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在古代,大一统的国家(地区)和分裂的国家(地区)相比较,究竟哪一个更能抵抗游牧民族的征服并统治

时间: 2022-08-26 22:01: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在古代,大一统的国家(地区)和分裂的国家(地区)相比较,究竟哪一个更能抵抗游牧民族的征服并统治

为什么中国喜欢“大一统”,而欧洲好闹分裂

在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分裂反复出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是作为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却是统一。在各种不利因素造成分裂后,归于统一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必然。有人可能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是,自宋以后,七、八百年来,中国绝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的,何况此前还有汉、唐等长时间统一的皇朝,在全世界独有。
欧洲历史上却是另一样,虽然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拿破伦都曾占有相当大面积,但是,分裂成小国似乎是其历史的必然。
这种规律性的差别,必然有某种原因,人们也曾提出一些说法,但牵强不能令人信服的居多。其中有两种似乎比较有点道理。

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说古代中国的水患相当严重,一个个小国自己无力去兴修水利,不得不选择大国统一的路线。这是说不通的。其一是中国古代黄河上游植被仍保持着,水患并不像后代那么严重;其二是南方并不受黄河水患的影响,而占有南方则是统一的必要条件;第三,按这种说法,为了对付水患需要动员全国的力量,其实,黄河大泛滥时,即使动员全国之力,在古代也根本治不了,若不是大泛滥,局部力量也就可以对付的了。
事实上,在东汉贾鲁成功治理黄河后近千年中,中国多处于分裂状态。而北宋仁宗嘉佑年间、徽宗重合年间、至金世宗大定、明昌年间黄河前所未有的多次大泛滥、数次大改道,并没有任何征兆引向国家的统一。可见这只是一种从书斋中的概念出发的说法。
与之相关的说法,大一统有利于集中国力救灾。这有趣的很,有过一个大一统皇朝的建立是为了救灾的吗?相对而言,当气候较好,灾荒较少的年份,往往多是统一皇朝稳固时期(如汉唐等),反之,灾荒不断(如小冰河期来临之之类),最易引发外族入侵,内乱不止国家分裂(如三国到南北朝等)。

另一种说法则是说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乃是出于安全的需求。由于北方有着强大的游牧族,似乎只有统一的皇朝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对付北方铁骑的入侵。
这也是一个是似而非的说法。对于一个一统皇朝,和北方民族间有着非常长的边界防御线。如果国力强大,当然没问题,但弱一点,防线就可能漏洞百出。反过来,如果国家分裂,但局部力量很强,也不会弱于游牧族。
如战国时的秦及赵,和北方民族打仗并不吃亏。中国南北分裂,北方也未必就弱于游牧族,如三国时的曹魏。至于南北朝时北方的北魏,本身就是游牧族出身,更不会怕北方的,如柔然的入侵(花木兰就是这时的故事)。
只要不是分裂到如唐末藩镇那么分散小独立政权,就不至于那么怕北方游牧族。如果中原北部大部分基本统一,会有力量对付从游牧族的入侵。
反过来说,对北方入侵抵抗力弱小的北宋,却是基本上统一了的中原的皇朝。

什么原因致使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有两个条件是必须的:民族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这是两个必要条件,当然不能断言说是充分的,例如地理条件就不能忽略,不过,中国和欧洲的地理条件比起来,欧洲没有山西那样到处山地,没有四川那样交通闭塞,更没有江南遍地河流的水乡,统一的地理条件应更好些。

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开始,就不是以血缘辨别什么人是‘王臣’,而什么人不是。从那时起,就几乎看不到中原民族在征战中把俘虏及被征服的地方的子民大规模的卖作奴隶的记录。也没有汉族不许和外族通婚的律令。这就给不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中国的科举,并没有排除外族参加的条例,这是很厉害的。当外族人发现只要念好书,就可以当官,乃取得地位与富贵之坦途。宋朝迁移来的犹太人就是沿此而融入的。
春秋战国就有一次民族大融合,那时所谓‘北狄东夷西戎南蛮’除了迁移到南北西更远的地方去外,都融入了后来形成的汉族,产生了大汉帝国。到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又一次融合,产生了大唐帝国。后来的契丹、女真等都大量的融入,融入后的外族人本身并不感到低人一等被歧视,时间长了绝大多数人就会把汉族当作自己的族属。
所以在大分裂后,新皇朝出现,统一中国,甚至在某些地区以血腥手段压服,但其结果是民众依然都归到统一旗下,并无严重的心理障碍,没有人有做了亡国奴的想法。
相比之下,欧洲就很不相同。罗马帝国本来可能为欧洲大一统打下基础的。后世欧洲人对罗马帝国有着深深的崇敬:中世纪曾出过‘神圣罗马帝国’,罗马尼亚人自以为是罗马人的后裔才有这样的民族名及国名。古俄罗斯的皇帝称沙皇,则是认为自己的凯撒大帝的继承者等。但是,古罗马从根子上就排除了民族融合,在征服一地时,不但俘虏全部沦为奴隶,在很多情况下,当地的居民,不论男女老幼也一律虏来在奴隶市场上发卖。罗马公民则绝对高人一等,虽然在后来罗马帝国衰亡时,也曾给外族上层人物大量授予罗马公民称号,但已经来不及了,何况,对于整个外族来说,授予的还只是极少数。
从开始,古罗马就种下了分裂的根子。欧洲人崇敬罗马帝国,也必然在思想深处埋入这种排除融合的基因。
当拿破仑征服大半欧洲后,被征服者自然而然的就会有亡国奴的感觉,分裂是必然的。

公认的文字也是人们从感情深处对大一统不反感的重要因素。权威通常需要文字来体现,如圣旨、法律、军令、政令、各种经书以及体现人们感情的文学作品都需要文字来发布、传播和传承。在古代,识字率极低,对文字的敬畏是普遍且正常的。
虽然中国的方言众多,且可能互相之间可能都听不懂,但是书写出来,彼此沟通毫无障碍,就可能产生强烈的同一国家与同一民族之认同感。大分裂,如西晋到隋朝,中国曾有数百年的分裂,但统一之后不论统治者出于何处,大家都是用同一文字,一般人不会有被外族人统治的感觉。
查理大帝的法兰克王国,即查理曼帝国,曾据有现法、德、意、瑞士等国的大部分领土,是个大帝国。但是从根子上就有着离心的分裂因素。当查里把王位传到长孙时,他的两个兄弟造反,最后缔结条约三分帝国(后来发展成法德意三国)。有趣的是,在两个弟弟起兵时发表的誓词就是分别用罗曼斯语(罗马化的法兰克方言)和条顿语(日耳曼方言)两种语言写成的(很怀疑只是用嘴巴说了誓言,而不是写下来,虽然书上这么写的)。
统一的中国的存在,要感谢汉字,这种独特的文字(有分析语或孤立语等称呼)是很难照猫画虎的另创一套的。西夏文、契丹文、女真字都受汉字启发,模仿汉字创立的文字,但很难达到成熟程度,使用时间不长也就废弃了。反过来说,模仿一种拼音文字,创立另一种语言的文字,相对来说,就容易些。当操各地方言的人们都用拼音的方法建立了自己的文字后,并经多年(比如说数百年)传承,就可能认定自己和使用不同文字的那些人是不同的民族。再要统一,使用的文字不同于自己原来的,产生亡国奴的感觉就很容易产生。

其实统一的关键是需要有‘英主’,也就是有野心,且有足够能力的大人物。看中国历史,有野心的大人物实不少,但真有足够能力的人就少多了。欧洲不乏有野心、且有足够能力的大人物,只是上述的条件不具备,大一统只能是以失败告终,所以那样有见识的的人只能在不同的民族国家间纵横捭阖,或战或和,用尽阴谋诡计来为自己夺取利益,而少有起统一欧洲的念头。
因为中国有统一的文化
因为有秦始皇,统一文字 货币 度量衡等,并摧毁分封制,采取中央集权。

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是什么?

我们高一历史最近在上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先上了尧舜禹他们的禅让,再到世袭制,再到秦始皇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然后还有分封制什么的。接着又跳到古希腊的城邦制。老师让我们归纳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比较两者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啊?那位历史高人帮帮忙,最好能多一些,300字以上,能分条概括最好。好的答案我会追加分数的哦。。。谢谢了。
中西方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1、城邦制度

  在地中海希腊半岛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了约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小国寡民是城邦的突出特征。城邦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在古希腊人心目中,“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绝对独立。希腊城邦的政体类型多样,大致分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寡头制、僭头制等。其中,雅典和斯巴达是最著名的城邦。斯巴达实行贵族制,雅典以民主制著称。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尤

  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2、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民主制的确立:君主制—贵族制—梭伦改革—颗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
  (2)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3)评价:一方面指出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的产物,有其时代的局限,所采用的公民直接参政、轮流坐庄的形式所导致的结果也并非总是公正的,雅典的民主统治仍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另一方面则要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指出了一条道路。雅典的民主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性。所以,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不愧于希腊地区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典范的。
  3、希腊城邦独具特点:①独立。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势力,有自己的法律体系、官员、法庭等等。这些城邦即使是结盟也没有一个最高权威,是互不统属的。②直接民主。最高权力属于公民大会,与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制有关,这是东方所没有的,可以选举官员、判决等等,公民大会的权威高于任何个人。③公民。公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但是边区居民、外邦人、农奴、妇女都没有公民权。公民只是所有人中的百分之几。④义务官制。没有官薪,全凭自愿服务。根据公民大会选出的一般是临时的职务,服务完后就完了,只有少数固定官职。后来采取了公务津贴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⑤法制。国家要根据法律来治理,有严格的司法系统。往往开国者是最重要的立法者。公民之间的矛盾斗争往往有在法律中先解决的传统,在迫不得已时才采用武装对抗。
  雅典是古希腊的主要城邦,是民主政治思想的产生地。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历史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最狭隘,是指享受民主权利的人数太少;最充实,是指全体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有直接与平等的权利。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在古代的中国和希腊、罗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是随着夏世袭制的建立而开始出现的。商周时期,经历了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个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注意几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统一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和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其中最给后人以启迪的是与古希腊城邦制度、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
  世界各民族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最早建立的国家都是城邦类型的小国。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一些村落,一城一邦,故称“城市国家”(简称“城邦”)。不同的是,其他民族大都随历史的发展,由小国演变为大国以至帝国,而希腊文明的特点却是,它保留城邦小国纷立的局面较其他文明更为长远,而且是在城邦体制下达到其文明繁荣昌盛的高峰。

  希腊城邦多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各邦独立自治,城邦就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独立主权国家。各邦公民享有不同程度的政治权力(妇女除外)。而奴隶及外邦移民则处于受压迫、剥削的地位。所以,古希邦城邦实际上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维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五、古希腊制度与中国制度法差别
  古代东西方文化有所交流,两种法律体系也曾相互影响。但是这样的影响却是很有限的。、古东方法一直没有走上古希腊法的道路,而古希腊法也没有沿袭古东方法的的模式,
  早在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就已深刻地意识到东方政治制度与希腊制度具有本质的不同。他指出,希腊的城邦不是血缘团体,而是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社会性联合体,是“政治社团”。他仿佛针对我们当代某些史家的看法似的指出:“有人说〔希腊〕城邦政治家和〔东方〕帝王、或家长、或奴隶主相同,这种说法是谬误的。”(《政治学》中译本第3页)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普遍地起源于早期文化的氏族组织(这种氏族,根据历史学家杨的看法,严格地说应该叫姓族)。在拉丁语、希腊语和梵语中,这个字的词根都是“生殖”,意味着继承共同祖先的一个血缘亲族团体。无论在中国商周时代的城邑社会中,还是在希腊、罗马的远古社会中,都可以发现,这种姓族组织乃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自商周以来,血缘亲族关系一直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在此后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先秦时代的姓族宗法组织转形为秦汉以后的宗族组织,又转形为唐宋以后的姓氏亲族组织,再转形为明清以下直到近现代的乡村家族组织,虽然在形态上历经演变——但其基本结构却一直能够保持不变,并积淀在社会人际关系和价值系统的深部。实际上,经常被史家叹为历史之谜的中国文化的那种巨大的内聚力、再生力,那种连续性和迟滞性,其秘密,都正根源于此中。   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为例。皇帝和臣民的关系,本来只是一种隶属和统治的政治性关系。在欧洲中世纪,君臣间的政治性关系甚至也是一种契约性关系(见《西欧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研究》第107页)。而在中国,这种政治关系却不仅是一种政治关系,而且是一种亲族式的伦理关系。事实上,中国官僚政治结构,同时也就是一种虚拟的政治亲属辈份结构。皇帝被称作“君父”,所有的官吏依其等级的差别而成为人民的尊长。他们不仅享有政治权力,而且享有父权。因而治家的方式被用于治国,家庭伦理结构成为政治法律结构的原型。这种观念对西方政治家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对中国人来说却是极其自然的。所以,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政治概念)与“孝”(伦理概念),“尊尊”(政治概念)和“亲亲”(伦理概念)。就功能来看,在中国社会中,非常习惯于将血缘组织、经济组织、宗教组织、军队组织四位合于一体。寓政于亲族,寓农于亲族,寓兵于亲族,寓文教于亲族。农民在血缘组织(即“社”)内集体劳动,征赋与共。这种家、政、教、农、经、军合一的组织,甚至又以“公社”的形式重建于现代,其原型则正是中国古代村社中这种以血缘为核心的组织结构(一九五八年曾大量印发《汉书与张鲁传》作为文件,供建立人民公社者学习,这不是偶然的)。
  此外,我们知道,皇帝自称“天子”,认宗于天和自然神,意味着他是天神的儿子。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和宇宙观,集中体现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念——实际就是以亲族人伦关系作为本体论的自然观念。中国文化中几乎所有的神(不论是自然神还是文化神),都被认为与中国人有直接或间接的亲属关系:如“天公”、“地母”、“东王父”、“西王母”等等,不一而足。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可以概括在两个“五伦”的公式中:一、天、地、君、亲、师;二、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前者是五伦的本位,后者是五伦在人际关系上的推广。而二者的深层结构,都与中国人的亲族观念相关联着。
  但在希腊则不同。从很早的时期起,这种血缘亲族关系的纽带在希腊社会中就被打破了,就不再成为维系社会结构的基本关系了。公元前六世纪,由民主主义政治家克里斯提尼所推动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希腊城邦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商业社会。商品经济的发达,航海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大量外邦人的迁入定居,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腐蚀和瓦解了古希腊社会中那种血缘性的亲族组织。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导致了古代希腊在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上,都与古代中国发生了根本性的不同,并决定了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以后发展道路的全然不同。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当代史学中,往往以一个“奴隶制度”的名称,把如此不同的两种古代社会制度说成是本质相同的,这种做法乃是何其荒谬!现在,该是让历史学从这种教条主义的历史公式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了
  古希腊的传统爱智,诞生了形式逻辑、平面几何和科学试验;东方的文化重悟,所以有道家的“道”和佛教的“空”。西方人多有上帝情怀,相信“神爱世人”;东方人颇重世俗伦理,信守“仁者爱人”。这些文化特质也在法律上有着鲜明的体现。
  希腊城邦本身就是公民集体联合的国家组织,所以,尽管其政体有所差异,但都不同程度地实行公民政治。民主制下每个公民都是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的当然成员,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其民主性在古代历史上首屈一指,亦即其公民政治的发展在古代世界史上臻于顶峰。贵族制与民主制是希腊城邦中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下,尽管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部分公民——贵族手中,但另一方面,由全体自由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在形式上仍是最高权力机构,在有些城邦,甚至还拥有相当的权力。
  雅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而是长期斗争的结果。其中既包含下层平民群众的反抗,也凝聚着杰出人物的智慧。在这一过程中,先是贵族推翻腐朽的君主制,确立起贵族制,从而为向民主制演化准备了条件。
  2.古代希腊城邦政体有那几种形式?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形式: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①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②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和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是其民主政体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使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
  ③一切官职向公民开放并由选举产生。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初创、确立、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地方行政制度、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选官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更为深远。
  1.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包括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金朝的猛安谋克制、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僧官制度、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认识: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猛安谋克制以及蕃汉分治等我国少数民族政权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僧官制度和土司制度等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2.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认识:

  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选官制度:主要包括汉朝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
  认识:
  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审时度势,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这既是对处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乡举里选”的传统做法难以为继。在此情况下,三国时的魏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整个两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门第高的士族腐败,因而加剧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地方割据分裂的倾向,说明士族制度已经腐朽。同时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制。由于一般农家子弟生活贫困,能读书应试者可谓凤毛麟角,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是庶族地主。因此,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种种弊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

  4.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及其阶段性特征
  西周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
  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纷纷出现,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至汉武帝时期州刺史的设立,标志着监察制度更加严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如选官用人制度,自察举制经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过渡;中央中枢机构,自“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军事制度,出现于北朝的府兵制,发展成为隋唐府兵制的基础;赋税制度,曹魏的租调制是隋唐租庸调制的滥觞;土地制度,从曹魏的“屯田”、西晋的“占田”发展到北魏的“均田”,为隋唐均田制所直接继承。这些发展中的重要制度,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支撑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而且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证。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继秦汉以后又一次大的发展时期,其确立的基本框架,一直影响到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隋朝统治者采取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确立三省六部制,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改革地方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建立科举制,扩大地主阶级政权的基础。唐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由统一的封建王朝走向分裂并再度走向统一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民族融合空前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域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元政府在澎湖岛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明初对专制政权进行了全面强化,皇权具有绝对权威,成为明朝政治制度的特色。清朝军机处是总揽军国大计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既减少了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环节,又提高了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和保密性,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体现。理藩院的设置,空前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各民族的管辖。我国的疆域得以最后确定。对西藏宗教领袖的册封制度、金瓶掣签制度、驻藏大臣制度等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并为后代所效仿。
中国的皇帝自称天子,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百姓对皇帝的服从是服从于国家机器的压力;

西方帝王与臣民则按照上帝名义下的神圣契约,由帝王依照神的意旨统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古希腊罗马。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古代中西政治制度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古代中国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家谱。它写满了帝王将相的叱咤风云,而卑微平民无足轻重,芸芸众生从来不见记载。而古希腊罗马史却是一部平民追求民主权利的发展史。在这里,没有君临一切的专职君主,有的只是围绕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的各种斗争和改革。

2、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古代中国在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原始民主荡然无存。古代民众没有古希腊、罗马公民那种自豪感与主人翁意识,在中国最终确立的是君主专制统治。而希腊、罗马在城邦国家时代,出现了西方的群体公民的民主,较多地保留了原始民主制残余。他们采取的是贵族集体领导或全体公民共同掌管国家政权。

3、中国古代变法争鸣和政治改革都是围绕加强王权专制而展开。诸子百家为专制王权制造了奠基理论;中国古代法律,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其内涵是刑罚,惩治百官和众民,以加强王权的威慑,带来的是人权的丧失。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改革大多是在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背景下进行的,内容是巩固和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法律制度是为维护民主制度服务,其内涵是人民权利、保障公民自由与平等的人权。这种主权在民,法律至上的政治制度是共和国中心价值观念,与中国帝王思想,官本文化是水火不相容的。

4、从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利弊和影响看:中国大一统和儒家正统思想加上专制皇权造就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其中专制王权是整合社会的权力中心。旧中国的每一次朝代更替或走向统一,都是强有力的君王专制维系了帝国的统一与文明的延续。所以,尽管中国古代有频繁的朝代更替,但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却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制思想成为了催生人类迈向现代化的动力。进入近代,西方国家率先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共和传统有内在的继承关系和深刻的历史渊源。

延引他人并综上所述总结:古代中国实行人治,一是重视皇权,没有民主人权可言。皇权对臣民施以严刑酷法,以强制百姓遵规守矩;二是中国重视家庭伦理纲常,家庭是皇权最坚实的社会支柱,严格受到血缘礼仪规范的限制。上有皇权,下有家庭,所以奖赏与治罪往往涉及家庭。

古代西方实行法治,一是重视人权,人权自由受法律保护;二是西方伦理推崇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对家庭与乡土观念相对淡泊。所以政敌制裁相对宽容,不涉及家庭。
古代中方政治制度:
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自然环境优异,农业发达,适宜集中人力去发展农业生产,且同在一块大陆,因此比较适合用中央集权去管理.
优:
1.人力集中,促进农业发展
2.使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劣:
1.制度专制,缺乏民主

古代西方政治制度:
希腊和罗马均属于海洋文明,商业发达,特别是希腊岛与岛之间不相互连接,难以集中管理,适合用权力较为分散的制度.
优:
1.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2.维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避免了制度的专制,公民拥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劣:
1.地方与地方之间容易有矛盾
2.维护了奴隶主的权利,允许奴隶主剥削奴隶
3.妇女地位低下
4.阶级观念重

总括来说,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劣势,但是他们都选择了之和各自发展的制度,使他们在古代时的发展都获得了灿烂的光辉。

(大概就是这样,因为我也是高一学生,因此答案肯定不会十分标准,但我个人觉得这样的答案交给老师就够了,不太好也不太差,起码改的那个人不会觉得是应付!)
简单说法:西方政治制度从娘胎里出来就带有民主色彩,我国则是专制

印度为什么一个分裂了几千年的地区今天能统一成一个国家?

因为印度确实穷,而且各种疾病盛行,贫富差距特别大,特别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来使他摆脱目前的状况。
印度是个半岛,东西南都是大海,北边是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是兴都库什山脉和帕米尔高原。按理说印度也是一个半封闭的大陆,应该很容易统一啊。其实不然,①是西北部的山脉里有一个开伯尔山口,这是北方游牧民族最喜欢也最容易攻击印度次大陆的路线。因为只要突破这个山口就是印度的核心地区,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都在马蹄之下。不像中国还有两条大河组成的缓冲防线,印度没有缓冲,所以也无法抵挡。②印度没有像中国长江黄河这样贯穿东西的大河。印度河和恒河都只是在边角地带,印度河贯穿的是西部狭小地区的南北,恒河的东西走向仅仅惠及北部的精华地区。中部和南部被德干高原和高止山阻挡了南北的交通,所以古代印度基本上没有完全把南部纳入统治的帝国。中国长江黄河虽然只有东西走向,但在东部地区可以修建运河沟通南北,使得帝国形成一个整体。
上世纪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地后,便不断地向古印度地区小国家入侵,通过漫长时间的蚕食鲸吞,古印度绝大多数小国家都臣服在了英国人的枪炮下。后来当英国人撤离的时候,他们在英国人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并取名印度。
一个统一强大的印度确实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尽管有英国殖民者制造了印巴分治,但是印度能够有今天的统一局面还是得益于英国殖民者的统治。
因为民族凝聚力的极大削弱,也削弱了各个民族相互独立或分裂的欲望与能力。这是印度没有分裂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很多外来者很容易统治印度,也是为什么印度能被英国人征服,而中国八国联军都没有征服的重要原因。
文章标题: 在古代,大一统的国家(地区)和分裂的国家(地区)相比较,究竟哪一个更能抵抗游牧民族的征服并统治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8448.html

[在古代,大一统的国家(地区)和分裂的国家(地区)相比较,究竟哪一个更能抵抗游牧民族的征服并统治]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