的话,那世界上那些小企业都别混了,直接投靠行业巨头就行了,别再扰乱市场的秩序了。艾至城北,后主舆榇自缚,诣军垒门。艾解缚焚榇,延请相见。因承制拜后主为骠骑将军。

诸围守悉被后主敕,然后降下。艾使后主止其故宫,身往造焉。资严未发,明年春正月,艾见收。锺会自涪至成都作乱。会既死,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三国志》是这个道理吗?当然不是的,人最可贵的其实就是奋斗精神。曹魏、蜀汉包括东吴,没有哪一家是想着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们为的都是自己的权力。所以说千万不要道德绑架,相反专家没有出来谈三国之前,大家的态度还算正常一点,认为刘禅代表着正统,正统投降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因为汉朝好歹也有四百年历史了,蜀汉分明有机会继续延续汉朝的统治,万万没想到没坚持下来。千万别说什么汉朝气数已尽的废话,这种话只能骗骗小孩。至于吴越国,压根就没有什么正统性可言,相比较而言,宋朝好歹也是继承了后周的江山,而后周是中原王朝,所以自然比吴越国更具有正统性。
 


 总结:吴越国没有天然屏障,更容易亡国。蜀汉为什么不容易亡国呢?那是因为蜀汉到处都是山川,这些山川就是蜀汉的天然屏障。就算是邓艾大军杀进来以后,其实只要刘禅坚持住,说不定还有翻盘的机会。毕竟姜维手里的一票人马还没有投降,实力还在。

而吴越国是不一样的,在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周围本身就到处都是诸侯国。而且吴越国周围都是平原,压根就无险可守。这种状态是非常容易亡国的。就算钱弘俶没有献出国土,宋朝要灭亡吴越国,那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所以不可惜。

参考资料:《宋史》《三国志》

因为《三国演义》拥刘贬曹的基调,所以刘禅的投降是对刘备为首的,“复汉者”的背叛。故此刘禅被人骂,而吴越献土,不被人骂,是人们在客观视角,对这一行为,进行了积极评价。
因为他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都能丢了蜀国,所以将他称为扶不起的阿斗,所以人们都认为他很无能

如何评价三国中的刘禅,为啥很多人说刘禅有大智慧?

刘禅之所以被人认为有大智慧,是典型的以现代观点来看古人。始作俑者应该是唯流量、唯眼球是论的某些自媒体人。其实对于刘禅的评价,几千年来都很稳定。评价低一点的人直接骂刘禅昏愚暗弱。评价稍高一点也不过是中人之姿。

陈寿: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裴松之: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之所以有人说刘禅是大智若愚,大致有两个论据。

一是诸葛亮公元234年去世后,蜀汉政权还存在了近三十年,直到263年才灭亡。于是有人认为诸葛亮在世时,也不过辅佐了刘禅十一年,没有了诸葛亮,刘禅依然可以延续汉室三十年之久,以此说明刘禅大智若愚。

二是刘禅能明哲保身,还能安境保民。理由是刘禅在面对邓艾奇兵突出之时,并没有竭尽全力的抵抗,而是直接投降,不但保全了自家性命,而且让蜀地百姓减免了战乱之苦。而且把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也引申为大智若愚,明哲保身的典范。

其实只要认真了解过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禅根本不可能有传说中的"大智若愚",上面这两点差不多都是某些流量作者硬生生塞到刘禅头上的所谓证据。下面且听以史为鉴给大家挨个分析。

一,蜀汉政权的存亡

自从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蜀汉政权从积极主动进取开始转变为保守的防御状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所在地区因为地理原因易守难攻。而且自从诸葛亮病逝后,曹魏政权失去了大敌,从此松了一口气,魏明帝曹叡也开始从诸葛亮的压力下解脱,开始了荒淫无度的生涯,不到几年就早早背酒色掏空了身体而亡故。

曹叡早早去世,并没有子嗣留存,于是曹叡的养子曹芳继位后,曹魏政权内部就陷入内部权势争斗,司马氏开始上位。整个曹魏政权并没有太多的精力用来对外斗争。这一点也是蜀汉政权得以存续的重要外部原因。就蜀汉内部而言,刘禅虽然重用太监黄皓,但整个蜀汉政权的核心团队依然是诸葛亮指定的费祎、蒋琬团队。虽然这两位才华都比不过诸葛亮,但是这两位也算做到了延续诸葛亮的对内政策。蜀汉内部还算稳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比较稳定,这才是蜀汉政权存续的根本原因,而且蜀汉内部团队也基本上都是诸葛亮所指定的团队,可以说是诸葛亮的亲信。

二、刘禅的存亡

刘禅在面临邓艾奇兵突出的时候其实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坚守成都,等待姜维等勤王大军的包抄,选择这一条路,邓艾所率领的两万疲兵必定会被全部歼灭,但是蜀地百姓也会受到兵灾。但是面对邓艾的两万疲兵,刘禅直接听了谯周的话干脆利落的投降了。于是许多人认为刘禅保全了百姓性命。但是根据记载,邓艾、钟会大军占据蜀汉之后,开始了大肆报复。庞德的后代庞会要替庞德报仇,杀光了关羽的后代家属。

钟会叛乱之时,蜀地百姓也没好到哪里。刘禅宫中的嫔妃婢女都被钟会分给手下将校。刘禅的妃子之一李昭仪不堪受辱自杀而亡。史官评论刘禅的投降气节不仅比不过蜀地战斗而亡的士兵,连李昭仪这样的女性都不如。

而拿刘禅在洛阳的"乐不思蜀"典故来说刘禅大智若愚就更没有道理了。

首先汉献帝禅让后被封为山阳公,活的还算自在;曹魏的高贵乡公退位后,也在封地中过的还算自在。除了刘禅,后来被晋所灭的吴主孙皓,哪怕多次不给司马家面子,也活的挺好。可以说当时不杀投降的帝王是默认的规则。既然不杀,刘禅大智若愚装不思蜀又有什么意思?所以说刘禅这种早就盖棺定论的平庸之辈,在如今自媒体时代为了博眼球,倒成了明哲保身的存在也是醉了。

三国中的刘禅其实也挺厉害的,他可以扛到30年而蜀国灭亡,主要是他受到诸葛亮的压制,诸葛亮为他铺好了路。主要的是刘晨,他的身体不好,从小体弱多病。但他特别有头脑。
因为很多人觉得他大智若愚。有些是史学家觉得刘禅虽然看起来怂了一些,但是却活了很久。
因为刘禅可以在国破城亡的情况下保全自己的性命,以“乐不思蜀”的成语让曹丕放松警惕,没有对他动手。而且在诸葛亮死去的几十年里,刘禅还能固守住蜀汉,直到曹丕的大军到来之前,蜀汉并没有听说有人起兵造反,也没有听说百姓遭受暴虐的对待,这证明刘禅的治国能力其实是可以的。

刘禅被当做弱智君王,骂了几千年,为何现在有人说他是最聪明的?

骂了几千年,为何现在有人说他是最聪明的?

蜀国的灭亡是因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刘禅已无力回天,才有了扶不起的阿斗之说。首先刘禅继位,诸葛孔明没有放权。东征西伐是诸葛亮的决策,也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定的夺取天下的方针策略。随着环境大势的变化,刘禅没有自主权,诸葛亮也没有随大势而变化,也就是说战略上没有变化,没有随大势而改变战略,造成了自己鞠躬尽瘁,壮志未酬身先死,最后一个烂摊子落在刘禅的手里,国力已经衰弱,蜀国能人辈出也无力回天了。至此刘禅背着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了。

像我们上中学那会儿收录课文里的那篇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不愿出仕晋朝做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觉得刘禅是个明君,像刘禅的汉朝九十万人口,除去一般妇女,剩四五十万,再除去老人和孩子,就这样供养十几万军队,三四万官吏,而且对外战争还要种地,生产钢铁,兵器,喂马等等,诸葛亮一出去进攻就带走全部兵勇,估计家里都没人种地了,就这样兴兵北伐了五次,历时六年,整个国家忙于备战,连人口生息繁育的事都不做了,而且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出动十三万精兵,外加十几万农夫,每天消耗粮食就四万石,一个月就一百二十万,两个月就得花二百四十万,如果诸葛亮不能攻城略地,以战养战,将巨大的战争压力转嫁到魏国,他们后汉的国力总会难以维持。

但刘禅心急归心急,心里也明白,北伐中原,匡扶汉业一直是诸葛亮的夙愿,如果这个愿望都满足不了,他的相父很可能会立即垮了。所以也一直不惜代价,毫无异议的支持他。诸葛亮把举国力量都投进去了,如果不能成功,它的反噬之力很可能会翻转过来压垮整个后汉。我个人感觉刘禅这个皇帝比跟他同时代的曹睿,孙权都好一点,虽然一方面也可能是诸葛亮的教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卑以自牧,还搞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从刘禅开始,年纪轻轻就青菜豆腐白米饭过日子,这样也才能让臣民心服,每天粮食定量,多余的都运到前线。比起曹睿大修宫殿房子,又是寻珍觅宝,虽然也跟家境有关吧,但刘禅卑其宫室,俭其衣食,不以百姓的役力而奉己一人,比曹睿强多了,而且刘禅心地宽厚善良,虽然孱弱,也比孙权还有他子孙要好。

刘禅并不是昏君,而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原因如下。

其一,刘禅在位40年,没有大的叛乱。

和曹魏249年发生的高平陵之变,东吴孙峻、诸葛恪专权相比,蜀汉在这40年中,几乎没有宫廷政变。刘备死后,“相父”诸葛亮掌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把蜀汉内外治理得国泰民安,不需要刘禅多动脑筋。刘禅只需要逢年过节主持祭祀仪式即可。

在诸葛亮之后,是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掌权,他们都能在刘禅的领导下安安分分地办事情,没有想过叛乱,夺权之类的事情。这40年中,刘禅始终牢牢抓着蜀汉朝政大权,没有旁落。而同时期的曹魏、东吴,都因为皇权更迭,大权旁落,还因此发生了兵变,血流成河。

其二,刘禅识时务,知进退,为保全成都老百姓,开城投降。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小路,消灭诸葛瞻七万御林军,进入蜀汉腹地,包围成都。此时的刘禅面临两个抉择,即血战到底,还是开城投降。这是一个艰难的二选一,刘禅思索良久,不能决断。

这时的蜀汉,还有不少远在边关的精锐军队,如剑阁的大将军姜维、南中都督霍弋、巴东太守罗宪,这些都掌握重兵。如果刘禅在成都组织御林军抵抗邓艾的进攻,与城共存亡,再发出勤王令,让这些边关军队回援,应该有八成的把握吃掉邓艾军队,转危为安。

可是,他在投降派谯周的劝说下,为了保全成都的老百姓,选择了开城投降。其实早在刘备包围成都时,益州牧刘璋就为了益州的老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开城投降过。现在,刘禅也是同样的选择,他们都是为了保全老百姓,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好君主。

其三,刘禅发挥出“影帝”水平,成功骗过司马昭,安度晚年。

刘禅投降后,虽然经过钟会、姜维之乱,也没改变投降的事实。他于公元264年进入洛阳,受到晋公司马昭的隆重接待,被封为安乐公。在宴会上,演奏蜀中乐曲和歌舞,这让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一个个低头流泪,沉默不语,而刘禅喜滋滋地欣赏乐曲。这时,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回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乐不思蜀”。刘禅知道自己的处境,知道这是司马昭对自己的考验,如果自己一个回答不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自己一个人身死是小,如果连累了蜀汉旧臣及老百姓,罪就大了。因此,他效仿父亲刘备当年“惊雷失筷子”的手法,来了个“乐不思蜀”,安全过关,得享晚年。《汉晋春秋》中记载如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总结:如果说刘禅是一个“千古一帝”那明显是夸大了,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如果说刘禅昏庸无道,残暴不仁,也有失偏颇。他却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

“乐不思蜀”作为一个成语广为流传,就是起源于刘禅的,蜀国始于刘备,终于刘禅。

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魏帝封他为安乐公。在一次宴会上,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刘禅欢乐嬉笑,无动于衷。而这个成语的意思也是说刘禅甘于被虏,不思复国,刘禅也作为弱智君王被骂了几千年。

其实我们看,刘禅在诸葛亮病逝之后,仍然能够保守江山三十年,虽然没有什么建树,但是也没有什么大乱。

刘备在临终时,曾经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对刘禅也做了交代,对诸葛亮要”事之如父“。刘禅严格遵守刘备的遗言,一切活动都交给诸葛亮,从来不去干涉”按照丞相说的做“。

也就是说他知道诸葛亮的品性,交给诸葛亮放心,而诸葛亮鞠躬尽瘁,确实也是非常可靠。

但是诸葛亮去世之后,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大权交给了蒋琬和费祎,显然他们没有诸葛亮可靠。但是刘禅让他们分管军政,能够互相制约平衡,可以很好的扼制他们的野心。

而且刘禅当政期间,很少出现屠杀大臣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一个仁慈的君王。

其实在三国鼎力的阶段,蜀国的国力一直就不强大,历史上朝代更迭是车轮滚滚,一直上演,就算再有能力,也充当不好这个接盘侠。就算被后人诟病的乐不思蜀,对于刘禅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呢,他通过这种方式,保全了自己。

刘禅虽然不是英明神武,但是也不是弱智,之所以被人如此看待,还是在演义中,突出了诸葛亮,他做了陪衬。

事实上,刘禅并不是没有治国之才,他在位期间,发展经济,与民生息,回顾刘禅的一生让人想起一句话,我不要天上的星星,我只要尘世的幸福。

有一个人,如果说他是素丝无常,唯所染之,大多数人猜不到他的名字,而如果换个说法,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几乎所有人都会恍然大悟,哦,就是那个开城门投降,后又乐不思蜀的刘禅啊!

事实上,刘禅并不是没有治国之才,他在位期间,发展经济,与民生息,诸葛亮死后,还能在群雄割据的三国时期支撑数十年,能力并不平庸。而这样的刘禅,之所以被后世诟病,一是因为蜀汉灭亡,二是因为亡国之后,他又语不惊人死不休道:“此间乐,不思蜀”。

由于历史有时候并不是人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刘禅的乐不思蜀,根据目前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以推断出两点,往小了说,是为了自保,往大了说,是为了天下统一。从刘禅的为君之道,以及后来蜀汉旧部和刘禅本人的结局来看,这两点是符合史实的。不过,这些都是从政治角度推测,以理性角度分析的,那么如果没有这些政治因素,这句话,会不会也包含了刘禅真实的想法呢?他或许,其实并不想做皇帝,他不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只想拥有平凡的幸福?

根据史书记载,刘禅登基为帝时,年仅十七岁,还只是一个少年,而这个少年,在此之前,他经历了失去至亲的痛苦,也被迫和挚爱分离。


刘备摔孩子一事,古往今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乎所有人都记住了赵云长坂坡救主的英勇,以及刘备的惜才之心,帝王之术。可没有人记得,在那一年的长坂坡,刘禅的生母,为了不拖累赵云带走自己的孩子,也为了不让自己成为曹操威胁丈夫的人质,那个柔弱的女子,投井自尽了。对于刘备而言,那只是他的妻妾中一个人而已,对于历史而言,这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女人,可是对于刘禅而言,那是他的母亲,唯一的母亲,在他尚在襁褓之时就离开了他,等刘禅长大以后,他一定有为她的母亲而伤感过,为了自己父亲实现天下一统的伟大抱负,为了自己能够顺利脱险她牺牲了,可是,她的牺牲并没有换来父亲多么深情的怀念。他也一定不能懂,为什么男人心里想的都是王权霸业,他们胸怀天下,却又连自己的妻儿都可以抛弃。他不愿意做这样的人,可是最终,他的挚爱,他也没有保护得了。

刘禅在幼年时,是曾经被拐卖过的,具体时间,具体是哪一次战乱,自古以来,争论不一,但是的确有这样一件事存在。刘禅被拐卖入的是一户普通农家,虽然不是亲生儿子,但是善良的农户两口子,都视如己出,随着刘禅慢慢长大,还给他物色了一个媳妇,小两口在乱世之中过得很幸福。结发之妻,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一心一意跟随着他,按照常理而言,在刘备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刘禅,也将他立为太子后,她应该被封为太子妃,等到刘禅登基,她可以为后,可是,在所有的历史里,刘禅的这位结发之妻,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仿佛消失的干干净净。

她去了哪里?答案很简单,消香玉损。


刘禅的两位皇后,都是张飞之女,而张飞在蜀汉的地位,不用多说。这很明显是一场政治婚姻,在这场婚姻里,刘禅的结发之妻是必须要多余的,因为虽然她地位卑微,但是在刘禅心里,他是深深爱着她的,这就意味着,张飞的女儿嫁给他以后,很有可能受冷落,就算不受冷落,也肯定不亲密,地位岌岌可危,所以,她必须牺牲,而刘禅,他无法阻止这一起的发生。他或许采取过保护措施,但是,没有用。在汉朝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先例的。当年,刘病已登基,封结发之妻许平君为后,由于刘病已独宠皇后,冷落了霍光之女霍成君,为了霍成君能登上后位,霍母买通产婆使得许皇后难产而亡。即使故剑情深又如何,后来也还是没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刘禅的结发之妻,大概也和许皇后一样,甚至,她还没有许皇后那么幸运,她消失的默默无闻。

经历过这些,刘禅心里对皇位或许并不是很渴望的,只是,他的出生注定了他不能任性的选择自己的想要的生活。或许有人会说,出生帝王之家,这一切都是很正常的,是刘禅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可是,刘禅他毕竟是一个少年,而且他是体验过平凡却真实的幸福生活的,如果不是他需要继承蜀汉王权,他本可以过着他喜欢的生活,哪怕是乱世,他至少可以有母亲,有妻子,有他自己的自由。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可以对刘禅取而代之,或许那时候,刘禅他心里是渴望着有一天,诸葛亮真的把他取而代之的,人各有志,父辈的雄心壮志着实不应该强加于下一代,这并不是一个人的责任心问题,而仅仅是生而为人,我们每个人都选择自己生活方式,梦想追求的权力。可惜的是,刘禅这点小心思诸葛亮并不知道,他被刘备的托孤之词感动的稀里哗啦,只想着肝脑涂地报效先皇。

蜀汉灭亡并不是刘禅一个人的问题,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就算诸葛亮真的还活着,也不一定能逆天改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还苦苦支撑了这么多年,尤其是,他本无心帝位,却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做了这么多年,而且,他还没有破罐子破摔,索性沉溺酒色之类,放纵自我,着实不易。他投降了,因为实在支撑不下了,也尽心尽力了,他能为蜀汉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使百姓免于战乱。

回顾刘禅的一生让人想起一句话,我不要天上的星星,我只要尘世的幸福。刘禅的乐不思蜀,其实也是他自己的心声,只是这心声,旁人很难懂,因为他的乐并不是纵情酒色,也不是性命无忧的乐,他的乐是他终于可以解脱,虽然,这解脱来的太晚,这之前,他牺牲了太多,但至少,在一生中,他还能拥有这样的时光,已经很好很好了。

刘禅之所以被称之为聪明,那是因为他作为亡国之君,却能够安享晚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除了有司马炎宽宏大度之外,也要刘禅有足够的智慧才行。

作为刘备的儿子,刘禅的压力还是蛮大的。因为刘备临死之前,把自己打下来的江山,给折腾的差不多了,蜀汉当时基本算半亡国状态。这个时候刘禅接过了这个烂摊子,他压根就不知道怎么做,一来没有治国经验,二来实在是太年轻了。

所以这个时候是诸葛亮承担了这个重担,他将蜀汉帝国重新收拾了起来。诸葛亮执政12年后,帝国的大权交给了刘禅。30岁出头的刘禅,终于开始亲政。

很多人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这话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刘禅当时已经做得不错了,至少比一般的亡国之君要好得多。他任用费祎、董允等人维持朝政,后来又将军权交给姜维来管理。整体上总览了蜀汉政权接近三十年时间。

这是比较不容易的, 这三十年时间,刘禅一直手握大权,从来没有旁落的时候,可见刘禅还是有一定执政能力的。

在蜀汉大门被打开以后,刘禅能够主动出城投降,避免蜀汉百姓再遭涂炭生灵,虽然有些窝囊,但也算是功德无量了。等到了洛阳以后,刘禅在司马昭面前各种装傻充楞,乐不思蜀的名声传开以后,司马昭彻底放心了。

倒不是说刘禅真的骗过了司马昭,而是刘禅的这种行为,已经完全将他那点号召力给损耗殆尽了。既然没有了威胁,司马昭当然放心了。可以说刘禅果断装傻服软,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刘禅经常被认为是昏庸无能的君主,但是为什么有人说他是一个有谋略有情商的好君主?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难道真的有他远见卓识的一面吗?

刘禅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皇上,当时,还拜了诸葛亮为师,刘禅在历史上是一位能人,从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中就能看出来,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征战之前上书给刘禅的表文,其中表明了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以及最后主刘禅的信任,因为诸葛亮相信刘禅有决心,治理好国家,对刘禅寄予治国的期望,像诸葛亮这么智谋的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把这个重任寄托在刘禅身上的。

所以刘禅也是有很多智谋的,有谋略有智慧有情商的,在刘禅沦为阶下囚的时候,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所以刘禅甘愿装疯卖傻,来博取别人的信任,刘禅用“乐不思蜀”来换取了司马昭的信任,也忽悠了整个魏国。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刘禅是一个懂得弯腰低头的人,只有懂得在合适的地方弯下腰来,才能成就一番大事。

所以说就是也算上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书上说刘禅是一个无庸之辈,但是其实了解历史,了解刘禅过去的人不会这么说,因为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就容易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刘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明明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别人说成是一个无庸的人,也许是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问题不同,总之我认为刘禅是一个有志有谋的人,我们要了解历史,了解刘禅的过去才能评价和评论刘禅。

乐不思蜀证明了刘禅并不傻,因为他害怕自己的子民受到战争的折磨,但蜀国已经是强弩之末,神仙也救不回来。
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并不是他真的昏庸无能,说明他有谋略有情商,把自己伪装成昏庸无能的君主,这只是表面,这样对他更好。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不是这样的,当时他被俘虏了以后,提到了蜀国,他却很开心地喝酒,说这儿比蜀国好,乐不思蜀就是这么来的,但是他是怕他们带兵攻打他的子民,所以他是个很好的君王。
昏君不是说他笨,而是没有一个君主的责任和担当,而他的直接投降,乐不思蜀,也证明了他不傻,有情商,他可能也想隐忍下来,但蜀国的气节已经被他败光,复国也不可能了。
文章标题: 为什么吴越纳土归宋评价颇高,蜀汉投降就有人骂刘禅无能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5292.html

[为什么吴越纳土归宋评价颇高,蜀汉投降就有人骂刘禅无能呢]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