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当代设计文化应该如何面对传统文化

时间: 2022-09-08 16:01: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中国当代设计文化应该如何面对传统文化

怎样在设计实践中利用传统文化的继承

【设计理念】

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搜集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并能在联系实际中学会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做到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概括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挖掘深刻的道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思维发生发展规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生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的传承 传统文化在今天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本课由“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个目构成。第一目主要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含义与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表现;第二目则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作用;第三目则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学生能够运用长安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继承的典型事例,从中感受文化的继承性,理解传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明确文化的继承性。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长安当地浓厚的文化资源,以“长安区的传统文化”为线索,辅以丰富的资料进行探究,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概括出传统文化的的特点和真正内涵,进而探讨在现代社会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作用)和正确的态度。

这样处理教材符合新课程生活化的理念,以学生“学”为主,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知识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使学生在更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本课有两个具体内容涉及到如何辩证思维的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是怎样的,二是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学们应该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具有了社会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以协作探究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忽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身边的传统历史文化视而不见,这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很不利,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社会调查实践到感悟传统文化,由理解传统文化再到实践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安排:

教师活动:

布置学生收集长安传统习俗(庙会)、传统文艺(古代诗词)、传统思想(佛教思想)、传统建筑(五台古镇)等信

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

合作探究,从网络、报刊以及到实地调查访问获得的长安文化相关资料。

课堂教学:

新课导入:(多媒体显示)周杰伦和他妈妈的合照,并播放歌曲《听妈妈的话》。请大家猜猜这首歌的歌名,并谈

谈自己听歌的感受。(学生积极发言)这里提到的孝心,孝顺,实际源于中国的传统的孝文化。其实从周杰伦的很多歌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延续,看到传统文化的继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传统文化的继承(多媒体显示)

新课教学:课前我已经安排大家在预习本框题知识的基础上搜集长安本地的传统文化,现在就请四组推荐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成果。

学习小组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传统习俗):

王曲镇农历二月初八庙会。起源于汉代,各地民众为了纪念纪信诞辰,纷纷来到长安区王曲镇的总城隍庙进行祭祀活动,以求得城隍爷的庇护。期间各地商贾也来此做生意,还有大戏、杂耍、锣鼓等民间艺术表演。

社火。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常在过年和喜庆的日子里举行,乐曲比较丰富,表演形式有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大头娃娃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芯子”,就是将小孩化装成秦腔戏曲人物,缚在数丈高的杆子上,在行进中作出各种生动的动作,吸引人们观看。

第二小组(传统建筑):

五台古镇。位于长安区五台留村,它的设计继承了关中

民居三合院、四合院的格局,也包含了“天地人和”的传统思想,并让传统建筑与现代居住环境浑然一体。

第三小组(传统文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幼年曾在长安的丰乐乡生长,曾为著名的植树专家郭氏立传,写下著名的《种树郭橐驼传》。

白居易的《杜陵叟》: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即是

以长安杜陵一带农民遭受灾苦而备受统治阶级盘剥为背景写的。

“诗圣”杜甫。论祖籍,杜甫应该是地地道道的长安杜陵人,因此他常自称“少陵野老”。在这里他写下了《奉陪郑驸马韦曲》;面对杨贵妃被宠幸,她的亲属也飞黄腾达,在这里写下了《丽人行》;面对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悲惨情境,在这里写下了《兵车行》;“安史之乱”中,面对遭受战

火的京城长安,更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春望》。

第四小组(传统思想):

佛教五个宗派的祖庭。兴教寺是法相宗祖庭,华严寺是华严宗祖庭,香积寺是净土宗祖庭,净业寺是律宗祖庭,白塔寺是三界教祖庭。正因如此,佛教提倡的“修身养性”,“万事忍则高”,因果报应等思想对后世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 从四组代表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大家在课下做了认真的调研。结合刚才同学们列举的事例,谁能来讲一下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同学)积极发言

(老师)归纳总结: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多媒体显示)

1.传统文化含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多媒体显示)

作为中国的一个小小区域就有如此之多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确博大精深。对于刚才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如下图: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多媒体显示)

教师补充讲解:因为前面大家已经介绍了长安本地的一些传统文化,在这个图表里我们主要补充的是中国的典型传统文化,实际就是我们哲学上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
在当今设计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最好的两个办法是:1,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单一的空间点缀。2,吸取传统文化局部元素进行夸张从新加工设计,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形式夸大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融入现代工业设计

摘要:本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阐释了现代工业设计应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设计之中应该充分体现文化元素,以此提升工业设计的品质与内涵。现代设计中需要融合本土文化的精髓,这样的设计才能永葆青春。

  关键词:传统文化;工业设计;融合
  一、文化之于设计
  什么是设计?
  我所理解的设计是用爱心规划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所以设计师自身就应该具备这种爱心,并且要具备一种心理素质和状态,只有好的素质和心态才可能设计出好的产品。
  而如何拥有好的心理素质呢?这需要设计者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个健康和富有活力的氛围在背后支持他。而这种健康的氛围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化。现代的设计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世界各国种类繁多的产品设计无一不是根植于自身国家的文化上的。一件普通的产品就代表了一个国家及这个名族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及设计者自身的审美准则和价值观念。例如我们一看到法拉利跑车和阿玛尼时装就能够感受的到意大利这个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热情奔放,仿佛处处充满阳光,同时富有浪漫的地中海情调。而当你看到一台Nikon相机,你会感觉到日本人做事的精致和责任感。同样还有德国人的理性,以及他们机器的品质和可靠性。这就说明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出各式各样的设计感官,前提是这件产品他融合了他所依附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
  如上所述,我们国家的文化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呢?
  中国在过去的几千年以来,是个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大国,人口众多,疆域辽阔。而我们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本的小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是以自然作为依赖的。而儒家文化是我国的主要文化,统治和影响中国直至今天。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挥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乐传统、以“仁学”作为分析和解决美和艺术的根本立场,为儒家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以恢复和维护“周礼”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把基于氏族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看成“仁”的根本。孔子美学的基本点在于:一方面充分肯定满足个体心理欲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心理欲求的满足导向伦理规范。根据这一基本观点,艺术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可以发挥的,但这种作用同时也被认为只有使群体和谐发展才有真正意义。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导向伦理目的,个体的心理欲求必须与社会的伦理规范达到统一。儒家美学的种种理论观点都围绕着这样一个基本点: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追求美善统一境界,体现美学与伦理学的一体化。真正的仁人君子,修养必须是全面的,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不够。还须有审美和文化的素养;同样,仅有文饰之美也不够,还须有仁的伦理品质。
  儒家美学不仅把美善统一作为一种理论追求,而且作为一种高境界的人生目的。此外,儒家美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注重“天人合一”,在“天”(自然、自然规律)与“人”(人的意志情感)的统一中寻找美的本质。在儒家看来,只有天人合一才能达到一种“中和”的状态,使情感世界处于和谐,使人心合乎规范,使行为合乎礼义。
  三、将文化融入设计之中
  而中国的工业设计从引进到如今,真正从我们本土的文化中吸收并发扬光大的可谓凤毛麟角。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工业设计还是在模仿和抄袭,绝大多数的企业和个人没有意识到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的意义。同时,社会的不重视又进一步造成对工业设计的忽视,我们的市场还是一个世界发达国家的加工厂,核心技术和价值在外国人手中,巨大的利润被别人赚走,我们只是得到一些由剥削劳工、破坏环境为代价所换来的利益。
  所以,要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很好的结合,除了要有一个好的环境以外,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认识并且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化。一件没有经过文化熏染的作品就像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一件产品不仅仅是要满足个体的心理欲求,同时也要满足其精神上的渴望。一味的模仿无非是在复制别人的精髓,我们要的是创造更是创新。“山寨”产品的出现就是充分的证明我们现在所处的境地。甘愿成为世界的加工厂是没有出路的,只有结合本土文化,进而从中汲取有益的方面经过提炼,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更有竞争力。
  工业产品的设计是艺术的物化,是将一个突发的灵感转化成实物的再造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研究人与产品的关系和人与需求的关系。工业设计师就是文化的代言人,好的设计不仅仅一味着满足了使用功能,而且体现了精神功能,并充当着知识载体这一角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风格的代表。设计与文化的结合不是仅仅凭着设计者一时的好恶,任意的想象生成的,而是将生活中的文化内涵“显像化”。工业设计必须依赖具体的文化环境,工业设计本身也是在创造一种文化,体现一种文化意识。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就在于从具体的生活行为中提炼出潜在的文化特质,使其演化为一种现代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生活方式。设计就是在引导人类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笔者结合传统文化,为天津大沽炮台设计的“威镇海门”兵勇系列旅游纪念品。这组纪念品以传统的士兵服饰为设计素材,结合了现代工业设计的方法,将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为一体。纪念品包括摄像头、闹钟、音响等。
  结语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设计中本土文化的重要性,设计中必须融入本土文化才有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和造物文化渊源但还没有走上设计正轨的国家,已经迫不及待,设计必须民族化。
  我国的地方文化就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认真地分析研究我们的悠久的传统文化。
  设计的民族化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肤浅理解和表面形式的简单套用和照搬,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神韵”融入到设计中,运用现代设计的表现元素,体现传统文化的意蕴。
没有问题的,帮好的

在当代设计中如何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大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设计界中暂露头角,加深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如何有效地运用中国的传统元素来做设计,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之服务于现代人,成为现在设计研究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笔者持着学习和探讨的态度,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己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与现代设计
1.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在这个系统模式中,记忆系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在记忆系统回忆和再认的过程中,存在对于先前的信息和经验重组和创新,因而,这个过程对在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设计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2.记忆系统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曾经提出过:“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在艺术设计一中,我们所得出的新的视觉形象都和我们记忆系统中的经验有关,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和信息的视觉形式进行复制和重组。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这样认为,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不同记忆类别的元素信息进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组,通过创造性思维将信息编码输出,用产品的形式或者视觉形式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如何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元素重建或者重组?我们应该首先存储或者理解传统元素,才能更好地驾驭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正确应用。
二、中国元素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形态的应用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进行设计,重点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某种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具体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复制和仿制。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如色彩、造型以及纹样,遵循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采用“传统外观,现代结构”或者“现代外观,传统结构”等方式,与现代事物相结A e进行重组和重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并非机械的照搬,而是要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卢昊悉心设计的中国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车就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卢昊用现代创意的手法将中国古典元素—宋代哥窑开片瓷器式的纹理通过手工漆绘形式在车身上。方向盘点火按钮上“启动”和转速表上“零一十”的字样,均采用中国书法篆体。将中国元素和西方现代事物完美结合在一起。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这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精华,寻到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再有效的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转化处理典型的例子:设计师将古典的“塔型”结构运用到一个现代的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中,没有将中国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个建筑的比例是与中国塔形美学比例和力学是相吻合的。建筑师将中国传统的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原点,将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建筑的精神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手段表现出来。
3.透过文化元素表象寻求思想根源。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寻求构思源泉,推陈出新。吴良墉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
孔子研究院的园林设计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书院”方式,构思精巧,布局严谨。设计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时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龙,前面的小沂河正对应风水中的“金带环抱”,整个布局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观,也气和了传统的风水说要求建筑的选址负阴抱阳,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个设计还运用提炼的传统元素,充分使用隐喻的手法,将多种古代建筑元素作为设计的原型,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
三、结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运用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样,观者欣赏设计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了解认知过程的发生,不管是对于创作还是审美欣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记忆系统中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经验,是促使我们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的原因。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语境充分的激活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思维,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进行重组和重建,使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现代感,还能符合国人的审美心理。
色彩

浅谈: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没有真切地把握传统,就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更不用谈自立于世界设计之林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蕴藏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特征,这种不同渗透并体现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及层面。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影响深远,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行为,又能彰显和演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本文稿是我研究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以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逐步产生并且积累起来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使我感到,在所谓现代文化趋同和传统文化危机论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的现代艺术 设计,到底还以什么为支撑?为什么我们要满世界地寻找最具民族特征、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珍品?为什么美国人对我们自己津津乐道的上海浦东栉比鳞次的建筑群,仅仅给了一个“象纽约曼哈顿”的评价而不屑一顾?为什么外国的学者对我们自己常常忽略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如此流连往返……所以着一切,都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依赖有关。于是,我开始徜徉在历史与今天、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着它们与生俱来的天缘关系。

我将自己的研究和结论,借《设计在线》一方宝地发表,以求与更多于此感兴趣的同仁们进行探讨。文稿拟分为五个部分,陆续发表。文稿原本配有相应的插图,以求读者诸公对传统文化现代艺术设计有更直观的解读,这里只发表文稿的文本部分,请大家见谅。文稿分部如下:

第一部分:导言: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
第二部分: 一:欧洲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第三部分: 二:美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第四部分: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第五部分:结论:传统文化将继续影响着世界发展

------------------------------------------------

导言: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

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什么叫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新的概念,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是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一提传统文化,就联想到落后。事实上,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那的确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中国的仰韶文化距离今天已经是7000—5000年的事情了,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有鱼纹、鸟纹和蛙纹等多种逼真的动物形态。你能说它落后吗?古埃及文化,距离今天怕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今天不还是叹为观止吗?

所以,中国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就说:“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高超的造型艺术作品——陶罐,有什么人敢于大胆地说可以超越它,比它进步呢!”所以他又说:“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的说话。”(《黄永玉谈艺录》)

其实,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从来不曾把传统文化抛弃,在盗墓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考古学,就足以说明人类对传统文化的青睐。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庄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做过非常生动的说明。庄子在《庄子·外物》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中国儒家弟子,表面上诗书礼乐,仁义得很,风雅得很,但背地里却干着挖坟掘墓,偷珠盗宝的事情。某天夜里,孔子领着自己的学生去盗墓。孔子在上面望风,学生在下面盗墓找宝。天快亮的时候,学生在下面还没有盗窃完毕。孔子有些着急,就在上面说:“太阳快升起来了,事情进行得怎么样?”学生在墓下说:“下裙和内衣还没有解开,口里含着一颗宝珠还没有抠出来。古诗上就说:青青的麦苗,长在山坡上。生前不愿周济别人,死了怎么还含着宝珠!”孔子一听说死者口中有宝珠,就急不可待地说:“衣服先不要管,先抠宝珠要紧。你挤压他的两鬓,按着他的胡须,再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地分开他的两颊,然后再把宝珠取出来。要轻轻地来,不要损坏了口中的宝珠!”

庄子讲的这个寓言故事,是为了讽刺孔孟的儒家,说他们的学说,不过是从古人嘴里抠出来的口水,但也说清了人类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其实,我们今天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古人嘴里抠出来的口水。我们从今天所谓的现代艺术、现代设计之中,也常常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现代设计,我们今天所承认的,大体上起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那是18世纪的事情,现代设计作为工业革命的响应,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而后,作为一种文化运动,并且对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理论指导意义,或者实践影响作用的,则是20世纪初期以来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20世纪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但又激动人心的时代,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大量发明出来的新工业产品,包括飞机、汽车、远洋轮船、电灯、电话、电报等等,对于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诞生,都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柯布西埃是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强调机械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和轮船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它们只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柯布西埃说:“……在近50年中,钢铁与混凝土已经占统治地位,这说明结构本身具有巨大的能力,对建筑艺术家来说,建筑设计中老的经典已经被推翻,如果要与过去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上的过往样式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一个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新的设计样式已经兴起,这就是革命。”

柯布西埃的这种说法,充分表明,处于工业革命高潮之中的艺术家与设计师,面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是那样按耐不住心中的冲动,尽管那冲动多少有些失去理智。的确,建筑革命促发了新建筑的出现,而新建筑运动又与现代主义运动一脉相通,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欧洲延续了数千年的砖石建筑。于是,到了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的“水晶宫”,就成了世界新建筑运动与现代主义运动的里程碑,从此,建筑界开始走向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的建筑方法,各种建筑流派不断涌现。被称为“现代建筑三大支柱”的新建筑发起者,德国的沃尔特·格罗披乌斯(Walter Gropius)、米斯·凡德洛(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瑞士的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奠定了现代主义的设计基础。

但是,在激情燃烧的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运动中,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阐扬。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Handbook of Ornament,1883年)中,就对装饰的分类,表现了历史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并反复再版,被公认是装饰艺术的经典名著之一,深受艺术家、设计师和广大制造商的欢迎。该书的畅销,就充分说明,即使是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认为传统文化与艺术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传统文化与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王权中心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信息。显然,它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

诚然,由于工业革命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技术革命激发起来的新思潮,使投身现代设计运动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如果我们回眸这场至今未果的现代设计运动,便会发现,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真正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文化产生全方位巨大影响的,当属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包豪斯对现代设计影响之深远,不仅大大超过了它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披乌斯,而且也远远超出了它的国界——从德国走向欧洲,从欧洲走向世界。以至于在包豪斯的故事发生七十二年后,即1991年,重新向人们讲述包豪斯故事的英国人弗兰克·惠特福德(Flank whitford),在他的《BAUHAUS》一书的前言里就写道:“很显然,包豪斯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设计我们生活环境的那些人,还是继续从包豪斯的作品当中汲取着灵感。而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院校里,包豪斯的艺术教育方法依然普遍地影响着它们现在的教学。”

事实上,我们对包豪斯的眷恋,就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点——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不曾把传统文化与艺术丢掉,甚至还到传统文化与艺术中找寻能够激发,或者指导我们今天艺术与设计活动的东西。其实,这种不废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思想,正是包豪斯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譬如,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披乌斯,主张艺术与技术统一,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等等思想,就是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精神。现代设计讲的“以人为本”,就是古希腊哲学强调的“人本主义”,更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老庄的“天人合一”、“以人为贵”的思想;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唯美、求实、创新精神的体现。包豪斯这种立校精神,的确为现代主义运动开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的先河。

由此可见,受着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制约的现代设计,无论怎样的发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不但无时不刻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运动,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

在欧洲,我们看到,积淀了数千年的欧洲文化,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并不亚于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它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著名的香榭里舍大道。“香榭里舍”,即“乐园”的意思,是从上古的爱琴文明引申出来的,曾经为爱琴文明做出过贡献,创造了克里特文化(Crete)的克里特岛人,把自己的生命视作一次快乐的机会,把埋葬自己的墓地,或死亡时举行的超生仪式叫做“香榭里舍”。巴黎人直接把它当作自己城市的街名,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漫步在香榭里舍大道,你可以感受到古典与现代、豪华与气派、高雅与华美、显贵与朴实、喧嚣与幽静、人文与自然的魅力。在欧洲,巴黎算是它的城市文化与艺术的形象代表,在巴黎,目不暇接的各种艺术展览、服装设计大赛、五花八门的艺术节……使人们随时感受到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尽情领略到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神面貌。

在美国,虽然没有象欧洲那样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是,殖民文化、移民文化,统而言之的商业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对于土著文化与艺术的探索,也在逐渐拂拭着殖民主义时代给美洲大陆带来的身心创伤。在那里,标志性参照物就是纽约的曼哈顿,那里有远渡大西洋、在纽约落户的自由女神像;有高耸入云、成为纽约巨大精神支柱,体现美国价值观的世贸中心大厦,尽管它已经从地平线上消失。同时,我们也可以偶然见到,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印第安文化的追寻。正如旅美学者高小刚在他的《图腾柱下:北美印第安文化漫记》中描述的那样:印第安人的艺术在美国十分走红。博物馆轮流展出印第安人的文物;印第安艺术家承接政府和大公司的项目进而成为巨富;每一处新的印第安遗址的发现都会引起不小的轰动;电视台不时播放以印第安生活为内容的电视剧……现今,连一般的美国人都承认,不写印第安的历史,美国的历史就无从落笔;不谈印第安文化,美国当代文化就缺少根基。通过印第安文化在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磨合演变史,美国人已经深刻体会到,古老原始文明与现代先进文明最终融合并共同发展,这才是人类共同追求目标。

在中国,虽然没有西方工业革命的经历,但是,勤奋好学的中国人,却早已积极主动地把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引进中国,并且一直想以此——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民族,圆百年近代史上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这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90年代的北京世纪坛;以及兴起于80年代,至今还方兴未艾,可圈可点的全国性“城市开发热”。

西方文化与艺术,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中国已经二十多年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反映在艺术上,是激烈的,其激烈程度,并不亚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造山运动。事实上,两种文化的碰撞,早在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时,就已经开始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甚或直接采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似乎都无大碍,也并不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是,对于艺术——现代设计的另一层面文化,就不那么简单了。在艺术与设计界,我们常常听到有关两种文化与艺术碰撞引发的争论。这种争论,也常常影响到艺术与设计的实践。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现代设计,藉此找寻出一条中西文化与艺术融合影响下的、现代设计的正确之路。

传统文化之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我们是随时都能够见得到的。譬如欧洲的“海洋文化”论,就一直影响着西方列强的扩张心态,军事扩张、经济扩张、政治扩张、文化扩张……无所不在的扩张。演变到今天,扩张就变成了所谓的“全球化”文本。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上面的个案分析中,已经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十分深刻,所谓的“前卫”艺术家们,也到传统文化与艺术中寻找创造的灵感,甚至常常直接把前人的艺术成果改头换面成自己的创造。

艺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要创新,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传统文化一概加以否定。创新,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而言,是扬弃,不是否定!如果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那么,现代艺术与设计也将黯然失色,甚至会自我窒息而亡。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庸人自扰,而是历史教训。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动,其结果使欧洲文化自我窒息而亡。最后,只能掀起一场广泛深刻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文化死而后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的文化——不论是外来侵略,还是自然延续——都是对原有历史文化取积极传承和阐扬态度的文化,譬如古希腊文化之对于古埃及文化和两河文化;罗马文化之对于古希腊文化,欧洲文艺复兴之对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之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其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正如恩格斯在论述原始社会阶段在人类历史中具有的重大意义时所说的:“这个‘太古时代’在一切情况之下,对于所有未来世代来说,总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因为它的出发点是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而它的内容则是克服将来集体的人们所永远不会再遇到的那些困难。”(恩格斯《反杜林论》)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四) (2003/08/01 14:11)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三) (2003/07/26 23:50)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二) (2003/07/20 22:32)
--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一) (2003/07/14 00:53)

http://www.dolcn.com/d/digest/20030810122218.html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是底蕴和延伸的关系,就象是一切艺术的升华都来自于生活和实际一样.而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把生活中的文化底蕴和生活中的实际进行再加工提炼,达到自我表现的过程.
赠一首小诗,请斟酌。
观今宜鉴古,
无古不成今。
古人不见今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世上新人超旧人。
文章标题: 中国当代设计文化应该如何面对传统文化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9578.html

[中国当代设计文化应该如何面对传统文化]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