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客观比较,亚里士多德和诸子百家谁的成就更大

时间: 2022-09-28 04:00:1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客观比较,亚里士多德和诸子百家谁的成就更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谁更伟大

柏拉图已成了精神、理性的代名词。他提出的理式说可以说是否定了一切人类器官所能感触到的客观世界,而将抽象化神秘主义化的类似于概括性概念的理性提高到凌驾一切的空中。而他则渴望能站在这个高度(一个绝对正确的高度)俯瞰下面的不完美世界,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见解或对下面世界的看法,并称之为真理。也就是说,柏拉图的思考方式相比于亚里士多德会更为曲折,感知到的是虚的,他的思考穿越了物体甚至穿越了空间欲找到被隐藏的秘密,既理式世界,也是他的理想国。那我们又怎么来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要么被掩盖真相的影像所迷惑,要么就努力去理式世界去寻找答案。到达的方法,就不得不提他的“灵魂说”和“回忆说”。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回忆理式世界的本领是由神主宰的,回忆附在灵魂上,灵魂则附在人体,回忆的多少则决定那个人看待尘世的高度。似乎对柏拉图来说,愚昧而被个别属性所拖累的人占大多数,因此他比较倾向于有理性的人来主导这个世界。
相较之下,亚里士多德是在客观现实中寻找通往理念的通道,而非抬头越过感性越过本质将目光投向主宰它们的更为广远深奥的意义。博学的代价就是看的更多、更杂、更易被影响,也更加复杂矛盾。他的理念徘徊于唯心与唯物、形而上学与辩证之中,因为它们都能在现实的客观世界中找到与之相存的依据,似乎都正确,又似乎某方面都有所欠缺不足。实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在概括出理念的同时,会遗漏掉具体的某些东西。天生养成的观察性思考方式使得亚里士多德承认感性事物的客观存在性,对理念和对神的坚信则让他一方面盘旋于各种各样的实体一方面找出永恒不变的实体,即理念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大隐与小显)。因此又提出了“原因说”,以对抗柏拉图的绝对“理式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并非凌驾,而是隐藏和四处分散。哲学家的任务是在客观中寻找,人也能通过净化得到提高。
两者的观点既有利也有弊。一个高的高度可以将现象看的透彻和普遍,却会离开地面难于实践;立于实地可以在归纳出真理的同时又能注意被遗忘的特殊案例,却容易被扰乱以至于得出的结论相悖。那么,指天和指地之间有没有另一个中间方向呢?很难说。最怕的是,有了一条中间方向,可是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时,却发现优点全变成了谬论,因为相对和绝对的难以相容性。

这是有争议的问题,就历史影响来说,也是有的时候柏拉图影响大,有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影响大。对基督教的影响,教父时代柏拉图影响大,阿奎那的时代亚里士多德影响大。文艺复兴之前亚里士多德在科学上是权威,当代的科学理论似乎在重申柏拉图的理念论。
评述这两人的区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拉斐尔的《雅典学园》。巨幅的画卷中央,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视着,柏拉图将手指向天空,亚里士多德则将手指向大地。可见两人哲学思想上的巨大分歧。
我们经常说“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柏拉图已成了精神、理性的代名词。他提出的理式说可以说是否定了一切人类器官所能感触到的客观世界,而将抽象化神秘主义化的类似于概括性概念的理性提高到凌驾一切的空中。而他则渴望能站在这个高度(一个绝对正确的高度)俯瞰下面的不完美世界,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见解或对下面世界的看法,并称之为真理。也就是说,柏拉图的思考方式相比于亚里士多德会更为曲折,感知到的是虚的,他的思考穿越了物体甚至穿越了空间欲找到被隐藏的秘密,既理式世界,也是他的理想国。那我们又怎么来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要么被掩盖真相的影像所迷惑,要么就努力去理式世界去寻找答案。到达的方法,就不得不提他的“灵魂说”和“回忆说”。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回忆理式世界的本领是由神主宰的,回忆附在灵魂上,灵魂则附在人体,回忆的多少则决定那个人看待尘世的高度。似乎对柏拉图来说,愚昧而被个别属性所拖累的人占大多数,因此他比较倾向于有理性的人来主导这个世界。
相较之下,亚里士多德是在客观现实中寻找通往理念的通道,而非抬头越过感性越过本质将目光投向主宰它们的更为广远深奥的意义。博学的代价就是看的更多、更杂、更易被影响,也更加复杂矛盾。他的理念徘徊于唯心与唯物、形而上学与辩证之中,因为它们都能在现实的客观世界中找到与之相存的依据,似乎都正确,又似乎某方面都有所欠缺不足。实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在概括出理念的同时,会遗漏掉具体的某些东西。天生养成的观察性思考方式使得亚里士多德承认感性事物的客观存在性,对理念和对神的坚信则让他一方面盘旋于各种各样的实体一方面找出永恒不变的实体,即理念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大隐与小显)。因此又提出了“原因说”,以对抗柏拉图的绝对“理式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并非凌驾,而是隐藏和四处分散。哲学家的任务是在客观中寻找,人也能通过净化得到提高。
两者的观点既有利也有弊。一个高的高度可以将现象看的透彻和普遍,却会离开地面难于实践;立于实地可以在归纳出真理的同时又能注意被遗忘的特殊案例,却容易被扰乱以至于得出的结论相悖。那么,指天和指地之间有没有另一个中间方向呢?很难说。最怕的是,有了一条中间方向,可是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时,却发现优点全变成了谬论,因为相对和绝对的难以相容性。

诸子百家与希腊古代哲学家的比较

诸子百家与希腊古代哲学家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诸子百家一般都是感性,诸子百家家一般是理性的,判断的依据就是逻辑性,希腊古代哲学家逻辑性非常强,这也是西方的传统,喜欢求证,诸子百家呢多是有感而谈,今天遇到个什么了,所以有了什么样的感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鱼,就是这个意思,而几何代数等等就是在希腊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人类认识很浅薄的时候,笼统的认识就很重要,它可以抓住重点而解决问题,逻辑性强的东西呢,需要完整的体系,不是一时能建立起来的,在建立完整体系之前,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弱,所以古代中国强盛而现代弱,就是这个原因,文化传统决定的
我个人认为,诸子百家更胜于希腊古代哲学家,因为在诸子百家中就有很多有名的哲学家,他们一点也不逊色于希腊哲学家,如老子,庄子等,而且正是有了诸子百家,才使古代的中国在各方面领先了世界几百年。
诸子百家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在这个时期,思想家们有感性的,但也有理性的。如法家,毫无感情,韩非子就提出了“八奸”之说。名家,他们的辩题“白马非马”,“白狗黑”等有非常强的逻辑性。
希腊古代哲学家往往从主观提出自己对万物的理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重物先落地” 等。缺乏实践。
诸子百家中儒家提出的“格物致知”就说明我们从实践出发,联合自己见解,发表自己观点。

比较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的思想。并对他们的异同说明清楚

越详细越好!谢谢了rn在周一前我就要交作业了,麻烦各位了!
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
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
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
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
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
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因此理念是唯一的实在,个体是影子。“心”在发现“类”以前,它们是没有实在的。柏拉图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唯实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知识的综合者,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在哲学上,他提出了所谓唯名论,即:承认感官对象的实在性,也同时承认“心灵”对象的实在性。但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是唯一的实在,而“类”是名称或心理概念。
亚里士多德重视对个体的研究和实验,而他的老师柏拉图则重视对抽象的理念的研究,从这个角度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有利于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个话最初可能是不太了解孔子的西方人讲的,但能说明这两位先贤具有可比性,例如:
  一、苏格拉底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承认自己一无所知,通过不断提问的方法,来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抛弃成见,重新展开思考。
  孔子也讲:“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当年讲的话,现在都有很多种理解,但有一个意思是肯定的,就是孔子认为自己一无所知,遇到求问,只是叩其两端,以揭开本来就有的答案。
  二、孔子重视正名,是第一个提出“正名”的思想家。以往哲学史都过于重视正名的政治意义,忽略其逻辑意义。正名应是确定名词概念的涵义,分别不同的名词的不同的涵义。同时,孔子也是第一个发明类比方法的人,像“举一反三”、“一以贯之”、“触类而长之”、“闻一知十”等等,后来墨子提出“大取”、“小取”,荀子提出“推类度类”,都是与孔子的发明分不开的。
  苏格拉底在这方面的成绩更是突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有两个贡献应归功于苏格拉底,即定义和归纳法。看柏拉图的对话,苏格拉底与他人辩论之前,总是首先挖掘概念的含义和本质,让人们从认识事物的具体层面上升到一般层面。
  三、孔子相信有人格意志的天,而且相信自己承受天命而有一种使命感。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没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末畏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当孔子在匡地被囚时,不知将来遭遇如何。但是他说周文王死后,一切周朝的文化不是由我来继承和发扬吗?如果天意要毁掉这个文化,我这个后死的人就不会和这个文化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天意不是要毁掉这个文化,匡地的人能把我怎样呢?他的使命感极具魅力,无论是曾子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还是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与孔子的影响密切相关。
  苏格拉底也同样有强烈的使命感,把自己比喻成“牛虻”,说:“神专门将我分派到雅典,这个城邦类似于一匹高大的良种马,由于身躯过于肥硕,日趋懒惰,所以需要牛虻的刺激。神将我分派到雅典,就是让我来履行牛虻的职责。”他把自己和政府作对,看成是舍我其谁的责任,当法庭要求他放弃自己的工作,他宁死不屈:“不管你们是不是释放我,我都决不会改变我的行径,虽万死而犹不改!”
  两者的相似点肯定还有,像他们都是诲人不倦、述而不作,但主要的应该就这些了。下面说说不同之处吧,因为无论在人生方面,还是思想方面,与相同点相比,不同点更多。兹拈数例:
  一、孔子首先没有苏格拉底那样幸运,虽然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但所有弟子加起来也没有一个像柏拉图那样牛鼻的,他最喜爱的颜回又营养不良,死得比他还早,最后就只有薄薄一本《论语》来记录他的少量言行,而且还不全是他一个人的。
  反观苏格拉底,他留下来的人生形象和思想内容就丰富多了,后人有目共睹:苏格拉底能够流芳百世,跟柏拉图是分不开的,甚至是关键因素。如果没有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我们对他就不会有任何兴趣,苏格拉底之死也就成了抽象的符号,只有了解他的言行,才知道其伟大之处。如孟子所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下)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的死。但了解他为什么而死,才真正了解他的哲学。(可以参考《后人对苏格拉底之死的误解》)
  二、孔子非常渴望从政,并且做过鲁国中都宰,后来又东游列国,最后仕途无望才退而编书教学。
  苏格拉底截然相反,在《申辩篇》中能看到,苏格拉底说他自幼就能听到一种召唤(call),它只会阻止苏格拉底去做某一件事,而不命令他去做什么。它曾阻止苏格拉底从政。苏格拉底反思说:“我想这是很对的,因为我可以断定:如果我从政的话,那我早就没命了,不会为你们或我自己做出什么好事了。(他的学生柏拉图却一生都在寻求从政的机会,曾经三下西西里岛,企望在叙拉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三、孔子在公元前517年离开鲁国,投奔齐国去发展,“仕”齐国3年后,当得知齐国大夫晏婴等人要治自己罪时,他迅速逃跑回了鲁国。(其实孔子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看到有人根据苏格拉底来裁割孔子,认为孔子藐视法律,殊不知当时根本没有所谓的法律,又何来藐视?这种完全忽视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单纯的个人PK,是很可笑的。)
  在《克里托篇》中,能看到苏格拉底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拒绝越狱逃跑。后人对此极为称颂,所谓求大义舍小节等等。虽然我就此写了《苏格拉底的性格缺陷》,但并不是说他这样做就是错误的。只是说,他在一些方面也有薄弱的之处,这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
  四、虽然两者的教学方式有点相似,但内容却截然不同。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为教材,以礼乐文明的继承者自居;其礼乐文明的核心是仁与恕。
  苏格拉底通过诘难、辩驳,其目的是让人认识自己的无知,其辩证法指向人的灵魂如何臻于至善。也就是说,灵魂臻于至善是苏格拉底辩证法的最高目标。
  除此之外,还有邓晓芒教授指出:苏格拉底的对话把言说标准确立于言说本身,具有向对话双方自由开放的性质,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的个人情感体验之中,是一种任意独断的权力话语,由此而形成了中西两千多年传统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的根本区别。
  我认为这夸大了个人的作用,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才是真正决定后人看重什么样的哲学家。中国古代也有注视语言的哲学家,如惠施、公孙龙,但这种哲学最终还是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不符。而孔子、庄子这样的哲学家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亚里士多德在科学方面有哪些贡献

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扩展资料:

成就:

1、著作

1)逻辑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以上六篇逻辑学著作总称《工具论》。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3)自然哲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

4)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尼各马克伦理学》、《158城邦制》。

5)论人:《论灵魂》、《论感觉和被感觉的》、《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预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老年及死亡》、《论呼吸》、《论气息》。

6)伦理学和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制》、《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论美德和邪恶》《经济学》。

7)美学著作:《修辞学》、《诗学》、《亚历山大修辞学》。

2、理论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3、哲学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就像是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 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

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

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

他在研究方法上,习惯于对过去和同时代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理论上的盲点,使用演绎法推理,用三段论的形式论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亚里士多德

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

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但是,逻辑学的三段论法对实验科学确实毫无用处的。

因为实验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发现,而不是从公认的前提得到形式证明。从元素不能再分割为更简单的物体的前提出发,在1890年未尝不可提出一个正确的已知元素表,但是到1920年,再运用这个前提就会把一切放射性元素排除在外。

前提既然已经改变,“元素”一词的意义也就改变了。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三段论是没用的,也不能就此认定现代物理学是错误的。

幸运的是,现代的实验家并不再为逻辑形式而耗费心神了,但希腊和中古时代的科学界却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运用演绎法把许多错误的权威说成是绝对正确的,并用欺骗性的逻辑形式进行了许多错误的推论。

扩展资料

在天文学方面,他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在物理学方面,他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

在生物学方面,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途中经常给他捎回各种动植物标本。

在教育方面,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亚里士多德还曾提出许多数学和物理学的概念,如极限、无穷数、力的合成等。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后来由他的注释者汇编成书,取名叫作《工具论》。他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认为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知识,又不是实际知识,只是知识的工具。 《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里士多德

您好,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物理
亚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学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其影响力延伸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最终被牛顿物理学取代。[6-7]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还认为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重的比轻的落得快(此结论后被伽利略推翻)!
1、地上世界由土、水、气、火,四大元素组成。其中每种元素都代表四种基本特性(干、湿、冷、热)中两种特性的组合。土=干+冷;水=湿+冷;气=湿+热;火=干+热。
2、在物理学的力学上,亚里士多德的成就也不少,但最常被提到的,却是他所犯的错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假设是“凡是运动的物体,一定有推动者在推着它运动——是建立在日常经验上。若你看到一个东西在移动,你就会寻找一个推动它的东西。当没什么东西推它时,它就会停止移动,是一个推着一个,不能无限制地追溯上去,“必然存在第一推动者”,中古世纪的基督教说“第一推动者” 就是指上帝,并将亚里斯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教义结合。这样的结合让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成为权威学说,一直到了伽利略手里,才开始建立正确的力学学说。另外,亚里斯多德又认为较重物体的下坠速度会比较轻物体的快,这个错误观点直到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掷下两个不同重量圆球的实验中才被推翻。
亚里士多德认为白色是一种再纯不过的光,而平常我们所见到的各种颜色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的光,是不纯净的,这种结论直到17世纪大家对这一种结论坚信不移,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牛顿把一个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阳光透过三棱镜后形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照射在光屏上,牛顿得到了跟人们原先一直认为正确的观点完全相反的结论:白光是由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七种光才是纯净的。[3]
生物
在动物科学方面,他的一些意见仅在19世纪被确信是准确的。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
他是将生物学分门别类的一第一个人,并为之写出了专门著作(如动物分类,动物繁殖等等),他首先发现了比较法的启发意义并理所当然地被尊称为比较法的创始人。他也是详细叙述很多种动物生活史的第一个人。他写出了关于生殖生物学和生活史的第一本书。他特别注意生物多样性现象以及动植物之间的区别的意义。
虽然他没有提出正式的分类(法),但是他按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了分类,而且他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比两千年后林奈的分类更合理。在生理学上他大都采用了传统观点因而并不出色。和他的前辈比较起来,他是一个坚定的经验主义者。他

亚里士多德头像(卢浮宫藏)
的推论总是植根于他过去的观察。他在《动物繁殖》(De generatione animalium 760b28)一文中曾明确表示从感官所得到的信息(知识)是首位的,超过理智思考所能提供的信息。在这一方面他和经院哲学家中的亚里士多德派完全不同,后者认为单凭推论就能推论出一切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显著特点是追究原因,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提出“怎样”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为什么有机体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完整的成体?为什么生物界中目的导向的活动和行为如此之多?他清楚地了解仅仅构成躯体的原材料并不具备发展成复杂有机体的能力。必然有某种额外的东西存在,他称之为eidos。和柏拉图所下的定义完全不同,亚里士多德的eidos是程序目的性原则,在他的思想中这词所表示的意思和现代生物学家的遗传程序所表达的完全一样。
和柏拉图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物按本身的性质而行动,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作用过程或过程的表现。由于任何过程都有目的,所以他认为对目的的研究是研究自然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亚里士多德来说,一切结构和生物性活动都有其生物学意义,或者就像我们所说的,有其适应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释这些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为什么”问题在生物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什么?”是进化生物学家在其研究中所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坚信世界基本完美无缺从而排除了进化的观点,他的先进思想只是近几十年才得到充分肯定。他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之所以声名狼籍有几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托马斯主义者奉他为他们的权威哲学家,后来当经院哲学声誉扫地时,亚里士多德就受了牵连。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十六,十七世纪科学革命时期中几乎全部着重点都放在物理科学上。[2]
摘自百度http://baike.baidu.com/subview/4482/7282297.htm?fr=aladdin#2
文章标题: 客观比较,亚里士多德和诸子百家谁的成就更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1309.html

[客观比较,亚里士多德和诸子百家谁的成就更大]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