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太空中有没有东西记录了地球几亿年来,发生的事。如果有,那很多历史之谜就破解了

时间: 2022-09-06 12:00:5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太空中有没有东西记录了地球几亿年来,发生的事。如果有,那很多历史之谜就破解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解开了哪些曾经的未解之谜?

火星之脸”

火星西多尼亚(Cydonian)地区的奇特地形深深地吸引了科学家,该地区的一些山丘看上去非常像一张人的面孔,也有科学家猜测这可能是火星智能生命的杰作。这张“火星之脸”的太空照片第一次拍摄是由1975年“海盗1号”太空船拍摄的,其他几张照片包括1976年拍摄的西多尼亚平顶山地形。从第一张照片来看的确像一张人类的面孔,但是之后拍摄的照片却截然不同,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太阳光线照射角度所形成的。这一发现吸引了地球之外智能生命研究机构的,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这张人脸地形可能证实了长久湮灭的火星文明的存在。但多数科学家仍坚持认为“火星之脸”只是不同视觉效果形成的。2003年,欧洲宇航局发射了“火星快车号”宇宙飞船,科学家结合该宇宙飞船高清晰立体摄像仪的观测数据和“火星之脸”的3D图像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证实之前的人类面孔只是太阳光线照射和拍摄角度不同所形成的,如图下面照片所示,山丘残余部分形成于山崩滑体和较早的山丘残余部分,并没有呈现出具体的面孔形状。

水晶骷髅之谜

许多人对水晶头骨的认识源自电影《印地安那-琼斯和水晶头骨王国》,该电影中水晶头骨是神秘外星人的头骨,这些外星人缔造了远古人类文明。虽然在现实中考古学家并不能确定水晶头骨来自外星体,但之前13个神秘水晶头骨确实让人们迷惑不解,它们大多出现在中美洲洪都拉斯、墨西哥等地,人们将它们与神秘的玛雅文明和金字塔相连接在一起。水晶头骨都是用高纯度透明水晶制成,上面没有任何明显的工具切割迹象,它们在制作时完全没有考虑到水晶的自然轴,这在现今的科学技术也很难办到。如果将激光射入水晶头骨的鼻腔时,头骨就会发出光芒,表面出头骨的棱镜作用。2008年,由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使用电子显微技术和X射线结晶技术对大英博物馆和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内珍藏的水晶头骨进行了检测,头骨表面的详细分析显示在眼眶、牙齿和头盖骨附近有极细微旋转划痕,很明显这种切割打磨技术源自一种叫做“旋转轮”的珠宝加工设备,而古玛雅人并未掌握这种加工技术,这种工具在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大陆上根本不存在。研究人员推断这些水晶头骨是在欧洲加工制造,其材料是巴西无色水晶。很可能是这些水晶头骨制造完成后以古玛雅阿芝台人的神秘遗物出售给收藏家,目前许多博物馆都取消了水晶头骨展示,对其来源产生置疑,认为它并不具备考古研究价值。

国际象棋“万能对攻”策略

国际象棋已发明400多年,深受数百万棋迷的喜爱。这种棋的步法十分复杂,自从1989年计算机昼夜不停地计算破解了国际象棋5亿种可能的走法,1992年一种计算程序勉强击败了世界国际象棋冠军马里恩-廷斯利(MarionTinsley),廷斯利曾被人们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国际象棋选手。最终在2007年由美国艾伯特大学研究人员研制的一种叫做“切努克”(Chinook)的计算机程序在国际象棋中能够有出色表现,2007年“切努克”程序在200个台式计算机上进行高峰运行,能够运算得出对手每一步的对攻走法。如果对手是完美的高手,在比赛中一步也不出错,该程序也将战成平手。

人类历史上有过很多的谜题,有的已经被破解,而有的人们始终无法解释,这些未能解释的问题,人类就称它们为未解之谜。而现如今,人们已经尝试着用科学的手段去破解他们

人类未解之谜 宇宙起源于150-180亿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起初,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密集在某一基点,大爆炸发生后,宇宙无限膨胀,温度高达150亿度,宇宙中只有中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当温度下降到100亿度时,才形成化学元素,物质处于等离子态,以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形成气体,气体又凝聚成星云,后又凝缩为星体,发展为今天的总星系。上世纪初,科学家观测到星系光谱的普遍红移现象证明宇宙还在膨胀,1965年发现宇宙3K微波背景辐射现象,此外,天体质量中存在大量氦,以及天文学家观测到的所有星体年龄都未超出100亿年这一事实都支持了"大爆炸理论"。至于宇宙的未来,有人认为宇宙将无限膨胀下去,在10000亿年后消亡,所有的星体最后都会形成"黑洞",中子星或黑矮星而终结。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宇宙膨胀到一定时期后会开始收缩,1000亿年后又将缩成一点,而后再次爆炸,形成新的宇宙。 人类未解之谜 恐龙灭绝之迷 恐龙曾经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从2亿年前至6500万年,统治地球长达 人类未解之谜 1亿5千万年,然而,在中生代末期,却迅速灭绝了,科学家们众说纷纭,提出了气候变化说,小行星碰撞说,新星爆炸说,优胜劣汰说等等来解释其灭绝的原因,但也有人认为恐龙并未灭绝,而是进化成鸟类了,现代的鸟类,从蜂鸟到驼鸟,统统是恐龙的后代。在印度尼西亚的科莫多岛,生活着一种头像蛇,身体像蜥蜴,四肢短粗,体态庞大的名叫科莫多龙的动物,被人们认为是史前恐龙的后裔,在非洲加蓬,土著人们经常看到一种类似史前蜥龙的巨兽,皮肤呈红棕色,脖子长达三米长,出没在当地的沼泽地带。看来,人类还需进一步认识恐龙及其灭绝之迷。通古斯大爆炸之迷 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大爆炸, 人类未解之谜 一个耀眼的火球横穿欧亚大陆,撞向地面,在低空爆炸,一瞬间,60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呈放射状向四处倒伏,浓烟腾空高达20000米,巨大的声响传递到1000公里之外,据推算,爆炸的威力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威力的1000倍,由于爆炸地点人迹罕至,十几年后的1921年,才有考察队来到现场调查。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制造了这场大灾变呢?是陨石,核爆炸,还是反物质,或是其它什么物质,科学家们推算出火球飞行的速度为2400-3600公里/小时,而陨石慧星进入大气层速度不会低于40000公里/小时,因而有人怀疑它是一个人造物。此外,在火球的飞行轨迹问题上科学家们的观测结果也大不相同,有的认为是由东向西,有的认为是由南向北,而且都有可靠证据。因而又有人推测火球曾中途改变方向。总之,通古斯大爆炸事件超出了人类已知的常规,无法用已知的自然现象和人为因素来解释。王恭厂大爆炸 公元1626年5月30日(明朝天启六年)在北京王恭厂一带发生了一次奇怪的巨大灾变,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一声巨响,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人畜,树木,砖石等被卷入空中,又随风落下,数万房屋尽为齑粉,死伤2万余人,让人心惊胆颤,触目惊心。灾后,男女尽皆裸体,衣物首饰器皿全都飘到西山上去了。紫禁城外正在修缮围墙的3千工匠尽皆跌下脚手架,摔成肉袋,正在用早膳的天启皇帝躲在龙书案下才幸免于难。奇怪的是爆炸中心却"不焚寸木,无焚烧之迹",用火药库爆炸或地震引起灾变,都难以解答。一时间,众说纷纭,天怒人怨,天启帝不得不下罪己诏,大赦天下。此事被御笔太监记入了明朝正史。魔鬼三角洲之迷 百慕大三角位于百慕大群岛和佛罗里达群岛之间,从16世纪起,这片海域 人类未解之谜 神秘失踪了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被称为"死亡三角"。1918年3月4日,美国军舰"独眼龙号"连同舰上300多人失踪,连SOS信号都来不及发出,1925年日本货轮"来福丸号"失踪,无线电里传出"快!快!死亡就在我们眼前,快来救命啊。。。。"就嘎然而止。1945年12月5日,5架美国"复仇者号"攻击机失踪,指挥中心收到信号:"现在位置不明,失去方向"。5分钟后,一架PBM水上飞机前往搜索,不久,也神秘失踪。情况严重了,美方于是调动600多架飞机和数百船只搜索,一无所获。1991年,探险家称在大西洋海底发现了5架"复仇者号"飞机,除一架中部断裂外,其它4架完好,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磁场说;海底洞穴说;UFO说;超时空说等等。人们谈虎色变,可是,也有飞行员每天经过这片海域,工作了30多年,从未发生意外。但愿这个迷团能够早日解开。野人之迷 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流传着有关"野人"的传说,100多年来北美洲不断有人 人类未解之谜 目击"野人",并称之为"大脚怪",特征是与人相象,直立行走,两臂摇摆,全身是毛,身高8-9英尺,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古代巨猿的后裔,目前还仅停留在观察阶段。无独有偶,在西藏的喜马拉雅山麓,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畔等地还流传着"雪人"传说,1951年,英国珠峰登山队长西普顿拍摄到了第一张"雪人"的清晰脚印照片,
曾经的灵异研究经常提到人体能够发出“灵光”,印度教对此十分信奉,教徒坚信灵光是一种超自然的物质。印度有一类人专门依靠“破译灵光”为生:将人体的灵光投射到纸莎草纸上,根据颜色谱图就能破译你的前世今生。长期以来,不断有照片捕捉到灵光,更为其存在提供了确凿的证据,甚至还有“灵光照相机”存在,据说可以在拍照的瞬间激发出身体灵魂深处的超能量,使人体散发出灵光,投影到照片上。
高压高频电流能够激发出原子中的电流,激发出的电流可以使物体周围的空气电离化,如果空气中湿度较大,富含水分子,就可以看到电离后的空气在身体的轮廓周围呈现出一圈绚丽多彩的光环。专业人员称这种现象为等离子电晕现象(corona plasma discharge),我们可以通俗地将其称为“慢光”
孤独症
每一百人中,就有一个孤独症患者。他们往往有社交和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这可能与他们小时候异常迅速的脑部发育有关,或者因为他们大脑某区域容易受到过分刺激。

宇宙有多大??

小小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150亿年前,在这四大皆空的“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物质和能量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宇宙创生的大爆炸。

刚刚诞生的宇宙是炽热、致密的,随着宇宙的迅速膨胀,其温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钟过后,宇宙的温度降到约100亿度,这时的宇宙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形成的一锅基本粒子汤。随着这锅汤继续变冷,核反应开始发生,生成各种元素。这些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然后,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终于诞生了。

这幅大爆炸图景,是目前关于宇宙起源最可能的一种解释,被称为“大爆炸模型”。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年代,在40年代由伽莫夫等人进行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不过也只是觉得它很好玩,并不信服。人们更愿意认为,宇宙是稳定的、永恒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爆炸模型在科学上有强大的说服力。我们不得不相信,宇宙有一个开始,也将有一个终结。它产生于“无”,也终将回归于“无”。

宇宙:可有始,可有终?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有关创世的问题,一向是留给神去解决的。宇宙起源于何处?终点又在哪里?生命如何产生?人类怎样出现?对这些疑问,许多宗教都能给出一份体系完备的答案。至于上帝从哪里来,这种问题是不该问的。

直到最近几个世纪,人们才开始学着把神撇开,以超越宗教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源。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需要解决:宇宙是永恒存在的,还是有起始的?

这两种说法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假设宇宙在时间上没有起源,即过去一直存在,那么宇宙的年龄就是无穷大了。无穷大这个概念,一听就让人头昏脑胀:既然是已经过去了无穷久的时间,我们的“现在”又是什么呢?而如果说宇宙是有起始的,那么它就是从“无”中突然产生的了,这最初的一刹那,又是怎样呢?

凭着人类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的常识,实在是很难想明白这些东西。不过,我们可以从科学上寻求一些佐证。大爆炸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宇宙的年龄有限,这个说法令人信服的直接理由,来自物理学中一条最基本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条科学史上最令人伤心绝望的定律,冥冥中早已规定了宇宙的命运。

简而言之,第二定律认为热量从热的地方流向冷的地方。对任何物理系统,这都是众所周知并且显而易见的特性,毫无神秘之处:开水变凉,冰淇淋化成糖水。要想把这些过程倒过来,就非得额外消耗能量不可。就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第二定律认为宇宙的“嫡”(无序程度)与日俱增。例如,机械手表的发条总是越来越松;你可以把它上紧,但这就要消耗一点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你吃掉的一块面包;麦子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吸收阳光的能量;太阳为了提供这些能量,需要消耗它的氢来进行核反应。总之宇宙中每个局部的嫡减少,都须以其它地方的嫡增加为代价。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嫡总是增大的,一直大到不能再大的程度。这时,系统内部达到一种完全均匀的热动平衡状态,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化,除非外界对系统提供新的能量。对宇宙来说,是不存在“外界”的,因此宇宙一旦到达热动平衡状态,就完全死亡,万劫不复。这种情景称为“热寂”。

宇宙正在缓慢地、但坚定不移地走向这无法抗拒的命运,几代智者为此怀疑人类的存在是否有意义。暂且撇开这种沮丧的情绪,作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就可以发现,宇宙不可能有无限的过去。很简单,如果宇宙无限老,那它早就已经死了。以有限速率演变的东西,是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的。换句话说,宇宙必然是在某个有限的时间之前诞生的。

大爆炸:有推论有根据

第二定律明示了宇宙有起始,但这个重要推论竟然被19世纪的科学家忽略了,它只是在后来成为大爆炸模型的佐证。该模型的提出,是基于20世纪初的天文观测。

20年代,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注意到,不同距离的星系发出的光,颜色上稍稍有些差别。远星系的光要比近星系红一些,即波长要长一些,这种现象被称为“哈勃红移”。它说明,各星系正以很高的速度彼此飞离。一列火车快速驶远时,它的汽笛声听来会沉闷很多,因为声波相对于我们的频率变低、波长变长了,这就是多普勒效应。把声波换成光,产生的效果就是红移。哈勃对众多星系的光谱进行研究后确认,红移是一种普遍现象,这表明宇宙正在膨胀。

这一发现,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如果宇宙正在膨胀,那它过去必定比较小。如果能把宇宙史这部影片倒过来放,我们势必会发现,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所有的星辰都是聚合在一起的。这个时间大概是100多亿年前,要准确推断它比较困难。

另外,宇宙膨胀的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与引力有关。万有引力作用于字宙中一切物质与能量之间,起到刹车的作用,阻止星系往外跑,从而使膨胀速度越来越慢。在诞生初期,宇宙从高密度状态迅速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体积越来越大,膨胀速度越来越小。将这个过程向回追溯到宇宙创生的那一刻,可以发现当时宇宙体积为零,而膨胀速度为无限大。这就是大爆炸。

大爆炸是空间、时间、物质与能量的起源。这些概念都不能外推到大爆炸之前。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引起了大爆炸,这些问题在逻辑上就是没有意义的。那以前所有的,只是“无”。

以上所述仅是旁证,似不足以令大多数人信服。如果150亿年前发生了一场大爆炸,如此惊天动地的力量是否在今天的宇宙结构上留下了某种印迹?于是,有一阵子,科研人员热衷于寻找宇宙创生的遗迹,劲头赛过当年的宗教考古学家寻找伊甸园。亚当和夏娃的文物是一样也没发现,原初宇宙最重要的遗迹倒真给找出来了,这就是微波背景辐射。

按照大爆炸理论,最初的几分钟里,宇宙是一个炽热的火球,到处充满温度高达几十亿度的光辐射。由于此时的宇宙处于热动平衡中,这种辐射具有独特的光谱特征,称为“黑体谱”。1965年,贝尔电话公司的两位物理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偶然发现,宇宙确实浸润在一种热辐射之中。这种辐射以相同的强度从空间各个方向射向地球,其温度约为3K,谱线具有完美的黑体谱特征。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是对大爆炸模型最有力的支持。

知道了今天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就很容易推算出,宇宙诞生后约1秒钟各处的温度约为100亿度。在如此高温下,不仅我们熟悉的物质无法存在,连原子核也会被撕得粉碎。宇宙只能是一锅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构成的基本粒子汤。

随着这锅汤变冷,核反应发生了。中子和质子很容易聚合在一起,产生由两个质子、两个中子组成的氦核。计算表明,氦核形成的过程持续了大约3分钟,形成的氦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四分之一。这个过程用完了所有的中子,余下的质子就成了氢原子核。

因此,大爆炸模型预言宇宙应当由大约25%的氦和75%的氢组成,这与天文测量结果极为符合。最初三分钟里形成的氢与氦,构成了宇宙中99%以上的物质。形成行星和生命的丰富多彩的重元素,只占宇宙总质量的不到l%,它们大部分是在恒星内部形成的。

根据推断,宇宙的形成距今约100~200亿年。

生命:既永恒又无恒

天文观测表明,各种天体的年龄均小于200亿年,这与大爆炸理论契合得非常好。我们的地球大概是50亿年前形成的,人类出现的时间更短得不值一提。宇宙现在还算得上年轻,担忧末日的来临,对单个人来说是十分无聊的事。然而,为全人类的命运想一想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的。

按照大爆炸模型,宇宙在诞生后不断膨胀,与此同时,物质间的万有引力对膨胀过程进行牵制。如果宇宙的总质量大于某一特定数值,那么总有一天宇宙将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造成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如果宇宙总质量小于这一数值,则引力不足以阻止膨胀,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下去。

在非常遥远的将来,比如1亿亿亿年以后,所有的恒星都燃烧完毕,茫茫黑暗中,潜伏着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宇宙的尺度已经膨胀到如今的1亿亿倍,而且还在扩张下去。在这个系统里,引力虽不足以使膨胀停止,但会不露声色地消耗着系统的能量,使宇宙缓慢地走向衰亡。黑洞在霍金效应的作用下释放出微弱的辐射,最终全都以热和光的形式蒸发掉。足够长的时间之后,连质子这样稳定的基本粒子也衰变、消亡了,宇宙最终变成一锅稀得难以置信的汤,其中有光子、中微子,越来越少的电子和正电子。所有这些粒子都在缓慢地运动,彼此越来越远,不会再有任何基本物理过程出现。

这是寒冷、黑暗、荒凉而又空虚的宇宙,它已经走完了自己的历程,面对的是永恒的生命,抑或永恒的死亡。这种情景,差不多就是“热寂”了。

如果引力足够强大,宇宙终有一天开始收缩,又将如何呢?在大尺度上,收缩过程与大爆炸后的膨胀是对称的,像一场倒放的电影。收缩的过程起初很缓慢,随后越来越快。在转折点过后,宇宙的体积开始缩小,背景辐射温度上升。漆黑寒冷的宇宙变成一个越来越热的熔炉,生命无处可逃,全都被煮熟烤焦。最后,行星、恒星也毁灭了,分布在如今浩瀚空间中的物质被挤进一个很小的体积内,最后三分钟来临了。

温度变得如此之高,连原子核也被撕毁,宇宙又成了一锅基本粒子汤。然而这种状态也只能生存几秒钟的时间。随后,质子和中子也无法区分,挤成一堆由夸克构成的等离子体。在最后的时刻,引力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作用力,它毫不留情地把物质和空间碾得粉碎。在这场与大爆炸的“暴胀”相对的“暴缩”中,所有的物质都因挤压不复存在,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空间和时间本身,都被消灭。

这就是末日。它是一切事物的末日。大爆炸中诞生于无的宇宙,此刻也归于无。无数亿年的辉煌灿烂,连一丝回忆也不会留下。

回答者:完美滴心碎 - 大魔导师 十二级 5-27 21:22

在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150亿年前,在这四大皆空的“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物质和能量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宇宙创生的大爆炸。

刚刚诞生的宇宙是炽热、致密的,随着宇宙的迅速膨胀,其温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钟过后,宇宙的温度降到约100亿度,这时的宇宙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形成的一锅基本粒子汤。随着这锅汤继续变冷,核反应开始发生,生成各种元素。这些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然后,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终于诞生了。

这幅大爆炸图景,是目前关于宇宙起源最可能的一种解释,被称为“大爆炸模型”。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年代,在40年代由伽莫夫等人进行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不过也只是觉得它很好玩,并不信服。人们更愿意认为,宇宙是稳定的、永恒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爆炸模型在科学上有强大的说服力。我们不得不相信,宇宙有一个开始,也将有一个终结。它产生于“无”,也终将回归于“无”。

宇宙:可有始,可有终?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有关创世的问题,一向是留给神去解决的。宇宙起源于何处?终点又在哪里?生命如何产生?人类怎样出现?对这些疑问,许多宗教都能给出一份体系完备的答案。至于上帝从哪里来,这种问题是不该问的。

直到最近几个世纪,人们才开始学着把神撇开,以超越宗教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源。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需要解决:宇宙是永恒存在的,还是有起始的?

这两种说法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假设宇宙在时间上没有起源,即过去一直存在,那么宇宙的年龄就是无穷大了。无穷大这个概念,一听就让人头昏脑胀:既然是已经过去了无穷久的时间,我们的“现在”又是什么呢?而如果说宇宙是有起始的,那么它就是从“无”中突然产生的了,这最初的一刹那,又是怎样呢?

凭着人类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的常识,实在是很难想明白这些东西。不过,我们可以从科学上寻求一些佐证。大爆炸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宇宙的年龄有限,这个说法令人信服的直接理由,来自物理学中一条最基本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条科学史上最令人伤心绝望的定律,冥冥中早已规定了宇宙的命运。

简而言之,第二定律认为热量从热的地方流向冷的地方。对任何物理系统,这都是众所周知并且显而易见的特性,毫无神秘之处:开水变凉,冰淇淋化成糖水。要想把这些过程倒过来,就非得额外消耗能量不可。就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第二定律认为宇宙的“嫡”(无序程度)与日俱增。例如,机械手表的发条总是越来越松;你可以把它上紧,但这就要消耗一点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你吃掉的一块面包;麦子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吸收阳光的能量;太阳为了提供这些能量,需要消耗它的氢来进行核反应。总之宇宙中每个局部的嫡减少,都须以其它地方的嫡增加为代价。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嫡总是增大的,一直大到不能再大的程度。这时,系统内部达到一种完全均匀的热动平衡状态,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化,除非外界对系统提供新的能量。对宇宙来说,是不存在“外界”的,因此宇宙一旦到达热动平衡状态,就完全死亡,万劫不复。这种情景称为“热寂”。

宇宙正在缓慢地、但坚定不移地走向这无法抗拒的命运,几代智者为此怀疑人类的存在是否有意义。暂且撇开这种沮丧的情绪,作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就可以发现,宇宙不可能有无限的过去。很简单,如果宇宙无限老,那它早就已经死了。以有限速率演变的东西,是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的。换句话说,宇宙必然是在某个有限的时间之前诞生的。

大爆炸:有推论有根据

第二定律明示了宇宙有起始,但这个重要推论竟然被19世纪的科学家忽略了,它只是在后来成为大爆炸模型的佐证。该模型的提出,是基于20世纪初的天文观测。

20年代,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注意到,不同距离的星系发出的光,颜色上稍稍有些差别。远星系的光要比近星系红一些,即波长要长一些,这种现象被称为“哈勃红移”。它说明,各星系正以很高的速度彼此飞离。一列火车快速驶远时,它的汽笛声听来会沉闷很多,因为声波相对于我们的频率变低、波长变长了,这就是多普勒效应。把声波换成光,产生的效果就是红移。哈勃对众多星系的光谱进行研究后确认,红移是一种普遍现象,这表明宇宙正在膨胀。

这一发现,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如果宇宙正在膨胀,那它过去必定比较小。如果能把宇宙史这部影片倒过来放,我们势必会发现,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所有的星辰都是聚合在一起的。这个时间大概是100多亿年前,要准确推断它比较困难。

另外,宇宙膨胀的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与引力有关。万有引力作用于字宙中一切物质与能量之间,起到刹车的作用,阻止星系往外跑,从而使膨胀速度越来越慢。在诞生初期,宇宙从高密度状态迅速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体积越来越大,膨胀速度越来越小。将这个过程向回追溯到宇宙创生的那一刻,可以发现当时宇宙体积为零,而膨胀速度为无限大。这就是大爆炸。

大爆炸是空间、时间、物质与能量的起源。这些概念都不能外推到大爆炸之前。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引起了大爆炸,这些问题在逻辑上就是没有意义的。那以前所有的,只是“无”。

以上所述仅是旁证,似不足以令大多数人信服。如果150亿年前发生了一场大爆炸,如此惊天动地的力量是否在今天的宇宙结构上留下了某种印迹?于是,有一阵子,科研人员热衷于寻找宇宙创生的遗迹,劲头赛过当年的宗教考古学家寻找伊甸园。亚当和夏娃的文物是一样也没发现,原初宇宙最重要的遗迹倒真给找出来了,这就是微波背景辐射。

按照大爆炸理论,最初的几分钟里,宇宙是一个炽热的火球,到处充满温度高达几十亿度的光辐射。由于此时的宇宙处于热动平衡中,这种辐射具有独特的光谱特征,称为“黑体谱”。1965年,贝尔电话公司的两位物理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偶然发现,宇宙确实浸润在一种热辐射之中。这种辐射以相同的强度从空间各个方向射向地球,其温度约为3K,谱线具有完美的黑体谱特征。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是对大爆炸模型最有力的支持。

知道了今天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就很容易推算出,宇宙诞生后约1秒钟各处的温度约为100亿度。在如此高温下,不仅我们熟悉的物质无法存在,连原子核也会被撕得粉碎。宇宙只能是一锅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构成的基本粒子汤。

随着这锅汤变冷,核反应发生了。中子和质子很容易聚合在一起,产生由两个质子、两个中子组成的氦核。计算表明,氦核形成的过程持续了大约3分钟,形成的氦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四分之一。这个过程用完了所有的中子,余下的质子就成了氢原子核。

因此,大爆炸模型预言宇宙应当由大约25%的氦和75%的氢组成,这与天文测量结果极为符合。最初三分钟里形成的氢与氦,构成了宇宙中99%以上的物质。形成行星和生命的丰富多彩的重元素,只占宇宙总质量的不到l%,它们大部分是在恒星内部形成的。

根据推断,宇宙的形成距今约100~200亿年。

生命:既永恒又无恒

天文观测表明,各种天体的年龄均小于200亿年,这与大爆炸理论契合得非常好。我们的地球大概是50亿年前形成的,人类出现的时间更短得不值一提。宇宙现在还算得上年轻,担忧末日的来临,对单个人来说是十分无聊的事。然而,为全人类的命运想一想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的。

按照大爆炸模型,宇宙在诞生后不断膨胀,与此同时,物质间的万有引力对膨胀过程进行牵制。如果宇宙的总质量大于某一特定数值,那么总有一天宇宙将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造成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如果宇宙总质量小于这一数值,则引力不足以阻止膨胀,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下去。

在非常遥远的将来,比如1亿亿亿年以后,所有的恒星都燃烧完毕,茫茫黑暗中,潜伏着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宇宙的尺度已经膨胀到如今的1亿亿倍,而且还在扩张下去。在这个系统里,引力虽不足以使膨胀停止,但会不露声色地消耗着系统的能量,使宇宙缓慢地走向衰亡。黑洞在霍金效应的作用下释放出微弱的辐射,最终全都以热和光的形式蒸发掉。足够长的时间之后,连质子这样稳定的基本粒子也衰变、消亡了,宇宙最终变成一锅稀得难以置信的汤,其中有光子、中微子,越来越少的电子和正电子。所有这些粒子都在缓慢地运动,彼此越来越远,不会再有任何基本物理过程出现。

这是寒冷、黑暗、荒凉而又空虚的宇宙,它已经走完了自己的历程,面对的是永恒的生命,抑或永恒的死亡。这种情景,差不多就是“热寂”了。

如果引力足够强大,宇宙终有一天开始收缩,又将如何呢?在大尺度上,收缩过程与大爆炸后的膨胀是对称的,像一场倒放的电影。收缩的过程起初很缓慢,随后越来越快。在转折点过后,宇宙的体积开始缩小,背景辐射温度上升。漆黑寒冷的宇宙变成一个越来越热的熔炉,生命无处可逃,全都被煮熟烤焦。最后,行星、恒星也毁灭了,分布在如今浩瀚空间中的物质被挤进一个很小的体积内,最后三分钟来临了。

温度变得如此之高,连原子核也被撕毁,宇宙又成了一锅基本粒子汤。然而这种状态也只能生存几秒钟的时间。随后,质子和中子也无法区分,挤成一堆由夸克构成的等离子体。在最后的时刻,引力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作用力,它毫不留情地把物质和空间碾得粉碎。在这场与大爆炸的“暴胀”相对的“暴缩”中,所有的物质都因挤压不复存在,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空间和时间本身,都被消灭。

这就是末日。它是一切事物的末日。大爆炸中诞生于无的宇宙,此刻也归于无。无数亿年的辉煌灿烂,连一丝回忆也不会留下。

目前宇宙的半径大概是465亿光年,直径930亿光年。但930亿光年仅仅是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直径,由于宇宙的膨胀速度已经超过了光速,所以我们只在地球上观测宇宙的话无法得知宇宙到底有多大,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这个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宇宙的范围有多大,二是宇宙的年龄有多大。这个问题所谈论的是可见的宇宙,也就是以我们所在的地球为一个球体,其半径是自大爆炸以来,即宇宙作为一个点诞生,开始向外迅速膨胀以来光所通过的空间。从整体上看,宇宙很可能比这个可见的宇宙大得多。

就测定所能提供的东西来说,天文学家们显然并不知道,至少不是确切地知道大爆炸是何时发生的。他们只是非常笼统地说,大爆炸可能发生在100亿年前,也可能发生在200亿年前,或者是发生在100亿年前到200亿年前之间的某个时刻。

对我们常人来说,浩瀚无垠的宇宙几乎是不可度量的。而对天文学家来说,精确地测绘宇宙天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天文学采用的计量单位是“光年”,即光在一年里所走的距离。光的前进速度约为每秒30万公里,一光年大约是 9.7万亿公里。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而在银河系之外还有别的星系,距离我们有数十亿光年。最新发现的类星体位于我们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边缘,与地球相隔约100亿~200亿光年,是迄今所知的最遥远的天体。

如此遥远的距离简直令人难以想象。要测量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或附近的恒星的距离,可以采用由古希腊人发明的视差计算法。所谓视差,是指从两个观察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两道视线所形成的夹角。在天文学中,测定视差的方法就是把两个观测点与被观测的天体构成一个三角形,已知两个观测点连线(即基线)的长度,再从这两个观测点测出天体的方位(即三角形的顶角),就能求出天体与地球的距离。基线越长,求得的结果就越精确。通常,在测量离地球较近的天体如月亮的距离时,可以用地球的半径作基线,所测定的视差则称为“周日视差”。如果要测定太阳系以外天体的距离,一般都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为基线,所测定的视差称为“周年视差”。用这种视差法测量相距8.6光年以内的天体非常准确,测量远至1000光年的天体也能做到大体准确。

另一种测量恒星距离的方法是亮度测定法。一颗恒星可能因体积大、运动活跃或距离地球较近而显得很光亮。只要分清星球的实际亮度和视觉亮度,就能从光亮度上准确测出恒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本世纪初,天文学家按波长区分星球光亮,制成了光谱。他们发现,不同的恒星有不同的光谱特性。用分光镜研究恒星的光谱,就能判断该星的冷热程度。这有助于天文学家辨别貌似暗淡的小星是否遥远的活跃的巨星。只要把一颗星的光与另一颗已知距离、活跃程度相似的星进行比较,就能测量出这颗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80多年前,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银河系之外什么也没有。可是,当精确度更高的天文望远镜诞生以后,这种看法便被证明是错误的。过去观测到的那些暗淡模糊的斑点,其实是其他的星系,有的与银河系不相上下,有的则更庞大。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威尔逊山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反射式望远镜研究银河系外星系,他分析了这些星系的光谱,发现各种谱线的波长都移向红色一端。这种现象叫做红移,说明那些星系正在向远处飞离。波长的改变是多普勒效应的作用,与疾驶而去的汽车喇叭声调的变化同样道理。由于宇宙在不断膨胀,星系距我们越远,红移就越大。换而言之,越远的星系,其飞离我们的速度也越快。哈勃据此提出了“哈勃定律”,确定了计算行星运行速度的天文学计量单位—— “哈勃常数”。但是,用哈勃常数作为测量尺度存在一个问题,即无人知道它有多长。

关于宇宙膨胀的速率,天文学家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最保守的估计是,距离增加百万光年,则速度每秒钟约增加16公里,即一个距我们5亿光年的星系将以每秒约8047公里的速度远离地球。有些天文学家估计的速率比这个数字还要大一倍。按照第一种估计,宇宙中最遥远的天体距离地球约有100亿光年。而按第二种速率计算,则宇宙边缘距离地球达200亿光年之遥。

“哈勃常数”只能在太阳系以外的太空里测定。在那里,膨胀速度非常大,任何局部影响都变得微不足道。

如果天文学家能够找到一支“标准蜡烛”,即某个类星体,其亮度稳定,非常明亮,横跨半个宇宙都可以看到,那么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是迄今为止,大家公认可通用于整个宇宙的“标准蜡烛”尚未找到。因此,天文学家运用这一基本方法时往往采取一种分步方式,这就是设立一系列“标准蜡烛”,每一步只起测,定下一步的作用。

近年来,3种不同的“标准蜡烛”,即近红外线观测造父变星、行星状星云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翰·托里的成片星系,都使人趋向于认为宇宙很年轻,有110亿~120亿年。

但是,还不能说这便是标准答案,至少有另外3个天文学家小组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其中的一个小组是以哈佛大学天文学系主任罗伯特·柯什纳为首,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宇宙并不是那么年轻,可能有150亿年。

而杰奎琳·休特和她的学生们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埃德·特纳则测定宇宙有240亿年。

总而言之,时至今日,宇宙有多大这个问题还远远未能解决。
8 条
无限大
回答者:manutd1114 - 千总 五级 1-5 21:04
应该是无限大
回答者:dsfa666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5 21:05
宇宙一直以很快的速度向外扩展,它是无限大的!
回答者:箭猪小希 - 初学弟子 一级 1-5 21:06
人的心界有多大就有多大你能想得多大就有多大
回答者:477707828 - 秀才 二级 1-5 21:07
1.宇宙两头相距至少780亿光年。
2.无限大
3.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幺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幺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回答者:huoying456 - 江湖新秀 四级 1-5 21:08
无限大。
回答者:13778324 - 魔法师 五级 1-5 21:57
宇宙(我们所在的)应该有限而无边,整个时空被折回自己
回答者:陈彦康 - 经理 四级 1-5 22:35
根据爱因斯坦的宇宙理论,宇宙是一个三维曲面。
关于三维曲面,我们可以从二维球面说起。
假设有一种小虫,他们可以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移动,但是无法上下跳动,那么,现在我们把它放在一个篮球上面,让它自由爬行,它会发现自己可以在那个世界里无限的移动,而没有受到任何限制,因为篮球面就是一个平滑的连续曲面。所以在小虫看来,它的宇宙是无边的(注意是无“边”),但是在我们——具有第三维思想的生物来说,区区一个篮球,肯定是有限的。
而将这种维次提高一个,就得到了三维曲面,我们的思维最多可以扩展到第三维,可能更先进点的会考虑到第四维——时间,事实上在讨论空间问题时,时间维只是作为一个参数出现的。换句话说,我们实际上是无法理解更高维次的空间的形态的。
关于宇宙曲面的形态,目前有几种流行的说法,第一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即球面,这是一种闭合的宇宙模型。第二种有鞍面模型,就是我们熟悉的双曲抛物面,这是一种开放的宇宙模型。第三种就是类似于号的一种漏斗状的形态,这种形态遭到了很大的质疑。在球面模型中,如果有几架飞船成年累月的向一个方向飞,最后是可以回到原点的,然而在这种模型中,飞船的命运要么一去不复返,那是向漏斗口方向开进的结果,要么就是被巨大的重力和能量毁灭,那就是向另一端开进的结果。事实上,这是一种一端开放、一端闭合的宇宙模型。
但是这几种模型都否认一个观点——宇宙无限大。宇宙是有限的,但是由于空间的连续性与平滑性,我们感觉不到任何的边界,所以有不少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其实这是不对的。

如果有一天人类消失了,有什么证据能留到数十亿年后?

最直观的就是化石,虽然说我们人类灭绝了,但是我们的骨骼什么的都会变成化石,保存在地等到数十亿年后,有人经过,可能会发现我们人类的化石,然后也可能会知道数十亿年前地球出现过一种文明。
人类有很多文明,即使人类消失了,但人类的文明也会变成化石留在地球上。
我觉得应该是我们的尸体吧,就跟现在发现的恐龙化石一样。

46亿年前,银河系边缘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星系-太阳系,诞生了一颗行星。这颗行星在种种巧合之下,逐渐摆脱了普通的角色,成为了宇宙中非常稀有的生命星球。这颗星球就是地球。


地球生命诞生之后,经过漫长的进化演化,终于在数百万年前诞生了智慧生命人类,从此,地球由生命星球升级为文明星球。而人类诞生之后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演化发展,最后形成了文明。


人类文明的诞生距今不过万年左右,可是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尤其是在数百年前走进科技发展的道路之后,更是迎来辉煌的飞跃发展时期。科技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有了科技的力量,人类也开始了对地球的探索,对世界万物的探索,对宇宙的探索。



而在众多的探索当中,有关地球生命史的探索无疑是一个重点。科学家通过研究认为,地球最早的生命可能诞生于40亿年前的海洋中,后来经过一步步的进化演化,才有了后来丰富的物种。而人类诞生的时间以及在地球生存的时间跟数十亿年的生命史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太短暂了。


正是由于地球的整个生命演化史长达40亿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有一些人认为在人类没有诞生之前,地球可能出现过其它的智慧文明,我们称之为史前文明。那么史前文明真的在地球出现过吗?这个问题科学家也没有确定的答案。

想要证明史前文明存在过,我们必须要寻找到有关的证据才行,可能很多人认为,时间是最好的消除剂,任何文明的痕迹都无法逃脱时间的消除,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如果时间真的能够抹除一切痕迹,那科学家所谓的考古也就失去了意义。



可事实上,科学家通过不断的探索,已经在地球发现了很多的痕迹,比如数亿年前石炭纪时代,巨型昆虫的化石,更久远的三叶虫化石,6500万年前大量的恐龙化石等。


这些痕迹都告诉我们,时间并不能抹除一切,即使过去了几亿年,几十亿年,仍然会有一些痕迹被保存下来,告诉后来者存在的事实。除了这些生物化石之外,还有其它的一些痕迹也能够在漫长的岁月里保存下来,只不过要破解这些痕迹的奥秘,需要科技的力量。


而人类正是有了科技的力量,才能够依靠科技的帮助,让我们拥有了“回头看”的资本和能力,通过漫长历史中留下的一些痕迹,看到几亿年前,几十亿年前地球生命的风采。


如果地球在人类出现之前真的有过其它智慧文明出现过,那么时间再厉害,也无法全部抹去,总会有一些痕迹留下来。可是直到现在,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任何史前文明存在过的痕迹,所以史前文明存在过的可能性非常小。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人类有一天消失了,数十亿年后,会有什么样的证据留下,来证明人类曾经存在过?虽然时间的力量非常强大,但是文明存在过的痕迹很难全部被抹去,越是强大的文明,其文明留存的时间越会漫长,即使相隔几十亿年,也会有一些痕迹留下。


一、生物化石,说起化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地球上存在很多的生物化石,有的距今数万年,有的距今数亿年,而人类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化石大约距今37.7至42.9亿年。所谓的化石,是指生物死亡之后,他们的遗体如果在机缘巧合之下被泥沙掩埋起来,那么在漫长的岁月中(一万年以上),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会分解,剩下的部分比如说骨骼、外壳、枝叶等等,就会和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石化,成为我们平时看到的化石。


化石的保存时间非常漫长,它们被埋在地下岩层中,即使过去了几亿年,几十亿年,只要不发生巨大的地质活动,不被挖掘出现,就可以一直保存下去。科学家在世界各地发掘出很多的远古生物化石,比如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等。


人类在地球上有70亿的庞大人口,即使未来有一天突然灭绝了,那么如此多的人口数量不可能都被时间抹去,仍然会有一些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化石保存在地下岩层中。等到数亿年,数十亿年后,地球再诞生新的科技文明,有可能就会发现人类的化石,从而知道在他们诞生之前,地球上有过人类这一个智慧文明。


二、特殊地带的一些建筑遗迹,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文明的建筑遗迹很难逃过岁月的抹除,可是在地球上一些特殊的地方,遗迹消失的速度会非常慢,有可能存在几亿年,几十亿年。这些特殊的地方主要是一些盆地,盆地在地质学意义中指的是“长期稳定沉降的区域”。


盆地就像一个巨大的地质坑,由于地势低,具有良好的保鲜作用,如果是在平地或高地势中的建筑,会受到大量的风吹日晒,很难经受住漫长岁月的入侵,可能几万年的时间就完全被时间抹去了。可是一些特殊的盆地,很少受到风吹日晒等大自然的腐蚀,能够留存的时间可能会非常漫长。



当然了,这里的保存并不是说完好无损地保持物体原貌,而是让后来人能够通过岩石层来判断这里曾经有过人造建筑,而这也是人类文明最好的墓碑。如果是科技非常发达的文明建筑,由于特殊强大的建筑材料,可能经过数十亿年也不会消失。


三、人类的太空物体,人类已经能够走出地球探索宇宙,在地球的轨道以及太阳系其它的地方,都有人类的卫星,探测器等人造物体。由于太空是一个接近真空的环境,人造物体能够长时间存在。


假如人类有一天不在了,地球上的文明痕迹基本会被时间抹去,可是太空中的这些人类文明痕迹,却是无法被抹去的。即使再过几亿年,几十亿年,地球轨道上的探测器,飞船等可能仍然会存在。


如果地球诞生了新的文明,然后发展到了科技时代,当新文明走出地球之后,就会发现这些人造物体,从而知道远古时期,还有人类这个文明的存在。



四、铀的存在,“铀”这种元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目前人类在自然界中能够找到的最重的元素,拥有非常漫长以及稳定的半衰期(数十万年~45亿年)。


当一个文明进入科技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不会放弃铀这种强大的能源。只要有文明开始大量使用铀,即使这个文明后来不存在了,在铀的身上也会留下大量的文明痕迹。只要新的文明进入科技时代,自然也会从铀的身上发现人类文明存在过的痕迹。


由此可见,一个文明即使灭绝消失了很久,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也无法全部被抹除,尤其是像人类这样的科技文明,留下来的痕迹会更多。除了以上这些痕迹之外,科技时代是能源的时代,会大量开采地球的资源,而这些开采过的痕迹,即使过去了很久,也会有痕迹留下。


按照以上这些痕迹寻找方法,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史前文明存在过的痕迹,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可能,一个可能是史前文明根本没有存在过,另一个可能就是史前文明所在的时代非常落后,可能只是一个非常原始的文明,即使后来灭绝消失了,能够留下的痕迹也极少,最后都被岁月抹去了。

这个地球在几亿年前,到底存在多少文明?这些文明至今尚在,有些文明早就在几亿前,就不存在。

恩 地球四十六亿年的历史比作一天的话
当今人类的历史是最后一小时的最后一秒才出现的

在此之前有过什么
没有人知道
不过依然有些蛛丝马迹留下来

向你推荐一本书
格瑞姆汉卡克的《上帝的指纹》
用了很多世界各地的神话和传说来推论史前文明的存在
希望能帮到你
我觉的可能没有史前文明,至少没有发展到我们现在这样的水平的,因为在太空我们没有发现他们留下的任何东西,哪怕是太空垃圾,要知道太空中的东西很不容易消失的。
不知道,神也不知道
文章标题: 太空中有没有东西记录了地球几亿年来,发生的事。如果有,那很多历史之谜就破解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9382.html

[太空中有没有东西记录了地球几亿年来,发生的事。如果有,那很多历史之谜就破解了]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