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14 11:00:4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当时的曾国藩手握30万湘军,在镇压了太平起义军之后,此时的曾国藩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但实际上曾国藩从小就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对于曾国藩来说,他自己只想做一个忠君报国的臣子,而且曾国藩也是特别注意个人形象,他是绝对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造反的污名。我们从曾国藩留下的几部作品当中的内容就可以看得出来,曾国藩这个人特别的注重个人的声誉,特别爱惜自己的羽毛,曾国藩终其一生的目标,其实就是做一个安分守本的爱国臣子。
02、就算此时的曾国藩有这种歪心思,但也不一定能够打得过清王朝。表面上来看,此时的曾国藩手握30万湘军,但实际上可调动的兵马并不算特别的多,大概也就在10万左右。另外此时的清王朝虽然比较腐朽,但是备用军队其实一直都是在发展的,而且也在逐步的壮大。比较典型的就是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左宗棠的楚军,这两支军队的数量都比较大,而且战斗力都是特别的强悍。
其次还有一点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已经经过了常年的征战,这么多年以来,湘军一直都是在和太平起义军先抗衡,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由于连年征战的原因,士兵们肯定也是特别的疲惫,战斗力自然会大大的降低,此时如果真的拼起来,那么胜负还犹未可知。
03、此时的大清朝算是内忧外患,就算是打败了大清王朝,那曾国藩也不能够平定骚乱。要知道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外国列强都在准备封掉这份大蛋糕,而国内又有很多的起义军。就算此时的曾国藩能够打下大清王朝,但是按照当时曾国藩的情况来看,他也没有这个绝对的实力来平定内外的骚乱。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没有自立为王的原因是因为他忌惮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两个人。应该很多人都听过曾国藩和小偷的故事吧,小偷想等到曾国藩睡着后偷他的东西,结果曾国藩一直在大声背诵,一直没有背过,最后连小偷都背过了,曾国藩还是没有背过。曾国藩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是他却是一个肯值得努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知道反省的人,他每天都会写日记来反省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
在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他没有自立为王的原因就是他考虑到了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两个人。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杀人如麻,此时的他在长江区域,有钱有人才,但是并没有自立为王,因为他说只要有李鸿章和左宗棠在,他就不能背叛清朝。左宗棠是李鸿章曾经的幕僚,两个人是有着共事的情谊的,李鸿章是他的学生,两个人有着师生之情。
曾国藩看人的眼光非常的准确,毒辣。曾国藩之所以不敢轻易造反,因为他知道左宗棠是一个野心非常大的人,而且好胜心非常的强,曾国藩如果造反,自立为王,他肯定不甘心屈居人后,肯定会第一个来讨伐自己。至于李鸿章,他是一个追求名利的人,如果曾国藩造反成功了,那么他肯定会大力支持,甚至会追随,但是如果造反失败了,李鸿章肯定会给自己致命一击。所以,综合这两个人的性格来看,曾国藩如此忌惮这两个人不是没有原因的。
曾国藩放弃了一个自立为王的好机会,主要就是因为他看透了李鸿章和左宗棠这两个人的为人。不得不说,曾国藩的眼光是非常准确和毒辣的,他当时如果造反了的话,不管成功或者是失败,肯定会遭到这两个人的讨伐。所以,曾国藩就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继续为朝廷效力。
太平天国后曾国藩拥兵30万,为何不自立为王?为什么,权利和实力如此之强大的曾国藩不当皇帝呢?必须从曾国藩这个人和当时的历史环境说起。1864年,我们可以说曾国藩登上了自己的人生顶峰。这一年,曾国藩弟弟曾国荃攻克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在这里结束了。此刻的曾国藩可以说是稳稳手里握满清的大半壁江山。因为曾国藩有湘军30万,平定叛乱功高盖主。
第一:曾国藩明白:反清,预示着天下大乱。曾国藩是一个特别善于反省的封建知识分子。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刻而全面的反省,想要重新建立政权,对于曾国藩来说,需要莫大的勇气。
而且当时世界列强对于中国这块还未开发的蛋糕,更是垂涎已久,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随时都有被瓜分的可能,那时就是亡故。自己亲手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目睹和经历了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场景。曾国藩更不会再次做这样的事情。或许这更是一种怜悯天下的情怀。
第二:曾国藩懂得:内耗会让国家更快的走向灭亡曾国藩熟读《易经》自然懂得盈满则亏的道理。然而事实上,湘看上去最为鼎盛,或许就是湘军衰败的开始。 1864年曾国藩控制的部队,表面上是有30万军队,然而他实际的控制权,12万左右。他自己一手带出来的也只有5万。剩余不对有不同的派系:左宗棠和沈葆桢的派系影响力比较大。
如果曾国藩谋反,势必第一个要平叛的就是左宗棠,沈葆桢。自然自己和自己人打起来来。而且沈葆桢和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攻打南京的时候就已经有矛盾了。曾国荃攻南京时,粮草急缺,军饷不够,曾国藩多次请沈葆桢送些粮草曾国荃,沈葆桢不理曾国藩。这梁子也算是结上了。于是曾国藩就故意把皖南的广德和宣城放开不守,让太平天国的残部得以进入江西,为难江西巡抚沈葆桢。
鲁迅先生曾说说:大家谁都没有,可以;但要是你有我没有,那就绝对不行!或许这是根深蒂固的一种嫉妒,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这种内耗不一定会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且会加剧国家走向灭亡,自幼读圣贤书的曾国藩不会选择这样的路。而且他也明白这种争斗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称帝称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要说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时机对于曾国藩来说并不成熟,而且曾国藩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希望自己做一个千古流芳的臣子。而不是一个谋权夺位的叛臣。
曾国藩这个晚清的风云人物,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他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可以说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毛主席也对曾国藩有着高度的评价,毛主席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大家都知道他在太平天国后,曾拥兵30万,占据中国半壁河山,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他超越了清初的吴三桂,足以功高震主。
由于到时的满清已经腐朽不堪了,所以当时曾国荃、彭玉麟、赵烈文、李次清等曾国藩的部属幕僚人,他们约集30余名高级将领深夜求见曾国藩,希望他能自立为王的意思,但是曾国藩非常冷静的拒绝了,放弃了在他手上创造曾氏王朝的机会。
很多人可能会想,如果说曾国藩顺应了民意,那么就有机会一步登天,成为皇帝,那么曾国藩为何不自立为王拯救当时的满清呢?
首先,从曾国藩自身而言,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卫道的观念根深蒂固,造反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曾国藩熟读史书,也深知造反会给中国带来极大灾难。晚清时期的中国,列强环绕,已经经不起一点内乱了,过大的动乱只会给带来亡国的危险。
而且当时洋务事业蓬勃发展,曾国落还对实业救国抱着一丝希望,所以把自己大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的建设之中。
还有就是湘军虽名义上有30万,实际上曾国藩能调动的仅有10余万人。李鸿章淮军势力早在太平天国未灭之前就独树一帜了,左宗棠自立楚军。曾国藩湘军内部并不团结。而且曾国藩手下几员大将都已自成一派,关键时刻也难保他们不投靠清政府转而对付自己。
再加上当时的满清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内忧外患,即使打败了清政府,还要面临外强的侵略,俗话说功高震主,当时的清政府对曾国藩也早有防范了,天京陷落之后,清政府当即派了重兵把守天京,实际也在监视曾国藩!
所以种种原因,曾国藩这个聪明的人,是不会傻傻的选择自立为王的错误之举!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