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28 18:01: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在很多人眼中,王莽如同一位现在的穿越者,如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统一分配。废除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一种贷款制度)、六筦政策,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的政策。对西汉末年的政治、经济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改革,既然王莽描绘的蓝图很美好,那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呢?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低下的情况下进行盲目改革。西汉末年,人口增多,人们对于土地等生产资料的需要日益增多,但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矛盾日积月累一天天加大。王莽虽然觉察到了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土地收归国有等,但他却忽视了地主阶级才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侵犯地主阶级的利益,改革就不是顺应历史潮流了,也就不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顺应民心,就不会取得成功。
第二,改革过于理想化,不切合实际。如土地收归国有,这在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当时中国才处于封建主义的发展上升阶段,地主阶级才是掌握社会生产力的统治阶级,他们会甘心把既得利益让给国家、会自降统治地位,这纯粹是开玩笑式的做法。
第三,政策的朝令夕改,随意变动。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统治,切合实际的政策要从根本上制定,并且全力维持以保证政策的推行。防止各种不利因素的阻挠,切忌朝令夕改,让被统治者无所适从,以至于对其进行反抗。王莽当权期间颁布的这些改革措施,随自己心思不断修改颁布,执行者忙于应对政策的变动,被执行者不知道究竟该按那条进行才算合法,这种政策的不稳定性实际上就是不停地扰动民众,反过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王莽改制之被滑稽化,主要地是因为王莽曾经用了一种政治手段,篡窃了西汉的天下;而这在中国政治道德上,是不允许的。不仅如此,在篡窃的过程中,王莽又动辄称引圣经贤传,以文饰其奸逆。例如他本来是一个乱臣贼子,而到处自比于伊、周;本来桀、纣不如,而晏然自以为黄、虞复出也。当王莽之时,圣经贤传的文词充满文告,仁义道德的口号响彻云霄。例如当王莽辞新邑田时,当时大司徒司直陈崇曾有一封颂圣的奏书,其中把圣经贤传上的美辞,都搜集起来,歌颂这位篡窃的“圣人”。其中有言曰:“孔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公之谓矣。”“《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公之谓矣”。“孔子曰:‘敏则有功。’公之谓矣”。“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公之谓也”。“孔子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公之谓矣”。“《易》曰:‘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公之谓矣”。“《书》曰:‘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公之谓矣”。这诚如《汉书·王莽传》所云:“昔秦燔《诗》、《书》以立私议,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归殊途,俱用灭亡。”我们读史至此,不觉深有慨乎圣经贤传之往往为奸人所利用,而仁义道德之往往为篡窃者所假借也。
王莽的货币改革是失败的,这是因为王莽的货币改革完全超出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过于的超前,直接就带来了通货膨胀,每一次进行币制改革之后,都会让很多老百姓破产,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和老百姓的矛盾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否定了货币运动的一个客观规律,所以注定是失败的。
当时王莽在夺取西汉政权之后,可是当时大部分的权贵都兼并土地,以至于到了西汉的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很多老百姓生活异常的困惑,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引发了社会阶级矛盾,危及了皇权的巩固和统治。所以在面临这样一个背景下,王某就选择用改革的方式来进行巩固统治,可是王莽的改革却失败了,就是因为王莽的改革直接激化了社会的矛盾,让经济秩序大乱,直接引起了一些利益集团包括农民的反抗,所以很快改革失败,王莽最终也被起义军所杀。
王莽当时的新政的主要改革内容针对于土地实行了井田制,进行了国有化,私人是不准进行买卖的,将土地重新进行分配,主要给到没有土地的农民。而且也强迫一些无业游民,劳动在服役期间由政府供给一时,同时政府也加强对于物价控制进行行业垄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商人的积极性。同时还进行改革币制,恢复刀币、布币等流通,但是因为币制改革太过于频繁,造成民间交易很不流通,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就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让很多老百姓出现破产。
最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王莽的改革是加速了西汉王朝的灭亡,可是这也只能说当时西汉王朝的问题已经太大了,王莽确实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