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02 16:01:5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因为史官掌握决定将什么记入史书的权利,会记载帝王的一些生平事迹,并且形成很多的实例参照,还有对帝王的一些评价。因为谁都想能青史留名,不想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糗事!特别是大权在握的君主更是想要留下一个英主、贤君、甚至圣君的美名,就好像现在的明星和有钱人看重公众形象一样。所以皇帝不敢杀史官。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皇权至高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史官能将自己的丑事和坏事记入史书中,还能让皇帝忌惮一点,算是起到一种监督作用吧。
其他
宋代是除了明清两代以外君主权利最大的,可是宋代皇帝却非常的怕史官!古代皇帝之所以怕史官主要在于史官虽然是皇帝任命的,史官官职也不大,皇帝却无权更改史书内容。
史官的职责就是秉笔直书,真实记载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历史上发生过几件著名的事件,对于史官精神的弘扬和让历史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起到了截然相反的作用。皇帝虽有威严,掌握着天下人及大臣们的生死,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大臣们也掌握着帝王的命。
皇帝虽有威严,掌握着天下人及大臣们的生死,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大臣们也掌握着帝王的命运,这是做皇帝者心知肚明的。所以,帝王们会使用手段,收笼一些亲信,为己所用。而大臣们也了解这点,怕有出格之事,被人告密,祸及宗族。如此相互牵制,形成了一个″尔虞我诈"的皇权阶级。
其实,皇帝怕大臣的主要原因,是怕大臣"结党"抱团。如果大臣一旦抱团,那就会对皇帝产生极大的威胁。正如朝鲜的王,其实并无多大的权力。因为权力都掌握在两班(文、武)手里,所以朝鲜王为了保住王位,只能听任两班的摆布。
只有这样,他的王位才能做得长久。要不然,朝鲜的朝代更叠一次,怎么需要很长时间。中国的帝王惧怕大臣,最容忍不了大臣″结党",但会用手段对大臣们制约。而每个太子及皇子们,都会拉帮结派,为日后做准备。这就产生相互制约,防止大臣们搞″事"。
在中国古代,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害怕史官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得从我国史官设置的历史沿革说起。
时间:最早追溯到奴隶制的夏朝,《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这里的太史令终古就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史官。
职责:按《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说白了,史官就是记录国家大事和皇帝言行的官员。它的分类主要有2种:一是记录类,比如起居录,史官们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二是编撰类,比如编撰前朝的历史,人物等。
著名史官: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官就是司马迁,他写的史记,对后世影响极大,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次,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他们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向他们表达崇高的敬意吧!
关系:帝王和史官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总体来讲:任何一位帝王,都希望名垂青史,留下美名,因此对史官的记载非常在意,甚至斤斤计较;反过来,史官中的大多数都以司马迁为榜样,刚直不阿,秉笔直书,不掩恶,不溢美。
其结果往往是帝王胜,但忠于职责的史官和重史的传统文化也反过来影响了皇帝的言行。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宋太祖的不乐正是这种矛盾的真实体现。
献给备战历史高考的莘莘学子。有用就转起吧!
古代皇帝没有“不能改史书”的史实。
1、如果皇上不能改史书,那么历史上诸多历史疑问就不存在了。如:如唐太宗的皇位问题。
2、史书未必一定能如实纪录历史,而是收集各地事件,再编集成书。中国王朝历史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被指是统治者的治国工具。
3、史书中有诸多不合理或以神鬼描述的文字,如皇帝未出生便有龙气包围之类。而在当时修书时皇帝必定会对史官加以控制,增加奉承之说话,删除负面事件,而后代的皇帝亦会对前朝的历史加以篡改,以保证江山正统,清朝的历史则被指是褒扬满族对中国的贡献。
4、即便在现代,不论资讯如何发达,也常常出现消息被封锁的情况,所以学者认为史书中也有不少虚构成分。
扩展资料:
“信史”,字典上的解释是“真实可信的历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流传下来的史书特别多,以官修《二十四史》为代表,皇皇数万卷,蔚为大观。这些所谓的“信史”,并不一定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是经过了删改、美化,人为加工的成分很大。
宋朝有个叫石守道的人,编写了一部书,书名叫《三朝圣政录》,记载的是关于皇帝的一些事,编好后,打算献给皇上,便拿着这部书稿去征求大臣韩琦的意见。韩琦看过书稿之后,说书中记载的一些事件不适合写到书里。
他举了一个例子,书中有一处写道:太祖皇帝因为迷恋一个宫娥而耽误了上朝,群臣们有意见了,太祖醒悟过来,就在这个宫娥睡觉时把她给杀了。
韩琦说:“这件事怎么能作为万世尊奉的标准呢?已经迷恋了,又因厌恶这种迷恋而将宫娥杀死,宫娥有什么罪呢?假使太祖再有宠爱的人,不知要杀多少。”
于是,就命石守道把书中这类“不适合”的事全部删掉了。石守道的这部书,应该是真实地记录了史实的,但在韩琦看来,书中那些“不适合”的史实有损圣上的光辉形象,所以必须删除。
其实,这正是很多历史书作者惯用的做法,就拿《二十四史》来说吧,基本上某一朝代的史书,都是在这个朝代亡国之后,由继任的那个朝代的人来写的,继任朝代的统治者,为了美化自己的统治,就把不利于自己的史实删除。这样一来,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就不是真正的历史了。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不那么光彩的事件,如李世民弑兄杀弟的玄武门事变;如朱棣武力夺取侄子江山的靖难之役……这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经过美化之后,都披上了合理的外衣,堂而皇之地被载入史册了。
传统的史书,特别是官修史书,常常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对史实进行修改,把有损于权势者伟大光辉形象的文字加以美化,或者干脆删除。
鲁迅就曾讥讽过“一套二十四史是帝王的家史及起居史”;柏杨先生说得更直接,他说中国的史书几乎是“鬼话连篇”。经过“美化”和“删除”了的历史,已经不是真正的历史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书
参考资料来源:洛阳日报——“信史”未必都可信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