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8-23 23:00: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儒家的思想更符合封建王朝的统治,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在汉武帝时期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彻底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地位,儒家思想推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等的三纲五常理论,认为君主在整个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非常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似是董仲舒提出的,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封建王朝发展到汉朝已经高度的发达,这个时候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来管理汉朝的子民,当时的法家、道家、墨家都比较兴盛,但是这几家的思想都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儒家的君权神授说更具有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汉武帝最后选择抬高了儒学的地位。
当时的汉武帝受到窦太后的节制,手中没有太大的权力。汉武帝急需摆脱窦太后的控制,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这个过程汉武帝需要一大批的人才,独尊儒术则可以任用儒家学子,把汉武帝自己的人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把窦太后的人替换掉,汉武帝通过这个方法一步一步的蚕食窦太后的权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几千年的主流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但是对于中国文化是非常不利的,其他的思想学说受到了很大的节制,人民的创造力也大大的降低了。
对于这个原因,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为了更加利于管理和统治这个国家,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统治长长久久,平平安安,因为儒家更加的契合封建的制度,符合封建道德意识形态,但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是外面是儒家思想。里面是法家思想,儒家治国只是一个门面。
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但是他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接着造成大分裂,法家崛起,推动了秦国的发展天下统一,秦国用法家的思想治理整个天下,但是时间太短,法律用的太过度了,导致秦国迅速灭亡。而汉武帝之所以采取儒家思想。作为唯一的官方思想,就在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当时地方王国的权力很大。
外面有匈奴,大臣们就给汉武帝提了一个建议,让汉武帝使用儒家治国的方法,为汉武帝用儒家治国提供了依据。大臣们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解释了国家大一统的必要性,得到了汉武帝的同意。国家的统一首先是要思想统一,才能够政治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够利于封建制度和统治,于是汉武帝决定独尊儒术。汉武帝是一个强势的皇帝,儒家思想符合加强皇帝权力,中央集权可以提高国家的实力,积极进取,可以让汉武帝集中一切的军队力量消灭匈奴。其中的物质需求和财产需求可以有效的得到提供,儒家的思想,适合作为统治的工具。所以说,采用这个思想也是正确的。
汉代初期采用道家思想治国,汉武帝又转用儒家思想,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时间回到了秦朝末年,秦二世穷兵黩武,荒淫无度,父亲秦始皇建立的秦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各地纷纷起义,讨伐秦二世。
其中最有实力的是项羽和刘邦,而历史最终以刘邦的胜利告终。建国以后,刘邦在思想上采用“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其实想想有其道理之处,一是秦朝采用比较严密的管理制度,各项治国体系非常完善,后世只需要稍加修改就可以拿来所用;一是刘邦文化程度低,本来是个小亭长,这在治理国家起来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还好他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轻徭薄赋;最后一点是秦朝末年民不聊生,社会生产力亟需恢复,百姓休养生息。
这些都促使了刘邦在执政思想上采用道家,顺应自然,来达到兴盛的目的。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候,国力一点点恢复,百姓的生活也开始富足。统治者也从七王之乱中认识到诸侯割据的严重性,其内在所缺乏的是官员在内心深处的忠君思想,从道家很少谈及仁义礼智信,反而孔子的儒家能为他们提供指导。
整体来讲,汉武帝推行将其他思想逐一罢免,只遵从儒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试图用儒家的三纲五常规范臣子与君王、子嗣与先祖之间关系,起到江山稳固的作用。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