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既没有战败也没有战胜而是和协约国打了个平局,那么二战和冷战会是什么样子的

时间: 2022-09-18 14:01: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既没有战败也没有战胜而是和协约国打了个平局,那么二战和冷战会是什么样子的

一战\二战详解

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详细说明.包括起因详细经过结果各参战国等等.rn详细!
世界大战
(1)世界大战,是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它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帝国主义时代初期,已经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致的。交战双方为了达成各自的战争目的,倾注国力,以武装斗争为主,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大搏斗,战争规模、消耗与危害,都是史无前例的,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早在1887年,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时就预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其争霸世界的斗争中,必然会导致“空前规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首次提出了世界性战争的概念,以引起世界人民的警惕和防备。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 1898年到 1914中先后在欧、美、亚三洲形成。以世界霸权和掠夺为政治内容和目的的帝国主义政策的继续和斗争,终于在1914年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恩格斯在 27年前的预测是正确的。1939年德、日、意法西斯集团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突出的特点是:

①战争的政治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帝国主义的政治内容和目的,就是世界霸权。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这种斗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就是例证。

②战争规模大、危害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亚、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开,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6500万----7000万人,军队损失 3750万人,其中亡 853万人,居民死亡 66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l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个国家约 20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1.1亿人,军民伤亡l亿余人,其中亡 5000万人,财产损失 4万亿美元。

③战争引起了革命。世界战争奴役性、掠夺性强,弄得民不聊生,必然导致革命。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革命,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

④战争中联盟斗争激烈。帝国主义发动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战争规模和战略目标庞大,这决定着必须拥有强大的战争力量。所以,必须由列强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进行世界大战。处于防御的一方,也必须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对付强敌。这是自古以来争霸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发动的世界大战,这个特点就更加突出了。如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纠集意大利(大战爆发后退出同盟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共同作战;以英、法、俄三国为核心组成协约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联盟,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搏斗。在战争进程中,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国等25个国家先后参加了协约国。这场大战,以同盟国各国先后投降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日、意轴心国组成的法西斯集团,为了进行以称霸全球为目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胁迫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加入其集团作战。为了战胜法西斯集团,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从 1936年到1941年,屡次呼吁、倡议组织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率先在延安组织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在中国共产党推动和中国政府的倡议下, 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庆召开了东亚军事联合会议,通过了《远东联合行动初步计划》、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美、英三国在重庆正式成立军事会议,以加强对日作战协调。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到 1945年 5月,先后又有 21个国家参加了该统一战线。这对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世界大战”的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美军《统帅纲要》和1962年版《作战纲要》都把世界大战称为“全面战争”,并明确“全面战争”与“全面核战争”、“总体核战争”同义,是敌对核强国或联盟使用一切手段所进行的“不受限制”的“双方都使用核武器袭击对方的本土”的战争。前苏联领导人和官方著作都说:新的世界大战是两个“阵营之间”的“火箭核战争”,是“全球性的对抗”,包括武装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外交斗争、思想斗争,以达到“重大政治和经济目的”。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长期以来,都准备打一场“按电钮”式的世界核大战。苏联、“华约”解体后,苏美两极体系崩溃,世界正向着政治、经济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日益强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只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新的世界大战是能够推迟或被制止的。只有消灭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世界战争的根源和危险性才能彻底消除。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处于划时代的地位。

这次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德国早在1879年就与奥匈帝国结成反对俄、法的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这个同盟,从而形成了一个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三国同盟”(即同盟国)。俄、法对此很快作出反应,1891~1893 年建立了俄法联盟,英国随后加入,形成了协约国。这样,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就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斗争。1914年6月28 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为竭力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军国主义分子,携同妻子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暗杀。这次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把塞尔维亚视为争霸前哨的俄国于7月30日宣布总动员。8月1日、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因为比利时拒绝接受德军通过本国领土的最后通牒,俄国同时向比利时宣战。英国曾要求德国维护比利时的中立,遭拒绝后于8月4日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打了起来。前后卷入战争的有六大洲的33个国家,15亿人(占当时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战期间大约有7000万人被动员参军。

大战开始后,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由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由俄军对德、奥作战;另外有巴尔干战线,由塞尔维亚军对奥军作战。战争在陆上、空中、海上和海下同时进行,战场遍及欧、亚、非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的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企图依靠一两次总决战决定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

战争第一年(1914年),速决战计划即遭破产。在欧洲战场上,德军同英法联军进行了“1914年边境之战”,法军南撤。德军推进到巴黎以东的马恩河地区,遭到法军大规模反击(史称“1914年马恩河会战”),德军退至埃纳河一线。9、10月间,为相互迂回对方的翼侧,进入法国北部地区的德军河英法联军实施连续机动,直到海岸方止。(史称“奔向大海作战”)。至11月,整个西线从运动战转入了阵地战。这一年,由于土耳其的参战,近开辟了新战场;8月23 日,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出现了远东战场。英德海军的主要战役是北海的两次赫尔戈兰海战(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兰岛海战(12 月)。

1915年,各参战国由于后备兵员和后勤保障发生严重问题,被迫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战争重心由西线转到东线。俄军同德军之间先后进行了东普鲁士冬季战役(1~2月)、咯尔巴阡冬季战役(1~3月)、果尔利策进攻战役(5月),俄军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军退出战争。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5月,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入到协约国,在奥匈东南开辟了新战区。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之后,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1916年,战争重新再次转入西线。德局对法军实施了“凡尔登战役”(2~12月),英法联军则对德实施了“松姆河战役”(6~11月)。东线俄军的西南方面军对奥匈军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从这一年开始,同盟国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

1917年,德国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在海上开展“无限制的潜艇战”,给英法海运造成极大困难。法军在埃纳河地区对德实施“尼维尔攻势”(4~5 月),法军损失惨重,英军单独对德连续发动进攻,稳住了法国。9月,德国发动“里加战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战争。在意大利战线,德奥联军实施了“卡波雷托战役”(10~11月),迫使意军全线后撤。同年4月,在交战双方都陷于困境的情况下,美国伺机加入协约国一方。8月,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在协约国帝国主义推动下对德奥宣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7至9月,西线的英法军接连拔除了德军防线上的三个突出部。9月26日,协约国发动总攻。至11月,同盟国中的土、保、奥、匈先后投降。11月11日,德国也被迫投降。历时四年又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遂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期间,被击毙和因伤致死的总计达850多万人,负伤的有2000多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余美元。

大战为革命创造了客观前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1919年~1920年举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 ——巴黎和会,作为协约国的一员的中国在会上成了列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伟大的“五四”运动。

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战争中,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并首次出现了集团军群(方面军)战役。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依靠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这次大战经验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 比利时
* 英国
o 澳大利亚
o 加拿大
o 印度:
o 新西兰
o 南非
o 联合王国
* 法国
o 法国殖民地
* 希腊
* 意大利
* 日本
* 黑山
* 罗马尼亚
* 俄罗斯帝国
* 塞尔维亚
* 美国

同盟国

* 奥匈帝国
* 德意志帝国
奥斯曼帝国
保加利亚

* 奥匈帝国
* 比利时
* 英国
* 保加利亚
* 法国
* 德意志帝国
* 希腊
* 罗马尼亚
* 俄罗斯
* 塞尔维亚
* 奥斯曼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取自 KeyinWiki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编辑] 轴心国集团
国家 宣战时间
德国 1939年9月1日
意大利 1940年6月11日
匈牙利 1941年4月10日
保加利亚 1941年6月22日
芬兰 1941年6月25日
日本 1941年12月8日
中国伪满洲国 1941年12月8日
斯洛文尼亚 1941年12月12日
克罗地亚 1941年12月14日
泰国 1942年1月25日
中国汪伪政府 1943年1月9日

[编辑] 反法西斯同盟国
国家 宣战时间
波兰 1939年9月1日
英国 1939年9月3日
法国 1939年9月3日
印度 1939年9月3日
澳大利亚 1939年9月3日
新西兰 1939年9月3日
南非 1939年9月6日
加拿大 1939年9月10日
挪威 1940年4月8~9日
比利时 1940年5月10日
卢森堡 1940年5月10日
荷兰 1940年5月10日
希腊 1940年10月28日
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
苏联 1941年6月22日
美国 1941年12月7日
菲律宾 1941年12月7日
巴拿马 1941年12月7日
哥斯达黎加 1941年12月8日
多米尼加 1941年12月8日
尼加拉瓜 1941年12月8日
萨尔瓦多 1941年12月8日
海地 1941年12月8日
洪都拉斯 1941年12月8日
危地马拉 1941年12月9日
古巴 1941年12月9日
中国 1941年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1941年12月9日
巴西 1942年5月2日
墨西哥 1942年5月22日
埃塞俄比亚 1942年12月1日
伊拉克 1943年1月16日
玻利维亚 1943年4月7日
伊朗 1943年9月9日
哥伦比亚 1943年11月26日
利比里亚 1944年1月27日
厄瓜多尔 1945年2月2日
巴拉圭 1945年2月8日
秘鲁 1945年2月11日
智利 1945年2月12日
委内瑞拉 1945年2月14日
乌拉圭 1945年2月22日
埃及 1945年2月26日
叙利亚 1945年2月26日
沙特阿拉伯 1945年3月1日
阿根廷 1945年3月27日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5年8月9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
http://bk.baidu.com/view/26747.htm

第二次世界大战:
http://bk.baidu.com/view/5338.htm
一战
起因:在萨拉热窝,奥匈帝国首脑被刺杀,战争爆发
经过:不详
结果:协约国胜利,同盟国失败
协约国:英法美
同盟国:德,俄,奥匈帝国
二战
起因:德国纳粹党首领希特勒由于小时候看到犹太人剥削德国人,因此,深恨犹太人。也想吞并世界
经过:首先,1936年,德国对波兰发起攻击,首次使用闪击战战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对中国发起大面积进攻,全国上下掀起抗日浪潮。
然后,德国攻击了法国,还有很多有犹太人的国家。法国投降,德国孩建立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
例如:把犹太人的头发全部剪掉,编织成地毯;把犹太人的脂肪拿来做肥皂;把犹太人关进毒气室里杀死……
参考书籍:安妮日记
同时,日本利用东三省,建立伪政权,侵略华北,华东,还对无辜的中国平民进行了大屠杀
如:南京大屠杀,把中国人拿来当刀靶子;
把中国人抓到集中营里,逼迫中国人干活,为他们修筑公事;最可怕的是,把中国人送进731细菌部队。在那里,日本人把中国人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人们,大多是战俘,拿来当作实验品,作成标本,或者是进行活体实验,比如,割开动脉,注射细菌。
日本还在中国投下了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比如,芥子毒气,还有氯气,鼠疫,霍乱,天花等病毒。
1941年,德国突然攻击俄国,那个时候是苏联。斯大林率领人民开始了保卫国土的战斗。
著名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等等
日本为了发展在太平洋上的势力,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宣言:美国正式加入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抵抗法西斯
之后,盟军组织了诺曼底登录,美国在太平洋频频得手,日本本土也在美国的轰炸范围之内,法西斯国家连连败退。
1945年,苏军和美军分别从两个方向攻进德国本土,苏军进入柏林。希特勒自杀。德国的帮凶,意大利投降。
日本依然在负隅顽抗。
美军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投下两枚原子弹,苏军对日宣战,苏联红军的骑兵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扫平日本关东军。日本天皇裕仁不得已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结果:反法西斯联盟大获全胜,法西斯国家失败
反法西斯联盟:美,中,英,俄
法西斯国家:德,意,日
闪电急袭,大战爆发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德战争爆发,德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3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波德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打响,意味著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当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结合起来时,全世界第一次领教了“闪电战”是怎么回事。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意志帝国宣战,虽然英国和法国之前已经保证会确保波兰的安全,但是波兰的抗战并没有得到英法两国任何有效的军事支持,而是实行所谓的“静坐战”,企图祸水东引。波兰军队以骑兵对装甲,奋力抵抗,但最终波兰的军队还是被装备精良的德军击溃。9月6日,波兰政府逃离华沙。9月17日,华沙保卫战开始,几乎在同一天,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在复国20年后,又一次消失了。
虽然东线战事形势千变万化,可是西线的法德边界却毫无动静,英法等国违背了自己许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虽然屯重兵于国门,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后面,眼睁睁地看著一个唐·吉诃德式的小国抵抗著强大邻国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予以形式上的谴责而已。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西方则称为“假战”。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对西方的绥靖一语道破:“对于这种结局,波兰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英法朋友”。

镰刀割取,西线战事的爆发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改良过的施里芬计划( 亦称为曼斯坦计划)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略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和法国,静坐战结束。
第一阶段作战:当法国统帅部迷恋在马其诺防线不可攻陷的神话里时,5月13日德国A集团按曼施坦因意图军通过法国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森林进入法国,盟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德国人的两个坦克师在高射炮的掩护下强渡缪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国南部战略要地色当,而同一时期德意志帝国B集团军也使用闪击战的方式入侵荷兰、比利时,来吸引跟牵制位于比利时平原一带的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使A集团军得以更加顺利的从法国北部附近通过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之侧翼,来构成曼斯坦计划中的大包围网。到5月19日7个德军装甲师已经抵达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处。5月24日,德意志帝国装甲部队已经望见法国的北部港口敦刻尔克,但却在这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个命令被证明是德军的致命失误,被包围的盟军立即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即敦刻尔克大撤退。850艘各种类型、动力引擎、大小的船只舰队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克尔刻,5月27日开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时已经有超过33万人成功逃脱,其中23万是英国远征军。这次的撤退虽为英国保留了元气,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但也丧失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士气亦一度跌落至低荡。
第二阶段作战:1940年6月10日,德军开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国本土,由于先前在低地国地区丧失了大部分的军事力量, 所以德国的装甲部队纷纷进行一场竞速比赛,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国中央,6月17日,首都巴黎被攻占,6月25日,为了羞辱法国人,希特勒选择在贡比涅地区的福煦车厢内签署与停战条约。根据此项条款,法国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领土疆域由德意志帝国武装部队来进行实质占领,而南部地区则成立由贝当执政的附庸政权: 维希政府。
从德国展开西线进攻到法国败降只经历了6个星期,闪电战的威力让法国体会到了亡国的耻辱。法国的战败令英国必须独自面对德国。
占领法国后德国空军就在法国北部集中,准备可能的登陆战(海狮计划)。德国决定首先进行空战消灭英国皇家空军,这即不列颠战役。但事实上很多人认为登陆战根本就不切实际,因为即使德国空军能够将皇家空军赶出南英格兰,剩余的英国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兰中北部对德国登陆造成威胁,德国的登陆部队很有可能被英国海空力量切断,然后逐个消灭。
但是德国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在8月5日发动了“鹰计划”,即对英国的大规模空中打击,从而为陆军登陆扫除障碍。在战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军每天平均出动1000多架飞机,凭借著数量上的优势与已经十分疲劳的皇家空军飞行员作战,虽然英国拥有先进的雷达技术,他们还是损失了四分之一的空军飞行员。
德国却在关键时刻决定改变战略。他们开始对英国的主要城市狂轰烂炸,希望能够摧毁敌人的信心,令敌人迅速投降。这为英国的飞行员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但轰炸也对英国造成了严重影响,几乎所有的英国工业重镇遭到袭击,伦敦更是从9月7日到11月3日连续57个夜晚遭受轰炸,其他受袭击的城市还包括工业城市考文垂和伯明翰,以及一些港口和海军基地等。
当时在欧洲大陆没有大的地面冲突,因此空战成了主要的战事。英国空军也不时在夜间轰炸欧洲大陆。8月25日晚上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柏林进行了轰炸。不列颠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无限期推延”海狮计划,德国登陆英国的企图宣告失败。另一个令希特勒取消海狮计划的主要原因,他已将战略目标由西欧转向了曾经是盟友的苏联。

巴尔干半岛
1939年4月7日,欧洲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意大利就开始了对阿尔巴尼亚的侵略,随后又在1940年10月28日进攻希腊,可是意大利不但未能占领希腊,希腊人反而在1940年11月14日进入了阿尔巴尼亚。但这时德国开始介入战事。1941年4月6日德军开始与希腊人作战,同时还攻击了南斯拉夫。英国人虽然支援希腊,最后还是无法取胜,德国的军队在4月27日进入雅典。之后德国又开始发动对克里特岛的攻击,6月1日克里特战役结束,德国伞兵成功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该岛。但是这次行动对德国来说也不太顺利,之后德国再也没有使用伞兵攻击。
英国和希腊的最后几支武装力量在6月1日撤退到埃及。在巴尔干落入纳粹手中之后,希特勒终于可以无顾虑地发动对苏联的袭击了。

★巴巴罗萨,东线德苏战场
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从国在内的190个师,3712辆坦克,7184门火炮,60万辆运输车和4950架飞机,共计五百五十万人,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该军事行动代号为“巴巴罗萨”,苏德战争开始了。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也叫苏联卫国战争。
而除了德国以外,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部队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对苏联发动袭击。另一个参与进攻苏联的国家是芬兰,由于苏联在建立“东方战线”的时候侵略芬兰,并割占了芬兰的部分土地,所以芬兰在1941年6月25日宣布将攻击苏联,以取回其在两年前的冬季战争中所丧失的土地。芬兰在战争初期夺回被苏联割占的土地后就停止了进攻。另外芬军亦参与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这场被称为“继续战争”的冲突持续到1944年。
在战事的最初几个星期对苏联红军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由于斯大林对德国发动战争的时间和进攻方向估计的严重错误,加上许多红军将领在斯大林发动的肃反行动中丧生或者被流放而严重削弱了苏军的作战和指挥能力,苏联对德意志帝国发动的闪电战猝不及防,导致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战争前苏联著手建立的“东方战线”被德军坦克一碾而过,进而丧失了大片国土,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首府基辅等大城市相继被德国占领,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也被包围,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的基辅保卫战,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基辅被大规模围歼,苏军仅被俘人数就达60万人之巨,这一战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歼灭战,此战导致苏联西南防线的溃退。
虽然一开始德国人打得极其顺利,但巴巴罗萨计划本身就存在着重大的漏洞,其中最严重的缺陷是其后勤补给。苏联广袤的土地意味著如果德军行动过快,后勤补给将无法及时跟上。所以尽管1941年11月初,克里姆林宫已遥遥在望,苏联政府和外国使馆已迁往莫斯科以东800公里的古比雪夫(今萨马拉),但11月7日斯大林依然如往年一样在红场进行十月革命节阅兵,受阅部队刚刚接受完检阅即被投入战场,到1941年12月5日德国人的攻势被遏止时,他们的后勤补给线已经达到极限,再加上战线后方苏联游击队的不断破坏,前线部队的进攻已经难以维继,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粉碎。巴巴罗萨计划最初制订时认为苏联红军会在冬天来临之前就崩溃,但真实情况是苏联部队始终能够组织有效抵抗。这一错误的估计严重影响了德国人的计划。另外,苏联人在撤退时采取了焦土政策,他们坚壁清野,令德国人的后勤问题更为突出。当冬天来临时,大量德国士兵因苏联严寒的冬天和苏联的反攻而死亡。
虽然德军最后不得不因供应短缺与寒冷的冬天而停止进攻计划,但他们还是占领了大片苏联西部领土,而苏联直到1944年末才完全收复失地。
当德军占领了大部分苏联东欧部分的土地后,这场战争中最大的悲剧开始了:围攻列宁格勒。当德意志帝国与芬兰的部队分别从南方和北方抵达列宁格勒外围后,希特勒下令必须“将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清除”,命令消灭城内的所有人口。德军开始包围列宁格勒以切断来自外部的援救物资,同时用炮击和空军轰炸。包围持续了900天,在饥饿、严寒和恐惧的氛围中,大约100万平民死亡--其中80万死于饥饿;但列宁格勒始终没有向纳粹屈服。著名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为此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七交响曲》(又称《列宁格勒交响曲》)去表现苏联军民在列宁格勒保卫战当中的英勇抗争及为此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后,德军开始准备进一步的进攻行动。原本进军莫斯科的计划现已经改为进攻伏尔加河地区的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城市,并在进攻过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希特勒的犹豫不决、高级将领们对改变计划的不满以及过长的补给线,以及苏军的顽强抵抗,令斯大林格勒的巷战成为德国士兵的恶梦。当苏联红军发动反攻时,20个师的德军(还有2个罗马尼亚师)被切断了退路,德第六集团军被完全围困。随著食品、燃料和弹药的消耗,德军的阵地越来越小,直到最后一部分德军在1943年初投降。为了确保前线军官不会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集团军司令弗雷德里希·保卢斯为陆军元帅(历史上的德国陆军元帅没有一个投降过。保罗斯没有投降,但也没有“战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被苏军俘虏)。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而加载史册,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大约有200万人死亡,其中50万是平民。该战役与中途岛海战同时成为二战最重大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渐渐丧失战场的主动权,但苏联人也因为战争损耗太大而没有形成有效的进攻力量。1943年开始,苏军在战场上逐渐转入反攻。1943年夏天,苏德双方的军队集结于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由曼施坦因将军领导下准备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库尔斯克战役打响。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也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役。由于苏联方面事先获得了情报,为库尔斯克突出部的防御制订了一个大规模计划。在他们的抵抗之下,德军装甲部队最多只前进了17英里。在该场战役以苏军的胜利结束后,红军就始终控制著战争的主导权,发动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势,直到1945年5月2日占领柏林。

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一战的问题

意大利在一战结束后的地位是什么?rn在凡尔赛条约的时候的地位是什么?rn意大利想得到什么?
一战时意大利加入了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组织,所以作为战胜国其只有对战败国的瓜分而没有什么惩罚。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 (协约国)对战败国 (同盟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在五四运动后,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则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
我们先看看德奥意三国同盟怎么形成的。本来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于1876年产生了矛盾,但1879年就缔结了同盟。大概是当时协约国三国同盟大势已成,所以只好和奥匈帝国联盟。后来,刚刚统一而且面临孤立的弱小的意大利大概看协约国进不去,而同盟国集团急需同盟,就加入了同盟国集团,免得打起仗来两面不是人。
但仗一打起来,意大利就发现势头不对,而且协约国为了争夺地中海的利益,以便控制非洲和巴尔干半岛地区问题,就极力笼络意大利,比如,许诺,保证意大利在东地中海的霸权。于是,意大利就倒向了协约国集团。
反正当时意大利也不是什么强国,不是为了崛起,只是为了自保而已,
意大利却没能从《凡尔赛条约》的分赃中获得些什么
一战结束后,意大利推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
凡尔赛条约,就是一战结束后,胜利国对待战败国的和约,也就是协约国对待同盟国的和约。条约目的就是为了惩罚和削弱德国势力。

意大利想得到的就是土地土地土地。后来英法俄国与意大利签约承诺给意大利某些土地,所以意大利放弃了同盟国,加入协约国同时对抗原本的同盟。
一战初期,意大利以同盟国的身份参战。而后期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的阵营,战争结束后,意大利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凡尔赛会议。
由于凡尔赛条约后成立的国联操纵在英法手中,所以意大利跟美国一样没有获得多大的实际利益,但是意大利不像美国一样退出国联。
意大利想得到的当然是更多的世界影响力和殖民地,还有在欧洲的支配力~~~
一战后地位是战胜国;凡尔赛会议上意大利退出,没有签订和约,就谈不上地位;意大利想扩大领土,得到更多的土地.

如果一战同盟国胜利,现在的世界局势会怎样?

我觉得变化会很大吧?rn求各位大帝大胆猜测一下
很明了:欧洲成为德国。美国仅仅军事力量大大削弱本土仅不到10W士兵。爱琴海,黑海,地中海等海域将归属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因此失去对欧制约能力。本土直接受奥匈帝国威胁。巴尔干半岛等地归属奥匈帝国。亚洲基本不变。意大利将受制裁。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埃塞俄比亚,希腊等城邦被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平分。加拿大,墨西哥,美国将于北美洲混战。白令海峡会应战后条约割让给土耳其。俄罗斯将受重创,东普鲁士归降与德意志。就没有二战。世界将由
“战后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经济,军事,文化发达地带)
“战后协约势力”:美国,俄国,亚洲(控制较同盟国而言的弱势地区,其中亚洲最发达)
再经过数十年发展,美,俄将退出历史舞台,世界由亚洲(中国)欧洲(德国)
主宰。德国将接管大西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制海权,全球(有人居住的地方除北极洲外)制空权。欧,美,非和格陵兰的80%完全统治。能与其抗争的只有人口数量居多的中国。但在发展1个世纪这个优势将被剥去。德国将统一全球。
希特勒将会当个画家,德国将把资本主义推向历史的最高峰。。。。。。
若当时丘处机没有路过牛家村那麽秘密跟踪他的那些金兵就不会死在郭顶天和杨铁心他们两家人的院子里了,同样,完颜洪列也不会见到包惜弱而对她念念不忘了。那些金兵会轻松死在丘处机手里,而郭,杨两家不会受到余后的波及了。

郭、杨两家不受波及,李萍不会流失大漠,郭靖和杨康将会平平安安的出生在牛家村。江南六怪自然也就不会前往大漠。

没有六怪和郭靖相助,铁木真就会死在扎木合他们手上,蒙古各部落也就不能统一。

蒙古既然不能统一,也就自然不会有什么西征。火药就不会传入欧洲。

没有火药,铁甲骑士在欧洲的统治不会动摇。因此黑暗的中世纪将延长1000年,也就不会有文艺复兴。

没有文艺复兴,自然也没有大航海。美洲将始终是游牧的印第安人家园。

同样,西班牙人不会将铁炮传入日本。长筱会战是武田方获胜,日本战国时代将一直持续不能统一。

完颜洪列没有包惜弱,只能全心参加权力斗争。金国因此会内乱。

没有蒙古,金国又内乱,因此宋不但不会灭亡,反而会统一。宋朝注重商贸,因此资本主义萌芽将在中国首先出现。

因此到今天,中国将是最发达、最文明的国家,远远领先于日本、欧洲、美洲。

要怪就怪丘处机,好好的没什么事路过牛家村干嘛......
历史潮流不可逆转,不要随意就说如果.如果一战同盟国获胜,那么一样会有二战,对象可能是社会主义阵营.有时学学苦闷的马克思哲学也是很有用的,物质的发展不可否认有其必然性.因为累积众多资源和远离战场的美国必然崛起,当所有社会资源流入美洲就会出现中风或休克――大战结束,而另一种物质(核武)的出现及发展更是决定和平年代的到来.不要轻易说如果,无独有偶!
没什么两样,无非就是不会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提是德国登陆英伦三岛。
世界由美国、日本、德国、苏联主宰。
如果发生美日战争和苏德战争的话,日本被打败。
苏联如果失败,欧洲则在1950年左右欧盟。以德国为首。
如果苏联获胜,杯具啊!欧洲统一了!

那么世界格局就是。
1、美国、欧盟(以德国为首)、日本(被美国控制)、中国。没啥变化。
2、美国、苏联(基本赤化欧洲)、日本(被美国控制)、中国。
历史不容假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有可能获胜吗

如果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军事上采取正确的方针是否有可能战胜协约国呢?rn具体说说这种方针的构想
  当然可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专门对德国的两线做战写出了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施利芬计划”假设德军面临两线作战,即东线和西线。因为俄国不可能很快击败,所以他计划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大量兵力,迅速通过比利时和荷兰,以侧翼的移动击溃法国。考虑到俄国的原始铁路系统会造成蜗牛般步伐的动员,他只在东线安排10个师以推迟沙皇部队的前进,直到法国被压倒为止。这一战略计划还包括一支十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和法国人协同作战”在内。
  在进攻法国时,他计划以距离巴黎178英里的德国边境城市梅斯为枢轴。由重兵(79个师)组成的右翼,将以闪电战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后面马上由战时后备军之类的第二后备军跟上来。由8个师组成的较小的左翼,将留在法德边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德国人在这个绕着枢轴旋转的运动中,将一直横扫到法国沿海地区,从北面、西面和南面包围巴黎,然后转向东面。
  他在退役后继续完善其计划,要求进一步削弱左翼兵力,加强右翼力量。这是因为,如果法军离开他们的洛林要塞,将左翼德军赶向莱茵河,这样就更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进的右翼将从后面包抄法国人。法军一开始向德国推进得越深,将会发现他们处境越发被动。
  施利芬计划,在两次世界大战都被德国使用,然而,两次都对计划进行了严重的修改,使得施利芬计划完全畸形。当然施利芬计划也存在不足,他没能考虑到当时的补给条件,还有政治问题,比如:荷兰,比利时,若中立怎么办?
  就一战而言,在东线,俄国领土虽大,但是经济落后,国民生活落魄,德国因为有奥匈帝国为同盟,这更为德国减轻了东线负担。西线,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英法两国实力在全球已有所下降,德国经过普法,普奥等战争得到统一,经过发展实力迅速增长,已经能和英法抗衡。所以一战,同盟与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实力是相当的,事实上,两集团在战争前期与中期都只能打战壕战,不能把对方的防线大规模攻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17年3月,俄国因为本身经济薄弱,外加3年战争使得国民无法生活,人们对沙皇制度极其不满,沙皇被推翻,建立了临时政府。11月,列宁推翻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随后退出战争,对德国割地赔款。这时,整个战局对同盟国有利,同盟国士气高涨。因为共产党在俄国的胜利,德国共产党也开使了行动,事情惊人的相似,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宣布退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结束。这个时候战线上的同盟国军队还正在一次又一次的对协约集团进行攻击,而英法联军只能苦苦等待美国人的到来。
  所以说,一战的失败,德国人没有输给协约国,而是自己人在背后捅了一刀。
不可能,四处树敌,寡不敌众。
自以为是,盟友意大利投降。
个人观点为不可能。事实上德国在“一战”与“二战”中的军事方针有共同处:即先集中兵力征服西部欧洲,再以西欧资源,人力“以战养战”,随后进攻东部的俄帝国。这一军事方针不可谓不优秀,但德国和奥匈帝国忽略了两点:一是英法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地位下降,但英法合力仍然较强,且英国有海峡之险,西线绝不可能迅速解决,德国和奥匈帝国必然面临两面作战不利局面;二是东部俄国领土广大,这样的国家需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占领征服呢?加上随后工业实力排名第一的美国等27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从纵合实力看,同盟国必败!

关于一战二战

过程(不要特别详细)有形成要签订的条约(时间,影响) 重大战役(时间,作战双方,影响》,会议(时间,影响),我只要现成的资料不要网站,邮箱loveless2137@sina.com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期: 1914年–1918年
位置: 欧洲、 太平洋、中东、地中海与非洲

结果: 协约国获胜

参战者

协约国 同盟国
伤亡

> 500万士兵死亡 > 300万士兵死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1(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摘要:

日期: 1914–1918
位置: 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结果: 协约国获胜
死亡 (约数)
将士: 9百万
平民: 7百万
合计: 1千6百万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
• 塞尔维亚王国
• 俄罗斯帝国
• 法国
• 比利时
•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 日本
• 黑山
• 意大利王国

同盟国

• 德意志帝国
• 奥匈帝国
•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 保加利亚

战雾弥漫

普法战争

1917年,法国上莱茵地区的情景。更多的照片可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彩色照片处取得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远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西亚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鄂图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德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或称为阿尔及西勒)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克塞哥维亚,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阿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藉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德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碟,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西面战线

施里芬计划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德军进攻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在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尔多。9月5日 - 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变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战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美国参战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 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最后进攻

1918年,东面战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 - 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已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惜,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东面战线 1

俄国动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白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德俄交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雷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土耳其参战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义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克基拉岛。

俄军反击

在战壕里作战的士兵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份罗马尼亚国土。

进攻君士坦丁堡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十月革命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资本主义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雷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 ,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盟国败阵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 - 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海上战争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英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沈,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 - 美国的参战。

世界大战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其他国家参战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各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参战

中国 2 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为了获取利益,于是便投向较有利的一方 - 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大战结束

在整个战争期间,协约国军队皆在战壕里作战,但是生存条件极其恶劣

德国革命

1918年8月 - 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巴黎和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ew Wilson)、英国首相劳莱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崇,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 - 《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向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它和约

战胜国与其它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讷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鄂图曼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 ,彻底瓜分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安那托利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它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3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尔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统计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约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请注意战争里平民大多是死于西班牙甲型流感。

协约国士兵的阵亡: 5,497,600
• 比利时: 13,700
• 英国: 908,000
o 澳大利亚: 60,000
o 加拿大: 55,000
o 印度: 25,000
o 新西兰: 16,000
o 南非: 7,000
o 联合王国: 715,000
• 法国: 1,240,000
o 法国殖民地: 114,000
• 希腊: 5,000
• 意大利: 650,000
• 日本: 300
• 黑山: 30,000
• 罗马尼亚: 336,000
• 俄罗斯帝国: 1,700,000
• 塞尔维亚: 450,000
• 美国: 50,600

同盟国士兵的阵亡: 3,382,500
• 奥匈帝国: 1,200,000
• 保加利亚:87500
• 德意志帝国: 1,770,000
• 奥斯曼帝国: 325,000

平民被杀: 6,493,000
• 奥匈帝国: 300,000
• 比利时: 30,000
• 英国: 31,000
• 保加利亚: 275,000
• 法国: 40,000
• 德意志帝国: 760,000
• 希腊: 132,000
• 罗马尼亚: 275,000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期: 1914年–1918年
位置: 欧洲、 太平洋、中东、地中海与非洲

结果: 协约国获胜

参战者

协约国 同盟国
伤亡

> 500万士兵死亡 > 300万士兵死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摘要:

日期: 1914–1918
位置: 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结果: 协约国获胜
死亡 (约数)
将士: 9百万
平民: 7百万
合计: 1千6百万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
• 塞尔维亚王国
• 俄罗斯帝国
• 法国
• 比利时
•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 日本
• 黑山
• 意大利王国

同盟国

• 德意志帝国
• 奥匈帝国
•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 保加利亚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
你没学过历史?

你在网上搜索一下全都有!
……………………郁闷啊……………………
那么多怎么打啊,你想知道什么直接问啊
文章标题: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既没有战败也没有战胜而是和协约国打了个平局,那么二战和冷战会是什么样子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0472.html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既没有战败也没有战胜而是和协约国打了个平局,那么二战和冷战会是什么样子的]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