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0-30 23:01: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说到明朝最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那就是土木堡之变了,正是因为这场事变,间接导致了明朝由盛转衰。当时明英宗朱祁镇为了血洗瓦剌,保护祖宗的基业,亲率50万大军。后来在太监王振的唆使下,遭遇失败。明英宗被俘。
一方面君王被俘,是一个国家多大的耻辱,可能会引起朝廷动荡,四分五裂,这是相当危险的。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时朱祁镇之母孙皇后,力挽狂澜,对于她来说明英宗被俘很有可能就回不来了,大明王朝,不能在她的手里就这么毁掉了,这样的话,她就成了历史罪人了。在之后孙皇后推选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玉为替代者,这样朱祁玉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帝,使得明王朝能够苟延残喘,在面千疮百孔的同时。
另一方面来说,虽然明朝受到了极大的重创,但是有生力量仍然存在,当时朝廷的中流砥柱大臣于谦,冒死进谏,利用自己的力量和孙皇后给予的权力,严明律己,克己奉公。在后期通过重整军队,又一次出征,打败了瓦拉的军队,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根基。明英宗在被瓦剌俘虏了以后,在蒙古彻底的经受一系列的磨练,过的是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他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之后明英宗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他顺利的回到了明朝,此时看到他的弟弟当着皇帝,心中肯定些许不爽。
在初期,他甘愿为无名皇帝与他的弟弟朱祁玉称兄道弟,共同维护大明王朝的统治。可是一个国家怎么会有两个君王,明英宗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其弟弟朱祁玉在他的恐吓下,最终而亡。历史究竟是是怎样的,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大臣于谦的重整,使得明王朝内忧外患的局面得到了控制,明英宗的在次即位。明朝看着表面强大,实质上已经走向下坡路了,因为一个国家大规模的有生力量被损耗,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土木堡之变对于明朝来说是由盛转衰的重大事件,但是,明朝仍然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国,就像美国在遭遇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失败后,虽然国力下降,但还是一个超级大国。明朝虽然遭遇惨败,但历史底蕴在那里摆着,将近两百年的积累,也可能一夜之间就让强盛繁荣的明朝变成一个二流国家,特别是当时周围也没有国力可以和明朝比的国家。
但是土木堡之变也确实影响了明朝,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如果说崇祯最该找自己的哪位祖先算账的话,明英宗一定排第一,万历都要靠后站。土木堡之变,明朝自开国以来的勋贵集团,也就是武将集团,全部覆灭,明朝从朱棣留下来的军队精锐也全部战死,使得明朝不得不调整对北方的政策,由攻转守,给了后来的女真崛起的时间。
明英宗算明朝中期的皇帝,虽然当时朝中矛盾很多,但是总体来说国力还是很强,更不用说后来的皇帝也都励精图治过,使明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有句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样庞大的一个王朝,是能经受住战争的失败的。就像宋朝,靖康之变比土木堡之变还要惨烈,可是赵构也能凭借仅存的半壁江山来建立南宋。
明朝有着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战力最强的军队,最先进的政治制度还有最富足的地区,比当年的宋朝还要强悍,即使是遇上这种大败,也还是能承受的。我们从之后的历史也可以看出,明朝没有因为国力衰微而灭国,反而延续了百年。
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这场惨败产生了许多蝴蝶效应,直接导致大明王朝由盛转衰。土木堡事之变后,明朝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明朝建国以来,从朱元璋的“八次北征”,到朱棣的“五出漠北”,对蒙古始终保持打击态势。但土木堡一战,由于指挥失误,明朝20余万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损失马匹20万头,器械辎重不计其数。
仅从损失的数字来说,器械没了可以重新打造,战马没了还怎么与蒙古骑兵作战?要知道中原地区并非优良马种产地,军用战马需要从蒙古走私高价买进,战时状态更是成为稀缺资源。更要命的是,阵亡的20万精锐之师可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他们的军事素养和作战经验是在多次征讨蒙古、甚至靖难之役中打出来的,经历了尸山血海的考验,短期再培养一支铁军难如登天。
此战之后,明朝军事力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组织对蒙古的大规模讨伐,从此由主动攻击转为被动防御,并在边疆修筑长城工事,期望通过高墙来阻挡蒙古铁骑的侵扰。
二、勋贵伤亡殆尽,宦官势力迅速崛起朱祁镇亲征瓦剌,不仅二十余万大军全军覆没,带去的武将集团同样所剩无几,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在内等五十余名将领,皆力战而死,使朱棣从靖难以来培养的武将集团瞬间崩塌。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武将集团从此一蹶不振,不仅造成军事力量衰落,更使朝局政治力量失去平衡。失去的牵制文官势力迅速上升,并逐渐掌握了明朝的军政大权。朱祁镇复辟后,为了限制文官权力,不得不打破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通过扶植曹吉祥等宦官势力来平衡文官集团。
自此,文臣与宦官集团力量此消彼长,不仅出了严嵩、张居正这样的权臣,更有冯宝、汪直、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而朋党之争和宦官专权则成为明朝统治的最大隐患,也为日后灭亡埋下了伏笔。
土木堡战败导致英宗被俘,蒙古首领也先趁机率领20万大军直逼北京,京师一度人心惶惶,众臣都主张迁都以避锋芒,但于谦力排众议,立刻从各地调兵勤王,最终打赢了这场生死存亡的北京保卫战,也更坚定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基调。
等到二百年后李自成同样兵临城下之时,在内部空虚、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迁都已是最后的选择,但大臣们却为了所谓的“气节”争论不休,崇祯也左右摇摆,犹豫不定,错过了出城的最佳时机。
这一战,明朝没有了于谦这样力挽狂澜的英雄,也没有了满朝文武的同仇敌忾,剩下的只有“天子守国门”的一腔热血。因此,奇迹没有再次发生,城破之后,崇祯在煤山上吊而死,明朝也随之灭亡。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