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03 23:00: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唐太宗的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其中最有力的皇位继承人是前后4人。最初是嫡子李承干。其次是嫡子李泰。然后是第三个孩子李谨。最后是第九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大略的才能、睿智和勇猛的李世民为什么最后还是把皇位传给了胆小的李治?
本来李治登基就没有希望,嫡子李承干才是皇位的继承人,但唐太宗晚年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干太子恐吓,于是两人展开了确保地位吃或被吃的争夺。唐太宗很失望。
前几位皇子齐心协力战斗,争位,互相残废,为仁厚懦弱的李治创造了机会。当时,太子造反,第五子造反的话,受到宠爱,有能力的李泰很有可能获得地位。原来在储藏君争夺战中获胜的李泰,由于情急生的愚蠢而反复失策,正是因为这些失策,富有智慧的李世民对爱子产生了爱与恐惧,因为恐惧而生戒,失去了李泰和地位。之前几位强大的对手连续败北,一定是李治得到了机会。
朝中重臣孙无忌、嘉遂良等关陇贵族强化了李治,确立了李世民以李治为太子的信心。李治是孙无忌的外甥,长孙家族关系到陇集团的核心,在朝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长孙无忌、褒良一党强势支持李治,让李世民安心,更坚定了李世民树立太子的信心。
我不想看自己的经历在来世重复。李世民苦心经营,残杀手脚登上皇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害怕子孙模仿他。所以他反对自己的道路,把没有经营的李治作为太子立起来。李治成为皇太子后进行了很多合格表达,并让李世民安心地将王位传达给了李治。
大唐的荣耀需要宽大的仁爱和守成的你。李世民一生打仗,敢于采伐。为了后世江山的安定和安定,需要仁厚的守成君的后继者。同时,为了吸取前朝的炀帝过伐、灭二世的教训,最后决定选择宽大懦弱的李治作为后继者。
历史表明李治确实是个有才能的守成君。现在很多电影和电视作品中,形成了像唐高宗李治那样唯唯诺诺和后顾之忧的形象,实际上和历史上真实的李治大不相同。“高宗的李治有太宗的遗风”这样的评价,对李治来说可能是最好的。
李世民的儿子非常多,但是他却选择了软弱的李治继承皇位,主要原因是李治是嫡子,而其他的嫡子德不配位,因此李世民选择了不被外界看好的李治继承大统。虽然很多人不理解李世民的这个举动,但是李治依然脱颖而出,坐上皇位。
李世民选择李治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李治的嫡子身份,李治是长孙皇后生的孩子。按照常理来说,嫡子一般都是未来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嫡出就是要比庶出更有可能当上皇上,而且嫡出的身份也比庶出更为正统。因此李世民选择李治,合情合理,没有什么不妥当的,这不过是遵循正常的惯例罢了。
而李治虽然性格软弱,但是不乏才华。李治自小受到太后的宠爱,在温室中成长,因此李治会比较懦弱。但是却不能因为李治的性格,忽略了他的才华。李治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才能的人,他的文韬武略也都是优秀的。作为一个君王,他也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够处理国事。因此李世民选择他,也是因为认为他有才华,有潜力。毕竟皇位继承的大事,不可能选择一个草包来继承。
而且李治的其他兄弟都不具备继承皇位的条件。虽然李世民当时更加喜欢其他的儿子,但是他们要么有的野心太过,要么就是性格顽劣,要么是过早地衰落了。因此排除这些儿子之后,只剩下李治最具有资格继承皇位,李治的嫡出身份和潜力就成为了他的有力竞争条件,所以李世民也只能选择他了。
选择皇位继承人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每个皇上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虽然李世民选择李治让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反对,但是李世民也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主要是没得选,没得选,没得选啊
如今我们常常说汉唐遗风,遗风是什么,是传统,是风俗,更是礼制。唐朝无疑是非常遵循礼制的一个王朝,李治得位称帝的原因也就出来了!
唐太宗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由于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存在,那么拥有继承资格的只有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嫡出的三位皇子。分别为太子恒山王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
为什么没得选呢?
“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李渊临终前对李世民如是说没错,李世民造反老子得来的皇位,如今他的儿子们也效仿了!而且比起李世民兄弟相残当年有过之而不及。
太子李承乾之死
太宗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齐王李佑谋反失败,没想到的是却牵出了太子李承乾也密谋造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让李世民一下子惊呆了,下令严查。查出来的结果就是太子造反属实,经查贞观十七年(643年)与汉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杜如晦之子)、赵节(长广公主之子)等密谋了所谓自保计划。李承乾当时可谓是受万千宠爱于一身,而李世民对于这个结果不太能接受,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培养太子了。按当时律法,李承乾应该被杀了,李世民还是心软了,大臣们也给出了台阶“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最后李承乾被流放今贵州境内,不久后就死了。
魏王李泰
当时太子和魏王的争储十分激烈,也让李世民十分头疼。李世民自己曾经说过,魏王是最像自己的一个儿子,恰恰这句话害死了自己两个儿子。太子是怕魏王受宠,因而造反被杀,魏王呢,因为李世民觉得太像自己了,怕魏王上位以后,也会兄弟相残。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唐高宗李治
幸运的李治就这样登上了皇位!而李世民的14个儿子中也只有两个得以善终,分别为后来的唐高宗李治,以及赵王李福!不得不感叹李家强大的造反基因!
在中国封建帝制时代,皇帝是国家的最高元首,也是国家、民族的最高象征,掌握国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军事、外交等各项大权,从现在意义上讲,皇帝就是名副其实的独裁者。
皇帝个人的素质、能力、品德、喜好等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皇帝的选择、皇位的继承关系着皇朝的盛衰,更关系着国家的命运。
因此除却一些朝代实行嫡长继承制基本没得选外,但凡通过考察、甄选而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朝代,皇帝们都会在皇位继承上千般寻思,万般考虑,反复斟酌,深怕因自己的传为不当,将列祖列宗好不容易打来的江山在自己的子孙里葬送,所以他们定会选择能力出众、性格强势、身体健壮的皇子继承皇帝。
就像清朝康熙帝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深思熟虑后,才将清朝的皇位继承权传给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事实证明,康熙的选择是极其正确的,雍正帝在继承皇位后,非常勤政,国家治理的也很好,上承父亲康熙,下启儿子乾隆,共同开创了上百年之久的“康乾盛世”。
(图)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
当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里、在皇位的传承上也并不缺少一些昏庸之举。
晋武帝司马炎就犯了致命的错误,本非贤主的他在其皇后贾南风枕边风的吹拂下、在其软磨硬泡下,选择了让幼稚甚至有些智商低下的傻子晋惠帝继承皇位,结果导致西晋出现“八王之乱”,西晋国力由盛转衰,最终被内迁的少数民族灭亡,晋惠帝的“为何不吃肉糜”也成为了贻笑千年的典故嘲讽。
人们在说到唐太宗李世民传位高宗李治上也颇有微词,更有不解和疑问。
试试想来,人们对此存在疑惑确实不无道理。
首先,唐太宗李世民的能力毋庸置疑,他是唐朝最为杰出的帝王没有之一,即便放在整个封建社会,也是千古一帝,唐太宗向来以英明著称,能力出众,文韬武略;又能任用贤人,虚心纳谏。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再者,唐太宗的儿子也有不少,共有十四个儿子,
其中包括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魏王王李泰、高宗李治;
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
阴妃生庶人李祐;
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
韦妃生纪王李慎;
杨妃生赵王李福;
杨氏生曹王李明;
王氏生蒋王李恽;
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
在这些儿子中有些未成人,就已早夭,当然也有几位能力出众者,其中魏王李泰能力最强,颇有太宗风范,也深受唐太宗喜爱。
(图)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唐朝基本沿用的是嫡长继承制,按礼法来讲,李承乾既是长子,又是嫡出(长孙皇后所生),所以八岁时就被立为太子。
但李承乾能力一般,远在魏王李泰之下,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及魏王李泰,因此,李承乾为能顺利继承皇位、在皇位争夺中占据有利,不断拉拢朝臣。
当然,魏王李泰也没歇着,借着太宗李世民对他的喜爱,仿佛也看到了继承皇位的希望,也马不停地积蓄势力。
而同样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世民九子晋王李治,却丝毫没有优势可言,李治不仅身体虚弱,性格软弱,能力也不及两位兄长,在太宗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也在两位哥哥之下。
但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放着长子李承乾、能力出众的魏王李泰不用,偏偏选择毫无优势可言、又性格软弱的晋王李治继承皇位呢?
难道是唐太宗脑子被驴踢了?还是脑子进水不好使唤了?亦或是他也听了长孙皇后或武媚娘的枕边风,变得昏庸无能了?
事实上,这都不是。
一则晚年的李世民身体是日趋下降了,但脑子并不糊涂,脑袋没被驴踢,也没有进水。
二则长孙皇后去世的早,还没来得及给李世民吹枕边风,至于武才人武媚娘只是李世民身边一个小小的才人,人微言轻,连侍寝太宗皇帝的机会都几乎没有,就更谈不上帮李治吹枕边风了。
其实唐太宗选择李治继承皇位,正是看中了他的性格软弱和善良,可以说李治是因祸(性格软弱)得福当了皇帝。
(图)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
究其原因,我们要从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说起,众所周知,按照嫡长继承制的传统,身为高祖李渊次子的李世民并非唐朝皇帝的合法继承人。
合法的继承人是李渊长子李建成,且李建成在李渊称帝后就被立为太子,但秦王李世民在帮助父亲建立唐朝、消灭割据势力中功不可没,势力也越来越大,因而夺位之心也日益膨胀,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警觉。
这也让李建成压力倍增,逐渐萌生除去秦王李世民的想法,结果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事变,杀掉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以及他们的众多儿子,并逼迫父亲退位、传位给自己。因此李世民的皇位来的并不光彩,“杀兄弟黜父”也极不厚道。
到了晚年,太宗李世民悔意渐生,且越来越厉害,李建成、李元吉毕竟是自己的亲兄弟,手足情深,他经常因梦见杀害兄弟而从睡梦中惊醒,这让他心里有了巨大的阴影。
因而在皇帝传位选择上也变的十分谨慎,深怕“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的血腥事件在自己的儿子们中再次上演。
嫡出庶出都是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无论自己的哪个儿子因皇位争夺死于非命,这都是身为父亲不想看到的。
李承乾虽为长子,能力也在李治之上,但李承乾却和侯君集密谋篡位,结果太子之位被废,李承乾也贬为庶人。
魏王李泰能力出众,也深受李世民喜爱,在李承乾被废的情况下最有可能选为继承人,但李泰太过强势又颇有心计,李泰如果即位,为了巩固地位势必会对自己的兄弟们下手,兄弟相残的场面不可避免,这是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最不愿看到的。
相反如若李治继承皇位,虽能力一般,身体虚弱,治国理政方面会比较吃力一些,不过这些满朝文武大臣会弥补。
但好处在于性格软弱又生性善良的李治不会对自己的众多兄弟们下手,这样李世民的儿孙们就会在他百年传位后得以保全。
再说李治即便能力差,也好歹是嫡出,在同为嫡出的李承乾、李泰相继失势的情况下,让嫡出的李治继承皇位,自然也会获得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朝臣们的支持。
(图)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
?
就这样李治被李世民立为太子,李世民驾崩后,李治又顺利继承皇位,时为唐高宗。
从保全李唐子孙来看,让李治继承皇位不能不说是李世民的精明之处,却也是他的无奈之举。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做法也是正确的,当了皇帝的李治对自己的兄弟们还是蛮不错的,并没有赶尽杀绝,斩草除根,该受封的依然受封,该晋爵的继续晋爵。
然而,人算终究不如天算,尽管李世民脑汁绞尽,机关算尽,却没有算见自己的才人武媚娘日后会成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更没有算尽武媚娘这一介女流日后会登上大唐皇位。
心狠手辣的武则天可没有李治那么善良、仁慈。掌握大权的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武周统治,开始对李唐王室痛下杀手,除却李治、李福外,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几个儿子和众多孙子大多死于非命。
或许是造化弄人,或许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埋下的祸根,他的儿子们也未能逃脱被后任统治者诛杀的命运。还是那句话“奈何身在帝王家”。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马峰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