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奏折是如何处理的?销毁么?如果销毁,是不是牵扯到国家机密,又是在什么地方进行处理?具体名
并不是谁的奏折皇帝都会看的。一般奏折进到皇帝批示之前,都有专人负责誊抄,然后会分档归类,送到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再由部门长官挑出国家大事来请示皇帝。朝廷各部门都有一本类似于账簿的,上面记着今天几号收到了几本奏折,都是哪个地方谁送来的,交给谁处理了。地方各省的主管,比如清朝的各省巡抚,每月都要给朝廷上报一次这个月省里都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怎么处理了。
有些地方大员有直接给皇帝递奏折的权利,这种奏折都是封好后交给皇帝的,一般涉及到战争、政治等大事件才会这样。
还有皇帝派到各地、军中的眼线,有密折专奏,这个保密性更强些。
皇帝批过的奏章一般会存档的,原文存一份,誊抄一份,还有备注,备注上记录的是皇帝再看这份奏折时说过些什么、问过什么问题、而大臣是怎样回答的。重要的事情比如军事,人事任免会一直有存档,而一般的奏折到皇帝殡天(就是死后)之后就销毁了,那种更无关紧要的例如请求告老还乡之类的,处理完了,做个记录也就销毁了。
例如:朝廷宰相上奏折说我老了,要回家养老。皇帝肯会出面挽留一下,然后就同意了。这样的奏折,大概留到皇帝去世。
清朝铁岭县的XXX县令上奏折说我老了,要回家养老。会先送到吏部,由吏部XX司AA郎中(官职,大概四品)批,AA郎中看完了然后问上级BB侍中:“XXX70多了,要退休,行不行?”BB侍中说可以。然后AA郎中就在奏折上写个“可,待与继任者交接完毕即可返乡”,然后还给XXX县令。而BB侍中会写一份记录:“某年某月某日,同意铁岭县XXX县令退休,并从候补进士中择优选了一个继任。”吏部的正长官是吏部左侍郎,副长官礼部右侍郎,都不会见到这份奏折,皇帝肯定也见不到。
至于在何处销毁,那就没准了,各部门都能销毁一批啊。军国大事,国家机密都是直接封好了交给皇帝的,皇帝批过就存档了。私自毁坏、不上报、不记录奏折都是死罪。
明代京官可以个人或职务名义向朝廷呈送奏折,一般有几种处理办法:同意的话就用朱笔加以批示或答复,并抄送各部加以公布,即“批答”;不同意的话,可以对相关的官员加以批评或惩罚。如果皇帝对相关奏折觉得不合己意,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处罚言官,就可以扣留相关奏折,即“留中不发”,日子久了就由司礼监销毁。这是一种对廷臣奏议的消极处理方式,可以视为变相的压制。。
影视剧里动不动就说“往宫里递折子”,给皇帝的奏折会被其他大臣看到吗?
清代的影视剧里动不动就说“往宫里递折子”,给皇帝的奏折大臣能看到吗?1.外折指外官呈递的奏折。
写完奏折后,放入折匣,交给指定的人带来北京。来京后,径赴宫门见在东华门值日的引导官员,被领到景运门内九卿房,亦即外奏事处,向值班官员呈递奏折。之后这些奏折会交给内奏事处的太监,进呈御览。理论上讲,皇帝可以独立完成奏折的处理。但是可以肯定有部分奏折会在皇帝阅看后交给内廷几名亲信阅览,乃至提出建议等。
2.内折即在京部院寺监及八旗衙门所缮具的奏折。皇帝将奏折交给内廷大学士的记载。
雍正帝去世后,乾隆帝初即位启奏事件先交总理事务处阅看,再赴奏事处,而各省督、抚、提、镇、学政奏折则照旧例。
3.特殊情况
康熙时期已经有皇帝亲信用密折奏报外间雨水、粮价及诸般见闻,类似于后世之“外折”,有满文也有汉文。康熙时期的密折,亦由赍折人来京递交,内务府有固定几名带有“奏事”头衔的官员,品级大约在五六品之间,专司接收奏折。咸丰帝逝世时,赞襄政务王大臣代替了军机处,承担了在热河处理奏折的职权。在同治、光绪两位皇帝亲政以前,奏折先交皇太后阅览,然后发交军机处。军机大臣阅看后,当日召见时询请太后意见,再行缮拟谕旨,次日再进呈皇太后阅订,最终由军机处代批。
肯定不会被看到的,因为这些奏折如果被其他人看到了之后,那可是杀头的大罪。
不会看到,因为对于有权势的人来说会把对自己不利的折子半路截下来,保全自己的安全。
可能会被看到。在给递上去的过程中,可能会被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给拦截下来。或者如果皇上事务繁忙,就会交给自己信任的大臣处理。
当然不会了,这些折子都是严格保密的,一旦泄露出去那可是杀头的大罪。
清朝军机处的作用和地位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
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
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
扩展资料
清朝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不存定制
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
运行高效
军机处的办事效率很高。根据内阁制度,下属官员有事题奏,或皇帝颁发诏旨,都是经过层层机构,辗转交送,常常要花费很多时间。
军机处则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在通常情况下,军机大臣每日早5点左右进宫应召觐见皇帝,有时一天召见数次,主要是承受谕旨,然后回堂拟写。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清朝军机处
军机处是皇权急剧膨胀的产物,是雍正皇帝为了加强皇权统治和削弱臣权的手段,所以说是机处比内阁能更进一步加强皇权。
军机处
清初沿明旧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西北用兵,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这年元月,在内廷设立军机处,其全称为“办理军机事务处”。初设时名为“军机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名办理军机处。
军机处是分割内阁之权,所以说它是“内阁之分局”。军机处在清代统治了180余年,成为大政所出的宰辅之区。它的体制特殊,职官简炼,有官而无吏。它的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军机章京办理。
军机处初设时,所掌仅限军务。《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说:“初只承庙谟商戎略而已。”但以后事权逐渐扩大,以至军国大计莫不总揽。其具体职掌有如下几方面:
一、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预官员上报之奏折文书的处理。
二、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决的,或交军机处议奏,或密议,或交军机处会同关系衙门议奏。特交的,由军机处查议其可否,密拟办法上奏;会同议奏的,或由军机处主稿,或由所会衙门主稿,临时酌定。
三、某些重大案件,皇帝特交军机大臣审理拟定,或由军机大臣会同三法司审拟。军机大臣可在军机处提讯,也可使用刑讯。应刑讯时,选用内务府公所或于步军统领衙门进行。凡秋审案件,军机大臣也参预。
四、重要文武官员之任免及各部尚书、侍郎、各省总督、巡抚、以至道、府、学政、关差、盐政以及驻防将军、都统、驻各边疆地区之领队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交皇帝选择任用。遇科考,也由军机大臣开列主考、总裁名单,奏请皇帝选用。复试或殿试,军机大臣负责核对试卷、检查笔迹或任命阅卷官。
五、考查行军之山川、道里与兵马钱粮:凡有行军,军机处根据有关图书,考查山川险要,道里远近,如系边远地区,图书中没有记载的,要考查新旧档案并加谘访。应用的兵马、钱粮,则由户部、兵部、理藩院等衙门取简明确数备查。遇有皇帝查讯的问题,即时呈递。
六、军机大臣可奉皇帝旨意,以“钦差”身分,往各地检查或处理一些政事。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王朝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出清代前期政治制度高度集权的趋向。军机处成立以后,逐渐代替了清建国以来所依靠的满洲亲王,贝勒参预议政的制度,废除了议政处;同时也削弱了内阁参预国政的权力。军机处以“君权附庸”的地位,成为凌驾于内阁及各部、院之上的全国政务的总汇机关,军国大计,无不总揽。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满、汉章京又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军机章京之任命,或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巨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清朝的军机处
清朝军机处如何?清代的军机处
到雍正时,又在内阁之外另添一军机处。清宫里的文华殿、武英殿,这是内阁学士办事的地方。雍正又在三大殿背后,另设一个军机处,这就是所谓的南书房,这只是一所很小的屋子。最初皇帝为要保持军事机密,有许多事不经内阁,径由南书房军机处发出。后来变成习惯,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顾名思义,内阁还像是文治,而军机处则明明是一种军事统治的名称。既然最高法令均属于军机,当然只能说它是军事统治了。不过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也是由内阁大臣里挑选出来的,在内阁大臣里挑几个出来到南书房协同皇帝办事,如是,皇帝可以不再到文华殿武英殿商量政事,而只在军机处秘议。所以实际上清代的军机处,也就等于如明朝般,皇帝不出宫来办事,只在里面找几个私人商量。不过清代皇帝比较地聪明,他们鉴于明代太监当权而招亡国之祸的覆辙,所以不在里面找太监,而向外面调大臣。但从制度讲,二者间还是一样。太监也罢,军机大臣也罢,反正都只算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算不得朝廷的大臣。我们上次讲,张居正第一不应有权径下最高的命令;第二不应要人报皇帝的公事也报他一份。一个首长和其秘书,只算是同一个机关。张居正要人家把公事一份送皇帝,一份送内阁,这便是不合理。倘使张居正正名定义是宰相,那些公文又只要送宰相,不须再送到皇帝。所以从制度论,张居正的办法终是讲不通。清代军机处向六部尚书大臣及各省督抚直接下命令,这些发出的命令还是皇帝的。因为最高出命权属于皇帝,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
清代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经筵,救荒,以及中央尚书,侍郎,地方总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晓谕中外诸事,都由内阁拟好,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到六部,这是中国向来的惯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或者要交给吏部尚书的,也是直接寄信给吏部尚书,此外无人得知的。开始时,或因军事机密,才用这办法,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这种上谕,由军机处拟给皇帝看,皇帝看过以后,封来盖起一个印,这个印叫“办理军机处”,这是说办理军机的地方。什么人在那里办理呢?这当然是皇帝了。这个印一盖,谁也不能看。譬如是有关经济财政问题的,送给江苏巡抚,连户部大臣也不能看。若是有关军事的,送给两广总督,兵部尚书也不能看。在办理军机处的人,就叫军机大臣,名义上是大臣,照制度法理讲,并不是大臣,因为他是皇帝御用的,而不是的正式最高行政首长啊。这种上谕封好,办理军机处的印盖了,就交给兵部尚书,并部尚书并不能拆看,只要他加一个封袋,直接发给受命令的人。如是则一切事情,全国中外各长官,都直接向皇帝发生关系,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这不是全国政治,都变成秘密不再公开了!秘密政治这当然只能说是一种法术,而不能说是一种制度呀!
直到现在,还有传刻的雍正朱批上谕,这在清代政治上是一种了不得的圣旨。雍正是有名能专制的。他的上一代是康熙。在中国历史上,康熙也算是一个好皇帝,至于雍正便太专制了。我们现在看他的朱批上谕,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帝是如何般统治中国的。在当时,全国各地地方长官一切活动他都知道,大概全国各地,都有他私派的特务人员的。因此许多人的私生活,连家人父子亲戚的琐碎事,都瞒不过他。一切奏章,他都详细批。他虽精明,同时又独裁,但他有他的精力,他有他的聪明,中外事,无论大小,旁人还不知道,他已经知道了。从前做皇帝,外面送给皇帝的公事,先送到六部,皇帝拿出来的公事,六部也一定得先看。因为政治该公开,而六部尚书是全国的行政首长呀。这在明代还是如此的。那时大官的任用还有廷推,小官的任用则只经过吏部。事关教育,则一定要经礼部的。不能说皇帝私下决定了,不再给行政长官预闻就可办。这绝不能说是一种制度,也不能说它是习惯法,只该说它是法术。为什么?因为这是纯粹出之于私心的。而私心则绝不能形成出制度。
有这一点看来,清代比明代更独裁。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只是宰相做错了,须负责。皇帝做错了,可以不负责。除此一分别以外,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限度。我们曾讲过,唐宋诸代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宰相的章,就不成为诏书。为什么皇帝下诏书一定要宰相盖章呢?这就是一种制度了。为什么皇帝的诏书不能给旁人看,而要直接送出呢?这就是一种法术了。这里的分别很简单,换句话说:一个是公的,有理由的,一个是私的,没有理由的。清代那种私心的政治,又怎样能做得下去呢?这就因为皇帝背后有全部满洲人撑腰。一个皇帝要独裁,他背后定要有一部分人强力支持他,他才能真独裁。任何一个独裁者,都有拥护他独裁的一个特定的集团。我们此刻说皇帝独裁,我们也要看是哪个力量在帮助他独裁,拥护他独裁。中国历史从秦以后,历代皇帝的背后就没有这样一个固定的力量。贵族吧,军人吧,资产阶级把,都没有。若说皇帝利用读书人,读书人在拥护皇帝,可是读书人拥护皇帝比较是公的。因为读书人不是皇帝的私势力。而且读书人也不是一个固定的集团。中国历史上只有元和清,皇帝后面有整批蒙古人和满洲人帮忙。其他各代,大体说,是全国的读书人——有全国民众中间受过教育经过考试的人来帮忙,这不能说是不公道。有人认为这便是“封建社会”了,这真是胡说。读书人不就是封建。反过来说,皇帝或,存心培植读书人,也并不是私心。并不如元清两代,存心扶护蒙古人和满洲人。这种政治当然是私心的。因为其是私心的,所以一切表现都不成为制度,而只是法术。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满、汉章京又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军机章京之任命,或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巨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军机处,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紫禁城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由于军机处本是一个非常的临时机构,自诞生之日起就摆脱了正式官僚体系的壅滞、繁琐的毛病,非常适合皇帝加强君权的意愿,所以,在准噶尔战事平定之后,按理应裁撤军机处,但结果非但不将其撤销,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军机处的权力,使其超越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成为最主要的政治核心。
乾隆元年,废除军机处,其事务由总理事务处经办,各军机事务大臣皆调回本任,三年,诏令恢复军机处。
军机处主要成员为军机大臣及军机章京。军机大臣员额无定,最少时以三员为度,最多不超过十员,通常为四至七员,尤以五至六员为最常,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设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一般由满族亲王或大学士担任。
其他任职者,按各人资历分别被任命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另选内阁中书等官充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满汉各半,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军机处具体职掌为: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折;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用字寄上谕的名义对各地各部官员发布指令,凡特旨简放大员,如大学士、六部、九卿、督抚、将军、提督、学差、主考及驻外使臣,皆由军机处开单请旨。咸丰中成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军机处之权渐移。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撤销。
皇帝的最高级奴才而已
清代奏折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史料价值是什么?
特点:
1、奏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保守机密
奏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保守机密。它可以密封直接送到御前,中间不经诸多官员转手。奏折有一套严格的保密制度。具折者必须严守机密,凡密折内容,不能泄露任何人,虽亲属子弟也不例外。雍正时还规定,泄露或探听密折者,以泄漏军机律治罪。
2、奏折直接送皇帝批阅,军机处辅助办理奏折事务
臣工的奏折直接送皇帝批阅。但皇帝日理万机,必须有辅助办理奏折的机构和官员,军机处便是办理奏折的主要机关。
现存于世的清代奏折的历史价值: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最原始、最真实、最具有历史凭证价值的第一手珍贵史料。
清代的奏折是皇帝和臣工在办理政务中自然形成的,因而它反映的史事是最客观的。它不像清实录、圣训、会典等官方文献以及《清史稿》等著作,是经过作者以一定的立场、观点加工而编纂的。
扩展资料:
奏折按其用途可分为奏事折、履历引见折、请安折、贺折和贡折五种。举例来说,奏事折是臣工报告政务请皇帝裁定的折子。
奏折写好后,要加封套,写明具折人官衔、姓名及年月日及件数。注明是否附有加片或清单。请安折,是臣工向皇帝请安问好的折子。格式比较简单,内容书写“恭请皇上圣安”,“皇太后万万安”等。折后写明具奏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代奏折:弥足珍贵的古文书
特点是奏折的上呈者不再有限制,只要是皇帝信任的人都可以上奏,不论官阶大小。它的史料价值是提高了了事情的正确性。
特点:真实性,保密性,效率性,这是它在古代时的特点,而留存下来的奏折还是很有价值的,最直接的就是,可以更方便了解清朝的历史。
它的特点就是请示奏折的人员不受限制,只要是君主信任的人都可以呈献,最低阶的官员、寺庙中的僧人等等都可以请奏,然后增加了事情的正确度
关于奏折我们都是从电视中看到的,其实奏折产生自清朝康熙年间。是朝廷大臣向君主汇报重要事务的一种文书,而奏折都是需要经过君主亲自审阅批准再返回到请奏人去执行,执行完了之后还要交还给君主,不可以私自收藏。奏折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真实性、保密性和高效率,它对于人们了解清朝历史提供了正确、重要的史料价值。
一、奏折的产生
清兵入关之后一直是采用的明代的旧制,一般报告公事都是用题本汇报,然后盖上官印;如果是汇报官员的私事就是用奏本,不盖任何的印章。但是随着这些文本的运行,就发现了许多的缺点,第一是公事与私事很难区分开来;第二是经手的人员太多,容易泄露秘密切,所以很多时间君主还不知道的事情,在外面已经被传开了。于是为了适应时势的需要,奏折就产生了。
二、奏折的特点
请示奏折的人员不受限制,只要是君主信任的人都可以呈献,最低阶的官员、寺庙中的僧人等等都可以请奏,增加了事情的正确度;而且奏折省去了中间运作的环节,直接迅速度的传递给君主的手上,当批审后也是第一时间直接交与请奏人马上执行,提高了办事效率;奏折都是密封直接送到帝君的手中,中间不能有任何官员经手,所以有着严格的保密系统。在雍正年间更是如此,还会装入木匣中上锁并加以黄纸密封,外面再用黄布包裹。可见君主对奏折的重视。
三、奏折的价值
因为清朝慎密的档案轨制以及对文书的重视,让大部分的奏折都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现在保存的奏折有一百多万件,它们分别藏于国家档案馆和文献馆中。奏折的存在为文史学家研究和探索中国清朝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珍贵并且正确的文史资料。奏折在是君臣之间办理政事中诞生的产物,它对于历史事件有着最客观的反映。一些中国历史的文史资料是经过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且加工而生的。所以奏折对于历史发生的事情有着最真实的依据。
奏折是君主体恤民情、统治天下、决定政策、推行政治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的丰富,从民众小事到政局大事,事无巨细都可以请奏。对于奏折的文书方式和字体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奏折中间不经他人之手,直接送到君主的手中,并且有着严格的保密措施。正是因为奏折有着严格的存档让它经过几百年都还保存完好,为人们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实、最有效的原始文献史料。
文章标题: 清代处理奏折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只有皇帝可以看吗 那军机处的大臣们有权看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