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外儒内法”这四个字最早是谁说的

时间: 2022-10-23 22:01: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外儒内法”这四个字最早是谁说的

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应该怎么解释“霸王道杂之”?

“霸道”即法家学说,“王道”即儒家学说,“霸王道杂之”就是说要儒法结合,将德政和法治结合起来。具体而言,是外儒内法,儒为表,法为里。

政治经验丰富的汉宣帝已经意识到,如果“纯任德教”的太子即位,必将导致西汉王朝的衰败。

西汉王朝虽然表面上“独尊儒术”,但其实治国原则是“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太子自幼受儒生的影响,推行“纯任德教”的方针,必然会引起祸乱。

扩展资料:

外儒,给封建统治者披上一层仁德的外衣;内法,则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从制度上看,汉代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秦制。

从两汉时期法律条款的精致程度,我们也可以看到汉代法家政治的浓厚气息。汉律是直接继承秦律而来的,它最大的特色是严密。

汉武帝时期,从政治上和经济上
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成为迫切需要,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君臣伦理观念则更适应
这种政治需求。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同时,对于统治者来说,讲究刑名、术数,注重实效的法家思想,才能使自己拥有绝对权力,有效地驾驭臣下。

鉴于秦以法家思想而亡的忌讳,便外宣示以儒
术,内则以法家思想的功赏过罚作为统治的手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外儒内法

“霸道”即法家学说,“王道”即儒家学说,“霸王道杂之”就是说要儒法结合,将德政和法治结合起来。具体而言,是外儒内法,儒为表,法为里。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

原文: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译文:汉宣帝说:我们的朝廷自己有自己的治国制度,霸道跟王道并用实行,怎么能够纯粹只用道德来教化呢?你准备实行周代所行的政治制度吗?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

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固



这要先分析霸道和王道。王道,汉家祖先之王治天下之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保合诸夏,谐和万邦,驱除鞑虏。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与“王道”相对。而王道务德,不来不强臣;霸道尚功,不伏不偃甲。纯德为儒道,即周朝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际作用,如宋楚争霸的时候,宋襄公不击半渡之兵就是仁义至极而不知变通的例子,其他比较明智的君主都成了春秋7霸,历史就从周朝奴隶社会过渡到春秋战国半封建社会。霸王道杂之,简单可以理解,汉朝用武功夺天下,用仁义治天下,本来就是霸道和王道的结合体,怎么可能单单用过去保守的单纯的仁义思想那么不切实际呢?
大意是:汉朝本来的治国理政要不但要用王道德政,还同时用霸道法家来治理。不能单纯的用王道德政。
字面意思就是:以严刑峻法为本,再辅之以其它的方法。
商还处于人祭流行的野蛮状态,所以周大讲道德,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文明水平,基本杜绝了人祭这样的野蛮行为。但没有法律约束的社会,道德就会沦为虚伪,礼崩乐坏成为必然,代之以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所以有了春秋和战国。秦以法壮大,在征伐中完成大一统,却迅速毁于缺乏人文关怀的恶法体制。所以汉宣帝说要以霸道杂之。事实上以法(霸道)为骨,以儒(王道)为皮,一直是帝制中国时代的治国手段。

谁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学家说的思想

谁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学家说的思想
董仲舒

武帝时期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法家学说等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并且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依董仲舒的儒家学说,天地君亲,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制约,但这种伦理约束,尚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性,于是又生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在礼教之上,虽以明显的等级约束,进而出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律条。伦理的法制化,将一切封建礼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触犯礼教,得到的不再是道德的评判,而是法制的制裁。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可称之为外儒内法。
荀子

中国历史上,荀子所处的战国末期是一个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儒家思想作为“显学”,不仅受到其他学派的批判甚至攻击,而且自孔子死后,儒家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就证明了儒家内部的分歧。儒家内部分歧中,每一派都坚持认为本派得到了孔子思想的精髓,是儒家思想的正宗,而视其他儒家学派为对孔子思想的片面理解。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在传承儒家思想的过程中,不但要批判道、墨、法等诸家思想,而且也要对儒家内部的其他派别进行梳理。因此,荀子的“非儒”也成为传承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如果我们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的话唯有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包括毛泽东先生说:“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伦理学原理》批语〉。我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有一些论著将朱熹与斯宾诺沙,怀特海,黑格尔,相比较,我认为,以朱熹为首要代表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意义上更接近康德。因为它的基本特征是,将伦理提高为本体,以重建人的哲学”。
第一条的回答是不对的 荀子只是入学的发展者 他的徒弟是韩非子 是法家的创始人 所以当然是 汉武帝董仲舒的儒学学说 这是高中文化史的必修内容 重中有明显的提到汉初时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为了强国 汉武帝纳谏 其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的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以道家法家为辅做的 内儒外法的思想由于是和封建专制的统治 所以被大为推行并使儒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是董仲舒成为了 儒学的集大成者 我是高三的 刚刚学过 活活还要复习 所以肯定对了 西
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的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朝怎样把儒家和法家结合在一起?

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简单来说就八个字“外儒内法济之以道”这也是汉代乃至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方法。汉朝很讲究“孝道”,对于儒家思想也很崇尚,这主要的功臣是董仲舒,是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所以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思想之正统,这就是“外儒”;而“内法”,这个法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法家思想的三个主要思想“法”“术”“势”,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玩弄权术,讲究制衡,他们主张中央集权,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看汉代的一些措施,比如酎金夺爵,削弱地方权力,皇权至上,中央的三公九卿都是“法”的体现。至于这个道,也是汉代的指导思想,这个在汉初比较明显,主要就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具体的吧你得自己体会。其实这八个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主导思想,你可以结合具体分析,这样很容易把握主线的。
朝代自汉以下一般都是外儒内法。
儒 即如董仲舒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是要使读书人 老百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让人在精神上顺从。这也是汉高于秦的地方,秦试图不让天下人读书,汉却让天下人读一种书。
法 即势术法 严刑峻法。在行为上使人规范作顺民。汉一朝酷吏亦泛滥。

再稍作扩展,150就有了。
秦朝法家政策失败了,汉朝继承秦朝的基础,就是在法家的基础上向如家过渡,由外及里。外儒家,内法家。改到魏晋的时候还没改彻底,由于社会动荡和封建需要,统治阶级内部还是法家占优势
汉朝讲的是“黄老之道”,可以理解为用儒家的思想,以法家的行为来促使社会发展

什么叫外儒内法啊

简单回答啊
这个说法最早应该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武帝表面上废弃了儒家以外的诸家,但是他对外,也就是对于百姓则推崇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思想中提倡的“礼”、三纲五常等有利于他的统治)。而对于内廷,则以严酷的法律来压制与他意见不合的大臣(汉朝时,朝廷也分为内廷和外廷),已达到他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目的。
思想上要孔子的儒家思想,执行上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应该是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真是言简意赅

谁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学家说的思想

董仲舒
武帝时期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法家学说等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并且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依董仲舒的儒家学说,天地君亲,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制约,但这种伦理约束,尚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性,于是又生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在礼教之上,虽以明显的等级约束,进而出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律条。伦理的法制化,将一切封建礼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触犯礼教,得到的不再是道德的评判,而是法制的制裁。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可称之为外儒内法。
文章标题: “外儒内法”这四个字最早是谁说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3861.html

[“外儒内法”这四个字最早是谁说的]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