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有哪些文献中看似带有夸张色彩的记录,如今被考古证据所证实

时间: 2022-10-23 19:01:5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有哪些文献中看似带有夸张色彩的记录,如今被考古证据所证实

考古家发现摩崖勒石所刻的内容正是班固的《燕然山铭》,这个发现有何意义?

二零一七年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一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研究中心与蒙古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国舅窦宪率大军征伐北匈奴,大破北匈奴后所刻摩崖勒石。经过认真辨识,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燕然山铭》,是中蒙合作所获重大考古发现。这一发现在考古上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尽管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已经被范晔的《后汉书》,昭明太子的《文选》等作品收录。据了解,《封燕然山铭》与文献并没有太大区别。换句话说,这次发现不似简帛、金文那般,为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但在其他方面仍具有许多学术意义,包括:对东汉隶书的文字学、书法学研究。对后世《燕然山铭》拓片的辨伪;对“燕然勒石”这一中国历史文化象征进行研究。

记功刻石是中国自先秦以来的传统。现存最早的记功刻石是现在位于北京故宫的石鼓。他们的年龄可以追溯到东周,可能是由于秦国国君。 “封燕然山铭”是历史上最早记载边疆的记功刻石,其重要性不可低估。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记录下来的石头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过去成就,而且如今对增强民族信心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们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特殊见证,有点代表国脉的意思。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很有意义。 《燕然山铭》只是给一个已知的事件找到考古证据。由于每个人都知道文献的全文,因此新发现不太可能有颠覆的作用。

又是一重大的发现,对考古界有着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现存最早的记功刻石是现在位于北京故宫的石鼓。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对考古界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对东汉隶书的文字学、书法学研究对很大意义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有关于小人的记录,历史上真的有很小型的人类出现吗?

历史上真的有小人类出现吗?

根据现在的很多考古发现以及其他文献记载来看,体型很小的人真的有可能存在。以下说一下一些证据。

在19世纪到20世纪左右,柏林大学的考古学家在墨西哥中部的一个洞窟中发现了一句小人的遗骸,好挖掘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类似生活用品以及装饰用品的东西。这具小人遗骸约有12cm高,之后经过科学检查,发现这具遗骸还是成年人的骸骨,而之后经过检验发现其年代大约在5000年前。当然这个消息至今为止真假难辨。

我国也有过目击的人,据说在上世纪49年代桂林附近,就有人发现了两个身高只有几寸的小黑人,全身炭黑,直立行走。不过很快就消失了。

还有印尼考古学家曾经也在印尼发现过身高只有约一米的小型人种的遗骸,根据研究发现这种小型人种与现在我们人类的脑袋大小相差很大,大约只有正常人类三分之一大小,根据科学家的推测这些小型人种至少在两万年前存在于印尼一带。

除了这些考古发现之外也有很多书籍上记载了小人的存在,比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载了乌鲁木齐的红榴娃,这些小人在其描述中大概也就尺许。还有《太平广记》中也有关于小人的记载,说是有个鹤民国,人身高三寸,但是日行千里,步履迅疾如飞。还有《山海经》中也有关于小人国的记载:“小人国在东方,其人小,身长九寸。海鸥鸟吞之,不敢独行。”这个与《太平广记》记录的相差不多。而现实世界目前只是发现有个在非洲的部落叫俾格米人,身高一般在1.2米到1.3米左右,与我们认为的小人相差还是很大。

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十分有利的证据证明是否存在小人,只能期待以后会有所发现吧。

应该是有的吧,因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不能否认怪异的事情出现
这种书也是带点传奇色彩的,出现这种情况也合乎常理,至于有没有小人这种情况还有待考察。
《山海经》上的记载更是奇特,我是相信会有的。
印尼研究人员是在印尼弗洛勒斯岛上的梁布亚洞穴里发现这具女性化石的,身高仅1.06米。这名女性死时至少已有20岁,头颅只有柚子般大小,大脑只有380毫升,只及现代人1350毫升的1/4,因此科学家将这具化石取名为小矮人。

我国近年5大考古发现有哪些

我国近年5大考古发现有哪些
其实近年还有很多考古发现,只列举下面几例:
2021年度古新发现:“南澳1号”明代沉船:
“南澳Ⅰ号”是我国沿海经过正式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明代沉船,它为解决中国海外贸易、航海、制瓷等诸多学术课题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实证材料,研究明代中国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以陶瓷为例,沉船中大量的漳州窑系产品极富特色。由于漳州窑的属性,目前国内传世与出土的器物均不多见,窑址发掘亦多为残件;本次发掘不仅提供了品种极为丰富的成品,同时也填补了16-17世纪间大航海时代我国海外贸易政策转变、东南沿海经济结构变化等资料的空白。

2021年考古发现: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
老奶奶庙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南郊、二七区侯寨乡的樱桃沟景区内。在50平方米发掘范围内,发现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动物骨骼及碎片、20余处用火遗迹,以及多层迭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面。这处新发现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当时人类在中心营地连续居住的活动细节,同时也发掘出土一系列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老奶奶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将近年来在嵩山东南麓调查及发掘的数量众多的旧石器地点完整地连接起来。这些地点既有临时活动场所,也有长期居住的中心营地,还有专门的石器加工场所,以及摆放石堆与大象头骨的特殊活动遗迹。其分布明显成群组聚集,构成多个以基本营地为中心,各类临时活动地点成放射状分布的遗址群。遗址群沿古代河流两侧分布,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新发现确切证明,早在距今3~5万年前中原地区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

2021年考古发现:内蒙古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
辽上京城址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由皇城(北)和汉城(南)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西山坡是上京皇城西南的一处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点,尚存三组东向的建筑基址。其中北组的中部偏后,有三座地面保存较高的圆台形建筑基址,编号为YT1、YT2和YT3。

根据发掘的遗迹形制和遗物可知,YT1应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六角形佛教建筑基址。于辽代始建,至少进行过两次大规模修筑,金代以后才逐渐废弃。YT2和YT3可确认是六角形塔基,二塔基的包砖、散水的做法和规格均与YT1相同。本次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辽代都城遗址考古。根据考古发现的遗迹和遗物,可以确认西山坡是一处辽代始建的佛教寺院遗址,位置重要,规模庞大。佛寺北组为东向的长方形院落,四周有院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为大型的六角形砖木混合结构建筑(YT1),左右两侧对称布置小型的六角形砖塔(YT2、YT3),前有小型建筑基址和广场。YT1建筑结构特殊,柱础雕刻莲花纹、龙凤纹,出土刻画写实、彩绘贴金的泥塑造像,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座基址的等级和功能。这次发掘成果确认了西山坡建筑遗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筑性质,对重新认识辽上京皇城遗址的形制布局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本次考古新发现为研究辽代考古、历史、佛教和建筑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21年考古发现: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
2021年7月至2021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地点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发掘工作,共发掘了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墓葬均早期被盗。墓葬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分为有底箱和无底箱两类。墓葬方向和大小相近。方向为南北向,椁室长5~7米、宽3~4.5米、高2~2.2米。共出土遗物620余件,其中陶器有罐、鼎、盆、钵、瓮、壶、井、灶等;漆木器有耳杯、奁、几、盘、盒、木俑、马、璧、杖、器座、案、半圆形器、织机模型等;铜器有弩机、带钩、扣饰、钱币有“半两”和“五铢”;另有少量铁器、竹编器、草(棕)编器等。重要收获有M1出土的50余支木牍、M2出土的玉质印章和4件竹木制织机模型、M3出土的920余支(编号数量)竹简及人体经穴漆人像等。M1出土木牍书写内容为官府文书和巫术两类。M3竹简为医简,经初步整理,医书暂定名为《五色脉诊》《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经脉书》《诸病症侯》《脉数》《医马书》。墓葬年代初步推测为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出土四部织机模型应是迄今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多综多蹑织机,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研究的空白;首次在四川出土的医简是继马王堆之后出土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医简医学文物。

2021年考古发现: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
磨刀山遗址位于广东省西部云浮市郁南县。该遗址是广东省首次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类型遗址。4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取得突破性收获——这里是广东目前确认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这一发现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将该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数十万年前,是广东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该遗址的发现既是岭南及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进展,为华南乃至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同时也为深入研究华南—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关系、区域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以及东西方文化比较等国际热点课题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机。

2021年考古发现:郭家庙曾国墓: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郭家庙曾国墓地位于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国墓地,总面积120万平方米以上,分为郭家庙曾国墓地和曹门庙墓区。郭家庙墓地分布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山岗上,北岗为郭家庙墓区,南岗为曹门湾墓区,总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以上。墓地东距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1公里,西距九连墩战国楚墓群1.5公里。  2002年和2021年对郭家庙墓地的两次发掘,证实这一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国高等级贵族墓地。2021年的考古发掘,因其重大的学术价值被评为当年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次展览是首次将2002年和2021年郭家庙墓地的发掘成果展出。郭家庙曾国墓地与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文峰塔曾国墓地、擂鼓墩曾国墓群共同构建了曾国考古学的年代序列,为研究曾国历史与周代封国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考古发掘是指为了科学研究,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根据发掘计划,对埋藏文物的地方、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进行调查、勘探和发现、挖掘文物的活动或工作。考古发掘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
曹操墓葬确认

曹操的墓在哪里?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昨日,省文物局、安阳市及国家文物局有关方面负责人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的一座东汉大墓,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曹操高陵!据悉,墓内发现三具遗骸,其中一具疑为曹操遗骨。目前,该墓共发掘出器物250余件。
身为古代伟人,曹操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曹操墓到底在哪里?1000多年来,众说纷纭,谜团重重。七十二疑冢、许昌城外、漳河水底、铜雀台下……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昨日10时,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国家文物局郑重公布,历经1年零半个月的考古发掘,经多名专家细致考证,文物部门终于确认了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的一座东汉大墓,就是传说中的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发现】“魏武王”多件遗物出土
“这绝对是本世纪以来,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梁满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汉魏室主任、著名汉魏史学家,他这样评价本次考古的发掘成果。
昨日10时许,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二楼,“安阳西高穴大墓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现场座无虚席。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副局长孙英民以及多名考古专家出席发布会。此外,安阳市市长张笑东带领安阳市文化、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参加了发布会。孙英民向外界郑重公布了本次考古发现。
孙副局长介绍,该大墓位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曾多次被盗,为及时有效地予以保护,去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这是怎样一座陵墓?孙副局长表示,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墓圹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
该墓曾数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在考古发掘中,目前一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
这批文物中,尤其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珍贵。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该墓被盗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依据。
除上述器物外,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主薄车”、“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文王十子”、“饮酒人”等文字,堪称汉画像石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中,考古人员还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经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经鉴定,他就是传说中的曹操!
【断定】六依据断定为曹操墓
“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我们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墓。”孙英民表示。
究竟有哪些有力证据呢?孙英民阐明了六大理由。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的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相关史书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完全符合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孙英民表示,综上所述,专家们才最终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内情】墓内发现三具遗骸
考古发现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石牌,会不会是曹操将其兵器赏赐给大臣,大臣去世时,将此物带到了自己的坟墓内?有记者提出了疑问:这个会不会是曹操大臣的坟墓?
对此,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考古与古文字学家郝本性表示,墓中发现了多个石牌,都标有“魏武王常所用”的字样,而这些都是曹操生前贴身使用的东西,即使曹操将其赏赐给下属,也不可能将这么多自己常用的器物赏赐给同一个人。尤其是其中一个石制枕头,这种东西是不太可能赏赐给大臣的。
墓中的男子年龄和身份,又是如何确定的呢?“鉴定过程当中,我们使用的方法非常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王明辉,是进行人骨骨龄鉴定的专家。据他介绍,在曹操墓中发现一男二女,一共三具遗骸。其中,男性遗骸保存不太好,只存留有颅骨上半部分和其他一些遗骨,对其年龄,只能判定为60岁左右,限于遗骨保留得少,很难对尸体主人的年龄再次精确。另外,一名女性被鉴定为生前50多岁,一名女子被鉴定为年轻女子。王博士表示,根据科学鉴定,这几具遗骸的骨质疏松程度较小,证明主人生前营养程度均比较高,这与他们的身份相匹配。
【意义】曹操墓发掘影响深远
“曹操墓是一个时代和历史的载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著名汉魏考古学家刘庆柱表示,因为此前该墓已经被盗墓者“光临”多次,发掘的难度相当大,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刘庆柱说,曹操高陵墓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墓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
第二,曹操高陵墓的发现,让人们新获了许多历史信息,必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第三,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而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墓葬及有关遗存的保护展示,必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刘庆柱说,曹操高陵墓的发掘,有许多工作仍在进行中,如陵园建筑、墓地布局的相关调查等。在曹操墓的周围,很有可能发现陪葬墓等。因此,文物部门在保护曹操墓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遗迹的保护,争取做到“发现一个点,保护一大片”。
20世纪中国考古领域有许多重大发现。这里主要是广义上的考古发现。1925年王国维在题为《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发见之新学问》的讲演中,集中介绍了前所未见的五项重大发现———即殷墟甲骨、塞上简牍、敦煌遗书、大库档案、少数民族古文字。笔者认为,从今天来看,这个总结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后来考古上的大的发现基本上是在这五个方面的基础上展开的。
2005 周公庙发现商周墓址和居址
2006 中国龙的来源
2007 天津蓟县东营坊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
2008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
2009 曹操墓发掘

呵呵 楼主 采纳我吧 我需要你的悬赏分
我可是考古的痴迷者
盗墓贼死光光!!!!!!!!!!!!!!!
http://tieba.baidu.com/f?kz=726282983
这里有近几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09年的还没出来

三千年前;摩西过红海;法老的战车沉没红海;请问;有没有红海海底的考古资料证实这事;

  1978年,美国业余《圣经》考古学家约翰·罗恩,潜入位于红海西奈山东边的阿卡巴湾水域,发现一些被珊瑚包着的古代战车零件并拍下照片。此后,他多次潜水并获得了更多证据,其中包括1个有8条轮辐的战车车轮。经检验发现,这些战车车轮属于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446年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年代)的古物。最令人惊奇的是,在水中有一通道。罗恩认为,这条通道很可能就是埃及人过红海的通道。

      

  也有研究者认为,漫长的阿卡巴湾平均海水深度可达1英里,埃及的海岸线又极其陡峭,在水中的坡度约为45度。如果以色列人企图在阿卡巴湾渡海,他们面临的困难是从极度陡峭的斜坡下到1英里深的海底。实际上,连同他们的牲畜、车辆等要渡过深海是不可能的。而在阿卡巴湾西岸的纽伟巴海岸,有一条通道只有坡度约4度的斜坡,深度为850米;而通道的另一边,坡度也只有约5.7度,纽伟巴湾至阿拉伯半岛间距离约为8英里,水底通道的宽度约为900米。因此,他们认为,这里才是以色列人过红海的路线。

1、这是《圣经》中的故事,具有神话色彩。水淹战车的前提是分海,但分海本身是比较难以置信的,没有基督教信仰的人一般是不相信这一点的,因此这件事待考证。
2、现在水下考古的技术还没有达到对深海的覆盖,仅仅在浅海进行有限的打捞工作。
3、按圣经的说法,不是沉没,是被水墙强烈冲击后冲走,即变为碎片后冲走。及时该事属实,考虑洋流,碎片早就七零八落,不知所终。考虑时间和有机质的分解,三千年前的战车早就湮灭在海底了。
4、即使发现一些碎片,也无法判定它们究竟是什么。
结论:该事不一定有,即使有该事,也不能用考古学的方法证明。
我觉得既然是考古发现,又有圣经做参考证明,那这些考古发现是有事实依据的,如果考古不能作为真相的事实依据,那进化论考古就更不用相信了!因为早在2亿年前三叶虫上人类穿鞋子的鞋印和很多很多几千万前的人类高度文明的证据早就被考古学家发现很多了。圣经中记载的挪亚方舟停亚拉腊山上,考古学家也进去冰山内部船体,北京卫视早就报道过来,已经确定是诺亚方舟。要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多参考参考很多的考古文献。尤其是圣经考古。

中国有哪些史书的记载是被考古研究证实过的?

中国这些史书的记载是被考古研究证实过的。

一、秦始皇陵中水银使用情况

在《史记》中就有关于始皇陵中埋藏有大量水银的记录,其原文为: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随着对秦始皇陵墓周边环境的实地考察和勘测工作的不断深入,证实了秦始皇墓中大量使用水银的说法。1981~1982年间,考古学家在秦始皇陵中进行了两次汞测定,分别测定了秦始皇陵附近的土壤和土壤中汞的含量,并且发布了《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报告。

通过对秦始皇陵墓的实测,可以看出,秦始皇陵墓内的水银浓度有明显的异常,远远超过了秦始皇陵墓周边地区。

二、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

195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基础,带领考古队前往河南西部,探寻“夏墟”。

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令人惊奇的是,在《史记》中所说的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被发掘出来。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一九九七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织全国文史专家在河南举行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大家都同意二里头是夏朝的遗迹。

除此以外,二里头遗址始于公元前18世纪到16世纪,正好与夏王朝处于同一时代,正好弥补了龙山与商文化的差距。《史记》中有记载,商汤在西亳的统治下,征服了夏国,建立了商王朝。几年之后,太甲被伊尹放逐到了西域的桐宫。

滇王金印、商鞅变法、孙武练兵、秦始皇陵的水印数量、商朝的存在。
《金史》二十卷的第一天文卷中有这样一句话“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它的意思是月球突然偏离了轨道,然后又恢复了正常。
如果放在野史中,古人一些夸张的说法是不足为奇的,但《金史》记录的却是金朝的正统历史,造假的可能性并不大,况且,古人历来就有夜观天象的习惯。
在阿波罗的探测过程中,废弃的第三节推进器掉落到了月面上,而根据美国宇航局相关文献记载,设置在72公里外的月震仪测得了月球的振动情况,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15分钟之久。
秦始皇陵中水银使用情况在《史记》中就有关于始皇陵中埋藏有大量水银的记录,其原文为: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文章标题: 有哪些文献中看似带有夸张色彩的记录,如今被考古证据所证实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3847.html

[有哪些文献中看似带有夸张色彩的记录,如今被考古证据所证实]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