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史》本纪·卷一中的记载的朱元璋当和尚游历的光、固、汝、颖到底是哪些地方

时间: 2022-08-20 17:01:5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明史》本纪·卷一中的记载的朱元璋当和尚游历的光、固、汝、颖到底是哪些地方

文言文《明史。朱元璋本纪》的翻译

文言文《明史。朱元璋本纪》的翻译
明史·太祖本纪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帝疾大渐,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辛卯,葬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开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尝与诸臣论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持,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出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贴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燕都既举,然后西征。张、李望绝气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
帝之雄才大略,料敌如神,料敌制胜,率类此。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岂偶然哉。(节选自《明史·太祖本纪》)
1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善恶恶 恶:憎恨,疾恨
B.徒为生民之患 患:担忧
C.士诚器小 器:器量
D.燕都既举 举:被攻占
14.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安吾民 斧斤以时入山林
B.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 蟹六跪而二鳌
C.志骄则好生事 水至清则无鱼
D.以为之援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体现朱元璋“料敌如神”的一组是
①统一方夏,纬开经文 ②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
③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 ④友谅志骄,士诚器小
⑤扩廓贴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 ⑥张、李望绝气穷,不战而克
A.②④⑤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⑥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
(2)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
(3)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

【答案】
13.B 14.C 15.A
16.(1)今日懂得了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难道还有什么哀念之情吗?(“得”、“其”、“奚”、“哀念之有”宾语前置各1分)
(2)如果先攻打张士诚,他在浙西凭借坚固的城池坚守,友谅必定会倾国(用尽国家兵力)而来,我们就会腹背受敌了。(“向使”“负”“固”“空国”各1分)
(3)(如果)逼急了他们,他们势必会合力在一个地方,仓促间(一下子)反而不容易平定,所以(我们)出其不意,回师向北进攻。(“急”“并力”“猝”“北”各1分)
【解析】
13.试题分析:患,祸害。其前有结构助词“之”,因此应为名词。再从下句看,“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可知“患”意应为祸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试题分析:均为连词,就。A项前者介词,表目的;后者介词,按照。B项前者连词,表递进,而且;后者连词,表并列,和。D项前者代词,他、他的;后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试题分析:①句意思是说统一了全中国,武功文治是汉、唐、宋各代君主所不能相比的,不能直接表现“料敌如神”;③句的意思为士诚尤为逼近,有的人说应该先击败他,这是别人的看法;⑥句意思是说张、李没有了指望,气势也没有了,所以不战而胜,这是结果。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先要分析和理解句子。也就是要分析句子的特点,比如(1)句中“哀念之有”这是宾语前置句,“其”表反问的语气;(2)句中的词类活用,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坚固的城池;空,使动用法;(3)句中急,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逼急;北,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北进攻。这些都是翻译时着力把握的,因为这些都是翻译的关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参考译文】
高皇帝疾病大大加重,遗诏说:“我承担天命三十一年,心里总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危而忧虑,日日勤劳,不敢懈怠,致力于为百姓谋利益。怎奈出身贫苦低微,没有像古人那样博学多闻,好善疾恶,远远比不上他们。今日懂得了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难道还有什么哀念之情吗?天下人归顺皇太孙,最适合于登皇帝位。内外文武百官同心协力辅佐政事,来安定我的百姓。治丧祭奠仪式的物品,不要使用金玉。孝陵山川依然照旧,不要改动。各位藩王只在各自的封国内哀悼,不必到京都。凡不在这个诏令之中的,依据这个诏令行事。”辛卯日,葬于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太皇帝由上天授予他智慧和能力,统一了全中国,武功文治是汉、唐、宋各代君主所不能相比的。当他开创功业之初,能够沉着镇定审时度势,遵循规律经营,很有谋划。经常与各位大臣议论谋取天下的策略,他说:“我时逢丧乱之际,当初起兵乡里,本来只为保全自己。等到渡过长江之后,看到群雄的所作所为,只是祸害百姓,而张士诚、陈友谅尤其是大蛀虫。士诚倚仗富有,友谅倚仗兵强,唯独我没有什么可以倚仗的。只有不嗜好杀人,布施信义,实行节俭,和你们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起初与张士诚、陈友谅二位敌人相对峙,士诚尤为逼近,有的人说应该先击败他。我依据友谅志气骄傲,士诚器量狭小,志气骄傲必然喜欢生事端,器量狭小必鼠目寸光,所以首先攻打友谅。鄱阳湖之战,士诚终于不能走出姑苏一步去支援陈友谅。如果先攻打士诚,他在浙西凭借坚固的城池坚守,友谅必定会倾国而来,我就会腹背受敌了。两个敌人都已经消灭,于是北伐中原。之所以先取山东,再夺取河洛,并制止潼关的军队不急于攻占秦、陇,是因为扩廓铁木儿、李思齐、张思道都是身经百战,未必愿意甘拜下风,(如果)逼急了他们,他们势必会合力在一个地方,仓促间(一下子)反而不容易平定,所以(我们)出其不意,回师向北进攻。燕都已经攻克,然后西征。张、李没有了指望,气势也没有了,所以不战而胜,然而扩廓仍然在极力抵抗不愿屈服。假使那时未攻下燕都,骤然和他们斗力,谁胜谁负就难以预料了。”
太祖皇帝的雄才大略,料敌如神,克敌制胜,都与此相类似,所以能够平定祸乱,直到拥有天下。古话说:“天道后起者胜。”这绝不是偶然的。

关于历史朱元璋

听说朱元璋出生时有许多传奇故事,
朱元璋传奇故事 凤凰占穴,是说朱元璋埋葬父母的故事,它在凤阳一带流传了六百多年。  元朝末年的一天,凤阳上空突然飞来一只彩凤,盘旋两圈之后,便向西南方向飞去,降落在一片荒滩之上。消息传开,人们纷纷赶到那里观看。且说此时,府官巡视路过这里,见有只凤凰冲着自己落下,心想,凤凰是种神鸟,象征吉祥,如能捉住它,献给皇上,真是做官不贪财,富贵天上来!想到这,顿时眉飞色舞,十分高兴,一纵身扑上去。那凤凰低首长鸣一声,展开双翅,腾空而起,飞进彩云里去了。  围观的人们见凤凰飞走,便一哄而散。而府官却两手一动不动地按在凤凰落下的地方,大声叫喊衙役:“你们快拿锹来挖,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这里一定有宝!”说着自己先挖了起来,衙役们找来锹掀,从上午挖到傍晚,结果一无所获。府官只好挥袖而去,留下一个又大又深的土坑。  不久,朱元璋的父母相继去世。当时,他还是孩子,父母是个佃户,一生穷困,死去连一个葬身之地都没有。朱元璋和他二哥用秫秸卷好二老尸体,放在独轮车上,去荒滩埋葬。刚到凤凰降落、府官打坑的地方,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倒将下来,不料尸体滑进坑中,两人便到一棵大树下避雨去了。不一会儿,风停雨止,两人走进一看,大吃一惊,土坑不仅被暴雨冲平,还被狂风卷成一个高大的土堆,人们都说这是天意,是老天给埋葬起来的。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多次考虑启坟改葬,亲自到凤阳选择地势,后因人奏谏,说他之所以得了天下,是因为“凤凰点穴”的“宝地”被他父母占着了。如若改葬,破了“风水宝地”一来使先人在里面魂魄不安,二来会对大明江山不利。朱元璋信了这话,于是命令在原基地培土厚封,修建陵寝,这就成了现在的明皇陵 埋葬了父母和大哥以后,朱元璋就和二哥分别了,二哥年纪比较大,所以要离家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了。朱元璋孤苦伶仃一个人,几乎活不下去了。好心的邻居汪妈妈看他可怜,就给附近寺庙的住持送了点礼,劝他们收下朱元璋,她要让朱元璋去当和尚,图个温饱。对于朱元璋来说,当和尚是个走投无路的选择。一开始,朱元璋也不是什么胸怀大志的人。关于朱元璋为什么去当和尚,也有一些传说或附会。  传说,朱元璋出生后,不知为什么,一直不会吃东西。一天,淳皇(指朱元璋的父亲)在求医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相貌奇伟的和尚坐于门侧。不料,和尚忽然发话问他道:“施主您去哪儿呀?”淳皇说:“我新生了一个儿子,但是不会吃饭。”和尚说:“这不碍事!到今晚子时(夜晚23点至凌晨1点),他自然就能吃东西了。”淳皇感谢了和尚后,说要是真如他所说,就把孩子许为他的徒弟。淳皇说罢进门要取茶招待和尚,出来却发现他不知到哪儿去了。到半夜的时候,和尚的话应验了,朱元璋会吃东西了。  还有一种传说,说在朱元璋还是婴儿时,经常闹病。家里人为了让孩子好养活,就依当地风俗将孩子舍入寺庙,等孩子长大了,就让他当和尚。等到朱元璋长大的时候,朱元璋的父亲允许让儿子当和尚去,但是孩子的娘却不干了,事情因此拖延了下来,朱元璋他因此没有早早进入佛门。天有不测风云,后来村子里闹起了瘟疫,无奈之下,朱元璋请求二哥同意在家乡的於皇寺拜僧人高彬为师,邻人汪文帮助他完成了出家的仪式。  这两条材料都出自《天潢玉牒》。  朱元璋进的这家寺庙当年叫做於(wū)皇寺,后来改名皇觉寺。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离原址东北十五里处重建皇觉寺,并改名为大龙兴寺。那年月,要想当个有饭吃的和尚,也不是容易的事。当灾荒同样威胁到寺庙时,和尚们也没饭吃了——“居未两月,寺主封仓。各为生计,云水飘”。朱元璋在寺里不过待了五十天,做了不到两个月的“行童”,什么都还没弄明白,就为生计所迫而离开寺庙,四处云游了,其时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才十七岁。  风霜雨雪,夜月惊魂,莽莽天地,身如飘蓬。荒山古寺成了他的栖身之地,他只得靠别人的施舍勉强维持生命。作为一个游方僧,朱元璋形同乞丐,可以说是历尽艰辛。朱元璋“南历金、斗,西抵光、息,北至颖州”,走遍了淮西、豫南的山山水水,就这样一下子过了三年多。这时,朱元璋已经二十岁出头了。这三年中,他拓宽了视野,增加了人生经验,磨砺了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领。但朱元璋毕竟怀念家乡,于是又回到了皇觉寺。  《皇朝本纪》上说:“(朱元璋)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在外面游历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后,开始发奋读书,伴随青灯黄卷,早功晚课,读书诵佛。在这期间,朱元璋“立志勤学”,除佛经外,也广泛接触了各类书籍。几年寺庙生活内学到的东西,成了他书本知识的主要来源。  尽管那时候的朱元璋不过是个普通的和尚,但他在寺中的生活也还是被神化了:  他住在寺庙里的时候,他的房间在晚上远远看去,常常会发出红光,等到人走近了,那红光又没有了,大伙儿对此都感到很惊讶。这说的是他第一次入寺头两个月的事。等他从外地云游归寺,情况就更玄了。有一天,一个红衣道士出现在寺庙的西北方向,他说:“这寺中有好人。”就是说,这间寺庙将来要出大贵人。  又传说,有一天,朱元璋在扫地,扫到佛像脚下的时候,他嫌伸出的佛脚碍事,就随口说了句:“缩回去!”不料,佛像的脚真的乖乖“缩”回去了。还有一次,老鼠把佛像前的香烛吃了,朱元璋很生气,心想你这个佛怎么什么事都不管啊?因此大笔一挥,在佛像背上批上五个大字:“发去三千里。”到了晚上,寺庙里的其他僧人都做了一个梦,梦见庙里的佛要走了,他们奇怪地问:“您为什么走啊?”佛说:“当世主遣发三千里矣。”第二天早上,众僧人发现佛像背后有字,就追问是谁干的。朱元璋说:“哈哈,那是我开的玩笑,那我现在把他放了他。”果然,到晚上的时候,众僧人又梦见那个佛前来道谢。佛早已知道朱元璋是“当世主”了。  朱元璋在寺中,一转眼又过了三年,如果没有意外发生,朱元璋这个和尚也许会继续做下去。以他的聪明勤奋,他可能会成为一个精通佛经的高僧,传经布道,终老一生。但是,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眼前展现了一片新的天地。鬼使神差,一个隐藏在草莽中的英雄,从此踏上了他的创业之路。朱元璋投军的目的原是为了活命,但当他驰骋在沙场上时,发现自己并不是弱者,自己不仅可以统领千军万马,也可以掌握自己乃至许多人的命运。那么,他又是怎样走上这条成功之路的呢? 但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在明朝的各种传说中逐渐发生了歧异,形成了一种朱元璋生于泗州盱眙县的说法——二郎庙(也有说是土地庙的)、红罗障、跃龙冈等地名都可以一一在盱眙找到。看来,不论是濠州钟离还是泗州盱眙,都想争得这份“龙兴之地”的光荣。   有一首叫《凤阳花鼓》的安徽民歌流传特别广,歌中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歌词是说,朱皇帝生在凤阳。那么,朱元璋到底是生在濠州钟离,还是生在泗州盱眙呢?  原来,在元朝,安丰路的濠州下辖钟离、定远、怀远三县,泗州则属于怀安路,泗州下辖五县:临淮、虹县、五河、盱眙、天长。当时钟离、盱眙分属两州,不会混淆。到了明朝,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钟离出了皇帝,朱元璋要提高钟离的地位,于是就将钟离升为凤阳府(洪武七年,即1374年),而凤阳府下辖五州十三县,包括凤阳县、临淮县、怀远县、定远县、五河县及虹县等县,所辖五州中就有泗州,其下为盱眙、天长二县。这样,在明朝,无论是濠州钟离,还是泗州盱眙,都属于凤阳府。那么,说凤阳出了朱皇帝,无论是生在盱眙还是生在钟离,都没出凤阳府,都没说错。  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至今无法解释。按朱元璋自己的说法,其父朱五四死时是六十四岁,朱元璋当时是十七岁,那么,朱元璋出生时其父就是四十七岁。但朱元璋又说他父亲是五十岁时来到钟离东乡的,那么,他在朱元璋出生时就还没有来到钟离东乡,朱元璋的出生地也就不是那儿。相反,如果确实像前面提到的几本书所记载的那样,朱元璋生于钟离东乡,那么,朱五四迁到这里时就不是五十岁,而应当是在他四十七岁以前。究竟是朱元璋的记忆有问题,还是史官记载有误,已经难以考察了。贫穷之家,生计维艰,颠沛流离,迁徙不定,记错了时间地点,或许是可能的。但是,既然朱元璋的哥哥重六、重七都不是生在盱眙的,朱元璋就更不可能是在盱眙出生的了。  关于朱元璋的出生,各种版本的神化传说已经让人目不暇接,那么,自然而然地,关于朱家为什么会生出这样一个贵人来,又有这样的传说——  泗州有一个杨家墩,墩下有土窝。有一天,朱元璋的祖父在农作之余,躺在里面休息。这时,有两个道士经过这里,其中一个师傅指着朱元璋的祖父卧的地方说:“如果一个人死后埋葬在这里,他的后代就会出天子。”另一个道士——是前面说话的道士的徒弟——问道:“为什么呢?”那道士回答说:“此地气暖。不信你拿枯枝栽种在这里,十天之内一定会长出树叶来。”  这时,朱元璋的祖父突然从土窝里站起来,道士看见他很惊讶,于是问道:“刚才你听见我说的话了吗?”朱元璋的祖父假装耳聋,又是摆手,又是摇头,表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于是,道士在那里插了一段枯枝就离开了。朱元璋的祖父把道士的话记在心里,一天天地等候着枯枝生叶。十天过去了,那枯枝果然长出叶来。但是朱元璋的祖父很有心计,他不愿让别人知道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就把长出树叶的枯枝拔去,又另外插了一段枯枝。  又过了十天,两个道士再次来到土窝处,徒弟发现了插在地上的枯枝,诧异地问道:“为什么不生树叶呀?”师傅指着朱元璋的祖父说:“一定是被这个人拔去了。”朱元璋的祖父看见瞒不住,就承认了。道士说:“你有福,死以后应当埋葬于此,你家将会出天子。”因此,朱元璋的祖父死后就被埋葬在那里。下葬时,让人惊奇的事发生了:扒开的土自己壅起,成为坟堆。这个杨家墩方圆丈许,现在还可以找到,至今不生草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亲自去看看。  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朱元璋小时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不过,一些关于他的传说也太神了——  朱家在朱元璋出生后十年,又迁到了钟离之西乡,后又迁到太平乡县孤庄村。关于朱元璋少年时的事儿,也有一些逸闻:  朱元璋小时候跟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靠替人放牛过活。有一次,嘴实在太馋了,就把东家的牛犊给杀了,然后大伙儿一起把小牛煮熟吃了。吃完以后怎么办呢,朱元璋想了个办法:他把吃剩的牛尾巴插进地里,骗东家说:“地开裂了,小牛陷进去了!”东家跑过去拽住牛尾巴,结果牛尾巴真的往地里钻了,东家见状,无可奈何地相信了朱元璋的话,没让他赔偿牛犊。  朱元璋跟放牛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玩拜皇帝的游戏。他们拿车辐板做皇冠,拿破的木板做笏,拿篮子做龙椅。然后,大伙儿轮流做“皇帝”,坐上“龙椅”的人接受其他人的“朝拜”。不过,奇怪的是,当其他人坐上篮子的时候,都坐不稳,没几下就摔下来了,而朱元璋坐上去的时候却稳稳当当的。大伙儿见状,就服了朱元璋,就一起拿着“笏”参拜他。从此以后,朱元璋在放牛娃中俨然成了小首领。虽然这些传说不免有附会或神化的地方,但还是可以看出朱元璋小时候要比一般孩子聪明、顽皮。
朱元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大争议的人物,可说是位贤君,也可称暴君。持正面评价者通常都是从其大力打击贪污,恢复经济着眼,历史记载朱元璋是少见勤政的皇帝;而持负面评价者则多从其高压统治着眼,如杀戮功臣、文字狱及廷杖。洪武六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类似战国时代的“铸刑鼎”,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屠戮的信号。后来的胡惟庸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的借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以“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见诛,接续又诛杀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连“浙东四先生”亦不能免。朱元璋还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蓝玉谋反,牵连到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网打尽,此时又颁布《逆臣录》,诏示一公、十三侯、二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杀江夏侯周德兴,以及杀颖国公傅友德,与他同时被杀的还有蓝玉的副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功的定远侯王弼,蓝玉死后不久,定远侯王弼就对傅友德说:“帝晚岁峻诛杀,我辈几无噍类矣”,朱元璋知悉后,赐死王弼。1395年开国六公爵最后一位仅存者冯胜被杀。至此,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尽,开国六公爵除了邓愈外,可以说无一善终。这时朱元璋说:“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朱元璋晚年嗜杀,大臣们祇要观察皇帝当日临朝的穿戴,即悉皇帝心情好不好,“太祖视朝,若举带当胸,则是日诛夷盖寡,若按而下之,则倾朝无人色矣。”[4]

总括而言,朱元璋诛杀功臣是铁的事实,这也造成靖难之役时,能勤王卫主的老臣已经不多见,仅存者只剩下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等人。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洪武三年告老还乡,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但他的儿子朱同最后被赐自缢。清代学者赵翼说朱元璋:“借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除大诛功臣外,朱元璋也杀文人,吴晗《朱元璋传》中开列了被杀文人的名单:“处州教授苏伯衡以表笺论死;太常卿张羽坐事投江死(注,不是他跳江自杀,而是绑起来扔到长江里);河南左布政使徐贲下狱死;苏州经历孙右;曾为蓝玉题画,泰安州知州王蒙尝谒胡惟庸,在胡家看画,王行曾作过蓝玉家馆客,都以党案被杀;郭奎曾参朱文正军事,文正被杀,奎也论死;王彝坐魏观案死;同修《元史》的山东副使张梦兼、博野知县傅恕、福建佥事谢肃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赵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张士诚处作客,打算投奔扩廓帖木儿的戴良,畏罪自杀。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张宣,谪徙濠州;杨基罚作苦工;乌斯道谪役定远;顾德辉父子在张士诚亡后,并徙濠梁,都算是十分侥幸的了。”

有个别说法称,明太祖虽标榜复古,但有部分制度是学习元朝的,例如廷杖与责打臣下,有人称其违反了“刑不上大夫”的古训。另外,其为了动员全社会,他十分重视户口普查,每个人有固定的义务,每个大臣首先是家臣,然后才是大臣。人民分为军户、匠户、民户,不允许虽便转换工作,这与成吉思汗的十户非常相似。从前大臣上朝是不用跪对的,明朝则要。
很多都不现实的,一般皇帝为了让自己显得名正言顺,都会加上一些宗教色彩的,把自己扮成救世主或者天授意的

朱元璋出世前有什么怪事发生

含红光出生。

在《明史》本纪第一,太祖一中这样记载朱元璋的出生: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怀朱元璋的时候,一天晚上梦见一位神仙给自己送了一粒金光闪闪的仙丹。当她吃下这粒仙丹之后,很快就感觉要生了。

就在此时,自己所在的卧室忽然充满了红光,而且一晚上先后好几次发生这样的情况。附近的相邻都以为是老朱家着火了,纷纷前来帮忙灭火(及产,红光满室,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

根据他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扩展资料

朱元璋的为政举措:

1、政治方面:废除了大权在握的丞相,设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即殿阁大学士)——这就是明朝内阁制的雏形。内阁制到明成祖时基本成型,之后权力渐重,如到宣宗时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到宪宗时形成内阁首辅。

2、军事方面:朱元璋把中央的大都督府分解为左、中、右、前、后共计五个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军事力量的管理与训练,而调兵权则由兵部掌握。

3、经济方面: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大规模战争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之地、垦荒填充移民。

发配三千里
朱元璋在皇觉寺里受到其他僧人的欺负,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于是,朱元璋就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六甲圣灯
主题线索:(太祖)本姓朱,祝融后裔。朱是赤色,正是火的颜色。火神祝融,炎帝之子,有大勋于天下。圣灯(圣火)指引朱元璋来到光明之顶:搁船尖,发现“十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大明光天,庇佑他登上皇帝宝座,并护佑大明朝270年后回归六甲灵山。

四菜一汤
明王朝建立时,百姓生活艰难。而功臣们,自然会尽情享乐一下,产生一些骄纵之气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从社会最底层上来的朱元璋深深知道民间的疾苦,也知道那些东西意味着什么。
一天,他下旨宴请文武群臣,为皇后祝寿。臣子们非常高兴,以为又可以重温战争年代那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猜拳行令,一醉方休的快乐时光呢!可是让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这个宴会有些特别——第一道菜上的竟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是两大碗青菜;最后一道是葱花豆腐汤。朱元璋逐一大赞每道菜的好处:“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喜洋洋”;“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群臣听了,顿时恍然大悟。
朱元璋又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五更吹号
朱元璋还创造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教训和督导方式,就是安排专人于每天夜深人静的五更时分,在谯楼上奋力吹响嘹亮的号角,随即大声唱道:“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天天如此,哪怕你再是猪脑子,再记不住事,也会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

品蟹亭与胜棋楼
朱元璋品蟹亭、
洪武初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回凤阳祭祖。随行的巩昌候郭兴、武定候郭英、平凉候费聚系大新费府寺人。他们见朱元璋心情很好,遂于祭祀后,奏请朱元璋游览沱湖风光,品尝沱湖螃蟹。朱元璋看出了他们有心借机乐宗耀祖的心思,念在他们跟随自己多年,功勋卓著,欣然同意。君臣一行随即北渡淮、浍二水,抵达沱湖南岸七里庙,但见沱湖一碧万顷,浮光跃金,顿觉精神抖擞,心旷神怡,更有一座焕然一新的亭子临水翘立,平添美景,赏心悦目。
朱元璋龙颜大悦,与随行的群臣坐于亭中,把酒临风,观景品蟹,连声称赞:沱湖螃蟹甲天下。巩昌候郭兴接道:大明江山统万年。自成一联,君臣开怀大笑。
胜棋楼
正门中堂有棋桌,相传这里是专供明太祖朱元璋下棋之处,故名“对弈楼”。然而今天楼门上的匾额写的却是“胜棋楼”。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下围棋,当时朝中有一位名臣叫徐达,是一位弈林高手。可是朱元璋每次找徐对弈,徐达总是败在他手下。对此朱元璋心里明白,恐怕这是徐达有意 让自己的,然而朱元璋有时又很自信,未必徐达就能赢自己。一次,朱元璋又叫徐达去下棋,事前并一再告诉徐达:胜负决不怪罪你,你要尽量施展棋艺,以决一胜负。于是,阵势拉开了,两人从早上下到中午,午饭也没顾上吃。这时,朱元璋节节逼进徐达,眼看胜局在望,心头一高兴,便脱口问徐达:“爱卿,这局以为如何?!”徐达微笑着点头答道:“请万岁纵观全局!”朱元璋连忙起身细看棋局,不禁失声惊叹:“哦!朕实不如徐卿也!”原来朱元璋发现徐达的棋子竟布成“万岁”二字。

朱元璋为了嘉奖徐达的功绩和棋艺,当即将“对弈楼”和整个莫愁湖花园钦赐给徐达,并将“对弈楼”更名为“胜棋楼”。从此,徐氏世代掌管莫愁湖湖产直到近代。至今“胜棋楼”内还挂有徐达的肖像。后人为此还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莫愁女观花眉飞色舞,朱元璋对弈好大喜功”

梦游西岳
参见:
洪武三十年一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正与一大臣闲聊,谈及西岳华山,朱元璋兴趣甚浓。这位大臣于洪武25年曾随礼部主事廖亮祭祀过华山,对山上名胜及历朝祭祀了然于胸。他向朱元璋讲述了巨灵擘山、吹箫引风、毛女玉姜的掌故,又详细讲述了北周武帝亲临轩庭问道于焦道广、宋太宗三诏陈抟的逸事。还列举了历代帝王祭祀华岳尤其是秦皇建观、汉武筑坛、玄宗树碑的史实。敦劝朱元璋应效法历代帝王,于金秋亲祀西岳,以祈福康宁、国泰民安。朱元璋听得有滋有味,对西岳华山甚是向往,但谈到亲临西岳祭祀一事,面上颇露难色。他对这位大臣叹说:“西岳华山,天下名山之冠,朕早有所闻,今日听卿一番讲说,更觉神奇无比,只是朕春秋已高,如何登得险峰,到得仙境?祭祀一事,还是烦劳大臣们代朕为之吧!华岳仙界,恐朕此生难得一游矣广言罢,叹息不已。这位大臣临出宫,献给朱元璋一幅太华全图,以慰其未游之憾。
是夜,朱元璋沐浴罢,躺在龙床上,想起日间那位大臣讲述的华岳景致,忙打开那副太华全图,悉心把玩起来。只见图中三峰直如倚天之剑,插入青冥。白云缭绕,洞天掩映,黄河宛如一线,从华麓东折……万千气象,满纸烟云。朱元璋不觉叹道:“古人谓华岳乃西京王气之系,今以此图观之,诚不谬也!”朱元璋边赏边赞,十分投入,不觉更漏已深,竟不知不觉寐去。
睡梦中,这位朱皇帝梦见他由都城金陵起驾,乘着五色祥云,一路涉江淮,出函关,直奔华山而来。当距华山还有百里之遥时,猛然看见西方一座高山,穿云而出,冲霄汉,山上岩崖灿烂,五光十色,呈放射之状。及至峰前下云头,扪山根仰望,愈觉神奇。正当惊叹山峰如削壁立干仞,不知如何攀登,一阵仙风吹来,自身却飘飘上升,一忽儿功夫,便到了峰巅,他俯身下视,但见群峦叠嶂,拱护四周,石莲生香,仙气漫漫,愈觉此山绝非他山可比。山上苍松森森,遮岩映谷,丹崖突兀高耸云端。其境寂静清幽,纤尘不染,豺狼、狐狸、狡兔绝迹,确是一方神仙净土。不知怎的,朱元璋忽觉身心疲惫至极,便小憩于一株老松之下,多少往事便纷沓而至。幼年出家皇觉寺,一钵一磬沿门乞食,备受人世炎凉;及大,南征北伐,剿灭张士诚、陈友谅,几番出生人死;为固皇权,他兴胡惟庸、蓝玉等狱,废中书省及左右丞相,费尽了移山心力。六十九年来,他厌倦了尔虞我诈,玩腻了血雨腥风,虽然位居至尊,富有四海,但觉人活得好累,他好羡慕华山,这里没有“豺狐”“狡兔”,心内完全不必设防,也毋需戴上面纱,只管尽情地感受神仙,在这白云仙境无忧无虑,逍遥自在地畅游。于是,他精神顿添,绕着岳顶,乘兴而游。那观不尽的奇山异水,说不尽的赏心乐事,不禁为之陶醉。此际,他坐在一硕大的怪石上,背临绝壑,东、西两峰好似他的扶手,觉得比龙椅自在,比龙床舒服,顿觉心旷神怡,似人仙境。
正当朱元璋逍遥之际,忽见一双白鹤翩然飞至身边,忙以手相招,抚其长颈,只觉四周异香缭绕,仰望太空,只见银河灿烂,一派光明,而无数星辰已布满自己左右。
侧目谛听,管弦丝竹之乐由远而近,清妙之韵,远非宫中之乐可比。不一会儿,有一天神跪在面前,提醒他说:“小心,不要高声,上帝就在咫尺之间,万勿惊动!”听了天神这番言语,朱元璋方才知晓自己并未进入天宫,而是在华山之巅会见天神。可见华岳之高,完全是一根通天的巨柱!于是,朱元璋诚惶诚恐,用九拜中最崇敬的礼匍匐于地,头挨着地面多时才抬起来再磕下去,这样下拜。参拜完毕,瞻仰天庭,愈觉神清气爽,体健身轻,朱元璋心下好生奇异。一会儿时间,听见千谷万壑风声乍起,华岳诸峰间雷鸣不已。他这才顿悟:原来我刚才参拜竟惊动岳神白帝!风动雷鸣,这是天地造化,一定是丰年的好征兆。于是举手加额,以谢华山神灵。不料手一动作,豁然惊醒,原是南柯一梦。
朱元璋揉目坐起,细思梦中情景,甚是真切,如同亲历一般,虽说“朝乃作思,夜必多梦”,然而梦中奇遇使他惊讶不已。自己日理万机,不能亲祀华岳,拜会神仙却梦游其境,参拜岳神,祈得风起雷动,此乃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祥瑞。且有白鹤降临,亦属延年益寿之在征兆,于是,连忙翻身下床,轻舒御腕,详细记下了梦中种种奇遇,题名为《梦游西岳文》,此文载于《华岳志》之中,乾隆四十四年,华阴县令陆维垣特意在西岳庙万寿阁修了一座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建筑,供奉朱元璋所撰“梦游西岳文碑”一通,命名为游岳坊。今坊遗迹尚存,碑却不知去向,而朱元璋梦游西岳的趣闻,却为华山人津乐乐道,流传至今。
一本叫做《天潢玉牒》的书是这样讲的:在朱元璋还没出生时,有一天,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麦场坐着,这时候从西北方向来了一个道士,长着长胡子,头戴簪冠,身穿红服,手拿象简。道士坐在麦场中,用象简在手中拨弄白丸。陈氏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东西?”道人回答说:“这是大丹。你若要,给你一粒。” 陈氏用手接过大丹,一不留神,竟然情不自禁地把它吞了下去。她吞下大丹后,那个道士却忽然不见了。不久,陈氏就生了一个男孩,就是朱元璋。传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自东南飘来一股白气,贯穿房屋,奇特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历经一夜都没有散去。
另一本叫做《龙兴慈记》的书上说:朱元璋诞生时,本来位于路西的二郎神庙竟然搬了家,搬到路东数十步之外靠近河边的地方。于是,他母亲就抱了新生儿到河中洗澡。这时,水中忽然漂来了一方红罗,他母亲就拿这方红罗做了婴儿的襁褓。后来,那漂来红罗的地方就被叫做“红罗障”。这本书上还附会说:朱元璋诞生时,屋上红光烛天,於皇寺(后改称皇觉寺)僧人远远地望见了,都惊疑是发生了火灾。第二天早晨一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孩子出生了。
很明显,《天潢玉牒》所说的近于荒诞——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圣人是因神奇受孕而生的说法。《春秋公羊传》里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应。”但是,以今天的理性视角来看,这种种传说和附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龙兴慈记》里所说的使人想到朱元璋可能是出生在靠近河边的二郎庙,出生后只能在河水中洗浴。他父母没有布给婴儿做衣裳,只能捡一块恰巧从河里漂过来的红布裹在身上。至于朱元璋出生时是不是“白气贯室”、“红光烛天”,都已无从考证。再者,《龙兴慈记》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已经距离朱元璋出生的天历元年(1328年)有二百二十三年之久了,故事辗转相传,必定离事实越来越远。
显然,为了标榜自己是“君权神授”,增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朝廷肯定是乐于传播这些神化朱元璋的传说的,就是在官方编的权威史书《明太祖实录》中,也记载有朱母神奇受孕、朱元璋出生时满室红光等异闻。现存的《明太祖实录》曾经经过两次重修,其可靠程度也一直令人怀疑。借天道神圣来吓唬百姓,加强权威,正是历代统治者常用的手法,清朝官修的《明史》也记载了一些这样的故事,但是它也只是因循旧说而已。

历史上的朱元璋真的当过和尚和加入过明教吗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年轻的时候确实到皇觉寺做过和尚的,但和尚所属的佛教与明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金大侠是熟读历史的,也有可能是因为朱元璋在25岁时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并以此为依据说朱元璋出身明教。红巾军最初源于“白莲教",是有比较确切的史料可以佐证的。从元到清,白莲教“或充医卜,或充贸易,遍历各村,亲去传徒”,是最为普及和活跃的民间宗教组织。白莲教的教义和明教有很多相似之处,本质而言,朱元璋既不属于白莲教也没有加入明教,他只是为时代推动,身不由己地投入造反大潮中的百万之众中的一员罢了。
  关于明朝的"明"字的来源,我认为是与红巾军有关。红巾军的背后是“白莲教",“白莲教"是把其首领韩山童宣传为"弥勒佛"的,韩山童号称"明王",所以,"明王"便是"弥勒佛"。"弥勒佛降世后,光明就最终战胜黑暗。"可惜韩山童中途夭折,当朱元璋以战功连续升迁,成为红巾军实际上的首领时,他就自然成了"弥勒佛"了。"小明王"韩林儿根本是个扶不起的阿斗,那里是朱元璋的对手,于是,朱元璋理所当然成了"明王"。只是为了避时人讳,在废除韩林儿的"小明王"称号后,朱元璋没有使用"明王"称号。南面称尊后,朱元璋再也不必做"明王"了,干脆把国号定为"明"。
据正史记载,朱元璋是做过和尚,而且曾经尊奉过明教小明王韩林儿,受过其节制,他的大将大部分是明教教徒
历史实际上无从考究,与执政党无害的则为历史,有害的则为野史。不必刻意。
当过和尚,没加入明教这个东东
元朝和明朝的国号都来自于易经,《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 明 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仔细看,可以发现“大哉乾元”后面就跟了“大明终始”。
另外黄觉寺从来都是佛寺,所谓清真寺只是满遗回回造谣。明朝时期色目人的地位,南京古物保存所有万历辛亥教坊司题名碑记,里面提到「色目着猪皮靴,不许乘骑,若行中径,许平民打死勿论。」翻译成白话就是教坊里的色目人必须穿猪皮靴,不许骑马,如果胆敢走在大街中央,被市民看见的话,直接打死,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
蓝玉,沐英打云南的时候,把色目人屠杀殆尽,色目孩被阉割当太监。
朱厚照曾大兴土木建造寺院,宠信星吉班丹,罗竹班卓等藏僧,自称“大庆法王西觉道圆明自在大定丰盛佛”,命礼部为之铸造金印,兼给浩命,并以皇帝和大庆法王的双重名义签署诏浩救令。当然他更不忌食猪肉,有明一代,宫廷的御膳就从未缺过猪肉。
负责置办御膳的光禄寺,每年所用的牲口数达30100头,其中应有18900个猪头。祭祀已经去世的祖先,猪是必不可缺的供品。如祭祀太庙,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议,所供祭品需用“泵十九”,至万历初年又规定时享用“泵三十一”,祭用“泵三十五”(参考《大明会典》、《事物绀珠》、《酌中志》等。就因为朱厚照本人喜欢研究各种宗教对绿教也会相对宽容点,他们就来强行附会造谣。

朱元璋的简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中国明朝开国皇帝,姓朱,名元璋,初名重八[1],后更名兴宗,字国瑞,生于盱眙太平乡(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赵府村附近)。俗称洪武帝、朱洪武,庙号太祖,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参与元末起义,并通过连年征战,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大一统的明王朝。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维护皇权的体制,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党争”的祸乱。然而,他为巩固君权,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后废除丞相,令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而臣下权力分散,进而导致明朝后来内臣宦官乱政的局面。

生平
[编辑]
早年

朱元璋生于元朝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未时,排行第四。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盱眙(今属江苏)太平乡(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赵府村)境内一个贫苦农民家庭。[2]

朱元璋幼时甚贫困,并无法读书,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3][4]
[编辑]
起义
参见:元末民变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受好友汤和来信劝说,元璋到濠州投靠郭子兴,参加红巾军。由于指挥有方,不久便由一名小军官逐渐升为副元帅,也逐渐读书识字。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后为皇后)[5]。次年,朱元璋与李善长攻下滁州,张士诚据高邮,自称为诚王[6]。至正十五年,元朝丞相脱脱率军进攻高邮,朱元璋建议避敌,改为进攻和州[7]。郭子兴死后,朱元璋自感势单力薄,不得已遥奉韩林儿的大宋龙凤政权,拜为左副元帅[8]。同年夏,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归附朱元璋,使得其军着手渡江攻入采石、鸠州[9]。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将这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改名为应天府[10]。至此,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中心,与元朝军队、张士诚、徐寿辉等部形成犬牙交错之势。
[编辑]
一统江南
参见: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采取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采取稳健的进攻措施;得大富商沈万三资助,并且遵照刘伯温“先汉后周”之策略,着手对江南各势力进行对抗。至正十六年,朱元璋遣徐达攻占镇江、邓愈克广德,授“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11]。次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众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12]。至正十八年,朱元璋亲取婺州[13]。明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14]。

至元二十年,陈友谅攻陷鸠州,随后弑主徐寿辉、称帝建国,国号汉,与张士诚合攻应天府。朱元璋采用“围魏救赵”之策,命胡大海进攻信州,促使陈友谅班师救援,并在龙湾设伏。随后朱元璋收复鸠州、安庆等地,而离间计,致使张士诚按兵不动[15]。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重新整理军制。北结察罕帖木儿、密通方国珍,而与正面的陈友谅部进行会战。同年攻克安庆、江州、南康、建昌、抚州等地。次年,占领龙兴,改洪都府(今江西南昌)[16]。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洪都,朱元璋亲率二十万部队驰援,双方在鄱阳湖交战,史称“鄱阳湖之战”。陈友谅自恃巨舰出战,采用炮攻,朱元璋险些负伤被擒。随后,朱元璋利用东北风而改用火攻,致使陈友谅部大量受损。之后朱元璋利用鄱阳湖水位降低便于小舟活动,改为分兵水路围攻陈友谅。陈友谅中箭身亡,汉军溃败。随后朱元璋围攻武昌,并尽占湖北各地[17]。次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立子朱标为世子。次月再次亲征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举降。随后吴军相继攻克庐州、吉安、衡州[18]。至正二十五年,吴军继续攻占宝庆、赣州、浦城、襄阳,同年冬,下令讨张士诚[19]。次年,吴军再次攻破湖州、杭州[20]。再一年,徐达克平江,张士诚被俘,至此朱元璋一统江南[21]。
[编辑]
南征北伐
主条目:明太祖北伐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方国珍[22]。随后制定北伐战略:先攻取山东,其次进攻河南,再次攻占陕西潼关,最后再进军元大都[23]。随后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河进入,北取中原。并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徐达攻破山东济南,胡廷瑞下邵武,汤和、廖永忠由海道攻克福建福州[24]。北伐一直持续到洪武年间,徐达、常遇春随后攻占整个河南、山西,最终直取燕京汗八里。
[编辑]
建立明王朝
参见:洪武之治、明朝中书省、锦衣卫及明初四大案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国号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同年八月初二(9月14日),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元朝覆亡。由于幼年对于元末吏治痛苦记忆,明太祖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明太祖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朱元璋手迹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诸将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次年,明太祖于鸡鸣山立功臣庙,六月初三日庙成[25],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此位序屡经删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单位次。

随后,朱元璋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洪武三年(1370年),杀中书左丞杨宪。洪武四年七月十一(1371年8月21日),傅友德攻克成都,明朝平定四川。洪武五年四月二十三日(1372年5月26日),邓愈率明军平定广西,洪武五年六月初三(1372年7月3日),冯胜大败元军,明朝平定甘肃。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类似战国时代的“铸刑鼎”。洪武八年(1375年),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洪武十二年(1379年),贬右丞相汪广洋于广南,旋赐死。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左丞相胡惟庸被诛,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直接归皇帝掌管[26]。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加强明朝特务统治。1382年1月6日,明军在云南昆明附近大败元朝军队,元朝梁王自杀,1382年4月7日,蓝玉、沐英攻克大理,段氏投降,明朝平定云南。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发,由于涉案人员甚多,朱元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员皆处死,各省官吏死于狱中达数万人以上。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以“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见诛,接续又诛杀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连“浙东四先生”(刘基、宋濂、章溢、叶琛)亦不能免,并颁布《昭示奸党录》。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指挥蒋瓛诬告谋反,史称“蓝玉案”。此案牵连到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明朝建国功臣因此案几乎全亡。此时朱元璋又颁布《逆臣录》,诏示一公、十三侯、二伯[27]。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杀江夏侯周德兴,以及杀颖国公傅友德,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功的定远侯王弼亦被赐死[28]。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开国六公爵最后一位仅存者冯胜被杀[29]。至此,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尽,开国六公爵除了邓愈外无一善终。

在处理内政同时,朱元璋亦多次筹划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边塞的安宁,大胜。并曾成功在甘肃击败王保保(1372年)、在东北逼降纳哈出(1387年)、在蒙古高原几乎活捉元主脱古思帖木儿[30](1388年)。同时朱元璋进军辽东,使朝鲜等归顺[31](1388年)。
[编辑]
逝世与纪念

南京紫金山明孝陵“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

—朱元璋遗诏[32]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葬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33]。永乐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34]。后世康熙帝历次南巡必拜孝陵,曾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
大明太祖(洪武) 朱元璋
  公元1368年登基
  公元1398年去位
  出生:公元1328年--去世:公元1398年(在位30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年号“洪武”.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朱元璋(1328~1398)中国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17岁时 ,因父 、母 、兄皆死于瘟疫而孤 ,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 1351 ) ,红巾军 农 民 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他以智勇过人,得为子兴心腹 ,并娶其养女马氏为妻 。后继 郭 子兴而成为义军首领,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 , 随后克滁州 、援六合 、下和州,势力渐增。至正十五年,他依托小明王韩林儿。不久,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 ,取采石( 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 、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 。此后 ,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 ,相继攻取常州 、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二十七年俘张士诚。二十六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于滁州,中路沉之于江,农民起义军政权灭亡。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吴二年正月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代灭亡。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 。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 ,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属中央。又创立了卫所制。为削弱将领的军权,于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商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 、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 ,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明成祖)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见靖难之役)。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并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卒,葬南京孝陵。
朱元璋,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朱国瑞(1328-1398),出生于元朝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公历1328年10月21日)丁未时,汉族,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 朱重八祖籍:江苏徐州沛县 《明史.太祖本纪》称朱重八“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即:先从沛县迁至江苏南京句容,后再迁江苏盱眙,最后定居于安徽凤阳。《明实录》、《天潢玉牒》等史籍中也有类似记载。 泗州即今天的江苏盱眙。南京明孝陵也有明确记载,所以朱重八祖籍出于汉高祖之地。 注:明史说朱重八远祖居沛,后徙泗州等地,父后在濠州定居。 朱重八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位于凤阳城西门外)为小沙弥,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重八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后于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觉寺。 因其友汤和(疑似)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一种武器)。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军中称之为“朱公子”。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蒙古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中文名: 朱元璋
别名: 朱重八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出生日期: 1328年
逝世日期: 1398年
职业: 皇帝
信仰: 佛教
主要成就: 明王朝开国皇帝
在位时间: 1368年—1398年
年号: 洪武
庙号: 太祖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身上集合了秦始皇的英明与残暴,汉高祖的用人智慧,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宋太祖的专制集权,这些皇帝有的他身上都有,并且超出前人,他是集合了很多皇帝特点的人。
朱元璋成功秘诀:
1.网罗天下名士。如:刘基、章溢、叶琛、宋濂、冯国用、冯胜、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
2.恪守“九字方针”。“九字方针”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方针是开国功臣李善长提出的。
3.打造“铁军”,重用同乡。
4.打好关键战役。如灭了在武昌称汉王的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
5.重视农业,兴修水利。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文章标题: 《明史》本纪·卷一中的记载的朱元璋当和尚游历的光、固、汝、颖到底是哪些地方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7882.html

[《明史》本纪·卷一中的记载的朱元璋当和尚游历的光、固、汝、颖到底是哪些地方]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