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自古中原必属兵家必争之地,那么有什么文化遗产

时间: 2022-10-28 23:02: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自古中原必属兵家必争之地,那么有什么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十大名关是兵家必争之地,都有哪些?

十大名关,顾名思义是我国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十大著名军事关口,在历朝历代的保卫战役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地位,它们分别是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它们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著称。
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天下十大名关”,都在设在哪些地方?
一山海关
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使古城最为增色的是关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耸立长城之上,雄视四野。登上城楼二楼,可俯视山海关城全貌及关外的原野。
二潼关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为华北,中原,西北之咽喉要冲,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1] 关名,又称冲关。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是关中的东大门,西进长安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畿内首险,三秦镇钥,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就是形容潼关。
潼关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关隘之一。《山海关志》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2] 与山海关为首称[3] 。” 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 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险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潼关八景,是潼关能够欣赏的八处胜景。八景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秦岭云屏、中条雪案、风陵晓渡、黄河春涨、谯楼晚照、道观神钟。

三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大别山脉的鸡公山下,它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三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关中之关”的美誉。南朝齐称武胜关为武阳关。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始称武胜关。

四友谊关
友谊关原名镇南关,附近是崇山峻岭,关藏山谷深处,为西南边防重镇。
关楼底座上原来只建有一层木结构回廊,重建时改用钢混结构,并加了两层回廊,每层回廊平均为80平方米。回廊的四周是拱形大窗,窗棂装饰了各式图案,外墙为墨绿色石米贴面,显得庄严、古朴。

五嘉峪关
嘉峪关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的西端的重要关隘,它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古称其为“天下雄关”。
嘉峪关关城的平面呈梯形,西城墙外侧又加筑了一道厚墙,使得关城的防御更加坚固。城墙高达11.7米,总长733.3米,关城面积33500多平方米,在南、北城墙的外侧有低矮的土墙与其平行,构成罗城。关城有东、西二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上面都筑有城楼,高17米,面阔三间,三层歇山顶,周有围廊,气势雄伟。关城内的北侧建有宽阔的斜坡马道,直达城的顶部。东西二门外,均建有瓮城,瓮城的城门开向南,而不与关城的正门相通,东瓮城门叫"朝宗",西瓮城门叫“会极”。出西门瓮城10余米,有道长方形重关,与关城并肩,关门西开,门额刻“嘉峪关”三个逎劲有力的大字。

六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雁门山腰,历朝历代都是拱卫京都、屏护中原的兵家重地。
雁门关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险”)。

七紫荆关
紫荆关是内长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位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明代时合称它们为“内三关”,是由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区的要口。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

八娘子关
娘子关是出入山西省的咽喉之地。唐朝初年,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曾率兵镇守于此地,因而得名“娘子关”。
娘子关还以山明水秀的宜人景色闻名遐迩,"娘子关瀑布"悬流百尺,顺悬崖峭壁而下,形成了一幅绚丽的“水帘瀑布”,如喷珠散玉直泻谷底。瀑布旁又有水帘洞、趵突泉等景点,景色极为优美。

九居庸关
居庸关始建于秦代,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长城险要关口之一,这里有昔日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
居庸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毛主席曾赞誉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便指的是居庸关,其亲笔题词“不到长城非好汉”便坐落于此。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十剑门关
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中国十大名关,按惯例排顺序:
1、居庸关
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县北,距北京约50公里。关城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深谷中,为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是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长城沿途的险要关口,旧称军都关,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为保卫京师的屏障。与嘉峪关、山海关齐名,但因其地势险要,位列三关之首,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2、山海关
山海关为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东北起点,位于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与北京相距300余公里。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徐达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倚山连海,故得名山海关。万里长城沿燕山山脉蜿蜒绵亘而下,绕经角山,与大海相接,气势磅礴,自古以来即成为险要关隘,因城楼题额“天下第一关”而又名“天下第一关”。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 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明末女将军秦良玉、武举吴三桂等镇守过山海关。
3、娘子关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位于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是长城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娘子关历史悠久,据记载,隋开皇时曾在此设置苇泽县。娘子关之名,最早见于金人元好问《游承天悬泉》诗,该诗有“娘子关头更奇崛”之句。乾隆二十九年(1764)编修的《大清一统志》是首次收入娘子关这一名称的官修文献。关于娘子关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不少传说。明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凡“妇人服靓妆”经过妒女祠时,“必兴雷电”,大发嫉妒,故为妒女,娘子关因此得名。现今祠已废,有唐人书《妒女颂碑》,现藏山西省博物馆。《元和郡县志》则说,春秋时晋国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焚死绵山,后人为之筑妒女祠。另一个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关在此镇守,并创建关城,因而把此关称作娘子关。
4、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山西代县西北20千米的雁门山腰,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太原府外三关。代县北境内长城蜿蜒起伏,犹如一条苍龙,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出连成一体,北拒塞外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素以关山雄固、军事要冲而名于世。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峰峦叠嶂,山岩峭拔,峡壑阴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5、平型关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明朝正德六年(1151)修筑,位于山西繁峙、灵丘两县交界处。北连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脉。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峡谷幽深,危岩突起。一条峡谷山路,东通河北,西接雁门,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城虎踞平型岭上,呈正方形,周长3000余米,城楼巍巍,高约8米,南北各置一门,原皆有瓮城,现仅存北瓮城。城内正中有过街楼。旧曾设显赫的武衙门,现改建民房。城东2.5公里处为关门,门洞内置一块大型巨石碑,上镌“平型岭”三个大字,字体雄健峭拔,真谓峻岭雄关。城南面东西高处,各设烽火台一座,远远可见。城北有大郎城,传为宋将杨延昭镇驻之地,堡痕历历可辨。平型关因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此地北桥沟一带伏击日本侵略军坂垣师团二十一旅,消灭日军数千人而名扬中外。
6、宁武关
宁武关,位于山西宁武县城区,始建于明代中期,为历史上著名的山西“三关”(偏关、雁门、宁武关)之一。据史料记载,明代为了抵御蒙古的进攻,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修筑防线,形成了外边与内边。而内边者,就是指起山西偏关县,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县、河北蔚县等地,抵河北延庆县的内线长城,蜿蜒1000多公里。在这条防线上,创关设堡,驻守军队。在河北境内者,沿线设紫荆、倒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设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而宁武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故《边防考》上说:“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7、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为“内三关”之一,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
紫荆关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属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金时名金坡关,后因山上多紫荆树易名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 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畿辅通志》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历史上曾经历大小战争 130多次。
8、武胜关
武胜关,中国古代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重要隘口。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南35公里,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一说直辕隘道),南朝齐称武阳关。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始称武胜关。与东之九里关,西之平靖关,合称义阳(今信阳) 三关。武胜关地处险□,附近山峦交错,群峰环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南北朝时期,梁、魏为取得关隘要道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南宋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率军渡淮河,攻大胜关,宋军凭关据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直取鄂州(今湖北武昌),逼南宋求和,结“鄂州之盟”。今有京广铁路经此。
9、友谊关
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端,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千米。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
早在汉朝这里就已经设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叫雍鸡关,后改名界首关、大南关,明朝设镇南关。1953年1月,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改称睦南关。196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友谊关。友谊关关楼在帝国主义的侵略炮火中曾两次被毁,清朝法军入侵镇南关后焚毁关楼,后重建,抗日战争时期又被毁灭。1957年基本按原貌重建。整座关楼由底座和回廊式楼阁两部分组成,通高22米。底座建筑面积为365.7平方米,长23 米,底宽15.9米,平均高度为10米。公路从隧道形单拱城门通过,拱门上方用汉白玉雕刻的“友谊关”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当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题写的关名。
10、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嘉峪山东南麓,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为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中国古代十大名关
第一名:居庸关

居庸关在北京市昌平县境内,为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是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旧称军都关。关隘两旁高山屹立,翠嶂重迭,山峦问花木葱茏,犹如碧波翠浪,因有“居庸迭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这里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名:山海关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的山海关区,为我国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它建于明洪武十四(公元1381年)年,因城楼题额“天下第一关”而又名“天下第一关”。城楼雄踞关上,巍然矗立,自古为交通要冲。

第三名:娘子关

娘子关在山西省平定县东部,初建于唐朝初年,现存关城为明代中期所筑。关口有关门两座,关内为居民区,它当山西、河北两省要冲,地势险要

第四名: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西径关,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腰,与宁武关和偏关合称三关。现存关城为明初所建,是长城要口之一,古人称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祟第一关”。

第五名: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繁峙县东北边境,是长城要口之一,现存关城为明代中期所筑。古道穿城而过,向来为晋北交通要道,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

第六名:宁武关

宁武关在山西省宁武县,为内长城重要关隘。关城筑于明代中期,是诸山汇集之要塞,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今关城已记

第七名: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40公里的紫荆岭上,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关城依山面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第八名:武胜关

武胜关在河南省信阳地区南部,古称直辕,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信阳古名)三关”,为大别山隘口之一。今存部分古代建筑。

第九名:友谊关

友谊关又称为大南关、界首关、睦南关,位于广西省凭祥市西南,始建于明代初期,后有增建,为中国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
第十名:嘉峪关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嘉峪山东南麓,为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关城始建于明代初期,有“天下第一雄关”之誉。现关城内外遗存部分多为清代所建。嘉峪关依山而筑,居高凭险,自古为东西交通要冲。
中国古代十大名关
第一名:居庸关

居庸关在北京市昌平县境内,为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是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旧称军都关。关隘两旁高山屹立,翠嶂重迭,山峦问花木葱茏,犹如碧波翠浪,因有“居庸迭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这里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名:山海关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的山海关区,为我国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它建于明洪武十四(公元1381年)年,因城楼题额“天下第一关”而又名“天下第一关”。城楼雄踞关上,巍然矗立,自古为交通要冲。

第三名:娘子关

娘子关在山西省平定县东部,初建于唐朝初年,现存关城为明代中期所筑。关口有关门两座,关内为居民区,它当山西、河北两省要冲,地势险要

第四名: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西径关,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腰,与宁武关和偏关合称三关。现存关城为明初所建,是长城要口之一,古人称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祟第一关”。

第五名: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繁峙县东北边境,是长城要口之一,现存关城为明代中期所筑。古道穿城而过,向来为晋北交通要道,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

第六名:宁武关

宁武关在山西省宁武县,为内长城重要关隘。关城筑于明代中期,是诸山汇集之要塞,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今关城已记

第七名: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40公里的紫荆岭上,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关城依山面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第八名:武胜关

武胜关在河南省信阳地区南部,古称直辕,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信阳古名)三关”,为大别山隘口之一。今存部分古代建筑。

第九名:友谊关

友谊关又称为大南关、界首关、睦南关,位于广西省凭祥市西南,始建于明代初期,后有增建,为中国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
第十名:嘉峪关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嘉峪山东南麓,为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关城始建于明代初期,有“天下第一雄关”之誉。现关城内外遗存部分多为清代所建。嘉峪关依山而筑,居高凭险,自古为东西交通要冲。
十大名关,顾名思义是我国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十大著名军事关口,在历朝历代的保卫战役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地位,它们分别是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它们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著称。

“古时候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为什么是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时常听说的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历史上的经验也不断验证这个命题,现在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理解的其中的道理。
  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中原在历史上的富足,但是这个富足只是一段历史时间的富足,并不是长期的富足,在中国南宋以后,江南的财富就已经远远超过北方,其后的朝代很大程度上北方的经济均依赖南方的漕运支持,所以富足不是导致这个命题成立的主要原因。
  再者,我们就可以想到了上一篇历史文章提到的古代的作战半径问题,古代受运输能力的限制,作战半径是有限的,而中原地处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央,这样从中原而征四方,到哪里作战半径均不会太远,占有了中原,作战半径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在历史上的各种征服活动也是均要通过征服中原再征服四方,所以占有中原解决作战的半径问题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是历史上更多的得中原是在诸侯从中原的混战后脱颖而出的,所以这个原因也不是问题的全部。
  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就要认识到战争和统治最关键的力量之所在,这个力量就是人的集中,古代冷兵器时代人数就是战斗力,谁能够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战人员谁就是王。中原的地理地貌,是广阔的华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那时东北还是原始森林人口稀少。在古代的通讯和国家管理水平下,人口密集的平原最容易集中,而江南虽然富足,但是水网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难大量集中,反而成为战乱的避难所,而为战争而集中人口进行作战,自愿的事情除了战国时期为了不当奴隶外,基本都是带有强迫性质,江南的地理情况通讯不利又太有利躲藏,是很难集中战争资源的。而中国的东北人口稀缺,草原、西部的荒漠、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等就更不用说了,即使是现代在平原上征兵也是很重要的,中国的河南、山东等地均为我国最重要的兵源地,而其他山区省份就比较少,这些都有历史的因素。
  所以历史上的征服者一旦占有了中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原征集大量的人口进行战争,当年李自成的重要谋士李岩建议安抚河南结果被杀,已经成为李自成失败的历史原因之一,而李世民、曹操等占有了中原,就占有了天下,因此得中原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这些战争资源,有了它才能够得天下,这是中国版图区域内最好的战争资源。所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古时候说的中原,大概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地区,这里的物产、粮食都很丰富,人口也多,而且是平原,交通很便利,军队的进退都很方便,而且黄河流经河南,是个天然的屏障,而且这里也是中国人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国的中央地带,所以谁要是占了中原地带,等于拿下了大半个中国,军队或进或退,都不是问题,所以这里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中原是重要产粮区,人口密集区。战争所依赖者,无非人、粮也。
一、原因:
1、资源丰富。物产、粮食都很丰富,人口也多,而且是平原,交通很便利,军队的进退都很方便,而且黄河流经河南,是个天然的屏障,而且这里也是中国人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国的中央地带。
2、重要的兵源地。古代冷兵器时代人数就是战斗力,谁能够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战人员谁就是王。中原的地理地貌,是广阔的华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中国的河南、山东等地均为我国最重要的兵源地。
3、地理位置优越。中原地处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央,这样从中原而征四方,到哪里作战半径均不会太远,占有了中原,作战半径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在历史上的各种征服活动也是均要通过征服中原再征服四方,所以占有中原解决作战的半径问题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二、简介: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选取一项世界文化遗产(或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阐述他们的资源情况特点,世界性的地位.

云冈石窟1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公约》,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将成为世界级的名胜,可接受“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还可由有关单位组织游客进行游览。由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能够得到世界的关注与保护,提高知名度并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国都积极申报“世界遗产”。
由于申报“世界遗产”的国家和所报的项目越来越多,已有37项。2002年4月28日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6次会议决定,今后审批世界遗产的条件将更加严格,一个国家一次最多申报两处遗产(其中至少包括一项自然遗产提名),尚没有世界遗产景点的国家将享有优先权。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四类。
[编辑本段]遗产提名
缔约国应当尽力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一份本国领土内的适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清单,并附有关的资料。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分别对提名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评估,对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景区则共同评估,决定其是否符合标准和真实性条件,并提供最终的评估报告。遗产委员会规定,评估应尽量严格。还规定在遗产委员会评审提名是否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提名国政府的代表,无论其是否为委员会成员,均不准对本国提名的遗产投赞成票。
遗产提名统一使用委员会制定的表格,表格要求填写多项内容,主要有以下各项:
第一, 确切地点:国家;省、市;遗产名称;标明遗产地点和地理坐标的地图和平面图。
第二,法律资料:遗产所有者、公有或私有、有关本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和条例、开放程度、管理机构和组织。
第三,说明材料:遗产描述和图表、照片,以及影片资料、历史状况、文献资料
第四,保存状况:现状描述、保护管理机构、此前的保管过程、保护措施、当地的开放计划。
第五,提议列入名录的理由:符合哪些规定的标准、在与其他同类地点比较的前提下评估本地点的保护状况、遗产的真实性。
第六,提名建筑群或遗址群所需的特别材料:不同范围内容和比例尺的地图、地形图和平面图、多种照片、幻灯片和光盘、有关本遗产研究成果的论著和相关机构的资料、有关保护的法律资料、各级管理机构的资料。
[编辑本段]程序及现状
从遗产的提名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要经历若干程序和相对漫长的时间。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7月1日前,按照统一规定的严格格式和内容,将本国自认为条件已经完全成熟的预备项目正式申报文本(包括文字、图纸、幻灯、照片、录像或光盘等)送达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中心将把有关材料转达国际专业咨询机构,由相关的专业咨询机构从当年年底至下一年的三四月份进行考察和论证,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的6月底至7月初召开一次主席团(7个成员国)会议,初步审议与世界遗产工作相关的事项,包括新的(上一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提出建议;再于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初召开主席团特别会议,补充审议第一次主席团会议未尽事宜,然后将包括审定新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在内的相关大事提交紧随此次主席团会后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会通过。
办理申请的程序和时间表大体如下:7月1日,接受提名申请截止。9月15日,秘书处登记并索要所缺材料,材料完整的申请将被交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或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这两个组织再次检查并索要所缺材料。到4月1日前,这两个组织根据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进行专业评估并将结果通知秘书处,结果有3种:无保留地建议列入名录;建议不列入名录;不清楚是否适宜列入名录。4月,秘书处核对评估结果并通知委员会成员国。6月和7月,遗产委员会办公室检查提名申请并向委员会提出建议,建议有4种:无保留地列入;不列入;发回申请国要求补充说明和材料;由于要进一步评估或研究而推迟审理。7月-11月,秘书处将办公室的建议发送给遗产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国政府和其他有关国家的政府。属于建议列入名录的,秘书处要等候各国反馈的信息,收到后再转递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国。假如到10月1日收不到所需信息,在当年12月的委员会会议上就不再审议这项提名。对于要求补充材料的遗产,如果只是核对事实的材料,当年会再审议。12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在委员会办公室建议、有关国家提供的附加信息,以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审核提名,最后通过决定,决定共有三种:列入;不列入;推迟审核。1月,秘书处将世界遗产委员会12月会议上的全部决定送交给所有国家的政府。至此,一轮申报工作完成。也就是说,申报一项新的世界遗产,至少需要1年半时间。
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78年确定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后每年或每两年都有新的遗产被列入名录。由教科文组织负责遗产保护计划的官员组成的遗产委员会秘书处也已经开始工作。从1978年起遗产委员会每年都审议遗产提名。截止2007年,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51处,其中文化遗产660处,自然遗产166处,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双重遗产25处[1]。
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
1992年,世界遗产总部在巴黎成立,以便于负责世界遗产相关活动的协调,保证《遗产公约》的实施,举行世界遗产年会,建议签约国提交申报名单,组织世界遗产基金会的国际参与、负责遗产地状况的相关报告,当遗产受到威胁时采取紧急行动。
[编辑本段]中国38处世界遗产名录
至2009年6月,中国已有38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8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因本世纪二十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尤其是1929年发现了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为止,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根据对文化沉积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在龙骨山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1973年又发现介于二者年代之间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续和发展。
2、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3、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专家在泰山考察时发现,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学价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神奇大山。
4、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
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36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 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顶部略平,高55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9000多间,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金扉朱楹,白玉雕栏,宫阙重叠, 巍峨壮观,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
2004年7月,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7、安徽黄山 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黄山雄踞风景秀丽的安徽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山体伟特,玲珑巧石,万姿千态。主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自古以来,历游名山者多以为黄山之美不亚于五岳。“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历代游客盛赞“天下名景集黄山”,谓泰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衡岳的烟云,匡庐的飞瀑,雁荡的怪石,峨嵋的清凉,黄山兼而有之。黄山胜景,以峰为体。这里峰林如海,辟地摩天,危崖突兀,幽壑纵横,美不胜收。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面积700平方公里。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并呈梯田状排列,仿佛是一条金色巨龙,并伴有雪山、瀑布、原始森林、峡谷等景观。黄龙风景名胜区既以独特的岩溶景观著称于世,也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享誉人间。从黄龙沟底部(海拔2000米)到山顶(海拔3800米)依次出现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在内的10余种珍贵动物徜徉其间,使黄龙景区的特殊岩溶地貌与珍稀动植物资源相互交织,浑然天成。以其雄、峻、奇、野风景特色,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的美誉。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武凌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总面积369平方公里,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和天子山、杨家界等四大景区组成。主要景观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境内共有3103座奇峰,姿态万千,蔚为壮观。加之沟壑纵横,溪涧密布,森林茂密,人迹罕至,森林覆盖率85%,植被覆盖率99%,中、高等植物3000余种,乔木树种700余种,可供观赏园林花卉多达450种。陆生脊椎动物50科116种。区内地下溶洞串珠贯玉,黄龙洞已探明的洞底总面积10万平方米,全长7.5公里,垂直高度140米,是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武凌源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绝”而闻名于世。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以“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而著称的九寨沟位于东经103 ° 46 ′ -104° 4′,北纬 32 ° 51 ′ -33° 19′,在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尕尔纳山峰北麓,海拔在 2000 米 至 3000 米 之间,距四川省省会成都市 435 公里 。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12 文化遗产
武当山,雄峰峻岭,标奇孕秀,耸立于中国西部山区城市--十堰市境内,东经1100,北纬320附近。景区“绵亘八百里”。在古代,武当山以“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显赫地位成为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峰宝地”;在当代,国务院称誉武当山古建筑群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达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宗教活动场所。
12、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遗产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

回答者: 要人钱财 - 一级 2009-11-27 11:34

云冈石窟1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公约》,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将成为世界级的名胜,可接受“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还可由有关单位组织游客进行游览。由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能够得到世界的关注与保护,提高知名度并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国都积极申报“世界遗产”。
由于申报“世界遗产”的国家和所报的项目越来越多,已有37项。2002年4月28日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6次会议决定,今后审批世界遗产的条件将更加严格,一个国家一次最多申报两处遗产(其中至少包括一项自然遗产提名),尚没有世界遗产景点的国家将享有优先权。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四类。
[编辑本段]遗产提名
缔约国应当尽力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一份本国领土内的适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清单,并附有关的资料。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分别对提名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评估,对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景区则共同评估,决定其是否符合标准和真实性条件,并提供最终的评估报告。遗产委员会规定,评估应尽量严格。还规定在遗产委员会评审提名是否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提名国政府的代表,无论其是否为委员会成员,均不准对本国提名的遗产投赞成票。
遗产提名统一使用委员会制定的表格,表格要求填写多项内容,主要有以下各项:
第一, 确切地点:国家;省、市;遗产名称;标明遗产地点和地理坐标的地图和平面图。
第二,法律资料:遗产所有者、公有或私有、有关本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和条例、开放程度、管理机构和组织。
第三,说明材料:遗产描述和图表、照片,以及影片资料、历史状况、文献资料
第四,保存状况:现状描述、保护管理机构、此前的保管过程、保护措施、当地的开放计划。
第五,提议列入名录的理由:符合哪些规定的标准、在与其他同类地点比较的前提下评估本地点的保护状况、遗产的真实性。
第六,提名建筑群或遗址群所需的特别材料:不同范围内容和比例尺的地图、地形图和平面图、多种照片、幻灯片和光盘、有关本遗产研究成果的论著和相关机构的资料、有关保护的法律资料、各级管理机构的资料。
[编辑本段]程序及现状
从遗产的提名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要经历若干程序和相对漫长的时间。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7月1日前,按照统一规定的严格格式和内容,将本国自认为条件已经完全成熟的预备项目正式申报文本(包括文字、图纸、幻灯、照片、录像或光盘等)送达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中心将把有关材料转达国际专业咨询机构,由相关的专业咨询机构从当年年底至下一年的三四月份进行考察和论证,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的6月底至7月初召开一次主席团(7个成员国)会议,初步审议与世界遗产工作相关的事项,包括新的(上一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提出建议;再于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初召开主席团特别会议,补充审议第一次主席团会议未尽事宜,然后将包括审定新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在内的相关大事提交紧随此次主席团会后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会通过。
办理申请的程序和时间表大体如下:7月1日,接受提名申请截止。9月15日,秘书处登记并索要所缺材料,材料完整的申请将被交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或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这两个组织再次检查并索要所缺材料。到4月1日前,这两个组织根据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进行专业评估并将结果通知秘书处,结果有3种:无保留地建议列入名录;建议不列入名录;不清楚是否适宜列入名录。4月,秘书处核对评估结果并通知委员会成员国。6月和7月,遗产委员会办公室检查提名申请并向委员会提出建议,建议有4种:无保留地列入;不列入;发回申请国要求补充说明和材料;由于要进一步评估或研究而推迟审理。7月-11月,秘书处将办公室的建议发送给遗产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国政府和其他有关国家的政府。属于建议列入名录的,秘书处要等候各国反馈的信息,收到后再转递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国。假如到10月1日收不到所需信息,在当年12月的委员会会议上就不再审议这项提名。对于要求补充材料的遗产,如果只是核对事实的材料,当年会再审议。12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在委员会办公室建议、有关国家提供的附加信息,以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审核提名,最后通过决定,决定共有三种:列入;不列入;推迟审核。1月,秘书处将世界遗产委员会12月会议上的全部决定送交给所有国家的政府。至此,一轮申报工作完成。也就是说,申报一项新的世界遗产,至少需要1年半时间。
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78年确定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后每年或每两年都有新的遗产被列入名录。由教科文组织负责遗产保护计划的官员组成的遗产委员会秘书处也已经开始工作。从1978年起遗产委员会每年都审议遗产提名。截止2007年,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51处,其中文化遗产660处,自然遗产166处,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双重遗产25处[1]。
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
1992年,世界遗产总部在巴黎成立,以便于负责世界遗产相关活动的协调,保证《遗产公约》的实施,举行世界遗产年会,建议签约国提交申报名单,组织世界遗产基金会的国际参与、负责遗产地状况的相关报告,当遗产受到威胁时采取紧急行动。
[编辑本段]中国38处世界遗产名录
至2009年6月,中国已有38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8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因本世纪二十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尤其是1929年发现了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为止,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根据对文化沉积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在龙骨山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1973年又发现介于二者年代之间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续和发展。
2、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3、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专家在泰山考察时发现,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学价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神奇大山。
4、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
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36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 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顶部略平,高55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希望还能在和大家相见。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泰山。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

泰山名胜风景区,位于山东中部,跨越泰安,济南两市,总面积426平方公里。泰山,古时称岱宗,春秋时改为泰山,被称为东岳,位居五岳之首。泰山,不但在地质学和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2007年5月8日,泰安市泰山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泰山地区在太古时代经历了剧烈的地壳抬升和沉降,终于在3000万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泰山地区的寒武纪片麻岩群是华北台地的基底,地层剖面出露齐全,化石丰富,保存完好。泰山杂岩形成于太古代,年龄在20亿年左右。泰山有丰富的地壳运动遗迹,在地质方面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并设有著名的地质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突起于华北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相对高差达1300米,视觉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势,形成“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泰山绵亘200余公里,盘卧方圆426平方公里,形体集中,产生厚重安稳之感,正如“稳如泰山”一词所述。泰山岩性坚硬,节理发育。古松与巨石相互衬托,云烟和朝日彼此辉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从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地区都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些经过考古挖掘科学鉴定的远古文化遗存,说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泰山被尊为华夏神山。大约五、六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泰山的崇拜。中国人的山岳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泰山的崇拜。根据古文献记载,先秦时代曾经有七十二君到过泰山,祭告天地。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也都到此举行封禅大典。经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封禅祭祀活动在泰山延续了数千年,并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随着"五行"学说的流行,泰山又被封为东岳,被尊为五岳之首。泰山吸引了历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书法墨宝。道教人物早在汉魏时起就活跃于泰山地区。在唐、宋、元、清四个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发展,逐步走向辉煌。公元4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泰山。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创建寺庙。北齐有人在经石峪刻下石经《金刚经》。
古琴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弹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
大家好,很荣幸能当上大家的导游。今天我们来游玩长城,希望我能和大家度过这快乐的时光。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好多年前,中国的长城便已被称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建成万里长城。后经历代王朝陆续修筑,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更大得惊人,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底部阔6.5米,而顶部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了望之用。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筑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互相防范以及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从秦始皇开始,长城就始终是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工事。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中,来自北方外族的威胁对中原帝国来说一直是悬在头上的剑。统治者尝试过以和亲来稳定北部边疆,不过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选择修筑或者加固长城。相隔数米先立起两道平行的城墙,中间用土填满、夯实。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烽火台,在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则修建更加复杂的城关或城楼。绵延万里的长城既然是宏伟的防御体系,我们登上长城便总是企盼得到某种英雄气概上的满足。但是登上长城的那一瞬间体会到的却是一种失落:我们伟大的长城就只是这样一段城墙吗?单看长城的一段,觉得它实在过于单薄。仅凭这段城墙,如何能抵御外族的侵略?
事实上长城也确实没有抵挡住最具威胁的敌人的进攻。明朝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把秦始皇地万里长城重新翻修了一遍,并且建立了完善的防守制度,将长城全线分为“九边十一镇”,镇下又设“路”和“关”,各个敌台和烽火台层层相属,一旦有敌情可以随时通报。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公元1499年,瓦剌首领率兵突破了长城防守,不仅如此,他们还生擒了御驾亲征的明英宗。长城也丝毫没有妨碍来自北方的蒙古族人和满族人入主中原,建立起他们的封建王朝。不管气势如何磅礴,长城毕竟只是一堵城墙,还不足以让一个王朝安全地躲在它背后度日。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唐朝,竟是少数没有修建过长城的王朝之一。它以自己的繁盛和实力,辐射着周边小国,以交流代替交战,长城也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如此看来,万里长城的修筑,一方面当然是中国人智慧与力量的展示,是各个朝代军事防御的历史,另一方面,似乎也是一种失败的证明。顾炎武论及明末发生在居庸关的战事时感叹到:“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一旦王朝接近没落,长城也并不能真正抵挡什么。
有人说历史一向都有两部,比如秦始皇写一部,孟姜女写一部。蜿蜒的长城跨过崇山峻岭,穿过草原戈壁,工程可谓宏伟。仅靠人工,要把巨大的石块从山脚下运送到山顶,再垒成超过万里的城墙,其中有多少血泪故事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即便长城不是想象中的那般有英雄气概,起码也有几分悲壮的意味在其中。
登上长城,看着莽莽群山,才会明白为什么古人都爱登高怀古。有了俯瞰的角度,才会有思考的余地。更何况脚下踩着千年的古城砖,还有城墙脚下埋葬的无数苦力的冤魂或是战死在这里的将士的幽魂在作祟,难免会觉得自己的年岁陡然增加了许多,平添几分对历史的回顾。作为一个中国人,站在长城上,会突然有某种归宿感。毕竟自己身处的不仅仅是一段城墙,而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不管它是建筑的历史也罢,军事的历史也罢,抑或是惧怕的历史和失败的历史,总之从前发生的种种都已经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只要登上长城,这些远古的回忆似乎就都在刹那间被唤醒。想到的感受的一切碰撞融合,最后交汇而成的不过是一句简单的话:我是中国人。

地理概况:
长城横贯中国华北和华中地区。由于历史上每一个诸侯国和王朝的疆域都不同,因而修筑的长城也都不在一条线上,所以长城的起止和长度也都不一样。据大致推测,长城总长度为七千多公里,接近一万五千里,因此它通常被叫做“万里长城”。城墙最高处将近十米。
历史概况:
早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北方各国就开始修建烽火台用于军事防御,并且修建城墙将这些烽火台连接去来,这就是长城最早的雏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调集全国无数壮丁,在原先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它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以后数千年,中原大地朝代更替,但几乎每朝每代都在维护和扩建长城,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只有唐、宋、元、清等少数几个朝代没有修长城。明朝统治者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对长城进行了18次大规模修复,将长城几乎重新修建了一遍,今天人们看到的长城大多修建于明朝。
保存较好的几段长城:
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山海关,嘉峪关,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等。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昌平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这里的长城,可以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览。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县内,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共有敌台22座。这里自然风景优美,绿树成荫,四季景色怡人。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内,由戚继光督建,是我国唯一一处保留明代原貌的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共有敌台20座,至今保存完好。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的山海关是长城东端起点,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81年),有“天下第一关”的美称。城高14米,厚7米,防御体系相当完整。登上城楼,可以看到碧波万顷的大海和蜿蜒的长城,景色雄伟。
嘉峪关:明代长城最西端的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河西第一隘口,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名,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关则是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军事防御体系。现在看到的城关以内城为主,由黄土夯筑而成,外面包以城砖,坚固雄伟。城关两端的城墙横穿戈壁,在这里可以体会到大漠孤城的苍凉。长城的历史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
长城的起点--老龙头一、秦、赵、燕在北边修筑长城的原因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东胡。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义渠从事农业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义渠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强国,自春秋至战国,与秦抗衡百余年。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作战能力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尽为甲骑”。战国之际,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东胡、林胡、襜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
文章标题: 自古中原必属兵家必争之地,那么有什么文化遗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4397.html

[自古中原必属兵家必争之地,那么有什么文化遗产]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