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李贤

时间: 2022-09-05 00:01:1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李贤

首辅李贤,助英宗诛灭“夺门之变”功臣,没有他宪宗恐无缘帝位吗?

明英宗朱祁镇在大明历代皇帝中的评价并不太好,他一生两度为帝,重用的奸佞不在少数,不过英宗重用的贤臣也是非常贤能,一者是正统初期的“三杨”,一者便是天顺晚期的“李贤”。

李贤,英宗天顺朝首辅,《明史》对他的评价很高,称其为“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李贤一生历任四帝,景泰年间曾向代宗进献《正本十策》,得代宗赞扬,而被升任为兵部侍郎。

英宗复辟后,李贤入阁,并升任吏部尚书,成为朝廷重臣,英宗刚复辟不久,为报“夺门之变”功臣们的恩情,对这批人员很是器重,比如石亨成为了武将集团的头目、徐有贞担任内阁首辅成为了文官集团的头目、曹吉祥替代王振成为了宦官集团的头目。这三人中尤以曹、石二人更为有权势,这二人凭借夺门之功,狼狈为奸,权势熏天。

由于曹、石乱政,明朝的官场又进入了一个黑暗时代,曹石之乱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普遍不满,但因为李贤刚入阁不久,羽翼未丰,再加上首辅徐有贞的专断以及曹石一党的制约,李贤并没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不久机会就来了。

徐有贞作为内阁首辅其权势并不能同曹石二人相提并论,徐有贞甚至一度依附于石亨,不过,在徐有贞成为首辅不久,便开始慢慢与石亨产生嫌隙,徐有贞也是个有野心人,依附于石亨也只是权宜之计,但石亨在外朝一手遮天,对徐有贞起到了很大的掣肘作用,这让徐有贞很不满,与石亨的矛盾越来越大,也因此爆发了以徐有贞为首的文官集团对曹、石等人的第一次政治抗衡。

李贤觉得这是一个时机,便协助徐有贞共斗曹、石集团,虽然徐有贞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目的,但李贤觉得他和徐有贞的出发点虽不同,但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推翻曹、石),所以对于徐有贞对抗曹、石集团的行动是“知无不言”。



天顺元年5月,文官集团发动了对曹、石集团的第一次斗争,时任监察御史的杨瑄从河间回来后不久,便向英宗检举揭发了曹、石二人的不法行为,请求严惩。英宗就此询问内阁的意见,徐、李二人都表示赞同,英宗非常高兴,对御史大为赞赏。

徐、李二人觉得这是一次机会,便发动十三道监察御史张鹏等人联合弹劾曹、石二人,准备对起进行一场大的歼灭战,朝廷内外也由此掀起了反曹、石潮,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

曹、石二人因此而感到恐惧,便向英宗求情,大诉夺门之功,并趁机诬告他们是为了铲除夺门功臣,英宗因此而大怒,连徐有贞、李贤等人都被下狱,不久,徐、李二人被贬往外地任官,第一次斗争以曹、石二人的全胜而宣告结束。

由于有英宗的庇护,曹石二人越加张狂跋扈,连英宗也看不下去了,新晋升的内阁首辅岳正曾向英宗上报武臣权力过重,英宗一反常态,不但没有反对,反而暗中支持,不过由于曹石二人势力过于庞大,岳正在与其交锋过程中落败。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宗重新召回了深谋沉稳的李贤入阁,并让其担任首辅,李贤担任首辅后,天顺的朝局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由于英宗的恩宠,李贤得以大展身手,主要才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天顺朝以来的痹症:



其一,复设文臣巡抚,此举的目的意在牵制武将集团,夺门之变以来,因石亨为首功,其所得的权势也最大,石亨凭借英宗的宠信,借机抬高武将的地位,并摆脱文官的束缚。文臣巡抚的设立便是为了制约这帮骄兵悍将。其二,选拔人才,曹石乱政以来,二人唯亲是用,唯利是图,朝廷的整个选官系统都变得紊乱不堪,朝廷要职大多被宵小之辈所占据,李贤此举意在让选官恢复往日的公平。其三,协助英宗独断,英宗自主政以来一直不能独断,年少时政出三杨,年稍长,因宠信王振,而政出王振,复位后,大多数政见也是出自曹、石二人,李贤就曾向英宗建议独断专行,这样就能逐渐把曹、石垄断的权力夺回来,这也为往日能顺利铲除曹、石二人奠定了基础。在李贤的辅佐下,天顺朝的政治逐渐清明下来,在李贤的协助下,天顺四年,英宗铲除了石亨一党,天顺五年,又铲除了曹吉祥一党,自此自英宗南宫复辟以来,曹石专政的形象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天顺末年,英宗病危,有人乘此机会离间英宗父子二人,而英宗也一度有废除宪宗太子之位的想法,还好有李贤的及时劝止,否则,朱见深还能不能做皇帝就两说。



因为李贤的贤能,以及对宪宗的恩情,李贤在成化年间也是恩宠不断,成化二年,李贤去世,宪宗还因此辍朝一日以示尊崇。

其一,复设文臣巡抚,此举的目的意在牵制武将集团,夺门之变以来,因石亨为首功,其所得的权势也最大,石亨凭借英宗的宠信,借机抬高武将的地位,并摆脱文官的束缚。文臣巡抚的设立便是为了制约这帮骄兵悍将。其二,选拔人才,曹石乱政以来,二人唯亲是用,唯利是图,朝廷的整个选官系统都变得紊乱不堪,朝廷要职大多被宵小之辈所占据,李贤此举意在让选官恢复往日的公平。其三,协助英宗独断,英宗自主政以来一直不能独断,年少时政出三杨,年稍长,因宠信王振,而政出王振,复位后,大多数政见也是出自曹、石二人,李贤就曾向英宗建议独断专行,这样就能逐渐把曹、石垄断的权力夺回来,这也为往日能顺利铲除曹、石二人奠定了基础。在李贤的辅佐下,天顺朝的政治逐渐清明下来,在李贤的协助下,天顺四年,英宗铲除了石亨一党,天顺五年,又铲除了曹吉祥一党,自此自英宗南宫复辟以来,曹石专政的形象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没有他宪宗是不会登上皇位的,因为当时的朝局错综复杂,而宪宗又没有绝对实力,多亏了李贤出谋划策。
是的,如果没有首府李贤的支持,宪宗肯定是没有机会重新夺回皇位的。

李贤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朝,李贤
李贤,是明朝中期的人,他经历过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与于谦的交往并不亲密,他们之间也曾有政治分歧。但李贤从内心敬佩于谦的勇气、才干、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在夺门之变于谦被冤杀后,李贤下决心要为于谦讨回公道。但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他没有公开站出来反对。他知道,要战胜奸邪,就必须比奸邪更狡诈、更有权谋。他静静地隐藏了自己,默默地观测对手,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
李贤为人正直,交游广泛,和徐有贞、石亨等人也保持了较密切的关系,甚至让他们感到,李贤也是自己的人。李贤看到,夺门之变不久,徐有贞、石亨等人内部就产生裂痕,他先是利用徐有贞反对石亨,又不失时机的明英宗面前揭露徐有贞、石亨等人筹划的夺门之变的阴谋真相,并和反对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大臣紧密配合。最后,徐有贞、石亨都先后下狱,并死在狱中,太监曹吉祥也被处死,终于慰藉了于谦的在天之灵!李贤一生历经五朝四位皇帝,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大学士,廉洁奉公,政绩卓著。

并著有著《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书,留芳青史
章怀太子李贤(652年—684年),字明允,唐高宗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李贤容止端重。甫数岁,读书一览辄不忘。上元二年,立为皇太子。尝诏集诸儒张大安等注《后汉书》。武后以明崇俨为盗所杀,疑出太子之谋,诬构而废之。后得政,遂遇害。
子三人:李光顺、李守礼、李守义。李光顺为乐安王,徙义丰,被杀;李守义为犍为王,徙封桂阳,死在那里。只有李守礼活到了玄宗年间。
还是很聪明的一个人,但当时武则天意欲登基,所以把她聪明的儿子们一个一个发配然后杀了。命不太好
伟哉!宰相才也!

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然自郎署结知景帝,超擢侍郎,而所著书顾谓景帝为荒淫。其抑叶盛,挤岳正,不救罗伦,尤为世所惜云

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李贤博采古代君王治政经验,编为《鉴古录》,给代宗作为施政参考。

李贤是一位既懂阴谋也懂阳谋的大明首辅,为什么这么说?

许彬担任首辅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被石亨和曹吉祥联合扑灭,罢官发配。于是,明英宗任命李贤出任第十一位大明首辅。


李贤(1409年——1467年),字原德,河南邓州人。在一大堆明朝首辅之中,李贤的知名度并不高,甚至还因为左右逢源而有了“骑墙观望”的嫌疑,但这些都丝毫不影响他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1449年,面对蒙古瓦剌部的侵扰,昏庸的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之言,执意御驾亲征。结果,数十万明朝大军被瓦剌军包围于土木堡之内,不仅英宗皇帝朱祁镇被俘,就连数十万明军和数十位重臣都在此殉国,史称“土木堡之变”。

战前,正担任吏部考功和文选郎中的李贤,仅仅是五品的小官,自然没有资格伴驾出征。谁都没曾想到,正是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官,竟然会成为土木堡之变的受益者。

因为许多高级官员在土木堡殉国,使得明朝的优质资源空出不少。为了迅速稳定朝局,很多中下级官员获得了晋升的机会去填补这些空缺岗位,其中就包括了李贤。

明代宗朱祁钰临危即位后,重用于谦、陈循等官员,主张守卫北京抵抗瓦剌的侵略。无论于公的角度,还是于私的角度,李贤都坚决主战,反对南迁,逐渐得到了朱祁钰的青睐。

北京保卫战期间,李贤被升任为兵部右侍郎,具体协助于谦誓死抗敌。由于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也由于也先并未做好攻击北京的准备,所以明廷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击退瓦剌后,明代宗的皇位彻底稳固,李贤也更加得到器重,改任了户部右侍郎。

瓦剌虽然兵败撤军,但继续对明朝持敌视态度。为了给明朝内部制造混乱,也先居然释放明英宗朱祁镇回京,使得北京城中同时存在朱祁钰和朱祁镇两个皇帝。

在于谦等人的力主下,明廷继续尊朱祁钰为帝,改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这才化解了这场政治危机。在此期间,明代宗朱祁钰始终都把李贤视为自己的亲信而加以重用。

1457年,随着明代宗朱祁钰的病重,为朝中的石亨、徐有贞和曹吉祥等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联合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迎回被软禁多年的太上皇朱祁镇,逼退了明代宗朱祁钰。


在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基复位后,他立即犒赏拥立自己的有功之臣,比如石亨和徐有贞都被委以重任。

不过,朱祁镇在任命徐有贞担任内阁首辅的同时,还命李贤兼任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不久,李贤又被进一步重用,担任内阁大臣的同时还兼任吏部尚书。

由此可见,在明代宗执政期间,李贤必然和太上皇明英宗暗中也多有往来,这也成为他被人质疑“两边靠”的主要槽点。

徐有贞此人虽然不乏能力,但格局和心胸都很有限,担任首辅后不断翻旧账和报私怨,在严惩了于谦、陈循等人后,他又开始与石亨和曹吉祥等参与“夺门之变”的功臣交恶。

再次登基的明英宗,本不想大动干戈,希望尽快恢复朝局的稳定。但是,徐有贞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再挑起政治争斗,俨然成为了矛盾的制造者。明英宗在失望之余,很快就将其罢职流放。

之后,许彬接替徐有贞担任内阁首辅,但他资历尚浅,尤其缺乏政治经验,在屁股还未坐稳时就被石亨和曹吉祥合力扳倒。许彬倒是颇有骨气,不久就以身体抱病为由申请回乡养老。

于是,大明首辅的帽子就落在了李贤的头上。成为首辅后,李贤汲取前两任的经验和教训,一边收敛锋芒,迅速与石亨、曹吉祥等人拉近关系;一边又收集证据,等待合适的出手机会。

1459年,李贤在准备停当后立即出手,他掌握了石亨侄子谋反的铁证,还借此拉下了石亨本人。明英宗早已对当年拥立自己的石亨和曹吉祥太过居功自傲而不满,前一年刚处斩了曹吉祥。

盛怒之下,明英宗下旨将石亨削官为民。接着,李贤再添一把火,将石彪、石后等人的谋反办成了铁案,终将石亨株连后问斩。

消除这些重大隐患后,李贤腾出手来进一步完善了内阁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内阁的权责。

1461年,面对曹钦的举兵造反,首辅李贤居中统筹,在千钧一发之际力挽狂澜,既维护了明朝的稳定,又巩固了朱祁镇的皇位。

此事过后,明英宗朱祁镇大感其诚,大感其忠,特旨加封李贤为太子太保衔。

朱元璋立国以后,为了加强皇权统治而设立了锦衣卫,独立于内阁和六部之外,直接由皇帝统辖并只对皇帝负责。历经了朱明数位帝王,锦衣卫的权限越来越大,到了明英宗时期,其权限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尤其是,该机构的指挥使门达,仗着朱祁镇的宠信,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

身为内阁首辅,尽管不能辖制锦衣卫,也不能干涉锦衣卫,但李贤还是多次上疏,希望英宗皇帝约束和限制其权限。

朱祁镇虽然严厉训诫了门达,但是对他却依然非常信任,并没有太过惩处。于是,李贤尴尬了,他不仅没有扳倒门达,反而引起了对方的疯狂报复。

锦衣卫在审理袁彬一案时,门达故意诱导甚至指使其攀咬李贤,诬陷李贤是同谋。好在,朱祁镇还算聪明,将此事不了了之。

到了明英宗晚期,门达竟敢构陷和诬蔑太子朱见深,说他不忠君父,甚至还有图谋不轨之嫌,引起了朱祁镇的怀疑,甚至诞生了换嫡的念头。

眼见情势如此紧张,李贤不顾“臣子不涉家争”的古训,毫不避嫌的坚决为太子辩护,多次强调为了大明的宗庙和社稷安危,只能传于太子。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登基即位,也就是明宪宗。登基后的朱见深,感念李贤当年的仗义执言,感念他为明朝的呕心沥血,很快下旨加封李贤为少保兼华盖殿大学士,继续担任内阁首辅。

明宪宗罢免门达后,将其远远发配流放。不过,门达的党羽却开始群起而攻讦李贤,污蔑他沽名钓誉,首鼠两端。而且,朝中也形成了一股“倒贤同盟”,从四面八方对他展开攻击。

那时起,李贤逐渐厌倦了官场争斗,开始萌生了退意,在向宪宗请辞时却被坚决下诏慰留。

1466年,在父亲过世后,李贤请旨归家为父丁忧。不过,明宪宗朱见深在数月后就以国事为由,下旨“夺情”起复李贤,继续担任内阁首辅。

1467年,李贤在位期间去世,终年才五十八岁。宪宗在惊愕之余大为悲恸,下旨哀思并宣布辍朝一日,追赠其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和太师,谥号是“文达”。

为了彰显其功绩,明宪宗还加恩李贤之子李璋为尚宝司司丞。

作为一名政治家,李贤颇有古代的贤相遗风,被后世认为是“三杨”之后的明朝大贤。据《明史》记载:

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

李贤在担任首辅期间,他的灿然治理使得大明在土木堡之变后出现了国力的复苏迹象。不过,李贤八面玲珑的性格和步步为营的心机,使他显得太过于精通权谋和诈术,阳谋之余他的阴谋也不在少数。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李贤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9261.html
文章标签:明朝 大臣 评价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李贤]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