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0-17 13:01: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第三人称较之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更为灵活。可以根据整体构思的需要,将生活的画面、人物的活动、人物闾的冲突及在同一时间不同场合或同一场合不同时间的平行动作、心理活动,自由地加以叙写。第三人称宜于写大场面、写群像、写盘根错节的关系,特别宜于作冷静的客观的叙述,在第三人称的文章里,叙述者同作者大多是合二而一的关系。
上帝视角乃是叙述视角中,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的别称。第三人称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能够以非现实的方式不受限制的描述任何事物。如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点展开叙述,或是多个角色的心声交替出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又称上帝视角。
扩展资料:
举例
《谁是最可爱的人》就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松骨峰战斗”——对敌人的恨,体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火中救小孩”——对朝鲜人民的爱,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高尚的苦乐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三个典型事例,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战斗场面,有战地日常生活。正是由于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作者才能这样全方位地表现主题。
上帝视角乃是叙述视角中,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的别称。
即作者无法从侧面表现任何事情,只能绕过去写出来,并且带有极度自我中心的RP倾向。例如描写A被B偷袭,正常视角的写法是“A听到身后的脚步声,猛回头,却被突如其来的大力推倒在地,A吓晕,恍惚中听到B的声音”;上帝视角则是“A站在那里,B偷偷走近,我回头,B猛推A,A晕过去,B说”。当然这只是最浅显的例子,实际操作很有难度,不但要写得好像世界每个角落都同时被看,还要夹带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轮流转换、第三人称自我赞美、第一人称YY。
实例:黑夜妖《未应闲》 (人物多,情节乱,区分困难,模式重复,人称紊乱,上帝到不能再上帝)。
扩展资料
在网络文学中,“上帝视角”的含义延伸为,明明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创作的作品,却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来描写“我”之外的人物心理活动。角色“我”好像万能的上帝一般无所不知,故而被批评为是“上帝视角”。
和“上帝视角”相比,另外两种主要的叙述方式可以称为“凡人视角”。即使角色是一个英雄人物,即使他极聪明,极有洞察力,没看到就是没看到。即使写一个法力无边的巫师,或者一个有思维透视功能的人,他也不可能全知周围的一切。
到了成熟作者那里,“上帝视角”才成为普遍现象。初学者往往并没有严密的构思。他们在小说里使用第一人称时,显得结构松散,唠唠叨叨,夹杂着大量的个人感情发泄,作品可读性很低,以至于有的商业文学刊物在征稿启示上直接标明,本刊拒绝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大部分刊物不标明,但编辑私下里会说,他遇到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就甩到一边,先看用第三人称讲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帝视角
几次小说课程下来,我发现作者朋友们对人称视角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每次聊到这个问题都会群情汹涌。总结下来,大家的关注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有哪几种人称视角,各自有什么优势;二,人称视角跟多线写法的结合;三,第一人称的误用。每一次说到这个话题,大家的关注点和疑问都是类似的,于是我打算写一篇相关的文章跟大家总结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在小说创作中,人称视角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很少见)。最常见的视角就是第三人称,这也是读者最容易接受视角。第三人称也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作者可以随意交待故事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一人称就是以“我”的口吻讲故事,故事的内容范围受限于“我”的感知范围内。第一人称的的优势在于代入感强烈,弱点在于叙事自由度低,而它的优缺点正好跟第三人称互补。
下面以一个分别的场景作为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两种视角的不同写法。
【第三人称】
火车将要开动,玛丽从车窗探出身子,向站在月台的杰克挥手。她看见杰克已经转身离开,她的动作蓦然僵住,瞬间流下了眼泪。她在心里默然叹息:“杰克大概没有喜欢过我吧。”
当火车离远,月台上的杰克摘下眼镜擦去脸上的泪水,他转过身向火车远去的方向低声默念:“对不起,我给不了你幸福,忘了我吧。”
【第一人称】
当火车缓缓开动,我的心跳突然加快,我意识到这可能是我和杰克最后一次见面。我连忙打开车窗,向杰克挥手道别,却发现他已经转身离去。
就连最后一次告别也这样漫不经心,大概他真的没有喜欢过我吧。
我坐了下来,只感觉全身绵软。秋天的风从车窗窜了进来,吹乱了风景也吹乱了回忆,吹热了眼睛也吹冷了脸。
一部作品要采用哪种视角来写,很大程度上只是作者的个人喜好,然而,每种视角有其优缺点,针对作品特点而选取相应的视角会让写作过程更容易。要选择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首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作品架构。作品架构不等于作品篇幅,架构可以理解为规模,重要人物的数量,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冲突势力的数量,故事线的分支和长度……这些都是作品架构的参考依据。简单举例,《三国演义》是大架构作品,《小王子》是小架构作品。大架构作品优先采用第三人称,小架构作品可以选用第一人称。
在写作初期,我经常用第一人称写小说,借着“我”的口吻,可以很轻易把内心的闷骚情感表达出来。那时候写的都是小架构作品,重要人物数量少,他们之间也没有复杂的关系,以“我”的视角就可以把故事完整表达出来。后来我开始尝试写一些大架构作品,还是习惯性选用第一人称来写。在接下来的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这些作品写起来很不顺畅。受限于第一人称的视角限制,有很多内容不好交待。
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写作,特别是二十万字以内的都市言情小说;但如果要写长篇幻想小说,我不会再用第一人称。如同上面那个分别的例子,第三人称可以同时写玛丽和杰克的表现,如果把他们两人各自看成一条故事线,那么第三人称的例子同时写到了两线故事线;而第一人称却只能写出玛丽这一条故事线。
第一人称写多条故事线常见的方式就是多线并行,每一线都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在三条故事线以内,这还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如果故事线太多,就容易引起视角混乱,对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多线并行不宜处理得太复杂,如果没有必要,还不如直接用第三人称来写,免得被读者批判为故弄玄虚。设想一下,如果将《三国演义》改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会不会是一件让人崩溃的事情?
第三人称优势在于叙事自由,第一人称优势在于抒情自由,有的作者会在一部作品里同时用上这两种手法。常见的处理方式是以第三人称为主,只到了特定情节,需要突出某个人物,就会用第一人称专门写他的故事。在日漫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类似的处理手法,某个重要的人物死亡,就以他作为主角回顾他的一生。这种处理方式好像还有一个专门的名词,“番外”或者“外传”。简单来说就是故事主线采用第三人称,外传采用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视角有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每一章以一个人物为主角,从他的视角展开故事。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冰与火之歌》。这种写法有利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但是容易拖慢故事进度。《冰与火之歌》这部作品写得很好,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原因就在于故事进展太慢,有的读者耐着性子看了几十万字都没有看到小高潮,于是放弃了。
写作新人常常会采用第一人称创作,他们常常会犯同一个毛病,以“我”的口吻写出“我”感知以外的事情,比如:“当我走出房间之后,她突然高兴地笑了起来,心想:‘小样,你分明就是喜欢我!’当然,她的这些小心思我是不知道的。”看到这样的句子会让人感到违和别扭。第一人称最大的好处就是强烈的代入感,读者跟随着“我”的视角去见证故事的发展,读者所能感知的东西只能是“我”感觉到和想到的东西,在这些范围以外的信息出现在作品中,都是犯规的做法。
作者在写作之前最好先判断作品的构架,有没有必要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我看过一些小说作品,虽然用第一人称来写,但并没有发挥出第一人称代入感的优势,缺少心理描写,情感表达平淡。如果改用第三人称来写也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在叙事上更加自然,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没有必要用第一人称。
使用第一人称写作,如果想让读者知道更多内容,一般有两种常用的手法。第一种,通过旁人对话交待。有时候是碰巧有人在旁边说话被“我”听到,比如武侠小说里就常见这样的桥段,主人公在吃饭,旁边总有一些大嗓门的“江湖百事通”把重要的信息告诉主人公;有时候是机缘巧合之下主人公偷听到一些重要消息。第二种可以称为“后来知道”法,用回最初那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怎样使用了:
【例子】
当火车缓缓开动,我的心跳突然加快,我意识到这可能是我和杰克最后一次见面。我连忙打开车窗,向杰克挥手道别,却发现他已经转身离去。
就连最后一次告别也这样漫不经心,大概他真的没有喜欢过我吧。
我坐了下来,只感觉全身绵软。秋天的风从车窗窜了进来,吹乱了风景也吹乱了回忆,吹热了眼睛也吹冷了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心目中的杰克就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直到很多年以后汤姆将几个厚厚的日记本交给我。他说其实杰克一直深爱着我,他当初表现得这么冷漠无情,只是希望我忘掉他,而他却把这些年对我的思念通通写进日记里。
最后再补充一下第二人称的写法。以“你”的口吻写作的作品真不多见。我见过有作者在作品中大量引用“你”的做法,在回忆过程中通过跟“你”对话的方式引出回忆事件,但本质上这还是第一人称的写法。单纯用“你”的视角来写作,常用于短篇文章,而在小说上还没有遇到过。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