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英国在印巴分治和印巴冲突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时间: 2022-09-23 23:01: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英国在印巴分治和印巴冲突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英国在印巴分治时为何将巴基斯坦分成东巴和西巴?试分析其中的险恶用心。

如果印度以前本来就是一个统一国家的话,在英国临走之前让印巴分治的话。你还可以说这个话。
但是印度本来就是英国统一的。而在独立前夕,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根本不愿意容对方。蒙巴顿方案出台前,双方已经开始大规模仇杀了。否则独立就得马上爆发内战。
最后按照宗教为主,民族为辅的原则分治,倒不如说避免了更大规模的仇杀。
圣雄甘地就是为了呼吁停止教派冲突而被印度教徒暗杀。
分治后,被划到对方领土上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各自向巴基斯坦和印度迁徙途中彼此被杀掉多少呀。
印巴战争打了好几次了。这个仇是几百年结下的。
巴基斯坦印度以前是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英国的殖民地,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根据居民宗教信仰不同划分为两个国家,地理位置的缘故,巴基斯坦分为东巴及西巴,东巴也就是现在的孟加拉国
领土面积越大,人口越多,地理位置越好,这个国家的潜力就越大,你懂的,为什么欧美帝国总要分裂其他国家
可最后还是鬼三搞的。。。
目的就是为了牵制印度 出了问题还得靠西方

印巴分治是英国人的阴谋吗?为什么两国刚分家就大打出手?

对国际局势有所了解的读者想必都很清楚,印度与巴基斯坦虽为邻国,但却完全不存在睦邻友好关系。两国长期处于战备状态,时不时还会爆发军事冲突。造成印巴两国剑拔弩张的直接原因是一块叫克什米尔的争议领土,但问题根源却产生在距今70多年前的印巴分治事件。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同一个国家,在十九世纪中期的时候成为英国殖民地,因此当时的名字叫英属印度。后来英国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国力急剧下降,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大幅减弱。当时许多英属殖民地趁机纷纷宣布独立,印度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决定摆脱英国人的控制。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独立后都能保持一个整体,然而英属印度在1947年解体时却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不少人认为这一定是英国人的阴谋,既然自己无法得到,那就干脆将水搅混,让谁都没好日子过。可实际上,这事还真怪不到英国人头上。

1945年二战结束后,英国基本认清了事实,要想强行将印度留在大英帝国内部显然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英国人期待最好的结果就是让印度自治,成为英联邦国家之一。如果印度铁了心要彻底独立,那也只能接受。

1946年,英国派一个内阁使团到印度,专门就印度独立问题进行协商。在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后,内阁使团拿出了一个方案,建议印度成立一个邦联或者联邦制国家。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如果当时印度的政治精英们能接受这个方案,那就可以说是万事大吉了。

当时印度的政治团体主要分为两派,分别是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和以真纳为首的全印穆斯林联盟,前者的群众基础是占大多数人口的印度教教徒,后者的群众基础是占少数人口的印度穆斯林。印度教教徒与印度穆斯林的矛盾由来已久,且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这就好比两夫妻在一起过日子,刚开始双方都其乐融融,可由于生活琐事不断摩擦,两夫妻的感情越来越差,最后闹到大打出手的地步,这日子显然就过不下去了,因此双方都吵着要离婚。当时印度教教徒与印度穆斯林之间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在看过英国人提出的方案后,最初都觉得此方案可行,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都是保持印度统一的最佳选择了。然而就在最后关头,国大党却变卦了。理由很简单,国大党认为自己占大多数,所以在权力方面怎么都应该比穆斯林联盟多占点便宜才对。可是当尼赫鲁将要求提出后,真纳这边就不干了。你说你人多就应该多占便宜对吧,那行,咱们一拍两散,各过各的。于是,真纳当即宣布1946年8月16号为直接行动日。

许多人最初并不明白真纳提出的直接行动日是什么意思,可到了那一天后,印巴分治过程中的第一次大屠杀出现了。印度的穆斯林在大游行过程中与印度教徒发生激烈冲突,结果穆斯林在三天之内杀了约5000名印度教徒,印度教徒又展开报复杀了约7000名穆斯林。

当大屠杀蔓延开后,无论是尼赫鲁还是真纳都已无法阻止这波汹涌的狂潮了,英国人更是对此无可奈何。因此,双方赶紧分家就成了唯一的选项。可是真到了分家的时候,新问题又随之产生:这家该如何分?

一个家庭如果要分成两个,彼此在分割家产的时候发生纠纷是很常见的事情,因为家里有些东西可以用钱来计算,有些东西无法用钱来计算。一个国家要分成两个,那涉及到的问题就比家庭财产分割复杂千倍万倍了。所以尽管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都打算与对方绝交,但如何分家却成了很头疼的问题。

由于当时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所以双方又把英国人找来主持大局。此时英国人已彻底不想趟这浑水了,可也没别的办法,所以只好又派人到印度去主持领土划分问题。为了公平起见,这次派到印度的是一个此前对印度一无所知的英国人,他的名字叫雷德克里夫,是英国一位非常有名望的律师。

雷德克里夫到达印度后,立即被送到印度总督府的一个房间里,与外界彻底隔绝。理由很简单:为了不受外界干扰,以保证在分家尽量公平公正。然而,雷德克里夫虽然很想把这事情办好,可是他手头的资料极为有限,而且很多资料都掺杂着各方夹带的私货,因此他面临的处境就可以想象了。最后,雷德克里夫只好在一张地图上划分双方的边界。尽管雷德克里夫非常努力想兼顾各方公平,可是这种划界方式不用说也知道,必然会引起许多争议。

在雷德克里夫的分家工作完成后,尼赫鲁与真纳第一时间看到了答案。果不其然,两人都怒气冲冲,感觉自己这边吃了大亏。然而按照事先约定,谁也不能在划界完成后反悔,因此双方都只好很郁闷地接受,但这又为不久后的大规模流血冲突埋下了伏笔。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15日,印度宣布独立。从表面来看,印巴分治似乎已不太圆满地完成。可事实上,两国的乱局才刚刚拉开序幕。许多被划分到印度的穆斯林举家逃往巴基斯坦,而被划分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则要跑到印度。短时间大规模人口流动造成了混乱、暴动、仇杀。据后来的统计,印巴分治导致至少5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1200万人无家可归。

参考文献:《自由与荣耀》

当然就是英国人的阴谋,英国人非常善于用这种矛盾来解决殖民地的问题。

英国和印度都是大国,历史上英国对印度分而治之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印度毕竟是个很大的国家,而英国是殖^民者,它不希望看到印度太过强大,必须找个对手牵制印度,所以把印度分裂是最好的选择。

印巴分治是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果,在殖民统治期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防止印度人太团结,英国故意挑动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教徒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去解决分岐。

使仇恨越来越大,发生了许多的宗教冲突事件,死伤人数众多(严重到甘地都受伤和无法制止的地步),最终,英国只有同意印巴分治。

扩展资料:

印巴分治前,卡拉奇的印度教徒要多于穆斯林,印度教徒的餐馆、酒吧鳞次栉比,很多卡拉奇人经常到孟买和德里去打工、求学,而在孟买的印度人也经常到卡拉奇经商。

从印度移居至巴基斯坦的大多来自北方邦、中央邦、旁遮普邦、古吉拉特邦、拉贾斯坦邦,这些移居过来的人在巴基斯坦被称作穆哈吉尔人,就是移民的意思。

在印巴分治初期,人们其实还没有很强的国籍意识,民间相互走动也比较常见。然而,后来印巴发生战争,每发生一次,敌视会增加几分,签证就会卡得更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巴居民要获得对方的签证难上加难,有的甚至要拖上一年,双方的走动因此就很少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印巴分治

这个问题很简单,你仔细研究英国地理历史就会发现

英国是岛国,其想要称霸世界或者说在世界有存在感,英国就必须去大陆折腾,所以这就是大陆均势政策,英国不希望任何一个大陆国强大,只要强大,英国就回去分而治之,逐步瓦解。

以欧盟脱欧为例,英国脱欧就是要奉行这一策略,实现大陆均衡。

挑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冲突,是为了防止印度洋出现一个全球行大国,分而治之,对末期的英国压力会变小
分而治之的原因有:1.原印度内出现宗&教分化,印度境内和巴基斯坦境内宗%教信仰不同,而且经常有宗&教矛盾。
2.印度毕竟是个很大的国家,而英国是殖^民者,它不希望看到印度太过强大,必须找个对手牵制印度,所以把印度分裂是最好的选择。而且把克什米尔地区分的模糊不清,使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世仇。
试图削弱竞争者或使竞争者保持衰弱的国家,都采用这种通过分裂竞争者或使之保持分裂的分而治之的方法。”说白了,就是国家分得越小,越容易掌控。那些试图控制他国和统治世界的西方大国,事实上一直在沿用这种策略。

印巴战争的介绍

印巴战争1(Indo-Pakistani Wars),印巴分治后印巴之间发生的3次战争。1947年10月,印度2与巴基斯坦3两国由于克什米尔4的归属5问题发生武装冲突,战火延续15个月。1949年1月,印巴双方接受联合国决议宣布停火,并于同年7月划定停火线。

印巴冲突的祸根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英国殖民主义者种下的。历史上,印巴同为英属印度,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二次大战后,随着世界许多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日益高涨,英国政府不得不同意向印度人移交政权。但是,为了达到在撤走后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国极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政党对立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极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制造矛盾,扩大分裂。1947年6月3日,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充分体现这一政策的印度独立方案——“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方案”将印度一分为三,即印度教徒的 印度、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和王公土邦。规定各王公土邦有权按自愿原则选择加入上述两个国家,或保持同英国的旧有关系。这样一来,印度两大教派政党,即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围绕国家统一还是分治,以及争夺各王公土邦,展开了激烈斗争,两大教派间发生了大规模仇杀事件。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后,分治矛盾以及民族、宗教、领土等各种矛盾愈益加深。1947年10月和1965年8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邦的归属问题发生了两次克什米尔战争。这些都为两国爆发更大的战争埋下了火种。 在印巴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巴基斯坦内部,主要是东巴与西巴之间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巴基斯坦独立后,中央政权以及经济、军事大权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地主、资产阶级手中,东巴人几乎处于无权地位。随着东巴经济的发展,东巴资产阶级对此种状况日益不满。1966年,东巴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点自治纲领。及至1971年年初,东巴进一步掀起了大规模“不合作运动”,打出了“孟加拉国”的旗号。同年3月26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宣布取缔在东巴占领导地位的政党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领导人。为此,东巴发生兵变。巴基斯坦国家军队随即出动,至5月底基本平息了动乱。

揭秘印巴分裂时血腥大屠杀 圣雄甘地都起了什么作用

甘地在印巴分裂中的作用,非常不好,直接导致了血腥屠杀。
2021-07-26 20:48英国/印度
英国统治时期,印度国大党人追求的一个包括现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印度。从历史上来看,这并非不可能,这取决于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之间的政治关系走向。印度国父是甘地,巴基斯坦国父是真纳。这两人既是政治盟友,也是政治死敌。
在1916年时候,穆盟跟国大党算是统一战线上战友,共同追求一致的目标--获得自治,至于如何去争取自治,两派政治势力存在着很大分歧。1920年8月甘地提出“不合作”运动时,除了国大党高层对“非暴力”表示不理解外,真纳则是直接退出统一战线,让甘地一个人去“独领风骚”去。
经过十五年的发展,穆盟已经具备跟国大党平起平座的政治地位,号召力也不逊色于国大党。从宗教上来说,是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对立。这两大政治集团在省议会选举之后,关系就走向了公开恶化,真纳转向穆盟独立建国路线,使穆联成为印度穆斯林的唯一代表组织。
如此一来,印度就同时存在着三股政治力量,只是英国殖民政府扮演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角色,或者说英国人是裁判员。穆盟建国本来就是一个梦,只是理论上的可能,但这种思潮开始在印度活跃起来。1940年3月,真纳在拉合尔主持穆联年会时,阐述了巴基斯坦独立建国的必要性,这个问题不在是印度教派之争,而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真纳的观点马上得到了其它各土邦的支持,巴基斯坦能独立建国,其它邦也可以独立成好几个国家。拉合尔会议决议被称为“巴基斯坦决议”,这时甘地就蒙,进退失据,真纳将带动各语方邦纷纷自治,甘地说拉合尔决议是要肢解印度。
这时候真纳已经跟甘地在政治上彻底分道扬镳,穆盟不再为统一的印度而奋斗。英国政府的角色迅速变得极其微妙起来,这两大政治集团如果联合,英国会处于绝对下风。纳粹在欧洲步步逼进使得英国已经自身难保,穆盟和国大党的分裂刚刚可以被英国充分利用。
欧洲战爆发后,英国必须确保印度跟随自己的政策,共同站在反法西斯阵线上。但国大党不这么想,他们有一部分人甚至准备投靠日军,想借着日军进入南亚次大陆而获得独立。·国大党主席钱德拉·鲍斯就建立了印度国民军跟日军合作,以当皇协军为荣。印度总督林里兹格面对国大党可能倒向法西斯日本的情况,他必须说服印度各派政治力量,加入到支持英国抗战阵营中来。
在会谈和协调中,国大党以此为要挟,以战后独立当作条件。如果英国不答应,那么甘地还会发起不合作运动,任日本人来屠杀,决不还手,直到日军良心发现而改邪归正。在英国人犹豫的时候,国大党放出大招,从1939年10月22日开始,国大党省政府议员,官员纷纷辞职。
如果要英国屈服印度人的条件,国大党必须在政治上跟穆盟重新结盟,尼赫鲁这时向真纳表示愿意回到1916年的合作局面,抓机二战机会,走向独立。当年真纳要是同意尼赫鲁结盟要求,也许今天就不会有巴基斯坦出现。当然,如果不是英国想维护最大的各邦团结,也许印度会变成好几个国家。历史没有如果。真纳拒绝了尼赫鲁的政治合作请求,他只坚持巴基斯坦获得独立地位,真纳政治判断是对的,英国在强敌当前情况下,决不会得罪国大党又刺激穆盟。
反而英国人急需穆盟的支持,一同抵制国大党的“政治勒索”,这样真纳在政治上站在英国一边,英国给了战后巴基斯坦独立的承诺。尼赫鲁的反英统一阵线到此宣告破产,真纳将10月22日定为了“解救日”,以此来纪念穆斯林们摆脱了国大党的统治。有了真纳的支持,英国对国大党采取了强硬政策,直接拒绝了他们的印度独立要求,整个二战期间,无论三者如何勾心斗角,国大党和甘地都犯了个大错,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居然有联合日军的想法,这是政治上永远被捆在耻辱柱上。当然,阿三到现在也无所谓,国会门口照样挂着那个跟日军合作组建皇协军的钱德拉·鲍斯的像片。
二战结束后,英军驻印总司令维菲尔接过了总督职务,释放了因“非暴力”关在牢里的甘地。当时英国的艾德礼工党内阁对印度的走向有三种方案:
一,统一的印度,实行中央集权制。
二,松散联邦,各土邦拥有大量权力。
三,巴基斯坦独立,各邦也建立不同的国家。
1946年初,印度举行了立法会选举,坚持巴基斯坦独立的穆联拿下600万张穆斯林选票中的450万张。这样英国清楚,第一种方案已经不可能实行。最英国看来,它必须尽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使英联邦的凝聚力最强化。如果印度成为一个松散联邦国家,实行和平过渡,在政治,经济上对英国有利。从军事上来说,如果印巴分治,美国和苏联将乘机渗透南亚大陆。
为了实现第二方案,艾德礼首相在1946年3月15日派出了海军大臣,贸易大臣,印度事务大臣三人组成的调查团,5月16日调查团发表声明:不支持巴基斯坦独立。活生生吃回自己二战时的承诺。再看甘地这边,他1944年一出来就跟联盟谈判,打算将印度搞成联邦制,成立临时政府,这样,甘地与真纳在1944年9月,举行了整整十八天的谈判。甘地首先同意接受印度穆斯林建立巴基斯坦国家的要求,但甘地提出,印度仍然应当是一个大家庭,两国在外交,国防,经济,政治上应当保持特殊关系。说白了,甘地和国大党想让巴基斯坦在独立后,成为不丹模式,表面上是主权国家,实际上没有外交,军事权力。真纳识破了甘地的想法,再一次拒绝这些条件,巴基斯坦任何权力都不可能移交给印度,印度教徒没有权力来控制这一切。
最终甘地和真纳在“联邦制”和“独立”上谈崩,甘地在政治上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在二战时就犯了将穆盟推给英国人的错误,二战后,没有准确评估真纳的力量。一边同意巴基斯坦建国,一边想收缴巴基斯坦权力,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直接导致双方会谈破裂,一场教派血腥屠杀近在眼前。甘地见真纳没有妥协之可能,又去勾结英国殖民当局,英国新总督从自身利益出发,将老总督的承诺吞回肚子,拒绝真纳的独立建国要求。
1946年8月16日,在甘地和英国殖民者的双夹击下,三方矛盾激化。英国出尔反而为这场暴力血腥屠杀铺平了道路。16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爆发后,当天,加尔各答就死了五千多人,伤三万多人,整场分裂过程过,双方各有五十多万人死亡,使得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种族仇杀。12月,艾德礼首相将尼赫鲁和真纳请到伦敦,作最后和平交权努力,谈判无果。
1947年3月18日,英国内阁撤掉了不听话的维韦尔总督,由蒙巴顿勋爵接任印度总督,代表英国内阁传达了同意印巴分治原则,向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移交权力。蒙巴顿的作用就是在巴基斯坦坚决独立的情况下,决不能再使印度各邦独立,使印度留下英联邦之内。蒙巴顿在没有给真纳一个他想要的巴基斯坦,心脏加尔各答仍然划归印度。大多数穆斯林不满意蒙巴顿方案,因为还有的邦也应当脱离印度,但真纳迅速抓住这个历史机会,宣布有条件接受英国方案,最终,巴基斯坦与印度分裂成功实现。
以甘地来说,1940年拉合尔大会,当真纳提出巴基斯坦建国口号时,他宣称穆盟有从印度大家庭中分离的权利。1944年与真纳的谈判中,甘地仍然同意由公投解决。1946年8月27日,韦维尔总督将加尔各答发现的教派屠杀事件告诉甘地,希望甘地能发挥他的“非暴力”影响力来降低冲突事态。甘地吼道:“如果印度要一场大屠杀的话,就让它开始吧……”大屠杀仅仅过去一个星期多一些,甘地就说出这种话,既不理智,也缺乏能力。虽然甘地和国大党对印度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甘地也必须为印巴分治的结果及几百万人的死伤负主要责任。
文章标题: 英国在印巴分治和印巴冲突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0959.html

[英国在印巴分治和印巴冲突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