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0-01 15:00: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因为制作消耗太大,而且容易误伤自己人,一旦被射中,必死无疑,过于残忍,所以在古代作战过程中没有大规模使用。
在古代,毒箭有两种类型,一是上了铁锈之后的箭头,射伤敌人后会引起感染,导致敌人的死亡。还有一种是,在剪头的表面涂上一层毒药,射伤敌人后,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伤口,最后导致敌人毒发身亡。那么,毒箭这么好用,为什么不大规模的使用呢?
首先,制作毒箭的消耗太大。在古代,技术水平不发达,获取和制作毒物的手段也不先进,要想在消耗量如此巨大的弓箭上都抹上毒药,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运输和储存毒物也是一个大问题,要想保存这些毒物,必定也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对当时的情况来说,得不偿失。
其次,古代的战争属于冷兵器的战争,多是近身作战,因此,在作战过程中使用毒箭,很容易误伤自己人。而且,毒箭毒性很强,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擦伤,也会因为感染了毒药而丧命。
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很看重气节,古代的作战方式,认为下毒在战场上是一种非常卑劣的行为,即使胜利了也会觉得胜之不武,会被天下人取笑,所以,不屑于使用毒药。在我们眼里,两军交战,不用讲什么道理,打赢了就是获胜方,但是在古代,打仗都是很规矩的,最开始都是两军阵营排列好了才开打,但随着时代的改变,也就有了很多出其不意,不按规矩的打法。但是,总的来说,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不会被轻易打破,就跟现代战争中都可以使用核武器却不使用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回营拔出箭以后,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后来还是华佗来到军中,说箭上有乌头之药,不治的话这手臂就废了。最后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将他治好。
这个故事历史上也有原型,《三国志·关羽传》提到关羽曾经被流箭所中,射穿了左臂。后来虽然伤口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左臂骨头还是经常疼痛。医生说这是因为箭头有毒,毒已入骨,需要重新剖开伤处,刮骨去毒,这样就不会再发作。关羽于是让医生剖开伤口,刮骨去毒。
(关)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我们可以看到,《三国志》中没有提箭上用了什么毒,而演义中则说是乌头一类的药。乌头又名毒公、土附子,有草乌头和川乌头之分,两者都有毒性,其中草乌头毒性更大一些,古时的人将其汁液涂抹于兵器上,用来攻击人或者鸟兽,据说中者即死,因此又被称为射罔。
所以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说关羽所中的毒箭上到底是什么毒,但是演义中的说法还是有一定依据的。当然,不管是什么毒,至少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历史上军队中确实装备过毒箭,那么为什么毒箭使用不广泛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前面已经说到,古代一般是将有毒植物的汁液涂在箭头,使普通的箭变成毒箭。但是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植物是有其生长周期的,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而且即使说在植物生长茂盛的时候就将其采摘下来,榨取汁液,可是如果长期放置不用,也会造成汁液变质,毒性下降,这么一来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比如说还是以关羽为例,历史上关羽中了毒箭以后并没有毒发身亡,甚至伤口也没有大碍,正常痊愈了,只是阴雨天才会有些影响,显然这就是因为毒箭的毒性下降所致。这样在实战中,毒箭和普通的箭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作用,也就是事后可以给对方制造一些麻烦而已。
所以毒箭的效果,远没有演义小说中那么明显。而更为关键的是,如果想让对方事后麻烦, 不用涂抹毒液,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古代医学较为落后,一旦伤口感染,那么要医治是很麻烦的事。因此古人就往往会故意污染箭头,使得上面的细菌增加,从而使中箭者伤口感染难治。而要污染箭头的办法很简单,比较常见的就是在战斗前,将箭插在土中,让箭头沾上泥土等脏物。如果时间宽裕,还可以搜集粪便,将箭头在里面浸泡一下,那效果就更好了。
这两种方法不仅效果和涂抹毒液相似,而且更为简便、经济,所以毒箭没有在军队中得到广泛使用也就不奇怪了。
古代打仗中毒箭杀伤力更大,但为何没有被古人大范围应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毒箭 。 中国史书上最早出现的毒箭是东汉时期,其制作是在箭头上涂抹一种药用植物,名叫“乌头”,也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附子”。它的根、茎、叶均有毒性,中此箭者大约会在十分钟到两小时发作,严重者可导致心率过缓、呼吸麻痹而死。当然,毒箭不止这一种,也有烈性的强致命性毒素。
在南方乃至东南亚,在制作毒箭时会使用被称为“见血封喉”的树汁液,其毒性发作极快,更具致命性。除了这些草药,还有很多动物性天然毒素,比如蛇毒、蝎毒等等。这些致命毒素听起来就让人胆寒,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战争时期,毒箭备受使用者亲睐。
那么这更应该广泛应用于战争,为何没有实现呢?其实从毒箭的制作原理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先说草药类毒箭,不管是“附子”还是“见血封喉”都是有地域限制的,对于交通不便的古代,应用也就有所受限。再有制作毒箭是需要时间的,而战争的爆发一般具有突发性,即是是大规模对战,大量毒箭的制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再说蛇毒等天然动物性毒素,且不说提取难度之大,就是保存也是一大问题,一般蛇毒制作的毒箭只能保质20天左右…更不用说一些粪便制作的简易毒箭,还不如火燃箭来得实在。说到火燃箭,在实战中对箭体本身进行一些小小的改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箭身的机械性改造,如倒钩、倒刺等,这些都可以使弓箭的杀伤力大大提高。所以综上看来,毒箭,只能应用于小范围使用,或者用于刺杀任务,大范围应用得不偿失。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