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12 11:00:4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古代官员的官服有等级之分,这与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古代人接受的教育如此,对比自己等级高的人有尊敬,上下尊卑这是不可逆的。如果儿子的官位比较父亲高,按照礼法来说,一样也是要行礼的。
现在已经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大家都接受了新的学说和思想。官员不是欺压百姓,公务员是人们的公仆,实在没有必要再通过上班的制服来表现自己的地位了。
古代的官服是一种身份的代表,也是对皇帝的尊重。所有的官员在上朝和大型典礼的时候必须要统一穿着官服,如果谁没有穿,那就是对皇上的大不敬。官员不可以私下自己制作官服,否则就是触犯了律法,是杀头的大罪。
朝廷定期会为官员们制作新的官服,除此之外,官员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不小心把官服弄破了或者是弄丢了,都必须要第一时间报备。否则后面被查出来了,那也是要承担罪责的。
官服不仅仅只是官员们的工作服,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门面。改朝换代,官员们的官服就会相应地更改。清朝刚刚入关的时候,对明朝愿意归顺的官员们特别仁慈和友好,准许他们继续穿明朝时候的官服上朝。
那个时候明朝和清朝的大臣互相看不顺眼,因此早朝的时候明清两朝的大臣各站一排,谁也不愿意到对方的阵营里去。可见在当时官员们对官服有多么的看重!
现在的官员们如果品行端正、为民办实事,就算没有穿制服大家一样很尊敬他。如果穿着制服但是到处吃喝玩乐,不做正经事,哪怕穿的制服级别再高也只会被人们唾弃、不耻,就像那句话说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官服作为官员的服饰,有着朝服,公服和常服之分。官服的发展是随着历朝历代而不断推进的,从商周时期官服就已经存在,而正式的官服则是在隋朝才设计完成的,并随着历朝历代发展不断完善。而在清朝灭亡之后,孙中山先生废除了官服。
官服的存在是为了区别官员等级,并且是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官服也就逐渐出现,完善。唐朝时期的官府是根据儒教中的阴阳五行学说,通过颜色与形状的变化来区分各个等级的官员。后来到了宋代,崇尚文治,对文官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也是因此,官员的服饰制度开始变得更加复杂。但是服饰制度变复杂了,服饰却在简化,款式没有太大创新,色调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元代由于少数民族成为统治阶级,官服制度较为混乱。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才重新恢复唐朝的官府制度,并且官服制度,在此时达到了顶峰规定最为详尽完备,也最为复杂。
官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是在戊戌变法之后,孙中山强调废除前朝官服。孙中山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改变服饰本身,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与封建王朝彻底划清界限的决心。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孙中山此举与要求剪掉辫子有着同样的作用。他们都是从形式上与清王朝隔裂,也希望能够借此让国民从意识上与清王朝割裂。正是孙中山废除前朝官服,剪辫子等措施与当时的改革风气相统一,促进了国民意识的解放,使人民的思想形成大解放,并且让中国的社会习俗向近代逐步推进。
落后的东西需要淘汰,全新的知识需要学习。沉湎于过去,不愿意向前就只会落后,因此,作为落后时代的产物,官服被淘汰是必然的。
唐朝的“官品服色制”是用颜色来决定尊卑的方法,之所以后来失灵了是因为效仿的人太多了,管都管不了,单凭颜色来看,已经没有办法区分尊卑了,所以官品服色制慢慢的走向了衰落。
在古代历史有一个寓言故事叫做齐桓公好服紫,他的意思是说在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最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后来全国上下都流行穿紫色的衣服,但是紫色的衣服价格很贵,后来齐桓公就以紫色的衣服染料味道难闻为理由,制止了这股奢侈风。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来在古代的时候,一个人的衣服颜色可以看出他的社会地位。后来到了唐朝的时候这发展成了一种制度,人们可以直接从颜色的区别上看出官员的品阶来。
在唐朝的时候官员们最尊贵的是穿紫色官服,而最卑微的是穿浅青色的官服,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琵琶行,他的最后一句就是客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的江州司马就是一个品阶的官,他只能穿青色的官服。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之所以唐朝要劳心劳神的研究这么多颜色的官服,又是为了能明显的区分出来高低贵贱之别。
后来,在唐代的时候,很多人们对达官显贵比较向往,就出现了一些类似山寨的仿冒行为,就像现在的山寨名牌包一样。一些平民百姓或者是官级比较低的官吏,他们会专门的制作紫色,或者是绯色的衣服,有时候不仅仅是在家穿,还经常会穿出去显摆一下,所以就造成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结果,贵贱分不清了。在唐高宗的时候虽然严令禁止过,和人们只能穿与身份地位相同的颜色不能僭越。否则会严加处置,但就在这种严格的规定下,还是挡不住人们对尊贵颜色的追捧,后来唐朝的官品服设置就开始走向了衰落。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