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吏部如何考核

时间: 2022-09-25 16:00:5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古代吏部如何考核

除了铨选全国文官以外,古代的吏部还会做哪些事情?

吏部的根本职能是天下文职官员的选授、封勋和考核,并颁布各种政令,应该说举荐人才是吏部的本职工作。因此吏部在六部之中位高权重,颇具声望,位居六部之首。尽管在法令上没有规定吏部有参政议政的职能,但由于其崇高地位会参与到军政大事乃至国家执政方针的讨论和制定中,同时负担皇帝的各种临时性差遣工作。




1.吏部就是铨选官员的“组织部”,负责考核审查升迁全国文职官员


吏部位高权重,掌管全国文职官员的考核和选拔工作,整体上复杂官员的考察、升降、监督、考评等诸多工作。在不同的时代中,由于具体职能部门设置不一,吏部铨选文官的权力时大时小,但整体上具有相当的发言权。



同时吏部在考察、选拔官员之时会制定各种政令和法令,从而使得官员的升迁有所依据,保证官员铨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当然由于吏部掌握委派官员的大权,也导致了相当程度的吏治腐败,导致铨选环境的恶化。




2.吏部在参议军国政事上有自己独特的发言权,甚至皇族内部的纠纷也会派吏部重臣参与解决


国家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中,皇帝都要专门咨询吏部的意见,可见吏部可以参与到国家军国大计的讨论和制定过程中。甚至有些皇族内部纠纷,由于各部都无法协调处理,皇帝也会委派吏部参与解决,以体现礼法和重视程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吏部并不具备参与军国大事的职能,也没有相应的职权,但是由于吏部位高权重,吏部尚书一般都身居内阁,六部也以吏部为主导,所以无论是军国大计还是各部门之间的纠纷和协调工作都由吏部参与。




3.吏部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在于皇帝的临时性派遣


吏部主持国家祭祀事务是皇帝经常指派的工作,由于古代的祭祀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天地等自然神和圣人孔子、五岳之神、社稷之神等,名目十分繁多。皇帝无法经常参与到此类事务当中,大多时候都是委派吏部主持。

吏部还负担为皇帝、皇子讲经解史的经筵工作,除此外,还包括编修史书殿试读卷官的工作。同时册封宣旨也是吏部的工作之一,比如对皇子、亲王、妃子等皇室的册封,跟电视剧中太监宣旨有些不一样,这些都是需要吏部尚书作为正使去册封。




概而言之,吏部的职能有三:

其一,铨选全国文职官员,吏部为六部之首,主持全国文官的考察、升降、监督等重要事项,与内阁相互制衡;

其二,参议军国政事,吏部可以参与军国大计的制定和讨论,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都要征询吏部意见;

其三,皇帝的临时性差遣,比如国家祭祀、册封宣旨、编撰史书等,作为铨选人才的机构,还会参与到科举中。

唐朝礼部与吏部考试有何不同?

1.一般
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
礼部掌管祭祀、教育和考试

2.
自唐玄宗开始,省试一般都由礼部侍郎主持。载初元年(689年),武则天在洛城殿亲自策问诸举人,开创了殿试的先河。不过,这次是皇帝亲自主持省试,与后世的省试之外皇帝另行殿试的做法还有区别。唐代省试一般都在京城长安举行,中唐以后,也有时分别在长安、洛阳两都举行,这时便称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为“知两都”。

省试被录取称为“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状头”。新科进士互称“同年”。主考官叫“座主”、“座师”,被录取的考生便是他的“门生”。

在唐代,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出身,即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选试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先考书、判,也就是考其书写工整、文理通达的程度;然后再试身、言,即观察是否像貌端正、口齿清楚。选试也分为博学宏词、拔萃等名目。前者着重于考试论述文章,后者主要考试司法案件的判辞(判决书)。例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中进士后,便是以“博学宏词”授官“集贤殿正字”;大诗人白居易中进士后,是以“拔萃”得任“秘书省校书郎”的。选试通过后获得的官职并不高,即便是进士、明经,所授官位也无非八、九品,但是从此便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了。

如果选试未能通过,则可求当权官僚为之“论荐”,即向朝廷保举求官。再不成,便到藩镇节度使处去做幕僚,过一定时间争取被保举得官。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参加吏部选试,都未能通过。于是他便去请求宰相贾躭、赵憬等人为之论荐,但是那些当权者不赏识他,不肯帮忙。韩愈只好离开长安,到宣武军节度使董晋的麾下去做幕僚。以后由董晋荐举,才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等官。

在唐代,凡被举送参加省试的考生,可称“举人”。而应进士科考试的人,被泛称为“秀才”。这些称呼虽然后世仍沿用,但是意义已有很大变化,须注意避免混淆。

清朝对官员的考核标准有哪些

“京察”是对京官的考绩,每三年举行一次,于子、卯、午、酉年进行,三品以上京官和地方督抚自陈政事得失,由皇帝裁决。三品以下京官由吏部考工司和都察院负责考核,京察分三等,一等为称职,二等为勤职,三等为供职,根据等级实行奖惩。
“大计”是对外官的考绩,也是三年一次,于寅、巳、申、亥年进行。大计的范围除督抚外,包括藩、臬、道、府以及州县官。大计的程序是先期藩、臬、道、府,递察其贤否,申之督抚,督抚核其事状,注考造册,送吏部复核。大计分“卓异”与“供职”二等,按等予以奖惩。

绩效考核在历代是怎么实现的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绩效考核,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就说过“德以叙位,能以授官”,即反映所谓的“德、能、功”。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考核官员的记载是《周礼》。周朝以“八法”、“六计”课考核官员。“八法”是对官员勤政方面的考核,“六计”主要侧重于官德的考核。考核“以廉为本”,“廉善”、“廉能”、“廉政”、“廉敬”、“廉法”、“廉辩”。这是对于行为考核的绩效标准的历史版本。秦、汉两朝主要用“五善”、“五失”来考核官员。“五善”就是“忠信”、“清廉”、“慎事”、“为善”、“恭敬”;“五失”是:夸夸其谈唱高调,好大喜功不求实,飞扬跋扈独专行,犯上作乱无法纪,重视钱财轻知识。诸如这类的考核方式,颇有点像今天的素质模型。
唐朝把考核分为“四善“、“二十七最”。宋、元、明清基本上沿着唐朝的考核办法。“四善”主要是官德的考核,“二十七最”是对官员能力的考核。唐朝以后的官员考核,分为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考核标准也非常的具体。唐代考核官员把“四善”和“二十七最”结合起来,分为九个等级,然后按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升降,凡上者可官升一级,凡中者可继续留官,凡下者必须降官一级,夺禄一季,凡有贪、酷的官吏,一律削职严办。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我们不难发现考核的标准以及等级设置,同时,我们也发现考核的频率还算合理,更重要的是它将薪资政策与绩效考核有效的结合起来。
明朝官吏的考核是非常严厉的,如明朝洪武十八年,全国可以朝觐的县太爷以上的官员417人,吏部上报的材料年度考核只有十分之一称职,平平者十分之七,不称职十分之一,贪赃和弱者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将有20%的人,要被清除出官员的队伍。除了上述的考核,还有一些明察暗访以及派钦差等特殊的考察,这些做法对官员的行为举止具有很大的震慑力,这是我发现最早的具有强制分布的绩效考核办法。
尽管历史上对官员的考核方法有所差别,但基本上遵循分级考核和定期考核的原则。汉代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即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丞相、三公刺史考核郡国守相
,尚书考核列卿,御史中丞考核刺史,郡国守相考核县令、丞、尉。中央政府部门还按职能向全国单项考核,民事、军事、农事、工程漕运,司法断狱、学校礼仪等方面均另行制定考核制度。其他朝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亲自进行考核,四品以下官员则分为京官、外官两大类,分别指定专人进行负责考核。其实,这也是现代企业考核中讲究的自上而下分级考核方式。
关于绩效考核领导班子的建设,唐朝将相关绩效考核日常工作,由上书省的吏部的“考功司”负责,年底考课另派大臣2人主持,并根据需要派门下省和中书省高级官员为“监考使”、“校考使”、“知考使”。这种方式,堪称成立绩效考评委员会,或者等同于某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薪资机构的管理职责。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绩效考核,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就说过“德以叙位,能以授官”,即反映所谓的“德、能、功”。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考核官员的记载是《周礼》。周朝以“八法”、“六计”课考核官员。“八法”是对官员勤政方面的考核,“六计”主要侧重于官德的考核。考核“以廉为本”,“廉善”、“廉能”、“廉政”、“廉敬”、“廉法”、“廉辩”。这是对于行为考核的绩效标准的历史版本。秦、汉两朝主要用“五善”、“五失”来考核官员。“五善”就是“忠信”、“清廉”、“慎事”、“为善”、“恭敬”;“五失”是:夸夸其谈唱高调,好大喜功不求实,飞扬跋扈独专行,犯上作乱无法纪,重视钱财轻知识。诸如这类的考核方式,颇有点像今天的素质模型。

唐朝把考核分为“四善“、“二十七最”。宋、元、明清基本上沿着唐朝的考核办法。“四善”主要是官德的考核,“二十七最”是对官员能力的考核。唐朝以后的官员考核,分为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考核标准也非常的具体。唐代考核官员把“四善”和“二十七最”结合起来,分为九个等级,然后按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升降,凡上者可官升一级,凡中者可继续留官,凡下者必须降官一级,夺禄一季,凡有贪、酷的官吏,一律削职严办。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我们不难发现考核的标准以及等级设置,同时,我们也发现考核的频率还算合理,更重要的是它将薪资政策与绩效考核有效的结合起来。

明朝官吏的考核是非常严厉的,如明朝洪武十八年,全国可以朝觐的县太爷以上的官员417人,吏部上报的材料年度考核只有十分之一称职,平平者十分之七,不称职十分之一,贪赃和弱者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将有20%的人,要被清除出官员的队伍。除了上述的考核,还有一些明察暗访以及派钦差等特殊的考察,这些做法对官员的行为举止具有很大的震慑力,这是我发现最早的具有强制分布的绩效考核办法。

尽管历史上对官员的考核方法有所差别,但基本上遵循分级考核和定期考核的原则。汉代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即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丞相、三公刺史考核郡国守相 ,尚书考核列卿,御史中丞考核刺史,郡国守相考核县令、丞、尉。中央政府部门还按职能向全国单项考核,民事、军事、农事、工程漕运,司法断狱、学校礼仪等方面均另行制定考核制度。其他朝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亲自进行考核,四品以下官员则分为京官、外官两大类,分别指定专人进行负责考核。其实,这也是现代企业考核中讲究的自上而下分级考核方式。

关于绩效考核领导班子的建设,唐朝将相关绩效考核日常工作,由上书省的吏部的“考功司”负责,年底考课另派大臣2人主持,并根据需要派门下省和中书省高级官员为“监考使”、“校考使”、“知考使”。这种方式,堪称成立绩效考评委员会,或者等同于某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薪资机构的管理职责。
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开始于秦汉,完善于唐代,历代王朝都积累了丰富的考核经验。伴随着郡县制的产生,中华民族开启官吏考核的历史,而且考核制度越完善,考核方法越科学,统治者的地位就越巩固。
秦汉时期,统治者对官吏实行考课制度。考课就是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
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上级官吏对下级官吏的考课也采取同样的办法。考课后分列等级,宣明优劣,决定升迁黜罚。上讲考课事关国家大政,统治者非常重视。
唐代初期制定了考课法。考课的等第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升降,还与俸禄的加与夺、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

古代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是什么官职?

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始设,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
古代考核各级官吏是吏部尚书 主要还是皇帝 综合御史及监察院的书面结论
古代负责官员和官吏考评的是吏部。力部每年对所有的官员和小吏考评打分儿。然后呈报到中枢。很多官员的升迁都与励步的考评成绩有关。当然到了每个时代的末期就比较腐败了。就会出现花钱买分儿的情况。也就是花钱买官儿。
古代负责官员和官吏考评的是吏部,这部分官员的官职是监察御史。历部每年对所有的官员和小吏考评打分儿。然后呈报到中枢。很多官员的升迁都与励步的考评成绩有关。当然到了每个时代的末期就比较腐败了。就会出现花钱买分儿的情况。也就是花钱买官儿。
文章标题: 古代吏部如何考核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1110.html
文章标签:吏部 考核 古代

[古代吏部如何考核]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