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0-03 17:02: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不一定,还是个未知数。若能救得了,历史就被改变了,也没后来什么事了。反之,历史还是原来的历史,一切都在正轨当中,艰难而缓慢地向前发展。
第一种可能,要是假设成功,真的奇迹般地出现了,那么大清朝能救得了。彼时,“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无疑是“甲午战争”的推波助澜,以及有识之士的期待,从而出现了这场历史意义非凡的改革运动。
因而,改革是社会力量推动的结果,大清朝无论如何都得有所表示,于是乎“戊戌变法”应运而生。倘若,清廷推行有力,措施得当,时间允许,那么改革真有可能成功。相应地,大清朝也会得到好处,继而延续了它的国祚。
第二种可能,依然失败了,那不好意思,估计大清朝被覆灭不可避免,也没有什么值得留恋、惋惜的,请节哀顺变吧。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未来还长着里,不能因此就颓废,变得患得患失了。
要知道,这些情绪是要不得的,不仅很容易伤身,还影响了本来的好心情。何况,大清朝都已经覆灭一个多世纪了,又不能起死回生。换言之,假设完全无济于事,只是徒增烦恼、遗憾罢了!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改革成功了,也失败了。却是为何?因为戊戌变法,本身便是一个“变数”存在,充满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另外,“戊戌变法”失败或成功,都必然会改变利益集团的格局,造就一大批能与大清朝抗衡的力量。
其中,保守派和维新派,以及革命派势必崛起,进而影响到大清朝的朝政方向。如此内外夹击,迫于超前的压力,大清朝必然会灭亡。当然,也有可能名存实亡,继续苟延残喘,统而不治,也说不定呢。
至于失败的原因,恐怕依旧与“民主共和”有关。诸如改革不彻底,不能安抚朝野上下之人,没有达到众人期望的结果等等。具体而言,那就是改革只为了满清贵族的继续统治,而没有顾及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亦或者,改革的中间出了差错,半路夭折,进而导致了失败的结果。这样大清朝改革失败,下场自然就不好了。故不但救不了,反而还有可能送它一程。
总之,光绪帝变法失败,亦或者成功,都很有可能会命运趋同,以落寞无奈收场。
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这一切仍旧不太可能
从全球角度来看,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的夸张已经蔓延全球,全世界都在进行着资本主义改革。光绪皇帝即使重新执政,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也改变不了清帝国内部千疮百孔的落后局面。另外帝国主义也不一定支持光绪改革,因为这会损害他们的利益,他们不希望中国强大起来。
从清朝内部而言,在甲午战争以后,亚洲这么个大的国家——中国,竟然被日本打败了,力图自强的洋务运动也垮台了。到了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爱国的、反政府的民心已经如大潮汹涌,不可阻挡。无法挽救这种形势,任何个人,包括光绪,也不能改变这种趋势了。
庚子事变后的清末新政,更完全暴露了清朝政府的不可救药。全国自上而下的改革,最后闹出个“”皇族内阁”,使原本趋向于君主立宪的改革派全部倒向革命派。新政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为清朝的灭亡准备了条件,历史的浪潮已经不可阻挡了。
从光绪帝自身角度出发,因此假如光绪皇帝在1908年没有被毒死,重新执政,也没有力挽狂澜的可能。因为光绪帝性格较懦弱,不像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有气魄有能力。他身边也没有明治那样得力的大臣,他没有那一帮人(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都各怀鬼胎,且都是地方强权势力,中央没有集权)。改革需要群体,当时改革的群体还没有形成。明治手下有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山县有朋,以及一批改革派。
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当时中国的旧传统太深厚,即使光绪帝不死,重新执政推行改革,清王朝又能苟延残喘多久呢?
我想这里所说的除掉慈禧应该是指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光绪除掉慈禧吧。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也是很有意思的。假定戊戌变法时,谭嗣同说服了袁世凯发动政变,囚禁或者杀掉慈禧,大清的命运会不会发生转折呢,我可以明确的回答,不能!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如下:
一、我们要首先搞清楚决定大清必然走向灭亡的根本性因素究竟是不是慈禧个人。
如果大清最终走向灭亡是慈禧个人的原因,那么除掉慈禧,应该可以解除大清的生死危机,让大清朝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使大清真正走向灭亡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戊戌变法前夕,已经极端的腐朽没落,换言之,大清这棵百年大树已经从根子上烂透了,除非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魄力,彻底消灭依附在清王朝身上的所有毒瘤,首要要消灭封建君主专制,否则,靠所谓的修修补补的变法,根本就挽救不了大清灭亡的命运。当时别说是除掉慈禧一个人,就是把北京城里所有反对变法的王公大臣全部杀光,一样不能挽救大清。
二、光绪和变法派没有能力担当起挽救大清命运的重任。
虽然我们今天把戊戌变法看作是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其实戊戌变法到底带有多少资本主义的色彩还需要打个问号。
1、戊戌变法避重就轻,在最根本的制度变革上没有丝毫的改变。只是寄希望于在不动摇封建君主制度前提下通过一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手段来实现强国梦,这无疑是天方夜谭。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天然就是一对死敌,发展资本主义必然要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反之维持封建君主专制就不可能发展真正的资本主义。
2、光绪进行变法的动机决定了戊戌变法就不太可能使大清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光绪之所以愿意变法,一方面是受到了甲午战争惨败的刺激。但更重要的是,光绪对慈禧控制朝政局面的不满。光绪渴望通过变法削弱慈禧以及支持慈禧的官僚的权利,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地位,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一言九鼎的大清皇帝,而不是笼罩在慈禧阴影下的政治傀儡。所以指望光绪将改革利刃挥向自己。削弱君权,最终确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简直是与虎谋皮。所以即便除掉慈禧,光绪就会是第二个慈禧,这是由光绪的阶级出身决定的,光绪可不是什么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说到底,光绪终究是一名封建君主,他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身份和立场,也不想改变自己的身份和立场!指望光绪由一个开明的皇帝转变为一个革命者,一点儿可能都没有。既然如此,凭什么认为光绪一旦掌权就比慈禧干得好,就会挽救大清灭亡的命运呢!
3、光绪依靠的改革派既没有实际的执政能力,又对中国的实际不了解,不过是一些空喊口号的书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变法派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这些人从根本上来说和近代资产阶级没有什么关系。他们骨子里还是深受封建文化熏陶的旧文人。只不过是接受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新“西学”。指望这么一批人带领大清跳出腐朽没落的封建君主专制的烂泥潭,实在是高估了他们的能力。后来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摇身一变成为了铁杆的保皇派就足以说明康有为之流的政治立场。说句不客气的话,康有为之流之所以推动变法或许有救国富民的理想主义在里面,但政治投机的成分恐怕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