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看待秦始皇统一全国

时间: 2022-08-30 17:01: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如何看待秦始皇统一全国

一统天下,世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是怎样的?

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

中国人口历史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就可视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而且由于中央集权和忠君思想,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许多国家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到秦始皇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1、大怒湘君

有一次秦始皇出巡时,在湘山祠遇到大风,几乎不能渡河。秦始皇问博士(当时的一种官职)说:“湘君是什么神?”

博士回答说:“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埋葬在这里。”秦始皇对这个湘君非常生气,认为是在故意与他作对,就派人把湘山上的树全部砍光。因为当地是红土,湘山也变成了红色的秃山。

2、荧惑守心

荧惑守心指的是一种天文现象,“荧惑”是指火星,由于火星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因此古代称它为“荧惑”。但火星被认为是战争、死亡的代表。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时期,就出现了,史书记载有颗陨星坠落在东郡,落地后变为石块,老百姓有人在那块石头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听说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问,没有人认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全部抓来杀了,焚毁了那块陨石。

3、今年祖龙死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深秋的一天,秦始皇还在迅游,前面忽然出现一个陌生人,拦住马车。这人手里拿了一块玉璧,不声不响地塞给使者。

使者狐疑接过,未及开口,对方就抢先说了一句话:“今年祖龙死”!掷地有声。使者吓得够戗。“今年祖龙死。”祖,就是始祖,人之先;龙,君之象。意思是说今年秦始皇要死。陌生人撂下这句石头般冷硬的话,掉脸儿飞快走掉,使者回过神再想找,人早已不知去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3、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4、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5、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6、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
一句话:过在当朝,功在万世
雄才伟略,有抱负,

对于一统六国的手段,你是如何看待秦始皇的?

秦国统一六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数代帝王励精图治并一以贯之,秦王嬴政水到渠成,毕其功于一役。

一、顺应时势。战国七雄,秦国率先打破了“铁饭碗”,改变用人和考核机制。用人方面,《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故事,周公和姜子牙分别被分封于鲁、齐,俩人就管理方式进行探讨,周公说“亲亲上恩”,姜子牙说“尊贤上功”。前者的意思是用自己人,把国家经营成家族产业;后者是实行聘任制,雇用有能力的人管理。

事实上,齐国果然成为了春秋第一个称霸的诸侯,而鲁国则一直不死不活地在齐、楚等大国之间受了一辈子夹板气。秦国改变是从秦穆公和百里奚开始的,而脱胎换骨则始于秦孝公和商鞅,此时,布衣英雄真正走上历史舞台,张仪、白起、范雎、蔡泽等人先后登场,成为秦国崛起的中坚力量。考核方面,最著名的就是“军功”,根据秦国的赏功法令,一个人头可以换一百亩土地,按照当时的生产力,一个人头刚好够养活一家人,几个人头就可以凑个小地主了。正是这些赏罚让人看到战场上总是六国军队在跑而秦国军队在追的无奈场面。

二、远交近攻。与赵国会盟(渑池之会)、与齐国相约称“帝”、忽悠楚怀王……是为“远交”;蚕食韩、魏,逐步开辟河东根据地……是为“近攻”。同时针对苏秦的“合纵”大搞“连横”,分化破坏六国反秦联盟。当六国纷纷醒悟的时候,秦国已经做大,剩下的只有任其宰割了。

三、战略变化。春秋时期,战争非常彬彬有礼,称为“观兵”,像宋襄公“不伤二毛”、不半渡而击都是“以战为礼”的思想遗传,而像“崤之战”的伏击战、“借虢伐虞”的偷袭战是很不厚道的。但从白起开始,战争逐渐完成了向攻城掠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转变。伊阙之战,白起杀韩、魏联军20余万;长平之战坑赵军40余万;鄢城之战,打开楚国门户。华阳之战,歼魏、赵军15万。掠地方面,仅249—247年间,蒙骜就夺了韩赵魏90多座城池。也正是通过歼灭战,六国慢慢地丧失了战斗力和抵抗力。

从公元前228年赵国灭亡到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秦王嬴政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天下一统,实际上是从秦昭王就开始的蚕食鲸吞早已做好了铺垫,天时地利全部占齐,而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适逢其会。于是,摧枯拉朽,横扫六合,六国毕一!

我觉得秦始皇非常有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且他有很强的领导才能,也很有想法和野心,才能最终把六国统一。
我个人认为秦始皇他非常的厉害,因为他是第一个把国家进行统一的人,而且他还让自己的军队镇守边关,让外来的国家都不能侵略中原。
我觉得秦始皇非常有手段,而且他很有治国之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统一六国,他是非常有能力的,但是我觉得他的脾气比较暴躁,也有的时候的手段太过残忍。
我觉得这个时期的秦始皇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君王。不管是他对人才的任用,还是长久的战略眼光,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明君。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你怎么看呢?

其实也不用讲这么多,就是一条足够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出现了中国的概念。

此后的中国大体是维持着版图并且不断扩大,大部分时候是统一国家。

再看看印度,在莫卧儿王朝之前整个印度四分五裂,各国互相攻打,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就算是莫卧儿王朝也没有完全统一印度,后来还是不断被周边国家攻打,战乱不断。

但统一的中国,在古代内部大体还是没有什么战乱的。

以北宋南宋为例,除了敌人入侵以外,国内基本是和平的,偶尔有宋江、方腊之流的匪盗暴动,影响也是有限的。比如方腊虽然有30多万大军,前后不到1年就被歼灭。

如果中国不统一,或者只是形式上统一,又会怎么样。

大家可以看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历史。

以比较好的五代十国来看,不要说老百姓死了多少,就连各国皇帝也不得善终。

五十三年里换了5个朝代。

这5个朝代里的绝大部分皇帝,都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害死的。

即便一些皇帝貌似是病死的,其实也都是虐待或者惊吓过度而死。

据宋欧阳修《新五代史》记载,后梁太祖朱温被儿子朱友珪弑杀,卒年61岁;

废帝朱友珪遇政变被杀,卒年27岁;

末帝朱友贞亡国被杀,卒年36岁。

后唐庄宗李存勖被乱军射死,卒年42岁;

明宗李嗣源病中受惊而死,卒年67岁;

闵帝李从厚被废后用绳子勒死,卒年21岁;

末帝李从珂国灭自焚而死,卒年51岁。

后晋高祖石敬瑭忧愤病死,卒年51岁;

后汉高祖刘知远忧愤病死,卒年53岁;

惠祖刘承佑被叛军杀死,卒年21岁。

后周太祖郭威病死,卒年51岁;

世宗柴荣病死,卒年38岁;

恭帝柴宗训退位后封郑王,传被赵光义谋杀,卒年20岁。

所以秦始皇统一让中国有了整个国家大一统概念,不会像很多地方一样始终是小国林立,互相厮杀。

就这一点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就有很大贡献。

我个人认为是利大于弊,因为中国第一次大一统,然后人民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个标准,也让人民有了统一的概念,让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
利大于弊,对当时的人们是结束乱世迎来和平可以稳定发展,对后世是形成了华夏文明大一统的必然性
当然是利大于弊,因为统一以后才能更好的发展,分裂的国家只会导致政局不稳,人民无法安心的生活,并且统一促进了时代的发展。

秦始皇的统一有何意义?为何说他才是真正意识上的统一?

秦始皇的统一有何意义?为何说他才是真正意识上的统一?当然不是,没有秦始皇,也会有张始皇,李始皇,要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那是在几代秦王的努力之下,最终才做到的,其实功劳不能全部算在秦始皇一个人身上,只是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六国也是最弱的,机会也是最大的,当然秦始皇也绝对是个千年一遇的,有能力,有才干的皇帝。从地里上来看,那时中国虽然有各路诸侯国,不过还有一个周天子,名义上来讲,仍然是一个国家,只是处在一个分离期,每个人都想统一全国,只是都没有那个实力,而到了秦始皇时期的秦国,那绝对是超级大国,实力雄厚,对比其他六国,都不在一个等级,所以统一是大势所需,人心所望。

从民族上来看,当然统一也不可避免,都是华夏民族,同一个祖先,同一个文化,到了战国时期,其实分分合合已经几千年了,秦国统一六国,势在必行。其实秦国统一六国,必须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商鞅,是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变的空前强大,这才有了绝对的实力,去统一六国,当然秦国刚好也出来了几代有作为的秦王。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已经证明,我们有幸在现代时期,去回顾历史,认识历史,学习历史。不是说秦始皇才能统一中国,是因为历史到了那个节点,不仅要天时地利人,还要有历史性的象征性革命。

那时候秦国无论军事实力,国家经济都以大大超过六国的任何一国,并且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社会的变革从由单一的贵族把控,变成可以凭借军功获得良田,一支钢铁之军形成。有人说,魏国武卒也很厉害,那时魏国也国富民强,为什么没有统一,那时因为秦国是奋六世之余烈,各代秦国都注意招揽人才,而魏国只是文王,武王强盛,不知留住人才,放商鞅入秦,陷孙膑入齐等等一大批有识之士。并且秦朝的军事素养和人民信仰很高,有一句话是,赳赳老秦,死战不休,每个秦朝的人都有一股狠劲,导致和山东六国死磕那么多年,许多秦王都是战斗而死。所以秦始皇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再拥有先进的军队,富有的国家,足以扫六合。并且那时六国也早已厌倦战争,疲惫不堪,而秦国以秋风扫落叶迅速统一。

因为秦朝他真正做到了全国统一。他最大的意义就是将中国实现了统一,把民族的凝聚力实现起来,基本上确定了中国的版图。
他的统一的意义就在于统一了制度,还有经济和文化,因为在他那个时候只有一个国家,并且在思想上也进行了统一。
建立了制度,结束了战乱的局面。因为他统一了文字,创造了统一的钱,让人民成为一家人。

怎样评价秦始皇统一六国

  统一的历史条件
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时,具备实现统一的三个客观条件:1)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2)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在七国中秦国最有条件实现统一.
意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教师强调指出,自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
封建帝制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虽然也存在过夏商周等名义上统一的国家,但是不论从民族形态、政治结构还是社会经济形式来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中华帝国的形成,是从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始的.而且从秦始皇开始,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也确立下来,一直被沿用到清代. “德迈三皇,功过五帝” 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 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原封建割据的国家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王”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便令臣下议帝号,诸大臣博士商议的结果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上尊号为“泰皇”.然而秦始皇仍不满意,单取一个“皇” 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始皇又下令取消谥法,不准下一代皇帝给上一代皇帝起谥号,自称为“始皇帝”,并安排好自己死后儿孙继位,“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为显示皇帝的威尊和与众不同,从秦代开始规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文字中不准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称“朕”,印章称“玺”,而一般民众再不许使用“朕”、“玺”二字.此外,还制定了一套服饰制度.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战国时秦国原有相、相国,统一全国后,称作丞相,李斯为第一位丞相,乃百官之首.“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原称尉、国尉,统一全国后称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主五兵”,乃武官之长.御史大夫:秦国原有御史,后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御史大夫掌监察,“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其位略次于丞相. 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而实际之数并不止九个,大部分为秦原有,少数是统一后新设的:奉常:掌宗庙礼仪,有丞.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下属有大夫、郎中、谒者.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有丞.太仆:掌皇室东马.廷尉:掌刑罚,全国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监.典客:主管秦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宗正:掌宗室亲属事务,有两丞.治粟内史:掌谷货,有两丞.少府:负责供应皇室用之山海池泽之税,有六丞.中尉:负责京师保卫,有两丞.主爵中尉:掌列侯. 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如丞相总领朝廷集议和上奏,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并收阅各地的“上计”. 但统兵之权却属于太尉,而且御史大夫也有权复查大臣的上奏和地方的“上计”.太尉虽名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统一后的地方政权组织,主要是推行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组织.刚统一时,秦分天下为36郡,以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郡数最多曾达46郡.郡置守、尉、监,守治民,尉典兵,监御史则负责监督百姓及官吏,职务类似于中央的御史大夫.郡守、郡尉和监御史明确分职,是与中央政权的“三公”明确分职的原则相一致的.郡下为县,县的长官为县令(长),属官有丞. 县以下以乡、亭为单位,“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侥.”乡三老、啬夫、游侥的职责大致与郡的守、尉、监相仿,“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乡以下为亭,亭为秦时重要的地方基层组织.亭有亭长、亭父、求盗各一人,任务是平时练习五兵,接待往来官吏,兼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 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改变了世袭制,而且取消了“食邑”、“食封”制,规定了每一个官吏俸禄,自丞相至下层官吏皆有定秩,由“二千石”至“斗食”不等.这种制度自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历封建社会2000年之久而基本未变. 第四,以“五德终始说”为加强统治的思想武器.秦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为自己的一统天下寻找正当的理论根据,采用“五德终始说”,宣扬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根据“五德”说,“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衣服旄旋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车同轨,书同文” 除了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外,秦始皇在经济、文化等等方面也作了一些统一的工作. 颁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律令.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国家呈报,这就意味着秦王朝承认他们的私有权,并给予保护.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上农除末”,打击非生产性活动,鼓励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政策.这一措施对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封建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秦统一前,货币很复杂,不但形状、大小、轻重不同,而且计算单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布钱、刀币、圆钱和郢爰四大系统.除郢爰流行于楚国外,布钱流通于韩、赵、魏;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圆钱流通于秦、东周、西周和魏、赵等国,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为“半两”钱.这种,圆钱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秦在统一全国前,度量衡方面的情况与货币也差不多,非常混乱.秦已于商鞅变法时就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定. 全国统一后,秦政府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度量衡,并把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 战国时代处于长期的分裂割据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东方六国文字难写、难认,偏旁组合、上下左右也无一定规律,严重阻碍文化交流.公元前221年,秦世皇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修驰道堕壁垒.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地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同时各国间的道路宽窄也不一致,影响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公元前220年修建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一条由咸阳直向北伸的“直道”,仅用2年多的时间即告完成.这些“驰道”、“直道”,再加上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后又统一道路和车轨宽度,便利了交通往来.秦统一后采取的以上措施,对于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世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对中国历史的走向,无庸讳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章标题: 如何看待秦始皇统一全国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8760.html

[如何看待秦始皇统一全国]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