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南明名义上的五支主力军队(江北四镇、左良玉部、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郑成功部),哪支战斗力相对较强

时间: 2022-09-12 01:00: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南明名义上的五支主力军队(江北四镇、左良玉部、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郑成功部),哪支战斗力相对较强

南明时江南还有那么多军队为啥这么快就垮了?

少看南明史,能多活好几年。因为南明的内斗是一绝的,不管局势有多么危急、事业如何难做,南明的内斗愣是没停过。读这段历史,能把人气的吐血。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于煤山自缢,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基本瓦解。

之后,趁着李自成与吴三桂产生矛盾,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八旗兵和吴三桂的军队与李自成军在北方缠斗时,南逃的部分明朝宗室以及部分文武大臣拥立二代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凑出了一个小朝廷。这个小朝廷就是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

按理说,朝廷有了,皇帝也有了,拥护明朝的部队也有几十万之多。南京小朝廷此时应该趁北方空虚,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了吧?

即便说,不北伐中原,啥也不干,就平平稳稳的巩固统治基础,休养生息,那也行啊。

然而,朝廷有了,皇帝有了,明朝大臣的传统技能——内斗。

又莫名其妙的开始了。

斗啥呢?

第一,东林党和弘光帝互看对方不爽,因为当年东林党死活不让弘光帝的爹,也就是老福王朱常洵继承大统。弘光帝很反感东林党人,东林党人也怕他携私仇泄愤。所以朝廷内部斗得是一地鸡毛。掐得最狠时,有人甚至以朱由崧不配继位为由,让他主动退位。

第二,马士英等人拥立朱由崧,所以东林党跟马士英一派也掐的你死我活。

第三,李自成被清军赶到湖北,镇守武昌的左良玉打不过,就以清君侧的名义,顺长江攻打南京。弘光朝廷那帮人当然不允许他来摘桃子了,就调集镇守江北的几十万大军去迎战。结果左良玉走到九江时,突然莫名其妙死了。他儿子左梦庚在铜陵被南明军黄得功部击败,不得不退回九江。之后清军多铎部杀到九江,左梦庚进退不得,便带着二十万大军直接向清军投降。

当时,清军渡过淮河,已杀至扬州城下。左梦庚在九江投降,再加之原本驻守江北的明军西调,朝廷内又内斗不止。所以时局是显而易见的——南京不仅是空城一座,而且还腹背受敌。

最后,南京陷落,群臣出降,弘光帝逃出南京城,没跑远,又被逮到。建立才一年的弘光小朝廷就这么没了。

弘光政权玩完后,逃出南京的部分明朝宗室和部分大臣迅速分裂,一部分人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继位,是为隆武政权;另一部分人在浙江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

这两个小朝廷,互看对方不爽,为了争夺正统地位,形同水火,拧不成一股绳。所以清军继续南下后,两个小朝廷都被打残。鲁王朱以海逃到海上,隆武帝则被福建最大的海盗头子郑芝龙绑了送给清朝,沦为阶下囚。

隆武朝完蛋,鲁王被打残后,剩余的南明宗室和大臣继续逃亡至广东,拥立二代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继位,组建朝廷。这是南明的第三个小朝廷——永历政权。

按理说,都惨成这幅模样了。南明那帮人应该消停了吧?认真对付清军了吧?

然而,还是没有。

首先,他们仍然固执的认为农民军是自己的大患,拒绝合作,仍然不重视清朝的威胁。

其二,就在永历帝继位不久后,另一帮南明大臣在广州拥立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监国。

广州到肇庆,也就一百公里的路程。两个小朝廷都说自己是正统,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不用说太多了:当两个小朝廷火并,打得不亦乐乎时,清军前来清场。永历小朝廷被清军打得西遁广西,绍武小政权直接灭亡。

形势发展到这里,南明的兵力基本上是十不存二了。此时,清军已消灭了在湖广地区及四川北部地区的各路抵抗势力,巩固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仅存还有余力(指有与清军进行野战实力的部队)抵抗清军的只有张献忠和李自成余部,即孙可望、李定国、郝摇旗等部,以及在福建沿海的郑成功部。

所以永历小朝廷在认清形势后,终于承认了孙可望、李定国等农民义军领袖是可以合作的盟友,表示愿意与其合作。

但是,当永历小朝廷和农民军合作,并取得了一些战果,比如收复湖南、广东后,内讧这一传统艺能又开始了。

首先在湖南战场,南明督师何腾蛟看投降过来的陈友龙不爽,就在陈率军攻长沙时,急令部下郝永忠猛攻陈有龙的背后,导致陈有龙溃不成军。第一次攻击长沙失败。

之后忠贞营李过、高一功部二次攻长沙,长沙眼看要被攻破,又是何腾蛟,当机立断下令撤军,长沙又没攻下来。

搞死了所有政敌,何腾蛟亲自出马,但在湘潭被清军主力包围,被俘后不吃饭,最后绝食七天而亡。他倒是成了宁死不屈的爱国英雄,可湖南的抗清大业也是毁在了他手上。

第二,李成栋率部叛清归明,令广东全省反正后,永历小朝廷瞬间分裂为两派:一派以马吉翔、庞天寿等为首,号称“吴党”;另一派以瞿式耜、丁时魁等为首,号称“楚党”。

这两派人在朝内斗的那叫一个厉害。

吴党主张与残存的大顺军、大西军联合,共同抗清,但楚党不同意,坚持认为这些人全都是流寇,是逼死崇祯帝的“国仇”,咱们不能与之合作。

而且在这两大派中,还各有小派系。比如当时的吴党中,有一个人叫陈邦傅,他虽然也同意联合农民军,但他联合的初衷是觉得李成栋太厉害了,南明官军打不过,需要联合农民军制衡李成栋。如果没有李成栋,他也就不在乎是否还联合农民军了。

想想看,南明拢共也没几个人,就这些仨瓜俩枣的,还分成了若干派,内斗之厉害,简直是令人发指。

第三,准备联合南明抗清的孙可望向向永历朝廷请求封他为秦王。这个请封很合理,因为孙可望之前已经自封为王,如果永历朝廷不封他为王,他不好带队伍。而且想让牛耕田,就得先喂饱,不给点实惠,人家凭什么给你卖命。

然而,永历朝廷经过讨论后,认为明朝没有封异姓王的先例,就拒绝了,只同意封孙可望为景国公。兵部尚书堵胤锡(吴党)觉得这杀价也未免杀得太狠了,就力劝永历帝还是封孙可望为平辽王,以结其心。可是,礼科给事中金堡(楚党)抨击堵胤锡,说孙可望是贼啊!你这么偏袒农民起义军,你是不是跟他有勾结?

主要是军队之间不团结,各个军阀首领都在为自己扩充实力,不能团结一致对大清作战,军队虽然多但也没有用,关键是没有出现一个核心人物,能够正确引导各路军队通力合作,最终被清兵一一击败。
因为当时的军队十分的脆弱,没有足够的装备,所以在战斗的时候很快就溃败了。
因为他们没有根据地,缺少必要的后勤补给,如同流寇一样,当然很快就会败。
主要还是因为没有钱财的支持,根本就发不起粮饷,自然就垮了。

有个历史问题一直想不通~~~~~

1644年明朝首都被攻破.但是现在明朝还有半个江山啊。整个南方都是明朝的..南明不算明朝啊?rn因为首都被攻破所以就亡国了?以前国民政府不是也有被人攻破首都为什么没亡国?rn如果崇祯皇帝迁都的话那么就不算亡国吗?rn还有个问题 崇祯皇帝如果迁都的话那么明朝会有希望吗?
  南明政权有好几个呢!整个就一垃圾!值得一提的就是史可法战死扬州,郑成功收复台湾。南明政权就是在上演一出内讧闹剧,根本不理八旗军队,郑成功,知道吧,他老子郑芝龙主动让出战略要冲——仙霞关,自动投降,当时可以说是一鼓作气咸鱼翻身最好的机会,可惜呀,可惜呀!最后有些皇室逃到缅甸去了,还不是被吴三桂抓住了!

  回答第二个问题

  迁都只是客观条件,首先你要了解崇祯的性格特点,天性多疑,刚愎自用,嗜杀成性。他整个就一刚愎自用的典型代表,他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明君,对于整个紫禁城以及朝廷而言,非常勤俭节约,节约的银子他宁愿存在国库也不愿当军饷发给拖欠工资N久的明朝军队,你说他脑子是不是有病,为了一个毛文龙,他竟然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明末的最后一根中流砥柱,在煤山上吊之前他还一直固执地说,都是那些文臣武将害了我呀,殊不知,正是他自己的性格毁了自己!死之前都还要推卸责任,你说,即使迁都,又有何用?只不过晚几天死罢了!

  以下选摘自百度百科

  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
  崇祯对民仁慈宽容有据可查的: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仍然要他弃地不要弃民。遗书中写着“勿伤朕百姓一人”。(崇祯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反之的是崇祯对于官员的残暴。崇祯在当时文臣阶级乃至文人的眼中,无疑是个暴君:在位十七年通过锦衣卫等特务机关,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诛杀无辜地方官员及朝廷重臣,极大的损害削弱了明朝上层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然而也为时已晚,再整个动荡的大环境下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
  崇祯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他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将,组建了一套极具效率的政治军事框架。明朝灭亡后,南明还能够迅速建立政权,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拥有百万大军,以南明的腐败无能,也支撑到了康熙年间才最终覆灭,皆受崇祯之惠。
  但同时,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对比宋朝自从开国到元佑初百三十年,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不过五十一人。崇祯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传》的就有温体仁、周延儒二人,而整个《明史·奸臣传》所列者不过十人,其余明朝两百多年中只有胡惟庸、严嵩、陈瑛等六个,而自命不凡的崇祯十七年就占了两个,极端腐败的南明也占了马士英、阮大铖两个。崇祯年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就包括总督袁崇焕。

  之所以会有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主流观点认为,他是知人善用的,危卵般的成长经历埋下了他多疑的性格,再加上明末的文官与君权的利益及对抗,通过对官员的不断调换问罪,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及影响力,同时也为平衡各方势力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动荡局面,麻痹文官集团,而进行妥协,其中冤杀袁崇焕即是例子。
  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

  南明史,详细内容请见:
  http://test.448.cn/bbs/printpage.asp?BoardID=19&ID=221

  南明三政权:

  南明第一个政权是福王朱由崧于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在南京建立的,年号弘光,史称“弘光政权”或“福王政权”。这个政权为东阁大学士马士英和阉党、兵部尚书阮大铖所垄断,政治黑暗,贪赃妄法,内部矛盾重重。史可法受排斥,以督师之名驻守江北扬州。顺治二年四月,清军破扬州,史可法被执而死,福王被俘。弘光政权灭亡。

  南明第二个政权是唐王朱聿键于顺治二年(1645年)在福州建立的,年号隆武,史称“隆武政权”或“唐王政权”。次年,清军入福建,他被俘而死。

  南明第三个政权是桂王朱由榔于顺治三年(1646年)在广东肇庆建立的,年号永历,史称“永历政权”。这个政权后来退守云、贵,利用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抗清,因之存在了十五年之久。

  ============================================================

  ‖南明政权的六个帝王‖

  南明弘光帝-福王—朱由菘

  弘光帝朱由菘(公元?-1646年),明神宗朱翊钧孙。崇祯帝堂弟。崇祯帝在北京自杀后,他在南京被拥立为帝。在位2年,水战中被叛将缚送清军后被杀,葬处不明。

  朱由菘,福王朱常洵长子。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朱常洵时,他逃脱而流落江淮。公元1643年袭封福王。清兵入关后,逃至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县)。公元1644年5月,由凤阳总督马士英和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人在南京拥立为监国,壬寅日称帝,改年号为弘光,建立了南明第一个政权。

  朱由菘称帝后,与农民军为敌,幻想和清军议和。他大难当头却又昏庸腐朽,不理朝政,只顾沉湎酒色,强征民女入宫,将大权委于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排斥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

  朱由菘为什么要排斥东林党人?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原来朱由菘的父亲,福王朱常洵是万历时期“国本之争”的失败者,当时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在万历皇帝枕边吹风,万历皇帝早就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万历皇帝先是封了郑氏为贵妃,而长子的母亲却还是妃子,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长大后迟迟不让他上学,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被大臣们(主要是东林党人)所阻而没有得逞。之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双方争夺激烈,东林党人根据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坚决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拖延了10余年,至公元 1600年长子朱常洛才被万历皇帝立为太子,而朱常洵最终被出封洛阳为福王,这个福王最后在洛阳被李自成所杀。所以作为福王朱常洵儿子的朱由菘,对东林党人从心理上就没有什么好感。自然而然地就偏向于东林党人的对头——阉党。

  由于弘光帝在其内部的党争中偏向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对外又不作防御清军的准备,这直接导致了弘光帝的失败。

  公元1645年,风雨飘摇的弘光小朝廷内,又闹起了所谓的“三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首先是大悲案。大悲是个和尚,俗家姓朱,潞王信佛,曾和他认做本家。由于东林党人曾想立潞王为帝,所以弘光帝对潞王一直严加防范,生怕他夺了自己的帝位。此时大悲和尚来到南京,弘光帝怀疑他是来为潞王刺探情报,便将他下狱,定成死罪。其次是太子案,有一个自称是崇祯太子朱慈粮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南京,弘光帝又怕自己的宝座被他夺去,匆匆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狱中。最后是童妃案,当年李自成攻下洛阳时,时为福王世子的朱由菘扒城逃脱,在开封与周王府宫女童氏私定终身,而今童妃千里寻夫到南京,他却坚不承认,将他投入狱中折磨而死。

  这三案闹成满城风雨,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太子案,加速了弘光政权的灭亡。当时镇守南京上游的左良玉,早年是东林党人侯恂一手提拔起来的,跟东林党人关系很好,与马、阮等阉党和弘光帝相互猜疑,太子案为他提供了一个借口,于是他便以清君侧的名义浮江东下,与此同时,清朝豫亲王多铎率领的清军在进占西安,击败李自成农民军之后,正以狂风暴雨之势,横扫中原,直扑江北,进抵淮河一线。此时的弘光帝与马士英等人,却命令江北防线的明军回师攻打左良玉,以致江北防线大开,不战自乱。

  公元1645年5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清军血洗扬州后渡江直扑南京。警报传来,朱由菘还在饮酒作乐。他慌忙收拾行装,于10日深夜携带爱妃,暗暗从通济门出走,弃城逃至芜湖黄得功军中。第二天,清军追到,朱由菘与爱妃避入黄得功船中。两军展开了水战,黄得功被冷箭射死,部将田维乘机反叛,捆绑了朱由菘及其爱妃,送与清军邀功。5月25日被押回南京。9月,被押送到北京。第二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
  朱由菘又史称弘光帝,也称福王。

  ------------------------------------------------------------

  南明永历帝-桂王—朱由榔

  永历帝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明神宗朱翊钧孙。清兵入关,他于广东肇庆称帝,在位15年,被清兵追逼而逃入缅甸,后为吴三桂索回绞杀于昆明,终年40岁。葬处不明。

  朱由榔,桂王朱常瀛子,袭封桂王,崇祯年间受封永明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广西,居于梧州。公元1646年1月,受丁楚魁、吕大器、陈子壮等人拥为监国,接着称帝于广东肇庆,建年号为永历。

  而此时唐王弟朱聿粤称帝于广州,建元绍武。永历政权和绍武政权在关键时刻却不能团结一致,为争所谓的正统地位而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朱由榔也在清军进逼下逃往广西,颠沛流离,处境极为险恶。

  此时永历政权开始与农民军协同抗清。朱由榔先和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合作。自李自成死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将领金声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农民军将领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同其他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永历政权,独立抗清。

  1652年,走投无路的朱由榔接受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建议,在贵州安隆所投靠了农民军。这时,由孙可望、李定国已据有云南全境。这年,李定国发动反攻,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使驻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战败自杀;随后又在衡州杀清军统帅敬谨亲王尼堪,“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并接受了永历封号。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

  不幸的是,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妒忌李定国功高势大,阴谋杀李。李定国避往广东,希望与郑成功会师,收复广州,但战斗失利,实力大损。他撤到贵州,接走了被孙可望劫持的永历帝,1656年李定国拥桂王回师云南。次年孙可望率军征讨李定国,大西军内部同室操戈。孙可望兵力虽众,但骄横妒功,军心不附,阵前倒戈,被李定国所败。公元1658年,孙可望部降清,贵州、广西均为清军进占,使朱由榔失尽了地盘。公元1659年,清兵三路追逼,朱由榔无奈,于12月逃入缅甸境内,被缅甸人解除武装后安置于草房之中,十分困辱。李定国曾连连交涉,欲迎他回云南,均为缅甸国王拒绝。

  公元1662年,吴三桂进兵缅甸,向缅甸国王索取朱由榔,缅甸国王哇达姆摩刚弑兄自立,内部不稳,无力与吴三桂对抗,只得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发兵 3000,围住朱由榔的住所,假称要与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随从出屋饮咒水。他的随从次第而出,一个个被杀,共死42人。朱由榔自知难以脱身,哭着写信给吴三桂,斥责了吴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负义。最后他却又说,我如今兵衰力弱,命运悬在你的手中,倘若能留我一条活命,我什么东西都愿意给你。吴三桂不允,仍加紧向缅甸国王催索。缅甸国王派兵士把朱由榔连人带座地抬到吴三桂军营,眷属25人哭着相随。吴三桂将他押回云南,拘禁于昆明。吴三桂担心如将他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夺的危险,经清廷批准,于4月14日,将朱由榔及其眷属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绞死,从此,篦子坡改名为迫死坡。

  朱由榔史称永历帝,又称为桂王。

  -------------------------------------------------------------

  南明绍武帝-朱聿擙

  朱聿擙(公元?-1647年),隆武帝朱聿键弟,隆武帝被俘,他被拥立为帝,在位40天,为清军俘虏后自缢而死,葬处不明。

  朱聿擙,其兄朱聿键于公元1646年8月被清军俘后,他便从福州逃奔广州。同年11月,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与顾元镜、林察等人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绍武。

  朱聿擙即位时,竟还大讲排场。为了准备宫殿、衣冠、卤簿而骚扰百姓,并下令家家都要张灯结彩,夜如白昼。在即位后的10天之内,他就任命了几千个官吏,要他们都穿着朝服进宫参见。官吏们没有朝服,只得借戏装代用,被时人传为笑话。

  朱聿擙一登上帝位,就和同月称帝于广东肇庆的桂王争夺正统地位而攻战不已。他又收编各路海盗,以图充实力。潮州有个无赖叫杨明亮的,到广州来吹嘘说,他在潮州、惠州一带有10万精兵,朱聿擙竟然封他为潮惠巡抚,将当地全部官吏的任免权都授予他,还发给官印。杨明亮回乡后,就一手收钱,一手交货,拍卖官职。

  同年12月,清将李成栋乘唐.桂两王自相残杀的机会,从福建攻入广东潮.惠地区,当地用钱买来职位的官吏都纷纷降清,李成栋就命令他们仍然按时向广州朱聿擙报告民情,使朱聿擙还不知潮、惠地区已经落入清军之手。接着,李成栋挥军进攻广州。12月25日,朱聿擙正准备由苏观生陪同去检查军队的训练情况时,突然接到报告说清军已经逼近城门口,苏观生还大骂报告的人胡说八道。清兵杀入城门,朱聿擙的主力部队因调去和桂王作战,无力抵抗,只得慌忙逃到大臣王应华宅弟躲避。事中梁烘为了降清而骗苏观生自缢后,又自告奋勇带领清兵闯入王应华宅弟,搜得朱聿擙,关押于东察院。清兵送来饭食,朱聿擙说如果我饮你们一滴水,怎么去见地下的祖先,坚决绝食,当天晚上,趁守兵不防备,他解下腰带自缢而死。他死后,在广州的明朝皇族24人,都被清兵捕杀。

  朱聿擙史称绍武帝。朱聿擙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在被俘后却表现出了一定的气节,也是值得称道的。

  ------------------------------------------------------------

  南明鲁王—朱以海

  鲁王朱以海(公元1618-1662年),鲁王朱檀九世孙,清兵入关,他被拥立为监国。监国九年,一说被郑成功沉杀于海中,一说病死。终年45岁。

  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九世孙,于公元1644年袭封为鲁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公元1645年5月,弘光帝被俘后,张国维、张煌言、钱肃乐等拥立他于绍兴“监国”。

  朱以海刚监国,就为所谓的正统地位与福建隆武帝朱聿键的政权相互倾轧,争斗不已。

  公元1646年,清贝勒博洛乘朱以海主力与隆武帝作战的机会,渡过钱塘江,张国维兵败身亡。前来投靠朱以海的原弘光帝佞臣马士英、阮大铖,乘机唆使部将劫持朱以海降清。朱以海察觉后,慌忙单身一人逃到石浦,遇到了定西侯张名振。在张名振的护卫下,他登船入海,以南澳岛为根据地,公元1649年入据舟山,和张煌言谋划复明。公元1651年,舟山为清兵攻陷,朱以海又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取消监国名义,赴夏门依靠郑成功。郑成功原为隆武帝政权的坚决支持者,不满朱以海大敌当前还与隆武帝自相残杀,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为明朝宗室,还是以礼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门。公元1662年,朱以海要浮海重返南澳岛发展力量,引起郑成功的不满,郑成功就派人将他沉杀于海中,一说朱以海是病死。

  ------------------------------------------------------------

  南明定武帝-韩王—朱本铉

  定武帝朱本铉(公元?-1664年),明宗室,被李自成部将推立为帝,在位18年,1664年死,死因,葬处不明。
  朱本铉,袭封为韩王。公元1646年,李自成部将郝永忠(原名郝摇旗)为联明抗清,推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定武。
  朱本铉政权依靠农民军的支撑,先后活动于湖南、湖北、广西、四川一带,与清兵相抗衡。公元1663年,农民军进攻四川巫山时被清军战败,郝永忠被俘杀。第二年,朱本铉死,死因不明。
  南明灭亡。朱本铉史称定武帝,又称为韩王。

  ------------------------------------------------------------

  南明隆武帝-唐王

  唐王即南明隆武帝,名朱聿键(1602-1646),小字长寿。明太祖九世孙,崇祯五年(1632年)袭唐王爵,居南阳。九年(1636年)以擅自率护军勤王,废为庶人,置于凤阳。后逢弘光朝大赦,徙居平乐。弘光亡,受郑鸿逵、黄道周等拥戴,于福州监国。旋即帝位,年号隆武,曾联络各地抗清义军,并屡议出师北伐,然受制于郑芝龙,且与浙东鲁王政权互相倾轧,终无所成。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入福建,逃至汀州被杀。永历朝尊为思文皇帝。

  回答第二个问题

  迁都只是客观条件,首先你要了解崇祯的性格特点,天性多疑,刚愎自用,嗜杀成性。他整个就一刚愎自用的典型代表,他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明君,对于整个紫禁城以及朝廷而言,非常勤俭节约,节约的银子他宁愿存在国库也不愿当军饷发给拖欠工资N久的明朝军队,你说他脑子是不是有病,为了一个毛文龙,他竟然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明末的最后一根中流砥柱,在煤山上吊之前他还一直固执地说,都是那些文臣武将害了我呀,殊不知,正是他自己的性格毁了自己!死之前都还要推卸责任,你说,即使迁都,又有何用,只不过晚几天死罢了!

  以下选摘自百度百科

  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
  崇祯对民仁慈宽容有据可查的: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仍然要他弃地不要弃民。遗书中写着“勿伤朕百姓一人”。(崇祯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反之的是崇祯对于官员的残暴。崇祯在当时文臣阶级乃至文人的眼中,无疑是个暴君:在位十七年通过锦衣卫等特务机关,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诛杀无辜地方官员及朝廷重臣,极大的损害削弱了明朝上层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然而也为时已晚,再整个动荡的大环境下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
  崇祯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他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将,组建了一套极具效率的政治军事框架。明朝灭亡后,南明还能够迅速建立政权,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拥有百万大军,以南明的腐败无能,也支撑到了康熙年间才最终覆灭,皆受崇祯之惠。
  但同时,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对比宋朝自从开国到元佑初百三十年,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不过五十一人。崇祯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传》的就有温体仁、周延儒二人,而整个《明史·奸臣传》所列者不过十人,其余明朝两百多年中只有胡惟庸、严嵩、陈瑛等六个,而自命不凡的崇祯十七年就占了两个,极端腐败的南明也占了马士英、阮大铖两个。崇祯年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就包括总督袁崇焕。

  之所以会有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主流观点认为,他是知人善用的,危卵般的成长经历埋下了他多疑的性格,再加上明末的文官与君权的利益及对抗,通过对官员的不断调换问罪,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及影响力,同时也为平衡各方势力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动荡局面,麻痹文官集团,而进行妥协,其中冤杀袁崇焕即是例子。
  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567.html?wtp=tt#4

  明朝灭亡的原因

  历史的确是像楼主说的那样.火枪火炮装备的明军败给了冷兵器的清军.因为,火枪火炮,尤其是火炮,虽然威力大,但是笨重,不适宜野战争锋,只有和坚固的城墙结合时,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优势.但是,明军恰恰是放弃了这一点.多次和持冷兵器的清军野战争锋.这就好比以己之短击人之长,当然是要输了.要知道,清军可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骑兵是他的主要兵力.

  其实,这只是明朝灭亡的表面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则是错综复杂的.据书的作者阎崇年老师讲,明亡原因可以从长、中、短三个时间序列来分析:首先,朱元璋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就是一把双刃剑,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又埋下了后世没落的祸根;其次,万历帝的怠政、泰昌帝的短命、天启帝的阉乱等,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最后,是崇祯皇帝亡国!

  总体来说,阎老师给明亡清兴概括了两个字:“分”与“合”!明--“分”;清--“合”!

  一、民族分

  1、对待满洲

  明朝对女真满洲的主要政策就是使女真诸部“各相雄长,不相归一”。具体说就是:“分其枝,离其势,互令争长仇杀,以贻中国之安。”明朝对女真各部一直是:支持一部,打击另一部,拉此打彼,分而治之。女真满洲本是明朝大家庭中的一员,努尔哈赤也曾经是明朝的朝廷命官,受到明朝的信任。但就是因为明朝一直坚持“分”的政策,最后真的把女真给分了出去!

  2、对待蒙古

  如果说,明朝只把女真满洲分了出去,不分蒙古,那么难题也许还能解决。但是,明朝对蒙古也采取了“分”的政策,使蒙古成为了自己的敌人,与女真满洲联合共同对抗明朝。

  例如,漠南蒙古闹灾,明朝却不准“市米”。与明相反,清太宗皇太极则对蒙古进行救济,又采取联姻、编旗、重教、封赏等一系列措施同蒙古结盟。

  在对待蒙古和满洲两个北方最大的少数民族方面,明朝先是以“东夷制北虏”,后又以“北虏制东夷”。最后的结果是“东夷”和“北虏”联合,共同对付明朝!
  --------------------------------------------------
  再看满洲:首先是建州女真合,接着海西女真合,再是东海女真合、黑龙江女真合,最后共同合成满洲。然后,满洲与蒙古结盟,同汉军结盟,同东北达斡尔、锡伯、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合,组成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联合打明朝!

  二、官民分

  1、花钱买官

  官员花钱买官,做官之后再搜刮百姓。“未用一官,先行贿赂,文武俱是一般。”此话出于崇祯帝之口,可见当时问题之普遍与严重。

  2、两极分化

  官员贪;老百姓的土地则被侵占,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尖锐。“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

  3、灾荒严重

  “抗旱四载,颗粒无收,饥谨荐臻,胁从弥众”。饥民吃泥土、吃雁粪,甚至易子而食,析骨而爨。鬻人肉于市,腌人肉于家,人刚死而被割,儿刚死而被食。

  4、官逼民分

  财政紧缺,官员加紧搜刮,结果是百姓被逼,铤而走险。

  三、君臣分

  甲申之变,明朝灭亡,农民起义和满洲的兴起只是两个外在因素,真正的内因还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明朝宦官专权,朋党相争,到明末是越演越烈,即便是在国家危难存亡的关键时刻,朝廷上依然在争吵不休,致使大量的好时机被浪费。
  --------------------------------------------------
  另:明亡清兴的60年间,明清政坛上各自的三位君主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明: 万历帝长期怠政,二十几年不上朝。君臣阻隔,彼此不协;天启帝日夜贪玩,委政于宦官魏忠贤。大学士、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孙承宗想借给天启帝祝寿的机会谏言,却不得相见;崇祯帝虽然勤政,但刚愎暴戾滥杀。

  清: 努尔哈赤开创基业,兢兢业业做事;皇太极长于谋略,文治武功取得成效;摄政王多尔衮则抓住机遇,入关问鼎中原!
因为明朝中央集权不强,离开了国都控制力不够。
另外还有原因就是,他想走也走不了了,之前一直报喜不报忧,因此皇帝等知道的时候都打倒家门口了。
问题提了这么多遍?明亡是由三方共同促成的,使情势错综复杂,崇祯至死不悟,总怪诸臣误朕。而李自成一方虽直接推翻了明朝,但由于主客观诸多原因终败清人之手。清人也决非简单的坐收渔利,吴三桂固然是卖国贼,但他不归顺李自成而归顺清以复国仇也在情理之中

历史上,南明真有几百万兵力吗?

南明兵马真的还是蛮多的,南明之所以不能像南宋那样延续,主要是因为心不齐。看过《鹿鼎记》的朋友一定对陈近南和沐剑声之间的谈话有印象。

陈近南代表郑氏家族,以隆武皇帝的儿子朱三太子为领袖,而沐剑声则代表云南沐王府以永历皇帝的儿子朱五太子为领袖,虽然这两个人都是虚构的,但是事情很明显了,事情还没办成,先为了分赃打起来了,这种局面怎么可能成功呢?

粗略统计一下,明朝在崇祯皇帝去世以后,一百万多万人马那是妥妥的。而满清八旗满打满算加上后勤能够有20万大军就笑趴下了。

南明最大的一股力量,便是占据在荆襄之地的左良玉。他占山为王,号称拥兵百万,实则也有80万左右的人马,这是加上后勤所有人马算的。南明四镇军阀也是非常有名的,以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和刘泽清为首的四镇军阀,他们在辅佐弘光帝的时候,每人手里也有5万人马,这么一来就是20万大军。南明福建总兵郑芝龙,一个梦想着成为三省王爵的海盗,他辅佐隆武帝登基,延续了南明的基业。郑芝龙手里的兵马也在20万左右,此外还有3000条战船。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大汉奸。但是崇祯自缢的时候,他还是归属于明朝的,他手里还有5万战斗力强悍的关宁铁骑。此外,南明到了后半段,又逐渐有了大顺军改编的忠贞营的加入。这部分归顺南明的大顺军人马在40万左右,使得南明实力大增。南明永历帝与大西军合作以后,其实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带来的大西军兵马,也在20万左右。如此一来其实南明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随便加一下,南明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180万人左右。这还没算上后来夔东十三家的人马以及一些在地方上与清军斗争的散兵游勇。累计起来估计有200万人马左右。

最强盛的弘光政权,的确有百万之众。

崇祯一死,这南方立刻想着找个诸侯王做新任皇帝。四镇军阀略过了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直接把在淮安避难的桂王朱由崧扶植为监国,也就是预备期的皇帝。

史可法十分被动,此前还说过朱由崧几句坏话,但是四镇军阀手里有兵权,为此朱由崧在凤阳总管和四镇军阀的拥护下,在南京登基称帝,他是南明第一个皇帝。

这个时候的南明规模是最庞大的,当时满清和大顺之间正在较量,没时间搭理南明。因此弘光帝朱由崧手里,至少有一百多万人马。

他拥有左良玉的80万大军,还有四镇军阀的20万大军,以及郑芝龙的20万大军。这些都是装备整齐的人马,加起来已经有了120万人。

可惜的是,朱由崧的正统性太弱,左良玉不认,郑芝龙不服,因此他能够直接控制的其实只有四镇军阀。而四镇军阀里刘良佐和刘泽清都是磨洋工的混子,没什么用处。有点用的高杰后来还没叛徒给杀了,只剩下黄得功一个人是靠得住的。

因此弘光政权,仅仅存在了8个月的时间。因为四镇军阀被多铎大军击败,从而宣布灭亡,朱由崧也被绑到京城宰掉了。

隆武帝朱聿键时期,南明也有60万之众。

朱由崧被灭了,那些明朝的大臣们,没想着给他报仇,而是想着尽快分赃。于是郑芝龙在福建将唐王朱聿键扶植为皇帝,而张名振、张煌言则在浙江将鲁王朱以海扶植为监国。

两帮人势不两立,甚至因为正统的问题大打出手过。不过因为朱以海没有登基,只是预备期,所以大家还是更支持隆武帝。

隆武帝朱聿键在位期间,南明拥有郑芝龙的20万大军。与此同时,大顺军归顺了湖广巡抚何腾蛟,后来堵胤锡被任命为湖广巡抚,直接负责这支军队。


忠贞营的人马足有40万人左右,这是一支足以让南明重振雄风的队伍。这么来看,加上郑芝龙的20万大军,隆武政权已经有了60万大军。

可惜何腾蛟不愿意出手相助隆武帝,而且郑芝龙也架空了隆武帝。因此在隆武帝打算北伐的时候,只有大学士黄道周散尽家财,招兵买马支持隆武帝,结果隆武帝兵败被杀。


永历政权建立后,也有80万大军左右。

隆武帝被杀以后,南明再次群龙无首。这个时候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在广州自立为绍武监国,而桂王朱由榔则在广东肇庆被立为永历监国。

这两股力量也有摩擦,不过一个月以后朱聿鐭被佟养甲和李成栋带领的清军给消灭了,因此永历政权成为了正统。

朱由榔手里的资本其实还是不少的,当时大西军的领袖孙可望和李定国都臣服于朱由榔,这支军队,应该有20万兵力。

此外忠贞营还没有彻底被击垮,因此还有40万人马,加起来就有60万人马了。后来还有夔东十三家支持,加上郑成功的20万大军,也有80万大军了。

可惜郑成功死活不肯跟李定国合作,加上忠贞营被消灭,因此永历政权是越来越瘦小。朱由榔本人甚至逃到了缅甸去了,结果被吴三桂抓到昆明做掉了,南明自此灭亡。

是的。南明的兵力还是真有那么多,不过战士的心不齐,所以才不能延续下来。
历史上,南明没有几百万兵力,南明内部争斗不断,权力更替频繁,自然不能抵挡关外势力的进攻。
在历史上,明朝并没有这么多的军队,只是明朝的统治者做出的要求,可惜并没有真的做到。
并不没有,因为南明的人口数量少,而且军费也不是特别多,无法支撑如此巨大的军队开销。
文章标题: 南明名义上的五支主力军队(江北四镇、左良玉部、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郑成功部),哪支战斗力相对较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9863.html

[南明名义上的五支主力军队(江北四镇、左良玉部、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郑成功部),哪支战斗力相对较强]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