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和硕特汗国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二个吐蕃

时间: 2022-09-10 09:01:0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和硕特汗国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二个吐蕃

在征服准噶尔之后,为何清朝不继续开疆拓土了?

公元1690年到公元1759年,清王朝的康雍乾三位皇帝延续了爷儿孙三代人的坚强意志,与位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与天山附近的准噶尔汗国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征战。然而,当清王朝在彻底消灭准噶尔部这一边患之后,清王朝却彻底停止了向外扩张的脚步,走上了独享天朝上国荣耀的路。是什么让清朝丧失了扩张的野心呢?

01.防守反击之战

清王朝从入关到平定三藩之乱的半个世纪时间内,所依靠的武力基础很大程度上是从皇太极时期就形成的满蒙联盟,其中最为重要的蒙古武力则是分布在戈壁以南的漠南蒙古部落。分布在戈壁以北的漠北喀尔喀部落原先只作为外藩与清廷保持纳贡关系,直到1688年遭到准噶尔部的攻击之后,才开始寻求清朝的保护。

在噶尔丹的率领下,准噶尔部一路东侵,在击溃了喀尔喀蒙古之后,进而侵袭漠南蒙古,对清朝构成了直接威胁。公元1690年,清军在乌兰布通之役击败了准噶尔军队,将漠北收入囊中,将准噶尔势力赶出了大漠南北。


图/乌兰布通之战

随后1717-1720年的西藏战役中,起因同样是因为准噶尔趁和硕特汗国内部分裂之际控制西藏,对清王朝的西南地缘战略安全形成了威胁,从而招致了清朝军队的入藏讨伐。

随后雍正年间,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策零同样在喀尔喀蒙古与准噶尔部的交界处制造摩擦,并一度在1732年再度兵临杭爱山下。这种屡屡威胁清王朝北方边疆稳定的举动最终让清朝政府度定了消灭准噶尔部落的决心,坚持了防守反击的战略。

02.不同于中原的清朝地缘战略

清朝源自汉人本土之外的一个渔猎民族,因此在界定其地缘利益、制定地缘战略方面,与此前的中原王朝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历代中原王朝皆把长城以南地区的防守放在其地缘战略的核心位置,对长城以北的游牧部落采取守势,扩张的空间有限。相形之下,清朝崛起于关外,依托满蒙联盟控制内地,所以一直视满洲和内蒙古地区为其战略腹地,将满蒙结盟视为立国之本,对拱卫京师也不可或缺。


图/蒙古骑兵(八里桥之战)

与清王朝采取类似政策的还有忽必烈之后的元王朝。元王朝与同样处在准噶尔地区的窝阔台汗海都也爆发了30余年的西北战争,这场战争的原因与后来清王朝与准噶尔力量战争惊人相似,同样是来自西北的草原势力与已经入住中原的北方地缘力量对于蒙古高原的拼死争夺。

这两支势力同样保持着对蒙古高原的宗主意愿,一方希望重建草原帝国,一方希望完成大一统帝国的完美构建,两者存在根本冲突而无法调和,因而导致双方必将成为你死我亡的绝对敌仇。


03.停下脚步的征服

正是因为清王朝的防守反击意图与地缘战略核心利益,清王朝对准噶尔的征服其实是以稳固对现有疆域的控制为主,战略上采取守势,或者以攻为守,所以其征战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即是以击败乃至彻底消灭对其战略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对手为目标,而并非一味扩张领土。

一旦达成了自己的地缘战略目标,清王朝便失去了进一步用兵的动力。清廷之所以拒绝将准噶尔之外的土地或周边诸多属国纳入其版图(哈萨克等请求内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因为清朝选择征服准噶尔,是准噶尔侵犯到了清朝的稳定,冒犯了国土的安全,所以清朝才下定决心要征服,开疆扩土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因为打了胜仗之后清朝已经伤亡很多,再去开拓疆土战线太长,实在有些劳民伤财了,所以不继续开拓了
在征服准噶尔之后,清朝也是元气大伤,需要休养生息,给国家和老百姓一个稳定的生活。
因为清朝地缘战略目标已经达成,失去了用兵对外扩张的动力,而且清王朝的防守意识高于进攻意识。

元朝宏伟的版图在后来的朝代中是如何被一点点丢掉的?

中国哪个朝代的面积最大?这无疑是元朝。元朝的版图,北到贝加尔湖,南到缅甸一带,西到哈密一带,东到朝鲜,面积超过1400万平方公里。然而,中国后来为什么没有能够继承下元朝的版图呢?这个原因只能从明朝的历史上去寻找。在明朝建立后,对原本是元朝管辖的缅甸土司、吐蕃各部、关西七卫、征东元帅府等地区不重视,只是满足于名义上的册封,最终导致版图缩减为了400万平方公里。

1,蒙古各部的丧失:400万平方公里

明朝建立后,元朝在北方的残余势力主要分为三部分。其大漠是元顺帝的主力部队,其东部是纳哈出,其西北是扩廓帖木儿。此时的蒙古并未放弃皇帝称号,因此朱元璋对蒙古不断进攻。在开始的几次战役中,明朝军队均取得了胜利,使得明朝得以控制漠南河套地区。1372年,朱元璋派遣徐达、李文忠、冯胜各率五万骑兵,三路出兵进攻北元。这次出征遭遇了重大的挫折。至此,朱元璋认为蒙古是一时难以战胜的,于是放弃了主动进攻蒙古,命令军队驻扎于长城沿线,不断修建城墙,变为防御。朱元璋的这个政策,使得蒙古本部一直没有被攻下,明朝和蒙古打打杀杀了200年。到了明朝嘉靖时期,蒙古强大,基本占据了长城以北的地区,从此明朝和蒙古以长城为界。


瓦剌和鞑靼:大约400万平方公里

大兴安岭两侧,是蒙古高原的东部。这里分布着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个蒙古部落。元朝末年,纳哈出20万蒙古大军驻扎于此,北元三大残余势力之一。1387年,朱元璋派遣冯胜、傅友德、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纳哈出,纳哈出各部纷纷投降。第二年,蓝玉还出兵北伐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到捕鱼儿海(今呼伦贝尔贝尔湖)。1389年,明朝在此册封这里三大王公,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史称“兀良哈三卫”或者“朵颜三卫”。但是兀良哈三部第二年就背叛了,此后,兀良哈在明朝和蒙古之间,因此总是在两大势力之间首鼠两端,摇摆不定。最终在瓦剌、鞑靼强盛起来后,兀良哈三部彻底投靠给蒙古。


兀良哈三部

在嘉峪关以西,分布着察合台王系的7个蒙古王公贵族。朱元璋在击败了扩廓帖木儿后,派遣使者招抚这里的蒙古王公,最终册封了7个卫,分别是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史称“关西七卫”。然而明朝并没有在此驻扎一兵一卒,也没有派遣一官一职管理,明朝还想尽办法分化关西七部,让其相互残杀,压根没有当做自己人看待。因此,关西七部也没有真正服从于明朝,明朝的号令他们也不听,还经常截杀明朝的使者。在瓦剌强盛后,关西七部就纷纷投降瓦剌了。瓦剌衰落后,吐鲁番强盛,不断进攻哈密等部,明朝只派遣过一次军队来助战。最终到了1513年,哈密沦陷。明朝的势力范围至此退缩到了嘉峪关以内。


关西七部


2,吐蕃的丢失:250万平方公里

1239年,窝端率领蒙古军进入了吐蕃地区,四分五裂的吐蕃势力土崩瓦解,纷纷投降蒙古。1247年,吐蕃宗教首领萨迦·班智签订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该协议规定了吐蕃隶属于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宣布继承为中国皇帝,建立了元朝。而吐蕃地区也归属于元朝的宣政院来管辖,并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统一历法和刑法。元朝在西藏设立了乌思藏宣慰司,下设13个万户府和若干个千户所。这些措施正式标志着西藏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凉州会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断派遣使者到吐蕃地区进行了招抚,希望继承元朝在吐蕃地区的管辖。开始,的确取得了一些效果,乌斯藏宗教首领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于洪武六年来到南京。明朝册封为“炽盛佛宝国师”。此后明朝又册封了乌斯藏和朵甘卫指挥使司等。1372年,朱元璋又册封帕木竹巴僧章阳沙加监藏为“灌顶国师”。由于这些宗教首领在明朝得到了大量的“回赐”,于是他们会吐蕃后,就有更多的“高僧”不远万里来明朝,请求册封。永乐时期,将这些高僧册封为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和闻教王,共八大法王。

永乐时期明朝版图

然而实际上,明朝册封的都是一些高僧,也就是所谓的“僧官”,明朝的册封还基本没有到达世俗层面。明朝对吐蕃地区的政治格局几乎不了解,也从未派遣过一官一职、一兵一卒到达西藏。为了获得吐蕃地区的马,明朝允许内部和吐蕃进行“茶马贸易”,为了茶马贸易能够通常,明朝还在川西修建驿站。除了茶马贸易之外,明朝和吐蕃的民间经济交流基本是被限制和禁止的,这个和明朝对外关西七部、兀良哈三部和女真族地区的政策是一样的。因而,吐蕃从未对明朝有过归属感。因此,吐蕃可以说从来没有纳入明朝版图。到了明朝后期,蒙古人在吐蕃建立了和硕特汗国,其大汗和宗教首领都直接臣服远在东北的皇太极,对明朝直接无视。


3,黑龙江流域的放弃:200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流域,曾经是元朝辽阳行省的管辖之地,面积在200万平方公里左右。元朝还曾经在黑龙江入海口的特林设置了征东元帅府。在元朝灭亡后,这里的出现了一段权力的真空期。明朝建立后,辽阳行省的长官刘益投降于明朝,朱元璋于是在建立了辽东都司。为了控制黑龙江流域,朱元璋派遣使者不断到达女真族地区招抚。然而朱元璋只是招抚,朝鲜则直接出兵,将疆域北移到了鸭绿江—图们江沿线,设置“西北四郡”和“东北六镇”,朱元璋和朱棣也只好表示承认。

朝鲜北扩


永乐时期,对女真族的招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部落纷纷表示臣服于明朝。于是朱棣在1411设置奴儿干都司,位置就在元朝征东元帅府故地的特林,这明显是对元朝政策的继承。不过明朝对女真族地区的控制十分有限,到了1434年,明宣宗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战略,奴儿干都司就被撤回辽东了。这标志着明朝放弃了黑龙江流域。


在女真族表示归顺的时候,明朝就册封这些女真族为卫,后来明朝册封的卫越来越多,到后期高达384个卫。但实际上,明朝自从撤离奴儿干都司后,就没有派遣一官一职、一兵一卒到黑龙江流域驻扎,明朝的军事基本退缩在辽东。明朝还在辽东修建长达1900多里的辽东边墙以抵御女真族的进攻。明朝也严禁女真族和汉族的贸易,只准女真族首领来朝廷进行“朝贡”贸易。在明英宗时期,这些女真族就开始进攻辽东了,明朝和女真族的关系转为了敌对关系,此后打了100多年。


4,中南半岛土司被缅甸攻陷:100万平方公里

元朝时期,忽必烈发动了两次对缅甸的战争。在战争中,恰好遇到缅甸蒲甘王朝分裂,于是元朝在缅甸一带设置了许多土司,如设置了邦牙、云远、蒙光、木邦、蒙怜、蒙莱、通西、孟并、孟广等,归云南行省管辖,这是在东南亚第一次设置土司。除了缅甸以外,元朝设置的土司还分布在老挝和泰国北部地区,有彻里(车里)路军民总管府、蒙庆宣慰司、八百宣慰司、老挝设立老告军民总管府。元朝设置的这些土司,主要是泰族(在中国称为傣族,在缅甸称为掸族)聚居区,他们语言相通,文化相同,地域相连。到如今,缅甸的这些地区依然叫做“掸邦”。


明朝建立后,于1382年平定云南,于是派遣使者到中南半岛招抚,宣布继承元朝的土司政策,于是,这些土司纷纷接受了明朝的册封。到了永乐初期,于是形成了孟养、木邦、缅甸、大古剌、底兀剌、底马撒、麓川、车里、老挝、八百,共10个宣慰司。但是明朝依然没有派遣一兵一卒、一官一职到达这些地区。虽然这些土司名义上隶属于云南,但是却被称为“外夷”。明朝和这些土司以朝贡的方式的来联系,在民间联系上基本没有。因此,明朝对这些土司的控制远没有对云贵高原土司控制强度大,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控制。


中南半岛土司分布

在永乐时期,缅甸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其南部为勃固王朝,其北部为阿瓦王朝,两大王朝相互混战,长达四十年。当时的缅甸除了这两大王朝之外,还有东吁、木邦、孟养、孟密、阿拉干等国,他们有些名义上接受明朝的册封,但是实际上是缅甸诸侯之一。而勃固王朝的兴起也使得大古剌、底兀剌、底马撒三个宣慰司直接和明朝断绝了联系,成为了勃固王朝的一部分。



明朝后期的云南

明朝后期,缅甸中部的东吁王朝崛起。1551年,东吁王朝又灭阿瓦王朝,至此,缅甸再一次宣告统一。1556--1557年,东吁王朝又攻克翁榜、孟密、孟拱、孟养、孟乃、良瑞、耀绍、孟别等地,当地掸人纷纷归顺。到了1581年,东吁王朝的属国多达51个。此后,东吁王朝不断向明朝的“外野”宣慰司进攻,明朝也派军来战,双方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606年,最终缅甸占据了木邦,标志着云南的“外野”土司全部沦陷。

要说中国哪个朝代的面积最大,这无疑是元朝,元朝的版图,北到贝加尔湖,南到缅甸一带,西到哈密一带,东到朝鲜,面积超过1400万平方公里但是,中国后来为什么没有能够继承下元朝的版图呢,这个原因只能从明朝的历史上去寻找了在明朝建立后,对原本是元朝管辖的缅甸土司,吐蕃各部,关西七卫,征东元帅府等地区不重视,只是满足于名义上的册封,最终导致版图缩减为了1000万平方公里

和硕特汗国的介绍

和硕特汗国(1642~1717年)是1642年西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汗国。固始汗(Gushri Khan)1582年-1654年,一译顾实汗,本名图鲁拜琥,是蒙古黄金家族的成员,17世纪中期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首领,西藏军事领袖。固始汗原游牧于天山北麓,后受到准噶尔的排挤,转移至天山南麓发展,一度与青海北部的喀尔喀蒙古部落发生冲突,后和平解决,被著名喇嘛教格鲁派活佛东科尔呼图克图赠予“大国师”的称号,音转为“固始”,遂自称“固始汗”。

文章标题: 和硕特汗国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二个吐蕃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9724.html

[和硕特汗国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二个吐蕃]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