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穿越为正在和袁崇焕共事的满桂,如何不被杀掉并且拯救大明

时间: 2022-10-16 01:01: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穿越为正在和袁崇焕共事的满桂,如何不被杀掉并且拯救大明

袁崇焕为何会被杀

明末的民族英雄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道蒙古,十月戊寅日(12月11日)突破长城喜峰口,攻陷遵化,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正在山海关附近的袁崇焕部,于十一月辛卯日(12月24日)在后金部队抵达之前两天赶到蓟州,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皇帝给予袁崇焕组织各支勤王军的权力以方便行事。袁崇焕将赶到的各路军队部署到其他防线,率关宁军坐守蓟州,并向皇帝承诺“必不令敌越蓟西”。但皇太极在没有受到任何阻拦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天险蓟门关,兵逼北京。但是袁崇焕在发现被后金军越过防线后并未对后金军进行追袭,而是经另一条道路赶到北京。六天后,于十一月丁酉日(12月30日)晚袁崇焕抵达北京广渠门外,此时后金部队已经到达北京城外4天。到达后袁崇焕的防区为广渠门外。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

在广渠门防区,袁崇焕率领的关宁军多次要求入城休整,均未获得允许(勤王援军不入城城下作战是明朝规定),在面对莽古尔泰护军及2000蒙古军的攻击下,占装备及人数优势的关宁军一败再败,阵型被击穿。

而后被后金主力击败的满桂部在向关宁军防线靠拢时被关宁军弓箭部队攻击,满桂中箭,发现箭支上有袁崇焕部标识,于是告至御前,皇帝在对战争部署的重重疑虑中召见袁崇焕,要求解释,袁崇焕无言以对。于是宣布予以收押待审。而此消息传出,关宁军当即弃守防线,开始返回驻地山海关。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老师认为:“袁崇焕受明帝付托,诚心竭力,任事封疆,于朱明社稷,可谓‘义气贯天,忠心捧日’”(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凌迟处死】

崇祯帝十二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崇祯三年(1630年),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等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

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一些学者则倾向于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于袁崇焕是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
袁崇焕在明末屡败于满州之时,出掌辽东,建立关、宁、锦防线,组建关宁铁骑,战攻卓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柱石之臣,最终却惨死在自己人的刀下,这究竟是为什么?历来说法很多,笔者也试着谈一谈个人的一点浅见。

崇祯起用袁崇焕任蓟辽督师的时候是非常信任的,而袁崇焕为感激崇祯的信任,做出了“五年复辽”的承诺。应该说,袁崇焕做出这个承诺不是大言不惭,而是有一定理由的。在袁崇焕第一次赴辽的时候,正值明军连战连败,整个关外战场有总崩溃的迹象。袁崇焕一到任,即分析明军与八旗的优劣,采取城炮结合的办法,使八旗骑兵的野战优势无法发挥,而明军的火器和工事优势充分发挥,使努尔哈赤对其无可奈何,最终因战败郁郁而死。袁崇焕认为,只要坚持这一做法,(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可保无虑,如果假以时日,训练出一支关宁铁骑,则五年复辽不是空言。

然而,袁崇焕忽视了一点,就是事物都是会变的。努尔哈赤死了,皇太极继位了,皇太极继位之初仍然继续进攻宁、锦防线,仍然是无攻而返。但是很快,皇太极就改变了策略,因为攻明并不是只有关、宁、锦这一条路可走,皇太极采用迂回策略,绕过关宁防线,数度从古北口、喜峰口等地攻入长城,不但直接威胁北京,还虏掠河北、山东等地,八旗骑兵在华北平原的任意纵横,给了崇祯以极大的刺激。

虽然,当清军进至北京城下时,袁崇焕率师回援,人不御甲、马不离鞍的以数千之众击败八旗数万大军,但军队却陷入疲于奔命的困境。这种局面颇有点象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扫荡八路军,每当日军来进攻时,八路军就跳到日军后方进行袭击,造成日军前方无仗打,后方频频告急,等日军回援后方准备与八路军决战,八路军又撤回根据地。很不幸的是,袁崇焕在与皇太极的斗法中,不幸的充当了被调动的角色,战争的主动权既已失去,五年复辽自然成为空谈。

袁崇焕也并非没有看到这种变化,然而袁崇焕不是孙悟空,没有分身术,他顾得了前方,就顾不了后方,在顾此失彼中,袁崇焕不得矣产生了议和的想法,希望能通过和议,争取时间,重新进行部署,巩固后方,再做进取。袁崇焕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很遗憾,这种想法朝中百官不接受,崇祯不接受。

先说百官。元代是外族统治,儒家的地位是汉以后最低的,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商、七子、八民、九儒、十乞之说,儒生是“臭老九”,只比乞丐好一点。明朝建立后,儒家重新占据了统治地位,不惜一切的抬高和维护自己的正统统治地位,将“程朱理学”推崇到极致。经过二百年发展,到明末,朝中已经充斥着满口“夷狄之有华夏,不如华夏无华夏”的满口圣人经典,却不干实事的道学家了。在这种情况下谈和议,能不被人看成卖国、汉奸行为吗?
杀了袁崇焕的原因是两个人(说实话,他有点自取灭亡,就是死早了点)。

一个就是他的老板思宗,另一个就是鞑清的酋长皇太极。

一个志大才疏而且猜忌的老板,和一个深谙中华政治文化的酋长。

这个酋长率大军攻打,吃了亏,改变策略,取道蒙古,利用长城的缺口,一路逼进明朝大老板的基地。

袁崇焕立马召齐小弟们,一路不吃不喝,晚上当白天,白天还是白天,狂奔回基地。

可惜,勤王史上,东汉末年的时候,董卓回基地的时候,好家伙,上演了一场!挟天子令诸侯!这种不开心的事,皇帝们忌惮。

袁崇焕想入基地休整,好对抗大敌。

而猜忌心极重的思宗能答应么?明显不可能!

所以袁崇焕和他的小弟们,一败再败。。。。。。

这还不算完,明朝的言官简直是唯恐天下不乱,火上浇油,污蔑袁崇焕资敌!

更悲哀的是,他们的敌人,鞑清的酋长太狡猾了!!

放出消息,表明了 我们 鞑清滴 和 袁崇焕滴 大大地好!【证言】

和鞑清干架的时候,放箭,箭上面有袁崇焕的标识!【证据】

思宗知道了,这还得了?

袁崇焕的下场就是被凌迟,那叫一个惨啊。。。。。

鞑清的酋长看到这一幕,简直要乐得上天了! 入主中原,指日可待!
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还有就是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还有点关系可能就是太监专权吧
袁崇焕坐的是叛逆罪,所谓“磔”即是分尸,比之岳飞遭遇更惨。赵构杀岳飞,虽为求苟安,毕竟是其私心作祟。而崇祯杀袁崇焕,则是地地道道的自毁长城,“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袁崇焕故居曾刻的“掉哪妈!顶硬上!”文字,有何历史故事?

“掉哪妈!顶硬上”据说是袁崇焕在作战时的口头禅,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袁崇焕虽是文官,却是蛮性十足,倔强的很,这句粗话颇能表现他的性格,表达了袁崇焕对侵略者的切骨痛恨以及英勇无畏的精神。

军事天才努尔哈赤凭借祖宗留下的十三付甲胄起家,带领数百名族人东征西讨,崛起于东北,纵横白山黑水间,在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发兵攻明。

在此后与明军几次交战都是大败明军,杀的明军将士心理上阴影深重,提到“辫子兵”时不免谈虎色变。当时有一句谚语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说的是女真熟习弓马,强悍善战。努尔哈赤在遇到袁崇焕之前,从兴兵起百战百胜从未吃过一个败仗,还以少胜多几次杀得明军全军覆没。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虽然是个文官,却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老兵,就会问他们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年轻的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袁崇焕是个善谈的人,喜欢和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说一些兵戈战阵之事。

在他得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当了一名知县,天启二年,袁崇焕进京述职,可能是在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辽东军事的见解,被御史侯恂相中,破格提拔留在了兵部,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挡。

自万历四十六年起,四年多时间内,明军打一仗败一仗,覆没了数十万兵马,就在京师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自个儿骑马从北京到山海关内外转了一圈,回来后奏报:“给我足够兵马粮饷,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一个南蛮就此和距家乡数千里之外的辽东捆绑在一起,朝廷正在忧急惶惶之际,听他讲的头头是道,也顾不上追究他擅离职守,便升他为兵备佥事,助守山海关。袁崇焕虽然从没上过战场,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到做到,终他一生,清兵不能越宁远城一步。

袁崇焕申请从他的家乡招募了一批兵员去,他认为广东步兵勇捷善战,广西狼兵雄于天下恬不畏死,朝廷对于他的请求都予以批准,袁崇焕到山海关后,当时的辽东经略是王在晋,王在晋派他出关到前屯卫去收抚难民,袁崇焕当夜出发,一个书生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时到达,前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他的胆量。

当时在第一线的宁远没有城墙,根本无城可守,而明军的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稍具军事常识的都能看出来这样太过危险,山海关一失,敌军就可以攻到北京,袁崇焕就提议在关外守关,胆小的王在晋觉得有道理,不过只想在离山海关八里远的地方八里铺筑城,袁崇焕说这么点地哪够,跟王在晋争论,可惜官没他大,王在晋就是不采纳,气的袁崇焕越级奏书给首辅叶向高,叶却也没听他的。

宁远北边十三山有难民十几万被清兵困住不能出来,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的时候,袁崇焕向孙承宗申请自己带五千兵马驻扎在宁远以声援十三山,然后派将领带兵去十三山救回难民,孙承宗和总督王象乾商议后没同意袁崇焕亲自去宁远,一面派兵去宁远,一面让王在晋去救援难民,结果王在晋救援失败,十余万难民只救回六千人。

孙承宗对此很生气,便召集众人商量重点防守的地方,袁崇焕极力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孙承宗亲自出关巡视,肯定了袁崇焕的看法。

不久孙承宗接替王在晋的位置,成为辽东主帅,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桂带兵驻守宁远,袁崇焕到了宁远后,高规格的筑起宁远城: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派祖大寿等督工。

袁崇焕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善待百姓,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天启四年(1624年),宁远城修筑竣工。宁远城离山海关二百余里,这座城墙修好后,明朝的国防线向北推移了二百余里,关外汉人纷纷涌入,远近视为乐土,人口大增。

孙承宗和袁崇焕两人相得甚欢,定下计策稳扎稳打,相继占据了锦州、松山、杏山等地,并修缮城防长期驻守,宁远也因此成为内地。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孙承宗遭到罢免,胆小鬼高第接替其职,居然下令关外军民撤进山海关,袁崇焕蛮性发作,誓死守在宁远,还把母亲和妻子也接到宁远,高第也不敢对他怎么样,只是下令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掉,数年辛辛苦苦的经营毁于一旦,气的袁崇焕不知道骂了多少句三字经!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又看到高第这番折腾,知道这个高第没啥用,袁崇焕必定无人支持,于是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来攻宁远。

大敌到来,辽东主帅高第这么荒唐,是指望不上了,援军是一定不会有的,弃城还是守城?宁远一城孤军,守军不过一万多人,怎么能挡满清倾国之师。袁崇焕牙一咬:“掉哪妈,顶硬上,几大就几大。”

受到袁崇焕的感召,守城的将士们象打了鸡血一般,人人热血沸腾拼死守城,清兵来势汹汹,攻城时候经历很久,城基被清兵挖成一个个凹坑,城墙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焕又是喊道:“掉哪妈,顶硬上。”亲自搬石来堵缺口,连受了两次伤,打战的时候,反而是这种粗话口号更能激励士气。在袁崇焕榜样之下,守军人人奋勇,与清军血战三日,努尔哈赤中炮落马,七个月后含恨而逝,清兵损失惨重,不得不下令退兵,“辫子兵”所向披靡的神话至此破灭。

袁崇焕也得以喘一口气,重筑锦州城,紧锣密鼓的打造关宁锦防线,一年多后,皇太极兴兵攻打锦州、宁远依旧无功而返,这次宁锦大战中,也是受到袁崇焕忠勇的感召,老滑头赵率教奋死拼命,连魏忠贤派来监军的太监刘应坤、纪用也分别在宁远、锦州城上督战,勇敢的很。

清兵见攻不下宁远,知道关宁防线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自沈阳绕道蒙古向北京进攻,袁崇焕得讯后率九千关宁铁骑星夜驰援,终于比清兵先到达北京,清军得知袁军已到北京城下,都是大惊失色,未战先怯。袁崇焕亲自上阵督战,九千关宁铁骑与十余万清军血战于北京城下,互有胜负,最终清军不支败退,退了十余里。

崇祯帝这时候吓的屁滚尿流,见清军没有远退,不断的催促袁崇焕出战,袁知道敌强我弱,坚持等待各路勤王部队,然而多疑的崇祯和大臣们不懂军事,京城的老百姓更不懂,他们不知道袁崇焕此时调兵守陵、抄清兵后路意欲何为,于是谣言四起,说袁崇焕不肯出战别有用心,许多人还说清兵是袁崇焕引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的反间计虽然拙劣,却还是成功了。

于是崇祯帝召袁崇焕和祖大寿进宫,问不了几句,就喝令将袁崇焕逮捕下狱,祖大寿吓的手足无措,出城后等了三天却等到崇祯说袁崇焕谋叛,祖大寿闻之大怒,率兵出走,崇祯这一下急了起来,劝狱中的袁崇焕写信给祖大寿让他回防京师,袁崇焕心中不服,不肯写,后来还是以国家为重,亲笔写信让祖大寿回来,祖大寿阅信后大哭,领兵而回。

北京城里崇祯又催满桂出战,满桂虽知不可出战,但不出战势必和袁崇焕一样,无可奈何下只得和总兵孙祖寿等出战,最终满桂和孙祖寿都战死,幸得此时祖大寿抄了清兵后路,皇太极对袁部深有畏惧,此时后路又受到威胁,于是领兵退去,北京保卫战落下帷幕。

袁崇焕蒙冤下狱,清兵退去后,崇祯就迫不及待的要把他杀掉,不管朝中大臣如何上疏求情,祖大寿愿削职为民请赎袁崇焕,崇祯一概不准,他是铁了心要杀袁崇焕,可怜袁崇焕最后被判凌迟处死,他千里奔驰来救援的京城百姓还花钱买他的肉吃,一钱银子一片肉,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

袁崇焕死后骸骨弃于地下,他的一位姓余的仆人,半夜里偷偷的收了骸骨,埋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姓余的义仆终身守墓不去,死后也葬在袁墓旁,他的后世子孙世代为袁崇焕守墓,说是为了祖宗的遗训。

袁崇焕是穿越者吗

袁崇焕应该是穿越者 rn     近来,看了很多穿越小说,结合书中主角的言论,行为,再看看袁崇焕的言论行为。得出袁可能是一位穿越者,而且是游戏。帝国时代的高手。本人在对付电脑时,在作弊(资源无限)仅造攻城武器和堡垒,无敌。这跟袁情况相似,背后大明,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资源无限。然后坚城加大炮。 rn    在一个,穿越的人回到古代,除了杀人和美女外,其他什么应该都提不起什么兴趣,那袁的好杀和前线纳小妾也就不奇怪了。再一个就是有先见之明,首先就放言,给我足够的人,物,我就可以守辽东,凭什么啊?还有宁远不撤回山海关的宁远之战,宁锦不救锦州的宁锦之战。凭什么啊?凭有先见之明,因为他知道有毛文龙和蒙古在其后方捣乱后金很快就得回去,敌人退了,就是大功一件,我在奏功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犯不着打野战,万一输了,损兵折将奏折就不好写了。而且在宁远之战中利用了其的先知先决,觉华岛因小冰河时期要冰冻,那就准备好钱粮物放在那,你后金不是为了抢粮度过寒冬吗,为了防止后金狗急跳墙,死攻宁远,没抢到粮,回去也是死(冻死,饿死)。给你钱粮物,让你搬都搬不光,只得烧掉,看你还攻不攻宁远。双保险啊,不是穿越着,怎么能作到? rn    宁锦之战也一样,不救锦州,自己在宁远,而且锦州兵也足够多。不用双保险,可惜因他上次改变历史,历史有了变数,满桂杀出,打乱其步骤,落了个有暮气,被开除了。郁闷啊。
袁崇焕确实是民族英雄,当后金饥荒的时候,袁崇焕带领东江百姓发挥大无畏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把东江的粮饷交给后金,宁可东江百姓饿死也不能让后金百姓吃不饱,这伟大的情操值得我们学习。
从袁崇焕的行为来看---此人是穿越者无疑--在阉党和东林党之间走钢丝--后来又在崇祯和皇太极之间走钢丝--
他是“被穿越”
呵呵……有可能真是
你穿越剧看多了

(十一) 袁崇焕的冤和袁崇焕的罪

(书接上文  明末辽东的大员们(十)己巳之变中袁崇焕的末路狂奔)

二十四日崇祯于平台召见了袁崇焕、祖大寿、满桂等外将和兵部尚书申用懋。原兵部尚书王洽呢?已在前一日被崇祯下狱交刑部论罪了,同日获罪的还有工部尚书张凤翔。负责城防工事的官员多人被罚廷杖,有三人被直接杖毙。

袁崇焕这时想起自己诸多豪言( “五年平辽”、“西虏断不引奴入蓟”、“断不使奴越蓟一步” )也有些不安心,换了一身青衣玄帽进城。入城之后刚见众朝臣就信口开河:“鞑子此来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极矣。”搞得举朝震骇。

崇祯接见袁崇焕时和颜悦色,非但没有任何指责还嘘寒问暖,见袁崇焕穿的朴素单薄就把自己身上的貂裘脱下来披在他的身上。袁崇焕一见圣眷犹在就又提出了一个让崇祯和朝臣都想不到的要求,“ 以士马疲敝,请入休城中 ”。

这个要求非常的不合时宜,之前周文郁就劝过无旨不要入京。现在不但入京了还要求带兵进城,崇祯怎么可能同意。而且还是在人人都怀疑你通敌,我还选择相信你的情况下。可以说是袁崇焕自己一下子激起了崇祯的疑心。而崇祯的性格也是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断。可以说这一刻注定了袁崇焕后面的悲剧。

那么袁崇焕为什么要求率军进城呢?一种说法是,袁崇焕私下勾连皇太极,入城后里应外合逼迫朝廷和后金议和。这个说法很难站住脚,无论最后议和成功与否,他袁崇焕当何以自处?

去关外割据称王是可以暂时自保,但是乱臣贼子是洗不掉了,而且受蒙古、后金、大明三面夹击,辽西将门的人会跟着他一路走到黑?留在朝廷呢?一样是乱臣贼子啊,死得更快。你如果说他袁崇焕宁愿被全天下人误解也要以死换议和,那我也不好反驳什么了。

一种说法是他想进北京凭坚城用大炮,依托坚固城防大量杀伤后金。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其实一样站不住脚。

第一,北京城很大,并不适合据城死守。袁崇焕就带了不到一万兵马,怎么分散把守北京各门?当年于谦也没有选择据城死守,而是出城作战。历史上像北京这样的巨城就没有死守成功的例子,反而是小城池才适合死守,因为守方可以相对容易的集中兵力,而攻击方却因城小无法展开全力攻城。

如果当年朱文正守的洪都有北京这么大,估计陈友谅三天就攻克了。所以真的想凭坚城用大炮的话,蓟州才是最佳选择。蓟州城不大,被戚继光修建得也很坚固,蓟州既可坚守消耗敌军也可阻挡后金进入京畿,而且背靠北京兵马粮草支援可以源源不断。

袁崇焕军事才能如何不论,作为守过宁远的人,他很清楚北京、蓟州哪个更好防守。然而在蓟州袁督师却让后金轻松越过,只能说他就没有想过凭坚城用大炮。

第二,袁崇焕带来的是重装骑兵,也不适合守城,真用于守城那战斗力起码打对折,这点袁崇焕一样非常清楚。况且他从山海关一路狂奔而来也没有把重炮带过来(北京城不是一线,重炮数量远逊于关外)。

第三,皇太极又不是非要攻北京城。皇太极之前的蒙古人入寇京畿,也没有死攻北京城例子。都是感觉攻击不下就在京畿劫掠一圈然后回家,徒劳的守城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袁崇焕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首先他是想借这个机会让后金兵临城下提出议和,这样朝廷不得不正式议论这个话题,不论同意与否,起码可以摆在台面上正式说了,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最终议和成功。

朝廷有些事情没正式说的时候是禁忌话题,一旦正式说破却又不是个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之前有个例子,嘉靖年间的俺答封贡,宣大总督王崇古把事情公开后朝廷不就廷议议和了么?

之后也有个例子,崇祯末年,面对李自成的进逼,朝廷已经无力阻挡,崇祯想议和或者迁都,希望朝中能有重臣主动提出,但是朝臣就是不接话茬,结果崇祯只能坐困愁城。

至于要求关宁军入城,还有个目的就是更好的保全他的命根子关宁铁骑。等各地的勤王兵马汇聚后,再围歼或者驱逐后金。实际上后面几天袁率领关宁军就没有主动攻击,只是在尾随。因为一旦这将近一万的关宁铁骑损失了,他的五年平辽就彻底破灭了。

我个人认为我们没必要人为拔高历史人物的能力,他们能史书留名自然是有过人之处,但是不代表他们处处都过人。

朱元璋能从要饭的变成皇帝,自然是能力非凡,但是他在给明朝设计未来时就是不少失误。很多政策本意不坏,但是实际效果和影响却是让皇朝自缚了手脚。

我个人认为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各种让人不解的作为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都是他自己临时起意、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结果。尤其是他完全没有认识到京畿不是他统辖的蓟辽,这块地界是皇帝和朝廷拿主意、说了算。(议和是一个可选项,但是袁崇焕没有能力把议和变为现实。不过这都是我的个人看法,您若有不同意见也欢迎讨论。)

至此袁崇焕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已经结束,因为另一个无比刚愎自用的人不想让他继续表演下去了,这个人就是崇祯。

崇祯拒绝袁崇焕的入城要求后,皇太极带领后金军又绕着北京转了几日,这几天后金与明军互有攻防,但是伤亡都不大。后金见不会再有大的战果(主要是劫掠的财物太多已经搬不动了),而明朝的勤王兵马也开始向京师汇集,留下几封求和信后,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开始撤军准备回老家了。

十二月一日正在尾随后金的袁崇焕接到崇祯命令要求他回京议饷,然而回到北京城下后城门却不开,城上守军要求他和祖大寿“ 缒城而入 ”。这时后金军已经远离北京城,袁崇焕不傻,他当然知道这是在防谁,就是防他带着关宁军一哄而入。袁崇焕也没犹豫,就坐着城上放下来的筐子进了城。这也旁证了袁督师没有什么叛逆之心,不然他孤身入城不是送人头么。

崇祯为什么这么做,也不难解释。上次平台召对,他对袁崇焕起了疑心,这几天北京城里疯传的袁崇焕“款奴谋和”传到他耳朵里,听起来就不像谣言而像是在旁证他的疑心了。而朝中的不少官员更是乘机上书弹劾,其中温体仁的奏疏最有杀伤力:

“东奴入犯。皆由袁崇焕以五年灭奴欺皇上,而阴与华亭奸辅,临邑罪枢,密谋款敌。遂引之长驱,以胁城下之盟”。(这里的华亭是钱龙锡的号)

不但戳到了崇祯的痛点,而且他还给袁崇焕扣了顶大帽,边帅勾连朝中大臣(此时崇祯可能没怎么在意,但是这是后来袁崇焕被处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是在平台召见,但是前两次的礼遇都没有了。崇祯见面就问:“前杀毛文龙, 今逗留何也 ?”这句话很多人觉得这是在质问之前杀毛文龙,是不是就是为了和后金议和。我觉得崇祯并不是这个意思,而且袁崇焕也不是这么理解的,不然他可以很自然地否认、辩解。

我认为崇祯的意思是,你杀毛文龙我替你挡下了,现在你却是这么回报我的。袁崇焕面对这样的责难,也确实是无言以对。而袁崇焕的无言以对,在崇祯看来就是默认了他的指责,自觉被欺骗的崇祯是愤怒的难以自抑。

至于满桂告状说袁崇焕要谋害他,崇祯应该是不信的,因为当时一个在德胜门,一个在广渠门,开炮、射箭的是城墙上的兵,而崇祯又没允许关宁军入城。只是既然要处理袁崇焕,也就犯不着为他脱罪。最后崇祯下旨晓谕全军时也没提满桂的事。

“袁崇焕自任灭胡,今胡骑直犯都城,震惊宗社。夫关宁兵将,乃朕竭天下财力培养训成,远来入援。崇焕不能布置方略,退懦自保。致胡骑充斥,百姓残伤,言之不胜痛悼。”

此时崇祯的愤怒始终还是在于,他以国士对待袁崇焕,而袁崇焕却一直在忽悠、敷衍他。袁崇焕被锦衣卫抓入南镇抚司(俗称天牢)监候。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成基命的劝阻,其称“临敌易将,兵家所忌”,要求崇祯慎重考虑,然而崇祯还是太年轻,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如此情绪化的后果,不做理会。结果恶果很快就来了。

消息传出后,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为袁崇焕抱不平,就去找兵部尚书梁廷栋理论,要求兵部为袁崇焕申辩。早在袁崇焕开市卖粮时就上奏弹劾的梁廷栋,怎么会听余大成的,就斥责余大成不要为一个叛逆之人说话。

情急之下余大成只得告诉梁廷栋,不放袁崇焕关宁军必乱。原因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袁崇焕落狱,作为其亲党的祖大寿肯定惶恐,又怎么会安心带兵打仗?!”

此事非同小可,梁廷栋就去找辅臣周延儒汇报。周延儒把余大成叫来又详细地问了一次,这次余大成直接说祖大寿三日内必反,具体原因是:

袁崇焕始落狱的第一天,祖大寿会认为朝廷只是找袁崇焕调查相关问题,问题调查清楚,就会放人;第二天,祖大寿还会认为朝内群臣为袁崇焕说情。一旦过了三日,袁崇焕还没获得自由,他就会断定圣上之意不会更改,袁崇焕有死无生了。祖大寿为袁崇焕左右手,功罪一体,袁崇焕既获死罪,他祖大寿的罪责也不会轻,那就只有叛乱一条路了。

周延儒不置可否,只吩咐兵部派人密切关注辽兵的动静。十二月初三消息传来,祖大寿率兵从山海关出。初四梁廷栋将祖大寿叛乱消息写成奏疏,向崇祯隆重推荐说:“臣司官余大成能先见,乞诏问之。”崇祯于是召余大成询问对策。余大成觉得这是袁崇焕一个将功赎罪的好机会,结果却是把袁崇焕送上了死路。

余大成表示祖大寿目前没有胆量谋反,他只是怕袁崇焕的罪牵连到他,所以才出走逃亡,要其回来,只要袁崇焕亲笔写封书信就行了。崇祯听后就示谕梁廷栋不要惊惶,照余大成说的做。表面淡定的崇祯怕是心里已起波涛,一支耗费朝廷巨资的军队居然不听命于朝廷,不听命于他这个帝王,而是听命于袁崇焕,崇祯对袁崇焕的看法怕是更差了。

于是梁廷栋与阁部九卿及余大成一起到狱中找袁崇焕写信。一开始袁崇焕心里明白这事儿的厉害并不愿意,只是推脱他之前是督师,祖大寿听他的,现在他成了一个罪人,怎么命令得了祖大寿。

众人百般劝说,他又说皇上没下旨就是不肯动笔。余大成忍不住了,大声对袁崇焕说:“阁下孤忠请命,只手擎辽,生死惟命,天下谁人不知?臣子之义,生杀惟君,苟利于国,不惜发肤。皇上的圣旨虽然未下,但使我等前来,用意就是这样,你自己看着办!”

袁崇焕,默然良久,说道:“公言是也。”提笔命墨。袁崇焕虽然某些地方比较蠢,但是背叛明朝那倒是不至于。信使追上祖大寿时,他已经跑到锦州一天多了(这速度真是没谁了)。接到袁崇焕的亲笔信,全军尽哭,后经祖大寿母亲劝说,祖大寿决定择机带兵入关,将功补过(还是要先观望一阵再决定)。

后金这边,十二月十六日,回程中的皇太极听闻明军大乱,一下觉得机会来了,就指挥大军回师准备重新进攻北京。先是在卢沟桥击败申甫所部七千兵卒,申甫战死。然后十七日在永定门南与满桂、孙祖寿、黑云龙、麻登云四总兵大战,结果满桂、孙祖寿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俘,明军虽然大败,但是后金也未能攻破城门。

皇太极觉得目前还是没有能力攻占北京,于是又写了两封议和信,然后移营北京城西北。之后三个月里后金不再进攻北京而是分别攻克张家湾、永平、榛子镇、沙河驿、迁安、滦州等并建立和维护蓟州、遵化、龙井关的出关通道,开始向关外源源不断的搬运劫掠的物资和人口。而明军并不能统一有效地指挥各地勤王兵马,结果导致多路勤王兵被后金一个个分别消灭,大量将官战死。

到了崇祯三年三月初二,皇太极留下小股部队驻守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自率大军从冷口关出边墙返回沈阳。五月祖大寿觉得时机成熟开始率军攻打后金的留守部队。五月十二日攻克滦州,兵袭永平。阿敏等人觉得兵少不可守,就屠光城中百姓,弃城出关。

至此,历经七个月之久的“己巳之变”宣告结束。崇祯原本可在后金撤回辽东后再抓捕袁崇焕,结果一时激动折腾出这些事端。当然他是皇帝,无人敢问罪于他,但是他真的就不用承担责任吗?想必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己巳之变”对于此时的大明来说(后面皇太极又来了好几次,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点不亚于正统的土木堡、嘉靖的庚戌之变。损失惨重、颜面尽失的大明王朝,必然要给所谓的祸首袁崇焕定罪。

那么袁崇焕冤不冤?首先是舆论方面。当时舆论几乎是公认他私通后金,欲入城强逼朝廷接受议和。主要依据就是袁崇焕处死毛文龙后就上疏朝廷要求“ 特疏请增三百万,谓五年之后,全辽皆复,并从前所加各项,皆可蠲余,此一劳永逸之计也。 ”

朝廷否决其申请后,就出现了“己巳之变”,朝廷上下皆传这三百万两就是替后金要的媾和赔款;十一月十五日后金已经打到通州,京师哗然,好巧不巧这个时候袁崇焕那个“ 必不令奴越蓟西一步 ”的奏疏正好送到京师,你让大家怎么议论?而袁崇焕于蓟门分散勤王兵马、不主动拦截、绕个弯抢先到达北京城下则更让阴谋之论甚嚣尘上。

但是你说位高权重的督师,主动屈身向一个边陲苦寒之地的原始部落投降也委实没有什么说服力,袁督师逼迫朝廷议和之后自己能捞到什么好呢?

为袁崇焕喊冤的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兵科给事中钱家修等人也是从袁崇焕生活作风、个人履历、日常言行等多方面去辩解袁崇焕根本就没有谋叛之心。钱家修据此写《白冤疏》,大打感情牌,搞得崇祯看完也情不自禁,批复:“览卿奏,具见忠爱,袁崇焕鞫问明白,即著前去边塞立功,另议擢用。姚宗文、原抱奇先已有旨了。”

另一个方面袁崇焕就不冤了,朝廷给袁崇焕定的正式罪名:付托不效、专恃欺隐、市米资盗、谋款诱敌、斩帅践约、纵敌长驱、顿兵不战、遣散援兵、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这其中市米资盗、纵敌长驱、顿兵不战、遣散援兵、坚请入城就不用解释很好理解。

潜携喇嘛实际指的是他不上报朝廷就私自接触容留喇嘛(蒙古人信奉黄教喇嘛,喇嘛实际就可以充当外交使节);付托不效主要指五年平辽,结果才两年不到就平到北京城下了;专恃欺隐主要是指“西虏断不引奴入蓟”和“必不令越蓟西一步”,这都是白纸黑字无法抵赖的;谋款诱敌指的就是袁修锦州那段时间与皇太极的私自议和之事;斩帅践约是唯一可以说说的,但是能说的也只是“践约”(我个人也相信袁崇焕不是应皇太极的要求杀毛文龙),斩帅他能赖么?这十款罪名,可以说袁崇焕无从抵赖。

实际袁崇焕唯一能喊冤的地方我相信朝廷的高官们都知道,但是没人会说。就是这些罪里很多罪名为什么拖这么久才处罚?先前明知而不处罚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意味着无罪么?

例如市米资盗、谋款诱敌、斩帅践约,事发当时无事,现在却成了死罪。我觉得袁崇焕死罪没有问题,但是崇祯的做法在朝廷官员们看来也太刻薄寡恩了,作为帝王既然选择了圆滑处事以让臣下卖命,就不能干出好结果就既往不咎,干不出好结果就一件也不放过。

这样只会让臣子们为了自保选择不干,事实上后面的历史证明大家就是这么选择的。而崇祯犹不自知,只是一味埋怨诸臣误国、误他。

袁崇焕的罪名是定好了,但是更重要的问题却是无人提及。己巳之变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朝廷,每年耗费巨资的关宁锦防线根本就防不住后金入关(后金唯恐大明不信,后来又来了五次,每次都不走关宁锦这条线),那这条防线还需要每年拿出五六百万两白银往里填么?

一些人说关宁军战斗力强,但是也得看看他们的待遇。同为边军一个关宁军普通士兵一年军饷是24两(不包括战马、武器、衣裳等费用),而同期的宣大、蓟镇一个普通士兵一年军饷还不到一半,而且欠饷很严重(欠一年都不稀奇)。都已经穷得快饿死了,还能有什么战斗力?这么多军饷砸到宣大,宣大军战斗力一样会是大明第一。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关宁军的私军化已经很严重了,开始不听朝廷指挥,祖大寿不就是个活脱脱的例子?花费巨资还指挥不了,要了有什么用?如果朝廷借这个机会重拾熊廷弼的策略,撤回关内重编军队、节约开支,也许大明帝国还能求得一线生机。

至于说放弃了关宁锦防线会让京师和皇帝直面北虏,这就抬杠了。这次关宁锦防线完好无损,北虏不是直面了京师和皇帝?再说了不是号称“天子守国门”么,还怕这个?

但是这一切都是假设,朝廷的官僚们无暇顾及这个问题,这时正在为争夺至高权力斗争着。

温体仁和周延儒想搞垮由钱龙锡、韩爌、李标、成基命组成的内阁,研究一番后他们发现突破口就是袁崇焕。因为韩爌是袁崇焕的老师(袁崇焕进士及第时的主考官);而钱龙锡方面,袁崇焕杀毛文龙后自辩时说了句“ 辅臣龙锡为此一事低徊过臣寓 ”。

于是乎这两人就开始利用袁崇焕的斩帅、谋和大做文章,弹劾内阁成员两项罪名,一是参与斩帅、谋和(最起码也是知情不报),二做为内阁大臣勾连边帅,图谋不轨。最终斗争的结果就是钱龙锡下狱判斩立决(后崇祯免其死罪改监禁),其余三人致仕。

而此时已沦为棋子的袁崇焕也迎来了他的终局,“ 磔示(俗称千刀万剐),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

袁崇焕忠心为国却落个死无全尸,不可谓不凄凉。然而其一意推行孙承宗的错误政策,一定程度上耗尽了明朝本就不多的国力,自以为是的防御策略导致后金入寇京畿肆意劫掠,无数家庭家破人亡,让人不能不恨。他的悲剧在于他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才;无将帅之能,却为四镇督师。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被行刑,京师百姓拍手称快,争啖其肉。不过朝廷也知道这除了能娱乐一下臣民,并不能解决辽东问题。于是孙承宗被起复,接替袁崇焕督师蓟辽。

名将袁崇焕为什么被杀?

因为崇祯皇帝的多疑,也因为皇太极的狡诈陷害,于是一代名将最后被施以极刑,以千刀万剐而死。

崇祯帝上位前,袁崇焕被上任皇帝贬到了偏远地去了。当崇祯帝上位后,他还是看中袁崇焕的能力的,于是又把他招回来。

而此时的袁崇焕答应崇祯皇帝他会五年之内打败敌人的,但因为一些原因,袁崇焕与另外一位将军不合,于是两个人开始内讧。结果就让皇太极的人杀了进来。

而袁崇焕紧赶慢赶的终于把崇祯皇帝救了,但此时的皇帝开始怀疑袁崇焕投敌了,故意把金兵放进来的。

再加上一些魏忠贤的党羽设了个计,就这么做实了袁崇焕投敌的事实。

而袁崇焕也就被关在牢里一年,一年以后崇祯皇帝下旨,要把袁崇焕千刀万剐了,而那时候的袁崇焕真的就被割了三千多刀,而百姓更是抢其肉当下酒菜。

可以说当时的百姓是相当恨袁崇焕的,也正是因为崇祯帝如此下狠手,再最后闯王李自成攻北京的时候,没有一个将龄敢上前救他。于是他就这么上吊死了。

袁崇焕为什么被杀?九条罪名有几分真实?在我国历史当中,袁崇焕可以说是一位受到争议最大的将领。哪怕是如今,袁崇焕是忠是奸仍旧有很多的争议。袁崇焕因为叛国罪这一个罪名,被崇祯皇帝处以死刑,最终被明朝百姓分食其肉而死,不可谓不惨。  明朝是一个极富盛名的朝代,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明太祖,而末代皇帝则是朱由检崇祯皇帝。明朝出过很多的名将,而袁崇焕就是最出名的一个。袁崇焕出名是因为他的才能以及抗击清军的计谋。但是他因清军的离间计,受到崇祯皇帝的不信任,最终惨死的结局。

  袁崇焕的才能是不受他人质疑的,而崇祯皇帝也了解袁崇焕的才能,从而对于袁崇焕十分的信任。当崇祯皇帝开始起用袁崇焕时,袁崇焕就是蓟辽督师,而袁崇焕为了感激崇祯皇帝的信任,也做出了承诺,在五年之内收回辽境。这一个承诺在当时并非不能实现,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个承诺,为后来崇祯皇帝失去对袁崇焕的信任埋下了种子。  袁崇焕刚刚开始上任时,十分了解清军的进攻方法,接连取得胜利。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还训练出来一支极为强悍的关宁铁骑,五年复辽的诺言指日可待。但是,当清军领导人努尔哈赤死掉之后,皇太极上台,一切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皇太极将己方的战争打法进行了更改,不再一味的进攻防守严实的辽境,而是进攻适合清军骑兵的平坦地区。袁崇焕一时之间疲于应对,来回奔波,导致五年复辽无望,最终袁崇焕结合了己方与清军之间的军力以及接下来的发展趋势,提出议和。而明朝朝廷之内早就被清军挑拨,崇祯皇帝也不再信任袁崇焕,认为袁崇焕是卖国求荣,最终将袁崇焕处死。  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处死的时候,给袁崇焕定了九条罪名,分别是“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这九条罪名当中,有些是真的,有些事政敌强加的,有些是敌军挑拨离间而来的。

  “托付不效”这一条罪名主要是讲袁崇焕本身为兵部尚书以及蓟辽督师,他所负责的地区就是北京城以及东北辽东等地区的安全,抵御清军的进犯。但是袁崇焕却将自己的将士分配到了其他的地方,导致本应管辖的地区受到了威胁。  “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这四条罪名则是指袁崇焕在皇太极入关之时没有进行阻拦,并且也没有上报到朝堂之中,居心为何,不得而知。再加上袁崇焕为人过于仁义,以为将粮食给了后金,后金就会感激袁崇焕以德报怨,从此不再进攻明朝边界,从而换取和平。但是,正是因为如此,袁崇焕才落下了通敌的话柄。  “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最后这四条罪名则是在清军将领满桂率兵攻打京城的时候,袁崇焕没有及时来救援,反而还在为了议和而与众人争辩,甚至还杀了反对议和的毛文龙。崇祯皇帝就是因为袁崇焕杀将而极度愤怒,相信袁崇焕是真的叛国,判处袁崇焕死刑,并且令明朝百姓分食其肉,以泄民愤。  袁崇焕作为明朝时期的著名将领,深受人们的敬仰。但是,在袁崇焕的政治生涯后期,却做出了很多的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其中就包括了杀害毛文龙。  毛文龙是袁崇焕手下的一员大将,不论是在战场上浴血杀敌,还是在幕后出谋划策,毛文龙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那么,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呢?关于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说法有很多,其中最具说服力的就是这两个:一是袁崇焕因为官场内部的斗争,将毛文龙作为牺牲品,族中将毛文龙杀害;二是袁崇焕发现毛文龙具有通敌卖国之嫌,一怒之下将毛文龙杀了。对于这两个说法,很多人都是偏向于第一个说法。  袁崇焕在政治生涯前期,一直都是两袖清风,得到了百姓的爱戴。但是,在其政治生涯后期,袁崇焕由于官场内部的争斗,以及战事吃紧,被逼无奈,与官场上的官员组成集团,而毛文龙就是袁崇焕所在集团的对立面。  在皇太极上位之后,袁崇焕所率领的军队接连遭受重创。袁崇焕当初在崇祯皇帝前面许下的承诺,已经没有办法实现。而此时,朝堂内部有出现了许多质疑的声音,使得袁崇焕所在的集团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袁崇焕一面迫于崇祯皇帝的质疑,一面还要与清军交战,面对毛文龙不断地唱反调,袁崇焕一怒之下,将毛文龙杀了。也正是因为如此,袁崇焕受到了朝中诸多大臣的弹劾,被判通敌卖国,最终身死。  袁崇焕在崇祯皇帝上位之前,就已经展现出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及军事才能。自从进入官场以来,袁崇焕由一个小小的知县,最终成为了一名位居二品的兵部尚书,他的才能是无可争议的。在崇祯皇帝上位之后,也十分重视袁崇焕的才能,对袁崇焕委以重任,让袁崇焕担任督师一职,镇守清军进犯的边境。  袁崇焕受到了崇祯皇帝的重视,备受感激,也当着崇祯皇帝的面许下了五年之内收复辽境的承诺。这一个承诺在当时而言并不是天方夜谭,因为袁崇焕充分的分析了努尔哈赤的战争打法,并且已经找到了击败的方法。在袁崇焕担任督师期间,接连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保卫了宁远地区,在天启三年到天启六年这四年间,东北地区没有发生过战事。那时,皇太极上位之后,使用了不同的战争打法,让袁崇焕疲于奔波,明朝的统治也岌岌可危。  当死刑执行完毕,袁崇焕的尸身根本就不完整,只留下一个头颅以及骨架。关于袁崇焕尸身的安葬,有两个说法。一个是侠义志士将袁崇焕的头颅偷出,藏于广东义园。另一说法是袁崇焕的家奴佘氏将袁崇焕的尸身领回,葬于北京广渠区。

袁崇焕因接连击败北方强敌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等人,多次以少胜多力挽狂澜而闻名于世,后世有将徐达列为明朝第一名将的,也有将袁崇焕列为明朝第一名将的,清亡后,历史学家们没了忌讳,对袁崇焕深度考证解读,袁崇焕名誉地位才彻底恢复,同时被称为民族英雄。一代名将袁崇焕之所以被冤杀,是因为皇太极、范文程、高鸿中等人,仿效陈平离间项羽范增,去范增而灭楚的故智,炮制出了袁崇焕约书犯边、为议和去敌所忌斩毛践约和市米资敌(也针对明蒙关系)等反间计内容。明朝皇帝崇祯很昏庸;明朝腐败利益集团因贪腐勤王军队粮草被袁崇焕揭发责问,利用反间计针对袁崇焕以自保;奸宦余孽也利用反间计针对袁崇焕欲达到己方目的。种种因素下,崇祯强行制造山西木匠的冤案,来为袁崇焕冤案取证,最终制造出这起千古奇冤。据亲历者余大成记载,袁崇焕蒙冤,长安闻者莫不伤心落泪;行刑当日,白昼如夜狂风大作;预示出明朝的未来。一次解决内部弊端和外部强敌的绝佳机会,就这么被崇祯走死了。
糜烂一炮,龟守两天,修三城堵四门不动如山,大放言平辽五年,索饷累死六部,赴援则遣散七军,终落得传首八方九边,原本十分显眼。
顿兵十日,谋款九重,丢八魂失七魄转进如风,私斩帅欺瞒六宫,纵敌便过城五里,市米便资盗四方,谁教汝议和三心两面,当真一点不冤。
在封建帝王时代,皇帝的好恶决定了一切!现在亦然!皇帝认为你是忠臣那你就富贵一生!但你得如履薄冰,或可幸免!如果皇帝本人认为你有异心或办事不利了!你猜有什么后果
文章标题: 穿越为正在和袁崇焕共事的满桂,如何不被杀掉并且拯救大明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3031.html

[穿越为正在和袁崇焕共事的满桂,如何不被杀掉并且拯救大明]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