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既然历史已经是过去,为什么我们还有去了解和记忆

时间: 2022-09-19 12:01: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既然历史已经是过去,为什么我们还有去了解和记忆

怎样用理解去学历史?我们老师常说要理解以后才去记忆,不要去死记,可是我不明白到底怎样去理解?

任何事物要记住,固然下功夫死记硬背可以达成。但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会就会忘掉,往往是考试完了就交还给老师了。
有些历史知识,记忆很深刻,长久忘不掉,会有几种原因:
1. 常常被重现、回忆或提起。
2. 深入重复了解,常问为什么,找出答案,并善于作总结。
3.爱好,并常常与爱好相投的人讨论甚至争论。
4.找适宜自己记忆的方法,找重点,找规律记忆。
5.扩展思维,触类旁通,例如地理知识。
希望对您的理解有一些帮助。
简单说就是要在脑中形成一个处理各种历史信息的体系,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事件来看,对其各方面的信息在脑海里想一遍,主要想它为什么要这么写,与自己之前想的有什么区别,并不断完善思考问题的方式,把这些历史事件变为自己理解的东西。多看书吧,希望这些对你有用。
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时代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去记忆,很容易,且记住不容易忘掉。
要抓住重点,学会理解性记忆。
现在电影很多,有些历史可以到网上去看看吧

我们了解历史到底是为了什么?

    现代之所以能够拥有现在这样的文明,就是因为我们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并重视历史经验所产生的意义。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历史是所有现在科学的起源。如果牛顿不研究历史上的开普勒三三定律,牛顿能发现万有引力吗?如果爱因斯坦不研究牛顿的三定律,能创造出相对论理论吗?很多知识的源头都是历史。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很好教科书,我们从这本巨大的教科书中找寻对我们现代有用的经验,最后形成了各种体系的知识,然后我们运用这些知识,有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也许很多东西现在看起来和历史相去甚远,但他们确实是源出于历史的。


  有时候你做一件事情,有这件事情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应该回过头去想想这件事的过程(也就是历史),为什么成功或为什么失败,你也应该对你的朋友或其他的做事过程中,去总结他们的做事经验,而这种经验就是历史,这种历史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你还可以从阿里巴巴成功的历史中找到阿里巴巴为什么会成功。总之,历史可以让你做事事半功倍。

    还有一个很直白的例子,你一定很清楚的认识你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那么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的呢?当然是记忆啦!从可以有记忆意识的时候开始,清晰或者不清晰,都让你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所以历史,就是我们的记忆。。。

    所以,没有历史,你就会发出那个古老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历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真实记录,是一个种族进化的现实写照。追溯历史,人类从原先的四脚行走进化为现在的直立行走,从以前的群居洞穴生活进化到现在的个体居住楼房住宅。历史,让我们更加清楚发生在先祖们身上的事儿,让我们更加了解人类文明进步所经历的时代更迭。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我们正视历史,考究历史的时候,我们就能清楚的了解到历朝历代的兴替变换,认识到朝代更替的必然因素和条件。



人类了解历史,是为了从中学习到足以影响现代文明的关键因素:

1、什么样的种族能够在世界激烈的竞争中存活

当我们了解了历史,我们就能找到延续至今的种族存活下来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从而避免自己在重蹈覆辙,走上灭亡的道路。

2、了解人类文明发展都经历过哪些,造就过哪些

就是因为人类考究了历史,我们才能知道四大发明是如何被造就出来的,也才能指导我们制造出枪炮、能源、文件资料等。诸如此类,了解了历史,才能了解事物的演进过程,才能从中认识到规律,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发展。

3、为了从先辈那里继承到优良的传统

历史先贤们经历了无数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从这些社会发展中,先贤们积累了无数的优良传统。我们追溯历史,学习先贤的优良传统,用以教育后辈,激励和促进社会文明的长久发展。

所以,我们了解历史,就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人类种族发展进化的经验,就是为了总结和学习经验,促进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历史和记忆的关系

民族是一种文化的集合体
民族是否存在,就是看其所信仰的文化是否传承。如犹太人,在几千年的流浪生活中并没有丢掉它的文化,所以这个民族依然存在,并且包含了不同肤色人种的皈依。鲜卑族首领拓跋带领本民族皈依汉文化,人没有消失,民族消亡了。
文化之本意,文通纹是一种装饰,化才是民族融合意识的根。有一句歌词“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说出了文化存在的深意,也就是表象并没有代表失去本色
题主所列举的文化现象只是历史文化的纹,纹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被流沙洗礼。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强大不仅在恐武,更是在文化的浸染能力,汉族就是历史上很多民族的融合体。融合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吸收着其他民族文化。可以说也是在不断地改造自己。所以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而犹太人就是很看不起其他文化(莎士比亚作品中有充分表现)而被赶出了原驻地。虽然保住了民族本色,但是到处被赶杀。
我们无须说服他人相信有“个人记忆”之类的事物存在,因为记忆本来就是附属于每一个独立个体的。那么,记忆是否可以附属于群体呢?虽然“集体记忆”的概念颇为盛行,并且围绕这一概念建立起一套全新的话语体系,产生了丰富的成果,但仍有一些固执的怀疑主义者坚决否认这一概念具有实际意义。诚然,创造一个新的概念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我们如何确保这一概念具有现实性。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就是众多怀疑者之一,她质疑进而否定这一概念的意义。在《旁观他人的痛苦》一书中,苏珊·桑塔格这样写道:“人们认为照片是一个社会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的思考对象的组成部分。人们称这些思想为‘记忆’,而这种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变成‘虚构’。因此,严格说来,并不存在什么集体记忆的概念。”她坚持认为:所有的记忆都是个别的、不可复制的——随个体生命的消亡而覆灭。集体记忆不是一种记忆,而是一种规定:这很重要,这记录了事情的缘起,并且用画面将故事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意识形态创造出已经查验并存档的意象,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概括了具有重要性的普遍观点,并激发出富有预见性的思想和感觉。[1]85-86

在桑塔格看来:社会可以选择、思考、发声,但是不能记忆;它可以无意识地选择,非理性地思考,甚至沉默地诉说,只是,它没有记忆,因此什么都无法记起。关于“记忆”的限度,桑塔格作了这样的一个比喻:记忆不能脱离器官或机体。作为大脑及其神经网络的一部分,记忆与个体生命紧密相联,并随个体生命的死亡而终结。这一合乎情理的观点有着无可辩驳的依据。这种断言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也许并不完整。

自传式记忆将我们与他人在关乎存在的意义上区分开来,这一点毋庸置疑。经验记忆是被表征的,因此无法在个体之间进行传递。但是,当我们强调个体经验所具有的唯我论特质时,我们忽略了记忆的两个重要维度:一是我们与其他个体的相互作用,二是我们与外在的符号和象征之间的相互作用。自传式记忆无法通过他人得到具体化,但可以与他人分享。它们一旦以意象的形式被描述或表现出来,个人记忆就成为主体间符号体系的一部分,严格说来,也就不再具有专有的、不可让与的属性。用普通的语言媒介将它们进行编码,它们可以被交换、分享、证实、确认、纠正、争论甚至盗用。此外,众所周知的是,有时候我们的经验是由别人传授继而融入到自己的自传式记忆中的,而它很难与我们的亲身体验明确地区分开来。同样,我们也很难将书籍或电影中的见闻与我们的亲身体验区分开来。口头叙述、文本和照片是自传式记忆的重要来源,它们解释了为什么个人记忆与共享的物质符号(如文本和图像)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很难划定。

其实桑塔格也可能会承认上述观点,而前提是我们对思想和记忆作出区分。“思想”指大脑的认知部分,我们在其中建立起一般的概念,通过文本和图像吸收外部知识并对其进行重构。桑塔格承认“集体教育是存在的”。[1]85心理学家区分了“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和“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这一问题。[2]语义记忆与大脑的学习和存储能力有关,它由集体教育获得,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取并记忆将我们与他人以及世界连接起来的一般化和具体化的知识;而情景记忆将纯粹的个体事件作为个人体验保存起来,它虽然可以被交流或交换,但无法在个体间传递,除非通过外在的表现而改变经验的性质。

当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公认的记忆理论奠基者之一)在1925年提出“集体记忆”这一概念时,他已经意识到可能会引起的误解。为了消除误解和疑虑,他将集体记忆与“社会框架”(socialframe)概念结合起来。因为在哈布瓦赫看来,“集体记忆”的概念无法脱离“社会框架”的概念而得到理解。他写道:“没有哪种记忆是外在于社会框架的,社会成员通过这一框架确定并恢复他们的记忆。”[3]43哈布瓦赫在社会框架的意义上规定集体记忆的含义,因此他采取了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而这也将他与集体虚构者或实在论者(如赫德[Herder]的“民族精神”[Volksgeist])区别开来。在哈布瓦赫看来,集体记忆不是一个“虚假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和颠覆性的概念,具有开启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的能力——这一点已经在六七十年后得到了证明。

对于在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语境中将集体神秘化或涂上政治色彩的做法,我们产生了合理的怀疑,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人都不是茕茕孑立,而是与其他人形成多样关系的。人们成为不同群体的成员,并在各自的社会框架中理解“集体”概念。社会框架是一个或隐晦或直接的结构,包含着共同的关切、价值、经验与叙事。家庭、邻里、同龄人、同代人、国家和文化则是更大的群体,其中的每一个体将其视作“我们”,并形成身份认同。每一个“我们”通过共同的行为和话语得以建构起来,划定界限并确定容斥原则。为了成为集体(比如国家)中的一员,我们必须共享或接受集体的历史,而这一历史将远远超越个体生命的长度。个体通过认知学习,以及有关身份认同和纪念的情感活动,参与到集体关于过去的想象之中。过去不是被“记住”,它需要被“记忆”。集体记忆是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之间的桥梁:它需要通过学习获得,但只有通过内在化和仪式化的参与,它才能建立起对于“我们”的认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对这一观点有过明确的阐述:
历史记忆的观念已然成为一种图腾:它在公共认同和专业研究中都受到了人们的尊崇。对学者而言,它现在支配着阐释、叙述和解释等问题,历史学科中或许没有哪个术语与之相似。

  学术界对记忆本身的兴趣由来已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十年中,日渐积累的思想上的各种影响使记忆成为理解人类行为至关重要的观念。
记忆的观念之所以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与相关的历史方法和主题所产生的影响有关。文化史成为历史学家的一个占支配性地位的方法,与此同时,一个传播开来的被称作“文化研究”的研究领域也产生了影响,它通常关注的是认同问题(其中包括后殖民主义、性别研究等)。尤为重要的是一些研究民族性的新方法,它们将民族视为文化现象,是发明、社会工程和建构过去的产物。
历史学家通过对记忆的关注,反思了而不仅仅只是描述了当代与过去的交锋,对这一点作出强调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明显存在于社会的所有阶层、大众文化、政府倡议、遗产与旅游业、
区别
1、历史意识 是针对所有人来说的,是看问题时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方法(论)中的一个方面,既考虑的全面与否;
2、社会记忆 是针对某些事情来说的,是对历史事件的的一种态度,应该归在伦理(学)中,是与社会群体或个人对事件的情感有关;
联系
有了社会记忆才能唤起历史意识。
这也是老年人看问题比较深刻的原因,他们经历太多了,也看得远了,深了。
可以参考《狼图腾》,整本书讲得就是这个问题。
文章标题: 既然历史已经是过去,为什么我们还有去了解和记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0546.html
文章标签:记忆 历史

[既然历史已经是过去,为什么我们还有去了解和记忆]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