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0-20 17:00: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提到白起这个名字,很多人脑海中涌现的便是“战神”“人屠”等称号。他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生前拥有显赫的身份,死后留下彪炳千秋的战绩。然而,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总是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是骁勇善战的猛将,有人说他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在秦赵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背负上千古骂名。他带领秦军数次对外征战,取得不俗战绩,世人为之敬仰。
然而,七十多岁高龄的白起却被秦昭襄王赐死。曾经很是倚重他的君主为什么就容不下年逾古稀的他呢?
我们今天来说说这件事情。
出生于郿邑(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白家村)的白起,生逢秦国日趋强盛的时代。这个时期的秦国对人才有着强烈的渴望。公元前294(秦昭襄王十三年),有着一定武功的白起被安排成了左庶长。在秦国,左庶长这个职务是非王族能够担任的最大官职,主要掌管军政大权。在商鞅变法后,左庶长的权力明显缩水,但仍然属于秦国的高级将领。
白起在担任左庶长时,年龄已经超过了三十岁。直到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被赐死,他已经过了七十岁。
人生就像不能回头的河流一样,有沟沟坎坎、起起伏伏。
关于白起的身世,《新唐书》说白起作为秦穆公时期名将白乙丙的后人,血统很不平凡。而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笔下,白起的祖先是楚平王之孙白公胜的后代。白公胜兵败身死后,其后代逃往秦国,才有了白起。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释放,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尽管商鞅被车裂而死,但秦惠文王时代依然按照他的改革路径继续前行。秦惠文王之后,经历了秦悼武王的短暂统治,时间走到了秦昭襄王嬴稷时代。秦昭襄王进一步厉兵秣马,眼睛向外、伺机东进、扩张领土。
而白起就是商鞅变法的受益者。商鞅变法设定了立军功者封爵的国家制度,这为平头老百姓打通了上升通道,也为有才人提供了机遇。
喜欢习武、善于持械的白起因此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他很快成为掌管秦国军权的左庶长。
任何一个人的上升都离不开别人的提携和帮助。一年以后,丞相魏冉推荐左庶长白起担任讨伐韩、魏联军的主将。
疆场是猛士展示风采的主阵地。白起攻打韩国、魏国,杀敌二十四万,俘虏大将公孙喜,攻占五座城池。
白起因功受奖,升任国尉,成为秦国对外扩张的主将。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率军攻打楚国,占领楚国都城郢都,楚王流亡。五年后,白起率军攻魏,拿下了华阳,魏国战将芒卯逃跑,杀伤魏军十三万。在和魏赵联军作战中,大败赵国将领贾偃,赵国损失二万士兵。九年后,白起攻打韩国,拿下五座城池,杀敌五万。
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六十五岁的赵军老将廉颇亲自挂帅。廉颇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在前方构筑多道防线,阻滞延缓秦军的步伐。
久拖不利于战局的发展,白起采用反间计,离间赵王、罢黜廉颇。赵王果然中计,换赵括出马。就是这个赵括,因为“纸上谈兵”而贻笑后世。
长平之战的三年时间里,白起杀敌四十五万。
对于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不过,对于白起来说,长平之战既是自己的巅峰,也是自己被杀的导火索。公元前257年,白起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为什么要赐死白起呢?
一
首先,在秦朝末年,参与陈胜吴广起义的陈馀曾表示:“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阬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由此,对于白起之死,很多人显然是难以理解的,也即白起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更是直接解决了山东六国最强大的赵国。基于此,秦昭襄王应该重赏白起,而不是赐死他。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战功累累,秦昭襄王已经无法再赏赐武安君白起了。换而言之,这应该就是功高震主的例证之一了。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也即有人曾对韩信表示,当一个人功高震主时,意味着危险将不期而遇。
二
在西汉初期,功高震主的韩信,最终没有获得善终的结局。而白起之于秦国,显然可以和韩信之于西汉相媲美。在此基础上,在长平之战后,击败赵括的白起,不仅赢得了秦国将士的信任和支持,也即获得比较高的威望,而且,白起因为坑杀了40多万赵国士卒,更是让赵国等山东六国为之恐惧。退一步来说,如果白起真的有心谋反的话,那么,秦国将士中一定会有人响应的。换而言之,不管白起有没有谋反的想法,在长平之战后,白起因为具有了造反的能力,所以对秦昭襄王形成了威胁。而这,成为秦昭襄王决定赐死白起的重要原因。当然,考虑到白起在秦国的地位,光凭这一个原因,显然不够支持秦昭襄王做出这一决定。
三
白起之所以被杀,还在于其口无遮拦,直接激怒了秦昭襄王了。在长平之战后,白起考虑到秦国的伤亡等原因,主张暂时不对赵国继续发动进攻。不过,秦昭襄王一意孤行,发动了邯郸之战,因为楚国和魏国的支援,秦国在邯郸之战中损失惨重。对此,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白起幸灾乐祸,表示:“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当白起还在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而高兴的话,却没有想到这句话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在得知白起幸灾乐祸的言行之后,秦昭襄王勃然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
四
最后,原本就因为功高震主而对猜忌白起的秦昭襄王,又对白起增加了愤恨情绪,此外,再加上范雎在一旁的添油加醋,最终促成了一道赐死的命令。总的来说,对于白起的一生来说,长平之战既是白起的巅峰,也是白起被杀的导火索。当然,正如孔子所言“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在白起被杀后,秦人“以白起死非其罪,无不怜之,深表怀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剪灭六国,建立秦朝。在秦始皇即位之后,念白起劳苦功高,把他的儿子白仲分封于太原,千年之后,白氏家族诞生了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唐朝时期,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中追忆先祖白起,这样写道:“后非其罪,赐死于杜邮。秦人怜之,立祠庙于咸阳,至今存焉。”而这,无疑是秦国上下对白起功绩的肯定。
白起之所以被秦昭襄王赐死,表面上看起来是范雎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向秦昭襄王进谗,最终导致白起被杀。但是,细想想,秦昭襄王何等睿智之人?岂会仅仅因为范雎之言就稀里糊涂地处决了这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国之柱石”?说到底,白起之所以被赐死,还是秦昭襄王要他死,不是吗?如果秦昭襄王不想要白起死,任凭范雎三寸不烂之舌可以把死人说活,也纯属徒劳。那么,为什么秦昭襄王想要白起的命呢?
首先是因为白起不听用了!白起以军功起家,他之所以能够在秦国为将三十载,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太能打了!对魏、对楚、对赵,接连作战,几乎是所向披靡,打得这些所谓大国满地找牙、闻白起色变。有人统计过白起的战绩,白起一生歼敌近百万!单对赵长平一役,白起就坑死了赵国降卒四十万,说白起是“战争屠夫”并不为过。换句话说,白起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他对秦国唯一的作用就是作战。
长平之役时,白起本欲一举灭赵,范雎担心白起灭赵后会影响到自身地位,于是以“秦军疲惫,急需修养”为由,力软秦昭襄王接受赵国割地求和。或许秦昭襄王也担心白起灭赵后会凭借巨大的军功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采纳了范雎的意见,停战纳降。为此,白起颇为不悦,归国之后便“病”了,开始养病。如果是白起没病,那倒也未必,毕竟久经沙场、战伤难免,但起码应该不是什么要命的病。个人认为,心病、托病甩脸子的成分居多。
在修整不久后,秦军再次攻赵。但是,白起以“病”为由,拒绝领军出战。秦昭襄王不得已,只得改派他人。谁料想,秦军遇到了赵军激烈的抵抗,久攻不下。楚国、魏国见领军者不时白起、且秦军攻赵久攻不下,于是趁火打劫、横插一杠子。秦军遭遇两面夹攻,大败。这时候,秦昭襄王再次敦促白起出山,可白起依旧以“病”为由,拒绝领军出战。数月之后,秦军惨败,在秦昭襄王下了死命令之后,白起才很不情愿地动身启程、前往战场。
而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就是动身启程之后不久。那么,秦昭襄王为什么如此呢?很简单,白起不想打仗了。白起对秦国而言,唯一的作用就是作战,除了打仗,别无他用。可这个时候,白起却不愿打仗了。那么,对秦昭襄王而言他还有什么用?一旦白起闲出反心或者为他国所用,对秦国而言是有着严重威胁的。与其如此,倒不如先下手为强,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白起之所以被发掘、重用,和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就是秦昭襄王的亲娘舅——穰侯魏冉。白起与魏冉关系密切,正是魏冉这个伯乐给了白起充分发挥的舞台。换句话说,白起是秦昭襄王老娘宣太后与娘舅穰侯魏冉的嫡系。而白起尥蹶子、甩脸子的当口是什么时侯?秦昭襄王刚刚在范雎的协助下驱逐娘舅、兄弟等所谓“四贵”,让替自己做了四十年主的老娘宣太后“光荣退休”之后不久。那么问题就来了,白起此举让秦昭襄王怎么想?“我老娘、老舅退休了,我还用得动您白大爷吗?
很明显,现在我已经不太用得动了!既然用不动,还留着你干嘛?等你造反吗?”秦昭襄王之所以赐死白起,不能说和宣太后、魏冉没有一点儿关系,这里面多少事有联系的。如果白起夹起尾巴做人,主动向秦昭襄王示好、递上投名状,或许也就得以善终了,毕竟白起的战术造诣整个战国时期能够企及的人也并不多,留着还是有大用的。只可惜,白起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白起不仅没有主动投靠,还甩死了脸子、摆起了老资格,甚至扬言:秦昭襄王若听他言,不至有后来秦军的惨败,这就明显是在作死了……
再其次,白起的人缘比较差。诸葛亮曾经评价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这话说得比较客气了,实际上什么意思?白起虽然很能打,人缘却不咋地!而这一点也注定了白起的命运。宣太后、秦昭襄王重用白起时,其他人自然是只能忍受白起的臭脾气。可是,秦昭襄王想动白起了,其他人还会那么安分吗?不破鼓众人锤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几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白起说话。
同时,由于白起人缘不行,几乎没有形成自己的私人势力或者说是党羽,秦昭襄王赐死白起时,多少也有那么点儿有恃无恐,这也是秦昭襄王敢直接赐死白起的原因之一。而范雎恰恰是吃准了这一点,也是吃准了秦昭襄王的心思,才提出了杀白起的建议。伴君如伴虎,范雎何等聪明?如果秦昭襄王不想动白起,他怎么可能出这个头?即便和白起私怨再深,也不可能。说白了,范雎的目的虽然不纯正,但也的确是在替秦昭襄王出头,并不完全是出于私人利益,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搞清楚的。
综上所述,实际上想要白起死的还是秦昭襄王,范雎与白起的矛盾与之相比算不得什么大问题。范雎实际上就是充当了秦昭襄王杀人的一把枪而已。当然,顺带着范雎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双赢。倒霉的只有白起,一代“战神”就此谢幕……
依据历史时间记述,白起是由于不愿运行命令,因此才被秦昭襄王赐死。有些人说白起的不幸,来源于他的性情。当时白起和秦王因为建议不一样起了矛盾,最后结果证实了白起分辨的精确性。
但恰好是由于白起的恰当让秦昭襄王感觉失了脸面,倘若君王的胸怀不宽阔,那这一大臣便会被君王祛除,无论你那么的有功功率,白起最后被秦昭襄王赐死了。
一代战神白起为大秦帝国中后期的统一六国奠定了较好的基本。秦王又玩了一次“栋梁之材拆”,可大家都了解,君王往往变成君王,就一定要有他的威势,要是没有威势,又何谈施政。
武安君战神白起变成大秦帝国政治舞台上的替罪羊,也告知了大家一个客观事实。那便是为人处世一定要圆润,在历史上像狄仁杰那般的人实际上很少,他看破不说破,抚慰了君王的心,也满足了自身,实际上也是在保护自己。白起是一个贤臣,可他让秦王失了脸面这一点很致命性。即便贡献再大也肯定没撞击君王,这毫无疑问是在猜疑他的整体实力。
白起将军的一生专注于国防,拙于政冶,秉持“认庙不认神”的政治理念,这一点为嬴稷所自知,这类保持中立的游戏角色在几方权利博奕时,毫无疑问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可是,当嬴稷获得最大领导权的情况下,这就看起来背道而驰,与秦王离心离德,没法令人给予充足信赖,有时会觉得躁动不安和害怕,在政治理论知识上,君主意味着国家,忠诚君主,便是忠诚国家。
但是当君主的事务管理决策与国家利益输送的情况下,又该如何选择,一般人,大部分人要挑选忠诚君主,由于国家权益终归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抽象性的定义。但是,当赵国撕开不平等条约,秦王气急败坏,提前准备开启战将白起对赵国予以基因武器严厉打击的情况下,第一次,白起称病拒绝了。帝王陵将军领兵,不成功。第二次,白起又拒绝了,王龁将军领兵,不成功。
第三次,白起再度回绝,郑安平将军领兵,全军覆灭,将军自己撤兵。白起一次次的回绝和秦军一次次的不成功,毫无疑问比较严重扎伤了秦王的心里,严厉打击了秦王指令的执行能力,带来秦军一次次的屈辱。在秦王的心里,白起的政冶满意度早已降至了历史时间最低值。不会受到操纵的将军,事件处理只有一个,那便是,死!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