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的描述是真的吗 有其他史书可以补充吗

时间: 2022-08-13 14:02: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的描述是真的吗 有其他史书可以补充吗

公治长篇第五(二六)翻译及详解师徒三人的志向?

【原文】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这个人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尽管他正在服刑,但不是他犯法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孔子之所以说公冶长可妻,是因为公冶长坐牢并不是他犯罪了,而是因为邦无道滥施刑罚所致。一方面说明孔子对自己学生品德的坚信,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的无道。还告诉我们坐牢不一定就是犯罪,好人也不一定不坐牢。
【原文】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提起南容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他不被闲置;国家黑暗,他能避免遭受刑罚和杀戮。”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南容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把哥哥的女儿许配给他,是因为这个人有能力,头脑清明。太平的世道,他可以做官;乱世时,他的智慧足以躲避灾祸及身,可以全身而退。
【原文】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孔子谈到子贱时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他会从哪里学到这样好的品质呢?”
【解读】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在鲁国的单父担任过地方长官,把那里治理得井井有条,孔子看到后盛赞子贱的美德,也肯定了鲁国君子之盛。
【原文】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子贡问:“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器具一个啊。”子贡又问:“什么样的器具呀?”孔子说:“是宗庙里贵重的瑚琏呗。”
【解读】这一段师生对话,很有意思。子贡用今天的眼光看,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聪明又有口才,子贡是孔门言语科的优等生,但还不是孔子眼中最好的学生。从整部《论语》我们能体会到,子贡虽然聪明,但对老师的感情极深,曾在孔子死后于墓前独自守孝六年(其他弟子守孝三年),但却不是孔子的至爱,这似乎对子贡有些不公平。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这样评价子贡“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后世因此说子贡是纵横家的鼻祖。足见,子贡的智慧口才一般,他富甲一方,“结驷连骑”,纵横六国,即便如此,孔子还是认为子贡是“器”而非“不器”的君子,可以想见孔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之高。想必在孔子的心目中,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成才的不过颜回一人而已。我们今天大学的教育,天天喊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谓的应用型,不过是孔子眼中的“器”罢了。
【原文】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任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对付别人只凭能言善辩,会屡屡让人憎恶。不了解仁德,能言善辩又有什么用呢?”
【解读】此章讲的是内心的仁德与口才的关系问题。我的理解冉雍人的憨厚,内心怎么想就会怎么做,这里的佞指的口才是光说不做那一类的,心口不一的口才是很招人讨厌的,这正是孔子要告诉学生的要修炼好自己内心的仁德,不知道修炼仁德的人,即便有能言善辩的口才也是空谈,是没有用处的。
【原文】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译文】孔子让漆雕开去当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当官这件事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孔子很高兴。
【解读】孔子让漆雕开去当官,而漆雕开不愿意去,孔子很高兴。为什么?我以为孔子在《述而篇》中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孔子看到了漆雕开不汲汲于富贵,一心向道,其志向远大,作为老师怎能不高兴。
【原文】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着木筏漂洋过海。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你太好勇了,已经超过我了,其他的已经没有什么可取得了。”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伤时的心情,以及对仲由性格之中的忠诚的肯定。子路性格直率,耿介忠直,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位粗鲁野蛮的一介武夫,是一位有力量没有头脑和思想的人。其实,子路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深得孔子的喜爱。他的忠诚尤其难得,所以,在孔子非常伤感的时候,说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坐着木筏到海上去,子路信以为真,暗自高兴。孔子就此批评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原文】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止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啊,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德。”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封地里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到仁德。”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之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德。”
【解读】这一章的对话很值得思考。我理解孟武伯是鲁国的大夫,就好比今天的用人单位来向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量才录用。古有一句话“知子莫若父,知弟子莫若师”,孟武伯是向孔子了解他的弟子的德与才。孔子根据自己对这几位弟子的了解,给予了恰当的评价。在德与才的甄别中,我们知道才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量化,能够看得见,而对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却很难量化和准确的判断,即便是一个人内心有着仁德,但在做事的时候能不能把仁德施与所做的事情之中,还是另一回事,有些时候有心将仁德实践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所以,孔子的答复非常清晰,他的弟子能干多大的事,能做什么事情,说得一清二楚。而这些弟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做到仁德,他就无法肯定了。
【原文】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熟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能够悟出十个道理来,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悟出两个道理来。”孔子说:“不如他,我和你一样都不如他啊!”
【解读】这一段师生对话很有意思。子贡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能言善辩,其为人也很不错。就从他为老师守孝六年这一点上看,子贡的忠诚与仁德不在其他人之下,但因为太能说,所以,不是深得老师的喜欢。子贡对老师一片忠心,却似乎在师生情感上不是对等的,其原因大概都在他的那张嘴上。子贡是聪明的人,他曾委婉地向老师询问很多的事情,包括老师对他的评价。他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有别于老师与子路的交流,子路与老师总是直来直去,而子贡与老师的交流总是很委婉,各自都是心照不宣,都能明白各自的内心所想。这要基于心灵之间的默契,子贡与老师之间就有这样的默契。此章师生对话,既体现了子贡的自知之明,也体现了子贡与老师的知人之明。
【原文】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之墙不能再粉刷了。我对宰予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啊?”孔子说:“以前我对于人,听他怎么说就相信他会怎么做;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对我来说是宰予让我有了这样的改变。”
【解读】这一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多的人都认为宰予白天睡大觉,违背了礼的要求,就像今天我们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一样。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是老师在责骂学生,认为这样的学生不值得教育。而在南怀瑾的解读中,认为是宰予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才在课堂上睡觉,正因为如此老师才不能强行要求宰予这样的学生,言外之意不是责骂,而是同情。所以,孔子才说是宰予改变了他对人的看法。在众多的解读中,我更看重南怀瑾的看法,南怀瑾的理解更能将本章的整体意思联系起来。而非割裂来看待本章的意义。这一章当中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如何识人、知人的问题,孔子从宰予的表现中得到了启发,那就是“听其言观其行”,看一个人不能单看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是不是言行一致。是有意的言行不一,还是无力做到言行不一的问题。
【原文】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真正刚正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正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有很多欲望,怎么能做到刚正呢?”
【解读】这一章讨论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刚强?申枨也是孔子的学生。《格言联璧》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可见这里所讨论的“刚”是人的心气之刚,而非气血志刚。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其中有“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季氏第十六》篇),这里的刚就是血气之刚,是外在的刚。孔子在这里说的刚是内心的刚直,生活中一旦人心中有欲望想实现,就会屈服与他人,所以也就难以真正的刚正。因此,林则徐才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自勉勉人的话。
【原文】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意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解读】应该说子贡对孔子的恕道理解得很深刻、很到位。但孔子为什么说子贡做不到呢?其实还是针对子贡的性格特点加以教导而已。子贡一向喜欢品评人物,臧否是非,扬善而不隐恶,孔子担心的就是子贡理解了这个道理,却难以做到,话外之意是你子贡能说未必能做的到。
【原文】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老师的学问知识,能够通过学习获得;老师的关于人性与天道的见解,通过一般的学习却很难获得。”
【解读】“文章”是指孔子所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这类看得见的学问知识,可得可闻。而性与天道,就是人的本性与生命发展规律的学问,这类的知识是不容易得,不容易听到的。天下的学问,大体上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技能方面的知识,需要动脑思考才可以学的来的知识;了另一方面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客观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属于道德层面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只能用心灵来体会,这类知识是用心悟得出来的,而不是学来的。子贡对悟得的知识掌握得不多,对技巧方面的知识把握得很好,所以孔子才评论他说:“器也”。
【原文】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又)闻。
【译文】子路在听到一个道理没有实践的时候,害怕又听到新的道理。
【解读】孔子的教学非常注重“学而时习”的问题,子路是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学生之一。学过之后他就要用,在没有用之前,他害怕又听到新的东西。可见子路是一个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好学生。这里更强调和赞扬的是子路的这种学习精神。
【原文】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文子这个人为什么能追‘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好学,不因为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请教感到羞耻,因此称为‘文’了。”
【解读】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死后封谥号为“文”,子贡不明白为什么来问孔子。子贡怀疑孔文子,不该得到这样的谥号,而孔子答复子贡说是因为孔文子聪明,但不以聪明自恃,而是勤学好问,还能够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求教,所以追谥他为“文”。意在告诫子贡虽聪明,但要虚心好学,见贤思齐。
【原文】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说郑国的子产,“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他的行为很谦恭,对待上级能够做到敬重,对待老百姓有恩惠,役使他们合乎时宜。”
【解读】孔子给予郑国的子产以很高的评价,这也正是郑国立国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我们今天做官的人应该有的四种修养。恭与敬说的是一个人由内而外发出的情感,对待老百姓要时时为他们着想,役使老百姓要符合公平正义。
【原文】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孔子说:“齐国的晏平仲这个人善与人交往,时间越久越能让人敬重他。”
【解读】晏平仲就是传说中的齐国的晏婴,其貌不扬,个子矮小,却是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在这里孔子说出了人与人相处中一个极为可贵的品质问题,《阳货篇》有孔子的一句话说的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则怨。”其实,不只是女子与小人,生活中朋友之间的交往往往都会是这个样子,一旦过于亲近了便会不逊,失去尊重。所以,生活中往往或有这样的理论,朋友没有长久的,不同的时间可以有不同的朋友,其实这是对交友之道的误解。张居正讲解这段话时说:“孔子说:‘朋友无伦之一,人所必有者也。但交友者多,善交者少,惟晏平仲善与人交,而能得其道焉。何也,人之交友,起初皆知相敬,至于既久,则习狎而怠忽矣!怠忽则必生嫌隙,嫌隙既生,交不能全矣。平仲之于人交也,始固相敬,至于久而亦然,不以其习狎而生怠忽之心,故交好之义,始终无替,此平仲之所以为善与人交也。’”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理解《论语》开篇孔子说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深刻含义了。
【原文】5.18子曰:“臧(zāng)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何如其知(智)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这种人怎么能算聪明呢?”
【解读】臧文仲是鲁国的大夫,谥为文仲。因为智慧而得名的。对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的判断。臧文仲藏龟,一方面是因为藏龟本属于天子才能做的事情,他做这样的事属于僭礼的行为,所以不明智。其二,龟有占卜之用,臧文仲用它来祈福。张居正说:“人有人之理,神有神之理。人之理所当尽,而神之理,则幽昧而不可知。惟尽其所当务,而不取必于其所难知,斯可谓智矣。今文仲不务民义,而谄渎鬼神如此,则是不达幽明之理,而惑于祸福之说,其心之不明亦甚矣。何如谓之智乎?”这正是孔子据实而断,印证了孔子说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见《卫灵公篇》15.28)”。
【原文】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令尹,没有特别高兴;几次被免职,也没有特别不高兴。(他每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做令尹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接任的新令尹。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是忠诚了。”子张说:“算得上仁德吗?”孔子说:“没有达到智,怎么能算得仁德呢?”(子张又问)“崔杼(zhù)杀了他的国君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后,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差不多’,于是就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是一个清白的人了。”(子张)说:“算得上仁吗?”孔子说:“智还没有达到,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解读】这一章是孔子与子张师生之间,就子文之忠与陈文字之清探讨与仁的关系问题。子文为官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已是很难得的境界,与现实对照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真是少之又少。不但如此,还能做到服从大局,以大局为重。每每一任与另一任干部都有权力交接的时候,人们只是注意到人财物的交接,却忽略了政策与思想的交接,而集体的发展恰恰就表现在政策的连续性上,所谓的持续发展就是政策的延续。在这方面令尹子文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生活中常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换了一个时代,换了一批鸟;换了一批鸟,换了一种歌谣。”换了一茬领导,就换了新的号令,所谓的一个和尚一个令。而子文却把自己的政策和想法,都一同告诉了下一个执政者。这又是为官的子文难得的地方。即便是这样,孔子也没有肯定说子文“仁”,而是说“未知,焉得仁?”同样评价郑文子“清”也是说“未知,焉得仁?”我理解孔子的“仁”应该在智之上,需要先达到智才能接近仁。可见,仁在孔子思想里的高度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达到的。那么从这各方面看,孔子评价这两个人的行为,是不是说他们的行为抉择还不够理智或者不够聪明呢?如果是这样,我们还应该思考为什么这两个人这样做还不算聪明呢?
【原文】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这个人遇到事情总是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解读】此章讲的是孔子对“思”的度的把握。孔子的意思是说生活中的事情,思虑过多往往会顾及个人的得失,而失去对真理和规律的把握。因而会导致患得患失,失去抉择的最好机会。在这个问题事实上,孔子也认为过犹不及。适度最好。
【原文】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和子路陪伴站在孔子的身边。孔子说:“我们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裘(皮衣)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使用坏了,也不会感到遗憾和怨恨。”颜渊说:“我希望自己做了好事不张扬,有了辛苦的事也不推给别人。”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养,朋友之间能够诚信相待,年少的人都能得到照顾。”
【解读】此章的评论朱熹的评价十分到位,朱熹说:“观子路、颜子、孔子之志,皆是与物共者也。才与物共,便是仁。然有大小之别:子路,求仁者也;颜子,不违仁者也;孔子,安仁者也。求仁者是有志于此理,故其气象高远,可以入道,然犹自车马轻裘上做功夫。颜子则就性分上做功夫,能不私其己,可谓仁矣。然未免于有意,只是不违仁气象。若孔子,则不言而行,不为而成,浑然天理流行而不见其迹,此安仁者也。(《朱子语类》卷二十九)”
这一章师徒三人,要知道颜渊是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子路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是孔子和他最优秀的学生的谈话。场景使人倍感温馨,孔子俨然是一位典型的良师益友。子路侠肝义胆,乐善好施;颜渊是仁者之风,不自夸,不施劳;孔子是“圣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朱熹注:“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的不同点,相同之处是都没有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孔子的徒弟子贡能力有多强,在当时做出了哪些贡献?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讲的是孔子若干弟子的故事。其中最令人向往的,莫过于“不受命而货殖焉,亿(臆)则屡中”的子贡。作为孔子弟子,一介儒生,子贡却是个算无遗策的商人,以致成为后世儒商的始祖;不仅如此,他还曾担任过鲁、卫两国的相国。但子贡的传记甚至整个《仲尼弟子列传》中,对于他经商和做官的事迹又忽略不提,而重点记录的是他游说五国之事。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齐国大夫田常想在国内独揽大权,但又惧怕高、国、鲍、晏等家族的势力,所以想将他们的族兵调走攻打鲁国。鲁国是孔子的故乡、父母所葬地,所以孔子就与弟子商量,如何去挽救祖国呢?子路、子张、子石先后自荐救鲁,但均被孔子拒绝;之后子贡请行,孔子才许可。

子贡到了齐国,游说田常放弃攻打鲁国,而应该攻打吴国,为什么呢?因为鲁国难攻,吴国易打。田常非常恼怒,明明吴国比鲁国强大,您这话是何居心呢?子贡对答说,您的忧患在国内,所以要通过进攻强敌,来削弱齐国内部的力量,到时候您不就能顺利控制齐国了吗?田常觉得好像是这么回事,但大军已经出发了,如果去攻打吴国,不是会让人怀疑居心?子贡说,您先按兵不动,我去找吴王来援鲁攻齐,到时候您迎击他就行了。田常同意了。

子贡接着到了吴国,开始游说吴王夫差,说您要施行王道的话,就不能让其他诸侯灭绝;要施行霸道的话,就不能让其他强敌出现。现在齐国想吞并鲁国,来与吴国争个高下,您何不去援鲁攻齐,这样既保存危机中的鲁国,又阻止扩张中的齐国,不是名利双收吗?这话说中了夫差的心坎,不过夫差却担任越王勾践伺机报仇,所以提出先攻打勾践再说。子贡说,您不要急,不如让我去让说服勾践,让他派兵支援您,这样不就威胁不到您了吗?夫差同意了。

接着子贡到了越国,说大王您危险了,吴王已经窥探到您意图。勾践吓得叩拜在地,连忙问如何是好?子贡说,您必须出兵辅佐吴王,用钱财和言语取悦他,这样他才会放心去攻打齐国。如果他打输了,那就是您的福气;如果他打赢了,就会威胁晋国。到时候他精锐丧失在齐国,重兵又被晋国牵制,大王您不就可以趁虚而入了吗?勾践转忧为喜,赠送给子贡黄金百镒和宝剑一把、良矛二支,但子贡没有接受,而是回到了吴国。

子贡又回报吴王夫差,说越王勾践诚惶诚恐,可不敢有其他打算。过了五天,越国大夫文种也到了,说勾践请求亲自率领三千越军支援吴国,并以十二件铠甲和一批斧头、屈卢矛、步光剑等馈赠吴国。夫差非常高兴,认为子贡说得没错,接着问子贡是否要接受?这时子贡就说,您要调动人家的所有兵马,又让人家国君随从出征,这是不道义的;您可以接受礼物,也可以接受军队,但越王本人还是辞谢了吧。夫差对子贡言听计从,调动九郡兵力攻齐。

子贡最后一站到达晋国。他对晋定公说,齐国和吴国即将开战,如果吴国输了,越国就会偷袭;如果吴国赢了,就会威胁晋国。晋定公吓了一跳,那寡人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您只要整治好兵器,休养好士卒,等着吴军到来就行了。晋定公也答应了。之后,吴王夫差在艾陵大败齐军,消灭了齐人七个军的兵力,然后果然西进逼近晋国。两国在黄池相遇,以逸待劳的晋军成功战败跋山涉水的吴军。

此时越王勾践听说吴军惨败,马上渡过钱塘江偷袭吴国,直打到吴国都城姑苏七里外。夫差听说国家被袭,只能火速返回,到达五湖与越军作战,之后屡战屡败,退至王宫。于是夫差与相国都被越军杀死。三年之后,越王勾践称霸东方。《仲尼弟子列传》对此评论道:“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这个故事可以说非常精彩了,原来大名鼎鼎的勾践灭吴,居然来自齐国攻鲁的蝴蝶效应。而经手办成这件事的,正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而孔子本人,也成了整个事件的真正操盘手。

这个故事最早记录于《仲尼弟子列传》,之后《越绝书》《吴越春秋》都有记载,内容也更加丰富。《隋书·经籍志》说“《越绝记》十六卷,子贡撰”,甚至认为《越绝书(记)》还是子贡的作品。当然唐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否认了这一点,说“按《越绝书》云是子贡所著,恐非也。其书多记吴越亡后土地,或后人所录”。其实《越绝书》和《吴越春秋》都是东汉越人根据历史文献结合民间传说撰写的两部吴越野史小说,不少内容真实性存在疑问。

总体来说,《仲尼弟子列传》同时期及更早的作品,都没有提到子贡游说五国一事。反而在《韩非子·五蠹》一文中,提到齐国将要攻打鲁国,鲁国派遣子贡去游说。齐人说,您说得很有道理,然而我们要的是土地,不是要听您的道理。于是齐军仍然攻打鲁国,直到都城十里外划定两国边界。所以《韩非子》称“子贡辩智而鲁削”,因为机智善辩根本不是保全国家的方法,只有提高自己的实力才是小国抵抗大国之道。

可见,《韩非子》对子贡是排斥的,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恰恰相反。那么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子贡?其实从《韩非子》的说法,很容易看出这是一则寓言,目的是为了引出中心思想:子贡这种“言谈者”就是对国家没帮助的“五蠹”之一。而《仲尼弟子列传》中的子贡,则明显有着战国纵横家的影子。只不过《史记》是史书,而非《战国策》一类子书,所以读者容易上当,其实《史记》对《战国策》摘抄非常多,那么或许两个说法都不真实。

总而言之,对于子贡故事最可靠的记载,还是在《左传》和《论语》之中;后世晚出的一些史料,则需要认真去考辨。《史记》中关于子贡的记录,其中《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部分来自《论语》,《孔子世家》中孔子临终与子贡的对话、子贡为孔子墓庐六年来自《孔子家语》,这些是相对比较可信的;而《仲尼弟子列传》的“子贡一出,五国各有变”与《吴太伯世家》《鲁周公世家》的子贡游说吴王夫差放弃百牢,这些就是不可信的。

子贡非常善于言辞,精明练达,善于经商,孔子跟徒弟们周游列国,就是子贡出钱资助的。

孔子的72个弟子中,子贡的详细资料是什么呀??据说他是最会做生意的那个,谢谢

此人名叫:端木赐宇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斤。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子贡学绩上的优异,首先体现在他的“言语”水平的高超上。《论语·先进》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子贡是“言语”方面的优异者,也就是说子贡在说话技巧、演讲技能上有独到之处。据《左传》等史书可知,在孔子那个时代,外交礼宾人员的语言训练主要取之于《诗》,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习尚。孔子也曾说:“不学《诗》,无以言”⒄,《诗》已成为当时语言训练的主要教本。《诗》就是后来成为“六经”之一的《诗经》。在《诗》的学习中,孔子不仅要求学子们搞通弄懂《诗》的本来意义,而且要求他们能对《诗》“活学活用”,在外交礼宾场合能顺手拈来以达己意,而这,没有相当的灵活性和敏锐性是难以做到的。在孔子的门徒中,子贡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论语·学而》曾记载孔子、子贡师徒二人对答,子贡灵活运用《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来回答老师提问的情形。孔子认为子贡的回答十分贴切,“断章取义”恰到好处,故而称赞子贡:“始可与言《诗》已矣”,而且说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认为他对该诗的理解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在《论语》中给予弟子“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样高度评价的还有另一位,那就是子夏,而子夏是“文学”上的优异者,这说明子贡不仅在“言语”上极为优异,即使在“文学”方面也毫不逊色于子游、子夏之徒。’《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说:“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看来师徒二人经常争辩一些问题。使子贡在“言语”方面才能大加发挥的当属他赴齐、吴、越、晋四国的穿梭外交活动了。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子贡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说才能,引祸水于他人,使得四国国君对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并纷纷采纳他的主张。《史记·仲尼弟子传列》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论语》仅说子贡在“言语”方面优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对子贡在其它方面的卓越才能的认识。其实仅就“政事”方面的业绩而言,他也决不逊色于子路、冉求等人(此二人都是“政事”方面的优异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贡“常相鲁、卫”。他的老师孔子也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于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从孔子列举的三个优点看,我们觉得子贡的优点——“达”,似乎更是从政者不可或缺的。所谓“达”就是通达事理,试想一个从政的人如果能够“通达事理”,他就会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全局和整体,而不会为繁琐的细枝末节所迷障,这样的人肯定会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而子路的“果”(果断)、冉求的“艺”(多才多艺),都不过是从政必需之一端,他们同子贡的“达”相比应该说是低了一个档次。正因为子贡通达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他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正因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会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获得圆满成功。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还有着卓越的天赋。《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⒅。“转货”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⒆,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有耳共闻,故其名声地位雀跃直上,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当时鲁国的大夫孙武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于仲尼”⒇。鲁国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叔孙武叔的话转告了子贡,但子贡谦逊地说:“譬诸宫墙,赐(子贡)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手之云,不亦宜乎?”⒇意思是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里面的房屋,谁都能看得见,但孔子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不得其门而入不得见,何况能寻得其门的又很少,正因如此,诸位才有这样不正确的看法。当时鲁国的另一个大臣陈子禽听到子贡的这通解释不以为然,他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⒇”意谓你不过是谦恭罢了,难道仲尼真的比你强吗? 总之,所有这些对子贡的赞誉并非空穴来风,它说明子贡在当时的名声、地位和影响,确实已不在他的老师孔子之下。司马迁作为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他在《史记》中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孔子得“执”子贡而“益彰”实是不刊之论。试想子贡当年“常相鲁、卫”,出使列国,各国待之以上宾,其地位显赫一时,而且他又有一副伶牙利齿;每到一处在完成使命之后,每每要附带宣讲其老师的一套理论和主张,尽管孔子的那些理论主张有的与时代相李扦格,但看在子贡的面上,总要听一听,这在客观上就推销了孔子。孔子的儒学成为显学,孔于的名声布满天下,实与得“执”于贡这位高足弟子有关。司马迁对此看得很准。尽管子贡有着多方面的建树与成就,但他在孔子面前却表现得非常谦。《论语·公冶长》记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谁更强些)?”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贡对此是深知的,但孔子偏偏向子贡提这样的问题。子贡相当有涵养,他说:“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其实到底子贡与颜回哪个强,世人有目共睹。子贡与颜回比,就政事言,颜回要交白卷;就生存能力言,颜回连生计也几乎维持不下去,《论语》说他“屡空”,看来断炊的事情亦经常发生,而子贡却是“家累千金”;论彰扬其师之美名,颜回更没有子贡那样的巨大能量。至于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挺身而出,显其大智大勇。《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凡此种种,不说颜回,即令三干弟子,哪个能与子贡相匹敌、论高低,孔子对子贡这样一个学绩优异、政绩沛然,经商能力卓异的弟子竟以为他不如颜回,这实在令人费解!看来即使聪明若孔子者,也有昧暗不明的时候。史实足以证明,子贡是孔门弟子中之最杰出者。端木赐死于齐国。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介绍孔子的弟子

请介绍一下孔子的弟子——他们的性格、生平、与孔子的关系
孔子的弟子名单:
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藉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也鲜有人能说得详尽。今日得个空闲,将他们开列造册,整理出来,以飨诸友。浪费时间心力做这件事,无益时用,迹近无聊,只图能博一二朋友一观一笑。倘竟能为有心于孔学者进行考证研究添毫发之助,则就喜出望外了。

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而我们上古的出版业又实在落后得惊人,一切文献,全靠用刀来刻,诸般辛苦之中,难免出现错别,以至以讹传讹;更有班爱牵强附会的所谓高人,将错就错,胡乱解释一通,竟就解释出无穷深意来,甚至被当作了不可改易之经典。于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两个甚或多个高人,各自拿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则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争个头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东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们却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称谓和说法。比如这孔门七十二圣人的尊姓大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权威资料,可是竟也出入颇大,比如子声在《史记》上叫乐咳,在《家语》上却叫乐欣;子徒在《史记》中叫郑国,在《家语》中却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论语》叫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这些一人多名现象,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而且《史记》与《家语》所开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记列了七十七个,还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开头。谁知道孔子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家语》更是荒唐,题目明明写着《七十二弟子解》,里头开列的,却足足七十六人,最后还又总结说:“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睁着大眼说瞎话,难道连个数都不会数?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这孔门弟子花名册,却不知该折中于谁。今较其两者,以《史记》去孔丘时代相对较近,且以实史闻名;而《孔子家语》虽以“孔子家语”名书,却历来被视为伪书,当作三国时王肃因袭前人书简加以修补编定,相对之下,似不如《史记》足凭。两者相权,取其最接近于真实者。所以,俺决定以《史记》为基础,与《家语》相杂较。司马迁所列这七十七人中,说不得有五个是编外人员,至于是哪五个,俺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还请博物君子垂教。

名单如下:

颜回 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三十一岁就交了公粮本,提前去孔庙占席位等着吃冷猪肉了。回死,孔子哭之极恸。

闵损 鲁国人,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

冉耕 鲁国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曾得恶疾难愈,孔丘说是他命不好。

冉雍 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 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仲由 国藉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宰予 字子我, 鲁国人。口才极好。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孔子耻之。

端木赐 字子贡,卫国人。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孔子没有白喜欢他。

言偃 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做过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错。

卜商 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说“商始可以言《诗》已矣。”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颛孙师 字子张,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曾参 字子舆,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为人极孝,后娘待他极不好,而他孝行越谨,他老婆因为给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给休了。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过去。所幸曾参命大,又活了过来,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哭丧着脸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蹦跳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么?”曾参于是请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孝经》。

澹台灭明 字子羽,武城人。小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作四十九岁)。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宓不齐 字子贱,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孙子家语》作四十九岁)。做过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

原宪 字子思,宋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子贡为卫相,摆着大排场去看他,见其衣冠褴缕,耻之,说:“夫子居然乐于过这种生活,真是有病!”原宪答道:“我听说,没钱花是贫穷,辛辛苦苦学了道却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贫穷,而不是有病。”子贡大惭,为轻易说错了话而后悔了一辈子。

公冶长 字子长,齐国人。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长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南宫适(《史记》作南宫括。古读“括,适”同音。) 字子容。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这人真是君子啊,这人高尚得很呐!”(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皙哀 字季次,齐国人。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孔子特叹赏之。

曾点 字子皙,曾参之父,就是拿着大棒差点把孝须儿子打死的那位。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可是谁想像得到,就是这位高蹈脱俗之人,竟因为一棵瓜秧子差点要了儿子的命!

颜无由(《家语》作颜由) 字路(《家语》作季路)。颜回的爸爸,父子俩共师孔子。颜回死后,他打过孔子的车的主意,想讨来给儿子做棺椁。孔子没给。

商瞿 字子木,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

高柴 字子羔,齐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家语》作四十岁)。长得比较侏儒,身长不足五尺。相貌丑陋。孔子以为愚,不怎么看重他。曾被子路提携,作了个费郈宰的官。后来卫乱,子路死,高柴逃归。孔子反又赞他明大义善保身。

漆雕开 字子开,(《家语》作子若),蔡国人。小孔子十一岁。习《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

公伯僚 字子周。(《家语》中没有这位。)

司马耕 字子牛(朱熹《四书集注》谓名"犁")。宋国人,"大恶人"宋国司马桓(鬼隹)的弟弟。孔子周游过宋,不知怎么惹恼了桓(鬼隹),要杀了他;时孔子正于大树下与弟子讲礼,桓司马就把树给拨了。因为这个过节,司马牛每觉不安。孔子安慰他说,只要平素所为无愧于心,"内省不疚",则就不必优惧。子牛为人性燥,多言语。

樊须 字子迟,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孔子以是薄之。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问智。孔子答:"知人"。

有若 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三岁(《家语》作三十三岁)。博学强识,雅好古道。长相肖于孔子。孔子死后,门人思之不已,便把他当作孔子,以师礼事之。只是他徒有孔子的长相,没有孔子的学问,众门人有问,他答不出,众人怫然,又把他赶下了师座。

公西赤 字子华,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他很谦虚。

巫马施 字子旗(《家语》作巫马期,字子期。《论语》亦作巫马期),陈国人,小孔子三十岁。

梁鳣 字叔鱼,齐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家语》作三十九岁)。到三十一岁时,他老婆也还没给他生个儿子出来,于是生心想休了她,后听同门商瞿劝说,未行休事。两年后得子。

颜幸(《家语》作颜辛) 字子柳,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冉孺 字子鲁,鲁国人,小孔子五十岁。

曹血阝 字子循,小孔子五十岁。

伯虔 字子析,小孔子五十岁。

公孙龙 字子石,卫国人,小孔子五十三岁。

以上三十五人资料相对较详,闻见于书传。以下四十二人唯知其姓名:

冉季 字子产

公祖句兹(《家语》作公祖兹) 字子之。

秦祖 字子南。

漆雕哆(《家语》作侈) 字子敛。

颜高 字子骄。(《家语》无此人)

漆雕徒父 (《家语》无此人,却有个叫漆雕从,字子文的。疑为误笔,如三豕己亥故事。)

壤驷赤 字子徒。(《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相近,亦疑为彼此笔误。)

商泽 字子秀

石作蜀 (《家语》为石子蜀) 字子明

任不齐(《家语》作任子齐。应亦为笔讹) 字子选

公良孺 字子正,陈国人,贤而有勇。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赞助了五辆牛车并从游。

后处 字子里。(《家语》作字里之,应谬。)

秦冉 字开。

公夏首 字子乘。

奚容箴 字子皙。

公肩定 字子中(《家语》作子仲)。

颜祖 字襄。(《家语》无此人)。

枭阝单 字子家(《家语》无之)。

句井疆 字子疆。

罕父黑 字子索(《家语》作宰父黑,字子黑)。

秦商 字子丕(《家语》作丕兹),鲁国人。其父名堇父,与孔子父叔梁纥俱以勇力闻名。

申党 字周(《家语》作申续,字子周)。

颜之仆 字子叔。

荣祈 字子祈(《家语》作子祺。)

县成 字子祺(《家语》作子横)。

左人郢 字行(《家语》无之)。

燕(亻及) 字子思。

郑国 (《家语》作薛邦) 字子徒。

秦 非 字子之。

施之常 字子恒(《家语》作子常)。

颜哙 字子声。

叔步乘 字子车。

原亢藉(《家语》作原[忄亢],字子藉)。

乐咳(《家语》作乐欣,应为错误) 字子声。

廉洁 字子庸。

叔仲会 字子期,鲁国人,小孔子五十岁。

颜何 字冉(《家语》无此君)。

狄黑 字皙(《家语》为字皙之)。

邦巽(《家语》作卦选) 字子敛。

孔忠(《家语》无之。而有一个"孔弗字子蔑"的,应与之是一个人)。

公西舆如(《家语》作公西舆) 字子上。

公西点 字子上(应误。《家语》作字子索)。

以上为《史记》版孔门七十二圣(外加五个编外人员)名单。而《家语》中又有琴牢,陈亢,悬亶三人,为《史记》所未载。附录于后:

琴牢 字子开,一字张,卫国人。

陈亢 字子亢,一字子禽,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论语》载之。

悬亶 字子象。

这样加起来,正好八十人,比法定的七十二人整多出了八个。至于哪八个是混珠的鱼目,因年代久远,而资料极乏,已难考正。这八十人中,除了极有影响的几个人外,姓名每有差谬,而且看得出差不多都是抄刻之错讹。以儒家要典,尚且如此,遑论其它杂著。上古出版业之不堪恭维,远古所谓"遗迹""真本"之不可轻信可见一斑。这对盲目祟尚古本,并一本正经拿古本来做严肃研究的人,是一个挖苦,一声棒喝
Hold on please.....
Oh,here it is

孔子弟子名单如下:

颜回 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三十一岁就交了公粮本,提前去孔庙占席位等着吃冷猪肉了。回死,孔子哭之极恸。

闵损 鲁国人,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

冉耕 鲁国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曾得恶疾难愈,孔丘说是他命不好。

冉雍 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 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仲由 国藉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宰予 字子我, 鲁国人。口才极好。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孔子耻之。

端木赐 字子贡,卫国人。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孔子没有白喜欢他。

言偃 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做过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错。

卜商 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说“商始可以言《诗》已矣。”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颛孙师 字子张,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曾参 字子舆,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为人极孝,后娘待他极不好,而他孝行越谨,他老婆因为给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给休了。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过去。所幸曾参命大,又活了过来,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哭丧着脸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蹦跳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么?”曾参于是请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孝经》。

澹台灭明 字子羽,武城人。小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作四十九岁)。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宓不齐 字子贱,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孙子家语》作四十九岁)。做过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

原宪 字子思,宋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子贡为卫相,摆着大排场去看他,见其衣冠褴缕,耻之,说:“夫子居然乐于过这种生活,真是有病!”原宪答道:“我听说,没钱花是贫穷,辛辛苦苦学了道却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贫穷,而不是有病。”子贡大惭,为轻易说错了话而后悔了一辈子。

公冶长 字子长,齐国人。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长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南宫适(《史记》作南宫括。古读“括,适”同音。) 字子容。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这人真是君子啊,这人高尚得很呐!”(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皙哀 字季次,齐国人。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孔子特叹赏之。

曾点 字子皙,曾参之父,就是拿着大棒差点把孝须儿子打死的那位。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可是谁想像得到,就是这位高蹈脱俗之人,竟因为一棵瓜秧子差点要了儿子的命!

颜无由(《家语》作颜由) 字路(《家语》作季路)。颜回的爸爸,父子俩共师孔子。颜回死后,他打过孔子的车的主意,想讨来给儿子做棺椁。孔子没给。

商瞿 字子木,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

高柴 字子羔,齐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家语》作四十岁)。长得比较侏儒,身长不足五尺。相貌丑陋。孔子以为愚,不怎么看重他。曾被子路提携,作了个费郈宰的官。后来卫乱,子路死,高柴逃归。孔子反又赞他明大义善保身。

漆雕开 字子开,(《家语》作子若),蔡国人。小孔子十一岁。习《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

公伯僚 字子周。(《家语》中没有这位。)

司马耕 字子牛(朱熹《四书集注》谓名"犁")。宋国人,"大恶人"宋国司马桓(鬼隹)的弟弟。孔子周游过宋,不知怎么惹恼了桓(鬼隹),要杀了他;时孔子正于大树下与弟子讲礼,桓司马就把树给拨了。因为这个过节,司马牛每觉不安。孔子安慰他说,只要平素所为无愧于心,"内省不疚",则就不必优惧。子牛为人性燥,多言语。

樊须 字子迟,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孔子以是薄之。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问智。孔子答:"知人"。

有若 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三岁(《家语》作三十三岁)。博学强识,雅好古道。长相肖于孔子。孔子死后,门人思之不已,便把他当作孔子,以师礼事之。只是他徒有孔子的长相,没有孔子的学问,众门人有问,他答不出,众人怫然,又把他赶下了师座。

公西赤 字子华,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他很谦虚。

巫马施 字子旗(《家语》作巫马期,字子期。《论语》亦作巫马期),陈国人,小孔子三十岁。

梁鳣 字叔鱼,齐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家语》作三十九岁)。到三十一岁时,他老婆也还没给他生个儿子出来,于是生心想休了她,后听同门商瞿劝说,未行休事。两年后得子。

颜幸(《家语》作颜辛) 字子柳,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冉孺 字子鲁,鲁国人,小孔子五十岁。

曹血阝 字子循,小孔子五十岁。

伯虔 字子析,小孔子五十岁。

公孙龙 字子石,卫国人,小孔子五十三岁。

以上三十五人资料相对较详,闻见于书传。以下四十二人唯知其姓名:

冉季 字子产

公祖句兹(《家语》作公祖兹) 字子之。

秦祖 字子南。

漆雕哆(《家语》作侈) 字子敛。

颜高 字子骄。(《家语》无此人)

漆雕徒父 (《家语》无此人,却有个叫漆雕从,字子文的。疑为误笔,如三豕己亥故事。)

壤驷赤 字子徒。(《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相近,亦疑为彼此笔误。)

商泽 字子秀

石作蜀 (《家语》为石子蜀) 字子明

任不齐(《家语》作任子齐。应亦为笔讹) 字子选

公良孺 字子正,陈国人,贤而有勇。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赞助了五辆牛车并从游。

后处 字子里。(《家语》作字里之,应谬。)

秦冉 字开。

公夏首 字子乘。

奚容箴 字子皙。

公肩定 字子中(《家语》作子仲)。

颜祖 字襄。(《家语》无此人)。

枭阝单 字子家(《家语》无之)。

句井疆 字子疆。

罕父黑 字子索(《家语》作宰父黑,字子黑)。

秦商 字子丕(《家语》作丕兹),鲁国人。其父名堇父,与孔子父叔梁纥俱以勇力闻名。

申党 字周(《家语》作申续,字子周)。

颜之仆 字子叔。

荣祈 字子祈(《家语》作子祺。)

县成 字子祺(《家语》作子横)。

左人郢 字行(《家语》无之)。

燕(亻及) 字子思。

郑国 (《家语》作薛邦) 字子徒。

秦 非 字子之。

施之常 字子恒(《家语》作子常)。

颜哙 字子声。

叔步乘 字子车。

原亢藉(《家语》作原[忄亢],字子藉)。

乐咳(《家语》作乐欣,应为错误) 字子声。

廉洁 字子庸。

叔仲会 字子期,鲁国人,小孔子五十岁。

颜何 字冉(《家语》无此君)。

狄黑 字皙(《家语》为字皙之)。

邦巽(《家语》作卦选) 字子敛。

孔忠(《家语》无之。而有一个"孔弗字子蔑"的,应与之是一个人)。

公西舆如(《家语》作公西舆) 字子上。

公西点 字子上(应误。《家语》作字子索)。

以上为《史记》版孔门七十二圣(外加五个编外人员)名单。而《家语》中又有琴牢,陈亢,悬亶三人,为《史记》所未载。附录于后:

琴牢 字子开,一字张,卫国人。

陈亢 字子亢,一字子禽,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论语》载之。

悬亶 字子象。

这样加起来,正好八十人,比法定的七十二人整多出了八个。至于哪八个是混珠的鱼目,因年代久远,而资料极乏,已难考正。这八十人中,除了极有影响的几个人外,姓名每有差谬,而且看得出差不多都是抄刻之错讹。以儒家要典,尚且如此,遑论其它杂著。上古出版业之不堪恭维,远古所谓"遗迹""真本"之不可轻信可见一斑。这对盲目祟尚古本,并一本正经拿古本来做严肃研究的人,是一个挖苦,一声棒喝
孔子弟子

言偃 (前506~前443)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为其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颜回(前521~前490)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 他“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33岁时去世。今曲阜城北陋巷街有颜庙,亦称复圣庙。今曲阜城东11公里防山之南程庄村东北角有颜子林,为颜回及其家族的墓地。

曾参(约前505~前435) 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 (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忠恕"是孔子" 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 子学说。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 “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 》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仲由(前542-前480) 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东)人。字子路,通称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原为鄙野粗人,孔子设礼相诱,收之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冉求(前522-前489)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闵损(前536-?)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骞。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相传遭后母虐待,但为了爱护异母弟而自甘受苦,谏阻父亲驱逐后母,孔子曾特别表 彰他的孝行,后人将他列入"二十四孝"之中。为人谦和、清高,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令其担任费宰,逃亡齐国力辞。

宰予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我,通称宰我。孔子弟子。以言语见称。利口辩辞,颇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孟子称赞他“智足以知圣人”,但与孔子有较多的思想分歧。反对为父母服丧3年的礼制,主张改为1年,被孔子斥为不仁。曾在白天睡觉,孔子把他比作"朽木"和"粪土之墙"。一说后来到齐任临淄大夫,因与田常作乱被杀。其墓在今曲阜城东3公里古城村南约500米处。

子思(前483-前402) 战国初思想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孔鲤之子。相传是曾子的学生。早年一度居卫,游学齐国,曾困于宋。晚年返鲁,甚受鲁穆公尊礼。继承、发挥孔子的中庸思想,以“中庸”为自己学说的核心。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诚”说成是世界的本源,认为“诚者,物之终始”,强调“不诚无物”。孟子曾受业于 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继承和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23篇,已残。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相传均为其著作。墓在今曲阜孔林中孔子墓偏东。
颜回 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三十一岁就交了公粮本,提前去孔庙占席位等着吃冷猪肉了。回死,孔子哭之极恸。

闵损 鲁国人,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

冉耕 鲁国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曾得恶疾难愈,孔丘说是他命不好。

冉雍 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 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仲由 国藉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宰予 字子我, 鲁国人。口才极好。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孔子耻之。

端木赐 字子贡,卫国人。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孔子没有白喜欢他。

言偃 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做过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错。

卜商 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说“商始可以言《诗》已矣。”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颛孙师 字子张,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曾参 字子舆,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为人极孝,后娘待他极不好,而他孝行越谨,他老婆因为给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给休了。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过去。所幸曾参命大,又活了过来,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哭丧着脸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蹦跳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么?”曾参于是请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孝经》。

澹台灭明 字子羽,武城人。小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作四十九岁)。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宓不齐 字子贱,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孙子家语》作四十九岁)。做过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

原宪 字子思,宋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子贡为卫相,摆着大排场去看他,见其衣冠褴缕,耻之,说:“夫子居然乐于过这种生活,真是有病!”原宪答道:“我听说,没钱花是贫穷,辛辛苦苦学了道却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贫穷,而不是有病。”子贡大惭,为轻易说错了话而后悔了一辈子。

公冶长 字子长,齐国人。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长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南宫适(《史记》作南宫括。古读“括,适”同音。) 字子容。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这人真是君子啊,这人高尚得很呐!”(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皙哀 字季次,齐国人。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孔子特叹赏之。

曾点 字子皙,曾参之父,就是拿着大棒差点把孝须儿子打死的那位。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可是谁想像得到,就是这位高蹈脱俗之人,竟因为一棵瓜秧子差点要了儿子的命!

颜无由(《家语》作颜由) 字路(《家语》作季路)。颜回的爸爸,父子俩共师孔子。颜回死后,他打过孔子的车的主意,想讨来给儿子做棺椁。孔子没给。

商瞿 字子木,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

高柴 字子羔,齐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家语》作四十岁)。长得比较侏儒,身长不足五尺。相貌丑陋。孔子以为愚,不怎么看重他。曾被子路提携,作了个费郈宰的官。后来卫乱,子路死,高柴逃归。孔子反又赞他明大义善保身。

漆雕开 字子开,(《家语》作子若),蔡国人。小孔子十一岁。习《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

公伯僚 字子周。(《家语》中没有这位。)

司马耕 字子牛(朱熹《四书集注》谓名"犁")。宋国人,"大恶人"宋国司马桓(鬼隹)的弟弟。孔子周游过宋,不知怎么惹恼了桓(鬼隹),要杀了他;时孔子正于大树下与弟子讲礼,桓司马就把树给拨了。因为这个过节,司马牛每觉不安。孔子安慰他说,只要平素所为无愧于心,"内省不疚",则就不必优惧。子牛为人性燥,多言语。

樊须 字子迟,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孔子以是薄之。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问智。孔子答:"知人"。

有若 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三岁(《家语》作三十三岁)。博学强识,雅好古道。长相肖于孔子。孔子死后,门人思之不已,便把他当作孔子,以师礼事之。只是他徒有孔子的长相,没有孔子的学问,众门人有问,他答不出,众人怫然,又把他赶下了师座。

公西赤 字子华,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他很谦虚。

巫马施 字子旗(《家语》作巫马期,字子期。《论语》亦作巫马期),陈国人,小孔子三十岁。

梁鳣 字叔鱼,齐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家语》作三十九岁)。到三十一岁时,他老婆也还没给他生个儿子出来,于是生心想休了她,后听同门商瞿劝说,未行休事。两年后得子。

颜幸(《家语》作颜辛) 字子柳,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冉孺 字子鲁,鲁国人,小孔子五十岁。

曹血阝 字子循,小孔子五十岁。

伯虔 字子析,小孔子五十岁。

公孙龙 字子石,卫国人,小孔子五十三岁。

以上三十五人资料相对较详,闻见于书传。以下四十二人唯知其姓名:

冉季 字子产

公祖句兹(《家语》作公祖兹) 字子之。

秦祖 字子南。

漆雕哆(《家语》作侈) 字子敛。

颜高 字子骄。(《家语》无此人)

漆雕徒父 (《家语》无此人,却有个叫漆雕从,字子文的。疑为误笔,如三豕己亥故事。)

壤驷赤 字子徒。(《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相近,亦疑为彼此笔误。)

商泽 字子秀

石作蜀 (《家语》为石子蜀) 字子明

任不齐(《家语》作任子齐。应亦为笔讹) 字子选

公良孺 字子正,陈国人,贤而有勇。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赞助了五辆牛车并从游。

后处 字子里。(《家语》作字里之,应谬。)

秦冉 字开。

公夏首 字子乘。

奚容箴 字子皙。

公肩定 字子中(《家语》作子仲)。

颜祖 字襄。(《家语》无此人)。

枭阝单 字子家(《家语》无之)。

句井疆 字子疆。

罕父黑 字子索(《家语》作宰父黑,字子黑)。

秦商 字子丕(《家语》作丕兹),鲁国人。其父名堇父,与孔子父叔梁纥俱以勇力闻名。

申党 字周(《家语》作申续,字子周)。

颜之仆 字子叔。

荣祈 字子祈(《家语》作子祺。)

县成 字子祺(《家语》作子横)。

左人郢 字行(《家语》无之)。

燕(亻及) 字子思。

郑国 (《家语》作薛邦) 字子徒。

秦 非 字子之。

施之常 字子恒(《家语》作子常)。

颜哙 字子声。

叔步乘 字子车。

原亢藉(《家语》作原[忄亢],字子藉)。

乐咳(《家语》作乐欣,应为错误) 字子声。

廉洁 字子庸。

叔仲会 字子期,鲁国人,小孔子五十岁。

颜何 字冉(《家语》无此君)。

狄黑 字皙(《家语》为字皙之)。

邦巽(《家语》作卦选) 字子敛。

孔忠(《家语》无之。而有一个"孔弗字子蔑"的,应与之是一个人)。

公西舆如(《家语》作公西舆) 字子上。

公西点 字子上(应误。《家语》作字子索)。

以上为《史记》版孔门七十二圣(外加五个编外人员)名单。而《家语》中又有琴牢,陈亢,悬亶三人,为《史记》所未载。附录于后:

琴牢 字子开,一字张,卫国人。

陈亢 字子亢,一字子禽,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论语》载之。

悬亶 字子象。

这样加起来,正好八十人,比法定的七十二人整多出了八个。至于哪八个是混珠的鱼目,因年代久远,而资料极乏,已难考正。这八十人中,除了极有影响的几个人外,姓名每有差谬,而且看得出差不多都是抄刻之错讹。以儒家要典,尚且如此,遑论其它杂著。上古出版业之不堪恭维,远古所谓"遗迹""真本"之不可轻信可见一斑。这对盲目祟尚古本,并一本正经拿古本来做严肃研究的人,是一个挖苦,一声棒喝
孔子有门徒三千,七十二贤弟子。最为孔子称道的莫过于颜回了: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在孔子看来,颜回之贤,就在于他虽然身居陋室,粗茶淡饭,却能孜孜不倦地从师就学,为得到真知和学问而能自甘于贫苦。孔子甚至在鲁国的国君面前称许颜回:
颜回能忍人之所不忍而有志于学,在箪食瓢饮的俭朴生活中砥砺磨炼,颇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境界。颜回有一种纯粹的品性和执着的态度。而中国古往今来为数不少的书生,虽然也能十年寒窗苦读,但心里念念不忘的是车马轻裘富贵逼人的生活,从而最终未能走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千古咒语。所以在孔子看来,对这样的人最好一哂了之: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于是,孔子给好学之士下了个定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贫是也;言慎事敏,就有道而正焉--乐道是也。
孔子要求人们不仅要能自安于贫困的境遇,还要能穷开心穷快活,这样才算真正的“安贫”。有一天,子贡自以为领会了处贫处富之道,不无得意地问老师:“贫而无谗,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道:“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有礼者也。”
确实,贫中自有贫中乐。孔子周游列国,四出游说自己治国安邦的锦囊妙计,可惜屡屡碰壁。卫灵公对他不错,可他在灵公眼里还是不如宠幸的美人南子;好不容易作了鲁国的司寇,可惜季氏家族当权,齐国人只花了一批女乐,鲁君就乐得不上朝了,使得孔子治国兴邦的大计迅速流产。孔子只能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走人了事。在路上走来走去,辛苦自不必说,偏偏孔子长得象大坏蛋阳虎,还被人围攻了好久。孔子在陈、蔡之间,曾绝粮三日,可他玄歌不辍。这种时候该是贫苦交加吧,可孔子仍能体会到贫苦之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如果说孔子教育人们要安贫乐道,是叫人只能受苦,那孔子就不是孔圣人了。孔子其实并不反对富贵,只是觉得贫而要乐道,富也得有道,关键是要有“道”,有“义”,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也。孔子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的话,就是后人所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意思。至于贫苦之时,若不是用正当方法脱贫致富,孔子觉得还是安贫乐道比较好。恰恰相反,如果机会来了,可以凭自己的努力争取富贵,却不思进取,孔子也是不同意的:“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所以孔子认为,只要能摆脱贫困,只要走正道,做什么工作都可以。

子路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春秋末年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生于鲁襄公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五年,小孔子9岁,是孔子门中年龄较大的弟子。出身寒微,其性耿直好勇,为人爽直、粗莽。从师以后先后在鲁、卫两国当官,后随孔子游学于列国。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随孔子结束游历回到鲁国,,继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不顾安危挺身入险,死于乱中,时年63岁。

弟子简表
姓名字比孔子小多少岁说明
颜回渊29鲁人
端木赐子贡31卫人
仲由子路9卞人
冉求子有29鲁人
曾参子舆46鲁人
卜商子夏44卫人
颛孙师子张 陈人
有若 33
公孙龙子石53楚人
闵损子骞15鲁人
公西赤子华42鲁人
冉耕伯牛7鲁人
言偃子游45吴人
南宫括子容
颜繇季路6颜渊之父,鲁人
樊须子迟36鲁人
冉雍仲弓29鲁人
原宪子思36宋人
曾点皙5曾参之父,鲁人
澹台灭明子羽36鲁人
宓不期子贱30鲁人
陈亢子禽40陈人
高柴子高30齐人
漆雕开子容
秦商不慈4鲁人
巫马施子期30陈人
伯虔子析50鲁人
曹恤子循50蔡人
冉鲁子鲁50鲁人
商瞿子木29鲁人
叔仲子期50鲁人
颜高子骄50鲁人
颜幸子柳 鲁人
梁鳣叔鱼29齐人
文章标题: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的描述是真的吗 有其他史书可以补充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7219.html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的描述是真的吗 有其他史书可以补充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