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欧洲历史里有类似中国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的名言/思想吗

时间: 2022-09-21 23:00:0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欧洲历史里有类似中国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的名言/思想吗

千年不洗的欧洲

欧洲(43个国家/1个地区)北欧:芬兰、瑞典、挪威、冰岛、丹麦法罗群岛(丹)(6)东欧: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7)中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8)西欧: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摩纳哥(7)南欧: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希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墨塞哥维那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话说欧洲大陆,小国林立,语言繁多。有些国家小到无论开车朝哪个方向开,不超过4-5个小时,你就会到另外一个国家了,但他们还是有自己的语言。而有些国家,光是官方语言就好几种,所以你不得不惊叹,原来欧洲人个个几乎都是语言天才。毫无疑问,欧洲是世界上语言种类最多的地区。跳跳认为,国家的不统一或多或少是语言的不同造成的,正是由于语言的分裂造成了国家的分裂。而中国语言的统一是秦始皇暴政的结果。欧洲没有那样的独裁者(拿破仑和希特勒都只是未遂的那种),所以语言没能够统一。跳跳来总结一下欧盟国家的语言分布,如果看官中有要来欧洲留学旅游的人可以细看喔。(下文中所谓“国际交流语言”,是指该国国民倾向性的国际交流语言,也就是第一外语,比如在中国,遇到外国友人,一般大家说英语)德国:官方语言officialnationallanguage:德语讲官方语言的民众比例numbersofspeakers:81.9%国际交流语言preferredinternationallanguage:英语(跳跳感慨:德国人的英语实在不怎么样啊!年轻人会一点,上了年纪的可都不会了。都说德语是世界上最难听的语言,可是我也不这么觉得。德语确实挺凶悍的,恶狠狠的,但这可不正是跟德国人理性、严肃的性格相配吗?也不知是语言影响了性格,还是性格影响了语言。)英国:官方语言:英语讲官方语言的民众比例:58.8%国际交流语言:英语(跳跳感慨:英语的普及是无法避免的事了,即使在将来的法国。英语是朗诵的语言,抑扬顿挫,有戏剧性。)法国:官方语言:法语讲官方语言的民众比例:58.2%国际交流语言:法语(跳跳感慨:法国人无比自恋,除开法语,生活中没有其它语言。但是,法语,怎么说呢,还是很好听的啊!法语属于阴柔类型。)意大利:官方语言:意大利语讲官方语言的民众比例:57.5%国际交流语言:法语(跳跳感慨:意大利语其实很好听的,歌唱的语言啊!意大利语的颤音是放在舌尖的,真是说的比唱的好听!)西班牙: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讲官方语言的民众比例:西班牙语(33.4%),加泰罗尼亚语(7.1%)国际交流语言:法语(跳跳感慨:在西班牙,跳跳终于用上了法语,因为去问路的时候,好多人都只能听懂法语!跳跳得意中。西班牙语被称为是优雅的贵族语言。)荷兰:官方语言:荷兰语讲官方语言的民众比例:15.5%国际交流语言:英语(跳跳感慨:荷兰语真是不好听啊!有人说那是“吐痰”的语言,因为荷兰语中h音特别重特别多,呵呵。)希腊:官方语言:希腊语讲官方语言的民众比例:10.6%国际交流语言:英语(跳跳感慨:希腊啊,又一个梦中之地~~~)比利时:官方语言:荷兰语、法语、德语讲官方语言的民众比例:荷兰语(6.4%)、法语(3.7%)、德语(0.1%)国际交流语言:英语、法语(跳跳感慨:比利时那么点大的地方,官方语言居然有三种,晕啊!比利时北部讲荷兰语,南部讲法语。)葡萄牙:官方语言:葡萄牙语讲官方语言的民众比例:9.9%国际交流语言:法语(跳跳感慨:葡萄牙语和法语还是有相近的地方的)瑞典:官方语言:瑞典语讲官方语言的民众比例:8.9%国际交流语言:英语(跳跳感慨:北欧国家的英语普及率相当高了,不会瑞典语根本不用担心)奥地利:官方语言:德语讲官方语言的民众比例:8.1%国际交流语言:英语(跳跳感慨:奥地利和德国的关系向来密切啊!)丹麦:官方语言:丹麦语讲官方语言的民众比例:5.3%国际交流语言:英语(跳跳感慨:丹麦语和德语渊源颇深,所以也类似德语,但是据说比德语更难听。跳跳也认为丹麦语不是很好听。但是丹麦人的英语普及率相当高啊!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跳跳咨询过丹麦人,为什么他们讲英语讲那么好呢?是不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他们说不是的,从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初中才开始学的,而且学的东西开始和中国小孩也差不了多少,都是些时态啊,句式啊什么的。那为什么能说这么好呢?他们很多人居然告诉我,因为他们的电视啊,电影啊什么的,翻译从来都是采用的字幕,而不是配音,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熏陶了。这个跳跳认为还是有道理的。当然,这不是所有的原因,最主要还是语言系统接近的问题,汉语和英语的差别太大了。)芬兰:官方语言:芬兰语、瑞典语讲官方语言的民众比例:芬兰语(4.8%)、瑞典语(0.3%)国际交流语言:英语(跳跳感慨:跳跳没去过芬兰,在跳跳的印象中,对芬兰最大的印象居然是芬兰浴!惭愧中~~~)爱尔兰:官方语言:英语讲官方语言的民众比例:3.5%国际交流语言:英语(跳跳感慨:这个地方跳跳没有法感慨,没去过,等人来感慨吧~~~招募中~~~)卢森堡:官方语言:卢森堡语、法语和德语讲官方语言的民众比例:0.4%国际交流语言:法语(跳跳感慨:卢森堡也一样啊,国家那么小,但是说的语言那么复杂。不过由于卢森堡靠近法国,受法国影响是最重的。)(数字资料来源于各篇论文,不一一列举。)可以看出,在欧洲大陆,如果你会英语,基本上可以行走;如果你不但会英语又会法语,那你可以畅通无阻。还可以看出,虽然德国在欧洲大陆是个大国家,而且德语是个大的语种,但以德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不多,而以德语作为国际交流语的国家更是几乎没有。于是乎,跳跳凭借着英语和忘得差不多了的一点点法语,在欧洲各国四处流窜,居然也能存活至今,呵呵。昨日在Languagelab昏头昏脑的念Henrik老师的文章,偶有所得,小小学究一把,看官莫怪。-------------------------------------------------------------------------------最后再转贴个语系说明:欧洲的语言大部分属于印欧语系,它是由印欧语的原始语言演变而来。此外,在欧洲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民族讲乌拉尔、阿尔泰等语系的语言。1.印欧语系(一)罗曼语族(或称拉丁语族)包括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加泰隆语、加利西亚语、摩尔达维亚语、雷托罗曼语等。(二)日耳曼语族分为西日耳曼语支和北日耳曼诺支,前者包括德语、荷兰语、佛拉芒语、英语;后者包括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和冰岛语。此外,一部分犹太人讲的意第绪语也属于日耳曼语族。(三)斯拉夫语族分为东斯拉夫语支、西斯拉夫语支和南斯拉夫语支。东斯拉夫语支由俄罗斯诺、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组成;西斯拉夫语支包括波兰语、索布语、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属于南斯拉夫语支的语言,有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马其顿语、斯洛文尼亚语等。(四)克尔特语族包括爱尔兰语、苏格兰盖尔语、威尔土语和布列塔尼语。(五)波罗的海语族由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组成,或称其为列托—立陶宛语族。(六)希腊语族希腊语自成一体。(七)阿尔巴尼亚语族目前仅存阿尔巴尼亚语。(八)印度语族目前在欧洲主要指吉卜赛人的本族语言。2.乌拉尔语系(一)芬兰语族包括芬兰语、萨阿米语、爱沙尼亚语、卡累利阿语、莫尔多瓦语、马里语、乌德穆尔特语、科米语等。(二)乌戈尔语族马扎尔语或称匈牙利语。3.阿尔泰语系(一)突厥语族包括土耳其语、楚瓦什语、鞑靼语、巴什基尔语、哈萨克语。(二)蒙古语族为卡尔梅克语。4.闪含语系只有马耳他语。5.巴斯克语至今语言学家尚未能把巴斯克语划归任何一个语系。印欧语系中的罗曼语族(拉丁语族)是源自古代拉丁人的语言,由于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的兴起和罗马帝国的扩张,拉丁语也随之扩展到整个罗马帝国领域。当时的罗马人较帝国领域内的其他民族先进,很快使许多民族拉丁化,并改用拉丁语。但由于各民族原有语言的影响,这些拉丁语被称作民间拉丁语,它们是形成罗曼语族的基础。罗曼语族的分布远比罗马帝国的版图为小,其原因有三:(1)在罗马帝国边境地区,罗马文化反不很稳定;(2)希腊文化较发达,没有被罗马文化同化,相反,罗马文化反而受到希腊文化的很大影响,甚至连拉丁字母也是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3)罗马帝国衰落后,野蛮民族相继入侵,并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使本已拉丁化了的一部分当地居民改操日耳曼语或斯拉夫语。巴尔干半岛除阿尔巴尼亚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保留了自成语族的阿尔巴尼亚语,以及希腊由于经济、文化发达仍操希腊语外,斯拉夫语得到发展,并占统治地位。不列颠南部原为罗马帝国所征服,但地处帝国边远地区,因此当地克尔特人仅受到拉丁文化的影响,而并未罗马化。公元5世纪后,盎格鲁撒克逊一入侵者同化了当地的克尔特人,使他们改操日耳曼语。占领者的文化对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部分山区克尔特民族影响不大,他们仍保留了克尔特语言和传统。日耳曼语族是印欧语系中相当重要的语族。直到公元3、4世纪时,才出现了一些有关于日耳曼语的历史著述。古日耳曼语分为几个分支;(1)东日耳曼诺是生活在奥得河、维斯瓦河和喀尔巴阡山一带的东日耳曼人所讲的语言,尽管他们也曾建立起一些国家,并产生过一些影响,但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哥特人并没有留下自己的语言;(2)西日耳曼语包括保留至今的现代德语、荷兰语、佛拉芒语和英语;(3)北日耳曼语主要有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和冰岛语。英语是在盎格鲁撒克逊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受到法语、拉丁语、丹麦语的深刻影响,并含有上述语言的大量词汇,因此今天的英语已同德语有很大的差别。德语分为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16世纪后,高地德语主要从于城市和官方文件,而低地德语则通用于乡村。荷兰语和佛拉芒语,在口语上是两种不同的方言,而书面文字则完全一致。瑞典语、挪威语和丹麦语在口语上有其共性,这三个民族的人们之间可以互相通话。挪威语和丹麦语之间的共同之处较多,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结合了古代挪威方言演变而来,而书面文字则不相同,特别是丹麦语和瑞典语之间,无论语法上还是发音上均不相同。一部分犹太人是在中世纪由东方进入欧洲以后逐渐改讲意第绪语的,意第绪语也属于日耳曼诺族,它是在中世纪上德意志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保留有较多古希伯来语词汇。斯拉夫语族是欧洲最大的语言集团,较之罗曼语族和日耳曼语族,各斯拉夫语言之间存在的共性,其原因主要是该语族发展缓慢,保存了较多的古斯拉夫语的特征。自公元10世纪以后,斯拉夫语族逐渐分为三个语支:东斯拉夫语支、西斯拉夫语支和南斯拉夫语支。东斯拉夫语支由俄罗斯语、白俄罗斯语和乌克兰语组成。俄罗斯语是俄罗斯人的母语,并在前苏联各国通用,其他两种语言则在同名共和国内使用。这三种语言无论书面文字还是口语均有其相似之处。俄罗斯语是在莫斯科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乌克兰语原为基辅公国及南方各附属国的语言,白俄罗斯语源自古罗斯语南部方言。西斯拉夫语包括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和索布诺。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较接近,甚至有人认为尽管这两种语言存在一些差异,大体上可算做一种语言。索布语介于波兰语和捷克语之间。现居住在德国的索布人讲这种语言。南斯拉夫语支包括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保加利亚语与马其顿语十分接近,在交界地区可以互相通话。除罗曼语族、日耳曼语族和斯拉夫语族外,印欧语系还包括克尔特语族、希腊语族、阿尔巴尼亚语族和波罗的海语族。克尔特人公元前一千年纪居住在莱茵河、塞纳河、卢瓦尔河流域和多瑙河上游一带。公元前450年以后占领了现今法国和英国的地域,一部分人还占领了意大利半岛北部,公元前388年克尔特人洗劫了罗马,部分人长驱直入,分散到意大利半岛南部,另一些人经匈牙利抵黑海地区。公元前278年他们还定居在小亚细亚。在这片广袤的地域上,他们的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通行他们的语言,以后为罗马帝国所征服。克尔特文化和语言只在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和布列塔尼等偏僻地区保存下来。今天克尔特语可分为两个支系:一支是在人口稀少的苏格兰高地和爱尔兰通用的盖尔语;另一支包括威尔士语和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布列塔尼语。同早期希腊文化一样,希腊语对欧洲语言也产生很大影响,许多语言中都含有希腊语词汇,而且拉丁字母也是由希腊字母改变而成。阿尔巴尼亚语自成一个语族,由于阿尔巴尼亚人生活在交通闭塞的山区,所以它是曾在巴尔干半岛广泛使用的色雷斯—伊利里亚语族唯一保存下来的语言,阿尔巴尼亚语也受到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影响。波罗的海东南岸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的语言,构成波罗的海语族或列托—立陶宛语族,它保留了印欧语系最古老的特征,现在只有400万人(立陶宛人260万,拉脱维亚人140万)讲这两种语言。立陶宛语使用范围已较过去减少,拉脱维亚语则扩大到讲芬兰语的利沃尼亚人中。欧洲共有5OO万吉卜赛人,他们的语言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由于他们浪迹天涯,流动性很大,所以又分成三种方言:大体上西欧、北欧的罗姆(Rom)群讲罗曼尼语(Romany);东欧的马努(Manus)或辛特(Sinte)群讲辛托语(Sinto);南欧和东欧的卡洛(Ka1e)群讲卡洛语(Kalo)。吉卜赛语源出于印地语,但也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语词汇,语法上也与印地语有相似之处.
十五世纪以前、中国比欧洲强。
十五世纪以后、欧洲逐渐超越中国。
因为十五世纪以前、大家都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生产力比较高、所以在十五世纪以前中国比欧洲强。

但从十五世纪以后、欧洲开始出现工业革命、机器代替了人力、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所以十五世纪以后、欧洲就逐渐超越了中国。
看你如何去定义“古代”这个词了。
如果按照中国的标准、近代史是从十八世纪开始算的、十八世纪以前的历史是古代史。那么欧洲在古代就有200多年左右的时间要比中国强一些。
如果按照国外的标准、近代史是从十五世纪开始算的、十五世纪以前的历史是古代史。那么欧洲在古代则完全不能和中国比。因为十五世纪以前大家都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欧洲自罗马帝国衰亡分裂以后就再也没有统一、很难整合出一支强有力的力量、到处都是那种小城邦、所以生产力上不去。
欧洲古代有一点比中国要好、就是建筑。欧洲建筑以石料为主、非常坚实和稳固。中国建筑以木料为主、往往一场大雨或者大火就不行了。所以才会出现李自成火烧紫禁城、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这种悲剧。一把大火、什么都没了。
想要知道古代欧洲什么样、通过几个欧洲的发明就可以了。
十五世纪以前的欧洲没有厕所、大家都习惯把粪便等污秽物往街上倒。如果你看过一些欧洲中世纪以前的艺术作品比如油画、你会发现画中的人男女都穿着高跟鞋。原因就是前边说的这个。高跟鞋可以避免脚上沾上脏东西。换句话说就是、高跟鞋的发明是因为街上太脏。
还有香水。古代欧洲大家都用公共浴室、俗话说就是大澡堂子。但由于欧洲人生性奔放、于是大家就在大澡堂子里乱搞。性病随之出现。可是古代医疗不发达、欧洲又是教化很严重的地方、教会给出的解释是空气中有不洁净的东西。于是大家都不洗澡了。但老是不洗澡身上容易有味儿。香水应运而生。
然后是西装、西装的两个袖子都有扣子、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是因为古代欧洲人、吃完东西就用袖子擦嘴、或者感冒了流鼻涕、也是用袖子。这个习惯很不好、为了让人们改掉这个习惯。妇女们最开始、是在衣服的袖子上缝缀上小石子。这样你一擦、小石子就会刮的你生疼、以后小石子就慢慢变成扣子了。
古代欧洲之所以不及中国繁荣和发达、一方面是因为小农经济、人少吃亏、基础薄弱、生产力上不去。另一方面就是不统一、其实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是一个语系、比如德语荷兰语就很像。但就是团结不起来。因为欧洲人坚持血统论、非我族类就不和你玩儿。其实到了现在都是。在英国贵族有贵族大学、即使贵族子弟们不读贵族大学、在一般学校里他们也有自己的俱乐部、平时很少和不是贵族的社会人士接触。欧洲的贵族到现在已经超过500年了。
但小农经济也有小农经济的弊端、就是发展空间小。
中国从汉到清、这么长的时间生产力就翻了一倍。
而欧洲自十五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蹭蹭的往上涨。没用几百年、到了清朝、综合国力就已经比中国强了。
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的欧洲,一直过的是基本不洗澡和随地大小便的生活。中世纪的欧洲,普通人基本上终生不洗澡,号称是“千年不洗的欧洲”。只有修道院里为了忏悔才用冷水浴表示惩罚,另外就是为了治病才去洗澡。
  (文字综合来源:中华网论坛、天涯社区、豆丁网)
  直到19世纪初,洗澡的人还被看作“病人”。早期教会曾有过指令:“对于那些好人,尤其是年轻人,应该基本上不允许他们沐浴。”
  西方在粪坑里生活了千百年,受尽了肮脏之苦,病死了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后,乃觉悟到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借助工业革命和侵略扩张抢去的黄金白银,开始普及现代(现代装修效果图)卫生系统。
  1899年,波斯特尔发明了直落式坐便器。大量盥洗架的制造,使欧美人民习惯了每天洗脸。
  1916年后,由于陶瓷工业的突破,现代式样的浴盆开始大量生产,欧美人有了闲钱,有了闲功夫,有了闲欲望,终于感觉到洗澡之乐,于是后来居上,变成了“干净人”。
  推荐阅读: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对比
  一位统计学家指出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直到今天,伦敦还有五分之一的人基本不洗澡。至于饭前洗手的规定他们遵守得比较好,完全是因为在刀叉出现之前,欧洲人是直接用手抓取饭菜的。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在东方人来看,确实是“蛮夷戎狄”之辈,不过这可能也有助于人家身强体壮,抵抗力强。吃饭生冷不忌,浑身长满黄毛,生完孩子就干活,飘洋过海不晕船,有个头疼脑热的,冲个热水澡就立马痊愈了。

西方政治思想中有没有类似于中国道家思想的理论

如果有,现在有没有相关的制度对比研究可供参考?rnrn随便不思考瞎引用绝对不给分,作废也不给。
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出版的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种新的译本问世。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经》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当然,西方人迷恋《老子》,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爱。如冯·布兰切勒的《老子〈道德经〉:美德之道》一书说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爱与宽容的精神;新教神学家尤利乌斯·格里尔则列举了《道德经》与《新约》的相似点80处;法国学者阿贝尔·雷米则说《老子》第十四章中就出现有“耶和华”三个汉字;德国人萨冯·施特劳的《老子》注释本则按照严密的德国唯心主义的逻辑体系重构五千言的结构图式;另有德国学者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模型来解读《老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从《老子》的“当其无,有有之用”抽绎出建筑学上的空间与砖瓦匠同等重要的原则;美国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也指出西方近代物理学与《老子》的东方神秘主义有着相似性。此外,还有《老子》中的“雌”、“母”的隐喻,也引起了西方女权运动者的兴趣,练气功或柔道的人、传统医学的从业者、环保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从《老子》寻找经营理念的商人以及要消解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者,都宣称从《老子》那里找到了精神养料与灵感源泉。甚至连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也用他那“对恶不抵抗”的学说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思想,把老子当成自己的同调;而前苏联的杨兴顺则认为《老子》的“无”不是“无物”而是“无有”,即穷人、无产者,他把《老子》说成是革命宣言。由此可见,《老子》一书在西方确是甚有影响。

西方社会出现这种经久不衰的老子热与形形色色的老子观,其原因当是多方面的。一方面,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与1993年湖北省荆门郭店村一座古墓中出土的楚墓竹简《老子》,无疑极大地激发了西方人研究《老子》的热情。另一方面,当代英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克拉克的《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一书则把道家思想在西方的流行归结为西方人思维方式上的三个变化: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要从传统宗教教条式信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透过克服身心二元论达到一种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从更广的范围看待当代各种思想潮流。而这里更不应忽略的,是《老子》本身:其一,《老子》言简意深,哲理宏富,它虽然只有区区“五千言”——这个字数在当今评个哲学助教恐怕都不够格,但它浓缩了这位东方老人的大量的人生智慧和至理名言,而且它的诗化哲学的话语表达式往往寓意隐晦,言有尽而意无穷,也给后人的无限解读提供了广阔空间,犹如杜鹃鸟的一声不经意的啼鸣总能使富有想象力的诗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老子》的精神特质系反对文明的异化,它的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和贵柔守雌等理念,在文明高度发展因而其负面问题愈发显现的西方社会,自然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
A.N.怀特海(A.N.Whitehead1861-1974)是环境哲学的先驱之一,也是对东方智慧豁然贯通的先驱者之一,1925年他完成了著名的《科学与近代世界》,1929年又完成了划时代的巨著《过程与实在》。怀特海把西方近代科学评定为以机械哲学为基础的研究模式和信念系统。这种模式运用的是主客二分、物理还原、静态分析、孤立实证的方法。根据20世纪初相对论、量子力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新动向,怀特海敏锐地宣告:机械论哲学和其研究模式已经陈旧过时,代之而来的将是有机论哲学时代,因此需要有意识地重建有机的自然观。有机自然观更多地考虑生物学、生命、生成过程、自然过程的模式而不是近代物理学模式,它将复现自然的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魅力所在。怀特海指出:“认为单纯的物质没有价值的假定,使人们对待自然和艺术的美缺乏尊敬。当西方世界都市化的过程迅速发展,需要对新的物质环境的美学性进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时,认为这类观念没有考虑价值的说法达到最高潮……由此产生的两个恶果是:(1)不顾每一个机体和环境的真正关系,(2)不顾环境的内在价值,而在考虑终极目的时,环境的内在价值是必须充分估计进去的”[1](P187-188)。怀特海对自已的哲学有独特的评价,据访问过他的贺麟先生回忆说:“他谈到了他的哲学著作,说是东方意味特别浓厚,也许中国人反而容易了解,容易欣赏些。他说,他的著作里面就含蕴有中国哲学里极其美妙的天道(Heavenly order)观念”,贺先生则认为“他的天道观大抵介于儒道之间,而稍偏向于道家”;另外在《过程与实在》中,怀氏写下了“我的有机体哲学的总的立场,似乎多少更接近于印度人或中国人的某些思想线索。”[2](P103)于此可见东方道家哲学独特内涵之所在。(持生态有机整体论的著名的人物还有W.惠勒、L.摩根、W.阿利、A.爱默森、K.施米特、J.克鲁奇等。)有机论者旨在否定牛顿模式和笛卡尔、康德等的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前提,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科学范型。1952年冯·贝塔朗菲(L.von.Bertallanffy1901-1972)发表《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从生物学研究出发得出整体、动态、主动的系统有机体观,并进而上升到世界观的普遍原理——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旨在取代老式的哲学本体论、范畴论,克服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和旧的机械哲学,它标志着怀特海以来有机哲学的深化进步。[3](P3,205,22,206-207)

著名科学史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J.Needham1900-1995)热爱道家(笔者案:西方学人用Taoism一般既表示道家也表示道教),自称皈依中国人的世界观,又自号“十宿道人”,他把中国道家价值排列于中国思想的价值序列之首位,他认为与印度和古希腊特定的机械原子论世界观不同,中国很早就发展出有机宇宙观。汤川秀树(1907-1970)说他一开始欣赏老、庄,因为老、庄的思考以自然界为中心,老、庄认为脱离自然界的人不可能幸福。后来他学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时开始反感一味地顺从自然的教导,可是由于原子弹事件,他最终又发现“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4](P56)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Toynbee1889-1975)认为英国资产级革命以后的工业文明让人类对生命层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统治权力,使得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与生物圈相对平衡的力量被打破,全面征服自然界的战争已经造成了生态退化的后果,而事实上人只是大地母亲的孩子。他认为科学的后果仅由科学本身单一的行动得不到根治,而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持的都是人类中心主义,故担当不起拯救自然的使命,相比较而言佛教、道教、古代万物有灵论敬畏自然,才有可能担当得起拯救地球的使命。

著名学者F.卡普拉(F.Capra1938——)对道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无论是印度教、佛教还是道教,“他们的信徒的最高目标是认知所有事物的统一和相互联系…”;东方宇宙观中,“宇宙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在,它永远运动,是有生命的、有机的,是精神的,同时又是物质的”;[5](P10)“东方哲学有机的‘生态学’的宇宙观无疑是它在西方,尤其是年轻人中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5](P11)目前,全世界正经历着一场价值观、思想和文明范式深绿色化变革的时期,卡普拉强调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应从主宰和控制而改变为合作和非暴力的态度,即回到老子的“同于道”即顺从自然的原则。[5](P322)F.卡普拉揭发说佛教、道家、儒家、禅宗等学术中深蕴有各种生态智慧,他曾说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评价“在诸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4](P63)美国著名环境哲学家、环境伦理学家R.F.纳什(R.F.Nash)评价说:“卡普拉深受正在兴起的生态学的鼓舞,把它视为道家的万物一体意识的西方对等物。”[6](P141)实际地讲,卡普拉的确是把握住了二者的深刻会通之处。现代科学中出现了“错综论”,这是把秩序与混纯统一起来的科学,按这种理论:自然永远处于秩序与混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有人指出“错综论的发现重新恢复了像中国的道家学说这样古老哲学中的智慧,道家学说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P475)

R.F.纳什在其《大自然的权利》当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西方对其基督教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二分的二元论哲学传统、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念、狭隘的人类主义道德和权利观、单纯分析和实证的科学方法论、对自然事物的功利主义、无节制的消费主义、征服自然的自由观念等一系列特殊教条的反思批判要况,他多次提到东方宗教,特别是道家与佛教。他认为:道教、佛教等的核心“是拒斥那种在传统基督教中是如此突出的二元论和人类中心论。东方宗教认为,大自然的所有构成部分在本源上是同一的。通过把自我融合进一个更大的有机整体中,这些宗教排除了通向环境伦理学的思想障碍。东方的古老思想与生态学的新观念颇相契合。
  西方接受道家要比儒家晚得多,然而却热烈得多。十七、十八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把备受其推崇的儒家学说引入欧洲,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思想家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时,道、释两家丝毫不受关注。耶稣会传教士深受与其交往的中国学者的影响,对儒家作为道德学说获得了深刻印象。道家则恰好相反,尤其它的宗教形式道教在他们看来不外是一种秘术。尽管如此,最早将《道德经》译成欧洲语言的还是耶稣会士。《道德经》译成拉丁文后未付梓印刷,于1788年作为给皇家学会的礼物送到伦敦(Legge,页115起)。译文将“道”译成“理”,意为神的最高理性。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出现了第一次大量翻译老子的浪潮,译者有查尔姆斯(John Chalmers/英文,1868),普兰科纳(Reinhold v.Planckner/德文,1870),施特劳斯(Victor v.Strauβ/德文,1870),巴尔弗(F.H.Balfour/英文,1884),阿尔莱(C.deHarlez/法文,1891),理雅各(James Legge/英文,1891),卡鲁斯(Paul Carus/英文,1898),科勒尔(Joseph Kohler/德文,1908),翟理斯(Lionel Giles/英文,1909),格利尔(Julius Grill/德文,1910)和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德文,1911)。道家接受在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是:格利尔与理雅各之间关于文献真伪及历史上老子是否确有其人的争论。格利尔对两者均表怀疑,理雅各则援引司马迁(公元前145一约90年)在《史记》中对老子生平已有记载而加以肯定。这个时期还出版了最早的《庄子》译本。德国第一位汉学语言学家噶波伦茨(Georg v.d.Gabelentz)关于《庄子》语言的研究(1888年)开了研究道家经典的先河。接着翟理斯的《庄子》英译本于1889年问世,1891年,理雅各的《庄子》英译稿同《道德经》英译稿一起发表在米勒(Max Müller)主编的系列丛书《东方圣典》中。在德语地区影响较大的要数布贝尔(Martin Buber)根据翠理斯英译本修订汇编并于1910年出版的德文版《庄子》。布氏写了一篇寓意深远的跋。卫礼贤的节译本出版于1912年。
  现代化理论的奠基人韦伯(Max Weber)在本世纪初即把“世界丧失魅力”和“目的理性”主宰一切看成是我们时代的特征(韦泊还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中国哲学和宗教的第一人。他在比较宗教社会学巨著《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中关于儒家和道家的研究今天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该书首版于1915年,1920年增订再版),世界丧失魅力导致本世纪日益脱离宗教维系、放弃宗教取向——至少基督教是如此。然而,这似乎又是重新引起对宗教兴趣的主要原因。事实表明,人们对宗教经验和以象征手法解释世界的要求并未中止,尽管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世俗化,或许这正是其未中止的原因。在经历了时髦的无神论后,宗教需求甚至以新的威力再现。但是对很多人来说,西方的宗教与传统结构的维系太紧,它的象征,它的人格化的神的形象以及对信仰的强调,在启蒙开化并崇尚实际的世界里难以推广。于是,为生活意义寻找宗教答案的努力便很快延伸到世界上其它地区和其它宗教。科克斯(Harvey Cox)扼要地指出这一关联:“这里上帝已死,东方将会对西方精神产生魅力。”(Cox引Schenkel 页430)
  当然有了,圣经就是。来看看圣经的话语:
  约1:1-3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这道太初与 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
  而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和圣经中所说的如出一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总之,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上天都将他那永恒之道启示给人类。
我稍微记得以前有说过马斯洛的人本主义与道家思想的"自然"以及"自我实

现"有相通之处. 希望能给你一些帮助~
应该有的

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的八字成语还有:什么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
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释义: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正是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
译文:这正是神仙过海,各自显示神通。
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释义: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出处: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译文: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释义: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译文:尺,有它的短处,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够的地方,人的智慧有它不明的地方,占卜有它不到的地方,神灵有它不通晓的地方。
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释义: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出处:《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译文:没有奚齐、卓子的被废,君王怎么能兴起?要给人加上罪名,还怕没有话说吗?
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义: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尺有所短,似有所长
十年树木,后面接百年树人。

左传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名言名句有哪些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左传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转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

释义:不是一个民族、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因为立场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心里的想法和目标就不会相同。

二,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

释义:国家在兴盛的时候,国君把人民当做伤员一般的关爱,这是他的洪福;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国君把百姓的生命当作草芥,这就为他埋下了祸根。

三,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释义:人的心思各不相同,就好像天底下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一样。

四,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

释义: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凡事量力而行,留有余地,就不容易出现过错。

五,临祸忘忧,忧必及之。——《左传.庄公二十年》

释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灾祸马上就要临头了,还盲目乐观,不知道引起警惕和提前预防,那么灾难就很难避免了。

文章标题: 欧洲历史里有类似中国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的名言/思想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0764.html

[欧洲历史里有类似中国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的名言/思想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