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北宋开国30年会爆发省级起义----天府之国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时间: 2022-10-20 23:02: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为什么北宋开国30年会爆发省级起义----天府之国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小波、李顺起义原因是什么?

北宋初期,天府之国的四川,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发展迅猛,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在攻打下一些县城的基础上,第二年就在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朝廷派出远征大军,好不容易才把起义镇压下去。北宋政权才建立三十多年,为什么在四川会爆发如此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呢?

北宋淳化四年(993)二月,西川大旱,官府追迫赋敛,民众生活窘困。青城县民王小波率领百余农民点燃了斗争的烈火,提出“均贫富”口号鼓动民众,周围农民群起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万余人,一举攻占了青城县(今都江堰市西)城。起义军像霹雷闪电般地震动着四川,转战于川西诸州。不久,起义军又攻下眉州彭山县城。十二月,王小波率军在成都西南的江原县(今崇庆县东南),与西川宋军主力展开大战,他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指挥战斗,一鼓作气打垮了敌人,取得川西江原大捷,自己却不幸中箭,伤重牺牲。

起义军随即推举王小波的妻弟李顺为首领,继续英勇战斗,乘胜攻克蜀州、邛州,宋军节节败退。起义军在各地惩办贪官污吏,其气势席卷着山西平原最富庶的几个县。第二年初,攻下成都,并遣兵四出,扩大战果。其势力范围“北抵剑阁,南距巫峡”,都在农民军控制之下。很快建立“大蜀”政权,建元“应运”,起义军在脸上刺字“应运雄军”,任命了有关官职,录用才能,建立了一套行政机构,还铸造了“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宝”铁钱,活跃经济。由于号令严明,深得民心,起义军声势不断壮大。

那么,为什么这时四川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

一般认为,四川地区富饶,以出产丝麻、茶叶等闻名全国,许多农民、手工业者、商贩都赖以为生。宋初,中央政府将原后蜀府库中的财货,以四十兵为一纲,水陆兼运,十余年间悉归中央内库,使当地财政陷入拮据,民间怨愤积聚。到淳化年间,政府又在那里设置“博买务”,垄断各类主要商品的贸易,布帛、茶叶等都被官府控制,致使许多专业农户与手工业者、商贩生境窘迫。王小波的家乡永康军青城县是著名的茶叶产区,茶农以采茶、制茶为生,茶商以运茶、贩茶为业。而“博买务”强行收购茶叶,垄断茶叶买卖,大肆勒索民众,使茶农、茶商面临破产和失业的困境。王小波、李顺就是茶户或茶贩,陆游《老学庵笔记》载,王小波自称“我土锅村民也”,“土锅”或为制茶所用之锅具,由于失业最后被逼上揭竿而起之路。苏辙在后来的《论蜀茶五害状》中这样说:“臣闻五代之际,孟氏窃据蜀土,国用褊狭,始有榷茶之法。及艺祖(即宋太祖)平蜀之后,放罢一切横敛,茶遂无禁,民间便之。其后淳化之间,牟利之臣始议掊取,大盗王小波、李顺等因贩茶失职,穷为剽劫……”此外,《隆平集》、《渑水燕谈录》、《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朝事实》、《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宋史纪事本末》诸书在谈到此次起义原因时,都提到蜀库归内府和“博买务”设置之害,激起民怨。可见,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主要是“博买务”垄断专利,导致当地民众“贩茶失职”等后果。此说由来已久,诸书重复提及,渐成定论。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对此说法提出质疑。认为苏辙之说只是孤证,当时熟悉四川情况的沈括、曾巩、李心传等人都没有类似的记载,官史实录中也未见相关的佐证。当时对蜀地茶叶贩运,官方也并无禁榷,王小波、李顺也不是茶户或茶贩,许多史书上只说他们是“青城县民”,没有种茶贩茶之记载,“贩茶失职”之说难以成立。据《全蜀艺文志》载,起义前就不时有人预言“蜀将有变”。《宋史·程戡传》也载:“人言:岁在甲午,蜀且有变。孟知祥之割据,李顺之起而为盗,皆此时也。”说明起义是经过长期酝酿,并非“博买务”垄断茶叶买卖后导致的。总之,王小波、李顺起义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比如起义也应与当地的土地兼并和宗教崇拜等因素有关,不能局限于“贩茶失职”一事。

针对上述意见,有学者指出:如果说“贩茶失职”不是这次起义的主因,但作为起义的导因是能够成立的。苏辙本是四川人,十分了解川峡的社会,对蜀茶也一向关心,所记看似孤证,其实有不少相关材料可以佐证。蜀茶在川峡境内是无禁榷,却禁其出境。“贩茶失职”可以理解为:茶农王小波、李顺等人“因不能交足应贩售的茶叶而破产失业”。茶农因破产失业以致穷困,起而造反,还是比较贴近历史事实的。起义者肯定会利用民间宗教作为组织民众的手段,但民间信仰并非是起义的直接缘由。总之,“贩茶失职”是这次起义的真正导因,苏辙的总结是非常有道理的。

一些学者认为这次起义主要是因为川峡地区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地主残酷剥削雇农佃农,不但贫富差距很大,而且佃户所占人口比例甚至高达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其所受到的人身束缚也相当严重,造成社会运作与人们心理的不平衡所致。如《隆平集》在分析此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不但提到“博买务,禁私市物帛”,更提到“而兼并者籴贱贩贵,小民者,失家田业”。《宋史纪事本末》诸史书也谈到:“蜀地狭民稠,耕稼不足以给,由是小民贫困,兼并者益籴贱贩贵以规利,小波因聚众为乱。”尤其是所谓“李顺之乱,皆旁户鸠集”(《宋史·刘师道传》),“蜀川兆乱,职豪民啸聚旁户之由也”(《太宗实录》卷七八)。“旁户”是“旁下客户”的省称,是一种地位近似奴隶或农奴的佃户,就是说他们比一般佃户的身份地位还要低,对地主豪强有着强烈的世袭依附性。这种旁户的大量存在,说明社会不公已到了什么程度,其中也包括了青城一带的佃耕茶农。针对这一情况,王小波才大声疾呼:“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这是一句完全针对当时社会实际状况的口号,所以能得到广大民众尤其是旁户的呼应,起义队伍一下子能云集数万之众。

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只强调川峡土地高度集中,还不足以概括宋初川峡地区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也不能准确说明川峡反宋武装起义在北宋初期爆发的主要原因。指出当时川峡地区社会的主要矛盾应是川峡人民同北宋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川峡地主阶级同当地人民的土地占有矛盾只是第二位的。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在谈到此次农民起义原因时说:当地官员“颇尚苛察,民有犯法者,虽细罪不能容,又禁民游宴行乐,人用胥怨,王小波起为盗”。太宗曾考核川峡州县长吏,不法者多达百余人,只有彭山县令齐振元以所谓“清白强干”受到表彰,而其实际上是个专暴的贪官,百姓恨之入骨。其吏治之污浊,可以想见。淳化五年二月,正当农民起义掀起惊涛骇浪之时,朝廷把分封在四川的益王(太宗之子赵元杰,任成都府尹、西川节度使诸职)迁徙到东南改封吴王,原因显然是为了平息以益王为首的四川官府激起的民众怨愤,缓解官民矛盾,而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平定起义后,太宗下的罪己诏中也如此阐述:“朕委任不当,烛理不明,致彼亲民之官,不以惠和为政,管榷之吏,唯用刻削为功,挠我蒸民,起为狂寇。”同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政府的赋役苛重,不但二税的征收比其他地区繁重,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官府敲骨吸髓,无所不用其极。参加镇压此次起义的宋军“行营先锋”石普,见宋太宗时说:“蜀乱由赋敛苛急,农民失业。”(《宋史·石普传》)所以王小波、李顺的起义主要是由于赋役沉重所引起的,而不是土地兼并的结果。宋代农民其实对土地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其“均贫富”口号主要是针对赋役负担不均的不满。

还有学者认为,这次起义的爆发与当地的民间宗教信仰有关。如与青城县一带的水神崇拜有密切关联,起义领袖之一的李顺曾主持了灌口二郎神的祠祀活动,《皇朝事实类苑》卷二三《官政治绩·程文简》条载,程琳知益州时,曾取缔此类迷信活动,谓“李顺由此而起,今锄其根本,且使蜀中数十年无恙”。《老学庵笔记》载,王小波曾在起义前宣传:李顺是蜀王孟昶的遗孤,蜀国为宋军灭亡时,摩诃池边有一锦箱,里面锦衾中裹一婴儿,有纸片书“国中义士为我养之”。知道其出于宫中,遂将李顺养育成人。王小波之所以选择李顺来冒称蜀王之遗孤,很可能因为李顺是灌口神祠祭祀活动的领袖之一,宣传其起义也有恢复大蜀政权的合法背景。《老学庵笔记》卷五说,“成都江渎庙北壁外,画美髯一丈夫,据银胡床坐,从者甚众。邦人云:蜀贼李顺也。”陆游在成都为官,离此次起义已隔一百八十多年,而这堵壁画还保留着,说明李顺在四川民间信仰中仍有相当威望。总之,民间宗教信仰也是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揭竿而起的王小波和李顺,发起起义主要是因为何事?

北宋前期,王小波李顺在家乡起义,要怨就怨赵匡胤忽略一个严重的问题



北宋刚刚建立不久的时候,赵匡胤为了掩人耳目,对待后周旧臣一切照旧,没有实施大清洗。这让后周大臣们感到意外,同时感激赵匡胤的仁义。



既然如此对待这些后周旧臣,他们只能十分拥护赵匡胤的统治,赵匡胤从而也达到了兵不血刃的目的。这样做有利于北宋政权的长治久安,同时赵匡胤也落得一个好名声。毕竟赵匡胤的皇位不是那么光明正大。所以继位之初,就颁布好多政策,有的利民,有的利官。但是后来的隐患一出来,有远见的人便觉得还是利官的多。



首先赵匡胤能够当上皇帝,跟刘邦不同。刘邦人家那真是在沙场上一刀一剑拼出来的,等到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的时候,颁发许多利民的政策,秦朝许多大地主的利益都受到了冲击。就是所谓的利益重新再分配。让广大的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起码有土地种,有饭吃,一改在秦朝统治时候饥寒交迫。



西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当然是受益者,然而北宋的老百姓就不是这样了,他们的日子根本没有随着赵匡胤登基,而发生任何变化。以前怎么穷苦潦倒,现在依然如此。

这所有的一切完全是赵匡胤造成的。因为他在开创北宋之后,根本就没有进行改革,按部就班地执政。这样一来,在民间所有的积怨得不到缓解,有人就敢揭竿起义,就是为了活命而已。



在四川的成都,老百姓天天挣扎在死亡的边缘上,主要是没有土地,因为这些土地,在后周的时候,就被官府,豪强们大肆侵占。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没有土地,就不会有粮食。而且当时的苛捐杂税十分繁杂,老百姓连吃的都没有,上那去交这么多的赋税啊。当时就连老天爷都不可怜这些农民,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干旱。百姓的日子何等艰难,便可想而知。



还是那句话,中国的老百姓不是到了快饿死的时候,绝对不会揭竿而起。既然死亡已经威胁到他们身家性命。他们不会无动于衷的,自古皆是如此。

关键时刻,王小波与李顺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均贫富"。得到了颠沛流离的老百姓一呼百应。为了有口吃的,纷纷加入到王小波与李顺造反的行列当中。



不出一月,这支起义大军已经有了十万之众,可见当时那个地方把老百姓逼成什么样子啊。谁都知道造反这个活不好干,弄不好就会株连九族。但是渴望生存的百姓,知道不造反随时随地可能死亡,只有造反才有活命的希望。

随着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他们已经快把整个四川占据。但是革命就要流血,在一次十分惨烈的激战当中王小波牺牲了。人们忍着剧痛继续与北宋做斗争,最后在李顺的带领下,他们拿下成都作为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大蜀政权。



这个时候北宋当局才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连忙派出大军征讨。经过几番浴血奋战,由于寡不敌众。李顺壮烈牺牲,剩下的人化悲愤为力量,坚持不懈地与北宋军队做顽强的抗争,最后统统死在北宋军队的屠刀之下。

虽然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失败了,但是也有效了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嚣张气焰。同时也让北宋当局开始认真反思这些民生问题。



历代王朝的造反都跟土地有关系,这一点谁都不可否认。如果当初赵匡胤登基之初,就心系天下苍生,及时为民排忧解难,王小波与李顺就不会揭竿起义,也不会死掉这多的无辜百姓。可以这样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当中,从来就没有,在老百姓过的富裕的情况下,出来造反是的,一个都没有。



我们要学会反思,从历史之中汲取经验,还是那句话,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经济发达的宋朝,为何还会出现那么多次农民起义?总共有几次农民起义?

北宋初期的川蜀农民起义
  宋初,川峡地区保留较为落后的生产关系。土地集中尤其严重,豪强地主役使着几十、几百乃至几千家“旁户”,世代相承,视同奴隶。旁户除向豪户纳租外,还负担官府的赋税和夫役。宋朝消灭后蜀,除向蜀地人民征收两税等“常赋”外,还在成都设置博买务,征调各州农民织作一些精美的丝织品,禁止商人贩卖和农民出售,并“掊取”茶利,使川峡人民的生路几致断绝。到淳化四年(993)二月,广大旁户在王小波领导下,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灌县南)发动了武装反抗斗争(见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小波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立即获得川蜀人民广泛的响应。起义军攻占青城,转战邛州(今四川邛崃)、蜀州(今四川崇庆)各县,进而攻打眉州彭山县。起义军把贪污害民的彭山县令齐元振处死,并把他搜括所得金帛散发给农民。起义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王小波在作战中牺牲,起义军推举李顺为领袖。李顺继续贯彻均贫富的主张,凡起义军所到之处,将“乡里富人大姓”家中的财物、粮食,除生活需用外,“一切调发”,分给贫苦农民。  淳化五年正月,起义军攻克成都府,李顺建国号“大蜀”,年号“应运”,占领了剑关以南、巫峡以西的广大地区。宋太宗极为震惊,立即派遣两路大军,分别向剑门(今四川剑阁北)和峡路进军。李顺原想在宋大军入蜀前,先派兵占领剑门栈道,但未获成功。宋军占据栈道,得以长驱直入,李顺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起义军余部在张余、王鸬鹚等人领导下,在川南、川东一带坚持斗争,直到至道二年(996)最后失败。起义失败后,宋朝取消了成都的博买务,川峡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得到了一些调整。
  北宋中期的农民和士兵起义
  宋真宗初年,益州(今四川成都)戍卒在王均领导下举行起义,占领益州,建立大蜀国。王均起义失败后数年,以陈进为首的宜州(今广西宜山)士兵发动起义,拥立卢成均为南平王,前后坚持斗争三四个月。  宋仁宗、英宗时,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士兵斗争在各地陆续爆发。其中声势较盛的有王伦领导的起义,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起义,王则领导的起义。庆历三年(1043)五月,京东路沂州(今山东临沂)“捉贼虎翼卒”一百多人在王伦领导下起义,杀死巡检使朱进,起义士兵数量随时扩大,南下淮南路。宋廷极为震惊。七月,宋军围攻,起义军战败,王伦在采石矶被俘牺牲。同年,陕西大旱,商州(今陕西商县)农民一千多人,在张海、郭邈山、党君子、李铁枪等人领导下起义,活跃于“京西十余郡,幅员数千里”,官员纷纷逃窜。驻守光化军(今湖北老河口市北)的宣毅卒五百多人在邵兴率领下哗变,与起义军互相配合。邵兴进军至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大败宋军。宋朝以重兵残酷镇压起义军,年底,张海、邵兴等相继在作战中牺牲,起义失败。庆历七年十一月,河北路贝州(今河北清河境)宣毅军小校王则也发动兵变,并且利用弥勒教,与京东路德州(今山东陵县)、齐州(今山东济南)士兵和农民秘密联络。王则占领贝州后,建国号安阳,称东平郡王,改年号为德圣(一作得圣),设置官吏。宋朝调集数路兵力,并派遣参知政事文彦博主持镇压。经过六十多天的苦战,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
  广大农民和地主阶级及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士兵的反抗斗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士兵斗争与农民起义互相结合,是这一时期阶级斗争的显著特点。
  北宋中期庞大、腐败的军队和官僚机构宋太祖时选练禁军,作为正规军,开宝时(968~976)有禁军十九万三千人,厢军十八万五千人。宋仁宗时,为对西夏用兵和加强对内镇压,各路广募兵士,禁军激增至八十多万人,皇祐元年(1049),总计达一百四十万人,为宋代的最高数字。宋朝用来养兵的费用,竟达全国财政收入总数的十分之七八。
  宋真宗对辽和议后,兵士平时缺少训练,不识战阵,习于骄惰。禁军领取粮饷,要雇人挑运,陕西沿边的骑兵,不能披甲上马。从南方调来的禁军,自称不会打仗,见到敌人就怕得要死。河北沿边的禁军,“卒骄将惰,粮匮器朽”,将领不是“绮纨少年”,便是“罢职老校”,训练更是有名无实。边郡兵士平时坐食军贮,万一有警,则“手不能安弦,目不能辨帜”。加上将帅频繁更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致作战时将领和士兵上下不相附,指挥失灵。宋真宗、仁宗还经常沿用宋太宗制定的“将从中驭”的办法,自定阵图,交由将帅临阵按图指挥战斗,因而屡战屡败。
  宋朝官僚机构日益庞大,通过恩荫(任子)、科举、进纳、军功、胥吏出职等途径入仕者不断增加。真宗时,文武百官为九千七百余员。宋仁宗皇祐(1049~1054)间,增至一万七千余员,还不包括未受差遣的京官、使臣和守选的选人在内。宋英宗时,更增至两万四千员。正官之外,等候差遣空缺的人员多到不知其数,“一位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袭紫成林”。
  在庞大的官僚机构中,一切因循守旧,以袭守成规相标榜。有人对朝政有所建明,即被指为喜功生事;或者不顾时忌,指事陈说,则被指为“沽激”。官员们以“因循懦默者为得计”,遇事唯恐承担责任或招人非议,影响官位,腐朽的官气和暮气笼罩着整个宋朝政府。与此同时,大臣们竞相“广市田宅,争求重利”,文武百官无不仿效。宋仁宗时,“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公卿大臣之占田或千顷而不知止”。土地兼并的发展,使地主与封建国家、农民的矛盾日趋尖锐。
  北宋末期的农民起义
  北宋王朝末期极其腐朽、黑暗的统治,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日益众多的农民破家荡产,“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方腊起义
  两浙路是北宋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封建国家的财赋,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这里。宋徽宗时,应奉局、花石纲之类,又对该地区的广大农民、工匠大肆搜括和奴役,社会秩序动荡不定。宣和二年(1120),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农民在方腊领导下发动起义。
  方腊(方十三)是青溪万年乡帮源峒地主、保正方有常家的佣工(一说方腊是漆园主)。十月九日,方腊假托“得天符牒”,率领农民,杀方有常一家,首揭义旗。远近农民闻风响应,很快发展到上万人。起义军尊称方腊为“圣公”,改元永乐,置将帅为六等。在起义的头三个月内,陆续攻占睦(今浙江建德东)、歙(今安徽歙县)、杭、婺(今浙江金华)、衢(今浙江衢县)、处(今浙江丽水西北)等六州五十多县。各地响应起义的,有苏州石生,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陆行儿,婺州兰溪灵山峒(今浙江兰溪西南)朱言、吴邦,永康方岩山(今浙江永康东)陈十四等。台州仙居吕师囊、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裘日新(仇道人)等,也领导当地摩尼教秘密组织起兵响应。
  宋徽宗于宣和三年正月,派童贯率领京畿禁军和陕西蕃、汉兵十五万人南下。宋军攻杭州,起义军战败,退回青溪。歙州、睦州、青溪相继落入宋军之手。方腊带领余部退守帮源峒。四月末,宋军重重包围帮源,发动总攻。起义军奋战,七万多人壮烈牺牲,方腊力竭被俘。八月,方腊英勇就义。起义军余部分散在浙东坚持战斗,直到宣和四年三月,最后失败。
  宋江起义
  重和元年(1118),河北、京东遭水灾,贫苦农民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稍前,宋江领导京东路的农民举行起义。起义军活跃在河北、京东、淮南一带。大约在方腊起义失败的前后,宋江等三十六名首领接受了宋朝的招安,起义就此失败。
  张迪、高托山等起义
  方腊、宋江等起义失败后,宋徽宗、蔡京一伙以极大的代价从金朝手中赎回燕京(今北京)及其附近的六州,燕京驻军和官吏的给养,都摊派在河北、山东、河东百姓头上,还须运到燕京交纳。为了运送一石粮食,沿途盘费十几石到二十几石,造成这地区百姓的极大灾难。随后,王黼又在全国征收免夫钱,数达六千二百万贯。州县官吏对百姓竭泽而渔,急如星火,加上连年灾荒,饿殍遍野。宣和五年,河北、京东等路农民遂相继起义,少者几百人、几千人,多者发展到几万人、几十万人。河北路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张迪“聚众数十万,陷州县”,曾围攻浚州(今河南浚县)五日。刘光世率宋军镇压,张迪牺牲。河北高托山在望仙山起义,号称三十万人,转战于河北和京东路青(今山东益都)、徐(今属江苏)、密(今山东诸城)、沂(今山东临沂)等州一带,宣和七年被宋朝杨惟忠、辛兴宗军战败,高托山降宋。京东路青州张仙(张先、张万仙)号“敢炽”,率领起义军号称十万人。同年,在沂州壨鼓山与宋军作战,失败,张仙接受宋朝“招安”。济南府孙列率领当地农民号称十万人,占领铧子山,靖康元年(1126)被宋梁方平军战败。沂州临沂的武胡、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的杨天王、郓州(今山东东平)的李太子、沂州和密州的徐进、水鼓山的刘大郎等率领的农民军也都号称万人以上。这些起义队伍所到之处,杀地主、官僚,攻打州县,或则保聚山谷之间,以崇山峻岭为据点,树起起义的旗帜,“巡、尉不敢抗,县、镇不敢守”

宋朝一共发生过四百多次农民起义,民众起义极其频繁,仅北宋160余年就发生民众起义203次,主要有:王小波、李顺起义;宋江聚众梁山泊起义;方腊起义;八字军抗金起义;红巾军抗金起义等。

1、王小波、李顺起义

北宋初,川峡地区的土地大多被官僚、豪强、寺观霸占。许多农民沦为客户(包括旁户),缴纳重赋,阶级矛盾极为尖锐。宋太宗即位后,川峡天灾频仍,饿殍载道,民不聊生。淳化二年(991),任诱为首的义军攻打昌州(今重庆荣昌)、合州(今重庆合川)。淳化三年(992),荣州(今四川荣县)、戎州(今四川宜宾)、资州(今四川资中)、富顺相继爆发农民起义。

淳化四年(993),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主张,从者万余,占青城、彭山。不久,王小波牺牲,李顺继为首领。

次年占成都,建大蜀政权,控制四川大部。宋政府派兵镇压,攻陷成都,李顺遇害。余部坚持战斗,至995年失败。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严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四川“旁户”这一名称从此很少出现,博买务也取消了。

2、宋江聚众梁山泊起义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至三年,宋江聚众梁山泊(又名梁山泺,今山东省梁山、郓城间)起义,反抗官府,抗击官军镇压的作战。

北宋宣和年间,官逼民反,岂止方腊、宋江揭竿而起而已,史称:“河朔、山东群盗蜂起,大者攻犯城邑,小者延蔓岩谷,多者万计,少者屯聚。魏博间则有杨天王之流,青徐沂密如高托山等,至不可胜数。”

3、方腊起义

睦州青溪人方腊,原本是漆园主。相传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 宋徽宗时,到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一说方腊是漆园主)。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以讨伐朱勔为号召,见到官吏及其爪牙全都杀掉。百姓正苦于官吏掠夺勒索,果然到处响应。不旬日,聚众数万,从者如云,攻城夺池,自号圣公,建元“永乐”。很快接连攻陷几十座州县,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威震东南。  

4、八字军抗金起义

北宋灭亡后,在金军占领地区,义军纷起抗击金兵。建炎元年九月,王彦率岳飞等十一将7000人北渡黄河,收复新乡(今属河南)后,遭数万金军围攻,因寡不敌众,率部众突围至共城(今河南辉县),联合太行山区两河(即河东、河北,今山西与河北中、南部一带)义军,坚持抗金。

所有将士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示决心,故称“八字军”。未几,两河忠义民兵首领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亦率所部19寨10余万人来附,屡挫金军锋锐,声势大振。

5、红巾军抗金起义

南宋初,金军占领河东、河北部分州郡,残暴掳掠。两河(即河东、河北,今山西与河北中、南部一带)民众组成忠义民兵,纷起反抗,袭扰金军营寨。建炎元年九月,河东忠义民兵以红巾为标志,号红巾军,起初在晋城、长治一带活动,后来扩大到河北、陕西等地。声势浩大,组织严密。

他们的器械虽不如金兵,但了解敌情,而且“略无所惧”,所以能屡败敌人。曾于泽、潞州间猛攻金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大寨,交战中,完颜宗翰险被俘杀。后完颜宗翰屡闻各地营寨遭袭,痛恨红巾军,急令出兵逐捕,因红巾军战时集中,散时隐匿于平民中,故金军每次出击皆无所获,常妄杀平民以泄愤。而红巾军却愈益壮大,成为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义军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民起义

宋朝一共发生过四百多次农民起义,民众起义极其频繁,仅北宋160余年就发生民众起义203次,主要有:王小波、李顺起义;宋江聚众梁山泊起义;方腊起义;八字军抗金起义;红巾军抗金起义等。

1、王小波、李顺起义

北宋初,川峡地区的土地大多被官僚、豪强、寺观霸占。许多农民沦为客户(包括旁户),缴纳重赋,阶级矛盾极为尖锐。宋太宗即位后,川峡天灾频仍,饿殍载道,民不聊生。淳化二年(991),任诱为首的义军攻打昌州(今重庆荣昌)、合州(今重庆合川)。

淳化三年(992),荣州(今四川荣县)、戎州(今四川宜宾)、资州(今四川资中)、富顺相继爆发农民起义。

淳化四年(993),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主张,从者万余,占青城、彭山。不久,王小波牺牲,李顺继为首领。

次年占成都,建大蜀政权,控制四川大部。宋政府派兵镇压,攻陷成都,李顺遇害。余部坚持战斗,至995年失败。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严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四川“旁户”这一名称从此很少出现,博买务也取消了。

2、宋江聚众梁山泊起义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至三年,宋江聚众梁山泊(又名梁山泺,今山东省梁山、郓城间)起义,反抗官府,抗击官军镇压的作战。

北宋宣和年间,官逼民反,岂止方腊、宋江揭竿而起而已,史称:“河朔、山东群盗蜂起,大者攻犯城邑,小者延蔓岩谷,多者万计,少者屯聚。魏博间则有杨天王之流,青徐沂密如高托山等,至不可胜数。”

3、方腊起义

睦州青溪人方腊,原本是漆园主。相传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 宋徽宗时,到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一说方腊是漆园主)。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以讨伐朱勔为号召,见到官吏及其爪牙全都杀掉。百姓正苦于官吏掠夺勒索,果然到处响应。不旬日,聚众数万,从者如云,攻城夺池,自号圣公,建元“永乐”。很快接连攻陷几十座州县,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威震东南。  

4、八字军抗金起义

北宋灭亡后,在金军占领地区,义军纷起抗击金兵。建炎元年九月,王彦率岳飞等十一将7000人北渡黄河,收复新乡(今属河南)后,遭数万金军围攻,因寡不敌众,率部众突围至共城(今河南辉县),联合太行山区两河(即河东、河北,今山西与河北中、南部一带)义军,坚持抗金。

所有将士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示决心,故称“八字军”。未几,两河忠义民兵首领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亦率所部19寨10余万人来附,屡挫金军锋锐,声势大振。

5、红巾军抗金起义

南宋初,金军占领河东、河北部分州郡,残暴掳掠。两河(即河东、河北,今山西与河北中、南部一带)民众组成忠义民兵,纷起反抗,袭扰金军营寨。建炎元年九月,河东忠义民兵以红巾为标志,号红巾军。

起初在晋城、长治一带活动,后来扩大到河北、陕西等地。声势浩大,组织严密。他们的器械虽不如金兵,但了解敌情,而且“略无所惧”,所以能屡败敌人。曾于泽、潞州间猛攻金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大寨,交战中,完颜宗翰险被俘杀。

后完颜宗翰屡闻各地营寨遭袭,痛恨红巾军,急令出兵逐捕,因红巾军战时集中,散时隐匿于平民中,故金军每次出击皆无所获,常妄杀平民以泄愤。而红巾军却愈益壮大,成为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义军之一。

扩展资料

农民起义的原因与影响

农民战争是调节封建社会历史进程,农民并不是天生的好斗者,有一块土地,耕作收获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便不会去造反。

当一个王朝即将崩溃时,靠封建王朝内部的调整来挽回残局是不可能的,出路只有借助于农民战争的力量来改造那种腐朽的社会。由于农民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他们的起义、战争,不能把农民引向胜利,只能充当改朝换代的工具。

由于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对农民战争作用的历史评价起落很大,有时把它称为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有时则指责它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实农民战争是调节封建社会历史进程的一种力量。封建社会自始至终由一个王朝替代另一个王朝,周而复始,曲折前进。

每当王朝由盛入衰时,吏治腐败,贪官当道,土地高度集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奋起改革,力图缓和社会矛盾,以求王朝长治久安,但都未能扭转局面,不能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爆发农民战争就不可避免。但因为农民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他们的起义、战争,不能把农民引向胜利,只能充当改朝换代的工具。

农民起义既是工具也是动力,统治阶级借农民起义摧毁旧王朝的机会,建立新王朝,历史便沿着新王朝曾经出现的励精图治、奋发改革而有了新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战争是有其重要的历史作用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民起义

宋朝一共发生过四百多次农民起义。宋朝的起义次数虽多,但起义规模却多数不大,闹事范围小,起义人数也都在几万而已。

宋代主要农民起义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八字军抗金起义;红巾军抗金起义;邵兴抗金起义;钟相、杨幺起义;魏胜抗金起义;红袄巾抗金起义;范汝为起义;李金起义;江西建昌佃户起义;李接起义;赖文正起义;陈峒起义;姜大老起义;张福起义;晏梦彪起义;陈三枪起义等。

北宋初期重要的农民起义是由王小波和李顺领导的发生于993-995年间的农民起义。当时,土地集中,佃户承担沉重的赋税,贫富差别严重。另外,丝、帛、茶叶等物政府实行专卖,不许买间买卖。

993年王小波、李顺在四川青城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次年,占领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控制四川部分地区,坚持斗争,到995年春,最后失败。起义提出的“均贫富”口号,要求平均心财富,反对封建剥削,表明农民起义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北宋有宋江起义。南宋初期(1130-1135年)有钟相、杨幺领导的炽起义。南宋统治者借抗金的名义加紧搜刮人民,另外,从抗金前线败退的官兵趁火打劫,奸淫掳掠。

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1130年在湖南洞庭湖一带起义,建立“大楚”政权。钟相牺餐后,起义军由杨幺领导,并且起义军拒绝金和南宋的招安。1135年,因起义军中出了叛徒,杨幺被俘,遭到杀害。但是这次农民起义震撼了南宋的封建统治。

扩展资料:

宋朝以前的朝代,兵力大都掌握在武将手中,例如唐朝最终覆灭便是因为藩镇之乱极大地削弱了朝廷的实力,而宋朝时从开国起地方的权利便被朝廷全部收走,地方上的兵源大都是老弱病残,很难有什么作为。

而宋朝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地方豪强对普通农民的土地强取豪夺,失去了耐以生存的土地的农民自然会聚齐起来抢劫州府,直至演变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宋朝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一般会采取招安的政策。

宋朝比较著名的几次农民起义便是王小波、宋江、方腊这几人分别在不同时期领导的农民起义,但是根据记载这些起义规模都不是很大,例如王小波起义时只是影响到四川一省,规模也只有几万人,与其他朝代爆发的农民起义规模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民起义

宋朝一共发生了400多次的农民起义。

宋朝是发生农民起义最多的时候,而且在宋朝农民起义现象,与其他朝代发生的不一样。因为在宋朝,只要出现了农民起义现象,这种农民起义现象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且不会停止。

而宋朝历史上最大的两次起义,分别是王小波、李顺起义和宋江起义。

扩展资料:

1、王小波、李顺起义

2、方腊起义

3、八字军抗金起义

4、红巾军抗金起义

5、邵兴抗金起义

6、钟相、杨幺起义

7、魏胜抗金起义

8、红袄巾抗金起义

9、范汝为起义

10、李金起义

11、江西建昌佃户起义

12、李接起义

13、赖文正起义

14、陈峒起义

15、姜大老起义

16、张福起义

17、晏梦彪起义

18、陈三枪起义

重大起义:

一、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平后蜀,不仅没有解决原有的矛盾,反而加入了新的动乱因素。后蜀被攻下以后,宋太祖命令从水陆两路,用十余年的时间,把后蜀积聚的珍宝、钱币、布帛、粮食悉数运到开封。

此举激怒了川蜀军民,于是就有全师雄领导的全四川地方性的变乱。宋将王全斌镇压这次起事历时近十个月(而平蜀仅用两月余),还坑杀了未参加变乱的二万七千余名蜀兵。

表面上的反抗被重兵压服了,但川蜀军民对宋朝政府怨愤的过节始终郁积着。

而宋初对四川地区又在经济上实行超强压榨的政策。当地政府不仅把后蜀头子钱、牛皮钱等苛捐杂税全部继承下来,二税的征收也比其他地区繁重。

太宗时曾考核川峡州县长吏,不法者多达百余人,只有彭山县令齐振元以所谓清白强干受到太宗表彰,而他实际上是个与老百姓为敌,“收赇得金,多寄民家”。

由此不难想见川蜀剥削之苛急,吏治之污浊。

宋朝政府对茶叶和布帛的禁榷(官卖)政策,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无以为生的茶农、农户和手工业者都逼上了揭竿而起的绝路。

四川历来号称“罗纨锦绮等物甲天下”,宋朝就在这里设立“博买务”对布帛实行专卖,迫使贩卖布帛的小商人纷纷破产,从事布帛生产的手工业者和农户的利益也大受损害。

茶叶在唐宋之际已成为生活必需品,榷茶也成为朝廷的重要财源之一。

所谓榷茶就是政府实行茶叶专卖,设立专门机构,以低价向被称为“园户”的专业茶农强行收购茶叶。

这样,即使原先以贩茶为业的茶贩失去了生计,同时又致种茶利薄,茶农也相继破产。不仅王小波本人是丧失生计的茶贩,追随他造反的不少就是破产的茶农。

淳化四年(993年)二月,王小波在青城聚众起事,喊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

现代学界把这一口号概括为“均贫富”,给予很高的评价,但也有人质疑其能否视为一个明确的纲领。

实际上既没有必要否认这个口号,它毕竟是社会极端不平等的状况下底层人民的最后呼声;

但也无需从思想史角度给予过高的推重,因为“不患寡而患不均”早就是儒家一贯的主张,这一口号没有增加新内容。

二、宋江起义:

宋江起义因有《水浒传》的渲染,几乎家喻户晓。

其确切的起事年代缺少记载,大约在政和末年;活动地区相当广泛,北到京东河北,南到两淮的楚州、海州、淮阳军,“州县大震,吏多避匿”。

史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军转战至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夺取了官军巨舰十数艘,但最后中了知州张叔夜设下的埋伏,副帅被俘,无复斗志,便接受招降。

当年六月,随童贯南下镇压方腊。宋江起义有史可案的情况,大概如此。

关于这次起义,宋元之际已有《宣和遗事》加以描写,虽不无历史的影子,但毕竟小说家言,不能完全征信。至于《水浒传》,更是艺术虚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农民起义

王小波、李顺起义的起义经过

中国北宋前期的一次农民起义。北宋初,川峡地区的土地大多被官僚、豪强、寺观霸占。许多农民沦为客户(包括旁户),缴纳重赋,阶级矛盾极为尖锐。宋太宗即位后,川峡天灾频仍,饿殍载道,民不聊生。淳化四年(993),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雷有终墓志》(北宋),记载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的事实(陕西合阳出土)。王小波,青城县味江人,于淳化四年二月,发动起义,宣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旁户纷纷参加起义,很快攻克青城县。接着,直插彭山,惩杀了贪暴恣横的县令齐元振,众至一万余人。此后,转战于邛州(今四川邛崃)、蜀州(今四川崇州)。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今四川崇州东南)与官军激战,王小波的起义军打得十分英勇顽强,张玘招架不了,就放起冷箭来。王小波没防备,被冷箭射中了前额。王小波不顾满脸鲜血,继续进攻,终于打败宋军,把凶恶的张玘杀了。起义的队伍进占了江原,但是王小波却因为伤势太重死去。其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淳化五年(994年)正月,起义军猛攻成都,大败官军,郭载等逃走,卢斌退回梓州。十六日,攻克成都府。起义军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年号应运。起义军都刺上“应运雄军”四字。此时,义军已扩充至数十万,分兵攻下四川许多州县,东至巫峡,北抵剑门。宋太宗急令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统军从剑门入川;又增派雷有终、裴庄、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门 ,进行镇压,并一再下诏招抚,命张咏知成都府,伺机入川。四月,王继恩军破剑州、绵州(今四川绵阳)、阆州、巴州(今四川巴中);东路官军亦进入夔门,攻战于涪江流域。王继恩率军猛攻成都。十多万起义军撄城拒守,展开激战。五月六日,成都失陷,李顺于城破时被杀害(一说李顺撤出成都,辗转到广州,三十年后,在广州遇害)。成都失陷后,起义军仍在各地战斗,余部在大蜀将张余领导下,向川南、川东进军,声势仍然很大。至道二年(995年)二月,义军作战失利,张余被俘牺牲,起义失败。 至道二年五月,李顺余部王鸬鹚在邛蜀山区称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州,不久亦告失败。
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严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四川“旁户”这一名称从此很少出现,博买务也取消了。这次起义提出的“均贫富”的口号,是唐末农民大起义提出的“均平”思想的继续和深化,它反映出广大农民要求土地和贫富均等的强烈愿望,对以后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标题: 为什么北宋开国30年会爆发省级起义----天府之国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3521.html

[为什么北宋开国30年会爆发省级起义----天府之国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