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真的是被壬辰战争拖垮的吗
不是,应该是自身的腐败压垮
明朝是被藩王与党争拖垮的
再说明朝,明朝走向末路到底是什么原因
大明王朝
贪污腐化
老生常谈一下,但这个才是最根本的。
明朝利益链盘根错节,导致行政效率极端低下,层层推诿,恐怕就不止是“皇权不下县”了,而是“君命不出近几”。
明朝官僚行政依钱办事儿而非国家法度,连明朝政府官员都丧失对自己体制的遵守,还指望百姓信任?律法形同虚设,政府权威性荡然无存。
明朝一个行贿一个受贿,必然伤害他人,可能是要获得提拔的能臣,可能是案件中的被害人、无辜者,可能是被土豪劣绅强占土地的农民,民怨积深,只待一个小小的突破口,民变爆发,最终像滚雪球般壮大、葬送一个王朝。
土地兼并
教科书里念叨一遍又一遍,但可能没了解这意味着什么。
明朝自耕农的土地被兼并,自由农成为地主的佃农,租税流向地主而非国家,而地主又会通过种种手段逃税,于是国家财源减少,影响财政。
明朝人口逐渐被地主控制,而非国家控制,政府降低了对人口的控制能力,无论是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还是大规模战争,政府捉襟见肘。
明朝大量自耕农土地被占,除了一部分留下沦为佃农,相当一部分因为破产而成为流民,流民经过颠沛流离、辗转汇聚形成规模,最终将成为动摇一切既有秩序的力量。
张居正
边军困苦与边将军阀化
很多人谈到明末都会把士大夫拉出来批斗,但实际上明朝是被自己人灭的——边军。
明朝卫所制度原为国家设立的战时出征、平时耕地自给的制度,但明朝中后期,边将利用职权之便,侵占土地,役使军卒为其奴隶耕作,边军日渐困苦,军户贫贱,卖妻鬻子。那么问题来了,一旦这帮人被上司、蛮族率领进入东南富庶之地,你猜会发生什么?为了抢钱抢女人,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与破坏力,从嘉定一直抢掠到广州
崇祯皇帝
伴随着卫所沦为边将们的私产,个别骁勇善战的士卒成为他们的御用打手,“家奴”,形成军阀,其中的佼佼者是辽西将门集团——李成梁、祖承训和吴三桂。这帮人不单单是通过役使军卒耕作出战,吸兵血,还喝朝廷的血。有人说东林党、崇祯财政有问题,军饷才凑不齐。不是军饷凑不齐,是从来就喂不饱这帮军阀老兵油子!后来康熙年间的三藩,想必康熙一定体会到崇祯的苦处了——平时你就得好吃好喝伺候着我,打不打仗抗不抗敌全看心情,你要不养着我我特么就造反,这就是军阀。
至于壬辰战争,那时明朝还没烂到家,经过隆庆及万历初年的高拱海瑞张居正改革,明朝回光返照。
但是,壬辰战争已经暴露日后明朝灭亡的许多问题,其中“抗日战神李如松”,攻破平壤后竟将有功的南兵屠戮,朝廷的兵,他为了他李家就敢杀!大明灭亡大概就是无数的李如松们努力的结果。
李自成
一栋破烂的屋子,平时天气好看起来相安无事,可一旦稍微刮点风就摇摇欲坠,赶上一场风雨就塌了。
只不过在等着谁来推倒他。
土木堡之变,是属于军事上的式微,文官党争,宦官专权,皇帝不理事,属于政治上的衰弱~
《万历三大征考》
《万历三大征》是本书,要的是《万历三大征考》的部分内容。在万历时期平息叛乱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 和朝鲜战役 日本丰臣秀吉派兵侵略李氏朝鲜 当时朝鲜向明朝中国求援,明朝水师和朝鲜水师合战,配合上李舜臣设计的龟甲船,朝鲜反败为胜;丰臣秀吉并因此而元气大伤,并在归途中病死。万历皇帝派兵支援朝鲜 中国叫壬辰战争 韩国普遍称之为壬辰倭乱
万历三大征内容:
指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1573~1619)年间平息叛乱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三战皆捷,但明朝人力物力也遭受到巨大损失。
宁夏之役 即镇压哱拜之乱。拜原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积功升都指挥。万历初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家丁千余,专制宁夏,多蓄之命。万历十七年,以副总兵致仕,子哱承恩袭职。十九年,火落赤等部犯洮河告急,拜自请率所部三千人往援,至金城,见各镇兵皆出其下,归途取路塞外,戎兵亦远避之,因益骄横,有轻中外之心。巡抚党馨每抑裁之,并核其冒饷罪,哱拜因于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嗾使军锋刘东旸叛乱,杀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纵火焚公署,收符印,发帑释囚。胁迫总兵官张惟忠以党馨“扣饷激变”奏报,并索取敕印,惟忠自缢死。此后东旸自称总兵,以拜为谋主,以承恩、许朝为左右副总兵,土文秀、哱云为左右参将,占据宁夏镇,刑牲而盟。出兵连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惟平虏坚守不下。叛军又以许花马池一带听其住牧为诱饵,得套部蒙古首领著力兔等相助,势力越加强大,全陕震动。三月四日,副总兵李昫奉总督魏学曾檄,摄总兵事进剿,但叛军恃套部蒙古支持,势甚强。此后,明朝特调副麻贵驰援,贵率苍头军在攻城同时,阻击套部蒙古,斩获甚多。四月,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七月,麻贵等捣毁套部大营,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各路援军在代学曾为总督的叶梦熊的统帅下,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决水灌城。叛军失去外援,城内弹尽粮绝,同时内部发生火并,九月十六日刘东旸杀土文秀,承恩杀许朝,后周国柱又杀刘东旸。军心涣散。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围哱拜家,拜阖门自尽,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
播州之役 播州位于四川、贵州、湖北间,山川险要,广袤千里。自唐杨端之后,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杨铿内附,明任命其为播州宣慰司使。万历初为播州宣慰司使,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并于万历十七年公开作乱。明廷对杨应龙之乱举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对策。因此应龙本人一面向明朝佯称出人出钱以抵罪赎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贵州、湖广的数十个屯堡与城镇,搜戮居民,奸淫掳掠。二十六年,四川巡抚谭希思于綦江、合江(今四川泸州东)设防。次年,贵州巡抚江东之令都司杨国柱率军三千进剿,失利,杨国柱被杀。明廷罢江东之,以郭子章代之。又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三省兵事,并调刘綎及麻贵、陈璘、董一元等南征。二十八年,征兵大集,二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每路约三万人。刘綎进兵綦江,连破楠木山、羊简台、三峒天险。又败应龙之子朝栋所统苗军。巾帼英雄秦良玉与其丈夫马千乘亦率兵攻下金筑等七寨,并偕同酉阳等土司军一起攻下桑木关为南川路战功第一。其他几路明军也取得胜利。三月底,刘綎攻占娄山关,四月,杨应龙率诸苗决死战,又败。綎进占杨应龙所依天险之地龙爪、海云,至海龙囤(今遵义西北),与诸路军合围之。六月,刘綎又破大城。应龙知大势已去,与二妾自缢,子朝栋等被执,明军入城,播州平。后分其地为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贵州。
朝鲜之役 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战。万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王京(今汉城)。朝鲜国王李昖沉湎酒色、弛于武备、政治腐败,军队望风而溃。李昖逃奔平壤、后又奔义州(今新义州东北)。日军进占王京后,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又攻入开城、平壤。朝鲜八道沦陷七道。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但援军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击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仅以身免。明廷得败讯后,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四万兵马赴朝。次年正月进攻平壤,击败小西行长部,获平壤大捷,此后又复开城,扭转战局。后又进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馆因轻敌中伏,损失惨重,李如松险些阵亡。三月,刘綎、陈璘率军抵朝。明军扼临津、宝山等处,并断日军粮道,日军缺粮,不得不放弃王京,退缩至釜山等地,开始与明军谈判。为争取时间,明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和议。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为界等无理要求,谈判破裂。二十五年日军再次发动进攻,明神宗朱翊钧下石星等于狱,以邢玠为蓟辽总督,因李如松战死,任命麻贵为备倭大将军,调蓟辽、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兵及福建、吴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汉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军兵分四路,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綎、水路陈璘,分道向釜山挺进,陈璘与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紧密配合,在海上打败敌人最精锐的小西行长所部,八月,丰臣秀吉死,日军撤兵,中朝联军乘势进击,日军大败。但李舜臣和明军老将邓子龙也在与日军的露梁海之战中牺牲。十一月,战争基本结束。
三次战役虽取得胜利,但也使明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损失。史载:“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经此三次战役后,明朝元气大伤,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介绍一下壬辰战争
您好!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朝鲜:壬辰倭乱;日本:文禄・庆长の役),是指发生于十六世纪末于朝鲜半岛的局部战争。战争分为两段,前后持续七年。
1592年4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派遣16万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廷很快便派出4万大军前去救援,日军受挫后和明朝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紧急调4万兵力赴朝迎敌,明朝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
朝鲜李朝肃宗曾言:“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明史·日本传》虽把战争的终结归结为:“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然自关白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朝鲜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诸倭亦皆退守岛巢,东南稍有安枕之日矣。然而这一说法争议很大,尤其是丧师数十万之说,明朝从战争初期一直到最终结束兵员数量仅仅增添至八万人。记载来源可能源于言官丁应泰的诬告。
文章标题: 明朝亡于壬辰战争的说法有道理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