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28 23:00: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读《论语》的“乡愿,德之贼也”一章时,总觉得孔子有点小题大作了。“乡愿”这种人说到底不就是个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有必要如此口诛笔伐吗?
图丨孔子画像
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乡愿”一词在我的脑海里也渐渐远去。可这天读《史记·商君列传》时,在为商鞅的坎坷命运而感叹的同时,掩卷长思,是谁让商鞅的命运如此多舛呢?追根溯源是魏国的权臣公叔座!这样思想着,“乡愿”一词不由分说又涌入脑海,公叔座不就是个“乡愿”之人吗?他何止是害了商鞅,细想想魏国也是毁在他的手里。
一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公叔座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是这样写的——
公叔座老得快不行了,魏惠王前去探病,顺便问道:“您老人家去世后,谁能帮助我治理天下呢?”
公叔座不假思索回答道:“臣的下属有个叫公孙鞅的,别看他年纪轻轻,那可是个有本事的人,我死之后希望主公能重用他!”
图丨公叔座剧照
这个公孙鞅就是商鞅。魏惠王见公叔座给自己推荐的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便打起了哈哈:“我知道了,哈哈,我知道了。”
见主子对自己的建议并不上心,公叔座很是着急,因为他知道,公孙鞅是个有本事的年轻人,不可能久居人下,魏国不重用,他就会另择高枝去别的国家。别的国家在公孙鞅的辅佐下强大起来,就会成为魏国强有力的对手,到那时公孙鞅反过手来打魏国,那还会有魏国的好?
这样思虑着公叔座挣扎着坐起来对魏惠王说道:“主公要是不用他,那就请杀了他吧!千万别放他离开我们魏国呀!”
见老臣如此着急,魏惠王拉着公叔座的手,轻轻拍着安慰道:“你好好休息吧,我知道了,一切都按你说的办。”
魏惠王走了,躺在病床上的公叔座思来想去,觉得自己这样给主子提建议,对不住这些年来一直忠心耿耿跟着自己的公孙鞅。便打发人把公孙鞅叫来,一五一十把自己与魏惠王的对话说给他听,临了心急如焚地对他说道:“我看咱们主公是不会重用你的,你还是赶快收拾行装逃命去吧!”
这公孙鞅不愧为高人,他听完公叔座的介绍,淡定地说:“您老人家放心好了,咱们主公不听您的话重用我,难道他会听您的话来杀了我吗?不会的。”
图丨商鞅画像
故事发展到这儿,你肯定会觉得公叔座是个对上忠心耿耿、对下有情有义的完人,难怪司马老先生要对他大书特书。但我们换个角度一想,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公孙鞅跟从公叔座多年,两个人相互了解,那公叔座为什么不在他健健康康,呼得来风、唤得起雨时,就重用公孙鞅,把他及早介绍给魏惠王呢?这样一来,公叔座不是可以把公孙鞅这个年轻人扶上马再送上一程,让他在魏国牢牢站稳脚跟吗?这样一来,不是也就不存在魏惠王用不用公孙鞅的问题了吗?可遗憾的是公叔座没有这样做,偏偏要等自己快死了才把他推荐出去?这是为什么?
多问几个为什么,仔细一想,你就会大惊失色:“呀!公叔座是个典型的‘乡愿’型小人呀!表面上看他要重用公孙鞅,是个推荐人才的伯乐,实际上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打压着公孙鞅,不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免得他的功劳超过自己!做了自己的领导。”
写到这儿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司马迁老先生用这么多笔墨来写公叔座,难道他就没看出公叔座的“乡愿”本质吗?其实,司马老先生不仅早就看出来,而且还把他所做的“乡愿”之事记录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也正是因为这一记述,才使我们知道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看似是在正面写公叔座,实际上是在批判他的虚伪。
二在历史上,吴起是有名的大将,他在魏文侯时就来到魏国,受到魏文侯、魏武侯两任国君的重用。他也不负国君的重托,担任西河郡守,使秦兵不敢东向,韩、赵两国归顺。
图丨吴起画像
后来,公孙座担任了魏国的相国。可坐上相国宝座的公孙座不是想着该怎样来使魏国强大起来,而是日夜担心自己的相国宝座被别人抢了去!谁会来抢自己的相国宝座呢?公叔座把竞争者一一排了序,得出的结论是,大将吴起最有可能。原因很简单,这吴起不仅本领强、功劳大,而且还有与人抢相位的前科。
原来,当年魏国相位出现空缺,劳苦功高的吴起不仅想当这个相国,而且还认为这相国之位非自己莫属。可偏偏魏武侯选用了另外一个大臣田文做了相国。
心中不痛快的吴起以他武将特有的敢想敢做的风格直接去找田文理论,问田文道:“统率三军、治理百官、使万民亲附,让秦、赵、韩都不敢小看我们魏国,等等这些你都不如我,可你凭什么当上了相国,官位在我之上呢?”
田文笑着反问道:“现在国君刚刚继位,是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在这种情况下,国君用你当相国好呀?还是用我当相国好?”这吴起思绪良久,惭愧地说:“这一点你比我强,还是你当相国吧。”
虽然吴起是个开明之人,并不一定非要做相国不可,可在公叔座看来,吴起不除,自己的相国宝座就坐不稳,必须除之而后快。
怎样才能撵走吴起呢?这时有个手下人给公叔座出主意道:“您的老婆不是魏国公主吗?从您老婆入手就行了。”
难道要我把老婆让给吴起,求吴起离开!公叔座真想跳起来扇这人两耳光。手下人看着脸憋得通红的公叔座,慢慢道出了自己的阴谋,他说道:“吴起这个人很是自爱。你可以先去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人,而咱们魏国太小,又与强秦为邻,臣下担心吴起不会有久留之心。’武侯听了就会说:‘那该怎么办?’您就趁机对武侯说:‘可把公主嫁给他作为试探,如果吴起愿意留下就会同意娶公主;如果不愿意留下就会拒绝。’之后,您再请吴起来您家做客。做客过程中,让您那位公主老婆表现得目中无人、为所欲为。您再处处表现出怕老婆的一面。这样吴起一见娶公主就是这么个下场,他便会拒绝武侯的好意。到那时,嘿嘿……”
听手下人讲到这里,公叔座满意地拍着手下人的肩膀笑了。他依计而行,装着好人去向魏武侯提建议。果然,不愿娶公主的吴起引起了魏武侯的猜忌,不得已离开了魏国。
三正是公叔座挤兑走吴起这个故事让我们有理由推测,公叔座之所以不及早推荐公孙鞅,就是怕他超过了自己。自己要死了,再也不用怕公孙鞅超过自己了,这才推荐了他。这看似他是个发现人才的伯乐,而实际上却是个抹杀人才的“杀手”,是个典型的“乡愿”。
图丨公叔座剧照
公叔座“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逼走了吴起,魏国再无良将,国力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西阻挡不了秦国的进攻,分处魏国南北的韩、赵两国,再也不用担心有吴起的存在而小心翼翼地去看魏国的脸色行事。而失去公孙鞅,则使魏国失去了一次变法自新的机会,不仅在随后的日子里,被在公孙鞅辅佐下强大起来的秦国吊着打,而且还“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在亡国的道路上狂奔起来。而这些都是拜公孙座所赐。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读到《史记·商君列传》时我还是禁不住想,如果公叔座能早点推荐公孙鞅,让他留在魏国发光发热,那么强盛起来、统一天下的很可能是魏国,而不是秦国了。由公叔座来看,孔老夫子骂“乡愿,德之贼也”,还是给这种人留了面子的,像公叔座这样既毁一个人的前途、又毁一个国家国祚的“乡愿”,把他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不要与同事产生太大的矛盾,那是会严重影响工作的事情。
通常来说,职场关系是一种弱关系。也就说职场里的同事之间,是很难成为知心朋友的。别看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聊天聊得非常嗨,但是很多同事聊天的内容是很保守的。这是一种自我防护。
同事之间如果因为工作交接不畅或者讨论工作有分歧的话,是很容易产生矛盾的。同事之间的矛盾,轻则相互推卸责任爆粗口,重则动手上家伙。所以处理好同事关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
不要对同事恨之入骨。因为大家都是为了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生活,而不是来结仇的。
如果真的与同事产生了矛盾,那么一定要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从同事的角度想想为什么会 产生矛盾。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何况是天天进行工作讨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们?
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与同事产生了矛盾,一定要及时的道歉。我知道,道歉其实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要做这件事情。因为如果矛盾双方都不道歉,那么以后的工作还会有更多的矛盾,更多的麻烦,时间越久,矛盾越难以解决。
大家都是为了工作,大家都是为了生活,大家都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工作中学会减少冲突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太以自我为中心,用工作数据说话,不谈与工作无关的事情,遇事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一下 问题。这样大家的工作才能和谐稳定。
我根本就没有那种恨之入骨的同事,就算是他们做事再不好。再怎么不像人?也没有必要对他们恨之入骨。只是特别的恨他们那也是暂时的,和他们分开之后离开这种可恨的人之后,这种小人之后。就没有那么痛恨了。这就叫眼不见为净。所以说,在生活当中没有必要和这么这种小人一般见识。他们自己都不把自己当人看,别人。就把他们当成空气就得了。和这种人一般见识,只能让自己。更加生气。
都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刘备的遗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堪称达到了顶峰。而曹操的遗言虽絮叨,琐碎,连自己歌姬们的生活都想到了,让她们住在铜雀台,织布啥的。但照样也都是满满的善。
至于到坑人,显然属于特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苏秦的遗言。
苏秦是位很励志的人,以学子出生,最终配六国相印。但自从齐宣王死后,齐缗王即位后,苏秦的难日子也就来了。齐国最大的贵族田尝君,显然就取代了苏秦的地位,主导伐秦,虽打败,却非但无罪,反而有功一般。
这个变化,立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尤其是苏秦恨之入骨的人,显然他们认为苏秦失势,那么此刻干掉苏秦的话,正是时机。于是一次针对苏秦的刺杀便展开了。
一天,苏秦去拜见齐缗王,刚刚接下佩剑,一位侍卫就突然暴起,一匕首刺入苏秦肚内。苏秦踉跄逃跑入了齐王大殿,惊得齐王目瞪口呆,顿时王宫内一片大乱,而那刺客也趁乱逃走。
苏秦显然意识到自己活不成了,最终告诉齐缗王,我死后一定要把我五马分尸,然后头颅悬挂在城头,告知天下,苏秦是燕国奸细,今天被杀是死有余辜。并悬赏千金,寻找那位杀苏秦的人的信息,要表彰其功绩。
说完这番话后,苏秦就去世了。齐缗王悲痛不已,虽于心不忍,但为了给苏秦报仇,抓住那刺客,便都按苏秦遗言照做了。
很快,此事就惊动了整个齐国。那位刺杀苏秦刺客,听闻消息后大喜过望,果真是苏秦失势,看,齐王竟然这么恨他,还悬赏千金要表彰我。别藏着了,赶紧领赏。
刺客果然主动跑来,被齐缗王当场按住,确定了身份后,并查出了幕后主使人后,杀了刺客,诛了那主使人全家,替苏秦报了仇。
所以苏秦堪称是“人之将死,欺言坑人”的一例。但显然这种情况的发生,属于特例了——为了报仇。
除了苏秦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却明显是发泄不满,这就是明朝大将蓝玉。由于朱标之死,导致了朱元璋开启了又一轮的诛杀大臣,因为他怕朱允炆镇不住这群骄兵悍将。蓝玉因此成了首犯,所谓的蓝玉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审问蓝玉的除了有朱允炆外,还有一位大臣叫詹徽。他可谓是当前的红人,升官速度非常快。只见他坐在大堂上,厉声让蓝玉召出同伙。蓝玉本来就是冤枉,哪有什么同伙?只不过他太张狂罢了。
所以一怒之下,吼道:“詹徽是我同党!”
得,这一句话,詹徽就算倒霉了,被打成了蓝玉同党,无论怎么喊冤最终也是被定了死罪而被杀。
蓝玉如此“人之将死,欺言坑人”,显然不是针对詹徽的,而是针对自己的冤情。这才导致了这个结果的发生!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看了这么多答友的回答,描述的人物都是如何厉害,如何精明,能掐会算,在死之前还能坑敌人对头一把,但我首先想到了一个人,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英明神武的一个人物。但是却因为性子太傲娇,时常脑子抽一下筋,他这次坑人,应该是无意为之,但确实把人家坑个瓷实。他就是被人誉为兵仙的韩信。
要说韩信,一生也算是离奇了,年少时自命不凡,忍受过胯下之辱,也接受过漂母之恩。后来天下大乱,韩信投奔项羽,凭借耿直傲娇的个性,多年不得重用。幸遇刘邦这边的萧何,萧何一看韩信就连连赞叹,称他国士无双,竭力推荐给刘邦。韩信一见刘邦就把对头项羽分析了个头头是道,又把天下大势说了一通,刘邦也惊为天人,从此韩信开始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开挂人生。
刘邦有了韩信,一下子就厉害起来,先攻三秦之地,然后灭魏亡赵定齐,大大缩小了跟项羽的差距,而韩信自己也借势做了齐王,大有三分天下之势。
项羽这边一看急眼了,找人就去游说韩信,说你跟我合作吧,反了刘邦,到时候可以做真正的王,不用再受制于刘邦。韩信这等耿直骄傲之人轻易可不会反,反而回应说,我以前不是没跟项羽干过,可结果怎样呢,干了多年不过小小执戟之士,屡次献计没人听。而人家汉王呢,第一次见我就拜我为上将军,兵队任我调遣,好吃好穿尽我用,我才会有今天的成就。我怎能反了汉王呢。
这时候齐人谋士蒯通出现了,这蒯通算是一个纵横家,纵横家一般下场不咋样。比如比他更出名的纵横家苏秦,采用合纵计策,联合六国抗秦,拜六国相,最后被人刺死在齐国。而他同学张仪专门拆他台,拜秦国相采用连横计策各个击破合纵国联盟,可谓劳苦功高,可是喜欢他的秦惠王死后,新秦王却逼得他出逃。蒯通就想仿效两位先人,游说韩信。
他先说了一下韩信相貌,说看他相貌,只能做个侯爵,而看他身形,又十分高贵,似乎成就不可限量。又跟韩信说现在他已经功高盖主,等帮刘邦一统天下之后,势必遭遇迫害,而他投奔项羽,项羽也不会完全信任他。但是现在天下大势决定权就在他手里,他帮谁谁就赢,与其这样,不如自己称王,凭借现在的兵马地盘,牵制刘邦项羽,然后在自己地盘上苦心经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韩信一旦独立,那刘邦项羽就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到时候韩信就是制止天下纷争的第一有功之人,刘邦项羽还有其他诸侯小国都要来拜。
其实看看蒯通的描述,似乎前景一片大好,但是却有两个致命大漏洞,一个就是他只说韩信优势没有说出韩信的劣势,另外一个他的思想还停留在春秋战国时期,要知道那时候秦始皇已经实现过一次大一统了,推行郡县制,现在要打就要打出一个一统天下的皇帝,而不是仅仅让诸侯朝拜的王。
韩信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能反刘邦,蒯通看韩信这样子,知道韩信以后肯定要有灾祸,就假装疯了,离开了韩信。
果然,灭了项羽之后,刘邦迅速收取了韩信兵权,但还是封他做了楚王。可是楚王却没做多久,刘邦就借谋反之名,贬韩信为淮阴侯。
韩信这时候气的要命,怨天尤人,可是现在他无兵无权,于是就挑唆陈豨谋反,结果保密工作没做好,被自己家臣的弟弟告了密。于是吕后萧何合谋把他抓了起来,要杀死他,韩信临死前说了句话,真后悔没听蒯通计策,结果死于女人之手,难道是天意?
吕后把这话说给刘邦听,刘邦一听蒯通是谁,赶紧抓来。那时候蒯通装疯后当了巫师,哪想到韩信死前还坑他一把,不过他不愧是个纵横家,他跟刘邦说:这以前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想得天下的人多了去了,结果您最英明神武坐了天下。我以前只认识韩信不认识您,所以才挑唆他谋反,这不是我的错啊。想得天下的人太多了,只有您有这个能力,您不能把有这想法的人都杀了吧。刘邦听了挺受用,居然放他一马。其实蒯通当时处境十分险恶,如果他当时措辞稍微有个闪失或者刘邦是残忍好杀之人,抑或刘邦当时心情不好,那他就没命了。
看韩信死前表现,他是恨蒯通吗,显然不是,之前蒯通是他谋士,屡现计谋,他不会恨蒯通。那韩信是临死想拉个垫背的吗,看他为人也不是这么阴险恶毒之人。我想他不过是对刘邦怨气太深,觉得死的憋屈,死之前就想过过嘴瘾,告诉刘邦这天下要不是老子当时感恩于你,还指不定谁坐呢,估计他都没想过这样会害死蒯通。
其实这里也看出韩信的为人,虽然他打仗天下第一,为人处事却有点我行我素,不替他人着想,就算他当初听了蒯通计策,估计也很难坐稳三分天下的位子。
可能是我涉世未生,所以在我的生活中,我自己没有亲自遇到过这种小人。但是我碰到过一个。确实令我恨之入骨,深恶痛绝的人是我们家的一个亲戚。为什么说觉得?对他恨之入骨,深恶痛绝呢,因为他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一种又贱还自觉自己做的十分对。我觉得作为一个这种人,我不知道他是抱着一种什么心理去把这件事做下去的,但是对我来讲我真的觉得他太恶心。
事情从始到终应该有差不多大概七八年的时间了。刚开始只是有听说过他出轨,但是那个时候,两个人的感情处于一种不冷不淡的状态。而且他的,工资维持生活。这些基本就不够,家里大事小事就靠一个女人去维持,但是那个时候觉得,人家的生活不能做更多的评判,所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更是让我对他的感觉陷入到极致的低谷。
其实早些时候就出现过,他去找别的女人这种情况发生。但是没办法,跟他有婚姻的这个女人要原谅他,我们也不能说什么,只能去劝解。但是事情就发生在他们家盖房子的时候。从盖房到入住,或是装修、借钱还是怎么样的时候?全部都是女人一首在操办。而这个时候的男人呢?他在外面出轨。他不仅觉得他自己没有做错,他还说那个她出轨的女人能给他帮助,但是跟他有婚姻的这个女人,不管是自己或者家人什么的对他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他出轨。
我就有点纳闷了这种事情。不管是,人家愿不愿意帮你,但是这样一个选择跟你有婚姻关系的女人,你们既然已经结婚快20年了,难道你不应该觉得这才是你应该去好好保护的一个女子吗?更甚至他居然出言侮辱这个女的,两个人这段感情关系维持到一种即将要离婚的境地,但是这个男的需要女的给他离婚费,给她10万,那他就不要房子。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房子确实也不是你盖的呀。后面又经历几番波折,两个人又生活在一起,像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我觉得真的这两人不管是男是女都听令人无语的。真的觉得我这辈子没有见过这种让我那么恶心的男人。
题主的这个问题我还真是遇到过这类事情,倒没有说深恶痛绝这么严重,但有些事确实是恨之入骨。
我的第一个女朋友成了我朋友的妻子。我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我经常带他到我的第一任女朋友家去玩,不知什么时候他们两个搞在了一起,论家庭我比他好得多,现在只能承认自己技不如人,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哪可是我母亲的命根子啊,结果同他家吵了一天到现在都没有和好。我的邻居为了保护他家的地里的几根白菜毒死了我家的二十多只老母鸡,
最可恨的是到村里搞推销的哪些人,搭起个场子天天到村里宣传,未了还送些小礼品,把我父母高兴得天天去听他们演讲,哪些人真的会耍嘴壳子,有时候把全村男女老少讲得激动万分,甚至声泪俱下。最后一天我父亲三千六百块钱买了个净水器,哪个经理信誓旦旦的承诺引得村里好几十家人都买了,最后有人在网上一查那个净水器才八百来块钱(东西倒是真的),打那个什么经理的电话根本就是空号,那可是老人家存了四五年的养老金钱啊(农村六十以上的每月七十五块养老金)!大家都只得认倒霉!
我遇见的大概就这几种人吧!你们呢?
1、庆父
庆父(?—公元前660年),姬姓,名庆父,字仲孙,春秋时期鲁国上卿,鲁桓公姬允之子,鲁庄公异母弟。
作为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孙氏之祖,鲁庄公去世后,庆父先后派人杀害国君公子般和鲁闵公,制造政治内乱。后来,逃亡莒国。莒国国君接受贿赂,遣送庆父回国,途中自缢而死,谥号“共仲”。
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作为“庆父”,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
2、赵高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
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
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3、李林甫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画家李思训之侄。
李林甫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早年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后进封晋国公,又兼尚书左仆射。
天宝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后被杨国忠诬告谋反,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4、秦桧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为挞懒信用。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回到临安,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元年(1131年),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职,绍兴八年(1138年)再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时年66岁,追赠申王,谥忠献。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执政后又恢复其王爵和谥号。
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5、严嵩
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
他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岁拜相入阁。严嵩书法造诣深,擅长写青词(实为他人代笔)。
《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透过戏曲和文艺作品、历史典籍,严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严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林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庆父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